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聰明反被聰明誤。人若精明,確實能占得不少便宜,但太過精明,別人也必定會以精明加以防範,精明的人往往看不到這一點。精明的人,可以精明一次,也可以精明兩次,但很少有人能精明過三次的;因為一次精明是啟發,二次精明是教訓,三次精明就是警惕啊!


    人們在交往中,常常喜歡與單純的人交往。與單純的人交往放鬆、自然,不用費盡心機,提高警惕;這倒不是說單純的人是傻子,是可以隨意欺騙與作弄的,而是說他心地純淨、寧和、淡泊。這樣的人也懂得很多,想得很深,看得很透,但他把心智放在更有價值和更有意義的事情上。這就是荀子所說的那種人:溫和如玉,完美純正。


    然而,與精明的人交往,就得時時小心,處處提防,稍有不慎就會落入泥淖和陷阱中。交往得越久,相處得越深,就越是感到被欺騙、被愚弄,當然也就越是不自在。如果沒有辦法還得與他交往,那麽他就會以精明手腕去對付他。這正應了鄭板橋的一句話:“試看世間會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別人一點,真是算盡自家耳!”


    曾國藩是一個精明的人,他弟弟曾國荃也是一個精明的人,他們就因為精明吃過不少虧。


    對於讀書人,曾國藩還能以誠相待,他說:“人以偽來,我以誠往,久之則偽者亦共趨於誠矣。”但是對於官場的交接,他們兄弟倆卻不堪應付。他們懂得人情世故,但又懷著一肚子的不合時宜。既不能硬,又不能軟,所以到處碰壁。這是很自然的,你對人誠懇,人也對你誠懇;你對人詭秘,人也對你詭秘;你對人一肚子不合時宜,人也對你會一肚子不合時宜。


    而曾國藩的朋友迪安有一個優點,就是全然不懂人情世故,雖然他也有一肚子的不合時宜,但他卻一味渾含,永不發露,所以他能悠然自得,安然無恙。而曾國藩兄弟卻時時發露,總喜歡議論和表現,處處顯露精明,其實處處不精明。曾國藩提醒曾國荃:這終究不是載福之道,很可能會給我們帶來災難。


    到了後來,曾國藩似乎有所領悟,他在給湖北巡撫胡林翼的信中寫道:“惟忘機可以消眾機,惟懵懂可以祓(消除)不祥。”但很遺憾,他始終未能身體力行。


    所以,為學不可不精,為人不可太精,還是糊塗一點的好。


    然而讓精明的人糊塗,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非他經曆很多人和事,受過很多挫折和磨難,否則他是不會糊塗的。鄭板橋不是已經說過了嗎?“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返糊塗更難。”但也隻有進到這一境界,才能明白人生是怎麽一回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曾國藩修身十二法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仲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仲超並收藏曾國藩修身十二法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