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Ⅺmanandfellowman


    在生活中遭遇到最大困難並做出損人利己之事的人,就是對其同胞不感興趣的人。


    對於同伴和社會的興趣是在家庭和學校中訓練出來的,因此從兒童時期就培養他們平等、合作的精神,顯得非常重要。隻有經過這樣訓練的人,將來才會明白這個時代正是他能夠完成其創造工作並且,對人類發展做出貢獻的時代。


    人類追求統一


    人類鬥爭的最終指向是趨於統一,盡管這過程裏有很多試圖彼此分裂的行為。正是因為我們對他人感興趣、持續地關注,人類才得以進步。我們以家庭為例,彼此感興趣,這對家庭的穩固顯然是非常重要的。還有,人們在很早的時候,就以某種通用的語言符號把很多人聚集在一起,也是一種追求統一、增強合作的表現。


    1.宗教的作用。


    宗教在人們追求統一的過程中,起到過重要作用。最早的宗教形式為圖騰崇拜,比如有的部落崇拜蜥蜴,有的部落則崇拜牛或蛇。具有相同圖騰崇拜的人,便居住在一起,進行相互合作。於是,這個部落的成員情同手足,仿佛一家人。


    在部落時代,婚姻被認為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時,很多部落規定,每個人都必須與部落外、與自己崇拜不同圖騰的人結婚。可見,很早的時候,婚姻就被認為不是僅屬於私人的事情,而是某種追求統一的表現。而且,婚姻還被賦予一定責任,其中,我們的社會希望他們生育出健康的孩子,並希望婚姻雙方通過彼此合作的精神,把孩子撫養長大。


    實際上,原始社會時期的圖騰也好,對婚姻要求的繁文縟節也好,根本上都是在推動一種合作的開展。後來的宗教實際上也在推動合作的延續和發展。


    比如,宗教裏麵最重要的職責是“愛你的鄰居”“博愛”,這實際上也是在讓人們對別人產生興趣。我們有時聽到一些被寵壞的孩子反問:“我為什麽要關心別人?”這可以看出他們在合作精神上的淡漠,也就是他們隻對自己感興趣。這些僅關心自己而不關心別人的人,在生活中常會麵臨最大的發展困境,也給別人帶來傷害。應該說,人類的所有失敗幾乎都要歸咎於這些人。


    在我看來,每個人都會對生活有不同的詮釋,隻要他們將合作視為最終目標,我就都表示讚同。事實上,沒有誰能夠掌握絕對的真理,我們最終的目標,必然都是指向合作。


    2.政治和社會運動。


    合作精神在政治上有更重要的體現。假如合作精神缺失,任何人都無法在政治活動裏取得成就。基於此,每一位政治家都應該將爭取人類的共同進步作為最終目標,這本身就包含了一種合作精神。


    對於任何形式的社會運動來說,我們的評判標準也是相似的。每一個社會運動都應該致力於培育好的社會公民。隻有這樣的社會運動才值得我們尊重。以班級活動為例,它的最終目的應該是為了提升人們的團結與合作精神。


    社會興趣缺失與合作失敗


    生活中,總會有些人在人際關係上遭遇挫折,或者無意中給他人造成很大麻煩。其實,這些問題常與一個人的社會興趣有極大的關係。


    1.自私自利。


    通常來說,這種在人際關係方麵失敗的人總以自私作為動力,這是個人與社會取得進步的最大障礙。實際上,我們要取得進步,就一定要對別人感興趣,唯有如此,我們的各項能力才能得到發展。舉例來說,人類本來沒有統一的語言,後來人們對彼此交流有濃厚的興趣,最終推動了語言的發展,並促進了人們之間更好地理解。


    當然,還有些人明顯地關注自己的利益,僅致力於追求個人的優越感,認為生命應該隻為自己的利益而存在。我相信,這種觀點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都無法獲得人們普遍的讚同。實際上,當我們看到那些被教育成僅關注自己利益的孩子時,我們總會從他們的臉上看到一種卑劣而空虛的表情。這種表情同我們在罪犯和瘋子臉上看到的是那麽相似。


    在現實生活中,這類孩子或成人總是躲避以自己的眼睛與別人的視線接觸;他們仿佛不會正眼看人,總是轉移自己的視線,讓自己望向別處。


    2.精神障礙。


    在一些神經症患者中,也不難看到他們難以與別人有效聯係。比如,他們總是強迫性地臉紅、口吃,甚至陽痿、早泄,這都可以反映出他們由於對別人缺乏興趣,從而出現了一些生理及精神上的障礙。


    假如能夠激起精神病人對他人的興趣,那麽這些症狀也是可以醫治的。一般來說,神經症患者與別人的距離都比較遙遠,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治療時,必須爭取病人同我們合作。有一次,我遇到一個患了精神分裂症的女孩。她患這個病有8年之久了。當我見到她時,發現她像狗一樣狂吠,吐口水,還撕裂自己的衣服,甚至要吃手帕。這都反映出她在對人的興趣方麵嚴重缺乏,而且扮演了狗的角色。為什麽會這樣呢?


    原來,她長期以為母親把自己像狗一樣看待,以至於讓她內心裏認為:“我見的人越多,就越想當一條狗。”盡管如此,我還是堅持同她說了8天話,然而她始終一言未發。一個月後,奇跡出現了,她開始含混不清地講起話來。我對她一直很友善,她也隨之受到了鼓舞。


    實際上,要治愈這種病人,我們必須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即使這些病人受到了鼓舞,可在短時間內,他們可能仍難以處理實際問題。比如這個女孩,我在與她友善地講話時,她仍然出手打了我。而這時,唯一能讓她吃驚的是,我毫不還手。幸好這個小姑娘力氣不是很大,在她打我的時候,我隻是友善地望著她,這讓她覺得失去了任何對她的挑戰。


    可她仍然難以相信自己可以蘇醒過來,可以安然地麵對這個世界。於是,她又砸碎窗戶,還用玻璃劃傷自己的手。對她這些暴力行為,我們沒有責備她,隻是替她把傷口包裹起來。當然,也有人對精神病人的反常舉動很惱火,甚至要懲罰他們,這是不妥的。因為對於精神病人,我們不能奢望他們有與正常人一樣的舉動。


    事實上,我這樣堅持對她治療幾個月後,這個女孩痊愈了。一年後,我再次去曾經收容過她的精神病醫院時,在路上遇見了她;她看起來十分健康。


    “您去哪兒呢,阿德勒醫生?”她問我。


    “我要去那家你曾經生活過兩年的醫院,跟我一起去吧。”我回答。於是,這個女孩和我一起去了醫院,並見到了曾經給她看過病的醫生。我建議那位醫生不妨抽時間與這個女孩聊聊。後來,那位醫生很迷惑地和我說:“這個女孩很健康。可有件事讓我不是很開心,她好像對我沒有什麽好感。”


    其實,病人對待醫生的態度總是取決於醫生對待病人的態度。我後來繼續長時間地觀察過這個女孩,她一直非常健康,而且自己謀生,與別人關係融洽。所有見過她的人,都不相信她患過精神病。


    我還見到過一位女士,她的三個女兒都出嫁了,她的丈夫也死於一次意外事故,這完全打亂了她的生活。她覺得很孤單,便試圖去外國旅遊來放鬆自己。可這並沒有讓她的狀態改善,反而使她的境況更糟糕。她後來患上了抑鬱症,她新交的朋友也陸續離開了她。


    這位女士曾經打電報讓女兒來看望她,結果每個孩子都有借口,沒有一個來看望她,隻是請了一位護士照顧她。可以說,抑鬱症是對所有與患者有關的人一個重大考驗,這種患者的深層心理含義是希望獲得別人的照顧與幫助。如果達不到這種目標,抑鬱症患者便常會選擇以自殺來報複別人。


    所以,醫生一定要避免給這些病人以自殺的借口。對此,我給抑鬱症患者的第一條原則便是:“絕不做任何你不想做的事情。”這一點很重要。假如抑鬱症患者可以隨心所欲,就無法選擇某一個借口來自殺。所以,我常對他們說:“你要是想去劇院,或者想去旅遊,或者又不想去了,一切隨你就好了。”


    實際上,這是一個人所處的最佳處境,並滿足了其對優越感的需要。這樣的方式很有效,在我治療過的抑鬱症患者中,從未出現自殺的行為。


    很多時候,雖然我鼓勵病人可以隨心所欲,但他們還是會回答:“我什麽都不喜歡。”


    對這樣的問題,我也是胸有成竹的,我會回答說:“那就不要做任何你不喜歡的事情。”


    還有病人說:“我就想天天待在床上。”


    對於這樣的說法,我知道一旦允許了,他們就很有可能不再這樣做;若是我拒絕了,便會激起他們的反抗。所以,我總是表示同意,這其實是一種策略。還有一種更為直接的方法:“假如你能這樣做,兩周之內就可以痊愈。你可以每天都想想怎樣才能取悅別人。”


    一般來說,當我這樣告訴病人時,他們可能在絞盡腦汁地想:“我怎樣才能讓別人更煩惱呢?”


    其實,病人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會很有趣。有人說:“這種事情易如反掌,我一直是這樣做的。”


    通常來說,這樣回答的病人往往並沒有這樣做。於是,我常會對他們說:“假如你晚上睡眠不好,你可以把所有時間用來考慮怎樣取悅別人。這樣的話,你的健康會明顯改善。”在第二天見到他們時,我會問:“你是否按照這樣的方法去做了呢?”


    他們一般回答:“是的,我昨晚想了一下,很快就倒床睡了,竟沒有像往常一樣失眠。”當然,要起到這樣的效果,需要我們和病人溝通時,必須真誠、友善。


    還會有人說:“這種做法太煩瑣了,我不會這樣做。”


    我會告訴他們:“不要覺得煩,你可以時不時地想想別人。”這樣的話,我們便可以再次把他們的興趣引向別人。


    或許還有人說:“我為什麽要去取悅別人?別人並未取悅我!”


    這時,我會回答:“你不妨想下自己的身體。假如別人沒有那樣做,也會生病的。”


    總之,我的一切努力都是希望病人對別人產生興趣,而且我深深地知道,他們患病的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合作精神。隻要一個人懂得平等、友善地與別人發生聯係,他們也就痊愈了。


    3.犯罪性疏忽。


    假如一個人缺乏社會感,內心缺乏對別人的興趣,就可能導致“犯罪性疏忽”。比如說,一個人隨意丟下一根火柴,結果引發一場森林火災。最近還有個案子,一名工人下班回家時,僅圖自己方便,就把一根電纜橫放在路上,結果一輛汽車經過時,觸及電纜,導致車上的人全部死亡。


    在上麵的兩個案子中,肇事者主觀上並沒有想傷害他人,在道德上好像沒什麽罪過,可由於他們內心對別人缺乏興趣,最後還是給別人,乃至社會造成了巨大的災難。可見,社會感缺失的人,極容易給他人帶來難以預料的災難。


    我們有時見到的一些髒兮兮的小孩,還有一些摔碟子、摔碗的孩子等,從他們身上同樣可以看到一種合作精神的缺失。


    社會興趣與社會平等


    我們從小在家庭與學校裏就被教導要對別人感興趣,實際上是從小便被培養一種社會興趣。實際上,社會感並非遺傳,但社會感方麵的潛能卻是遺傳而來的。這種潛能的發展還會與下列因素相一致:父母是否對孩子感興趣,以及孩子對所處環境的判斷。


    假如孩子覺得周圍都是敵人,就無法期望他交到更多的朋友,也難以成為別人的良友。如果孩子覺得自己是別人的奴隸,那麽他以後就難以與別人和平相處,而總是期望控製別人。倘若他們隻關注自己的身體,就會逐漸把自己同外界隔離開來。


    關於這點,我們在前麵已提及,比如,父母之間應該平等相待,並與外界保持友好而親密的朋友關係。假如這樣的話,孩子就會覺得家庭內外都有值得信賴的人。而且,我們還可以看到,這樣的孩子也會覺得自己是班裏的一分子,並認為可以與別的孩子建起友誼。於是,家庭生活與學校生活就為一個人日後更廣闊的社會生活做了準備。


    實際上,家庭生活與學校生活都是為了把孩子培養成具有社會性的人,成為人類中平等的一員。一個人隻有具備這樣的素質,才可能真正意義上麵臨生活,並努力尋找到促進他人幸福的有效途徑。


    假如一個人可以通過有益的工作與幸福的婚姻為社會做出貢獻,他就不會老覺得自己不如別人,而會認為這個世界充滿了友善。在這個世界上,他可以遇到自己喜歡的人,還可以得心應手地應付自己的困難。他會這樣勉勵自己:“這是我的世界,我要行動起來,積極籌劃人生,而不應該是坐等觀望。”


    於是,他會覺得自己屬於整個漫長人類進程中的一部分,並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所處的時代正是自己可以為社會做貢獻的時代。的確,這個世界存在邪惡與困難、偏見和災難,但這是我們必須要麵對的世界,通過改善它們,才能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有意義。我們相信,假如每個人都能這樣麵對自己的任務,那麽,他們會為改善世界做出應有的貢獻。


    最後,我要再次重申的是,我們人生要解決的三大問題,唯有以合作的方式才可以解決。基於此,我們對一個人完整的評價也正是這樣:他在工作上應該是個好同事,在愛情和婚姻上是個好伴侶。唯有如此,才可以證明他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自卑與超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阿德勒著;李章勇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阿德勒著;李章勇譯並收藏自卑與超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