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曹植《矯誌詩》中的兩句,猶言曰勵誌。此詩主要是對政治的議論,別具一格,頗有特色。主要用比喻之手法闡說道理。四句一組,前兩句是比喻,後兩句點明寓意。有些文選有殘脫現象,本書加以補正。


    《矯誌詩》原文為“芝桂雖芳。難以餌魚。屍位素餐。難以成居。磁石引鐵。於金不連。大朝舉士。愚不聞焉。抱璧塗乞,無為貴寶;履仁造福。無為貴道。鵷雛遠害,不羞卑棲。靈虯避難;不恥汙泥。都蔗雖甘。杖之必折;巧言雖美,用之必滅。(下麵為殘脫的兩句)仁虎匿爪,神龍隱鱗。濟濟唐朝;萬邦作孚。逢蒙雖巧;必得良弓。聖主雖知,亦待英雄。螳螂見歎,齊士輕戰。越王軾蛙,國以死獻。道遠知驥,世偽知賢。覆之幬之,順天之矩。澤如凱風,惠如時雨。口為禁門,舌為發機。門機之闓,楛矢不追。”


    “芝桂”前兩句典故出自《闕子》:“魯人有好釣者,以桂為餌……釣之務不在芳餌,事之急不在辯言。”比喻徒有高名美言,而無實際才能是沒有用的。“屍位素餐”兩句是說占據重要地位而不幹事的人,白白的享受俸祿。曹植在求自試表中譏諷曹丕,說自己猶如“圈牢之養物”,指享受而不給事幹,是人君不重視賢才。


    “磁石”四句,出於《淮南子》。西江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等人所著。內篇論道,外篇雜說。書中以道家思想為主,吸收了儒、法、陰陽五行等家。從唯物主義觀點提出了關於道、氣的學說,也包含了不少自然科學史料。原文為“磁石能引鐵,及其於銅則不行也。“金”指銅,“磁石”喻指朝廷,“鐵”以指賢者,以“金”指愚者。接著引出“抱壁凃乞”後四句,是說懷抱著壁玉之寶,在路上討飯,就表示這個寶不是真正可貴的,因為他沒有實際用處。“履仁構福”,假如履行仁道而構成了禍害,那麽這個“道”也不真正是“貴道”可行之道。曹植在此論中,提出了對於“賢才”新的觀點。這與其父曹操“唯才是舉”“有行之士未必進取,進取之士未必有行”之論略同。


    “鴛雛遠害”、“靈虯避難”前者為傳說中鳳凰一類的鳥;後者傳說中的神龍,虯是沒角的龍。這兩句是說鳳凰在高空,龍族住在深淵,都是為了避害,不可以樓息在低處,和住在汙泥中為恥,比喻不以居下位為羞。“都蔗”就是甘蔗,雖甘甜,卻不可當杖用,用之必折;佞人雖言巧,也不可相信,“用之必滅”。這裏的“唐朝”指古帝堯時代,“萬邦作孚”言在各國樹立了信譽。“孚”信也,乃得到各國的信任。“逢蒙”上古時代射箭的名手,此四句是說,他雖巧,也必須有良弓;開明的君主,才能得到英雄。


    “螳螂見歎”二句,是說春秋時齊莊公外出打獵,有一隻螳螂舉起前麵兩隻腳,要和車輪搏鬥,莊公說這個蟲如果是人一定是天下的勇士了,便令車子讓過螳螂。這件事使得許多人都知道齊莊公尊重勇士,許多人參軍歸向齊國,而且打仗不怕死。


    “楚王試蛙”二句,是說楚王勾踐乘車出門,道上有一隻青蛙,楚王對他行禮。有人問勾踐為何敬重一隻蛙?他回答:因為他氣盛。當越國伐吳的時候,勇士們紛紛要求獻出生命。“道遠”意與成語“路遙知馬力”相同。“世偽”指亂世才能見賢者的真誠。“覆之幬之”以下四句,是說為君王的在政治上應當公平無私,順應天歸不偏不倚,恩澤如南風,仁惠如時雨。詩中流露出作者懷才不遇,憂時傷世,畏謠言懼禍災等複雜的情緒,因而詩的結尾以“人口”如同禁宮門,舌頭就像發箭的機,一經啟發箭離弦,再後悔,為時晚矣,亦不可追回了。(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建安風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景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景榮並收藏建安風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