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承諾,便要負責到底
李嘉誠:我一生的理念 作者:李嘉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 李嘉誠案例
“一生之中,最重要的是守信。我現在就算再有多10倍的資金也不足以應付那麽多的生意,而且很多是別人主動找自己的,這些都是為人守信的結果。”李嘉誠在與人交往中,最看重的就是對別人要守信用、重承諾。李嘉誠答應了別人的事情,哪怕這件事情再小,再微不足道,他也一定會辦到。
李嘉誠曾回憶過這樣一件事情:“20世紀50年代,我剛做塑料花的時候,常在皇後大道看到一個行乞的老婦,四五十歲,很斯文的樣子。她從不伸手要錢,但我每次都給她錢。一天,我問她會不會賣報紙,她說有同鄉幹這行,我便讓她帶同鄉來見我,我想幫她做這小生意。在約好的那天,有個客戶剛好要到我工廠參觀。客戶至上,我必須接待。交談中,我突然說‘excuse me’便匆忙離開。客人以為我上洗手間,其實我跑出工廠,飛車奔向約定地點。途中,違反交通規則的事差不多全做了,但好在沒有失約。見到那婦人和她的同鄉,問了一些問題後,就把錢交給了她。她問我姓名,我沒說,隻要她答應我一件事,就是要努力工作,不要再讓我看見她在香港任何地方伸手向人要錢。事後,我又飛車回工廠,客戶正著急。他說為什麽洗手間裏找不到你,我笑一笑,這事就過去了。”
雖然隻是一件小事情,在麵對大客戶的時候,李嘉誠也會因為要遵守承諾,而認真去完成。正是因為李嘉誠這個良好的品質,才使得大家都非常信任他,願意與他交往,而李嘉誠自己也非常看重這一點。如果有人隨便答應了別人事情,最後卻置之腦後,這樣的人,李嘉誠是很不喜歡的。
人脈之於商人就是無形的資產,是一個潛在的資產庫。李嘉誠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首要原因就是他通過做人的手段來做生意,取得了對方的信任,生意也就水到渠成了。如今社會商業化氣息很濃,人們都渴望著發財,為此絞盡腦汁、想盡手段,卻忘了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用做人的魅力為自己贏得成功。李嘉誠談到商界的爾虞我詐時也頗為反感。他說:“人為了成功而不擇手段,首先在做人上就已經失敗了。做人失敗了,即使一時賺取了利潤,也如朝露,很快就會被蒸發。這樣做生意,是不會長久的。”
生意的達成就是建立信用的過程。如李嘉誠所言,誠實守信的人才能贏得對方的信賴,才能為做生意打下堅實的基礎。否則,做生意就如無本之木。
萬物有道,道法自然。經商也有經商的“道”,它如同做人之道,那就是“德”。有“德”之人必然要誠實厚道,誠實厚道就是誠信、實在、可依賴。在做生意時就要做到與人為善、愛護員工、誠信可交、體諒合作方、為客戶著想,這樣做生意才能基業長青。
● 李嘉誠智慧
很多人總是喜歡說:“我就是隨口說說而已。”用來解釋自己為什麽承諾之後又不履行,但李嘉誠從不會隨便承諾別人,一旦承諾,就要辦到。李嘉誠認為一旦承諾,就要負責到底,這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則。
中華民族曆來講究做人的道理,隻有先做人才能成大事也成為亙古不變的真理。曆代成功的商人都十分注重個人品德的修煉,在這一方麵,和李嘉誠齊名的台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也做得非常好。
王永慶在台灣屬於跺一下腳,台灣的經濟就要抖三抖的人物。被稱為“經營之神”的他之所以能夠成功,除了自身獨到的商業智慧和商業才能外,做人成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
少年時期,王永慶就開始創業。15歲的時候,他就已經拿著借來的錢開起了自己的米店。當時每個米店都會將雜質摻雜在米中,並一起出售來賺取利潤,王永慶卻反其道而行。他吩咐夥計把米中的雜質全部挑揀出來,再把幹淨的米賣給顧客。賣完米後,他還會叫夥計把米鬥搽拭幹淨,以防雜質混入後倒入的米中。這種為顧客著想的經營方法也讓他的生意變得越來越紅火。王永慶的生意越做越大,他仍然堅持誠信經營,不做任何弄虛作假的事情,而且平素節儉的他還十分熱衷於公益事業,這讓他贏得了人們的一致讚揚。
所以,一個人想要獲取成功,成就一番事業,商業頭腦和個人能力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以“做人”作為前提條件,那麽他必然不會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成功的理念與道路就會發生偏差。這樣的人,又如何去收獲成功和財富呢?一個人在做事情之前,唯有先把“人”字高懸。做人成功了,成就偉業的道路也就不遠了。
晉商是中國曆史舞台上不可忽視的一支商業力量,在明清時期,晉商發展到鼎盛,他們的商號已經遍布中國各大城市,遠及西伯利亞、東南亞乃至歐洲等地,以致在許多地區甚至形成了“晉商不至,產無所泄”的局麵。在很多地方,晉商僅憑一張票據就可以取代上萬兩白銀。他們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除了有自身擁有巨大的財富作為保證之外,還在於晉商並沒有專注於“在商言商”,而是用更多的時間去踐行“仁義禮智信”這五個字。做人的成功讓他們在取得他人信任的同時,也賺取了巨大的財富。
榆次常家在張家口設有一個商號,名叫“天亨玉”,最後一任掌櫃名叫王盛林,是山西臨汾人。王盛林初任掌櫃時,由於市場疲軟,經濟不景氣,他所掌管的商號不僅沒有贏利,反而虧本了。按照一般商號的做法,王盛林會被立刻掃地出門,然而常家在仔細分析了虧損的原因之後,認為商號虧本的原因在於市場,並不是王盛林無能,因此不僅沒有責罰他,反而為他補足了資金,讓其繼續經營。三年過後,在王盛林的精心經營下,“天亨玉”便扭虧為盈了。
後來,“天亨玉”商號麵臨破產的危機,東家急需抽回本金用來償還債務,王盛林並沒有落井下石、抽身而退。為了保住商號,王盛林親自登門向“天亨玉”的盟友“大盛魁”商號借銀三四萬兩,在讓東家抽回本金的同時,將“天亨玉”改名為“天亨永”,繼續負債經營,直到常家衰落時,“天亨永”仍然支持著常家的日常開銷。
1929年,“大盛魁”商號同樣經曆了破產危機,得到消息後,王盛林當即命人送去兩萬銀元用來救急。麵對王盛林的做法,有的人提出異議,認為這批款項屬於“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王盛林卻說:“如果當初沒有‘大盛魁’的支持,‘天亨玉’早就破產了,今天的‘天亨永’也就不複存在了。”正是由於晉商深知“與人為善”的重要性,因此他們才非常重視與盟友之間的和睦相處、誠心扶持,從而實現了共同發展,也讓晉商成為中國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商幫。
在人際交往中,李嘉誠從不弄虛作假,也不會遮遮掩掩。他坦坦蕩蕩做人做事,令與他打交道的人都非常放心,這也為李嘉誠在商界贏得了美名。
“一生之中,最重要的是守信。我現在就算再有多10倍的資金也不足以應付那麽多的生意,而且很多是別人主動找自己的,這些都是為人守信的結果。”李嘉誠在與人交往中,最看重的就是對別人要守信用、重承諾。李嘉誠答應了別人的事情,哪怕這件事情再小,再微不足道,他也一定會辦到。
李嘉誠曾回憶過這樣一件事情:“20世紀50年代,我剛做塑料花的時候,常在皇後大道看到一個行乞的老婦,四五十歲,很斯文的樣子。她從不伸手要錢,但我每次都給她錢。一天,我問她會不會賣報紙,她說有同鄉幹這行,我便讓她帶同鄉來見我,我想幫她做這小生意。在約好的那天,有個客戶剛好要到我工廠參觀。客戶至上,我必須接待。交談中,我突然說‘excuse me’便匆忙離開。客人以為我上洗手間,其實我跑出工廠,飛車奔向約定地點。途中,違反交通規則的事差不多全做了,但好在沒有失約。見到那婦人和她的同鄉,問了一些問題後,就把錢交給了她。她問我姓名,我沒說,隻要她答應我一件事,就是要努力工作,不要再讓我看見她在香港任何地方伸手向人要錢。事後,我又飛車回工廠,客戶正著急。他說為什麽洗手間裏找不到你,我笑一笑,這事就過去了。”
雖然隻是一件小事情,在麵對大客戶的時候,李嘉誠也會因為要遵守承諾,而認真去完成。正是因為李嘉誠這個良好的品質,才使得大家都非常信任他,願意與他交往,而李嘉誠自己也非常看重這一點。如果有人隨便答應了別人事情,最後卻置之腦後,這樣的人,李嘉誠是很不喜歡的。
人脈之於商人就是無形的資產,是一個潛在的資產庫。李嘉誠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首要原因就是他通過做人的手段來做生意,取得了對方的信任,生意也就水到渠成了。如今社會商業化氣息很濃,人們都渴望著發財,為此絞盡腦汁、想盡手段,卻忘了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用做人的魅力為自己贏得成功。李嘉誠談到商界的爾虞我詐時也頗為反感。他說:“人為了成功而不擇手段,首先在做人上就已經失敗了。做人失敗了,即使一時賺取了利潤,也如朝露,很快就會被蒸發。這樣做生意,是不會長久的。”
生意的達成就是建立信用的過程。如李嘉誠所言,誠實守信的人才能贏得對方的信賴,才能為做生意打下堅實的基礎。否則,做生意就如無本之木。
萬物有道,道法自然。經商也有經商的“道”,它如同做人之道,那就是“德”。有“德”之人必然要誠實厚道,誠實厚道就是誠信、實在、可依賴。在做生意時就要做到與人為善、愛護員工、誠信可交、體諒合作方、為客戶著想,這樣做生意才能基業長青。
● 李嘉誠智慧
很多人總是喜歡說:“我就是隨口說說而已。”用來解釋自己為什麽承諾之後又不履行,但李嘉誠從不會隨便承諾別人,一旦承諾,就要辦到。李嘉誠認為一旦承諾,就要負責到底,這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則。
中華民族曆來講究做人的道理,隻有先做人才能成大事也成為亙古不變的真理。曆代成功的商人都十分注重個人品德的修煉,在這一方麵,和李嘉誠齊名的台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也做得非常好。
王永慶在台灣屬於跺一下腳,台灣的經濟就要抖三抖的人物。被稱為“經營之神”的他之所以能夠成功,除了自身獨到的商業智慧和商業才能外,做人成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
少年時期,王永慶就開始創業。15歲的時候,他就已經拿著借來的錢開起了自己的米店。當時每個米店都會將雜質摻雜在米中,並一起出售來賺取利潤,王永慶卻反其道而行。他吩咐夥計把米中的雜質全部挑揀出來,再把幹淨的米賣給顧客。賣完米後,他還會叫夥計把米鬥搽拭幹淨,以防雜質混入後倒入的米中。這種為顧客著想的經營方法也讓他的生意變得越來越紅火。王永慶的生意越做越大,他仍然堅持誠信經營,不做任何弄虛作假的事情,而且平素節儉的他還十分熱衷於公益事業,這讓他贏得了人們的一致讚揚。
所以,一個人想要獲取成功,成就一番事業,商業頭腦和個人能力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以“做人”作為前提條件,那麽他必然不會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成功的理念與道路就會發生偏差。這樣的人,又如何去收獲成功和財富呢?一個人在做事情之前,唯有先把“人”字高懸。做人成功了,成就偉業的道路也就不遠了。
晉商是中國曆史舞台上不可忽視的一支商業力量,在明清時期,晉商發展到鼎盛,他們的商號已經遍布中國各大城市,遠及西伯利亞、東南亞乃至歐洲等地,以致在許多地區甚至形成了“晉商不至,產無所泄”的局麵。在很多地方,晉商僅憑一張票據就可以取代上萬兩白銀。他們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除了有自身擁有巨大的財富作為保證之外,還在於晉商並沒有專注於“在商言商”,而是用更多的時間去踐行“仁義禮智信”這五個字。做人的成功讓他們在取得他人信任的同時,也賺取了巨大的財富。
榆次常家在張家口設有一個商號,名叫“天亨玉”,最後一任掌櫃名叫王盛林,是山西臨汾人。王盛林初任掌櫃時,由於市場疲軟,經濟不景氣,他所掌管的商號不僅沒有贏利,反而虧本了。按照一般商號的做法,王盛林會被立刻掃地出門,然而常家在仔細分析了虧損的原因之後,認為商號虧本的原因在於市場,並不是王盛林無能,因此不僅沒有責罰他,反而為他補足了資金,讓其繼續經營。三年過後,在王盛林的精心經營下,“天亨玉”便扭虧為盈了。
後來,“天亨玉”商號麵臨破產的危機,東家急需抽回本金用來償還債務,王盛林並沒有落井下石、抽身而退。為了保住商號,王盛林親自登門向“天亨玉”的盟友“大盛魁”商號借銀三四萬兩,在讓東家抽回本金的同時,將“天亨玉”改名為“天亨永”,繼續負債經營,直到常家衰落時,“天亨永”仍然支持著常家的日常開銷。
1929年,“大盛魁”商號同樣經曆了破產危機,得到消息後,王盛林當即命人送去兩萬銀元用來救急。麵對王盛林的做法,有的人提出異議,認為這批款項屬於“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王盛林卻說:“如果當初沒有‘大盛魁’的支持,‘天亨玉’早就破產了,今天的‘天亨永’也就不複存在了。”正是由於晉商深知“與人為善”的重要性,因此他們才非常重視與盟友之間的和睦相處、誠心扶持,從而實現了共同發展,也讓晉商成為中國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商幫。
在人際交往中,李嘉誠從不弄虛作假,也不會遮遮掩掩。他坦坦蕩蕩做人做事,令與他打交道的人都非常放心,這也為李嘉誠在商界贏得了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