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失盈虧心知肚明,常懷一顆戒備之心有益無害。有大誌向的人心裝天下事也裝己身危,學會保護自己才是發展的前提。
有人說:“吃虧是福”。且要看吃的什麽虧,如何吃的。
曾國藩對人性的理解較為黑暗,認為“主動吃虧”之人多半別有用心,因此一定要小心提防。這與他縱橫官場,看盡爾虞我詐有密切關係。
一個人主動吃虧,是否有所求,這後麵深藏的動機,是非要弄明白不可的。本著正直、善良目的的吃虧應該鼓勵,但是如果識別不慎,縱容了心懷不軌的人,將會帶來嚴重的後果。而善良還是別有用心,分辨起來可不這麽容易。
曾國藩常說一個人不會無緣無故給你恩惠,恩惠背後總是有目的,一旦拿了別人的好處,就不能秉公辦理事情了。這和現在所說的:“吃人嘴短,拿人手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說,請客送禮的事情,自己不做別人做,也要想明白該不該收。有人為了求得官職送禮,這樣的人怎麽能用呢?有人為了上學送禮,這樣的人能學到什麽呢?
古語有雲:“寧讓人,勿使人讓;寧容人,勿使人容;寧吃人虧,勿使人吃吾之虧;寧受人氣,勿使人受吾之氣。人有恩於吾,則終身不忘;人有仇於吾,則即時丟去。”這種對人性的徹悟,其中蘊含了多少人生的道理!
曾國藩深知這個道理,所以一生從不輕易接受他人的恩惠。他常說,從前那些施恩於我的人都是另有所圖,少則數百、多則數千,不過都是一種投資而已。有天我做了大官,不報答他們,顯得我刻薄;報答他們,即使是他們施予的十倍,也不能滿足他們的願望。出於這種理解,曾國藩在京城八年從不接受他人的好處。他對弟弟說:“情願人占我的便宜,斷不肯我占人的便宜。”他認為不占別人便宜,身輕氣爽,做事也不受羈絆。曾國藩不僅僅是自己不受人恩,對家人也是如此。他的子女在回憶中說從未有什麽人借任何理由給父親送禮,每次收禮,都是給母親賀壽送來的禮物。
他很明白,身處官場要小心主動吃虧的人,更不能占人便宜而導致自己失節。一個人主動吃虧,若是居心叵測,在古代往往引狼入室,擾亂朝綱,在現代也會是善設圈套之人,還是小心為妙。
古代自己主動吃虧的人不少,但是多數或別有目的或心術不正。易牙殺子蒸肉獻帝王;豎刁閹己自賤以求官,看起來都是為他人舍棄自己,實質上都是別有圖謀。沒有人不愛自己的兒子,更沒有人不珍惜自己的身體,能犧牲如此之多可見其心機之深。
從這些故事我們應看到,對於那些主動吃虧的人的真正用心,我們一定要慎重識別,更不能隨意占便宜,占便宜不管怎麽說,都是便宜好占,可結果或者難堪,或者麻煩。
如果主動吃虧的是別人,就要多做幾方麵的考察;如果是自己,就隻能是在有必然需要的時候。所以,吃虧的學問是需要學習的,這也是如何做人中必不可少的一門課。
曾國藩曾說:“君子知道謙受益滿招損的道理,因此功勳、美譽兩者都得到了。不爭功的實際上是爭到功勞,忍讓敵手實際上是在戰勝他,甘居人下的實際上處在人上,這些道理都是小人所不能體會的,德行不夠,道行不深的緣故。君子若真能明白爭執路上的險惡,獨自行進到與世無爭的玄深道路,就會容光煥發,德行聲名與古之高人同列矣。”
曾國藩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一生位居高官,但從不以權謀取私利。他在北京的寓所隻有兩樣東西,一是書籍,一是衣服。衣服是做官的人必不可少的,而書籍是曾國藩一生的嗜好。
清貧到如此地步,曾國藩也表示,將來罷官以後,除了適合夫人穿的衣服外,剩下的都與兄弟五人平分。所有的書籍,則一律收藏於利見齋中,無論兄弟還是後輩都不得私自拿走一本。除了這兩樣東西,曾國藩決心不再保留任何東西,他認為這才是真正的財富。一般來說,看不見的都比看得見的珍貴。
曾國藩雖然在北京做官期間俸銀較少,但一直對家裏有些資助。他求學期間曾借了別人一千兩銀子,回家又要幾百兩路費,他深感難辦齊這麽多銀兩。即便在他如此貧困之下,也從未利用職權占取便宜,與今天的貪官相比,曾國藩不僅是清廉,更是聰明過人了,試想曆朝曆代哪個貪官有好下場呢?貪腐的事情代代都有;深究原因,不端正的品格,不滿足的欲望是根本。
雖然曾國藩已經很節儉也不驕傲,但是受地位所限,仍舊經常遇到被迫破例的事情;有二次,曾國藩的屬下李翥漢說,他依照李希帥的樣式打了一把銀壺,可以燉人參,可以煮燕窩,花費八兩多白銀。曾國藩深覺愧疚。他說:“現在百姓都在吃草根樹皮,官員也很窮;而我身居高位,如此驕奢,還竊取廉潔節儉的虛名,真是令人汗顏啊!以後應當注意。”
因此在用人時,曾國藩往往會從一個人的為人處世上考察,愛自誇的人,常常急功好利,而那種不爭功勞、不占便宜的人在作戰時往往能衝鋒在前,平時生活中不甘於人下,實際上後者最後不但得到功勳,而且得到名譽。
有人說:“吃虧是福”。且要看吃的什麽虧,如何吃的。
曾國藩對人性的理解較為黑暗,認為“主動吃虧”之人多半別有用心,因此一定要小心提防。這與他縱橫官場,看盡爾虞我詐有密切關係。
一個人主動吃虧,是否有所求,這後麵深藏的動機,是非要弄明白不可的。本著正直、善良目的的吃虧應該鼓勵,但是如果識別不慎,縱容了心懷不軌的人,將會帶來嚴重的後果。而善良還是別有用心,分辨起來可不這麽容易。
曾國藩常說一個人不會無緣無故給你恩惠,恩惠背後總是有目的,一旦拿了別人的好處,就不能秉公辦理事情了。這和現在所說的:“吃人嘴短,拿人手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說,請客送禮的事情,自己不做別人做,也要想明白該不該收。有人為了求得官職送禮,這樣的人怎麽能用呢?有人為了上學送禮,這樣的人能學到什麽呢?
古語有雲:“寧讓人,勿使人讓;寧容人,勿使人容;寧吃人虧,勿使人吃吾之虧;寧受人氣,勿使人受吾之氣。人有恩於吾,則終身不忘;人有仇於吾,則即時丟去。”這種對人性的徹悟,其中蘊含了多少人生的道理!
曾國藩深知這個道理,所以一生從不輕易接受他人的恩惠。他常說,從前那些施恩於我的人都是另有所圖,少則數百、多則數千,不過都是一種投資而已。有天我做了大官,不報答他們,顯得我刻薄;報答他們,即使是他們施予的十倍,也不能滿足他們的願望。出於這種理解,曾國藩在京城八年從不接受他人的好處。他對弟弟說:“情願人占我的便宜,斷不肯我占人的便宜。”他認為不占別人便宜,身輕氣爽,做事也不受羈絆。曾國藩不僅僅是自己不受人恩,對家人也是如此。他的子女在回憶中說從未有什麽人借任何理由給父親送禮,每次收禮,都是給母親賀壽送來的禮物。
他很明白,身處官場要小心主動吃虧的人,更不能占人便宜而導致自己失節。一個人主動吃虧,若是居心叵測,在古代往往引狼入室,擾亂朝綱,在現代也會是善設圈套之人,還是小心為妙。
古代自己主動吃虧的人不少,但是多數或別有目的或心術不正。易牙殺子蒸肉獻帝王;豎刁閹己自賤以求官,看起來都是為他人舍棄自己,實質上都是別有圖謀。沒有人不愛自己的兒子,更沒有人不珍惜自己的身體,能犧牲如此之多可見其心機之深。
從這些故事我們應看到,對於那些主動吃虧的人的真正用心,我們一定要慎重識別,更不能隨意占便宜,占便宜不管怎麽說,都是便宜好占,可結果或者難堪,或者麻煩。
如果主動吃虧的是別人,就要多做幾方麵的考察;如果是自己,就隻能是在有必然需要的時候。所以,吃虧的學問是需要學習的,這也是如何做人中必不可少的一門課。
曾國藩曾說:“君子知道謙受益滿招損的道理,因此功勳、美譽兩者都得到了。不爭功的實際上是爭到功勞,忍讓敵手實際上是在戰勝他,甘居人下的實際上處在人上,這些道理都是小人所不能體會的,德行不夠,道行不深的緣故。君子若真能明白爭執路上的險惡,獨自行進到與世無爭的玄深道路,就會容光煥發,德行聲名與古之高人同列矣。”
曾國藩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一生位居高官,但從不以權謀取私利。他在北京的寓所隻有兩樣東西,一是書籍,一是衣服。衣服是做官的人必不可少的,而書籍是曾國藩一生的嗜好。
清貧到如此地步,曾國藩也表示,將來罷官以後,除了適合夫人穿的衣服外,剩下的都與兄弟五人平分。所有的書籍,則一律收藏於利見齋中,無論兄弟還是後輩都不得私自拿走一本。除了這兩樣東西,曾國藩決心不再保留任何東西,他認為這才是真正的財富。一般來說,看不見的都比看得見的珍貴。
曾國藩雖然在北京做官期間俸銀較少,但一直對家裏有些資助。他求學期間曾借了別人一千兩銀子,回家又要幾百兩路費,他深感難辦齊這麽多銀兩。即便在他如此貧困之下,也從未利用職權占取便宜,與今天的貪官相比,曾國藩不僅是清廉,更是聰明過人了,試想曆朝曆代哪個貪官有好下場呢?貪腐的事情代代都有;深究原因,不端正的品格,不滿足的欲望是根本。
雖然曾國藩已經很節儉也不驕傲,但是受地位所限,仍舊經常遇到被迫破例的事情;有二次,曾國藩的屬下李翥漢說,他依照李希帥的樣式打了一把銀壺,可以燉人參,可以煮燕窩,花費八兩多白銀。曾國藩深覺愧疚。他說:“現在百姓都在吃草根樹皮,官員也很窮;而我身居高位,如此驕奢,還竊取廉潔節儉的虛名,真是令人汗顏啊!以後應當注意。”
因此在用人時,曾國藩往往會從一個人的為人處世上考察,愛自誇的人,常常急功好利,而那種不爭功勞、不占便宜的人在作戰時往往能衝鋒在前,平時生活中不甘於人下,實際上後者最後不但得到功勳,而且得到名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