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見得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曾國藩物極必反的道理世人皆知,但尺度的把握卻是一門深奧的學問。
有人認為,做人要自立自強,必須要顯示剛強。殊不知,剛強過度會適得其反,顯得自己粗俗無腦。水因柔能衝毀萬物,能夠隨意隨容器的形狀而充盈其中。倘若為人能像水一樣善於適應環境,那麽與人交往必定很融洽。
曾國藩曾這樣說:“近來見得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剛非暴虐之謂也,強矯而已;柔非卑弱之謂也,謙退而已。趨事赴公,則當強矯,爭名逐利,則當謙退。開創家業,則當強矯,守成安樂,則當謙退。出與人物應接,則當強矯,人與妻孥享受,則當謙退。”
他悟出天地之間的道理,要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了會導致萎靡不振,太剛了則容易折斷。剛並不是指暴虐而說的,而是指強矯罷了;柔並不是指卑弱而說的,而是指謙遜退讓罷了。做公差,就應該強矯,為名利,就應該謙退;開創家業,就應該強矯,享受安樂,就應該謙退。外出與人應酬,就應該強矯,在家與妻兒享受,就應該謙退。
曾國藩認為,隻有自立自強才能成就大事。曆史上諸多聖王賢相、功臣名將、聖賢哲人,他們之所以獲得成功,就是因為身上不乏剛毅挺拔之氣,這是一種超凡脫俗的氣概,一種勢不可當的力量,一種堅不可摧的自信。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剛”。有剛之人能克服大量的困難險阻,才能超越常人,戰勝恐懼、悲觀、消極和畏難苟安的心理天敵,才能使人體生命之潛能無限地釋放出來。人若無剛則無以自立,若不能自立則無以自強。
也正因如此,他早年在京城做官時,敢於與那些名氣大、地位高的人爭鬥,就顯示了他挺然特立不畏強禦的精神,但也處處受排擠,經常成為輿論諷喻的中心,遭遇了不少磨難。他在實踐中逐漸認識到,過剛則易折,易折則無以達到自強之目的。他在秉承祖訓的基礎上,又根據自己的親身體會,總結出一條真理:隻有剛柔相濟,才能達到自立自強之目的,才能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人。
“柔”,不是軟弱,而是最富生命力且使人挺立長久的力量。莊子在《山木》篇中講到了東海有一隻名叫“意怠”的鳥,這種鳥非常柔弱,總是擠在鳥群中苟生,飛行時它既不敢飛行在鳥隊的前邊,也不敢飛到鳥隊的後邊,吃食的時候也不爭先,隻撿其他鳥吃剩的殘食。所以,它既不受鳥群以外的傷害,也不引起鳥群以內的排斥,終日悠哉悠哉,遠離禍患。
從這則故事可以看出,柔,並不是卑弱和不剛,而是一種安身處世的方法。古往今來,有多少功臣名將由於過“剛”而遭遇不幸。在曾國藩看來,應該把剛直不阿放進心裏,剛柔互用體現在行為處事上。柔是手段,剛是目的,以柔克剛,以退為進,才能實現真正的自立自強。
在麵臨挫折和挑戰時,有人會不知所措,或者一味地意氣用事,結果碰得頭破血流;而聰明的人懂得剛柔並濟,能屈能伸,使事情向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
曆史上勾踐滅吳就是一則外柔內剛、以求自強的故事。春秋時候,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後,采取了與吳國講和的方略,向夫差稱臣做奴,並獻上了越國的珍財異寶和美女西施。夫差每次乘車,勾踐總是恭順地請夫差踩其背上車,並在車前為夫差牽馬,甚至在夫差生病時口嚐夫差糞便,以表忠心。即使遭人唾罵,他也不在乎,總是一副心甘情願的樣子,深討夫差歡心。
久而久之,夫差便放鬆了對勾踐的戒備,放勾踐回到了越國。勾踐一麵臥薪嚐膽,苦心勞力,愛撫群臣,教養百姓,發展生產;一麵經常派人到夫差麵前問安獻寶迷惑夫差。經過數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勾踐終於打敗了吳國,活捉了夫差而稱霸諸侯。勾踐以匿剛顯柔的手段,終於達到了滅吳稱霸的目的。
由此可知,“柔”的力量常是發自內心的,因而是強大和堅韌的。以“懷柔”的手段,以柔製剛,克敵製勝,降伏對手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柔弱勝剛強”是老子的一個著名論斷,他說: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了,但是水可以衝擊任何堅硬強大的東西,沒有勝過它的,因為沒有什麽東西能夠替代它。以柔製剛,以柔克剛,運用在自立自強上,往往會產生特殊的效果。
曾國藩是一個善於從古代先哲那裏汲取智慧的人,也是一個善於把所學知識與人生經驗聯係起來思考的人,他主張退步寬平,清淡衡久。他從中汲取人生的信條與經驗,總結出在什麽樣的情勢下該爭,在什麽樣的情勢下該退,在什麽情勢下要根據客觀情況審時度勢,剛柔並用。
萬事萬物都不可走極端,片麵地依靠“剛”而忽略“柔”,或片麵地依靠“柔”而忽略“剛”都將導致失敗。在人生旅途的沼澤地帶,在名利場勾心鬥角的陰謀下,在人際是非麵前,退讓一下,有何不可?所以說,善用剛柔,才能長久挺立,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強者。
有人認為,做人要自立自強,必須要顯示剛強。殊不知,剛強過度會適得其反,顯得自己粗俗無腦。水因柔能衝毀萬物,能夠隨意隨容器的形狀而充盈其中。倘若為人能像水一樣善於適應環境,那麽與人交往必定很融洽。
曾國藩曾這樣說:“近來見得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剛非暴虐之謂也,強矯而已;柔非卑弱之謂也,謙退而已。趨事赴公,則當強矯,爭名逐利,則當謙退。開創家業,則當強矯,守成安樂,則當謙退。出與人物應接,則當強矯,人與妻孥享受,則當謙退。”
他悟出天地之間的道理,要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了會導致萎靡不振,太剛了則容易折斷。剛並不是指暴虐而說的,而是指強矯罷了;柔並不是指卑弱而說的,而是指謙遜退讓罷了。做公差,就應該強矯,為名利,就應該謙退;開創家業,就應該強矯,享受安樂,就應該謙退。外出與人應酬,就應該強矯,在家與妻兒享受,就應該謙退。
曾國藩認為,隻有自立自強才能成就大事。曆史上諸多聖王賢相、功臣名將、聖賢哲人,他們之所以獲得成功,就是因為身上不乏剛毅挺拔之氣,這是一種超凡脫俗的氣概,一種勢不可當的力量,一種堅不可摧的自信。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剛”。有剛之人能克服大量的困難險阻,才能超越常人,戰勝恐懼、悲觀、消極和畏難苟安的心理天敵,才能使人體生命之潛能無限地釋放出來。人若無剛則無以自立,若不能自立則無以自強。
也正因如此,他早年在京城做官時,敢於與那些名氣大、地位高的人爭鬥,就顯示了他挺然特立不畏強禦的精神,但也處處受排擠,經常成為輿論諷喻的中心,遭遇了不少磨難。他在實踐中逐漸認識到,過剛則易折,易折則無以達到自強之目的。他在秉承祖訓的基礎上,又根據自己的親身體會,總結出一條真理:隻有剛柔相濟,才能達到自立自強之目的,才能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人。
“柔”,不是軟弱,而是最富生命力且使人挺立長久的力量。莊子在《山木》篇中講到了東海有一隻名叫“意怠”的鳥,這種鳥非常柔弱,總是擠在鳥群中苟生,飛行時它既不敢飛行在鳥隊的前邊,也不敢飛到鳥隊的後邊,吃食的時候也不爭先,隻撿其他鳥吃剩的殘食。所以,它既不受鳥群以外的傷害,也不引起鳥群以內的排斥,終日悠哉悠哉,遠離禍患。
從這則故事可以看出,柔,並不是卑弱和不剛,而是一種安身處世的方法。古往今來,有多少功臣名將由於過“剛”而遭遇不幸。在曾國藩看來,應該把剛直不阿放進心裏,剛柔互用體現在行為處事上。柔是手段,剛是目的,以柔克剛,以退為進,才能實現真正的自立自強。
在麵臨挫折和挑戰時,有人會不知所措,或者一味地意氣用事,結果碰得頭破血流;而聰明的人懂得剛柔並濟,能屈能伸,使事情向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
曆史上勾踐滅吳就是一則外柔內剛、以求自強的故事。春秋時候,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後,采取了與吳國講和的方略,向夫差稱臣做奴,並獻上了越國的珍財異寶和美女西施。夫差每次乘車,勾踐總是恭順地請夫差踩其背上車,並在車前為夫差牽馬,甚至在夫差生病時口嚐夫差糞便,以表忠心。即使遭人唾罵,他也不在乎,總是一副心甘情願的樣子,深討夫差歡心。
久而久之,夫差便放鬆了對勾踐的戒備,放勾踐回到了越國。勾踐一麵臥薪嚐膽,苦心勞力,愛撫群臣,教養百姓,發展生產;一麵經常派人到夫差麵前問安獻寶迷惑夫差。經過數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勾踐終於打敗了吳國,活捉了夫差而稱霸諸侯。勾踐以匿剛顯柔的手段,終於達到了滅吳稱霸的目的。
由此可知,“柔”的力量常是發自內心的,因而是強大和堅韌的。以“懷柔”的手段,以柔製剛,克敵製勝,降伏對手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柔弱勝剛強”是老子的一個著名論斷,他說: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了,但是水可以衝擊任何堅硬強大的東西,沒有勝過它的,因為沒有什麽東西能夠替代它。以柔製剛,以柔克剛,運用在自立自強上,往往會產生特殊的效果。
曾國藩是一個善於從古代先哲那裏汲取智慧的人,也是一個善於把所學知識與人生經驗聯係起來思考的人,他主張退步寬平,清淡衡久。他從中汲取人生的信條與經驗,總結出在什麽樣的情勢下該爭,在什麽樣的情勢下該退,在什麽情勢下要根據客觀情況審時度勢,剛柔並用。
萬事萬物都不可走極端,片麵地依靠“剛”而忽略“柔”,或片麵地依靠“柔”而忽略“剛”都將導致失敗。在人生旅途的沼澤地帶,在名利場勾心鬥角的陰謀下,在人際是非麵前,退讓一下,有何不可?所以說,善用剛柔,才能長久挺立,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