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交易,不要占任何人的便宜
李嘉誠:我一生的理念 作者:李嘉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 李嘉誠案例
作為一名成功的商人,不光要有精明的頭腦,還需要有為人處世的智慧。李嘉誠在商場之所以成功,更多的取決於他做人的成功。
在商場裏摸爬滾打,人脈決定著財源。一個商人,若能做到廣結善緣,才能左右逢源,才能上不得罪達官,下不失信於客戶,中不遭同行擠兌,如此,財源才能滾滾不斷,生意才能越做越大,才能做得長久。
李嘉誠的發家史也是他企業的收購擴張史。在每一次收購時,他都特別考慮股東的利益,特別是在收購永高公司、和記黃埔、青洲英泥、港燈等公司時都從雙方的利益出發,竭力做到雙方滿意、皆大歡喜。
1979年,李嘉誠看中了老牌英資財團和記黃埔的土地資源,決定收購和黃。在李嘉誠收購和黃之前,在黃埔船塢舊址上做地產生意的是和黃洋行大班祈德尊,但祈德尊不擅長做地產生意,沒有賺多少錢。後來,韋理取代了祈德尊,售房時選錯了時機,竟然坑苦了股東。
幸好,這塊風水寶地還沒有被他們全部建上房子,這給李嘉誠留下了建大型屋村的機會。1984年,中英兩國代表簽訂了《中英聯合聲明》,香港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恒生指數回升,地產業又開始見到春光。李嘉誠等這個機會已經很久了。在當年底,和黃準備投資40億港元興建商業中心的大型住宅區,地點就選在黃埔船塢舊址。
李嘉誠早在1981年就盯上了這塊地。當時地產發展得還不錯,若要建黃埔花園屋村和黃需補上28億港元的地價,這對和黃來說是一個較大的負擔。而李嘉誠故意拖延與香港政府的談判,一直到1983年底,當時地產業低迷,香港政府以3.9億港元的價格將這塊土地的商業住宅開發權轉給了李嘉誠。李嘉誠以極低的價格獲得了開發權,降低了成本,算下來,屋村每平方英尺的成本還不到一百元。
這樣,屋村計劃還沒麵世,李嘉誠就賺了一大筆,和祈德尊、韋理相比真正是技高一籌。黃埔花園總麵積19公頃,計劃用於建樓的麵積約760萬平方英尺,建94棟住宅樓,提供的住宅單位是11224個,車位2900個,另外還有一棟170萬平方英尺的商廈。黃埔花園從1985年動工到1990年竣工,共12期,是香港史無前例的大工程,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大工程。專家估計,李嘉誠在這個項目中獲利可達60億港元。如此豐厚的利潤樂壞了和黃的股東們,也讓其他地產公司羨慕不已。
李嘉誠獲得老牌英資財團和記黃埔9000萬普通股,得到了和黃22.4%的股份。由於這些股份是從匯豐銀行手裏買的,很多華商港商認為李嘉誠不是憑本事而是靠匯豐的恩惠獲得的,對李嘉誠能管理好這個龐大的老牌銀行也抱否定態度。為了得到確切的消息,《南華早報》和《虎報》的外籍記者多次詢問匯豐的老板沈弼:“為什麽會讓李嘉誠接管和黃?”沈弼非常誠懇地說:“長江實業發展得很好,信譽又好,和黃也從1975年的困境裏走了出來。匯豐銷售和黃的股份不是很圓滿的事嗎?”
李嘉誠成了和黃最大的股東,擁有的股權最多,完全可以憑自己的權力做上董事局的主席。但是,他卻選擇了另外一條路:他拒絕董事局給他的優惠,為和黃出差、應酬都自己掏腰包。在決策時,李嘉誠絲毫沒有擺架子的態勢,而是以商量和建議的口氣表達自己的看法。通過自己的努力,他獲得眾董事和管理層的信任,也為自己贏得了董事局選舉的選票。
李嘉誠不計小利,卻緊抓大利。和黃公司的盈利樂觀,李嘉誠就趁機增購和黃的股份,一點點地將和黃拿下。關於李嘉誠收購和黃的事,有人編了一副對聯“高人高手高招,超人超智超福”,從此“李超人”的稱呼便傳開了。
● 李嘉誠智慧
做生意不能隻想著自己賺個盆滿缽滿,而不管別人的利益,這樣做生意的人最終會沒有生意可做。“我覺得,顧及對方的利益是最重要的,不能把目光僅僅局限在自己的利上,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自己舍得讓利,讓對方得利,最終還是會給自己帶來較大的利益。占小便宜的人不會有朋友,這是我小時候母親就告訴給我的道理,經商也是這樣。”正是有著這樣的人生態度,他的生意才能越做越大。
小王和大張是好朋友,他們合夥開了一家餐館,生意很好,兩個人很快就賺回了本錢。但時間一長,在餐館管理等問題上,兩個人的分歧越來越大。
多次鬧得不可開交後,小王和大張拆夥了。他們一拍兩散,小王繼續經營餐館,大張拿到了屬於自己該拿的那部分錢後,跑到隔壁街也開了一個餐館,兩個人的關係從合作夥伴變為了競爭對手。
一開始的時候,為了爭奪客源,小王和大張使出各種招數,今天他降價,明天他買一送一,不斷降低利潤,就為了能夠吸引到更多的客人,但客人不但沒有增加,反而越來越少。終於有一天,小王和大張坐到了一起,兩個人開誠布公地談了一次,決定不再為了擊垮對方而進行惡性競爭,兩家餐館要共同生存,一起發展。
達成這個協議後,小王開始改良菜品,大張在環境上做起了文章,兩家餐館開出了自己的特色,客人自然也就多了起來。而且兩家餐館還經常聯合起來做活動,使客源更加多了起來。
做生意不要總想著擠垮對方,要想著相互比拚,吸取彼此的經驗和教訓,共同發展。就像李嘉誠說的那樣:“絕不同意為了成功而不擇手段,刻薄成家,理無久享。當業中同行需要你施以援手,而你又有能力時,鼎力相助才是智者所為。落井下石,踩沉對方,的確可以少一個競爭對手,但切不可忘記,就算你真扼殺了對方,總會有新的競爭對手崛起。一個人是不可能永遠獨霸一個行業的。而救人於危難之中,不但可以贏得人緣和聲譽,你的形象也會成為另外一筆寶貴的財富,讓你受用無窮。”
作為一名成功的商人,不光要有精明的頭腦,還需要有為人處世的智慧。李嘉誠在商場之所以成功,更多的取決於他做人的成功。
在商場裏摸爬滾打,人脈決定著財源。一個商人,若能做到廣結善緣,才能左右逢源,才能上不得罪達官,下不失信於客戶,中不遭同行擠兌,如此,財源才能滾滾不斷,生意才能越做越大,才能做得長久。
李嘉誠的發家史也是他企業的收購擴張史。在每一次收購時,他都特別考慮股東的利益,特別是在收購永高公司、和記黃埔、青洲英泥、港燈等公司時都從雙方的利益出發,竭力做到雙方滿意、皆大歡喜。
1979年,李嘉誠看中了老牌英資財團和記黃埔的土地資源,決定收購和黃。在李嘉誠收購和黃之前,在黃埔船塢舊址上做地產生意的是和黃洋行大班祈德尊,但祈德尊不擅長做地產生意,沒有賺多少錢。後來,韋理取代了祈德尊,售房時選錯了時機,竟然坑苦了股東。
幸好,這塊風水寶地還沒有被他們全部建上房子,這給李嘉誠留下了建大型屋村的機會。1984年,中英兩國代表簽訂了《中英聯合聲明》,香港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恒生指數回升,地產業又開始見到春光。李嘉誠等這個機會已經很久了。在當年底,和黃準備投資40億港元興建商業中心的大型住宅區,地點就選在黃埔船塢舊址。
李嘉誠早在1981年就盯上了這塊地。當時地產發展得還不錯,若要建黃埔花園屋村和黃需補上28億港元的地價,這對和黃來說是一個較大的負擔。而李嘉誠故意拖延與香港政府的談判,一直到1983年底,當時地產業低迷,香港政府以3.9億港元的價格將這塊土地的商業住宅開發權轉給了李嘉誠。李嘉誠以極低的價格獲得了開發權,降低了成本,算下來,屋村每平方英尺的成本還不到一百元。
這樣,屋村計劃還沒麵世,李嘉誠就賺了一大筆,和祈德尊、韋理相比真正是技高一籌。黃埔花園總麵積19公頃,計劃用於建樓的麵積約760萬平方英尺,建94棟住宅樓,提供的住宅單位是11224個,車位2900個,另外還有一棟170萬平方英尺的商廈。黃埔花園從1985年動工到1990年竣工,共12期,是香港史無前例的大工程,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大工程。專家估計,李嘉誠在這個項目中獲利可達60億港元。如此豐厚的利潤樂壞了和黃的股東們,也讓其他地產公司羨慕不已。
李嘉誠獲得老牌英資財團和記黃埔9000萬普通股,得到了和黃22.4%的股份。由於這些股份是從匯豐銀行手裏買的,很多華商港商認為李嘉誠不是憑本事而是靠匯豐的恩惠獲得的,對李嘉誠能管理好這個龐大的老牌銀行也抱否定態度。為了得到確切的消息,《南華早報》和《虎報》的外籍記者多次詢問匯豐的老板沈弼:“為什麽會讓李嘉誠接管和黃?”沈弼非常誠懇地說:“長江實業發展得很好,信譽又好,和黃也從1975年的困境裏走了出來。匯豐銷售和黃的股份不是很圓滿的事嗎?”
李嘉誠成了和黃最大的股東,擁有的股權最多,完全可以憑自己的權力做上董事局的主席。但是,他卻選擇了另外一條路:他拒絕董事局給他的優惠,為和黃出差、應酬都自己掏腰包。在決策時,李嘉誠絲毫沒有擺架子的態勢,而是以商量和建議的口氣表達自己的看法。通過自己的努力,他獲得眾董事和管理層的信任,也為自己贏得了董事局選舉的選票。
李嘉誠不計小利,卻緊抓大利。和黃公司的盈利樂觀,李嘉誠就趁機增購和黃的股份,一點點地將和黃拿下。關於李嘉誠收購和黃的事,有人編了一副對聯“高人高手高招,超人超智超福”,從此“李超人”的稱呼便傳開了。
● 李嘉誠智慧
做生意不能隻想著自己賺個盆滿缽滿,而不管別人的利益,這樣做生意的人最終會沒有生意可做。“我覺得,顧及對方的利益是最重要的,不能把目光僅僅局限在自己的利上,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自己舍得讓利,讓對方得利,最終還是會給自己帶來較大的利益。占小便宜的人不會有朋友,這是我小時候母親就告訴給我的道理,經商也是這樣。”正是有著這樣的人生態度,他的生意才能越做越大。
小王和大張是好朋友,他們合夥開了一家餐館,生意很好,兩個人很快就賺回了本錢。但時間一長,在餐館管理等問題上,兩個人的分歧越來越大。
多次鬧得不可開交後,小王和大張拆夥了。他們一拍兩散,小王繼續經營餐館,大張拿到了屬於自己該拿的那部分錢後,跑到隔壁街也開了一個餐館,兩個人的關係從合作夥伴變為了競爭對手。
一開始的時候,為了爭奪客源,小王和大張使出各種招數,今天他降價,明天他買一送一,不斷降低利潤,就為了能夠吸引到更多的客人,但客人不但沒有增加,反而越來越少。終於有一天,小王和大張坐到了一起,兩個人開誠布公地談了一次,決定不再為了擊垮對方而進行惡性競爭,兩家餐館要共同生存,一起發展。
達成這個協議後,小王開始改良菜品,大張在環境上做起了文章,兩家餐館開出了自己的特色,客人自然也就多了起來。而且兩家餐館還經常聯合起來做活動,使客源更加多了起來。
做生意不要總想著擠垮對方,要想著相互比拚,吸取彼此的經驗和教訓,共同發展。就像李嘉誠說的那樣:“絕不同意為了成功而不擇手段,刻薄成家,理無久享。當業中同行需要你施以援手,而你又有能力時,鼎力相助才是智者所為。落井下石,踩沉對方,的確可以少一個競爭對手,但切不可忘記,就算你真扼殺了對方,總會有新的競爭對手崛起。一個人是不可能永遠獨霸一個行業的。而救人於危難之中,不但可以贏得人緣和聲譽,你的形象也會成為另外一筆寶貴的財富,讓你受用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