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平庸管理,擺脫人才困境
李嘉誠:我一生的理念 作者:李嘉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 李嘉誠案例
在管理學中,有一條著名的定理—“沒有平庸的人,隻有平庸的管理”。能夠把每一個員工放在適合的崗位上,讓他們發揮自身最大的潛能,實現人力資源的有效利用,是一名管理者的領導能力和駕馭能力的高度體現。在這方麵,李嘉誠有著自己獨特的方法。
在企業創業之初,李嘉誠非常需要那些能夠忠心耿耿、埋頭苦幹的人才,而李嘉誠自己也能夠身先士卒,在工廠裏經常不分晝夜地設計圖紙、生產製品,甚至還帶著產品走街串巷地推銷,為員工們做榜樣。
來自上海的盛頌聲和來自潮州的周千和從李嘉誠創業之初,就一直跟隨在他的身邊,可謂兢兢業業、勞苦功高,算得上是公司的元老。
回憶起當初的艱辛,周千和說道:“那時,大家的薪酬都不高,才百來港紙(港元)上下,條件之艱苦,不是現在的青年仔可想象的。李先生跟我們一樣埋頭搏命做,大家都沒什麽話說的。有人會講,李先生是老板,他是為自己苦做,打工的就不是。話不可這麽講,李先生寧可自己少得利,也要照顧大家的利益,把我們當自家人。”
對於這樣忠誠的一批人,李嘉誠當然十分器重,但是當他的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時,他敏銳地意識到,自己的企業開始麵臨“人才困境”了。建廠之初跟隨著自己的這批人,文化水平普遍都很低,大多數人隻有小學文化程度,這樣的人自然難以擔任技術管理人員。這也就導致工廠在技術管理方麵人員上的奇缺。李嘉誠認為,這些曾和他一起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元老雖然經驗豐富,但是他們的知識結構和專業水平已經達不到目前企業發展的要求,並且他們缺乏闖勁,作風易流於保守,如果自己僅靠這樣一支隊伍來擴大發展,最終的結果無疑是死路一條。
李嘉誠曾說:“創業之初,忠心苦幹的左右手,可以幫助富豪‘起家’,但元老重臣並不都能跟得上形勢。到了某一個階段,倘若企業家要在事業上再往前跨進一步,便難免要向外招攬人才,一方麵以補元老們胸襟見識上的不足,另一方麵是利用有專才的幹部,推動企業進一步發展。”於是在發現問題後,李嘉誠果斷麵向社會進行招聘,起用了一批年輕有為的專業人員,為自己的企業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對於那些老成持重、經驗豐富的元老,李嘉誠也沒有放棄。在進行新老交替的基礎上,他製定了若幹用人措施,諸如開辦夜校培訓在職文化水平低的員工、送有培養潛力的年輕人出國深造,並且他還以身作則,專門請了家庭教師傳授知識,並自學英語。這些措施深得新老員工們的歡迎,由於都能在合適的崗位上發揮作用,也使他們更加喜歡自己的企業。
在李嘉誠龐大的商業帝國中,隻要是人才,就能夠在企業中有用武之地。可以說,李嘉誠在用人方麵的確稱得上是慧眼識才的伯樂。
● 李嘉誠智慧
唐太宗曾讓封德彝舉薦有才能的人,結果過了很久他也沒有推薦人選。當唐太宗責問他的時候,他卻說當今找不到傑出的人才。唐太宗因此說了這樣一段話:“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於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意思是說君子用人如用器物一樣,各取它的長處。古代能治理好國家的帝王,難道是向別的朝代去借人才來用的嗎?我們隻是擔心自己不能識人,怎麽可以冤枉當今一世的人呢?
正是因為唐太宗深知“人盡其才”這一用人之道,才鑄就了“貞觀之治”這樣的太平盛世。同樣,在現代社會,“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也是企業管理的一種較高的境界。在企業中,如果一個管理者能夠選擇適合自己企業發展的人才,並讓每個人才各盡其責,發揮最大的能動作用,企業就能得到長足的發展,否則,輕則使企業發展受阻,嚴重的甚至會使企業分崩離析。
清朝有一位著名的軍事家叫楊時齋。他認為軍營中無不可用之人,並很善於把士兵放在合適的位置。耳聾的人,安排在自己身邊做侍者,這樣可以避免他偷聽到軍事機密而泄露出去;啞巴可以派他去送信,這樣即使他被敵人抓住,除了信件會被搜去,敵人也無法知道更多的軍情;腿腳有毛病的人,可以命令他去守護炮台,這樣他就很難逃跑,能夠長時間堅守陣地;眼盲的人一般聽覺都非常好,可以讓他擔負偵察任務,在戰前伏在陣前聽敵軍的動靜。楊時齋的觀點固然有誇張之嫌,但是也足以說明,在一些人眼中的短處,或許在另外一些人眼中就會變為長處,前提是他要在適合的位置上才能發揮作用。
對於一個管理者來說,不但要能吸納人才,還要善於用人。在一個企業中,有的人適合推銷,有的人適合理財,有的人適合管理,隻有通過優化組合,把各種能力的人放在適合他們的土壤裏,他們才能生存成長,發揮出他們的最大能動力,從而與企業獲得完美雙贏。
經常去寺廟的人一定知道,當我們走進廟門的時候,首先看到的是笑臉相迎的彌勒佛,在他的背後,則是黑臉的韋陀。但是相傳在很久以前,彌勒佛和韋陀並不在同一座寺廟,他們分管不同的廟宇。
由於彌勒佛對誰都是笑臉相迎,所以前來上香請願的人非常多,但是由於他心胸寬廣、不拘小節、做事情大大咧咧,總是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賬目,因此自己所管理的寺廟經常入不敷出;韋陀雖然賬務管理得很明白,但是由於他成天陰沉著臉,讓人感覺難以接近,所以到他廟裏上香的人很少,以至於香火斷絕。
後來佛祖發現了這個問題,就把他們安排在同一座廟宇中,由彌勒佛在前邊負責迎客,韋陀則在後邊負責管理賬務。兩個人分工明確,各盡其責,因此整個廟宇香火旺盛,欣欣向榮。
這個故事說明了把最合適的人放在最合適的崗位上的重要性,法國著名企業家皮爾?卡丹曾經說:“用人上一加一不等於二,搞不好等於零。”如果在用人中組合不當,就會失去整體優勢;安排得宜,才成最佳配置。在這方麵,李嘉誠以其洞明世事的眼光,使老員工得以保留,新員工得以補充,不僅化解了“人才困境”這個難題,而且將企業的發展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彰顯出一個成功企業家的大智慧。
在管理學中,有一條著名的定理—“沒有平庸的人,隻有平庸的管理”。能夠把每一個員工放在適合的崗位上,讓他們發揮自身最大的潛能,實現人力資源的有效利用,是一名管理者的領導能力和駕馭能力的高度體現。在這方麵,李嘉誠有著自己獨特的方法。
在企業創業之初,李嘉誠非常需要那些能夠忠心耿耿、埋頭苦幹的人才,而李嘉誠自己也能夠身先士卒,在工廠裏經常不分晝夜地設計圖紙、生產製品,甚至還帶著產品走街串巷地推銷,為員工們做榜樣。
來自上海的盛頌聲和來自潮州的周千和從李嘉誠創業之初,就一直跟隨在他的身邊,可謂兢兢業業、勞苦功高,算得上是公司的元老。
回憶起當初的艱辛,周千和說道:“那時,大家的薪酬都不高,才百來港紙(港元)上下,條件之艱苦,不是現在的青年仔可想象的。李先生跟我們一樣埋頭搏命做,大家都沒什麽話說的。有人會講,李先生是老板,他是為自己苦做,打工的就不是。話不可這麽講,李先生寧可自己少得利,也要照顧大家的利益,把我們當自家人。”
對於這樣忠誠的一批人,李嘉誠當然十分器重,但是當他的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時,他敏銳地意識到,自己的企業開始麵臨“人才困境”了。建廠之初跟隨著自己的這批人,文化水平普遍都很低,大多數人隻有小學文化程度,這樣的人自然難以擔任技術管理人員。這也就導致工廠在技術管理方麵人員上的奇缺。李嘉誠認為,這些曾和他一起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元老雖然經驗豐富,但是他們的知識結構和專業水平已經達不到目前企業發展的要求,並且他們缺乏闖勁,作風易流於保守,如果自己僅靠這樣一支隊伍來擴大發展,最終的結果無疑是死路一條。
李嘉誠曾說:“創業之初,忠心苦幹的左右手,可以幫助富豪‘起家’,但元老重臣並不都能跟得上形勢。到了某一個階段,倘若企業家要在事業上再往前跨進一步,便難免要向外招攬人才,一方麵以補元老們胸襟見識上的不足,另一方麵是利用有專才的幹部,推動企業進一步發展。”於是在發現問題後,李嘉誠果斷麵向社會進行招聘,起用了一批年輕有為的專業人員,為自己的企業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對於那些老成持重、經驗豐富的元老,李嘉誠也沒有放棄。在進行新老交替的基礎上,他製定了若幹用人措施,諸如開辦夜校培訓在職文化水平低的員工、送有培養潛力的年輕人出國深造,並且他還以身作則,專門請了家庭教師傳授知識,並自學英語。這些措施深得新老員工們的歡迎,由於都能在合適的崗位上發揮作用,也使他們更加喜歡自己的企業。
在李嘉誠龐大的商業帝國中,隻要是人才,就能夠在企業中有用武之地。可以說,李嘉誠在用人方麵的確稱得上是慧眼識才的伯樂。
● 李嘉誠智慧
唐太宗曾讓封德彝舉薦有才能的人,結果過了很久他也沒有推薦人選。當唐太宗責問他的時候,他卻說當今找不到傑出的人才。唐太宗因此說了這樣一段話:“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於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意思是說君子用人如用器物一樣,各取它的長處。古代能治理好國家的帝王,難道是向別的朝代去借人才來用的嗎?我們隻是擔心自己不能識人,怎麽可以冤枉當今一世的人呢?
正是因為唐太宗深知“人盡其才”這一用人之道,才鑄就了“貞觀之治”這樣的太平盛世。同樣,在現代社會,“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也是企業管理的一種較高的境界。在企業中,如果一個管理者能夠選擇適合自己企業發展的人才,並讓每個人才各盡其責,發揮最大的能動作用,企業就能得到長足的發展,否則,輕則使企業發展受阻,嚴重的甚至會使企業分崩離析。
清朝有一位著名的軍事家叫楊時齋。他認為軍營中無不可用之人,並很善於把士兵放在合適的位置。耳聾的人,安排在自己身邊做侍者,這樣可以避免他偷聽到軍事機密而泄露出去;啞巴可以派他去送信,這樣即使他被敵人抓住,除了信件會被搜去,敵人也無法知道更多的軍情;腿腳有毛病的人,可以命令他去守護炮台,這樣他就很難逃跑,能夠長時間堅守陣地;眼盲的人一般聽覺都非常好,可以讓他擔負偵察任務,在戰前伏在陣前聽敵軍的動靜。楊時齋的觀點固然有誇張之嫌,但是也足以說明,在一些人眼中的短處,或許在另外一些人眼中就會變為長處,前提是他要在適合的位置上才能發揮作用。
對於一個管理者來說,不但要能吸納人才,還要善於用人。在一個企業中,有的人適合推銷,有的人適合理財,有的人適合管理,隻有通過優化組合,把各種能力的人放在適合他們的土壤裏,他們才能生存成長,發揮出他們的最大能動力,從而與企業獲得完美雙贏。
經常去寺廟的人一定知道,當我們走進廟門的時候,首先看到的是笑臉相迎的彌勒佛,在他的背後,則是黑臉的韋陀。但是相傳在很久以前,彌勒佛和韋陀並不在同一座寺廟,他們分管不同的廟宇。
由於彌勒佛對誰都是笑臉相迎,所以前來上香請願的人非常多,但是由於他心胸寬廣、不拘小節、做事情大大咧咧,總是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賬目,因此自己所管理的寺廟經常入不敷出;韋陀雖然賬務管理得很明白,但是由於他成天陰沉著臉,讓人感覺難以接近,所以到他廟裏上香的人很少,以至於香火斷絕。
後來佛祖發現了這個問題,就把他們安排在同一座廟宇中,由彌勒佛在前邊負責迎客,韋陀則在後邊負責管理賬務。兩個人分工明確,各盡其責,因此整個廟宇香火旺盛,欣欣向榮。
這個故事說明了把最合適的人放在最合適的崗位上的重要性,法國著名企業家皮爾?卡丹曾經說:“用人上一加一不等於二,搞不好等於零。”如果在用人中組合不當,就會失去整體優勢;安排得宜,才成最佳配置。在這方麵,李嘉誠以其洞明世事的眼光,使老員工得以保留,新員工得以補充,不僅化解了“人才困境”這個難題,而且將企業的發展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彰顯出一個成功企業家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