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中不忘穩健,穩健中不忘發展
李嘉誠:我一生的理念 作者:李嘉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 李嘉誠案例
地產行業是一大塊肥肉,商人們都想嚐一口,因此競爭也就十分地激烈。李嘉誠開展的產業正是在這樣一個競爭十分激烈的背景下進行的。作為一個新入行者,李嘉誠十分冷靜。當時地產業的代表霍英東被利潤衝昏了頭,一心想著加快資金運轉,賺更多的錢去開發新的地產,大張旗鼓地售樓花。急功近利的地產商緊跟其風,售樓花一時成風。
李嘉誠卻發現如果售樓花的話,地產商將和銀行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受製於銀行,這是他不願意的。雖說高風險高收益,可是,李嘉誠決定穩中求進,資金再少也絕不賣樓花或按揭建房,盡量做到不在銀行抵押貸款,以免客戶擠兌。這樣不但有損企業聲譽還可能將企業帶入險境。不久,香港廖創興銀行便出現了擠兌,這次擠兌竟然將有著“西環地產之王”的廖寶珊逼得腦溢血猝死。這證實了李嘉誠的理念是正確的。
李嘉誠曾說過:儒家精神最簡單地講就是“過猶不及”,這是孔子講的。還有老子講的“知止不敗”,這兩個哲學是非常有用的。“過猶不及”,過度地擴張,容易出毛病;過度地保守就不容易跟人家競爭。任何企業,任何一個行業,過度擴張都是不好的,所以知道什麽時候應該停止,知道什麽時候應該擴張,這都是很重要的。怎樣從小型企業到中型企業、從中型企業到大型企業,步步為營,這是一個學問。
李嘉誠總善於從前輩身上取經和吸取教訓,在地產業稍經搏擊便看到了地產與銀行的風險。他很想賺錢,卻也時刻提防著一夜暴富後的朝不保夕。地產界和股市的規律是如此相像,李嘉誠始終保持著穩健的步伐前進。
在2008年的那場金融海嘯中,香港很多富豪的財富都大縮水。當很多富豪都被這場金融海嘯打垮的時候,李嘉誠卻幸免於難,避開了這場股災。很多人都好奇李嘉誠為什麽能夠沒事,其實李嘉誠麵對金融危機的應對辦法很簡單,就是謹慎保守。李嘉誠也曾多次在新聞發布會上說明,他在股票投資方麵特別謹慎保守,緊緊把握著基本信息。
李嘉誠的謹慎作風可以從一個微小的細節中看出。在長江中心70層的會議室裏,擺放著一尊別人送給李嘉誠的木製人像。這個人像是一個中國舊時打扮的賬房先生,其實手裏原本還握著一杆玉製的秤,但是李嘉誠覺得這個秤很精致,怕被人不小心打碎了,就收了起來。從這個細節可以看出,李嘉誠是一個考慮很周到,做事很細心,時刻注意風險的人。
李嘉誠在2008年的時候,大手筆減持手中的中資股,回籠了上百億的資金,避免了巨額的損失。其實,早在2007年的時候,股市走向正高,全民都在炒股時,李嘉誠就冷靜地提醒大家要注意風險。
在穩中求勝的大方針下,李嘉誠始終堅持以眼前利益換取長遠利益,不能一味地貪心,被眼前的利益套牢,那到將來出現危機的時候再想跑就來不及了。
● 李嘉誠智慧
有“舍”才有“得”。李嘉誠把中國文化中的舍得精神運用到極致,以物業上的負利潤給自己企業在地產界做了一次很好的宣傳,改變了企業形象,實則利潤無可估價。從長遠來看,賺的錢遠遠超出當初的虧本,這就是所謂的人生大智慧吧。
一個孩子出去玩兒,看到他爺爺在果園裏修剪果樹。這個孩子看到爺爺把很多樹枝都剪了下來,覺得有些心疼,就問爺爺:“爺爺,這麽好的樹枝,您都不要了嗎?”這個孩子撿起一根樹枝,指著上麵嫩綠的葉子說道:“它們長得多好啊。”
爺爺笑著回答:“傻孩子,把這些樹枝剪掉,是為了讓果樹長得更好啊!如果這些樹枝留在樹上,分走了果樹的營養,那果樹結的果子就少了。”聽了爺爺的話,孩子若有所思地放下了樹枝。
剪掉樹枝的果樹能夠成長得更快,吸收更多的營養,有舍才有得。《金剛經》有文:“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這就是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做出的選擇。舍也好,得也好,就是在遇到選擇時,權衡了各種利弊做出的一種判斷。看透人生的人能夠選擇舍,繼而擁有大得;而看重眼前的人,則會選擇得,卻不知道未來會失去更多。
李嘉誠說:“放棄機遇的人並不知道自己放棄的是機遇,而求索機遇的人恰恰知道機遇或許就要降臨。這一直是我們集團投資的原則。在衰退期間,我們總會大量投資。我們主要的衡量標準是,從長遠角度看該項資產是否有贏利潛力,而不是該項資產當時是否便宜,或者是否有人對它感興趣。”
生命的高度,是能取能舍,在該取的時候取,毫不猶豫;在該舍的時候舍,非常果斷。
一個聰明好學的年輕人想要成為大學問家,但苦學多年,在學術界依舊默默無聞,感到很苦惱。聽別人說,山上住著一個非常有智慧的禪師,這個年輕人便上山去找禪師請教問題。
當年輕人對禪師道出自己的困惑後,禪師並沒有馬上給他解答,而是邀請他一起上山頂欣賞風景。沿途的風光很美,尤其是山路上各種晶瑩剔透的小石子非常漂亮,這個年輕人想撿一些回去收藏。
他一路走一路撿,越撿越多,口袋裏塞滿了,可是前麵還有很多漂亮的石頭,但他不舍得把口袋裏的石子扔掉。這時,禪師遞給他一個大袋子讓他裝石子,很快,這個年輕人便撿滿了一個袋子。
山路陡峭,背著沉沉的袋子,年輕人累得氣喘籲籲。他問禪師還有多久才到山頂,禪師說這才走了一半的路。年輕人嚷嚷著說走不動了,怕是沒力氣上山頂看風景了。禪師開解他說負擔太重,自然走得累,卸下負擔,才能輕鬆登上山頂。在一番猶豫之後,年輕人扔掉了那一袋子石頭,果然覺得輕鬆了許多,不一會兒就登上了山頂。
看到山上的好風景時,年輕人明白了做學問不能什麽都研究,什麽都想研究透徹,要有側重點。回去之後,他選擇了自己最擅長、最喜歡的一門學科專心研究,沒過幾年,他便成為那個領域的大專家了。
人生重在選擇,不能什麽都想要,有舍才能有得,果斷的舍棄不代表放棄,而代表另一種擁有。
地產行業是一大塊肥肉,商人們都想嚐一口,因此競爭也就十分地激烈。李嘉誠開展的產業正是在這樣一個競爭十分激烈的背景下進行的。作為一個新入行者,李嘉誠十分冷靜。當時地產業的代表霍英東被利潤衝昏了頭,一心想著加快資金運轉,賺更多的錢去開發新的地產,大張旗鼓地售樓花。急功近利的地產商緊跟其風,售樓花一時成風。
李嘉誠卻發現如果售樓花的話,地產商將和銀行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受製於銀行,這是他不願意的。雖說高風險高收益,可是,李嘉誠決定穩中求進,資金再少也絕不賣樓花或按揭建房,盡量做到不在銀行抵押貸款,以免客戶擠兌。這樣不但有損企業聲譽還可能將企業帶入險境。不久,香港廖創興銀行便出現了擠兌,這次擠兌竟然將有著“西環地產之王”的廖寶珊逼得腦溢血猝死。這證實了李嘉誠的理念是正確的。
李嘉誠曾說過:儒家精神最簡單地講就是“過猶不及”,這是孔子講的。還有老子講的“知止不敗”,這兩個哲學是非常有用的。“過猶不及”,過度地擴張,容易出毛病;過度地保守就不容易跟人家競爭。任何企業,任何一個行業,過度擴張都是不好的,所以知道什麽時候應該停止,知道什麽時候應該擴張,這都是很重要的。怎樣從小型企業到中型企業、從中型企業到大型企業,步步為營,這是一個學問。
李嘉誠總善於從前輩身上取經和吸取教訓,在地產業稍經搏擊便看到了地產與銀行的風險。他很想賺錢,卻也時刻提防著一夜暴富後的朝不保夕。地產界和股市的規律是如此相像,李嘉誠始終保持著穩健的步伐前進。
在2008年的那場金融海嘯中,香港很多富豪的財富都大縮水。當很多富豪都被這場金融海嘯打垮的時候,李嘉誠卻幸免於難,避開了這場股災。很多人都好奇李嘉誠為什麽能夠沒事,其實李嘉誠麵對金融危機的應對辦法很簡單,就是謹慎保守。李嘉誠也曾多次在新聞發布會上說明,他在股票投資方麵特別謹慎保守,緊緊把握著基本信息。
李嘉誠的謹慎作風可以從一個微小的細節中看出。在長江中心70層的會議室裏,擺放著一尊別人送給李嘉誠的木製人像。這個人像是一個中國舊時打扮的賬房先生,其實手裏原本還握著一杆玉製的秤,但是李嘉誠覺得這個秤很精致,怕被人不小心打碎了,就收了起來。從這個細節可以看出,李嘉誠是一個考慮很周到,做事很細心,時刻注意風險的人。
李嘉誠在2008年的時候,大手筆減持手中的中資股,回籠了上百億的資金,避免了巨額的損失。其實,早在2007年的時候,股市走向正高,全民都在炒股時,李嘉誠就冷靜地提醒大家要注意風險。
在穩中求勝的大方針下,李嘉誠始終堅持以眼前利益換取長遠利益,不能一味地貪心,被眼前的利益套牢,那到將來出現危機的時候再想跑就來不及了。
● 李嘉誠智慧
有“舍”才有“得”。李嘉誠把中國文化中的舍得精神運用到極致,以物業上的負利潤給自己企業在地產界做了一次很好的宣傳,改變了企業形象,實則利潤無可估價。從長遠來看,賺的錢遠遠超出當初的虧本,這就是所謂的人生大智慧吧。
一個孩子出去玩兒,看到他爺爺在果園裏修剪果樹。這個孩子看到爺爺把很多樹枝都剪了下來,覺得有些心疼,就問爺爺:“爺爺,這麽好的樹枝,您都不要了嗎?”這個孩子撿起一根樹枝,指著上麵嫩綠的葉子說道:“它們長得多好啊。”
爺爺笑著回答:“傻孩子,把這些樹枝剪掉,是為了讓果樹長得更好啊!如果這些樹枝留在樹上,分走了果樹的營養,那果樹結的果子就少了。”聽了爺爺的話,孩子若有所思地放下了樹枝。
剪掉樹枝的果樹能夠成長得更快,吸收更多的營養,有舍才有得。《金剛經》有文:“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這就是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做出的選擇。舍也好,得也好,就是在遇到選擇時,權衡了各種利弊做出的一種判斷。看透人生的人能夠選擇舍,繼而擁有大得;而看重眼前的人,則會選擇得,卻不知道未來會失去更多。
李嘉誠說:“放棄機遇的人並不知道自己放棄的是機遇,而求索機遇的人恰恰知道機遇或許就要降臨。這一直是我們集團投資的原則。在衰退期間,我們總會大量投資。我們主要的衡量標準是,從長遠角度看該項資產是否有贏利潛力,而不是該項資產當時是否便宜,或者是否有人對它感興趣。”
生命的高度,是能取能舍,在該取的時候取,毫不猶豫;在該舍的時候舍,非常果斷。
一個聰明好學的年輕人想要成為大學問家,但苦學多年,在學術界依舊默默無聞,感到很苦惱。聽別人說,山上住著一個非常有智慧的禪師,這個年輕人便上山去找禪師請教問題。
當年輕人對禪師道出自己的困惑後,禪師並沒有馬上給他解答,而是邀請他一起上山頂欣賞風景。沿途的風光很美,尤其是山路上各種晶瑩剔透的小石子非常漂亮,這個年輕人想撿一些回去收藏。
他一路走一路撿,越撿越多,口袋裏塞滿了,可是前麵還有很多漂亮的石頭,但他不舍得把口袋裏的石子扔掉。這時,禪師遞給他一個大袋子讓他裝石子,很快,這個年輕人便撿滿了一個袋子。
山路陡峭,背著沉沉的袋子,年輕人累得氣喘籲籲。他問禪師還有多久才到山頂,禪師說這才走了一半的路。年輕人嚷嚷著說走不動了,怕是沒力氣上山頂看風景了。禪師開解他說負擔太重,自然走得累,卸下負擔,才能輕鬆登上山頂。在一番猶豫之後,年輕人扔掉了那一袋子石頭,果然覺得輕鬆了許多,不一會兒就登上了山頂。
看到山上的好風景時,年輕人明白了做學問不能什麽都研究,什麽都想研究透徹,要有側重點。回去之後,他選擇了自己最擅長、最喜歡的一門學科專心研究,沒過幾年,他便成為那個領域的大專家了。
人生重在選擇,不能什麽都想要,有舍才能有得,果斷的舍棄不代表放棄,而代表另一種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