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優秀的對手
李嘉誠:我一生的理念 作者:李嘉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 李嘉誠案例
價值規律決定著做生意一定會遇到對手,但選擇對手的權利卻在企業家的手裏,也考驗著企業家的戰略眼光。
一般來說,企業家喜歡選擇和自己實力差不多的人做對手,而李嘉誠則更願意選擇強者為對手,就好比一個優秀的運動員,往往在與比自己強的對手同場比賽時才能發揮出潛力一樣,強勁的對手往往更能激發李嘉誠的鬥誌。
從創業之初,李嘉誠就一直研究在香港的老牌英資企業的種種動向,並將它們視為最大的潛在對手,因此與它們有過多次交鋒。
20世紀60年代後期,香港經濟起飛,地價開始躍升,李嘉誠自然不會放棄這個賺錢的機會。他也開始涉足地產行業,並大量收購土地。在這期間,他就曾與英資怡和財團控製下的置地公司為了爭奪地鐵中環和金鍾站的地麵建築展開了激烈的競爭,而最終的結果是,李嘉誠的“長江實業”戰勝了實力雄厚的“置地公司”。這個“小蛇吞大象”的經典戰役一時間被人們津津樂道。
20世紀70年代後期,香港股市異常火爆,李嘉誠投資入市,而他首先瞄準的目標,就是英資怡和集團的“九龍倉”。在這期間,他悄悄地買入散戶股權,一舉奪得2000萬股“九龍倉”股票,險些成為最大的股東,然後李嘉誠又在匯豐銀行的說和下,為了避免匯豐與怡和聯盟而對自己不利,果斷地拋出,一買一拋,淨賺5900萬港元。
1978年,李嘉誠又把目光對準了另一家老牌英資公司“青州英妮”,很快在股市上收購了“青州英妮”25%的股票,並出任該公司的董事。緊接著李嘉誠集中火力,對英資四大洋行之一的和記黃埔窮追不舍,在股市上大量吸納和記黃埔的股票,並最終在1979年以6.93億港元的價格,從匯豐銀行手中接管了它,從而在香港經濟格局曆史性的改變中,留下了壯麗的篇章。
盡管李嘉誠與這些老牌英資企業屢屢交鋒,並都大獲全勝,但是他們並沒有因此與李嘉誠結為不共戴天的仇人。相反在每一次戰役之後,他們都能握手言和,並聯手發展一些項目,選擇優秀的對手進行競爭,並最終與他們結成了合作夥伴,李嘉誠創造了一個“隻有對手而沒有敵人”的奇跡。
● 李嘉誠智慧
優秀的競爭對手是一筆財富。企業要對這樣的競爭對手給予足夠的重視。就如同一枚硬幣,企業是這一麵,那麽對手就是另外一麵,不可分割,而好的對手更是可遇而不可求。因此尊重對手,尊重彼此之間的遊戲規則,就是尊重自己、壯大自己。
華為的創始人任正非一貫主張向優秀的企業學習,即使它是自己的競爭對手。因此從創建之初,華為的發展就始終是一種放下架子、虛心學習的過程。通過學習,華為尋找到自己與優秀企業之間的差距,從而不斷地彌補自己,逐漸發展壯大。
早在1992年,任正非為了了解世界頂級企業是如何管理的,就曾遠赴美國、德國等西方國家進行考察,並走訪了阿爾卡特、西門子等在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的跨國公司,學習他們的先進管理技術。1997年任正非又先後拜訪了美國休斯公司、ibm、貝爾實驗室和惠普等4家公司。這些近距離的接觸讓任正非大為震撼,也帶給他很多觸動和啟示。任正非清楚地認識到,華為與這些跨國企業之間的差距是多麽地巨大,因此他經過深思熟慮之後,開始對華為提出了一係列改造計劃。從1998年開始,一場醞釀已久的變革在華為內部展開,所有華為員工開始進入到全麵學習西方經驗、反思自身、提升內部管理的階段。
作為華為同城的競爭對手中興通訊,曾經在很多領域與華為直接交手,甚至有的時候會爭得你死我活,但是任正非看得更多的是中興通訊的優勢以及華為的劣勢。他曾仔細分析過中興通訊的優缺點,並號召所有華為人多向對手學習,以完善自己。任正非曾說:“中興公司與我們同處深圳,朝夕相處,文化比較相近。中興在‘做實’這個方麵,值得我們基層員工好好學習。華為在‘做勢’方麵比較擅長,但在‘做實’方麵沒有像中興那樣一環扣一環,工作成效沒有中興高。”
正是因為任正非能夠虛心向優秀企業學習,才提升了華為的競爭力,使得華為能夠始終保持穩定的發展和旺盛的活力。
一個想要快速發展的企業必須懂得主動選擇優秀的競爭對手,因為強勁的對手是進步的助推器。在大自然中如此,在人類社會更是如此。如果你周圍的人都不上進,那你必然也成不了什麽大氣候,隻有和對手在不斷較量中前行,才能在人生的長跑中笑到最後。
2007年阿裏巴巴成功上市之後,有的記者曾問阿裏巴巴創始人馬雲:“在阿裏巴巴成功上市以後,您的榜樣和對手是誰?”馬雲十分謙虛地回答:“其實我並不喜歡特別關注競爭對手,反而更喜歡我的榜樣。在我看來,有很多值得阿裏巴巴學習的榜樣,如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沃爾瑪,如頂尖的電子行業ibm、微軟、穀歌等。阿裏巴巴上市以後還會和以前一樣,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客戶和榜樣身上,隻要對全國的電子商務行業有所幫助,我們勢必會全力以赴。”
當發現ebay在全球c2c市場的實力以及對中國市場的窺視後,馬雲立刻選擇其為主要的競爭對手,在學習、分析對方,彌補和完善自身之後,最終擊敗對手。
其實,對於手下敗將ebay,馬雲並沒有看輕它,而是心懷敬意。在一次答記者問時,馬雲就競爭問題做了以下回答:“阿裏巴巴沒對手是很痛苦的,到處找,這個也是,那個也是,弄得自己很累。但是淘寶有對手,淘寶的對手是ebay,我們認為是偉大的ebay。你打拳碰到泰森,你可能會認為很倒黴,其實,你能夠找到世界一流的對手,我認為是一件很好的事,如果你打球碰到喬丹,那是一輩子幸運的事,所以我覺得淘寶能夠向ebay這樣的對手學習,那是一個福氣。”
李嘉誠、任正非和馬雲這些成功企業家的經曆告訴我們:競爭並不隻意味著你死我活的對抗,更意味著多了一個學習的參照者和督促者,善於向競爭對手學習乃至向一切優秀者學習,不僅可以取長補短,完善自我,而且還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優勢和長處,最終超越競爭對手,走向成功。
價值規律決定著做生意一定會遇到對手,但選擇對手的權利卻在企業家的手裏,也考驗著企業家的戰略眼光。
一般來說,企業家喜歡選擇和自己實力差不多的人做對手,而李嘉誠則更願意選擇強者為對手,就好比一個優秀的運動員,往往在與比自己強的對手同場比賽時才能發揮出潛力一樣,強勁的對手往往更能激發李嘉誠的鬥誌。
從創業之初,李嘉誠就一直研究在香港的老牌英資企業的種種動向,並將它們視為最大的潛在對手,因此與它們有過多次交鋒。
20世紀60年代後期,香港經濟起飛,地價開始躍升,李嘉誠自然不會放棄這個賺錢的機會。他也開始涉足地產行業,並大量收購土地。在這期間,他就曾與英資怡和財團控製下的置地公司為了爭奪地鐵中環和金鍾站的地麵建築展開了激烈的競爭,而最終的結果是,李嘉誠的“長江實業”戰勝了實力雄厚的“置地公司”。這個“小蛇吞大象”的經典戰役一時間被人們津津樂道。
20世紀70年代後期,香港股市異常火爆,李嘉誠投資入市,而他首先瞄準的目標,就是英資怡和集團的“九龍倉”。在這期間,他悄悄地買入散戶股權,一舉奪得2000萬股“九龍倉”股票,險些成為最大的股東,然後李嘉誠又在匯豐銀行的說和下,為了避免匯豐與怡和聯盟而對自己不利,果斷地拋出,一買一拋,淨賺5900萬港元。
1978年,李嘉誠又把目光對準了另一家老牌英資公司“青州英妮”,很快在股市上收購了“青州英妮”25%的股票,並出任該公司的董事。緊接著李嘉誠集中火力,對英資四大洋行之一的和記黃埔窮追不舍,在股市上大量吸納和記黃埔的股票,並最終在1979年以6.93億港元的價格,從匯豐銀行手中接管了它,從而在香港經濟格局曆史性的改變中,留下了壯麗的篇章。
盡管李嘉誠與這些老牌英資企業屢屢交鋒,並都大獲全勝,但是他們並沒有因此與李嘉誠結為不共戴天的仇人。相反在每一次戰役之後,他們都能握手言和,並聯手發展一些項目,選擇優秀的對手進行競爭,並最終與他們結成了合作夥伴,李嘉誠創造了一個“隻有對手而沒有敵人”的奇跡。
● 李嘉誠智慧
優秀的競爭對手是一筆財富。企業要對這樣的競爭對手給予足夠的重視。就如同一枚硬幣,企業是這一麵,那麽對手就是另外一麵,不可分割,而好的對手更是可遇而不可求。因此尊重對手,尊重彼此之間的遊戲規則,就是尊重自己、壯大自己。
華為的創始人任正非一貫主張向優秀的企業學習,即使它是自己的競爭對手。因此從創建之初,華為的發展就始終是一種放下架子、虛心學習的過程。通過學習,華為尋找到自己與優秀企業之間的差距,從而不斷地彌補自己,逐漸發展壯大。
早在1992年,任正非為了了解世界頂級企業是如何管理的,就曾遠赴美國、德國等西方國家進行考察,並走訪了阿爾卡特、西門子等在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的跨國公司,學習他們的先進管理技術。1997年任正非又先後拜訪了美國休斯公司、ibm、貝爾實驗室和惠普等4家公司。這些近距離的接觸讓任正非大為震撼,也帶給他很多觸動和啟示。任正非清楚地認識到,華為與這些跨國企業之間的差距是多麽地巨大,因此他經過深思熟慮之後,開始對華為提出了一係列改造計劃。從1998年開始,一場醞釀已久的變革在華為內部展開,所有華為員工開始進入到全麵學習西方經驗、反思自身、提升內部管理的階段。
作為華為同城的競爭對手中興通訊,曾經在很多領域與華為直接交手,甚至有的時候會爭得你死我活,但是任正非看得更多的是中興通訊的優勢以及華為的劣勢。他曾仔細分析過中興通訊的優缺點,並號召所有華為人多向對手學習,以完善自己。任正非曾說:“中興公司與我們同處深圳,朝夕相處,文化比較相近。中興在‘做實’這個方麵,值得我們基層員工好好學習。華為在‘做勢’方麵比較擅長,但在‘做實’方麵沒有像中興那樣一環扣一環,工作成效沒有中興高。”
正是因為任正非能夠虛心向優秀企業學習,才提升了華為的競爭力,使得華為能夠始終保持穩定的發展和旺盛的活力。
一個想要快速發展的企業必須懂得主動選擇優秀的競爭對手,因為強勁的對手是進步的助推器。在大自然中如此,在人類社會更是如此。如果你周圍的人都不上進,那你必然也成不了什麽大氣候,隻有和對手在不斷較量中前行,才能在人生的長跑中笑到最後。
2007年阿裏巴巴成功上市之後,有的記者曾問阿裏巴巴創始人馬雲:“在阿裏巴巴成功上市以後,您的榜樣和對手是誰?”馬雲十分謙虛地回答:“其實我並不喜歡特別關注競爭對手,反而更喜歡我的榜樣。在我看來,有很多值得阿裏巴巴學習的榜樣,如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沃爾瑪,如頂尖的電子行業ibm、微軟、穀歌等。阿裏巴巴上市以後還會和以前一樣,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客戶和榜樣身上,隻要對全國的電子商務行業有所幫助,我們勢必會全力以赴。”
當發現ebay在全球c2c市場的實力以及對中國市場的窺視後,馬雲立刻選擇其為主要的競爭對手,在學習、分析對方,彌補和完善自身之後,最終擊敗對手。
其實,對於手下敗將ebay,馬雲並沒有看輕它,而是心懷敬意。在一次答記者問時,馬雲就競爭問題做了以下回答:“阿裏巴巴沒對手是很痛苦的,到處找,這個也是,那個也是,弄得自己很累。但是淘寶有對手,淘寶的對手是ebay,我們認為是偉大的ebay。你打拳碰到泰森,你可能會認為很倒黴,其實,你能夠找到世界一流的對手,我認為是一件很好的事,如果你打球碰到喬丹,那是一輩子幸運的事,所以我覺得淘寶能夠向ebay這樣的對手學習,那是一個福氣。”
李嘉誠、任正非和馬雲這些成功企業家的經曆告訴我們:競爭並不隻意味著你死我活的對抗,更意味著多了一個學習的參照者和督促者,善於向競爭對手學習乃至向一切優秀者學習,不僅可以取長補短,完善自我,而且還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優勢和長處,最終超越競爭對手,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