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的詩賦內容豐富,廣泛,其中歌詠登山,遊仙之類也是一個涉及的領域。他的這類詩歌不是單純地寫山水風景,而實際上是假托遊山,神仙之事抒發情感。是作家身處艱危,精神壓抑時的聊以自解的噴放。他的此類作品境界恢宏,景象瑰麗,歌讚遊仙,極富想象力,具有較強影響力的有《升天行》、《遠遊》、《仙人篇》、《五遊詠》等篇。
本回介紹他的《升天行》二首:
其一詩曰:“乘蹻追術士,遠之蓬萊山。靈液飛素波,蘭桂上參天。玄豹遊其下,翔鶤戲其巔。乘風忽登舉,仿佛見眾仙。”
其二詩曰:“扶桑之所出,乃在朝陽谿。中心陵蒼昊,布葉蓋天涯。日出登東幹,既夕沒西枝。願得紆陽轡,回日使東馳”
第一首是寫幻想裏的仙山;第二首是寫神話裏的靈樹。其一中的“術士”是屬於迷信的一種法術,即方術之士。“乘蹻”指道教中的所謂飛行之法。《抱樸子·雜應》篇中有:“若能乘蹻者,可以周流天下,不拘山河”方術,古代關於治道的方法,《莊子·天下》篇曰:“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包括占候、星占、醫學中的巫師,神仙、占卜、相術、命相、遁甲等。《後漢書》有《方術列傳》,列入5人。後道教承襲了巫祝祭祀鬼神和方士煉丹采藥之術作為修煉方法之一。
“蓬萊山”古代傳說中的三神山這一,上有仙人和長著長生不死之藥,有蓬萊仙境之說。“靈液”是說神水飛濺起的波浪;“玄豹”是傳說中黑色的豹,神話裏的獸。“乘蹻”借助風力和飛行法飛上天,如同海市蜃樓隱隱約約看見了天上的眾神仙。
曹植這樣寫,並不是說明他相信方術之士,人生長生不老的邪說。他和其父曹操,其兄曹丕都不迷信方術之說,以為那些玩藝不過是調侃玩笑。為此,他有一篇專門論述道家神仙方術的文章,名為《辯道論》。曹植指出,方士專門傳授“長生之術”製造所謂“不死之藥”,這種帶有濃厚宗教色彩的神仙道,在秦漢甚為流行,求仙,問道蔚成風氣,曹植這篇論文揭露了神仙方術是虛妄不可信的,批判他們單靠呼吸煉氣,就能活三百歲。據史載:秦始皇迷信神仙,於是方士等向其上書說,海中有三神仙,名曰蓬萊,方丈,瀛州仙人居住。與童男女求之,於是秦始皇遷發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但終未得。曹植這篇《辯道說》以秦漢以來大量事實作例證,揭露了方士的虛偽性,欺騙性。
《升天行》的第二首詩是寫神話裏的靈樹。“扶桑”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木。十洲記雲:(十洲記說仙人居住的十個島)“扶桑在碧海中,樹高數千丈,一千餘裏,兩幹同根,更相依倚,日所出處”。“朝陽谿”,乃是神話傳說中的一個山穀名字。“中心”指大樹的本幹。“布葉”繁盛的指天空。“日出”指太陽是升於樹杆的東方,黃昏時消逝在樹枝的西邊。“陽轡”指日車的鞭繩。在神話裏傳說中的太陽,是裝在車上的,是用6條龍牽引的,那個趕車的人叫羲和。
《升天行》這兩首詩,曹植既然是反對,不相信方術之士,為什麽他的第一首詩又那樣表述可慕神仙,期延壽命呢?顯然是別有寄托,它是表現了作者對恢廓、自由、美麗的生存境界的追求。寄寓了作者無法泯滅的痛苦情緒。於是便在寞想絢麗華妙的蓬萊仙境中去尋求解脫,在乘龍直插雲天中遨遊,在蒼天扶桑葉蓋天際的壯闊恢宏之景中自我陶醉,但悲情痛苦,還是從字裏行間中隱隱約約的透露出來。(未完待續)
本回介紹他的《升天行》二首:
其一詩曰:“乘蹻追術士,遠之蓬萊山。靈液飛素波,蘭桂上參天。玄豹遊其下,翔鶤戲其巔。乘風忽登舉,仿佛見眾仙。”
其二詩曰:“扶桑之所出,乃在朝陽谿。中心陵蒼昊,布葉蓋天涯。日出登東幹,既夕沒西枝。願得紆陽轡,回日使東馳”
第一首是寫幻想裏的仙山;第二首是寫神話裏的靈樹。其一中的“術士”是屬於迷信的一種法術,即方術之士。“乘蹻”指道教中的所謂飛行之法。《抱樸子·雜應》篇中有:“若能乘蹻者,可以周流天下,不拘山河”方術,古代關於治道的方法,《莊子·天下》篇曰:“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包括占候、星占、醫學中的巫師,神仙、占卜、相術、命相、遁甲等。《後漢書》有《方術列傳》,列入5人。後道教承襲了巫祝祭祀鬼神和方士煉丹采藥之術作為修煉方法之一。
“蓬萊山”古代傳說中的三神山這一,上有仙人和長著長生不死之藥,有蓬萊仙境之說。“靈液”是說神水飛濺起的波浪;“玄豹”是傳說中黑色的豹,神話裏的獸。“乘蹻”借助風力和飛行法飛上天,如同海市蜃樓隱隱約約看見了天上的眾神仙。
曹植這樣寫,並不是說明他相信方術之士,人生長生不老的邪說。他和其父曹操,其兄曹丕都不迷信方術之說,以為那些玩藝不過是調侃玩笑。為此,他有一篇專門論述道家神仙方術的文章,名為《辯道論》。曹植指出,方士專門傳授“長生之術”製造所謂“不死之藥”,這種帶有濃厚宗教色彩的神仙道,在秦漢甚為流行,求仙,問道蔚成風氣,曹植這篇論文揭露了神仙方術是虛妄不可信的,批判他們單靠呼吸煉氣,就能活三百歲。據史載:秦始皇迷信神仙,於是方士等向其上書說,海中有三神仙,名曰蓬萊,方丈,瀛州仙人居住。與童男女求之,於是秦始皇遷發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但終未得。曹植這篇《辯道說》以秦漢以來大量事實作例證,揭露了方士的虛偽性,欺騙性。
《升天行》的第二首詩是寫神話裏的靈樹。“扶桑”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木。十洲記雲:(十洲記說仙人居住的十個島)“扶桑在碧海中,樹高數千丈,一千餘裏,兩幹同根,更相依倚,日所出處”。“朝陽谿”,乃是神話傳說中的一個山穀名字。“中心”指大樹的本幹。“布葉”繁盛的指天空。“日出”指太陽是升於樹杆的東方,黃昏時消逝在樹枝的西邊。“陽轡”指日車的鞭繩。在神話裏傳說中的太陽,是裝在車上的,是用6條龍牽引的,那個趕車的人叫羲和。
《升天行》這兩首詩,曹植既然是反對,不相信方術之士,為什麽他的第一首詩又那樣表述可慕神仙,期延壽命呢?顯然是別有寄托,它是表現了作者對恢廓、自由、美麗的生存境界的追求。寄寓了作者無法泯滅的痛苦情緒。於是便在寞想絢麗華妙的蓬萊仙境中去尋求解脫,在乘龍直插雲天中遨遊,在蒼天扶桑葉蓋天際的壯闊恢宏之景中自我陶醉,但悲情痛苦,還是從字裏行間中隱隱約約的透露出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