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8 adolescence


    青春期是人生旅途中的重要一站。許多孩子到了這個時候總想表現出獨立、與成人平等、男子氣概或女人作風的願望,青春期的所有危險,都是由於對生活的三個問題(職業、社交和愛情)缺乏適當的訓練和準備而造成的。


    在青春期,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會非常重視性的關係,這時如果孩子對此處理不當或接受教育不當,他們往往會做出錯誤的行動。對於青春期的到來,孩子常常表現得過於不安,其實它不過是人生道路中的一段。


    何為青春期


    人們關於青春的討論有很多,它們普遍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均認為青春期充滿了危險,會對一個人性格的塑成起到最終的作用。誠然,青春期確實麵臨很多危險,但一個人的性格基本在童年時已經形成,所以,成長中的孩子雖然在青春期麵臨新的環境與考驗,但這不足以改變一個人的性格。


    在青春期,孩子們正在逐漸接近生活的最前沿,他們生活中的錯誤也正在逐漸顯露。所以,這些問題已經不容忽視,我們必須讓孩子們對青春期有個正確的認識,才可以幫助他們平穩度過青春期。


    1.心理學上的理解。


    對於每一個青年而言,他必須有個基本的認識,那就是:自己已經不是小孩了。當一個人能夠意識到這一點時,青春期的很多問題便可以一掃而光。相應地,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成熟了,就不可避免地會過分強調自己的個性特征以及突出自我。


    人們在青春期的表現,大多是希望獨立,與成人平等,比如說要有男子漢的氣概,或有女人氣質。同時,一個孩子在長大時,究竟會向哪個方向發展,還取決於這個孩子對長大成人的理解。假如這個孩子以為“長大”意味著無拘無束,那麽,這個孩子就會反抗一切約束。這種表現在很多孩子的青春期裏比較普遍,比如不少青少年在這時抽煙、說髒話,甚至整夜不歸,以此來顯示自己的生活自己做主。


    還有些青少年會突然反抗父母,令父母始料不及的是,原先乖巧的孩子幾乎一夜間變得桀驁不馴。其實,父母應該對此不必過於憂慮,因為孩子對父母的反抗從未停止過,隻是在這個時候,孩子有了更多的力量,才以某種激烈的方式進行反抗。


    比如說,我曾遇到一個男孩,他在家裏長期受到父親的壓製,在外表上仿佛很是聽話,表示馴服於父親的權威,可他在內心裏,卻一直等待機會報複。終於有一天,他發現自己竟然長得比父親個子還高,而且肌肉更加健壯有力,於是,十幾年積壓的怒火爆發了。這個男孩尋釁與父親打了一架,並將父親痛揍了一頓,然後離家出走。


    實際上,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意味著有了更多的自由和獨立。假如父母這個時候仍然企圖控製他們,或者繼續監督孩子,隻會讓孩子希望掙脫控製的欲望更強烈。父母越是希望證明這些長高了的孩子仍是小孩,那麽孩子便越會以一種過激的行為來證明父母是錯誤的。從這種爭鬥中,孩子產生了一種反叛感,於是,我們可以知道這就是典型的“青春期反叛”。


    2.生理學上的理解。


    對於青春期時間的界定,難以有整齊劃一的界限。通常情況下,我們認為青春期主要處於一個人14~20歲之間,不過也不排除一些孩子發育較早,在10歲、11歲時就進入了青春期。作為生理方麵的變化,孩子的身體器官在這一時期會有顯著的變化。比如說,孩子們的身體增高,手腳變大,或許不如以前那樣靈活好動。為此,他們需要通過運動來協調自己身體的發展。假如這時,有人嘲笑和批評他們,這可能會對他們產生不利的影響,甚至以為自己天生就笨,這樣的話,顯然不利於孩子以後的發展。


    孩子在青春期時,內分泌腺的情況也會影響孩子的發育。實際上,在青春期,各種腺的分泌會加強,盡管他們在嬰兒期分泌腺就很活躍,在這時,他們的分泌物會進一步增多。青春期的第二特征也很明顯,那就是男孩子開始長胡須,聲音由以前的尖變得渾厚;女孩子的身體線條則更加豐滿,更加女性化。對於這些身體變化,假如不能很好地規導孩子的發展,孩子會對這些改變產生一些恐慌,並影響青春期的心理健康。


    成年期的挑戰


    如果有些孩子對成人生活還未做好充分準備,那麽,當一些成人要麵臨的問題,比如立業、友誼、愛情、婚姻等問題襲來時,他們常會驚慌失措。他甚至還會喪失一切解決這些問題的希望。當他們與別人在一起時,常會感到害羞拘謹,為此寧願自己一個人在家裏。在工作上,他們總是覺得沒有什麽東西能夠吸引自己,悲觀地認為自己幹什麽都會失敗。麵對愛情和婚姻,他們隻要一與異性在一起,甚至會害怕見到異性。就是在與異性說話時,他們也常覺得無言以對。於是,他們經常處於一種絕望的處境。


    這樣的人往往不喜歡正視別人,也不喜歡和別人說話;他們既不喜歡工作,也不喜歡學習,整日處於一種虛幻的世界裏,隻會做一些無聊的活動,而這也將是一個人患精神分裂症的誘因。對於這樣的青少年,假如我們能夠給予他們適當的鼓勵,並告訴他們是進入了一種歧途,幫助他們怎樣糾正,那麽,我們也是可以幫他們治愈的。


    如果是這樣的話,他們對生活的解釋必須被糾正,而且要用更客觀、更科學的方式來對待,不應該僅用他們的邏輯來解釋。實際上,人們在青春期的一係列憂慮,均是由於他們未能學會正確地處理生活中的三大問題才引起的。


    假如孩子害怕未來,對未來充滿悲觀,那麽這些孩子顯然會以一種不費力的方式來應對,比如幻想。事實一再證明,幻想對現實不會有絲毫效果。對於這樣的孩子,我們越是對他們發號施令,甚至批評他們,就越會讓他們感到自己處於懸崖的邊緣。於是,我們就會發現,越是把這些孩子往前推,這些孩子就越是選擇後退。除非我們鼓勵這些孩子,否則的話,一切努力都將白費。假如孩子對未來非常悲觀,那麽,我們顯然無法希望他能付出更多。


    可見,在孩子走向成人的過程中,我們一定不要吝惜鼓勵。


    一些青春期的問題


    人們在青春期時,總會出現一係列問題。假如父母或老師對這些問題不了解,顯然就難以幫助孩子在青春期健康地成長。那麽,青春期常見的問題都有哪些呢?


    1.被寵壞的孩子。


    實際上,不少在青春期出現問題的人,早在童年時期就被寵壞了。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出的是,這些事事都依賴父母的孩子,對他們來說,成人責任的逼近是一種特殊的壓力。他們仍希望獲得寵愛,可在自己長大後才發現,自己已經不再是被關注的中心。


    於是,他們覺得生活欺騙了自己,備感失望。由於這樣的孩子在一種人造的溫室中長大,所以,外麵的空氣凜冽刺骨,會讓他們很難承受。


    2.留戀兒童期。


    我們常看到一些處於青春期的人,仿佛仍然有種想再做小孩的願望。這些人在說話的時候,甚至都是娃娃腔,而且喜歡與比自己小的孩子玩,以此顯示自己童心未泯。雖然很多人懷念童年期,但畢竟絕大部分人還是要以成人的方式來做事。


    實際上,即使我們看到不少青少年在模仿成人的方式做事,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就懂得做這些事情的意義。比如說,這時的男孩一般開始喜歡大手大腳地花錢,開始學會與女同學調情、談戀愛等。


    3.犯小罪。


    在青春期還有些問題比較棘手,比如說,孩子們進入了青春期,意味著逐漸要按照成人的方式去做事。可很多孩子還不懂得怎樣處理這種準成人生活中的問題,於是,這些青少年就很容易受到外界的誘惑,而且他們自身也對這些事情很活躍,慢慢地,他們也就走上了犯罪生涯。


    假如這些青少年犯了一次小罪後僥幸逃脫,那麽他們很有可能繼續犯下去。實際上,犯罪是一種逃避生活的途徑,尤其是成人要麵臨的謀生問題。正因為這樣,我們發現,在14~20歲之間,青少年犯罪事件會急劇增加。對此,我們一定要耐心幫助孩子解決這些問題。


    4.神經症行為。


    還有些小孩性格不太外向,而且是偏於內向,這樣的孩子逃避長大的一個方式是患神經症。比如說,有些青少年麵臨社會問題,可自己還未掌握處理這些問題的方法,那麽,這些孩子就會表現出神經症症狀,以此來逃避麵臨的社會問題。這種情況會讓人變得高度緊張。在青春期的時候,身體結構會對這些壓力非常敏感,因此,所有的器官會因此受到刺激,整個神經係統也會受到影響,這可能導致接下來的挫折和失敗。當一個人處於這種情況時,他就會覺得,自己不必負任何責任,因為自己有病。這樣的話,一個人的神經症便為自己的逃避找了借口。


    所以,很多青少年患者總是這樣來自我安慰:“我本來想解決麵臨的一切問題,可是很不幸,因為我患了病,所以無能為力。”在這一點上,神經症患者與罪犯不同,因為罪犯總是公開宣稱自己的不良用心,他們的敵意很明顯,並費盡心機地扼殺剩餘的社會感;而對於神經症患者來說,他們的動機是好的,可行為卻很自私與惡毒,而且目的在於阻礙別人的合作。


    5.自我對立的傾向。


    在青春期的時候,人們會看到很多明顯倒錯的情形。比如,曾經在童年時被抱以厚望的孩子,在進入青春期後一敗再敗;那些童年時沒有什麽過人表現的孩子,這個時候反倒出現一些過人的才能。這是什麽原因呢?


    一個本來被認為很優秀的孩子在進入青春期後,會非常害怕辜負別人對自己的期望。這個時候,如果仍然有人繼續鼓勵他們、讚揚他們,那麽這些孩子才會繼續前進;如果沒有了這些外力的支撐,這些孩子就會選擇後退。對於那些童年時表現平常的孩子來說,進入青春期,意味著一個新的開始,而且,很明顯,由於他們在童年時就沒有什麽過人的表現,所以進入青春期後也不必擔心外界的太大壓力,反倒可以更好地發揮青春期賦予的勇氣與創意。


    對這些童年期表現平常的孩子來說,不必麵臨失敗的危險,也沒有過去沉重的榮譽包袱,屬於他們的則是可能的成功的機會。正因為這樣,我們對一些孩子在童年時形成的印象,到了青春期後,就要予以修正。


    6.尋求表演與欣賞。


    如果一些孩子過去受到了忽視和冷落,那麽在青春期,就希望同別人建立更為融洽的關係,並希望受到人們的欣賞。我們前麵提到過,青春期的男孩希望獲得表揚,而那些童年時曾被忽視的女孩更將別人的讚同作為證明自己人生價值的唯一方式。正因為這樣,很多青春期的女孩會因此誤入人生的歧途。我曾經見到一些女孩,她們覺得自己在家裏不受歡迎,於是在進入青春期後,就開始與別人發生性關係,並以此證明自己已經長大了,還為此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認為這樣便可以成為別人關注的焦點。


    我來舉一個這方麵的例子。有一個15歲的女孩,她出身貧寒,家裏還有一個哥哥。小時候,哥哥老是生病,母親隻得對哥哥的照看多些,卻沒能多給女兒足夠的照顧。更加不妙的是,女孩的父親也常生病,這樣的話,母親照看這個女孩的時間就更少了。


    於是,在這個女孩的內心裏,多麽希望有個人來關注自己!後來,父親的病終於好了,可母親又生了個小妹妹,全家人又將注意力轉移到了小妹妹身上。所以,這個女孩認為自己是家裏唯一一個沒有被關注與愛護的人。


    盡管如此,這個女孩還是堅持了下來。在家裏,她經常做家務活,是個好孩子;在學校,她成績優異,是學校裏最好的學生。由於這個女孩的成功,大家便一致認為她應該繼續發展自己的學業,並將這個女孩送到了高中就讀。


    進入高中後,這裏的老師幾乎都不認識她;再者,她也不了解新環境裏的教學方式,因此,功課開始下降。結果,老師多次批評她成績不好,於是,這個女孩越來越心灰意冷。盡管這樣,她仍然急切地希望獲得別人的注意,可在學校裏做不到。那麽,誰才能給自己以欣賞呢?


    後來,她決定要找一個欣賞自己的男子。不久,她離家出走,與一個男人同居了半個多月。這期間,她的家裏人很擔心,並多方尋找。這個女孩逐漸發現自己的舉動受到的不是對方的欣賞,而是一種玩弄。為此,她後悔起來。


    這個女孩想到了自殺。於是,她給家裏寫了封信:“不要擔心,我已服毒,我很快樂。”可事實上,她並未服毒自殺。因為這個女孩明白,父母仍然在意自己,她還希望獲得父母的同情,希望父母能夠發現自己,把自己帶回家。


    實際上,這個女孩對自己的所作所為並沒有透徹的認識。假如她知道我們剛才所分析的那些,她隻是為了得到欣賞,就大可不必踏入這樣的歧途。假如高中教師了解她,那麽,也可以防止問題的產生。因為這個女孩過去在學校的評語一直很優秀,在新的環境裏一下子這麽大落差,對這個女孩確實是一個打擊。


    還有一個例子是這樣的。有一個女孩,她父母的性格都很軟弱。母親一直想要個兒子,結果卻生了個女兒,為此很是失望。母親這種對兩性不平等的看法顯然讓做女兒的也看到了。因為女兒不止一次地聽到母親這樣和父親說:“這個女孩一點都不可愛。長大後,一定不會有人喜歡她。”


    這個女孩在這樣的環境裏生活了10年後,有一天看到了母親一位朋友的來信。信中,這個朋友寬慰母親說,她還年輕,可以再生一個兒子。


    我們不難想象這個女孩看後會有什麽樣的感覺。幾個月後,她到鄉下去看望一位親戚,在那兒遇到了一個智力低下的鄉下男孩,並成了這個男孩的情人。生活了一段時間後,她離開了那個智力低下的男孩,可這種生活遊戲依然如故。


    當我見到這個女孩時,她已經有了一大堆情人。盡管如此,她仍覺得自己沒有受到欣賞。當她來到我這裏時,可以看出,她已經患了焦慮型神經症。由於這個女孩小的時候缺乏關注與欣賞,從而使她的青春期遭遇了重重挫折。


    由此可見,我的確需要再次重申: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多一些鼓勵,多一些認可,多一些欣賞。如果這樣的話,我相信,在很多孩子走向青春期時,就會少走些彎路,少犯些錯誤,我們的社會也會少些命運多舛者。


    青春期的性意識


    處於青春期,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會注重或誇張性關係,並以此證明自己長大了。比如說,如果一個家庭裏,有些女孩為了反抗母親,就可能會不斷地通過與別的任何男人發生性關係來顯示自己的反抗。通常來說,這個女孩這樣做的目的很簡單,隻要能讓母親焦慮不安,對她來說,就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


    對此,要是一個女孩先與母親大吵一架,然後又同父親大吵一架,接著離家出走,並與自己遇到的第一個男子發生性關係,我們就會不難理解。實際上,我們有時遇到的這種女孩在人們眼裏本來很聽話、懂事,結果卻發生了這樣的事情,確實讓我們大跌眼鏡。


    其實,這些孩子本身並沒有罪。隻是因為他們對青春期的生活還沒有做好適當準備,以至於他們一旦覺得自己受到忽視,感到了自卑,就會覺得通過摧殘自己的身體,便能讓自己獲得較好的待遇。為此,我們培養孩子在進入青春期時正確的性意識,就非常重要。


    1.男性反抗。


    我們在研究中發現,不少受寵的女孩覺得難以調整自己,以適應女性角色。這是因為,我們的文化長期給人們一個這樣的印象:男人優於女人,所以,千萬不要做女人。所以,我剛才提到的這種情況便是一種典型的女孩們出現的“男性反抗”。實際上,這種抗議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表現出來。


    有的時候,會表現為女孩對男子的討厭和躲避。有時,雖然一些女孩內心喜歡男子,可一旦與異性在一起,又會緊張不安。還有些年齡稍長的女性,雖然對外聲稱想結婚,可又不想接近異性,更不願與異性交朋友。


    在青春期,有時候,女孩會對自己的女性角色特別討厭,並以激烈的形式表現出來。比如說,這些女孩會表現得更加有男孩子氣,行為舉止上盡可能模仿男生,尤其喜歡通過抽煙、喝酒、罵人、拉幫結夥,甚至放縱的性行為,來展現自己的男性一麵。對此,不少女孩子為自己辯護:如果不這樣做,就難以討得男孩的喜歡。


    如果女孩對女性角色的討厭再進一步發展,就會出現一些同性戀、性欲倒錯和手淫現象。實際上,很多妓女早在童年時期,就堅信沒有人喜歡自己。她們認為自己出身低微,不會有任何男子對自己有興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不難理解,她們為什麽會自暴自棄,輕視性道德,並將此作為一種賺錢方式。


    實際上,一些女孩對女性角色的討厭並非始於青春期,早在她們童年的時候,就出現了對女性角色的厭惡。在小的時候,她們還不能夠以過激的行為表現出來。於是,埋藏在內心的這個錯誤想法,在她們長大後,便引導她們走向了歧途。


    這種“男性反抗”並非僅限於女孩,在男孩中也普遍存在。比如說,男孩以表現出男子漢的氣概為理想,經常懷疑自己是否強壯,並時常為自己的心靈與肉體不夠堅強而自卑。事實上,人們在小的時候,相當長的時間內,對自己的性別角色有種不確定。甚至很多小孩子長到幾歲時,還朦朧地覺得在某個時候,自己的性別會改變。所以,我們很有必要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幫助孩子樹立性別意識,我認為從兩歲開始比較合適,要讓孩子們知道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


    還有些長得像女孩的男孩在青春期的階段,顯然會覺得更難熬。有的時候,一些陌生人還會弄錯他們的性別,甚至一些父母的朋友可能也會說:“這個孩子要是個女孩該多好啊!”每當聽到這些話時,這些男孩就會覺得自己很可能能力還不足。如果這樣的話,他們會覺得這樣就麵臨愛情和婚姻的問題,對自己來說有些過於為難了。


    假如一些男孩對自己的性別角色缺乏信心,就會在青春期模仿女孩子的特點,比如他們說話時帶有娘娘腔,好像被寵壞的孩子,而且還有比較強的虛榮心,喜歡發小脾氣等。如果這樣的話,對於這個男孩的發展都將不利。


    2.個體的成熟。


    我們在研究一個人對待異性的態度時發現,人們在自己生命的頭四五年裏,便為這種態度打下了基礎。其實,性的驅動力在嬰兒的最初幾周裏就已明顯。比如說,我們會看到一個1歲的左右小孩檢查自己的身體,並且觸摸自己,對此,我們不必擔憂,但我們要轉移孩子的這種注意力,讓孩子將注意力從自己身上轉移到周圍的世界。


    通常來說,當一些孩子有這些惡作劇時,我們不要表現得驚慌失措,甚至勃然大怒。我們一定要讓孩子知道,父母對他們的這種舉動並不感興趣,而對他們的合作與創意感興趣。這樣的話,沒有了大人的關注,孩子的這些舉動自然會停止。


    我們在觸摸小孩時,一定要特別小心。當然,隻要對孩子的生理反應沒有不當的刺激,並不影響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擁抱與親吻。同時,一些成人的內容,我們一定要將其與孩子隔絕開。曾有些青少年告訴我,在童年時,他們曾在父親的書房裏發現了色情書籍或看到了成人電影,被激起了一種奇怪的感覺,甚至影響了自己的心智。所以,我認為,我們一定要保護好青少年的健康發展,尤其是不要刺激他們的性欲,並將孩子不應該看到和聽到的內容與孩子絕緣隔開。


    此外,還有些行為,比如,一些父母或老師給孩子傳授一些不必要的性知識,生怕孩子以後對這些行為不懂。我認為,這種情況應該予以杜絕。毫不客氣地說,這隻能進一步刺激孩子在青春期的性欲,不會有絲毫好的作用。


    我們不妨看一下自己走過的路,就會發現,父母實在沒有必要做這些準備的必要。所以,我們一定不要主動給青春期的孩子講性知識。對於這些問題,如果孩子感到好奇時,自然會表現出好奇,這時,我們不妨把一些正常的生理知識告訴孩子。這就要求父母一定要關注孩子的需求,對於一些粗心的父母來說,可能很難發現這一點。


    假如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很要好,孩子遇到了這些問題,一般就會問父母。這時,父母的解釋一定要便於孩子理解和吸收。


    除此以外,在孩子麵前,父母最好不要做出過分親熱的行為。如果有可能的話,也不應該讓孩子與父母同睡一屋,更不可以在同一張床上。不僅如此,女孩也最好不要與兄弟同睡一間屋子。對此,我認為父親在家裏起的作用很重要,一定要用心關注孩子的發育問題,絕不可自我欺騙,最終幫助孩子平穩地度過青春期。


    為青春期預熱


    通常情況下,一個人的發展在每一個階段都會被賦予一種私人意義,並認為這是自己人生中的一個轉折點。比如說,人們幾乎都認為,青春期是一段值得留戀的時光。事實上,人們在後來的更年期時,也會這樣認為。


    生命中無論哪個階段都是生命的延續。從這點上來說,每個階段或許並沒有什麽獨到之處。但重要的是,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我們應該發現什麽東西,應該賦予這個階段什麽意義,以及我們應該采取怎樣的應對方式。


    實際上,在青春期剛開始的時候,會有很多小孩大吃一驚,仿佛遇到了妖魔鬼怪一樣。假如我們引導孩子正確理解了這些現象,那麽,孩子對這些青春期的生理與心理變化就不會過於擔心。然而糟糕的是,很多孩子都認為,青春期意味著過去一切的結束,他們的一切尊嚴和價值仿佛都被剝奪了,他們將要麵對冰冷的現實。他們的童話世界仿佛結束了。青春期的很多困擾也大都來自這種感覺。


    假如小孩已經學會將自己視為社會中平等的一員,那麽,他們就會明白自己承擔的要為社會付出貢獻的任務,尤其是把異性視為平等同伴和可以合作的人。事實上,每個人隻有青春期這麽一個機會,可以使其為自己的將來設計一個富有創意而獨立的答案。如果一個人對青春期還沒有準備好,或者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有錯誤的認識,那麽,這個孩子就難以獨立地完成這些工作。


    假如孩子在青春期沒有處理好這些事情,那麽他們在麵臨問題時,就會躊躇。對於他們來說,被別人指揮或許才能更好地適應,若自己一自由,就會對很多事情束手無策。通常來說,一個人要收獲自己的命運,還是要獨立掌舵人生,通過自主、自發來激勵自己向前發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自卑與超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阿德勒著;李章勇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阿德勒著;李章勇譯並收藏自卑與超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