chapter7 school influences
教師要做的事情與母親所做的一樣:和學生聯係在一起,並對學生發生興趣,絕不能隻用嚴厲的懲罰。如果想要引起學生的注意,教師就必須先了解這個學生以前的興趣,並使學生相信:他在該興趣上能夠獲得成功。
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老師會平等對待他的學生,他真的是想對人類的福利有一番貢獻。
隻有教師自身是個健康、平衡、很懂得心理調節的人,才能像一個朋友那樣去接近孩子,傳給他們在他自己身上已經喚醒的社會情感。
變遷著的教育形式
我們需要明白的一點是,學校是家庭教育的補充,倘若父母不能承擔起教育孩子的工作,就需要學校這個專門的教育機構來承擔這一任務。倘若父母完全可以勝任孩子的教育工作,那麽,學校便幾乎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實際上,早在過去時,很多孩子都是在家裏接受教育和訓練,比如說,工匠會將自己的手藝傳授給兒子,把自己從實踐中摸索出來的經驗教給他。然而現在,父母需要參加的社會性事務越來越多,工作的複雜度也大大增加,這樣的話,父母就難得再抽出時間來教育孩子;同時,社會分工的加深,使得教育作為一種專業獨立出來,甚至需要選出一些接受過專門師範教育的老師來教孩子。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有些文明程度較高的社會,對人們的受教育水平也有較高要求,這些是孩子在家裏難以被給予的。
在美國,學校的發展經曆顯然沒有歐洲完整,應該說,學校最為重要的理念應該是自由、平等、博愛。過去,在歐洲的教育史上,能夠接受正規教育的隻有王公貴族的子弟,按照當時的社會價值觀來看,隻有這些人才算得上是有價值的社會成員,其他人隻要幹好自己的本分就行了。後來慢慢地,隨著文藝複興、啟蒙運動的興起,人們逐漸認識到這個對社會有用的群體需要進一步擴大。於是宗教機構的普世觀念使得它責無旁貸地接管了教育的使命,一些經過挑選後的人得以學習神學、藝術、科學,並接受成為布道者的訓練。
社會繼續向前發展,那些老式的教育形式已經不能勝任社會的要求。在早些時候,村鎮裏的教師常是當地的鞋匠或裁縫。他們在教書的時候,手裏常拿著一根棍子,雖然對學生很有威懾力,效果卻不很理想。那時,隻有在教會學校和大學,才能學到藝術與科學。鑒於教育資源緊缺,有時一些皇帝甚至都不識字。
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機器進入我們的生產活動中。這種情況下,為了能夠操縱機器,工人就必須能讀會寫,而且會算術作圖,這甚至影響到工業革命的成敗。於是,我們所熟知的公立學校就在這時開始陸續建立起來。
然而遺憾的是,這些學校通常是由當地政府基於一定目的而建立起來的。因為政府需要的是順服的子民,而且目的在於維護上層階級的利益,還需要隨時當兵作戰。所以,這一時期,學校安排的課程便圍繞這個目的展開。我記得小時候,在奧地利還受過類似的學校教育。那個時候,對於無權者來說,所接受的教育就是如何能適應與其社會地位相當的工作。
慢慢地,這種教育的缺陷便顯露出來。這是因為,自由的思想日益活躍,民眾已經拒絕被教育歧視。麵對這種情況,公立學校隻有謀求變革,才能贏得學生的歡迎。所以,現在流行的教育思想是:學生應當學會獨立思考,並有更多的機會來熟悉文學、藝術和科學,長大後,還要能夠分享更多的人類文明,並為之做出貢獻。
所以,我們學校要培養出的人不應該僅僅是希望他們能夠謀生或者找份工作,還要使其成為能夠為大眾謀利益,並為之不懈奮鬥的人。
老師的角色
無論我們是否注意到,每一個建議學校改革的人幾乎都在希望學校教育增加一個孩子在社會生活中的合作度。比如,我們聽說過的塑造學生健康性格,就包含著這一個潛在要求。然而我們必須引起注意的是,就整體而言,教育的目標和技巧仍未獲得人們的徹底理解。
要想將學校的作用最大化,我們必須找到足夠多的教師,他們不僅能夠領會與傳授學生的謀生本領,還可以教會學生以有益於人類的方式行事。為此,他們必須認識到這一任務的重要性,並要為此接受足夠多的訓練,從而提供給學生更高的教育質量。
1.性格培養。
無疑,培養孩子健康的性格,不僅對孩子自身,也對家庭與社會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我相信,很多人對學校在這方麵擔當的角色抱以厚望。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現在的很多學校在這方麵的表現仍然有些差強人意。誠然,那些在家庭生活中已然失敗的孩子,在來到學校後,幾乎會犯同樣的錯誤。怎樣才能使孩子在學校階段,再次重塑自己的性格?顯然,我們的當務之急是,必須改善對教師的培養,並使得教師真正能夠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
我曾在學校工作多年,而且我也相信,維也納的許多學校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我曾發現,心理學家在給孩子看病的時候,所提出的一係列建議需要獲得老師的理解與同意,才能有效執行。這是為什麽呢?因為心理學家給小孩診斷後,還需要來自家庭與學校的配合,才能真正見效。有時,心理學家甚至還要提示老師對某個孩子需要個別對待。
假如老師不理解心理學家的建議,那將是很糟糕的事情,這意味著孩子所依賴的學校環境可能不會有什麽有益的變化。所以,心理學家和老師要密切配合,對孩子的心理診療才能有更好的效果。不僅如此,我認為,心理學家還應該獲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在這方麵,最實用的方法就是我們在維也納建立的顧問會議。對於這一點,我會在本章結束時,進行重點闡述。
當一個孩子剛被送到學校時,在這個孩子的發展中,將會麵臨一個新的考驗,而這個考驗將會解釋孩子在以前的家庭生活中的任何缺點。相對於以前來說,他合作的領域進一步擴大。假如這個孩子以前在家快被寵壞了,那麽剛一來到嶄新的學校環境裏,他可能不太願意離開受人嗬護的生活境地,甚至會對這種陌生環境產生一係列不適應。比如,他們可能會大哭,嚷著要回家。
他甚至可能對功課和老師都不感興趣,對別人的話聽不進去,因為他的心裏一直在想著自己。對於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很清楚地聽一些父母說,這個孩子在家裏很乖,可是一到學校就開始惹麻煩。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考慮到,這個孩子或許在家庭裏的位置比較有利,而且家庭裏對他沒有什麽考驗;而在學校就不同了,他不再受寵,還要接受一係列考驗。他感覺在家庭與在學校的待遇幾乎有天壤之別。
曾經有一個孩子,在上學的第一天,什麽都不做,反而隻嘲笑老師說的每一句話。他對功課沒有興趣,以至於老師認為這個孩子可能智力遲鈍。當我見到這個孩子時,不由問他:“我們很奇怪,你在學校為什麽會一直笑個不停?”
他說:“學校是爸爸媽媽開的玩笑,他們把我送到這裏就是為了嘲笑這裏的人。”
原來,這個孩子在家裏經常被逗弄,以至於他認為,隻要父母把自己送到一個新的環境裏,就是對自己的一番逗弄。於是,他就像在家裏一樣哈哈大笑。當我後來告訴這個孩子,學校是學習知識、學習做人做事的地方時,他才端正了態度,並對功課有了興趣,還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2.老師與孩子的關係。
關注孩子的困難,糾正父母的錯誤,這應該是每一個老師的職責。而且,在學校生活中,老師們會注意到,孩子在慢慢地進步著,包括逐漸對他人產生興趣,並為融入更大的社會交際圈做好了準備。然而,也有些孩子顯然對融入社會還沒有做好準備,他們在社會麵前時常猶豫萎縮。在這裏,老師及時的幫助可以使他們直麵眼前的新環境。
那麽,老師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老師需要像母親所做的事情一樣,多和孩子在一起,獲得孩子的注意。實際上,孩子們能否在以後更好地融入社會,在於能否感到老師對自己有興趣。老師若要做到這一點,就一定要慈祥和藹;實際上,沒有哪個人能夠通過嚴厲和懲罰溫暖孩子的心。
對於老師而言,假如看到孩子剛進入學校,與老師和同學很難相處,這時,最壞的事情就是批評、指責孩子。因為這樣做,隻會讓孩子堅信:討厭學校是對的。在孩子從家庭邁向社會的過程中,學校是一個很重要的階段。如果孩子不喜歡學校,那麽,這樣的孩子以後在社會上可能難以健康發展。
假如我覺得自己在很小的時候,在學校裏總受譴責,那麽我也會很快就失去對老師的興趣,並會尋找各種方式逃離這種環境。我們發現,那些喜歡逃學、在學業上嚴重落後與難以對付的小孩,基本上都是那些將學校視為令人不快環境的孩子。
實際上,這些孩子並不笨,可他們在編造理由不去上課,或由於考了很低的分數,被責令讓父母在試卷上簽名並拿回學校時,這些孩子在臨摹父母筆跡方麵展現了驚人的天賦。可見,這些孩子之所以在老師的眼中看起來落後,是因為他們對學校缺乏了解或沒有興趣。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些逃學的孩子卻在校外很多同伴的眼中贏得了諸多欣賞,令這些孩子認為,校外的團夥才是自己受尊重的圈子,自己在學校裏難以受到尊重。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假如一個孩子在班內不被接受為一個平等的成員,就會很容易轉向犯罪的道路。
3.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通常情況下,老師總希望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隻有這樣,才可能贏得學生的配合。在這方麵,當一個孩子對某個科目產生自信時,就容易激起他對其他科目的興趣。為此,我們一定要發現孩子從小是怎樣看待世界的,他們的哪種感官運用得最多,而且訓練程度最高。比如說,有的小孩最熱衷於看,還有的是聽,還有的是動。
一般而言,視覺型的兒童會對地理和繪畫感興趣,他們在聽老師講課的時候,不太習慣於純粹地聽,而是側重於看。假如這些小孩沒有能夠使用眼睛來學習,那麽他們的學習進度就會很慢。而這時,可能會被有些人產生誤會,以為這些孩子智力不足,或缺乏天分,並將此歸咎於遺傳。如果這樣的話,會更不利於孩子的發展。
如果我們要尋找哪些人應該對教育失敗負責,那麽,沒有能夠激發出學生學習興趣的老師應該是責無旁貸的。當然,我在這裏並不是建議對小孩開展早期的專門教育,但我認為對孩子產生的任何興趣都能加以運用,甚至激發孩子在某方麵的興趣,真的非常重要。
令人欣喜的是,現在有些學校在選擇課程的教授方式時,能夠主動與孩子的各個感官相適應。比如說,把模型製作的繪畫與傳統課程結合起來。我認為這種教學方式應該受到鼓勵,並予以推廣。實際上,無論教授什麽科目,最好的方法是讓這個科目與生活中的其他部分緊密聯係起來,一定要避免孤立。隻有這樣,才可以讓孩子感受到這種教育的目標,以及所學東西的實際價值。
我常聽到一些人提出這樣的問題,比如是隻讓孩子記住知識好呢,還是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意識好。我認為無須將這兩者割裂開來,而應將它們結合起來。舉例說,我們在教數學時,可以聯係房屋建築,讓孩子找出需要多少木頭,以及建好的房子裏可以住多少人等,這樣的話,顯然更能激發出孩子的學習興趣。
還有些科目可以很容易地放在一起來教,從而將不同的科目聯係起來。比如說,老師與小孩散步時,可以從談話裏尋找孩子的興趣。同時,老師還可以告訴孩子所看到的植物的結構、生長、用途,以及氣候的影響、山川的特征、人類的農業發展史等,這些知識可謂涉及孩子生活的方方麵麵。
當然,要想做到這一點,老師就要真正對孩子產生興趣,關愛孩子。如果不是這樣,就很難起到應有的作用。
班級裏的合作與競爭
在孩子走進學校時,我們會發現,普遍情況下,孩子們對競爭的準備要多於合作。在以後的學校生活中,孩子們在合作方麵的訓練會持續提升。這對孩子來說,無疑是一個災難。這種災難不亞於孩子衝到前麵攻擊別人,也不亞於落在最後而放棄奮鬥。
在後兩種情況裏,小孩隻對自己感興趣。他的主要目標不是合作與風險,而是競爭與索取,就像小孩在家裏,為了一件心儀的禮物而同兄弟姐妹大家一樣。所以,小孩在班級裏受到良好的教育,才可能對合作產生興趣,並喜歡與人合作。
我曾經看到過不少問題兒童,因為對同學的興趣,以及和同學展開合作,他們的狀態有了明顯改善。我在這裏特別想提到一個小孩,他來自一個自認為每個人都對他有敵意的家庭,也自然地認為學校裏的每個人也對他有敵意。通常情況下,這樣的孩子常會麵臨這種處境:在學校考試成績不好,回到家後,又受到一係列懲罰。
坦誠地說,這種事情讓人經曆一次就夠令人沮喪了,要是經曆兩次,可謂很殘酷。也難怪這個孩子的學習成績一直不理想,而且在學校裏常調皮搗蛋。幸運的是,他後來遇到了一位老師,這位老師理解他的處境,並向班內其他孩子解釋這個孩子的遭遇,希望大家都能幫助他,讓這個孩子相信,大家都可以成為他的朋友。後來,這個男孩的行為果然有了很大的改善。
當然,也有些人懷疑別的孩子們能否理解這個小孩的處境。對此,根據我的經驗來看,小孩會比大人更理解小孩的處境。比如說,曾經有位母親帶著兩個孩子來到我這裏,這兩個孩子中,一個是兩歲的女孩,另一個是3歲的男孩。當時,小女孩淘氣地爬到桌子上,把媽媽嚇壞了,於是媽媽對她喊道:“快下來!”
可小女孩並不理會。這時,3歲大的兒子對小女孩喊道:“別亂爬,慢慢地下來,別摔著!”結果,小女孩馬上安全地爬了下來。可見,小女孩之所以能夠聽從男孩的話,而對母親的話仿佛沒有聽見,是因為這個小女孩的內心世界裏,認為哥哥比媽媽更理解自己。我們平時在生活中發現,小孩喜歡找小孩玩,也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在班級管理方麵,有一個常被提出的建議是,讓孩子進行自治,但在具體實施時,我認為需要謹慎進行,還需要老師的指導,並且確認孩子為此做了充分的準備。否則的話,孩子們會認為這種自治不過是一個遊戲。如果這樣的話,他們可能會在管理上比老師更加嚴厲苛刻,或者借用管理班級來謀取個人優勢,以及排斥、打擊別的孩子。
所以,在班級管理方麵,從一開始,老師就要認真觀察、用心建議,這對班級建設顯然有很重要的作用。
評估孩子們的發展
孩子在學校裏學習一段時間後,我們如果希望知道孩子在智力發展、性格與合作精神方麵的最新進度,就需要進行一些測驗。在孩子的發展中,必要的考試會對孩子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比如說,一些小孩本來成績不理想,可在測試後發現,這個孩子竟然可以上更高的年級。若未進行智力測驗,顯然就很難獲得這種理性的認識。
同時,我們對這種智力測驗還不能過於僵化性地依賴,比如說據此就判斷孩子的未來。實際上,每個孩子的未來都存在極大的變數。所以,任何考試分數都不應該用來為孩子未來的發展設定一種限製。
假如學校裏對孩子進行智商測驗的話,我認為學校不應該將這種智商得分告訴小孩本人或小孩的父母。因為他們並不知道智商得分的作用,甚至會誤以為是對自己一生命運的最終判決。實際上,教育中的最大問題,在於學生認為自己受一種不可克服的外力的限製,比如智商。假如小孩知道自己的智商很低,可能會由此失去希望,並認為自己不可能成功。
我還看到很多學校在學期結束時,會對孩子有一定的評語,這些評語還要求學生拿回家裏給父母看。我認為這些評語在措辭上一定要慎重揣摩。假如老師給學生的評語太壞,站在老師角度上,可能是認為激勵孩子,但要是孩子家教很嚴,那麽孩子會害怕把評語拿回家,或者塗改評語。更有極端的例子是,由於孩子看到老師很壞的評語,甚至選擇了自殺。
由此可見,老師對孩子的評價,特別是以某種形式傳播出去的評語,是多麽的重要!
倘若老師的態度比較和藹,給學生的評語充滿了鼓勵和期望,那麽小孩一定會受到更好的激勵,並不斷地取得一個又一個成功。假如孩子獲得老師的評語總是很差,而且很多人都公認他是班裏最差的學生,那麽久而久之,這個孩子也會強迫自己接受這一點,並認為這將是不可更改的事實。如果這樣的話,我認為應該將這歸咎於教育的失敗。
實際上,我通過長期的心理診療與大量案例觀察發現,即便是最差的學生,也仍然可以獲得進步。我們可以在很多例子中發現,那些曾經在學校被視為反應遲鈍、學習落後的孩子,日後反倒因為加倍努力,而成就輝煌。
與老師評語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即使沒有老師的評語,孩子們仍會對彼此的能力做出合理的判斷,比如說,他們會知道誰的數學好,誰的拚寫、繪畫好,誰最會玩遊戲,也會知道班級裏的強弱排序。然而,他們共同的錯誤是,在某個階段,他們似乎堅信跑在自己前麵的人仿佛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他們堅信自己無法超越。這種態度或許會伴隨孩子終生,甚至在孩子成人後,也會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麵落在別人後麵。
在我見到的很多班級裏,很多小孩的學習成績總會占據一定位置。比如說,他們會靠近最好的,或處在中間,或位於最下麵。說實話,我並不認為這種成績排名可以表現出一個人的天賦,更不會認為這種排名會預測孩子以後的發展。這種排名隻能說明孩子們在某個階段相對靜止的狀態。
實際上,我們曾多次發現,那些在班級排名最末位的人,可能會突然打破原有排名,取得驚人的進步,而且這種驚人的學習力一直可以堅持到他在學業上取得成功。所以,我們一定要清楚,某個階段的智力測驗隻是對孩子狀況的一種了解,以便於老師更好地組織教學,以及因材施教。我們絕不可以以孩子的考試成績來限製孩子的潛力,更加荒謬的是,甚至以為這與糟糕的智商遺傳有關。
我們一定要相信:隻要孩子學習方法正確,足夠勤奮刻苦,就一定會創造一個又一個學業上的奇跡!
天性與教養
在教育的所有錯誤中,最嚴重的錯誤就是相信遺傳的作用。實際上,這讓很多老師和孩子有了可乘之機,並以此為自己的教育受挫來開脫。我認為,如果一個教育工作者真的把學生的性格和智力歸於遺傳,那麽這個教育工作者就難以被認為是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當然,我在這裏所說的“遺傳”並非指生理遺傳。因為生理上的缺陷在我們這裏不太具有研究的代表性,我這裏所指的“遺傳”是基於一種普通的智商。實際上,小孩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心理缺陷,並根據對此的判斷來限製自己的發展。對於那些有生理缺陷的小孩,我們一定要讓他知道,他並不一定缺少智力或個性。這點很重要。
我們在前麵提到過,同樣的生理缺陷,有些人卻能夠以此為動力,獲得更大的成功;同樣,這種缺陷也可以成為他們日後發展的重要障礙。所以,我們對生理缺陷采取怎樣的態度,將對我們以後的發展有不同的影響。
當我剛開始提出這個觀點時,曾有很多人指責我這僅是個人信念,缺乏科學佐證。然而我要重申的是,這是我通過個人經驗得出的結論,而且可以佐證的證據也在穩步增加。如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得出了相同的觀點,即認為那種對個性中遺傳特征的信仰,無異於迷信。當然,這個迷信存在的時間已經不短,或許已有數千年之久。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人們一旦想逃避責任時,就難免對人的行為舉止抱一種宿命觀,這時,性格特征的遺傳理論便迅速抬頭。簡言之,這種論調也就是相信,孩子從一出生就已注定是善是惡。這種觀點顯然很容易證明是在胡說八道,隻有那些拒絕奮鬥,僅想逃避責任的人,才會有這樣的認識。
其實,“善”與“惡”是相對而言的,隻有在特定環境下才有意義。他們隱含的意思是,這個人的行為是“有益於他人”,還是“有損於他人”。在孩子出生以前,他沒有這種意義的社會環境。在出生後,他具體朝著哪個方向發展,會依賴於自己所處的環境,以及對自己經曆的認識,依賴於自己對世界的解釋,尤為重要的是,依賴於他所受的教育。
那麽在研究智力的遺傳時,我們發現,智力發展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興趣”,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如果一個人在某方麵的興趣受阻,就會表現出在這方麵能力的不足;如果在某方麵存在興趣,就會顯露出在這方麵的優勢。由此不難看出,這裏麵起作用的因素,是“興趣”,而非遺傳。
當然,我們也承認,大腦的結構會在一定程度上受遺傳影響,但隻要大腦的缺陷不至於嚴重到我們無法通過自身的努力來予以克服的程度,我們就可以通過一定訓練予以彌補。所以,我們若發現一個人在某方麵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並不是因為他在這方麵獨特的遺傳因素,而是因為他對這方麵興趣堅持不懈地培訓。
縱使我們發現有些家庭裏,數代人都才華橫溢,但也不能夠據此就判斷是遺傳的影響。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家裏某一個成員的成功,激勵了其他人,而且家庭傳統的期望也促使孩子們必須承繼先人的誌趣,從而加強對自己的訓練。所以,當我們知道偉大的化學家利比格的父親是位藥店老板後,無須立即判斷這是來自遺傳。實際上,經過仔細調查後,我們發現利比格成長的環境為自己追求這方麵的興趣提供了條件,在很多同齡人對化學還一無所知時,利比格就已熟悉了大量化學知識。
莫紮特被視為音樂天才,他的父母也很喜歡音樂,但莫紮特的音樂天賦並非來自遺傳。因為莫紮特在很小的時候,他所生活的環境就充滿了音樂。所以,很多傑出人物,我們常會發現他們有一個“早的開始”,比如在4歲的時候學會彈鋼琴,或者是很小的時候就給別人講故事。他們的這種興趣可以持續很久,他們對這種興趣的訓練也逐漸自發而廣泛。為了追求自己的興趣,他們即使遭遇過挫折,也能不氣餒、不猶豫、不後退。
基於此,老師對孩子說:“你沒有數學的天分,所以學不好數學。”如果這樣的話,這個老師可能會覺得自己的教育工作變得輕鬆,但這隻會使孩子變得泄氣。我對這種情況就有親身的遭遇。我在童年時,就曾被老師認為是班裏的數學笨蛋,而且我幾乎也要堅信自己完全沒有數學才能。
幸運的是有一天,我竟然出乎自己的意料解出一道數學題,而且這道數學題曾經難倒了數學老師!這個突然而至的成功徹底改變了我以前對數學的悲觀態度,我對數學立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開始喜歡上數學。
後來,我還成為全校數學成績最好的人。我想借用我的這個經曆再次聲明:所謂智商遺傳的理論不過是個謬論。
辨識人格類型
如果我們對孩子進行認真研究的話,就會區分孩子們不同的性格和生活方式。實際上,小孩的合作程度可以從他們的姿勢中看出來,以及傾聽和觀看的方式、同別的小孩保持的距離、交上朋友的容易程度,以及注意與集中的能力。比如說,一個孩子忘了布置的作業或者丟了課本,便可以判斷出他對功課不感興趣,如果這樣的話,我們還要找出他討厭學校的原因。假如一個小孩不喜歡加入別的小孩的遊戲,我們可以看出他有種孤獨感,而且隻顧自己的利益。如果他常希望別人幫他做事,則可以判斷出這個孩子缺乏獨立精神,而且希望獲得別人的支持。
還有些小孩隻有聽到別人的表揚,才能激起做事的興趣。通常來說,受寵的小孩總有這些明顯的特征。如果這些受寵的小孩感到沒有人格外關注他,或者說他們沒有了聽眾,就會無法工作。一般情況下,數學會給這些孩子帶來巨大的困難,而對於那些適合記憶的句子,他們卻會記得很精彩。但若讓他們去解決某一個實際問題,他們就會束手無策。
或許剛開始看起來,這隻是一個小的不足,然而他們若長時間需要獲得別人的幫助和注意,顯然會給別人的生活帶來一些不便。如果這些受寵孩子的態度不予改變的話,就會終身希望獲得別人的支持,甚至一遇到問題,就希望他人來為他解決。如果這樣的話,他們的一生都難以為別人帶來利益,卻隻會成為別人的包袱。
還有些小孩也希望獲得別人的關注,但他們采取的行為卻是另一種方式。比如說,他們若感到處境不如意,就會做鬼臉、搞些惡作劇,從而引起全班人的注意。這些孩子寧願受到懲罰,也無法忍受被忽視。在他們看來,自己為惡作劇所受的懲罰是自己吸引別人注意的一種正當代價。所以,這些小孩在與父母或老師對抗時,即使受到了懲罰,也會讓笑意掛在臉上,而不會選擇哭。
假如一個小孩比較懶,那麽這個小孩一般會表現出雄心勃勃,卻又害怕失敗的特征。這樣的孩子在未能超越別人時,就會覺得自己遭遇了失敗;即使自己成功了,倘若別人比自己做得更好,他們也會認為這是一個失敗。實際上,懶惰的小孩從未品嚐過真正的失敗,因為他們幾乎從未麵臨過一次真正的考驗。為此,他們喜歡避開問題,不與別人發生正麵比較。與此同時,幾乎他身邊的很多人都相信,假如他沒有這麽懶的話,就一定能克服所遇到的困難。這些懶惰的孩子也常做著這樣的白日夢:“假如我想做,就沒有什麽事情做不成的。”即使他遇到了失敗,他也會盡力把失敗化小,並安慰自己:“我隻是懶而已,並非沒有能力。”這樣的話,也就維護了自尊,讓自己心安理得。
有時,我們還可以聽到老師這樣對學生說:“你要能夠努力一點兒的話,就會成為全班最優秀的學生。”實際上,要是一個學生什麽都不付出,卻得到這樣一句有些恭維的話,這個學生可能會想:“我既然有這麽好的潛力,為什麽還要靠努力學習來冒這個險?”假如自己努力學習後,沒有成為全班最好的,該怎麽辦,會不會有人據此懷疑自己的“智商”?如果這樣的話,這個孩子可能會暗示自己不要努力學習,從而讓自己總能給人以“天資聰穎”的印象。
還有一種類型的孩子可以很好地辨認出來。他們通常喜歡在同齡人中做帶頭人,成為大家的“領袖”。的確,我們人類需要領袖,但這些領袖應該是為大眾謀利益的。實際上,大多數兒童都熱衷於做帶頭人,希望自己能夠操縱別人,他們把這視為一個很好玩的情景。所以,純粹希望做帶頭人的孩子長大後,前景未必一片光明,關鍵在於他們對為什麽要做帶頭人是否有清晰的認識。而且,如果兩個這樣的人以後在婚姻、商場或社交場合中相遇了,結果不是悲劇,就是鬧劇。
在孩子們的內心裏,總希望找到一個機會來控製對方,從而確立自己的優勢地位。我們在一些家庭裏看到,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對自己頤指氣使,甚至認為很好玩,還開懷大笑,繼續慫恿孩子這樣做。這樣的話,孩子以後進入社會,顯然對自己的正常人際交往不利。
通過上麵的分析,我們還要承認一個現狀,那就是,每個孩子的處境都會有不同之處,我們絕不可以把他們視為同一個式樣,甚至幻想以同一個模子來塑造他們。我們要做的是努力防止孩子身上會導致挫折和困難的不良習性的發展,當然,這些習性在童年時期顯然更易於糾正或防止。假如孩子的這些習性未能得以糾正,那麽他們在成年後,就會麵臨嚴重的後果,甚至對人對己都會造成損害。可以說,一個人在童年期與成人期之間的成敗,有直接聯係。那些沒有能夠學會與人合作的孩子經常會成為以後的神經症患者、酗酒者、罪犯或有自殺傾向。
同時,兒童的焦慮症還會受到黑暗、陌生人或新環境的影響。我們在研究中發現,那些憂鬱症患者多是愛哭的娃娃。誠然,我們不可能期冀父母一生都跟在自己身邊,從而隨時獲得父母的建議。正因為此,我們才需要在人生中,每一位老師都能細心接觸每一個兒童,並盡力幫助這些孩子糾正已經犯下的錯誤,從而培養他們一種獨立、勇敢、樂於合作的精神。
我認為,這是人類謀取未來福祉的最大保證所在。
一些教學上的觀察
在一個班級裏,如果我們用心觀察,就會發現每一個孩子都有不同之處。我們隻有對這些孩子有了一定了解,才能夠更好地教導他們。基於此,考慮到老師的精力,我認為一個班級的人數不宜過多,否則的話,老師就會難以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優劣勢。在此基礎上,一個老師應該對自己的學生了如指掌,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這個老師便很難說是合格的。
基於此,我認為,如果孩子們連續好幾年都是同一個老師,這對孩子教育顯然有很大的幫助。然而不容樂觀的是,不少學校裏,老師總是半年一換,這樣的話,老師就沒有足夠的時間與孩子們打成一片,更難以看出其中的問題。倘若一位老師能與孩子們待上三四年,那麽老師就會有充裕的時間發現孩子生活方式中的錯誤,並予以糾正,也更容易幫助這個班級發展為一個注重合作的小集體。
我們或許還見到過跳級的現象。我認為,讓一個小孩跳級或許不是什麽好的選擇。因為這樣的孩子通常要承擔很多難以實現的期望,從而給孩子身心發展帶來很大的壓力。當然,要是一個孩子比同班同學在年齡上大很多,或綜合素質比同班同學快很多,倒也可以考慮把他提到高一點的班級。同時,假如一個班級已經真正成了一個集體,裏麵一個成員取得成功,顯然也會激勵其他成員取得成功。
假如這樣的集體中有光芒四射的學生,那麽班裏的其他成員也會進步很多。對於這種情況,我認為,除了讓這個學生做好日常功課外,還應當讓他多參加其他活動,培養他別的興趣,比如說繪畫、音樂等。如果這些孩子在學習中獲得成功,就會進一步擴大他的興趣,從而促使這些孩子全麵發展。
此外,我們還聽說過留級現象。說實話,讓一個孩子選擇留級,顯然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因為一個留級的孩子通常被認為學習成績太差,或者存在家庭問題。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留級可能對有些孩子沒有什麽影響。但我們要承認的是,絕大部分留級的孩子在留級後,依然落後,而且喜歡找麻煩。
對於留級的學生,他來到新的班級環境後,同學們也大多對他沒有什麽好的印象,這些留級的孩子自身也比較悲觀。當然,一些老師為了避免學生留級,會選擇學校放寒暑假時,再對學生進行功課補習,從而進一步使他們認識到自己曾經犯下的錯誤,避免學生留級。確實,我們通過這種方法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差生,盡量使他們避免留級。
我還看到在學校裏,學生被分為聰明和愚笨兩類,不少學校還據此將他們分為不同的班級。如果是這樣的話,便會出現很嚴重的情況,不利於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當然,我要聲明的是,我的這些經驗主要來自歐洲,我並不知道美國是否也這樣。在我過去的觀察裏,那些慢班的學生,智力遲鈍的孩子與出身貧寒的孩子紮成一堆;而在快班中,除了一些學習成績特別突出的孩子外,大部分孩子的父母都比較富裕。對於這種情況,或許也不難理解,比如說,貧窮的家庭裏,孩子們對持續接受教育還沒有做好應有的準備,而且父母困難重重,難以抽出足夠的時間來教育孩子,也可能是自己教育程度不高,幫助不了孩子。
盡管如此,我並不認為就應該把那些尚未準備好的兒童放入所謂的“慢班”。同時,一個稱職的老師更應該懂得如何幫助孩子們克服這些不足,並教會這些弱勢孩子如何與準備充足的孩子進行交往。假如學校簡單地把這些孩子放到慢班,那麽,快班的孩子就會看不起這些慢班裏的孩子,久而久之,也會讓這些本就弱勢的孩子變得更加沮喪,更不利於他們心理的健康發展。
此外,在學校裏提倡男女學生的溝通交流,可以讓學生學會以後怎樣與異性合作。如果就此認為,男女同校就可以解決異性間的合作問題,顯然是大錯特錯。在男女混合的學校裏,學校必須要教會學生怎樣與異性交往,並建起一個良好的環境,否則的話,男女混合的學校裏,異性疏遠的現象可能比單性學校更甚。
舉例說,在16歲以前,女孩的綜合發展要超過男孩。假如男孩不知道這裏麵的生理原因,那麽,男孩看著這些女孩不斷地超越自己,自尊肯定要受到很大影響,並使自己垂頭喪氣。如果這樣的話,在以後的生活裏,他就會害怕與異性競爭,因為他對自己曾經的失敗記憶猶新。假如老師明了學生不同性別之間的生理差異,那麽就會在教育中取得很大成就。假如老師對這種生理差異不了解,那麽他的教育工作必然會以失敗而告終。
還有一點,就是對男女混合學校來說,學生必須要受到很好的管理,否則的話,這些學生便可能出現性的問題。這也是學校尤其需要注意的。
實際上,就我這麽多年的心理診療工作來說,學校的性教育問題是個很複雜的問題。坦率地說,教室並非進行性教育的良好場所,假如老師真的這樣在教室裏給學生講這些問題,那麽難以保證每個學生都可以正確地理解自己。如果這樣的話,或許老師的確激起了學生這方麵的興趣,卻難以知道學生是否為此做好了準備。
假如學生希望多知道一點,並在私下裏問老師,那麽老師倒可以坦白地說出實情,這時,老師也可以獲得一個機會,了解這個學生究竟在想什麽,並幫助學生獲得答案。無論怎樣,我認為,老師不應該在班級頻繁地談論性問題,這會對學生很不利。因為若是這樣的話,學生可能會對此產生誤解,比如把性當作很隨意的事情。如果這樣,顯然會對學生以後的發展產生惡劣的影響。
顧問會議的工作
大概在15年前,我就在個體心理學中提出來,學校應該發展顧問會議。這個提議陸續在維也納以及歐洲多個城市實施,並被證明很有價值。在積累了這15年經驗後,可以說,顧問會議的措施獲得了完全的成功,而且我們也可以據此解決很多關於孩子的問題,包括將孩子塑造為合格公民。
由此,我認為,假如顧問會議能夠建立在個體心理學的基礎上,那麽,顧問會議會取得更大的成功。但同時,說實話,我也沒有什麽理由反對顧問會議與其他心理學派的合作。事實上,我一直提倡顧問會議應當與其他心理學派聯係起來,並對他們不同的結果進行比較,從而找出更好的方案。
在顧問會議的建立過程中,有一位很優秀的心理學家,他擅長解決兒童、父母與教師麵臨的一係列問題。有一次,這個心理學家去訪問一個學校,裏麵有教師向他描述說,某個孩子很爛,而且愛和同學吵架,還常逃學、偷竊,在學習成績上一塌糊塗,常拉班級的後腿。於是,這個心理學家根據自己的經驗,對這個孩子進行了分析,並將這些分析與教師進行了討論,包括了解這個孩子的家庭生活、性格發展,以及孩子出現問題的具體情境。
接下來,心理學家通過老師的安排,來見這個孩子及其家長,並就孩子的教育問題開展家長與心理學家的討論。在討論中,心理學家向父母建議應該怎樣幫助孩子健康成長。通常情況下,父母會很高興有一次與心理學家交流的機會,也很願意同心理學家合作。假若父母抵製的話,心理學家或教師也可以采用其他有效的辦法,比如說,把孩子叫進來,與孩子交談,當然,在談的時候,不是談孩子的錯誤,而是談孩子出現的問題,在談話中,心理學家不是斥責孩子所犯的問題,而是以朋友的身份來洽談,了解這個孩子的真實想法。即使在提到這個孩子的錯誤時,心理學家也隻是以一種假設來開始,並征求這個孩子的意見。對那些缺乏心理學知識的人來說,當看到孩子突然跟變了個人似的,能夠正確理解自己的錯誤,一般會大吃一驚。
實際上,我所培訓出來的教師很願意做這種為學生進行心理診療的工作。而且,他們也不會認為這是一個負擔,他們通常需要半小時左右,就可以解決一個孩子多年的心理問題。通過顧問會議,全校的合作精神大增,原先困擾很久的大問題沒有了,剩下的隻是些小問題,而且很多教師也成了心理學家。
教師們也逐漸了解了學生的個性特點,這樣的話,假如在日常生活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教師也可以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來予以解決。通過這些例子,我們發現,假如教師受到心理學的專業培訓,並可以熟練地掌握,那麽心理學家仿佛成為多餘的人了。
基於此,如果班上有個懶孩子,那麽,老師與孩子們討論懶惰的問題。在討論會一開始的時候,老師問:“懶惰從哪兒來?”“為什麽有些人會懶?”“一個懶孩子為什麽改不了?”“什麽東西非改不可?”
如果這樣的話,孩子們可能會認真地討論這個問題,並最後得出結論。在討論中,懶孩子也並不知道自己是討論對象,所以戒備心減除,再者,討論的又是自己常出現的問題,顯然會產生興趣,而且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如果老師隻是針對懶學生存在的問題來攻擊他本人,那麽這個老師將一無所獲,甚至會讓這個孩子變得更糟糕。但如果老師通過與學生心平氣和地溝通,那麽這個學生反倒會仔細考慮,並想辦法改進自己。
事實上,在一個人的成長中,沒有哪一個人能像老師那樣深入了解一個孩子的心靈。因為老師的工作便凝結於學生的成長中,如果學生未能獲得成長,就是老師工作的失敗。此外,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師見識過很多學生,假如富有技巧的話,便可以與很多學生建立友好的關係。所以,一個孩子早期形成的錯誤,是繼續下去,還是予以糾正,關鍵取決於老師。
正如母親一樣,教師在孩子的成長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一個好的老師可以拯救一個孩子,引導孩子走向光明坦途;而一個失敗的老師則為社會輸送了一批批問題人,並使社會可能因此而出現諸多棘手的問題。正因為這樣,教師的貢獻是無法計量的。我們的社會朝著哪個方向發展,可以說,教師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社會的走向。
教師要做的事情與母親所做的一樣:和學生聯係在一起,並對學生發生興趣,絕不能隻用嚴厲的懲罰。如果想要引起學生的注意,教師就必須先了解這個學生以前的興趣,並使學生相信:他在該興趣上能夠獲得成功。
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老師會平等對待他的學生,他真的是想對人類的福利有一番貢獻。
隻有教師自身是個健康、平衡、很懂得心理調節的人,才能像一個朋友那樣去接近孩子,傳給他們在他自己身上已經喚醒的社會情感。
變遷著的教育形式
我們需要明白的一點是,學校是家庭教育的補充,倘若父母不能承擔起教育孩子的工作,就需要學校這個專門的教育機構來承擔這一任務。倘若父母完全可以勝任孩子的教育工作,那麽,學校便幾乎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實際上,早在過去時,很多孩子都是在家裏接受教育和訓練,比如說,工匠會將自己的手藝傳授給兒子,把自己從實踐中摸索出來的經驗教給他。然而現在,父母需要參加的社會性事務越來越多,工作的複雜度也大大增加,這樣的話,父母就難得再抽出時間來教育孩子;同時,社會分工的加深,使得教育作為一種專業獨立出來,甚至需要選出一些接受過專門師範教育的老師來教孩子。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有些文明程度較高的社會,對人們的受教育水平也有較高要求,這些是孩子在家裏難以被給予的。
在美國,學校的發展經曆顯然沒有歐洲完整,應該說,學校最為重要的理念應該是自由、平等、博愛。過去,在歐洲的教育史上,能夠接受正規教育的隻有王公貴族的子弟,按照當時的社會價值觀來看,隻有這些人才算得上是有價值的社會成員,其他人隻要幹好自己的本分就行了。後來慢慢地,隨著文藝複興、啟蒙運動的興起,人們逐漸認識到這個對社會有用的群體需要進一步擴大。於是宗教機構的普世觀念使得它責無旁貸地接管了教育的使命,一些經過挑選後的人得以學習神學、藝術、科學,並接受成為布道者的訓練。
社會繼續向前發展,那些老式的教育形式已經不能勝任社會的要求。在早些時候,村鎮裏的教師常是當地的鞋匠或裁縫。他們在教書的時候,手裏常拿著一根棍子,雖然對學生很有威懾力,效果卻不很理想。那時,隻有在教會學校和大學,才能學到藝術與科學。鑒於教育資源緊缺,有時一些皇帝甚至都不識字。
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機器進入我們的生產活動中。這種情況下,為了能夠操縱機器,工人就必須能讀會寫,而且會算術作圖,這甚至影響到工業革命的成敗。於是,我們所熟知的公立學校就在這時開始陸續建立起來。
然而遺憾的是,這些學校通常是由當地政府基於一定目的而建立起來的。因為政府需要的是順服的子民,而且目的在於維護上層階級的利益,還需要隨時當兵作戰。所以,這一時期,學校安排的課程便圍繞這個目的展開。我記得小時候,在奧地利還受過類似的學校教育。那個時候,對於無權者來說,所接受的教育就是如何能適應與其社會地位相當的工作。
慢慢地,這種教育的缺陷便顯露出來。這是因為,自由的思想日益活躍,民眾已經拒絕被教育歧視。麵對這種情況,公立學校隻有謀求變革,才能贏得學生的歡迎。所以,現在流行的教育思想是:學生應當學會獨立思考,並有更多的機會來熟悉文學、藝術和科學,長大後,還要能夠分享更多的人類文明,並為之做出貢獻。
所以,我們學校要培養出的人不應該僅僅是希望他們能夠謀生或者找份工作,還要使其成為能夠為大眾謀利益,並為之不懈奮鬥的人。
老師的角色
無論我們是否注意到,每一個建議學校改革的人幾乎都在希望學校教育增加一個孩子在社會生活中的合作度。比如,我們聽說過的塑造學生健康性格,就包含著這一個潛在要求。然而我們必須引起注意的是,就整體而言,教育的目標和技巧仍未獲得人們的徹底理解。
要想將學校的作用最大化,我們必須找到足夠多的教師,他們不僅能夠領會與傳授學生的謀生本領,還可以教會學生以有益於人類的方式行事。為此,他們必須認識到這一任務的重要性,並要為此接受足夠多的訓練,從而提供給學生更高的教育質量。
1.性格培養。
無疑,培養孩子健康的性格,不僅對孩子自身,也對家庭與社會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我相信,很多人對學校在這方麵擔當的角色抱以厚望。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現在的很多學校在這方麵的表現仍然有些差強人意。誠然,那些在家庭生活中已然失敗的孩子,在來到學校後,幾乎會犯同樣的錯誤。怎樣才能使孩子在學校階段,再次重塑自己的性格?顯然,我們的當務之急是,必須改善對教師的培養,並使得教師真正能夠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
我曾在學校工作多年,而且我也相信,維也納的許多學校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我曾發現,心理學家在給孩子看病的時候,所提出的一係列建議需要獲得老師的理解與同意,才能有效執行。這是為什麽呢?因為心理學家給小孩診斷後,還需要來自家庭與學校的配合,才能真正見效。有時,心理學家甚至還要提示老師對某個孩子需要個別對待。
假如老師不理解心理學家的建議,那將是很糟糕的事情,這意味著孩子所依賴的學校環境可能不會有什麽有益的變化。所以,心理學家和老師要密切配合,對孩子的心理診療才能有更好的效果。不僅如此,我認為,心理學家還應該獲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在這方麵,最實用的方法就是我們在維也納建立的顧問會議。對於這一點,我會在本章結束時,進行重點闡述。
當一個孩子剛被送到學校時,在這個孩子的發展中,將會麵臨一個新的考驗,而這個考驗將會解釋孩子在以前的家庭生活中的任何缺點。相對於以前來說,他合作的領域進一步擴大。假如這個孩子以前在家快被寵壞了,那麽剛一來到嶄新的學校環境裏,他可能不太願意離開受人嗬護的生活境地,甚至會對這種陌生環境產生一係列不適應。比如,他們可能會大哭,嚷著要回家。
他甚至可能對功課和老師都不感興趣,對別人的話聽不進去,因為他的心裏一直在想著自己。對於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很清楚地聽一些父母說,這個孩子在家裏很乖,可是一到學校就開始惹麻煩。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考慮到,這個孩子或許在家庭裏的位置比較有利,而且家庭裏對他沒有什麽考驗;而在學校就不同了,他不再受寵,還要接受一係列考驗。他感覺在家庭與在學校的待遇幾乎有天壤之別。
曾經有一個孩子,在上學的第一天,什麽都不做,反而隻嘲笑老師說的每一句話。他對功課沒有興趣,以至於老師認為這個孩子可能智力遲鈍。當我見到這個孩子時,不由問他:“我們很奇怪,你在學校為什麽會一直笑個不停?”
他說:“學校是爸爸媽媽開的玩笑,他們把我送到這裏就是為了嘲笑這裏的人。”
原來,這個孩子在家裏經常被逗弄,以至於他認為,隻要父母把自己送到一個新的環境裏,就是對自己的一番逗弄。於是,他就像在家裏一樣哈哈大笑。當我後來告訴這個孩子,學校是學習知識、學習做人做事的地方時,他才端正了態度,並對功課有了興趣,還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2.老師與孩子的關係。
關注孩子的困難,糾正父母的錯誤,這應該是每一個老師的職責。而且,在學校生活中,老師們會注意到,孩子在慢慢地進步著,包括逐漸對他人產生興趣,並為融入更大的社會交際圈做好了準備。然而,也有些孩子顯然對融入社會還沒有做好準備,他們在社會麵前時常猶豫萎縮。在這裏,老師及時的幫助可以使他們直麵眼前的新環境。
那麽,老師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老師需要像母親所做的事情一樣,多和孩子在一起,獲得孩子的注意。實際上,孩子們能否在以後更好地融入社會,在於能否感到老師對自己有興趣。老師若要做到這一點,就一定要慈祥和藹;實際上,沒有哪個人能夠通過嚴厲和懲罰溫暖孩子的心。
對於老師而言,假如看到孩子剛進入學校,與老師和同學很難相處,這時,最壞的事情就是批評、指責孩子。因為這樣做,隻會讓孩子堅信:討厭學校是對的。在孩子從家庭邁向社會的過程中,學校是一個很重要的階段。如果孩子不喜歡學校,那麽,這樣的孩子以後在社會上可能難以健康發展。
假如我覺得自己在很小的時候,在學校裏總受譴責,那麽我也會很快就失去對老師的興趣,並會尋找各種方式逃離這種環境。我們發現,那些喜歡逃學、在學業上嚴重落後與難以對付的小孩,基本上都是那些將學校視為令人不快環境的孩子。
實際上,這些孩子並不笨,可他們在編造理由不去上課,或由於考了很低的分數,被責令讓父母在試卷上簽名並拿回學校時,這些孩子在臨摹父母筆跡方麵展現了驚人的天賦。可見,這些孩子之所以在老師的眼中看起來落後,是因為他們對學校缺乏了解或沒有興趣。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些逃學的孩子卻在校外很多同伴的眼中贏得了諸多欣賞,令這些孩子認為,校外的團夥才是自己受尊重的圈子,自己在學校裏難以受到尊重。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假如一個孩子在班內不被接受為一個平等的成員,就會很容易轉向犯罪的道路。
3.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通常情況下,老師總希望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隻有這樣,才可能贏得學生的配合。在這方麵,當一個孩子對某個科目產生自信時,就容易激起他對其他科目的興趣。為此,我們一定要發現孩子從小是怎樣看待世界的,他們的哪種感官運用得最多,而且訓練程度最高。比如說,有的小孩最熱衷於看,還有的是聽,還有的是動。
一般而言,視覺型的兒童會對地理和繪畫感興趣,他們在聽老師講課的時候,不太習慣於純粹地聽,而是側重於看。假如這些小孩沒有能夠使用眼睛來學習,那麽他們的學習進度就會很慢。而這時,可能會被有些人產生誤會,以為這些孩子智力不足,或缺乏天分,並將此歸咎於遺傳。如果這樣的話,會更不利於孩子的發展。
如果我們要尋找哪些人應該對教育失敗負責,那麽,沒有能夠激發出學生學習興趣的老師應該是責無旁貸的。當然,我在這裏並不是建議對小孩開展早期的專門教育,但我認為對孩子產生的任何興趣都能加以運用,甚至激發孩子在某方麵的興趣,真的非常重要。
令人欣喜的是,現在有些學校在選擇課程的教授方式時,能夠主動與孩子的各個感官相適應。比如說,把模型製作的繪畫與傳統課程結合起來。我認為這種教學方式應該受到鼓勵,並予以推廣。實際上,無論教授什麽科目,最好的方法是讓這個科目與生活中的其他部分緊密聯係起來,一定要避免孤立。隻有這樣,才可以讓孩子感受到這種教育的目標,以及所學東西的實際價值。
我常聽到一些人提出這樣的問題,比如是隻讓孩子記住知識好呢,還是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意識好。我認為無須將這兩者割裂開來,而應將它們結合起來。舉例說,我們在教數學時,可以聯係房屋建築,讓孩子找出需要多少木頭,以及建好的房子裏可以住多少人等,這樣的話,顯然更能激發出孩子的學習興趣。
還有些科目可以很容易地放在一起來教,從而將不同的科目聯係起來。比如說,老師與小孩散步時,可以從談話裏尋找孩子的興趣。同時,老師還可以告訴孩子所看到的植物的結構、生長、用途,以及氣候的影響、山川的特征、人類的農業發展史等,這些知識可謂涉及孩子生活的方方麵麵。
當然,要想做到這一點,老師就要真正對孩子產生興趣,關愛孩子。如果不是這樣,就很難起到應有的作用。
班級裏的合作與競爭
在孩子走進學校時,我們會發現,普遍情況下,孩子們對競爭的準備要多於合作。在以後的學校生活中,孩子們在合作方麵的訓練會持續提升。這對孩子來說,無疑是一個災難。這種災難不亞於孩子衝到前麵攻擊別人,也不亞於落在最後而放棄奮鬥。
在後兩種情況裏,小孩隻對自己感興趣。他的主要目標不是合作與風險,而是競爭與索取,就像小孩在家裏,為了一件心儀的禮物而同兄弟姐妹大家一樣。所以,小孩在班級裏受到良好的教育,才可能對合作產生興趣,並喜歡與人合作。
我曾經看到過不少問題兒童,因為對同學的興趣,以及和同學展開合作,他們的狀態有了明顯改善。我在這裏特別想提到一個小孩,他來自一個自認為每個人都對他有敵意的家庭,也自然地認為學校裏的每個人也對他有敵意。通常情況下,這樣的孩子常會麵臨這種處境:在學校考試成績不好,回到家後,又受到一係列懲罰。
坦誠地說,這種事情讓人經曆一次就夠令人沮喪了,要是經曆兩次,可謂很殘酷。也難怪這個孩子的學習成績一直不理想,而且在學校裏常調皮搗蛋。幸運的是,他後來遇到了一位老師,這位老師理解他的處境,並向班內其他孩子解釋這個孩子的遭遇,希望大家都能幫助他,讓這個孩子相信,大家都可以成為他的朋友。後來,這個男孩的行為果然有了很大的改善。
當然,也有些人懷疑別的孩子們能否理解這個小孩的處境。對此,根據我的經驗來看,小孩會比大人更理解小孩的處境。比如說,曾經有位母親帶著兩個孩子來到我這裏,這兩個孩子中,一個是兩歲的女孩,另一個是3歲的男孩。當時,小女孩淘氣地爬到桌子上,把媽媽嚇壞了,於是媽媽對她喊道:“快下來!”
可小女孩並不理會。這時,3歲大的兒子對小女孩喊道:“別亂爬,慢慢地下來,別摔著!”結果,小女孩馬上安全地爬了下來。可見,小女孩之所以能夠聽從男孩的話,而對母親的話仿佛沒有聽見,是因為這個小女孩的內心世界裏,認為哥哥比媽媽更理解自己。我們平時在生活中發現,小孩喜歡找小孩玩,也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在班級管理方麵,有一個常被提出的建議是,讓孩子進行自治,但在具體實施時,我認為需要謹慎進行,還需要老師的指導,並且確認孩子為此做了充分的準備。否則的話,孩子們會認為這種自治不過是一個遊戲。如果這樣的話,他們可能會在管理上比老師更加嚴厲苛刻,或者借用管理班級來謀取個人優勢,以及排斥、打擊別的孩子。
所以,在班級管理方麵,從一開始,老師就要認真觀察、用心建議,這對班級建設顯然有很重要的作用。
評估孩子們的發展
孩子在學校裏學習一段時間後,我們如果希望知道孩子在智力發展、性格與合作精神方麵的最新進度,就需要進行一些測驗。在孩子的發展中,必要的考試會對孩子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比如說,一些小孩本來成績不理想,可在測試後發現,這個孩子竟然可以上更高的年級。若未進行智力測驗,顯然就很難獲得這種理性的認識。
同時,我們對這種智力測驗還不能過於僵化性地依賴,比如說據此就判斷孩子的未來。實際上,每個孩子的未來都存在極大的變數。所以,任何考試分數都不應該用來為孩子未來的發展設定一種限製。
假如學校裏對孩子進行智商測驗的話,我認為學校不應該將這種智商得分告訴小孩本人或小孩的父母。因為他們並不知道智商得分的作用,甚至會誤以為是對自己一生命運的最終判決。實際上,教育中的最大問題,在於學生認為自己受一種不可克服的外力的限製,比如智商。假如小孩知道自己的智商很低,可能會由此失去希望,並認為自己不可能成功。
我還看到很多學校在學期結束時,會對孩子有一定的評語,這些評語還要求學生拿回家裏給父母看。我認為這些評語在措辭上一定要慎重揣摩。假如老師給學生的評語太壞,站在老師角度上,可能是認為激勵孩子,但要是孩子家教很嚴,那麽孩子會害怕把評語拿回家,或者塗改評語。更有極端的例子是,由於孩子看到老師很壞的評語,甚至選擇了自殺。
由此可見,老師對孩子的評價,特別是以某種形式傳播出去的評語,是多麽的重要!
倘若老師的態度比較和藹,給學生的評語充滿了鼓勵和期望,那麽小孩一定會受到更好的激勵,並不斷地取得一個又一個成功。假如孩子獲得老師的評語總是很差,而且很多人都公認他是班裏最差的學生,那麽久而久之,這個孩子也會強迫自己接受這一點,並認為這將是不可更改的事實。如果這樣的話,我認為應該將這歸咎於教育的失敗。
實際上,我通過長期的心理診療與大量案例觀察發現,即便是最差的學生,也仍然可以獲得進步。我們可以在很多例子中發現,那些曾經在學校被視為反應遲鈍、學習落後的孩子,日後反倒因為加倍努力,而成就輝煌。
與老師評語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即使沒有老師的評語,孩子們仍會對彼此的能力做出合理的判斷,比如說,他們會知道誰的數學好,誰的拚寫、繪畫好,誰最會玩遊戲,也會知道班級裏的強弱排序。然而,他們共同的錯誤是,在某個階段,他們似乎堅信跑在自己前麵的人仿佛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他們堅信自己無法超越。這種態度或許會伴隨孩子終生,甚至在孩子成人後,也會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麵落在別人後麵。
在我見到的很多班級裏,很多小孩的學習成績總會占據一定位置。比如說,他們會靠近最好的,或處在中間,或位於最下麵。說實話,我並不認為這種成績排名可以表現出一個人的天賦,更不會認為這種排名會預測孩子以後的發展。這種排名隻能說明孩子們在某個階段相對靜止的狀態。
實際上,我們曾多次發現,那些在班級排名最末位的人,可能會突然打破原有排名,取得驚人的進步,而且這種驚人的學習力一直可以堅持到他在學業上取得成功。所以,我們一定要清楚,某個階段的智力測驗隻是對孩子狀況的一種了解,以便於老師更好地組織教學,以及因材施教。我們絕不可以以孩子的考試成績來限製孩子的潛力,更加荒謬的是,甚至以為這與糟糕的智商遺傳有關。
我們一定要相信:隻要孩子學習方法正確,足夠勤奮刻苦,就一定會創造一個又一個學業上的奇跡!
天性與教養
在教育的所有錯誤中,最嚴重的錯誤就是相信遺傳的作用。實際上,這讓很多老師和孩子有了可乘之機,並以此為自己的教育受挫來開脫。我認為,如果一個教育工作者真的把學生的性格和智力歸於遺傳,那麽這個教育工作者就難以被認為是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當然,我在這裏所說的“遺傳”並非指生理遺傳。因為生理上的缺陷在我們這裏不太具有研究的代表性,我這裏所指的“遺傳”是基於一種普通的智商。實際上,小孩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心理缺陷,並根據對此的判斷來限製自己的發展。對於那些有生理缺陷的小孩,我們一定要讓他知道,他並不一定缺少智力或個性。這點很重要。
我們在前麵提到過,同樣的生理缺陷,有些人卻能夠以此為動力,獲得更大的成功;同樣,這種缺陷也可以成為他們日後發展的重要障礙。所以,我們對生理缺陷采取怎樣的態度,將對我們以後的發展有不同的影響。
當我剛開始提出這個觀點時,曾有很多人指責我這僅是個人信念,缺乏科學佐證。然而我要重申的是,這是我通過個人經驗得出的結論,而且可以佐證的證據也在穩步增加。如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得出了相同的觀點,即認為那種對個性中遺傳特征的信仰,無異於迷信。當然,這個迷信存在的時間已經不短,或許已有數千年之久。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人們一旦想逃避責任時,就難免對人的行為舉止抱一種宿命觀,這時,性格特征的遺傳理論便迅速抬頭。簡言之,這種論調也就是相信,孩子從一出生就已注定是善是惡。這種觀點顯然很容易證明是在胡說八道,隻有那些拒絕奮鬥,僅想逃避責任的人,才會有這樣的認識。
其實,“善”與“惡”是相對而言的,隻有在特定環境下才有意義。他們隱含的意思是,這個人的行為是“有益於他人”,還是“有損於他人”。在孩子出生以前,他沒有這種意義的社會環境。在出生後,他具體朝著哪個方向發展,會依賴於自己所處的環境,以及對自己經曆的認識,依賴於自己對世界的解釋,尤為重要的是,依賴於他所受的教育。
那麽在研究智力的遺傳時,我們發現,智力發展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興趣”,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如果一個人在某方麵的興趣受阻,就會表現出在這方麵能力的不足;如果在某方麵存在興趣,就會顯露出在這方麵的優勢。由此不難看出,這裏麵起作用的因素,是“興趣”,而非遺傳。
當然,我們也承認,大腦的結構會在一定程度上受遺傳影響,但隻要大腦的缺陷不至於嚴重到我們無法通過自身的努力來予以克服的程度,我們就可以通過一定訓練予以彌補。所以,我們若發現一個人在某方麵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並不是因為他在這方麵獨特的遺傳因素,而是因為他對這方麵興趣堅持不懈地培訓。
縱使我們發現有些家庭裏,數代人都才華橫溢,但也不能夠據此就判斷是遺傳的影響。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家裏某一個成員的成功,激勵了其他人,而且家庭傳統的期望也促使孩子們必須承繼先人的誌趣,從而加強對自己的訓練。所以,當我們知道偉大的化學家利比格的父親是位藥店老板後,無須立即判斷這是來自遺傳。實際上,經過仔細調查後,我們發現利比格成長的環境為自己追求這方麵的興趣提供了條件,在很多同齡人對化學還一無所知時,利比格就已熟悉了大量化學知識。
莫紮特被視為音樂天才,他的父母也很喜歡音樂,但莫紮特的音樂天賦並非來自遺傳。因為莫紮特在很小的時候,他所生活的環境就充滿了音樂。所以,很多傑出人物,我們常會發現他們有一個“早的開始”,比如在4歲的時候學會彈鋼琴,或者是很小的時候就給別人講故事。他們的這種興趣可以持續很久,他們對這種興趣的訓練也逐漸自發而廣泛。為了追求自己的興趣,他們即使遭遇過挫折,也能不氣餒、不猶豫、不後退。
基於此,老師對孩子說:“你沒有數學的天分,所以學不好數學。”如果這樣的話,這個老師可能會覺得自己的教育工作變得輕鬆,但這隻會使孩子變得泄氣。我對這種情況就有親身的遭遇。我在童年時,就曾被老師認為是班裏的數學笨蛋,而且我幾乎也要堅信自己完全沒有數學才能。
幸運的是有一天,我竟然出乎自己的意料解出一道數學題,而且這道數學題曾經難倒了數學老師!這個突然而至的成功徹底改變了我以前對數學的悲觀態度,我對數學立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開始喜歡上數學。
後來,我還成為全校數學成績最好的人。我想借用我的這個經曆再次聲明:所謂智商遺傳的理論不過是個謬論。
辨識人格類型
如果我們對孩子進行認真研究的話,就會區分孩子們不同的性格和生活方式。實際上,小孩的合作程度可以從他們的姿勢中看出來,以及傾聽和觀看的方式、同別的小孩保持的距離、交上朋友的容易程度,以及注意與集中的能力。比如說,一個孩子忘了布置的作業或者丟了課本,便可以判斷出他對功課不感興趣,如果這樣的話,我們還要找出他討厭學校的原因。假如一個小孩不喜歡加入別的小孩的遊戲,我們可以看出他有種孤獨感,而且隻顧自己的利益。如果他常希望別人幫他做事,則可以判斷出這個孩子缺乏獨立精神,而且希望獲得別人的支持。
還有些小孩隻有聽到別人的表揚,才能激起做事的興趣。通常來說,受寵的小孩總有這些明顯的特征。如果這些受寵的小孩感到沒有人格外關注他,或者說他們沒有了聽眾,就會無法工作。一般情況下,數學會給這些孩子帶來巨大的困難,而對於那些適合記憶的句子,他們卻會記得很精彩。但若讓他們去解決某一個實際問題,他們就會束手無策。
或許剛開始看起來,這隻是一個小的不足,然而他們若長時間需要獲得別人的幫助和注意,顯然會給別人的生活帶來一些不便。如果這些受寵孩子的態度不予改變的話,就會終身希望獲得別人的支持,甚至一遇到問題,就希望他人來為他解決。如果這樣的話,他們的一生都難以為別人帶來利益,卻隻會成為別人的包袱。
還有些小孩也希望獲得別人的關注,但他們采取的行為卻是另一種方式。比如說,他們若感到處境不如意,就會做鬼臉、搞些惡作劇,從而引起全班人的注意。這些孩子寧願受到懲罰,也無法忍受被忽視。在他們看來,自己為惡作劇所受的懲罰是自己吸引別人注意的一種正當代價。所以,這些小孩在與父母或老師對抗時,即使受到了懲罰,也會讓笑意掛在臉上,而不會選擇哭。
假如一個小孩比較懶,那麽這個小孩一般會表現出雄心勃勃,卻又害怕失敗的特征。這樣的孩子在未能超越別人時,就會覺得自己遭遇了失敗;即使自己成功了,倘若別人比自己做得更好,他們也會認為這是一個失敗。實際上,懶惰的小孩從未品嚐過真正的失敗,因為他們幾乎從未麵臨過一次真正的考驗。為此,他們喜歡避開問題,不與別人發生正麵比較。與此同時,幾乎他身邊的很多人都相信,假如他沒有這麽懶的話,就一定能克服所遇到的困難。這些懶惰的孩子也常做著這樣的白日夢:“假如我想做,就沒有什麽事情做不成的。”即使他遇到了失敗,他也會盡力把失敗化小,並安慰自己:“我隻是懶而已,並非沒有能力。”這樣的話,也就維護了自尊,讓自己心安理得。
有時,我們還可以聽到老師這樣對學生說:“你要能夠努力一點兒的話,就會成為全班最優秀的學生。”實際上,要是一個學生什麽都不付出,卻得到這樣一句有些恭維的話,這個學生可能會想:“我既然有這麽好的潛力,為什麽還要靠努力學習來冒這個險?”假如自己努力學習後,沒有成為全班最好的,該怎麽辦,會不會有人據此懷疑自己的“智商”?如果這樣的話,這個孩子可能會暗示自己不要努力學習,從而讓自己總能給人以“天資聰穎”的印象。
還有一種類型的孩子可以很好地辨認出來。他們通常喜歡在同齡人中做帶頭人,成為大家的“領袖”。的確,我們人類需要領袖,但這些領袖應該是為大眾謀利益的。實際上,大多數兒童都熱衷於做帶頭人,希望自己能夠操縱別人,他們把這視為一個很好玩的情景。所以,純粹希望做帶頭人的孩子長大後,前景未必一片光明,關鍵在於他們對為什麽要做帶頭人是否有清晰的認識。而且,如果兩個這樣的人以後在婚姻、商場或社交場合中相遇了,結果不是悲劇,就是鬧劇。
在孩子們的內心裏,總希望找到一個機會來控製對方,從而確立自己的優勢地位。我們在一些家庭裏看到,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對自己頤指氣使,甚至認為很好玩,還開懷大笑,繼續慫恿孩子這樣做。這樣的話,孩子以後進入社會,顯然對自己的正常人際交往不利。
通過上麵的分析,我們還要承認一個現狀,那就是,每個孩子的處境都會有不同之處,我們絕不可以把他們視為同一個式樣,甚至幻想以同一個模子來塑造他們。我們要做的是努力防止孩子身上會導致挫折和困難的不良習性的發展,當然,這些習性在童年時期顯然更易於糾正或防止。假如孩子的這些習性未能得以糾正,那麽他們在成年後,就會麵臨嚴重的後果,甚至對人對己都會造成損害。可以說,一個人在童年期與成人期之間的成敗,有直接聯係。那些沒有能夠學會與人合作的孩子經常會成為以後的神經症患者、酗酒者、罪犯或有自殺傾向。
同時,兒童的焦慮症還會受到黑暗、陌生人或新環境的影響。我們在研究中發現,那些憂鬱症患者多是愛哭的娃娃。誠然,我們不可能期冀父母一生都跟在自己身邊,從而隨時獲得父母的建議。正因為此,我們才需要在人生中,每一位老師都能細心接觸每一個兒童,並盡力幫助這些孩子糾正已經犯下的錯誤,從而培養他們一種獨立、勇敢、樂於合作的精神。
我認為,這是人類謀取未來福祉的最大保證所在。
一些教學上的觀察
在一個班級裏,如果我們用心觀察,就會發現每一個孩子都有不同之處。我們隻有對這些孩子有了一定了解,才能夠更好地教導他們。基於此,考慮到老師的精力,我認為一個班級的人數不宜過多,否則的話,老師就會難以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優劣勢。在此基礎上,一個老師應該對自己的學生了如指掌,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這個老師便很難說是合格的。
基於此,我認為,如果孩子們連續好幾年都是同一個老師,這對孩子教育顯然有很大的幫助。然而不容樂觀的是,不少學校裏,老師總是半年一換,這樣的話,老師就沒有足夠的時間與孩子們打成一片,更難以看出其中的問題。倘若一位老師能與孩子們待上三四年,那麽老師就會有充裕的時間發現孩子生活方式中的錯誤,並予以糾正,也更容易幫助這個班級發展為一個注重合作的小集體。
我們或許還見到過跳級的現象。我認為,讓一個小孩跳級或許不是什麽好的選擇。因為這樣的孩子通常要承擔很多難以實現的期望,從而給孩子身心發展帶來很大的壓力。當然,要是一個孩子比同班同學在年齡上大很多,或綜合素質比同班同學快很多,倒也可以考慮把他提到高一點的班級。同時,假如一個班級已經真正成了一個集體,裏麵一個成員取得成功,顯然也會激勵其他成員取得成功。
假如這樣的集體中有光芒四射的學生,那麽班裏的其他成員也會進步很多。對於這種情況,我認為,除了讓這個學生做好日常功課外,還應當讓他多參加其他活動,培養他別的興趣,比如說繪畫、音樂等。如果這些孩子在學習中獲得成功,就會進一步擴大他的興趣,從而促使這些孩子全麵發展。
此外,我們還聽說過留級現象。說實話,讓一個孩子選擇留級,顯然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因為一個留級的孩子通常被認為學習成績太差,或者存在家庭問題。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留級可能對有些孩子沒有什麽影響。但我們要承認的是,絕大部分留級的孩子在留級後,依然落後,而且喜歡找麻煩。
對於留級的學生,他來到新的班級環境後,同學們也大多對他沒有什麽好的印象,這些留級的孩子自身也比較悲觀。當然,一些老師為了避免學生留級,會選擇學校放寒暑假時,再對學生進行功課補習,從而進一步使他們認識到自己曾經犯下的錯誤,避免學生留級。確實,我們通過這種方法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差生,盡量使他們避免留級。
我還看到在學校裏,學生被分為聰明和愚笨兩類,不少學校還據此將他們分為不同的班級。如果是這樣的話,便會出現很嚴重的情況,不利於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當然,我要聲明的是,我的這些經驗主要來自歐洲,我並不知道美國是否也這樣。在我過去的觀察裏,那些慢班的學生,智力遲鈍的孩子與出身貧寒的孩子紮成一堆;而在快班中,除了一些學習成績特別突出的孩子外,大部分孩子的父母都比較富裕。對於這種情況,或許也不難理解,比如說,貧窮的家庭裏,孩子們對持續接受教育還沒有做好應有的準備,而且父母困難重重,難以抽出足夠的時間來教育孩子,也可能是自己教育程度不高,幫助不了孩子。
盡管如此,我並不認為就應該把那些尚未準備好的兒童放入所謂的“慢班”。同時,一個稱職的老師更應該懂得如何幫助孩子們克服這些不足,並教會這些弱勢孩子如何與準備充足的孩子進行交往。假如學校簡單地把這些孩子放到慢班,那麽,快班的孩子就會看不起這些慢班裏的孩子,久而久之,也會讓這些本就弱勢的孩子變得更加沮喪,更不利於他們心理的健康發展。
此外,在學校裏提倡男女學生的溝通交流,可以讓學生學會以後怎樣與異性合作。如果就此認為,男女同校就可以解決異性間的合作問題,顯然是大錯特錯。在男女混合的學校裏,學校必須要教會學生怎樣與異性交往,並建起一個良好的環境,否則的話,男女混合的學校裏,異性疏遠的現象可能比單性學校更甚。
舉例說,在16歲以前,女孩的綜合發展要超過男孩。假如男孩不知道這裏麵的生理原因,那麽,男孩看著這些女孩不斷地超越自己,自尊肯定要受到很大影響,並使自己垂頭喪氣。如果這樣的話,在以後的生活裏,他就會害怕與異性競爭,因為他對自己曾經的失敗記憶猶新。假如老師明了學生不同性別之間的生理差異,那麽就會在教育中取得很大成就。假如老師對這種生理差異不了解,那麽他的教育工作必然會以失敗而告終。
還有一點,就是對男女混合學校來說,學生必須要受到很好的管理,否則的話,這些學生便可能出現性的問題。這也是學校尤其需要注意的。
實際上,就我這麽多年的心理診療工作來說,學校的性教育問題是個很複雜的問題。坦率地說,教室並非進行性教育的良好場所,假如老師真的這樣在教室裏給學生講這些問題,那麽難以保證每個學生都可以正確地理解自己。如果這樣的話,或許老師的確激起了學生這方麵的興趣,卻難以知道學生是否為此做好了準備。
假如學生希望多知道一點,並在私下裏問老師,那麽老師倒可以坦白地說出實情,這時,老師也可以獲得一個機會,了解這個學生究竟在想什麽,並幫助學生獲得答案。無論怎樣,我認為,老師不應該在班級頻繁地談論性問題,這會對學生很不利。因為若是這樣的話,學生可能會對此產生誤解,比如把性當作很隨意的事情。如果這樣,顯然會對學生以後的發展產生惡劣的影響。
顧問會議的工作
大概在15年前,我就在個體心理學中提出來,學校應該發展顧問會議。這個提議陸續在維也納以及歐洲多個城市實施,並被證明很有價值。在積累了這15年經驗後,可以說,顧問會議的措施獲得了完全的成功,而且我們也可以據此解決很多關於孩子的問題,包括將孩子塑造為合格公民。
由此,我認為,假如顧問會議能夠建立在個體心理學的基礎上,那麽,顧問會議會取得更大的成功。但同時,說實話,我也沒有什麽理由反對顧問會議與其他心理學派的合作。事實上,我一直提倡顧問會議應當與其他心理學派聯係起來,並對他們不同的結果進行比較,從而找出更好的方案。
在顧問會議的建立過程中,有一位很優秀的心理學家,他擅長解決兒童、父母與教師麵臨的一係列問題。有一次,這個心理學家去訪問一個學校,裏麵有教師向他描述說,某個孩子很爛,而且愛和同學吵架,還常逃學、偷竊,在學習成績上一塌糊塗,常拉班級的後腿。於是,這個心理學家根據自己的經驗,對這個孩子進行了分析,並將這些分析與教師進行了討論,包括了解這個孩子的家庭生活、性格發展,以及孩子出現問題的具體情境。
接下來,心理學家通過老師的安排,來見這個孩子及其家長,並就孩子的教育問題開展家長與心理學家的討論。在討論中,心理學家向父母建議應該怎樣幫助孩子健康成長。通常情況下,父母會很高興有一次與心理學家交流的機會,也很願意同心理學家合作。假若父母抵製的話,心理學家或教師也可以采用其他有效的辦法,比如說,把孩子叫進來,與孩子交談,當然,在談的時候,不是談孩子的錯誤,而是談孩子出現的問題,在談話中,心理學家不是斥責孩子所犯的問題,而是以朋友的身份來洽談,了解這個孩子的真實想法。即使在提到這個孩子的錯誤時,心理學家也隻是以一種假設來開始,並征求這個孩子的意見。對那些缺乏心理學知識的人來說,當看到孩子突然跟變了個人似的,能夠正確理解自己的錯誤,一般會大吃一驚。
實際上,我所培訓出來的教師很願意做這種為學生進行心理診療的工作。而且,他們也不會認為這是一個負擔,他們通常需要半小時左右,就可以解決一個孩子多年的心理問題。通過顧問會議,全校的合作精神大增,原先困擾很久的大問題沒有了,剩下的隻是些小問題,而且很多教師也成了心理學家。
教師們也逐漸了解了學生的個性特點,這樣的話,假如在日常生活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教師也可以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來予以解決。通過這些例子,我們發現,假如教師受到心理學的專業培訓,並可以熟練地掌握,那麽心理學家仿佛成為多餘的人了。
基於此,如果班上有個懶孩子,那麽,老師與孩子們討論懶惰的問題。在討論會一開始的時候,老師問:“懶惰從哪兒來?”“為什麽有些人會懶?”“一個懶孩子為什麽改不了?”“什麽東西非改不可?”
如果這樣的話,孩子們可能會認真地討論這個問題,並最後得出結論。在討論中,懶孩子也並不知道自己是討論對象,所以戒備心減除,再者,討論的又是自己常出現的問題,顯然會產生興趣,而且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如果老師隻是針對懶學生存在的問題來攻擊他本人,那麽這個老師將一無所獲,甚至會讓這個孩子變得更糟糕。但如果老師通過與學生心平氣和地溝通,那麽這個學生反倒會仔細考慮,並想辦法改進自己。
事實上,在一個人的成長中,沒有哪一個人能像老師那樣深入了解一個孩子的心靈。因為老師的工作便凝結於學生的成長中,如果學生未能獲得成長,就是老師工作的失敗。此外,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師見識過很多學生,假如富有技巧的話,便可以與很多學生建立友好的關係。所以,一個孩子早期形成的錯誤,是繼續下去,還是予以糾正,關鍵取決於老師。
正如母親一樣,教師在孩子的成長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一個好的老師可以拯救一個孩子,引導孩子走向光明坦途;而一個失敗的老師則為社會輸送了一批批問題人,並使社會可能因此而出現諸多棘手的問題。正因為這樣,教師的貢獻是無法計量的。我們的社會朝著哪個方向發展,可以說,教師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社會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