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xupation
童年時期的經曆和人後來職業的選擇大有關係,家庭和學校對兒童未來職業的影響也非常重要。
父母、教師以及所有對人類未來的進步和發展感興趣的人,都應該努力讓孩子們接受更好的訓練,以使他們在進入成年人的生活時,不至於在分工製度中無法占有一席之地。
人類最古老的努力之一,便是和同類締結友誼。人類的進步總是意味著更高程度的合作,無論在家庭還是到社會,都充滿了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合作與吸引。
平衡人生的三大任務
我們在前麵已經提出了人類麵臨的三大問題,以及在此基礎上我們所形成的三大任務。其實,在這三大任務裏,每一個都不可以孤立地完成,需要彼此聯係。在第一個問題中,我們知道自己居住在地球上,這是最基本的事實,依賴於地球上的資源、土地、氣候和空氣來生存,在此基礎上,我們要積極地展開工作。事實上,在我們的每一個時代,人類都不同程度地解決了一些問題,取得了一些進步,又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戰。
實際上,解決第一個問題的最好途徑,便引申出了第二個問題,即社會問題。我們同屬於人類,必須相互依賴,不可彼此分隔,所以,我們之間需要友誼來維係,這就需要合作的精神。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解決第一個問題,並得以大踏步地前進。
正因為人類學會了合作,我們的勞動分工才得以進一步細化,並促使了很多專家的出現。假如每個人都在地球上僅憑一己之力謀生,不與別人合作,那麽,我們就無法展開大規模的協同工作,更談不上創造人類獨有的輝煌。
誠然,我們也發現有些人試圖逃避工作,這無異於逃避合作。這通常是被寵壞的孩子才會選擇的生活方式,即隻要一遇到問題,就乞求別人的幫助。這些被寵壞的孩子阻礙了人類合作的開展,並把負擔拋到那些積極解決生活問題的人身上。
第三個問題是,我們人類分為兩個性別,一個是男性,另一個是女性。在人類的延續中,我們隻有與異性合作,才得以完成自己的角色。於是,性關係在人類當中便成為一個敏感而重要的問題。實際上,要解決這個問題,不能夠孤立地解決。比如說,我們需要有一份有利於大眾的正當職業,並與別人友善地接觸。
實際上,迄今為止,我們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方法便是實行一夫一妻製,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出兩性的平等。
上麵這三個問題,不會單獨出現,通常是纏繞在一起的。如果其中一個問題受損,那麽另外兩個也會受到影響;假如我們解決好了其中一個,那麽另外兩個也會好轉。基於此,我們可以說,這些問題是同一環境、同一問題的不同方麵,這個共同的問題便是:人類必須在自己賴以生存的環境裏保全生命,延續生命。
有時候,我們發現一些人用事業作為借口,來逃避友誼和婚姻。這些人往往選擇過分地投入工作,以此來逃避愛情和婚姻,以為隻有事業有成時,才可以談愛情。可結果,他們要麽一生事業無成,要麽事業有成了,發現已經韶華不再。然而這些人又常給自己以借口,比如:“我一直努力工作,所以顧不上婚姻和家庭。”
這種情況在一些因為逃避友誼和愛情的神經症患者裏尤為常見。我們可以發現,他們似乎對異性不感興趣,對別人仿佛也沒有興趣,除了工作還是工作。於是,他們把自己搞得疲憊不堪,然後詛咒生活對自己如此無情。久而久之,他們的一些神經官能症便出現了,比如會突然胃疼或無端地頭疼。
如此一來,他們又覺得自己既然身體不舒服,更沒有過多的精力來投入友誼和愛情了。此外,還有些人頻繁地換工作,總想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可實際上,他們無論做什麽,都難以長時間地堅持,最後,又麻木地一再換工作。假如這樣的話,顯然對他們的身心狀況也會不利。
早期訓練
一個人在後天選擇什麽樣的職業,與他們早期的訓練有很大關係。通常來說,一個人在三四歲的時候,他的職業取向便已基本定位。在此後的歲月裏,他基於這種定位的興趣會日益突出。假如我們從小便有意識地培養自己這方麵的興趣,顯然,我們就會在職業上少走很多彎路。
1.家庭和學校的影響。
在一個人的生命中,母親是影響我們職業興趣的第一個人。實際上,假如我們在人生的頭四五年就能受到母親良好的培養,那麽會對我們長大以後的主要活動範圍產生重要影響。正因為這樣,凡是有人找我做職業規劃,我必然會先了解他的早期生活,包括詢問他小的時候對什麽感興趣。實際上,人們在小時候的記憶會在潛意識裏讓他一再把自己培養成這樣的人。
培養一個人的第二步,主要是在學校。與過去相比,我相信,現在的學校日益重視培養孩子的職業興趣,以及訓練孩子們眼、耳、手的配合。其實,這種肢體配合度的訓練與其他學科幾乎一樣重要。
當然,我們還要知道的是,各學科也都會對孩子的職業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盡管一些人長大後說,自己早期學習的拉丁文後來都已忘記,但這並不意味著早期學習這些科目對以後的工作沒有用,隻是我們已經將這些科目的知識潛移默化地糅合進日常應用裏了。通過長期積累的經驗,我們發現,學生學習這些科目,是訓練其他職業技能的一個絕佳途徑,並為之提供了必要的基礎。
此外,我們還發現一些新式學校注重教會學生手工藝技術,這樣的話可以很好地鍛煉學生的動手技能。當學生看到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藝品從自己的手中出來時,對提升學生的自信心還是很有幫助的。
2.糾正哪些潛在的錯誤?
有些人在選擇職業時,比較任意,但選擇後又會不滿意。其實,對這些人來說,獲得一份職業,好像並非一份工作,不過是一種優越感罷了。他們時常會以這種優越感向別人炫耀,卻忘記了這些工作為人們帶來什麽樣的貢獻。實際上,這些人總是被寵壞的孩子,他們的興趣僅在於炫耀自己,不斷地獲得別人的幫助。
還有些孩子不願擔任領導職位,他們總希望自己的前麵有一個帶領人,然後自己做他們的下屬。其實,這也不是孩子眼中健康的發展態勢,我們要打擊這種奴性思維。假如孩子的這些思維不加以阻止,那麽長大後,他們就難以在組織中起到主導作用,並僅滿足於選擇一個小職員的職位,從事一些無足輕重的例行工作。
此外,逃避工作、好吃懶做、馬虎大意等錯誤傾向均開始於生活的早期。假如我們發現有個小孩走向了這種困境,我們就應該幫助他們發現其中的原因,並盡可能幫助他們改正。而且,從我們得以生活在地球上的常識可以知道,一種符合邏輯的思維是,我們注定要工作、合作與奉獻,隻有這樣,人類的生活才能夠延續。
3.天才形成於早期努力。
實際上,童年時期的早期訓練,與所謂的天才有密切關係。此外,關於天才,也可以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天才總可以在某些方麵為人們做出巨大貢獻;或者說,假如一個人不能被人們認為能為大眾帶來利益,顯然就難以稱得上天才。與此同時,那些人類中的天才人物對我們整個文明的進步與發展都是很有幫助的。
我們不妨看一些天才為我們作的貢獻。荷馬在他的史詩裏提到三種顏色,並可以用它們表現出不同顏色的色彩和細微差異;音樂家可以為我們提供美妙的曲子,並豐富著我們的心靈;詩人則教會我們對生活的熱愛。那些文學與藝術天才之所以能夠受到人們的喜愛,是因為他們洞悉人性,所以他們的作品才可以打動人心。
所以,天才是最樂於合作的人,並在與人合作的過程中尋找靈感。通常來說,從他們的人生軌跡中可以看出來,一些天才甚至有嚴重的生理缺陷,可他們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克服了一係列困難。我們還可以發現他們在很早的時候就發現了自己的樂趣,並艱苦地訓練自己,包括磨煉自己的判斷力,努力深入探索種種問題,從中尋求答案與理解它們。
從天才的這些早期訓練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的才華和天賦無一不是自己通過勤奮創造出來的,並非生來就有。正是因為他們的艱苦奮鬥,我們現在才得以享受他們帶來的價值。
4.才能的培養。
通過前麵的論述,我們可以知道,早期努力是後來成功的基礎。假如一個三四歲的小女孩,她要給自己的布娃娃縫一頂帽子。當看到她在忙碌時,我們告訴她什麽樣的帽子漂亮,還可以給她提出好的建議,包括怎樣縫才會更漂亮。如果這樣的話,小姑娘顯然會受到鼓舞,而且在縫帽子的時候,會加倍努力,以提高自己的手藝。
假如我們不是這樣,而是一看她拿著針縫帽子,就緊張地對她說:“快把針放下,會紮傷你手的!而且,我們也沒有必要做這頂帽子,我們可以買頂比這個更漂亮的帽子。”如果這樣的話,這個孩子可能會放下手裏的針,並放棄努力。
我們不妨比較一下兩者,就會發現,前者可以鼓勵孩子發揮自己的藝術創作力,會從小就培養她工作的能力;後者會讓孩子慢慢覺得無法判斷自己的興趣究竟在哪裏,並會認為買來的一定比自己做得好,久而久之,也就影響了自己的工作興趣。
辨識孩子的興趣
一個人在童年時,對某方麵的興趣會對今後的職業選擇影響深遠。然而,我們知道,孩子小時候的興趣比較瑣碎與寬泛,我們怎樣才能辨識預測孩子今後職業的興趣呢?
1.童年時代的宣言。
可以說,要是孩子在小時候就發現自己長大後該從事什麽職業,那麽這個孩子的發展自然會簡單很多。其實,類似的問題,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也曾問過孩子,但很多答複顯然難以反映出孩子的真實狀況。因為孩子們在回答時,不少情況都是信口而說的,並未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比如,孩子們可能會說想當飛行員或者司機,但它們又不知道自己為什麽選擇這些職業。
我們的任務就是要幫助他們認清自己選擇的動機,從而推測出他們未來的前進方向,並幫他們找到推動力量與目標,以及實現的方法。同時,我們詢問孩子未來期望從事的職業時,孩子的回答也可以反映出他們認為有優越感的職業。從孩子的回答裏,我們還可以幫助孩子找到能夠有助於他們的其他機會。
當孩子到十二三歲時,會更加清楚自己的職業方向。如果我聽到這樣的孩子還不知道自己的職業方向時,常會感到一種悲哀。當然,或許這樣的孩子表麵上沒有什麽雄心,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對未來的職業毫無興趣,他們也可能野心勃勃,隻是不願說出自己的野心罷了。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就要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興趣,並對他們的興趣加以訓練。
還有些孩子雖然16歲了,麵臨高中畢業,但對自己的未來還是拿不定主意。很多時候,他們在學校是出色的學生,可麵臨生活時,卻不知道如何生活下去。我們同樣可以看到,他們富有野心,但不懂得與別人合作,因而無法在勞動分工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隨之也就找不到一條切實可行的途徑來實現自己的抱負。
由此可見,我們早一點問孩子長大後想幹什麽,其實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幫助的,起碼不至於讓孩子以後麵對社會時,對職業一片茫然。事實上,我在一些學校為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時,就常問學生這樣的問題、這樣的話,孩子們就不會忘記這個問題,並思索這個問題的答案。
當然,我通常還會問學生,為什麽做出這樣的答複。孩子們給出的答案常帶有啟發性。比如說,從孩子的回答裏,我們可以發現他們的生活方式,還可以看出他們的興趣,以及他們認為生命裏最寶貴的東西。實際上,隻要孩子認為的這種寶貴的東西對人類有益,我們就應該予以支持和鼓勵,因為隻要符合社會的正當需要,我們也無法說清哪些職業高尚、哪些職業低下。
我們相信,隻要孩子們專心為自己的選擇去努力,並致力於為別人的幸福做貢獻,他就和別人一樣,完全是有用的、重要的。實際上,他們的職業不過是勞動分工的需要,並借由自己的職業,更好地訓練自己,讓自己獲得更好的生存機會,還可以完善自己的誌趣。
我還發現不少人,他們的誌趣長時間停留在四五歲時所培養的方向上。盡管後來由於生活的壓力,他們從事了與自己興趣無關的工作,但他們仍會時常留戀自己童年時的記憶。由此可以進一步看到,童年時期的宣言與訓練,對我們而言,是多麽重要。
2.早期記憶。
在對人們進行職業指導時,早期記憶需要予以仔細考慮。假如孩子在他的早期記憶中,對視覺的東西感興趣,我們就可以判斷出他比較適合做需要用雙眼的工作;假如有些小孩對與人說話,對聲音、風吹或鈴響感興趣,我們可以判斷出他們屬於聽覺型,由此可以推測出他們比較適合做與音樂有關的工作。
還有些人在回憶中,對一些動作印象深刻,那麽他們可能對運動類的工作比較感興趣,或許會喜歡做些需要耗費體力的工作。
3.表演的遊戲。
我們時常會看到孩子們做“過家家”的遊戲,這可以折射出孩子們在為成人生活做著準備;我們還可以看到一些孩子對機械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兒童在遊戲中的表現,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他們的興趣所在,比如,有的孩子想當一名老師,他在童年時可能會聚集一群小孩子,做出老師給學生上課的樣子。假如孩子將來能夠實現童年時期的抱負,顯然可以為他們的生活提供一份成功的保障。
對於一些渴望當媽媽的小女孩,她們可能會喜歡玩布娃娃,而且對培養嬰兒有濃厚的興趣。假如她們下麵還有弟弟或妹妹,就會表現出對弟弟妹妹的熱心照顧。我們應當鼓勵她們的這種行為,也不要害怕小女孩玩布娃娃。有人覺得這麽小的女孩給她一個布娃娃,看著她仿佛當媽媽一樣地玩,似乎不太實際。其實,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小女孩的這種遊戲實際上是在訓練自己以後作為母親的角色。實際上,女性在幼年時有這樣的遊戲經曆,對她以後做一個出色的母親是有幫助的。
在這裏,我要再次強調母親通過母性為人類成員所做的貢獻。假如這些母親關心子女,引導孩子健康發展,並把他們培養成對社會有用、有貢獻的成員,鼓勵他們去合作,那麽,這樣的母親是偉大的,她們所做的工作就極為寶貴,甚至無法衡量。
然而現實中,母親的地位總被貶低,她們的工作甚至被認為毫無價值。這是因為,母親撫育孩子得到的價值總是間接的,那些家庭主婦又常在經濟上依賴丈夫。這樣的話,人們常會覺得,母親好像沒有創造什麽價值,這種觀點實際上極其錯誤。
應該說,在促進家庭健康發展方麵,母親所起的作用與父親同等重要。無論是一位主持家務的母親,還是一位在外工作的母親,她在家裏的地位與丈夫一樣重要,無可替代。
職業選擇的一些影響
孩子們在小的時候,越是感覺難以把握的事情,反倒越會激起他們濃厚的興趣。比如說,孩子毫無準備就遇到了疾病或者死亡的問題,他們一般會對以後做醫生、護士或者藥劑師感興趣。對於孩子這種基於解脫某種痛苦的職業選擇,我們應當加以鼓勵。
我們還會發現,如果一個孩子有誌於將來做一名醫生,他會很早就進行這種訓練,包括小的時候扮演醫生給人打針看病。有時,遭遇過死亡經曆的孩子也可能會選擇文學藝術創作來追求一種永生。
孩子們還有一種努力比較常見,那就是試圖超越家裏人,尤其是父母。這其實是令人欣喜的,因為我們可以看到一代人更比一代人強。有時,一些孩子想超過其父親的成就,那麽,他父親的成就顯然可以為他的進取提供一個好的開始。舉例說,假如一個孩子的父親是警察,那麽,這個孩子的抱負或許致力於成為一名律師或法官;假如他的父親受雇於一家醫院,那麽孩子可能想成為一名受人尊重的醫生;假如父親是位老師,那麽孩子可能會想當大學教授。
如果一個家庭過於強調金錢的重要性,那麽孩子可能會隻憑賺錢的多少來判斷職業的價值。如果這樣的話,就會大錯特錯,因為這會偏離孩子追求有益於人類利益的興趣,並可能使孩子誤入歧途。的確,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謀生,但我們必須將其建立在為社會謀福祉的基礎上,絕不能使自己在謀求生存時危害別人的正當生存。
事實上,假如一個孩子隻追求賺錢之道,就會很容易陷入自私的旋渦,凡事僅追求一己之利。再者,要是這個孩子唯一的興趣就是“賺錢”,並喪失了其他社會興趣,誰又能夠保證他不去偷、不去搶?縱使他們的情況沒有這麽極端,那麽,一個腰纏萬貫,卻又無比吝嗇,從不肯對社會、對他人有絲毫貢獻的人,他的所作所為顯然與我們追求的大眾利益沒有太大關聯。
或許,在這個光怪陸離的社會,那些一心想著“賺錢”的人會獲得財富,或者說,某些情況下,一些走旁門左道的人可能也會顯得很成功,相對而言,一些懷著正確人生態度的人也可能難以迅速獲得成功,但我們相信,那些對生活持正確態度的人一定會在人生之旅中堅定地保持勇氣,並且不失自尊,最終迎來自己充實而幸福的生活。
尋找解決方案
綜上所述,我們對問題兒童的第一步解決方法,在於找到他們的興趣所在。隻有這樣,我們在鼓勵一個孩子前進時,才會變得有效。對於那些沒有走上正常職業發展軌道的年輕人,或是事業上失敗的中年人,我們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幫他們找出自己真正的興趣,這是對他們進行職業指導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我們還要積極地為他們物色合適的工作。
當然,要做好這些,並非易事。如今,高失業率是每一個國家都關注的問題。顯然,當人們都在致力於提升自己的合作能力時,高失業率的社會境況將是一個不利的環境。所以,我認為,當我們從微觀上改善個體合作能力的時候,我們整個社會的經濟還要持續向前發展,從而提供盡可能多的就業崗位,盡力使社會上沒有失業者,確保每個人都有工作可做。
這無疑要涉及職業培訓問題。因為當今社會的高度發展,使得很多工作的專業性日益增強,人們往往隻有接受相應的職業培訓,才可以勝任。所以,我們的社會應該持續發展職業技術學校和成人教育,以改善這種狀況。
事實上,社會上存在的失業者大多沒有受到專業的訓練,沒有什麽職業特長。如果他們長時間這樣下去,會看不到自己的人生價值,進而對社會的興趣越來越淡。實事求是地說,這些未受過職業訓練的社會成員對人類是個很大的包袱,也是影響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很大隱患。在這些人中,常會出現高比例的罪犯、神經症患者、不學無術者和自殺者。
其實,當我們看到這些人並未接受過相應職業訓練時,就會知道,他們之所以常落在別人的後麵,甚至徘徊於社會的邊緣,在於他們所受教育訓練上的不足。我認為,對於這部分人,我們絕不可以不管不問,如果這樣的話,很多人的正常生活將受到影響,甚至危及整個社會。
所以,一切父母、教師和關心人類發展與進步的人,都應當努力保證自己的孩子受到足夠的訓練,幫助他們在將來的社會分工中找到一個合適位置做好充分準備。而且,社會上那些因為職業能力不足而失業的人也理應受到社會的妥善安置,包括再培訓、再就業。
童年時期的經曆和人後來職業的選擇大有關係,家庭和學校對兒童未來職業的影響也非常重要。
父母、教師以及所有對人類未來的進步和發展感興趣的人,都應該努力讓孩子們接受更好的訓練,以使他們在進入成年人的生活時,不至於在分工製度中無法占有一席之地。
人類最古老的努力之一,便是和同類締結友誼。人類的進步總是意味著更高程度的合作,無論在家庭還是到社會,都充滿了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合作與吸引。
平衡人生的三大任務
我們在前麵已經提出了人類麵臨的三大問題,以及在此基礎上我們所形成的三大任務。其實,在這三大任務裏,每一個都不可以孤立地完成,需要彼此聯係。在第一個問題中,我們知道自己居住在地球上,這是最基本的事實,依賴於地球上的資源、土地、氣候和空氣來生存,在此基礎上,我們要積極地展開工作。事實上,在我們的每一個時代,人類都不同程度地解決了一些問題,取得了一些進步,又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戰。
實際上,解決第一個問題的最好途徑,便引申出了第二個問題,即社會問題。我們同屬於人類,必須相互依賴,不可彼此分隔,所以,我們之間需要友誼來維係,這就需要合作的精神。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解決第一個問題,並得以大踏步地前進。
正因為人類學會了合作,我們的勞動分工才得以進一步細化,並促使了很多專家的出現。假如每個人都在地球上僅憑一己之力謀生,不與別人合作,那麽,我們就無法展開大規模的協同工作,更談不上創造人類獨有的輝煌。
誠然,我們也發現有些人試圖逃避工作,這無異於逃避合作。這通常是被寵壞的孩子才會選擇的生活方式,即隻要一遇到問題,就乞求別人的幫助。這些被寵壞的孩子阻礙了人類合作的開展,並把負擔拋到那些積極解決生活問題的人身上。
第三個問題是,我們人類分為兩個性別,一個是男性,另一個是女性。在人類的延續中,我們隻有與異性合作,才得以完成自己的角色。於是,性關係在人類當中便成為一個敏感而重要的問題。實際上,要解決這個問題,不能夠孤立地解決。比如說,我們需要有一份有利於大眾的正當職業,並與別人友善地接觸。
實際上,迄今為止,我們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方法便是實行一夫一妻製,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出兩性的平等。
上麵這三個問題,不會單獨出現,通常是纏繞在一起的。如果其中一個問題受損,那麽另外兩個也會受到影響;假如我們解決好了其中一個,那麽另外兩個也會好轉。基於此,我們可以說,這些問題是同一環境、同一問題的不同方麵,這個共同的問題便是:人類必須在自己賴以生存的環境裏保全生命,延續生命。
有時候,我們發現一些人用事業作為借口,來逃避友誼和婚姻。這些人往往選擇過分地投入工作,以此來逃避愛情和婚姻,以為隻有事業有成時,才可以談愛情。可結果,他們要麽一生事業無成,要麽事業有成了,發現已經韶華不再。然而這些人又常給自己以借口,比如:“我一直努力工作,所以顧不上婚姻和家庭。”
這種情況在一些因為逃避友誼和愛情的神經症患者裏尤為常見。我們可以發現,他們似乎對異性不感興趣,對別人仿佛也沒有興趣,除了工作還是工作。於是,他們把自己搞得疲憊不堪,然後詛咒生活對自己如此無情。久而久之,他們的一些神經官能症便出現了,比如會突然胃疼或無端地頭疼。
如此一來,他們又覺得自己既然身體不舒服,更沒有過多的精力來投入友誼和愛情了。此外,還有些人頻繁地換工作,總想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可實際上,他們無論做什麽,都難以長時間地堅持,最後,又麻木地一再換工作。假如這樣的話,顯然對他們的身心狀況也會不利。
早期訓練
一個人在後天選擇什麽樣的職業,與他們早期的訓練有很大關係。通常來說,一個人在三四歲的時候,他的職業取向便已基本定位。在此後的歲月裏,他基於這種定位的興趣會日益突出。假如我們從小便有意識地培養自己這方麵的興趣,顯然,我們就會在職業上少走很多彎路。
1.家庭和學校的影響。
在一個人的生命中,母親是影響我們職業興趣的第一個人。實際上,假如我們在人生的頭四五年就能受到母親良好的培養,那麽會對我們長大以後的主要活動範圍產生重要影響。正因為這樣,凡是有人找我做職業規劃,我必然會先了解他的早期生活,包括詢問他小的時候對什麽感興趣。實際上,人們在小時候的記憶會在潛意識裏讓他一再把自己培養成這樣的人。
培養一個人的第二步,主要是在學校。與過去相比,我相信,現在的學校日益重視培養孩子的職業興趣,以及訓練孩子們眼、耳、手的配合。其實,這種肢體配合度的訓練與其他學科幾乎一樣重要。
當然,我們還要知道的是,各學科也都會對孩子的職業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盡管一些人長大後說,自己早期學習的拉丁文後來都已忘記,但這並不意味著早期學習這些科目對以後的工作沒有用,隻是我們已經將這些科目的知識潛移默化地糅合進日常應用裏了。通過長期積累的經驗,我們發現,學生學習這些科目,是訓練其他職業技能的一個絕佳途徑,並為之提供了必要的基礎。
此外,我們還發現一些新式學校注重教會學生手工藝技術,這樣的話可以很好地鍛煉學生的動手技能。當學生看到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藝品從自己的手中出來時,對提升學生的自信心還是很有幫助的。
2.糾正哪些潛在的錯誤?
有些人在選擇職業時,比較任意,但選擇後又會不滿意。其實,對這些人來說,獲得一份職業,好像並非一份工作,不過是一種優越感罷了。他們時常會以這種優越感向別人炫耀,卻忘記了這些工作為人們帶來什麽樣的貢獻。實際上,這些人總是被寵壞的孩子,他們的興趣僅在於炫耀自己,不斷地獲得別人的幫助。
還有些孩子不願擔任領導職位,他們總希望自己的前麵有一個帶領人,然後自己做他們的下屬。其實,這也不是孩子眼中健康的發展態勢,我們要打擊這種奴性思維。假如孩子的這些思維不加以阻止,那麽長大後,他們就難以在組織中起到主導作用,並僅滿足於選擇一個小職員的職位,從事一些無足輕重的例行工作。
此外,逃避工作、好吃懶做、馬虎大意等錯誤傾向均開始於生活的早期。假如我們發現有個小孩走向了這種困境,我們就應該幫助他們發現其中的原因,並盡可能幫助他們改正。而且,從我們得以生活在地球上的常識可以知道,一種符合邏輯的思維是,我們注定要工作、合作與奉獻,隻有這樣,人類的生活才能夠延續。
3.天才形成於早期努力。
實際上,童年時期的早期訓練,與所謂的天才有密切關係。此外,關於天才,也可以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天才總可以在某些方麵為人們做出巨大貢獻;或者說,假如一個人不能被人們認為能為大眾帶來利益,顯然就難以稱得上天才。與此同時,那些人類中的天才人物對我們整個文明的進步與發展都是很有幫助的。
我們不妨看一些天才為我們作的貢獻。荷馬在他的史詩裏提到三種顏色,並可以用它們表現出不同顏色的色彩和細微差異;音樂家可以為我們提供美妙的曲子,並豐富著我們的心靈;詩人則教會我們對生活的熱愛。那些文學與藝術天才之所以能夠受到人們的喜愛,是因為他們洞悉人性,所以他們的作品才可以打動人心。
所以,天才是最樂於合作的人,並在與人合作的過程中尋找靈感。通常來說,從他們的人生軌跡中可以看出來,一些天才甚至有嚴重的生理缺陷,可他們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克服了一係列困難。我們還可以發現他們在很早的時候就發現了自己的樂趣,並艱苦地訓練自己,包括磨煉自己的判斷力,努力深入探索種種問題,從中尋求答案與理解它們。
從天才的這些早期訓練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的才華和天賦無一不是自己通過勤奮創造出來的,並非生來就有。正是因為他們的艱苦奮鬥,我們現在才得以享受他們帶來的價值。
4.才能的培養。
通過前麵的論述,我們可以知道,早期努力是後來成功的基礎。假如一個三四歲的小女孩,她要給自己的布娃娃縫一頂帽子。當看到她在忙碌時,我們告訴她什麽樣的帽子漂亮,還可以給她提出好的建議,包括怎樣縫才會更漂亮。如果這樣的話,小姑娘顯然會受到鼓舞,而且在縫帽子的時候,會加倍努力,以提高自己的手藝。
假如我們不是這樣,而是一看她拿著針縫帽子,就緊張地對她說:“快把針放下,會紮傷你手的!而且,我們也沒有必要做這頂帽子,我們可以買頂比這個更漂亮的帽子。”如果這樣的話,這個孩子可能會放下手裏的針,並放棄努力。
我們不妨比較一下兩者,就會發現,前者可以鼓勵孩子發揮自己的藝術創作力,會從小就培養她工作的能力;後者會讓孩子慢慢覺得無法判斷自己的興趣究竟在哪裏,並會認為買來的一定比自己做得好,久而久之,也就影響了自己的工作興趣。
辨識孩子的興趣
一個人在童年時,對某方麵的興趣會對今後的職業選擇影響深遠。然而,我們知道,孩子小時候的興趣比較瑣碎與寬泛,我們怎樣才能辨識預測孩子今後職業的興趣呢?
1.童年時代的宣言。
可以說,要是孩子在小時候就發現自己長大後該從事什麽職業,那麽這個孩子的發展自然會簡單很多。其實,類似的問題,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也曾問過孩子,但很多答複顯然難以反映出孩子的真實狀況。因為孩子們在回答時,不少情況都是信口而說的,並未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比如,孩子們可能會說想當飛行員或者司機,但它們又不知道自己為什麽選擇這些職業。
我們的任務就是要幫助他們認清自己選擇的動機,從而推測出他們未來的前進方向,並幫他們找到推動力量與目標,以及實現的方法。同時,我們詢問孩子未來期望從事的職業時,孩子的回答也可以反映出他們認為有優越感的職業。從孩子的回答裏,我們還可以幫助孩子找到能夠有助於他們的其他機會。
當孩子到十二三歲時,會更加清楚自己的職業方向。如果我聽到這樣的孩子還不知道自己的職業方向時,常會感到一種悲哀。當然,或許這樣的孩子表麵上沒有什麽雄心,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對未來的職業毫無興趣,他們也可能野心勃勃,隻是不願說出自己的野心罷了。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就要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興趣,並對他們的興趣加以訓練。
還有些孩子雖然16歲了,麵臨高中畢業,但對自己的未來還是拿不定主意。很多時候,他們在學校是出色的學生,可麵臨生活時,卻不知道如何生活下去。我們同樣可以看到,他們富有野心,但不懂得與別人合作,因而無法在勞動分工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隨之也就找不到一條切實可行的途徑來實現自己的抱負。
由此可見,我們早一點問孩子長大後想幹什麽,其實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幫助的,起碼不至於讓孩子以後麵對社會時,對職業一片茫然。事實上,我在一些學校為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時,就常問學生這樣的問題、這樣的話,孩子們就不會忘記這個問題,並思索這個問題的答案。
當然,我通常還會問學生,為什麽做出這樣的答複。孩子們給出的答案常帶有啟發性。比如說,從孩子的回答裏,我們可以發現他們的生活方式,還可以看出他們的興趣,以及他們認為生命裏最寶貴的東西。實際上,隻要孩子認為的這種寶貴的東西對人類有益,我們就應該予以支持和鼓勵,因為隻要符合社會的正當需要,我們也無法說清哪些職業高尚、哪些職業低下。
我們相信,隻要孩子們專心為自己的選擇去努力,並致力於為別人的幸福做貢獻,他就和別人一樣,完全是有用的、重要的。實際上,他們的職業不過是勞動分工的需要,並借由自己的職業,更好地訓練自己,讓自己獲得更好的生存機會,還可以完善自己的誌趣。
我還發現不少人,他們的誌趣長時間停留在四五歲時所培養的方向上。盡管後來由於生活的壓力,他們從事了與自己興趣無關的工作,但他們仍會時常留戀自己童年時的記憶。由此可以進一步看到,童年時期的宣言與訓練,對我們而言,是多麽重要。
2.早期記憶。
在對人們進行職業指導時,早期記憶需要予以仔細考慮。假如孩子在他的早期記憶中,對視覺的東西感興趣,我們就可以判斷出他比較適合做需要用雙眼的工作;假如有些小孩對與人說話,對聲音、風吹或鈴響感興趣,我們可以判斷出他們屬於聽覺型,由此可以推測出他們比較適合做與音樂有關的工作。
還有些人在回憶中,對一些動作印象深刻,那麽他們可能對運動類的工作比較感興趣,或許會喜歡做些需要耗費體力的工作。
3.表演的遊戲。
我們時常會看到孩子們做“過家家”的遊戲,這可以折射出孩子們在為成人生活做著準備;我們還可以看到一些孩子對機械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兒童在遊戲中的表現,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他們的興趣所在,比如,有的孩子想當一名老師,他在童年時可能會聚集一群小孩子,做出老師給學生上課的樣子。假如孩子將來能夠實現童年時期的抱負,顯然可以為他們的生活提供一份成功的保障。
對於一些渴望當媽媽的小女孩,她們可能會喜歡玩布娃娃,而且對培養嬰兒有濃厚的興趣。假如她們下麵還有弟弟或妹妹,就會表現出對弟弟妹妹的熱心照顧。我們應當鼓勵她們的這種行為,也不要害怕小女孩玩布娃娃。有人覺得這麽小的女孩給她一個布娃娃,看著她仿佛當媽媽一樣地玩,似乎不太實際。其實,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小女孩的這種遊戲實際上是在訓練自己以後作為母親的角色。實際上,女性在幼年時有這樣的遊戲經曆,對她以後做一個出色的母親是有幫助的。
在這裏,我要再次強調母親通過母性為人類成員所做的貢獻。假如這些母親關心子女,引導孩子健康發展,並把他們培養成對社會有用、有貢獻的成員,鼓勵他們去合作,那麽,這樣的母親是偉大的,她們所做的工作就極為寶貴,甚至無法衡量。
然而現實中,母親的地位總被貶低,她們的工作甚至被認為毫無價值。這是因為,母親撫育孩子得到的價值總是間接的,那些家庭主婦又常在經濟上依賴丈夫。這樣的話,人們常會覺得,母親好像沒有創造什麽價值,這種觀點實際上極其錯誤。
應該說,在促進家庭健康發展方麵,母親所起的作用與父親同等重要。無論是一位主持家務的母親,還是一位在外工作的母親,她在家裏的地位與丈夫一樣重要,無可替代。
職業選擇的一些影響
孩子們在小的時候,越是感覺難以把握的事情,反倒越會激起他們濃厚的興趣。比如說,孩子毫無準備就遇到了疾病或者死亡的問題,他們一般會對以後做醫生、護士或者藥劑師感興趣。對於孩子這種基於解脫某種痛苦的職業選擇,我們應當加以鼓勵。
我們還會發現,如果一個孩子有誌於將來做一名醫生,他會很早就進行這種訓練,包括小的時候扮演醫生給人打針看病。有時,遭遇過死亡經曆的孩子也可能會選擇文學藝術創作來追求一種永生。
孩子們還有一種努力比較常見,那就是試圖超越家裏人,尤其是父母。這其實是令人欣喜的,因為我們可以看到一代人更比一代人強。有時,一些孩子想超過其父親的成就,那麽,他父親的成就顯然可以為他的進取提供一個好的開始。舉例說,假如一個孩子的父親是警察,那麽,這個孩子的抱負或許致力於成為一名律師或法官;假如他的父親受雇於一家醫院,那麽孩子可能想成為一名受人尊重的醫生;假如父親是位老師,那麽孩子可能會想當大學教授。
如果一個家庭過於強調金錢的重要性,那麽孩子可能會隻憑賺錢的多少來判斷職業的價值。如果這樣的話,就會大錯特錯,因為這會偏離孩子追求有益於人類利益的興趣,並可能使孩子誤入歧途。的確,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謀生,但我們必須將其建立在為社會謀福祉的基礎上,絕不能使自己在謀求生存時危害別人的正當生存。
事實上,假如一個孩子隻追求賺錢之道,就會很容易陷入自私的旋渦,凡事僅追求一己之利。再者,要是這個孩子唯一的興趣就是“賺錢”,並喪失了其他社會興趣,誰又能夠保證他不去偷、不去搶?縱使他們的情況沒有這麽極端,那麽,一個腰纏萬貫,卻又無比吝嗇,從不肯對社會、對他人有絲毫貢獻的人,他的所作所為顯然與我們追求的大眾利益沒有太大關聯。
或許,在這個光怪陸離的社會,那些一心想著“賺錢”的人會獲得財富,或者說,某些情況下,一些走旁門左道的人可能也會顯得很成功,相對而言,一些懷著正確人生態度的人也可能難以迅速獲得成功,但我們相信,那些對生活持正確態度的人一定會在人生之旅中堅定地保持勇氣,並且不失自尊,最終迎來自己充實而幸福的生活。
尋找解決方案
綜上所述,我們對問題兒童的第一步解決方法,在於找到他們的興趣所在。隻有這樣,我們在鼓勵一個孩子前進時,才會變得有效。對於那些沒有走上正常職業發展軌道的年輕人,或是事業上失敗的中年人,我們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幫他們找出自己真正的興趣,這是對他們進行職業指導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我們還要積極地為他們物色合適的工作。
當然,要做好這些,並非易事。如今,高失業率是每一個國家都關注的問題。顯然,當人們都在致力於提升自己的合作能力時,高失業率的社會境況將是一個不利的環境。所以,我認為,當我們從微觀上改善個體合作能力的時候,我們整個社會的經濟還要持續向前發展,從而提供盡可能多的就業崗位,盡力使社會上沒有失業者,確保每個人都有工作可做。
這無疑要涉及職業培訓問題。因為當今社會的高度發展,使得很多工作的專業性日益增強,人們往往隻有接受相應的職業培訓,才可以勝任。所以,我們的社會應該持續發展職業技術學校和成人教育,以改善這種狀況。
事實上,社會上存在的失業者大多沒有受到專業的訓練,沒有什麽職業特長。如果他們長時間這樣下去,會看不到自己的人生價值,進而對社會的興趣越來越淡。實事求是地說,這些未受過職業訓練的社會成員對人類是個很大的包袱,也是影響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很大隱患。在這些人中,常會出現高比例的罪犯、神經症患者、不學無術者和自殺者。
其實,當我們看到這些人並未接受過相應職業訓練時,就會知道,他們之所以常落在別人的後麵,甚至徘徊於社會的邊緣,在於他們所受教育訓練上的不足。我認為,對於這部分人,我們絕不可以不管不問,如果這樣的話,很多人的正常生活將受到影響,甚至危及整個社會。
所以,一切父母、教師和關心人類發展與進步的人,都應當努力保證自己的孩子受到足夠的訓練,幫助他們在將來的社會分工中找到一個合適位置做好充分準備。而且,社會上那些因為職業能力不足而失業的人也理應受到社會的妥善安置,包括再培訓、再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