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知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既明且智的頭腦,看清楚了再采取對策,既要看到過去,又要看到現在和將來。


    我們常說要做明智之人。“明”就是要把問題看清楚。“智”就是以敏慧的思維作出判定,進而能采取正確的對策。我們需知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既明且智的頭腦,看清楚了再采取對策。這裏講的是一種看問題時應持有的正確眼光,既要看到過去,又要看到現在和將來。


    要能夠真正把握自己看準的機會,除了行動迅速之外,還要看清應當怎樣辦。實際上,這是一種比較綜合的能力,除了要看到、摸準之外,還要看到種種條件的輔助或製約。這就是深一層的眼光了,到底哪些條件可以利用,哪些條件是限製性條件,心裏麵要有個底。三國時,諸葛亮與周瑜合力在赤壁打曹操,用的一計就是“借東風”。其實,東風是現成的,關鍵在於會不會利用。


    左宗棠認為,做事情要如中國一句成語所說的“與其待時,不如乘勢”,許多看起來難辦的大事,居然順利地辦成了,就是因為懂得順勢的緣故。


    左宗棠所說的勢,是指那些促成某件事情成功的各種外部條件的綜合,即由恰逢其時,恰在其他集合而成的某種大趨勢。具體說來,這種“勢”也就是由時、事、人等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種可以促成“畢其功於一役”的合力。這裏的“時”即時機。


    “一定的時機辦一定的事情,同樣的事情此時該辦亦可辦,此時也許不可辦亦不該辦。可辦則一辦即成,不可辦則絕無辦成之望。”這裏靠的就是分析問題,看問題的眼光。一件事不同的人會辦出不同的效果。即使能力不相上下的兩個人,這個人辦得成的事情,另一個人卻不一定能辦成。還有一個是“順勢”的問題。所謂乘勢而行,也就是要在恰當的時機選擇恰當的人去辦理該辦的事情。


    曾國藩對此有自己的理解,他認為順勢乘勢才易成事,但前提是要會審時度勢。審時度勢就是說人們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環境條件,對不同問題采取不同的方法,從而作出明智的決策。如何做到審時度勢呢?這就需要有遠見卓識。


    遠見需要眼界,而眼界的寬窄需要新朋友新知識的充溢。在內憂外患的晚清局勢下,曾國藩結識有誌之士,廣納天下英才,為救國於水火而興辦洋務。他認為唯有自身有足夠的實力才能擺脫外國的威脅和挾製,達到自立自強。


    在籌辦的過程之中,無論是置辦輪船槍炮,設立翻譯館還是派遣留洋學生,每項工作他都周密計劃,大力支持,結果取得積極效果,這點是毋庸置疑的。


    由此可見,潮流時局、發展趨勢對於事情的成敗有著巨大的影響。有需求有機會的時候就要懂得借勢,沒有人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毫無意義的、是事倍功半的。就現代而言,國家的法律和政策都代表了一定的“勢”。認清這些,結合自己的客觀情況,在不勉強的前提下借助局麵獲得更好的發展,這樣的人才更容易獲得成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曾國藩修身十二法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仲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仲超並收藏曾國藩修身十二法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