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隻有認清自己的心才能知道什麽是最值得去做的,什麽樣的狀態是該感到滿意的。擁有赤誠之心,才能成遠大之器。
一個人沒有實力也沒有條件的時候,知足常樂是正常現象,但有實力有條件的時候還能夠嚴守自道就很不容易了。
太平軍起義爆發後,起義軍人湘,曾國藩在家鄉訓練地方團練,組織湘軍鎮壓起義軍。隻有研究經學並胸懷大誌的王閩運久知曾國藩大名,決定寫信將自己的一套經世安邦之策告訴他。王閩運認為《春秋》主旨在於撥亂反正。治經要經世致用,他的致用是將經與術結合起來。他想用縱橫之術輔助識時務之人成帝王之業,在亂世,誰能撥亂反正,成大事業,即輔助誰,但又要看準時局變動的趨向,靜觀事態發展,未到合適的時機,要蟄伏隱退;時機到來,再大展才能。
王闓運認為,能成就大事業的人,既要有滿腹經綸,又要有居靜不動的修養,為人可進可退。進時,用儒學、儒教使處亂達到升平,推致太平;退時,用老莊的學問,莊子的禪悟人生,去掉忿怨,怡然自樂。他據此問題多次給曾國藩上書,引起了曾國藩的重視。在曾國藩率軍與太平軍作戰期間,王閩運多次來到曾國藩駐地,反複勸說曾國藩與太平軍“連橫”反清。曾國藩雖對王闓運以禮相待,但對王闓運的意見,他很少采納,因為他根本沒有稱王為帝的野心。
1855年王閩運勸曾國藩獨立,遭曾國藩嚴辭拒絕。1860年他又一次來到曾府,極力鼓動曾國藩獨立出來,曾國藩隻是聽著,不發表任何見解,後來用食指蘸杯中茶汁在茶幾上塗抹幾下。過了一會兒,曾國藩起立更衣,王閩運便站起窺視幾上,隻看見一個隱隱約約的“妄”字。隻此一字就足見其“忠君”之心。
其實,在安慶戰役後,曾國藩的下屬將領即有勸進之說。安慶攻克後,湘軍將領想舉行盛大的宴會表示祝賀,遭曾國藩拒絕,隻準他們寫對聯慶賀。李元度提筆寫下“王侯五種,帝王有真”,曾國藩一見,當堂撕毀,並厲聲斥責李元度。即便如此,其他將領所寫的對聯仍然不合曾國藩的心意,後來“曾門四子”之一的張裕釗來安慶,向曾國藩呈獻一聯,聯說:天子預開麟閣待,相公新破蔡州還。
曾國藩一見此聯,連聲叫好,隨即傳示諸將佐。
曾國藩北上“剿撚”之際,王闓運再次來到曾府,曾國藩心中雖極高興見他,但想起王閩運前兩次“勸進”,心裏還是有所戒備。不想王閩運這次前來與前次判若兩人,隻與曾國藩討論學問,不論及其他。他對曾國藩說:“公之文,從韓愈以追西漢,逆而難,若自諸葛、魏武帝以人東漢,則順而易。”曾國藩開始時聽得津津有味,越聽越不對勁,到後來還是聽出了王閩運的弦外之音。原來王閩運還讓他做曹操。曾國藩不急不躁,故作不知,王閩運勸諫無效,隻得悻悻而歸。
三次縱橫計不成,王闓運對曾國藩的看法有了根本性的轉變,後來王閩運一直抑鬱不得誌,寫下了“縱橫計不受,空留高詠滿江山”的詩句,可見王闓運對此事一直耿耿於懷。
曾國藩壽誕之日,好友胡林翼來賀,贈聯一副:用霹靂手段,顯菩薩心腸!曾國藩一見此聯滿心歡喜,不想胡林翼告別時留一小條在茶幾上,上麵寫著:“東南半壁無主,我公其有意乎?”曾國藩一見驚懼萬分,旋即撕得粉碎。
左宗棠也曾有一聯用鶴頂格題神鼎山聯,聯上寫道:神所憑依,將在德矣;鼎之輕重,似可問焉!
左宗棠寫好這一聯稿,請人轉交胡林冀,再呈給曾國藩。曾國藩一見,將下聯的“似”字用朱筆改為“未”字,原封送還胡。胡見曾的修改,遂在箋末大批八個字日:“一似一未,我何詞費!”曾國藩勸石達開降清,石達開便點醒他,說他是舉足輕重的韓信,何不率眾獨立?曾國藩默然無語。
由此可見,曾國藩身為清朝的中興大臣,手握兵權,有做皇帝的條件而不做皇帝,這與他處事的態度是分不開的。在曾國藩的心目之中,絕無“華夏之防”的種族觀念,他隻有“地位所賴以立,天柱所賴以尊”的“君,天也”思想,是偏狹的傳統守舊思想,他努力地“效勞朝廷,忠君報清”,隻是為了爭取異族皇帝賜給他高官厚爵及地位而已。
1864年,湘軍攻克天京,此時湘軍的政治力量與軍事力量達到鼎盛時期,湘軍的極盛將曾國藩推到了風口浪尖上,十多年來湘軍將士南征北戰,辛苦奔忙,都應有個好的歸宿,當時很多將領都想擁立曾國藩做皇帝,借此享受榮華富貴。而且鹹豐皇帝臨死的遺言,為“克複金陵者王”。實際上,曾國藩攻克金陵後,僅僅得了個一等侯。
據說,曾國藩率軍攻克天京,進入一片狼藉的石頭城後,有一天晚上,大約十一點鍾左右,曾國藩親審李秀成後,將領們齊聚大廳想見曾國藩,欲勸他稱帝。但曾國藩堵上了眾人的嘴。可見湘軍的確曾有過擁立曾國藩做皇帝的一幕,在專製王朝,這種非常之舉是成則為王,敗則誅九族的。曾國藩明知眾將的來意,也不說出來,隻用十四字聯語作答,做到了不違敬、不點破且明意,由此可見他的智慧、謹慎與忠誠。曾國藩放棄稱帝的機會,確是怕被後人套上亂臣賊子之名,從而辱沒了曾家的名聲,自己前半生的修行也會隨之毀於一旦。
事實上,每個人時時刻刻都在為自己建造人生的歸宿。今天任何一個不負責任的舉動,都會成為日後成功路上的荊棘。因此,做事應該把眼光放長遠,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
一個人沒有實力也沒有條件的時候,知足常樂是正常現象,但有實力有條件的時候還能夠嚴守自道就很不容易了。
太平軍起義爆發後,起義軍人湘,曾國藩在家鄉訓練地方團練,組織湘軍鎮壓起義軍。隻有研究經學並胸懷大誌的王閩運久知曾國藩大名,決定寫信將自己的一套經世安邦之策告訴他。王閩運認為《春秋》主旨在於撥亂反正。治經要經世致用,他的致用是將經與術結合起來。他想用縱橫之術輔助識時務之人成帝王之業,在亂世,誰能撥亂反正,成大事業,即輔助誰,但又要看準時局變動的趨向,靜觀事態發展,未到合適的時機,要蟄伏隱退;時機到來,再大展才能。
王闓運認為,能成就大事業的人,既要有滿腹經綸,又要有居靜不動的修養,為人可進可退。進時,用儒學、儒教使處亂達到升平,推致太平;退時,用老莊的學問,莊子的禪悟人生,去掉忿怨,怡然自樂。他據此問題多次給曾國藩上書,引起了曾國藩的重視。在曾國藩率軍與太平軍作戰期間,王閩運多次來到曾國藩駐地,反複勸說曾國藩與太平軍“連橫”反清。曾國藩雖對王闓運以禮相待,但對王闓運的意見,他很少采納,因為他根本沒有稱王為帝的野心。
1855年王閩運勸曾國藩獨立,遭曾國藩嚴辭拒絕。1860年他又一次來到曾府,極力鼓動曾國藩獨立出來,曾國藩隻是聽著,不發表任何見解,後來用食指蘸杯中茶汁在茶幾上塗抹幾下。過了一會兒,曾國藩起立更衣,王閩運便站起窺視幾上,隻看見一個隱隱約約的“妄”字。隻此一字就足見其“忠君”之心。
其實,在安慶戰役後,曾國藩的下屬將領即有勸進之說。安慶攻克後,湘軍將領想舉行盛大的宴會表示祝賀,遭曾國藩拒絕,隻準他們寫對聯慶賀。李元度提筆寫下“王侯五種,帝王有真”,曾國藩一見,當堂撕毀,並厲聲斥責李元度。即便如此,其他將領所寫的對聯仍然不合曾國藩的心意,後來“曾門四子”之一的張裕釗來安慶,向曾國藩呈獻一聯,聯說:天子預開麟閣待,相公新破蔡州還。
曾國藩一見此聯,連聲叫好,隨即傳示諸將佐。
曾國藩北上“剿撚”之際,王闓運再次來到曾府,曾國藩心中雖極高興見他,但想起王閩運前兩次“勸進”,心裏還是有所戒備。不想王閩運這次前來與前次判若兩人,隻與曾國藩討論學問,不論及其他。他對曾國藩說:“公之文,從韓愈以追西漢,逆而難,若自諸葛、魏武帝以人東漢,則順而易。”曾國藩開始時聽得津津有味,越聽越不對勁,到後來還是聽出了王閩運的弦外之音。原來王閩運還讓他做曹操。曾國藩不急不躁,故作不知,王閩運勸諫無效,隻得悻悻而歸。
三次縱橫計不成,王闓運對曾國藩的看法有了根本性的轉變,後來王閩運一直抑鬱不得誌,寫下了“縱橫計不受,空留高詠滿江山”的詩句,可見王闓運對此事一直耿耿於懷。
曾國藩壽誕之日,好友胡林翼來賀,贈聯一副:用霹靂手段,顯菩薩心腸!曾國藩一見此聯滿心歡喜,不想胡林翼告別時留一小條在茶幾上,上麵寫著:“東南半壁無主,我公其有意乎?”曾國藩一見驚懼萬分,旋即撕得粉碎。
左宗棠也曾有一聯用鶴頂格題神鼎山聯,聯上寫道:神所憑依,將在德矣;鼎之輕重,似可問焉!
左宗棠寫好這一聯稿,請人轉交胡林冀,再呈給曾國藩。曾國藩一見,將下聯的“似”字用朱筆改為“未”字,原封送還胡。胡見曾的修改,遂在箋末大批八個字日:“一似一未,我何詞費!”曾國藩勸石達開降清,石達開便點醒他,說他是舉足輕重的韓信,何不率眾獨立?曾國藩默然無語。
由此可見,曾國藩身為清朝的中興大臣,手握兵權,有做皇帝的條件而不做皇帝,這與他處事的態度是分不開的。在曾國藩的心目之中,絕無“華夏之防”的種族觀念,他隻有“地位所賴以立,天柱所賴以尊”的“君,天也”思想,是偏狹的傳統守舊思想,他努力地“效勞朝廷,忠君報清”,隻是為了爭取異族皇帝賜給他高官厚爵及地位而已。
1864年,湘軍攻克天京,此時湘軍的政治力量與軍事力量達到鼎盛時期,湘軍的極盛將曾國藩推到了風口浪尖上,十多年來湘軍將士南征北戰,辛苦奔忙,都應有個好的歸宿,當時很多將領都想擁立曾國藩做皇帝,借此享受榮華富貴。而且鹹豐皇帝臨死的遺言,為“克複金陵者王”。實際上,曾國藩攻克金陵後,僅僅得了個一等侯。
據說,曾國藩率軍攻克天京,進入一片狼藉的石頭城後,有一天晚上,大約十一點鍾左右,曾國藩親審李秀成後,將領們齊聚大廳想見曾國藩,欲勸他稱帝。但曾國藩堵上了眾人的嘴。可見湘軍的確曾有過擁立曾國藩做皇帝的一幕,在專製王朝,這種非常之舉是成則為王,敗則誅九族的。曾國藩明知眾將的來意,也不說出來,隻用十四字聯語作答,做到了不違敬、不點破且明意,由此可見他的智慧、謹慎與忠誠。曾國藩放棄稱帝的機會,確是怕被後人套上亂臣賊子之名,從而辱沒了曾家的名聲,自己前半生的修行也會隨之毀於一旦。
事實上,每個人時時刻刻都在為自己建造人生的歸宿。今天任何一個不負責任的舉動,都會成為日後成功路上的荊棘。因此,做事應該把眼光放長遠,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