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事當於大處著眼,小處下手。真正的聰明在於內心的實在,行動切實有效。


    夢想曾經遠在天邊,現實卻是近在咫尺。在虛幻與現實之間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


    曾國藩不是偉人,由於時代的局限,他隻是一位封建士大夫,在國與己的選擇中更多傾向於後者。他的進德修身的延伸便是既成就自己,也成就別人,其明哲保身的思想依然存在。這些不是因為他的報國目標過於遠大而不可行,而是因為在實現遠大理想之前要先掃清腳邊的塵埃與阻礙。曾國藩雖然以成己成物為治學的中心,但是對為人為己的區別卻是很嚴格的。他認為,治學有為人為己兩種目的。


    在曾國藩所處的那個時代不乏學問廣博的人,他們中的許多人都可以稱得上是鴻儒碩學,但其中為別人做學問的人多,為自己做學問的人少。例如曾國藩在戊午十一月的《日記》裏就說:“本朝博學之家,信多鴻儒碩士,而其中為人者多,為己者少。”“學者用力,固宜於幽獨中,先察為己為人之界,分別明白,然後審端致力,種桃得桃,種杏得杏。未有根本不正,而枝葉發生能自暢茂者也。”


    曾國藩所說的為己,不是自私主義而是抓住道理自己堅守,執著而不生他念,雖然功效不明顯,但是在日益長進。所說的為人,就是曲就學問而阿諛世故,對別人認為好的事情自己也都認為好,沒有自己的看法和主見。雖然看似明確,而實際上每天都有損失。所以他主張做學問的人,先求自身的自立自達,不人雲亦雲,為自己爭取發言權。


    他認為每個人都是五官俱備、百骸俱全,然而一旦要埋頭治學問,為人而學者,不去實踐聖人的做法,而總是追逐大眾的喜好,他疲於奔命的一生隻不過是為了一些庸人的毀譽,竟然為此死而不悔,這種人可稱得上是最愚蠢和沒有靈氣的人。這觀點說明曾國藩是一個不流於庸俗而且有極強進取心的人。他跟自己的弟弟如此談科名與人生,並不是阻止他們參加科舉,而是讓他們了解,科場裏麵有許多虛幻不實的東西,人生意義大於科舉,應當盡心於進德修業,努力把自己的每一天過得充實而有意義,這樣才不枉此生,不辜負長輩的教誨,才對得起自己和親人。人生真正的獲得不在功名利祿而在於自身的修為與滿足。


    古今胸懷寬廣、躊躇滿誌的人很多,然而真正能建功立業、傳世不朽的人卻少之又少,這固然與天賦、時機有關,也同他們的辦事方法密不可分。一些人有了遠大誌向,卻缺乏一步步腳踏實地的實幹精神,認為自己誌在天下,不願去理會“瑣事”,如果這樣隻能流於空想。因為任何遠大的誌向都是每天努力的積累結果,世上沒有一步登天的人。


    由小而大,由弱到強的過程是成功者必經的過程。如果隻向大處看,而不從必做的小事上著手,就犯了一屋不掃而掃天下的毛病。儒家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一條由小處開始向遠大目標前進的路徑。曾國藩正是沿著這樣一條道路成就大事的。


    曾國藩的成功之路始於修身,考中進士後,便師從唐鑒,專宗程朱理學。唐鑒教導他說,要精通理學,先應專治一部經典,從識字明義開始,一字通則一句通,一經通則其他諸經可以旁及。積少成多,逐漸長進。倭仁也是當時的理學大家,曾國藩向他學習檢身功夫。倭仁的功夫就是從小處開始,每天從早起到入睡,一舉一動,坐臥飲食,都嚴格要求,並且記下劄記,以備反省。


    曾國藩還特意為自己訂立了一個課程表,表示“從此立課程。新換為人,毋為禽獸。”這個課程共分為:敬、靜坐、早起、讀書、讀史、謹言、養氣、保身、日知所亡、作字等十幾個方麵,對自己的生活進行全麵規劃,嚴格規範。


    為此,他還特地印製了一批日記本,按上述十幾個方麵分成欄目,隨時填寫。這些資料部分留於後世,當現代人親眼看到這些細致、嚴肅的日記時就認識到,曾國藩的成功,絕非僥幸所致,如果沒有這一點一滴的努力,是絕然不可能的。所以說隻有務實精神才是做事的正確態度。後來曾國藩根據自己的辦事經驗,總結出“天下事當於大處著眼,小處下手”這句名言。他在給一位朋友的信中說:近年軍中閱曆有年,益知天下事當於大處著眼,小處下手。陸氏(陸九淵)但稱先立乎其大者,若不輔以朱子(朱熹)銖積寸累功夫,則下梢全無把握,故國藩治軍,摒去一切高深神奇之說,專就粗淺纖細處致力,雖坐是不克大有功效,然為鈍拙計,則猶守約之方也。


    在實踐上,曾國藩凡事都從全局、大處考慮,但小處的具體步驟又有條不紊,極有章法。他一生中,堅持早起,每日必讀數頁書,堅持親自寫家書,批文稿,以勤儉自戒,從不敢違背。正是這種務實和堅持才使他大業有成。在用兵治軍上也是如此。


    1858年,他教導剛剛從軍不久的弟弟曾國荃說:“治軍總須腳踏實地,克勤小物,乃可日起而有功。”所謂腳踏實地、克勤小物,正是說從小處、實處做起。曾國藩治軍,不僅一切營製、規則、將領選拔任用都親自決定,就是訓練他也一手抓起,凡事親力親為,認真嚴謹。


    曾國藩對軍中細事無不關心,地形勘察,他力主將領要親自進行,不能依靠道聽途說。對武器軍械,他更是關心備至,對規格都作了明確規定。如規定矛杆用的竹子必須是“老而堅者”,桐木必須是“小樹圓身,大樹鋸開者不可用”。鄒壽璋辦事很樸實仔細,曾國藩委派他專門負責軍械,但他自己也毫不放鬆,都要親自檢查。有一次做的矛杆不合格,立即下令重做。曾國藩還親自研究炮子的打造,他發現用熟鐵要比生鐵好,便改用熟鐵,解決了炮子“經藥輒散”的問題,並且使射程增加了一裏多。


    曾國藩這種腳踏實地,從小處、實處著手的做法,保證事情能按計劃、有步驟地向既定目標發展,從而積少成多,為最後的成功創造條件。用曾國藩自己的話說,就是“我用一功,實腳踏實地,不敢一毫欺人”。欺人等於自欺,這是成功者都明白的道理。


    在曾國藩眼裏,誌向大但不夠樸實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視事太易”,把做一件小事看得很容易,不屑去做,而是貪難求大。實際上,這種做法恰恰違背做事的規律。再大的事,也要從小處做起,再難的事,也要從簡單處做起,從實際情況人手,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反觀現實中很多自作聰明的人,好大喜功,不切實際,結果很難收場。相比之下,真正的聰明在於內心的實在,行動切實有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曾國藩修身十二法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仲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仲超並收藏曾國藩修身十二法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