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曹丕這首采用“詠史”方式,曆述前代一些著名人物的成敗得失,是非功過的《煌煌京洛行》,可說是一篇佳作,既警戒自己,也警戒世人。
此詩共分五解,原文如下:
夭夭園桃。無子空長。虛美難假。偏輪不行。一解。
淮陰五刑。鳥盡弓藏。保身全名。獨有子房。大憤不收。褒衣無帶。多言寡誠。祇令事敗。二解。
蘇秦之說。六國以亡。傾側賣主。車裂固當。賢矣陳軫,忠而有謀。楚懷不從,禍卒不救。三解。
禍夫吳起,智小謀大。西河何健,伏屍何劣。四解。
嗟彼郭生,古之雅人,智矣燕昭,可謂得臣。峨峨仲連,齊之高士。北辭千金。東蹈滄海。五解。
本篇共分為五解,第一解是說人生要有所建樹,不能虛度,要有建樹就必須具備真實的才能。第二解說要保身全名就得能放能收,實說真幹。第三解是說人臣要戒欺詐,人君須信逆耳忠言。第四解是說,有幾分本領做幾分事,不要智小而謀遠。末解則說,擇主而仕,古之雅人,功成人而退,高瞻遠矚。
《樂府廣序》中有言:“誌在鑒戒也。君子不忘人鑒,不忘古鑒。”曹丕這篇列舉古人成敗的事例,刻意作高古知調,雜引前人,並抒發議論,故事無不生動,此處極摹及父曹操《舉賢勿拘麵行令》中不拘格用人才的理念。不過曹操“各舉所知,”講的是“治國用兵之術”,而曹丕的“各舉所知”則是前代一些著名人物的成敗得失,故有人說,曹丕此詩,當為申令意而作。
此詩開篇兩句,是說園中的桃樹雖好,但無果實,比喻繁華的京都洛陽沒有人才。“虛美”是說人生要有所建樹,必須具備真實的才能。第二解是說淮陰侯韓信和留侯張名功成名就後去留的故事。韓信秦末淮陰人,布衣時家貧無形,不得推薦為吏,常以人寄貧,乃至從胯下之辱。後從楚項羽,在楚位不過執戰,項王對其言不聽,計不用。在蕭何推薦下劉邦封其為上將軍,成為西漢的開國元勳。楚漢戰爭劉邦采其策,攻占關中,韓信率軍抄襲項羽後路,不久與劉邦會合。擊滅項羽於境下。漢朝建立,按照劉邦與韓信約定,立他為楚王,都下坯。後發現韓信謀反,劉邦借機巡狩到南方令諸侯,在會上令武士縛信,並載於車上。《史記·淮陰侯列傳》載信曰:“果如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劉邦將信押至淮陽,因查無實據,又被迫赦免了韓信,將期降為淮陰侯。”這樣一來,韓信對漢高祖劉邦非常怨恨,又過了一年,他與陳稀勾結(陳為钜鹿太守),密謀讓陳稀在外地造反,誘使劉邦親自率兵平叛,信在都城發兵襲擊呂後和太子,未料被信舍人告密。呂後與相國蕭何定計,使武士縛韓信,斬之於長樂宮鍾室。“遂夷信三族!”此處與曹丕詩“五刑”不同,筆者認為應以《史記》為準。
張良的後果與韓信截然不同,“保身全命,獨有子房”。說的是劉邦起事,他為謀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漢朝建立後,劉邦封他為留侯,(因他家鄉為留縣)他對世事抱不關心的態度,後得善終。
三解“蘇秦之說”。蘇秦乃戰國時代的辯士,是多言寡誠的典型,他遊說六國抗秦,佩六國相印。“傾側賣主,車裂固當。”是說他做齊國卿相時,而與燕王私下勾結,計劃顛覆齊國,和燕國共分齊國土地。後來陰謀泄露了,蘇秦被齊王以“車裂”的酷刑(即五馬分屍),此處的依據乃《戰國策》。
“禍夫吳起”,衛國人,曾在魏國做西河太守,防衛秦國,很有名望。後來他投奔楚悼王,做了楚國的令尹(為楚國最高官職,掌軍政大權),施行削弱公族勢力的政策,結果許多公族貴戚仇恨他。悼王死後,宗室大臣起兵反吳起,他無奈逃進楚王宮內,伏在悼王的屍體上,終於被亂箭射死。曹丕認為以吳起的才智,做魏的西河太守相稱,到楚國後當令尹超出了他的能力,故說“智小謀大”,所以得禍。
五解是說魯仲連得故事。“郭生”指郭隗。《史記》載燕昭王即位,招攬人才,郭隗對昭王說,你要真的禮待賢士,最好先從我開始,那些比我高明的人,聽說我都被您重用了,自然就會來的。昭王采納了他的建議,果然許多人才從其它國家來到燕國。“智矣燕昭”,曹丕說他有智慧。“峨峨仲連”說的是戰國齊人魯仲連。他善於計謀策劃,常周遊各國,排解糾紛。秦軍困趙國首都邯鄲,他以利害進說趙魏的大臣們,勸阻他們不要尊秦昭王為帝,使趙國放棄了投秦計劃,免於屈辱。趙國的執政者平原君以千金報酬他,“北辭千金”,仲連不受而去。後來他又幫助齊國攻下燕國的聊城,齊國要封他的官,他也不接受,說他逃到海邊過隱居生活了。這種不貪汙,不受賞的功勞對今人也是大有裨益的。(未完待續)
此詩共分五解,原文如下:
夭夭園桃。無子空長。虛美難假。偏輪不行。一解。
淮陰五刑。鳥盡弓藏。保身全名。獨有子房。大憤不收。褒衣無帶。多言寡誠。祇令事敗。二解。
蘇秦之說。六國以亡。傾側賣主。車裂固當。賢矣陳軫,忠而有謀。楚懷不從,禍卒不救。三解。
禍夫吳起,智小謀大。西河何健,伏屍何劣。四解。
嗟彼郭生,古之雅人,智矣燕昭,可謂得臣。峨峨仲連,齊之高士。北辭千金。東蹈滄海。五解。
本篇共分為五解,第一解是說人生要有所建樹,不能虛度,要有建樹就必須具備真實的才能。第二解說要保身全名就得能放能收,實說真幹。第三解是說人臣要戒欺詐,人君須信逆耳忠言。第四解是說,有幾分本領做幾分事,不要智小而謀遠。末解則說,擇主而仕,古之雅人,功成人而退,高瞻遠矚。
《樂府廣序》中有言:“誌在鑒戒也。君子不忘人鑒,不忘古鑒。”曹丕這篇列舉古人成敗的事例,刻意作高古知調,雜引前人,並抒發議論,故事無不生動,此處極摹及父曹操《舉賢勿拘麵行令》中不拘格用人才的理念。不過曹操“各舉所知,”講的是“治國用兵之術”,而曹丕的“各舉所知”則是前代一些著名人物的成敗得失,故有人說,曹丕此詩,當為申令意而作。
此詩開篇兩句,是說園中的桃樹雖好,但無果實,比喻繁華的京都洛陽沒有人才。“虛美”是說人生要有所建樹,必須具備真實的才能。第二解是說淮陰侯韓信和留侯張名功成名就後去留的故事。韓信秦末淮陰人,布衣時家貧無形,不得推薦為吏,常以人寄貧,乃至從胯下之辱。後從楚項羽,在楚位不過執戰,項王對其言不聽,計不用。在蕭何推薦下劉邦封其為上將軍,成為西漢的開國元勳。楚漢戰爭劉邦采其策,攻占關中,韓信率軍抄襲項羽後路,不久與劉邦會合。擊滅項羽於境下。漢朝建立,按照劉邦與韓信約定,立他為楚王,都下坯。後發現韓信謀反,劉邦借機巡狩到南方令諸侯,在會上令武士縛信,並載於車上。《史記·淮陰侯列傳》載信曰:“果如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劉邦將信押至淮陽,因查無實據,又被迫赦免了韓信,將期降為淮陰侯。”這樣一來,韓信對漢高祖劉邦非常怨恨,又過了一年,他與陳稀勾結(陳為钜鹿太守),密謀讓陳稀在外地造反,誘使劉邦親自率兵平叛,信在都城發兵襲擊呂後和太子,未料被信舍人告密。呂後與相國蕭何定計,使武士縛韓信,斬之於長樂宮鍾室。“遂夷信三族!”此處與曹丕詩“五刑”不同,筆者認為應以《史記》為準。
張良的後果與韓信截然不同,“保身全命,獨有子房”。說的是劉邦起事,他為謀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漢朝建立後,劉邦封他為留侯,(因他家鄉為留縣)他對世事抱不關心的態度,後得善終。
三解“蘇秦之說”。蘇秦乃戰國時代的辯士,是多言寡誠的典型,他遊說六國抗秦,佩六國相印。“傾側賣主,車裂固當。”是說他做齊國卿相時,而與燕王私下勾結,計劃顛覆齊國,和燕國共分齊國土地。後來陰謀泄露了,蘇秦被齊王以“車裂”的酷刑(即五馬分屍),此處的依據乃《戰國策》。
“禍夫吳起”,衛國人,曾在魏國做西河太守,防衛秦國,很有名望。後來他投奔楚悼王,做了楚國的令尹(為楚國最高官職,掌軍政大權),施行削弱公族勢力的政策,結果許多公族貴戚仇恨他。悼王死後,宗室大臣起兵反吳起,他無奈逃進楚王宮內,伏在悼王的屍體上,終於被亂箭射死。曹丕認為以吳起的才智,做魏的西河太守相稱,到楚國後當令尹超出了他的能力,故說“智小謀大”,所以得禍。
五解是說魯仲連得故事。“郭生”指郭隗。《史記》載燕昭王即位,招攬人才,郭隗對昭王說,你要真的禮待賢士,最好先從我開始,那些比我高明的人,聽說我都被您重用了,自然就會來的。昭王采納了他的建議,果然許多人才從其它國家來到燕國。“智矣燕昭”,曹丕說他有智慧。“峨峨仲連”說的是戰國齊人魯仲連。他善於計謀策劃,常周遊各國,排解糾紛。秦軍困趙國首都邯鄲,他以利害進說趙魏的大臣們,勸阻他們不要尊秦昭王為帝,使趙國放棄了投秦計劃,免於屈辱。趙國的執政者平原君以千金報酬他,“北辭千金”,仲連不受而去。後來他又幫助齊國攻下燕國的聊城,齊國要封他的官,他也不接受,說他逃到海邊過隱居生活了。這種不貪汙,不受賞的功勞對今人也是大有裨益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