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米澤穗信。


    係列的第四部作品完成了,這次采取的是短篇集的形式。


    回顧自己的學生時代,我曾經相信今日存在的事,明日依然會存在;第三學期(注1)結束後,迎向的會是第一學期,就這麽無限循環下去。但我完全不覺得學生生活有多美好而戀戀不舍,因此說不定,我隻是出於對「有時間限製」這回事的恐懼,而別開眼不去看現實罷了。


    在寫小說時,我很不擅長更動既定的時間線以改變構築好的人物關係,我其實很希望三藏法師一行能夠永永遠遠走在取經的路上被各種妖怪襲擊,也很希望彌次喜多傻乎乎的開心旅程能夠永遠繼續下去(注2),從前的我一直不希望他們有抵達天竺或伊勢的一天。


    注1:日本的小學、中學、高中多實行三學期製,四月入學,由長假(暑假、寒假、春假)畫分學期,而大學、專門學校等高等教育則是二學期製。


    注2:出自《東海道中膝栗毛》,江戶時代後期戲曲作家十返舍一九(一七六五~一八三一)的知名娛樂戲曲文學作品。內容描述住在江戶神田八丁堀的彌次郎兵衛和食客喜多八為了消災除噩,決定經由東海道前往伊勢神宮參拜,旅途經由京都,大阪,發生了許許多多滑稽笑談。作品出版後大受好評直至今日,兩名主角彌次郎兵衛和喜多八也被愛稱為「彌次喜多」,成為許多衍生作品的主角。


    然而本書的主角卻是處在時間軸之上。我將登場人物初次相會的磨合期另起一篇,接著依照第一學期、暑假、第二學期、寒假、第三學期、春假的時間順序,分別寫下了故事。但要詳細記述我的心境轉變,這篇就不會是後記,而成了作者解說。我想,極端一點的說法就是我和時間取得了和解吧,畢竟共同相處了一整年下來,登場人物彼此之間的距離不可能毫無改變,現在的我,希望自己能夠寫下他們的變化。


    隻不過,他們之間距離的變化並不激烈,而是一點一點地逐漸改變,因此我將此書的書名命名為《繞遠路的雛偶》。


    此外,由於這次是采取短篇集的形式,得以設定各式各樣的故事背景,為此我也嚐試了多種推理小說的表現手法。如果是熟悉本係列與推理的讀者,可能會發現〈手作巧克力事件〉一篇或可被歸類至「倒敘推理」的範疇。


    如果有幸,有人讀了本書而對推理小說產生興趣,想進一步閱讀推理作品的話,私心建議看完〈心裏有數的人〉之後,可繼續閱讀哈利·柯美曼(harry kemelman)的《九英裏的步行》(the nine mile walk);看完〈開門快樂〉的人,不妨嚐試延伸閱讀傑克·福翠爾(jacques futrelle)的《逃出13號牢房》(the problem of cell 13)。


    二〇一〇年六月


    米澤德信


    解說


    笨拙向前行——繞遠路的雛偶


    elish


    ※本文涉及故事重要情節,未讀正文者勿看。


    作為古籍研究社係列第四集,《繞遠路的雛偶》同時也是收錄七部短篇的小說集。延續一貫以來的特色,故事主軸都是解決無關人類死傷的謎團。不過比起前三本以單一事件為主題的設計,這回的謎團更加單純且生活化;同時因為篇幅短了,所以解起謎來也愈趨簡潔,並將形同米澤穗信起家的日常推理表現得淋漓盡致。


    那些謎團往往不真的很重要,但有時對於眼前所見之物,腦中難免有個雜音:「等等,這好像哪邊怪怪的,究竟怎麽回事?」才剛這麽一想,少女千反田的招牌台詞——「我很好奇」,便理所當然地迸出來。雖然在變數驚人的現實中僅憑少數線索,就想推理出所謂的真相往往淪為緣木求魚;要像福爾摩斯那般僅僅握個手瞄上幾眼,便將對方身家調查完畢,更有如通靈的奇技。


    可話說回來,想想又何妨?畢竟,這不是很有趣嗎?哪怕通常是些小事(僅管仍是麻煩沒錯)、破不破解沒多少差別、甚至解答正確與否也無所謂,整件事真正的重點始終在於當事人的好奇心是否獲得滿足。雖然乍看之下這說法似乎流於矛盾,但既然針對的是解對解錯皆無傷大雅的日常之謎,那麽比起正確答案、更在乎推導出的結論是否邏輯清晰並能自圓其說,好像也就不是那麽奇怪的事了。畢竟比起可能完全沒有條理可言的真相,靠自己有板有眼地推論並得出解答,不顯得更具魅力嗎?


    於是說到頭來,這其實攸關為什麽想解開日常之謎。


    因為好奇,所以忍不住想動腦(或至少用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強迫別人動腦),同時也相當享受那種拆解、分析現有條件的感覺。即便想歪的機率異常驚人,卻仍令人相當愉快。這種忍不住想進行腦內體操的衝動,或許正是人類最初愛上推理小說的理由之一。連帶閱讀日常推理作品就某方麵而言,正有如一股回歸原始初衷的純粹樂趣,特別是心知肚明故事中的一切終將得到條理解答。


    《繞遠路的雛偶》在此之上的表現也毫不馬虎,短篇的特質讓作者能放手進行各式各樣的發揮、實驗與遊戲。〈該做的事盡快做〉、〈犯下原罪〉、〈看破真麵目〉都是典型的日常之謎,透過生活上容易產生的認知盲點,解開令人疑惑的種種懸疑之事。雖然單純卻也有股平實的趣味,配合人性的書寫更帶來了不少餘韻。


    〈心裏有數的人〉則是哈利·柯美曼經典短篇〈九英裏的步行〉的致敬之作。該作描述一位檢察官與教授友人某回在用餐中拌嘴,為了證明「一個推論即使合乎常理仍可能是錯的」,便對隨口提出的句子展開一連串推理。故事最後的轉折極具意外性,也收得非常漂亮。米澤穗信在本篇中將〈九英裏的步行〉的核心意念巧妙地融入劇情中,小說內容也安排得別出心裁,寫出一則致敬之餘仍不失本身趣味的作品。


    下一篇〈開門快樂〉也有致敬對象,正是傑克·福翠爾筆下的思考機器、天才教授凡杜森係列短篇〈逃出13號牢房〉(附帶一提這位作家另一個有名之處是,他是鐵達尼號事件的受難者)。該作描述凡杜森教授為了證明隻要靠邏輯思考,世上沒有解決不了的難題;便和友人打賭,哪怕被關入監獄的死囚牢房,他也能在一星期內逃脫成功。該作過程十分有趣、是相當知名的短篇傑作。不過和〈心裏有數的人〉不同,〈開門快樂〉雖然和致敬對象同樣都是以靠腦袋逃出生天為故事主軸,但實際劇情隻放了彩蛋性質的相似元素,讓讀者閱畢後忍不住會心一笑。


    〈手作巧克力事件〉則是米澤穗信對倒敘推理這個文類的嚐試。倒敘推理指的是先將作案相關的所有資訊在故事情節中(通常搭配大量煙霧彈)交代清楚;接著再由偵探親自上場搜尋線索等破案關鍵、並找出真凶的創作手法,稱得上是最具公平性的推理類型之一。本篇除了提供完整的解謎挑戰外,也再度玩起一案多破的遊戲,連故事情節在內兼具多種樂趣。


    相較上述各篇,作為最後一則的〈繞遠路的雛偶〉,也是全書推理成分最低的一篇。無論是解謎還是確認答案的情節,和其他篇相比,味道都算十分淡薄。但對讀者而言這不是什麽問題,因為很明顯可以發現作為收尾的篇章,〈繞遠路的雛偶〉更著重的是角色心境及人物關係的變化。


    比起有條有理的謎團設計與推理過程,人心往往是更加複雜難解的奧秘所在。米澤穗信在這方麵的處理始終保持水準之上,劇情每每令人感觸良多。若將本書從第一篇串連至最後一篇,不難發現這等同於主角折木奉太郎高一生活的心境變化表。〈該做的事盡快做〉和〈犯下原罪〉的時點皆在係列第一集《冰果》前期;〈看破真麵目〉則位於《冰果》與《愚者的片尾》之間;〈心


    裏有數的人〉則在《愚者的片尾》之後;至於〈開門快樂〉、〈手作巧克力事件〉和〈繞遠路的雛偶〉都在第三集《庫特莉亞芙卡的順序》結束以後。


    這七篇小說橫亙了主要角色的高一生活,並記錄下他們的各種變化。其中最主要也最重要的,莫過於第一人稱視角奉太郎本身的改變。故事剛開始仍奉行節能主義的他,出乎意料頗能接受千反田這樣的好奇少女介入自己的日常。但此時的他還無法理解為何如此,隻是反正也不討厭便默默接受現況。但隨著時間流逝,當進度來到〈繞遠路的雛偶〉時,奉太郎終於理解當初難以明白的複雜心情,並發現自己的節能原則受到嚴酷考驗。


    雖然說起來這似乎也不是什麽嚴重的事,但青春時代誰沒有過微妙的執著?因為重視所以才陷入苦惱,縱使多年後回頭一望,連自己都無法理解當初到底在堅持什麽,但青春的烙印也因此顯得深刻並回味無窮。米澤穗信選擇將本書命名為〈繞遠路的雛偶〉想必亦是取其生澀又努力的意向。


    「古籍研究社」係列每集都有探討的主題,本書除了各單元內在旋律,更鋪陳出在青少年男女間緩緩成形的情愫,以及隨之而來的變化。意識到彼此存在、距離逐漸拉近,微妙的心理變動,開始有所認知卻又因為種種因素裹足不前等,這其實是終身修業的課題,但第一次總是最特別的。


    世上每個人都不同,各有各的思考模式與人生觀。相較於可以視喜好決定距離的友情,愛情則是種將兩人(一般都是兩人吧)拉得非常靠近的情感。連帶的,關係緊密的兩人所需麵對的磨合往往也十分劇烈。對於已經擁有明確原則與目標的人如奉太郎和愛琉,更容易為此不知所措。該放棄些什麽、牽就點什麽,又或者大膽點、管他三七二十一豁出去就對了呢?這問題沒有正確答案,身處其中的人隻能盡力作出目前能找到的最佳選擇。


    於是稚嫩的孩兒朝目標前進,縱因尚未成熟,所以不時笨拙地繞了遠路,但依舊努力向前進——所謂的成長或許正是如此吧。


    本文作者介紹


    elish,業餘作家,部落格elish的蘇哈地的主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古典部係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米澤穗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米澤穗信並收藏古典部係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