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的《九愁賦》通過代屈原陳辭,敘述了屈原受奸人陷害而被頃襄王放逐的悲慘遭遇,明寫曆史上的屈原,暗寫作者自己的悲憤。這篇擬屈原發憤抒情之作,頗為後世人的推崇,是一篇借古喻今的佳作。
為了解此賦的背景,前因後果,首先將屈原這個人物做些簡略介紹。
屈原的生平約在公元前40—78年間,名平,是楚國的一個沒落貴族,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自雲名正則,字靈均。初輔佐過楚懷王,做過左徒,三閭大夫。懷王起初對他信任,但楚國當時國內外都有尖銳的鬥爭,內政上保守派與改革派的鬥爭,也表現在外交上親秦與親齊兩派的鬥爭。懷王使屈原造憲令,正在起草之際,上官大夫為探聽內容,就想偷去看,但不得逞,上官反汙蔑屈原泄露機密,恃才矜功。懷王不察遂疏遠屈原。秦惠王見有機可乘,就派張儀至楚挑撥,並許懷王於地六百裏,但要與齊絕交。懷王既絕齊,又未得到土地,大怒而發兵攻秦,齊亦不來救,懷王大敗,喪師失地。昏庸懦怯的懷王,為小人所包圍,終於走親秦道路,采取了對秦妥協投降政策。放逐了屈原,而懷王被迫入秦而不得回國,後死於秦。頃襄王繼位,以弟子蘭為令尹,完全采取了對秦妥協投降政策。屈原痛恨子蘭而斥責,襄王反而將屈原長期流放於江南,在此間詩人寫下了大量不朽的作品,抒發了憂憤的感情,並斥責揭露了群小雍君誤國之罪行。而後乃投汩羅江而死!(此江為湘江支流,在湖南省東北部,汩羅縣建有屈子祠,屈原墓等)
顧名思義此賦篇幅較長,謂《九愁賦》乃愁思之多,因而分作上下兩篇介紹,每篇分為三段,上篇內容於下:
第一段:“嗟離思之難忘,心慘毒而含哀。踐南畿之末境,越引領之徘徊。眷浮雲以太息,顧攀登而無階。匪徇榮而愉樂,信舊都之可懷。”
開宗明義,第一段即寫屈原流亡南疆,思念都城,心懷怨憤。“南畿”指楚國南部地區,頃襄王時屈原被放逐江南,流亡於浣湘一帶山林澤畔。在那裏徘徊,眼望浮雲,翹首以望“舊都”即楚國京城郢城(今湖北的江陵)。
第二段內容:“恨時王之謬聽,受奸枉之虛詞。揚天威以臨下,忽放臣而不疑。登高陵而反顧,心懷愁而荒悴。念先寵之既隆,哀後施之不遂。雖危亡之不豫,亮無遠君之心。刈桂蘭而秣馬,舍餘車於西林。願接冀於歸鴻,嗟高飛而莫攀。因流景而寄言,響一絕而不還。”
該段是寫屈原被小人誣訴,而“時王”指頃襄王卻繆聽。(襄王熊氏,名橫乃楚懷王之子)“受奸枉”,指楚令尹子蘭誣告中傷屈原,使其受到不白的冤枉。此兩處所謂“時王“,亦隱指魏文帝曹丕、“奸枉”亦隱指監國誣奏曹植“醉酒悖慢,劫挾使者”之事。“天威”指君王的勢力、權威,“放臣”是說頃襄王將屈原放逐江南。此處以隱指曹丕貶曹植為安鄉侯之事。“高陵”即高山遠望,心中萬分惆悵。“念先寵”,當指楚懷王對屈原的恩寵;此處亦隱指父王曹操對他的恩德。“遠君”是說今日君王對我不再恩愛了。“秣馬”割來蘭草喂馬,讓車子在“西林”等待,願北歸的鴻雁給我捎個信,那知秋鳴叫著高飛而過再不回來。屈原《思美人》中有:“因歸鳥而致辭兮,羌迅高而難當”之句。
第三段內容曰:“傷時俗之趨險,獨悵望而長愁。感龍鸞而匿跡。如吾身之不留。竄江介之曠野,獨渺渺而泛舟。思旅客之可悲,湣予身之翩翔。豈天監之孔明,將時運之無常!謂內思而自策,
乃昔之愆殃。以忠言而見黜,信毋負於時王。俗參差而不齊,豈毀譽之可同。競昏愚以營私,害予身之奉公。共朋黨而妒賢,俾予濟乎長江。嗟大化之移易,悲性命之攸遭。愁慊慊而繼懷,唯慘慘而情挽。曠年載而不回,長去君兮悠遠。”
此段主要是寫時風的險惡,屈原流放江南的痛苦和對頃襄王的失察,逐走忠良的憤慨。“時俗”是說世風的險惡,給人以極度的哀愁。吾就象被扔在“曠野”,猶如水上之單舟。“湣予”哀憐,上天的監視,“孔明”十分明晰。我時常內思己過,因為我“忠言”直諫而被貶放。屈原《哀郢》說:“去故鄉而猶遠風,遵江夏以流亡。”愁思綿而不斷,“慘慘”悲傷將我的心左右,連年而回不了國都,屈原曾有“至今九年而不複”句,離開君王也太久“悠遠”了。遭遇已到此地步,借屈原抒發自己離皇帝也太久了。
下篇亦是三段即四五六段
第四段內容曰:“禦飛龍之婉蜒,揚翠霓之華旌。絕紫霄而高鶩,飄弭節於天庭。披輕雲而下觀,覽九土之殊形。顧南郢之邦壤,鹹蕪穢而倚傾。驂盤桓而思服,仰禦驤以悲鳴。紆予抉而長涕,仆夫感以失聲。”
該段主要是些屈原為了排胸中的鬱悶,借用神話乃駕飛龍遨遊太空,在虛幻的境況中超越苦難。“禦飛龍”乘飛龍駕車升天而行,“揚翠霓”高舉著彩虹的“華旌”(旗子),觀覽九州土地,看見楚都“南郢”,雜草叢生,一片狼藉,馬兒徘徊不前,對著“禦驤”駕馬車的人昂首悲鳴……這一切使我落淚。我和車夫痛苦失聲。仆夫的情感更加襯托出屈原內心的痛苦,讀之頗具感染的力量。
第五段內容曰:“履先王之正路,豈淫徑之可遵!知犯君之招咎,恥幹媚而求親。顧旋複之無軌,長自棄於遐濱。與麋鹿以為群,宿林藪之威蓁。野蕭條而極望,曠千裏而無人。民生期於必死,何自苦以終身!寧作清水之沉泥,不為濁路之飛塵。踐蹊隧之危阻,登岧嶢之高岑。見失群之離獸,覿偏棲之孤禽。懷憤激以切痛,若回忍之在心。”
該段主要是寫屈原流放江南時物質生活和內心世界的雙重痛苦,但仍申述他忠於朝廷的堅定信念。“履先王”沿著楚襄王的正道,不能“淫徑”走邪路。但想回都城卻“無軌”沒有路,隻好長期棲身於“遐濱”偏僻之境。這裏其實是曹植對自己僻居封地的生存狀態的寫照。《陳思王植傳》中說:“桑田無業,左右貧窮,食才糊口,形有裸露”,又說:“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無歡……”而影射魏文帝對待自己的迫害。接著說屈原隻好與“麋鹿”相伴“宿林”於荒蕪的野地,千裏曠闊無人煙。人生早晚必有一死,何必自我痛苦以終身,寧可做“沉泥”,不做濁路上“飛塵”。“岧”乃高山指登上高岑,看見了失群的野獸,偏棲的孤禽,更促使無比的痛苦,好似利刃插入心田一般。
第六段結束語:“愁戚戚其無為,遊綠林而逍遙。臨白水以悲嘯,猿驚聽而失條。亮無怨而棄逐,乃餘行之所招。”是說心中煩憂,無所事事,而在樹林中消磨時間,走在山水邊悲哀長嘯,驚得猿猴墜枝條,自怨自艾把痛苦歸罪於自己。
這首詩寫得情意深摯,纏綿悱惻,淒楚動人,為無路可走的屈原,最後以投汩羅江自殺而做了鋪墊。(未完待續)
為了解此賦的背景,前因後果,首先將屈原這個人物做些簡略介紹。
屈原的生平約在公元前40—78年間,名平,是楚國的一個沒落貴族,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自雲名正則,字靈均。初輔佐過楚懷王,做過左徒,三閭大夫。懷王起初對他信任,但楚國當時國內外都有尖銳的鬥爭,內政上保守派與改革派的鬥爭,也表現在外交上親秦與親齊兩派的鬥爭。懷王使屈原造憲令,正在起草之際,上官大夫為探聽內容,就想偷去看,但不得逞,上官反汙蔑屈原泄露機密,恃才矜功。懷王不察遂疏遠屈原。秦惠王見有機可乘,就派張儀至楚挑撥,並許懷王於地六百裏,但要與齊絕交。懷王既絕齊,又未得到土地,大怒而發兵攻秦,齊亦不來救,懷王大敗,喪師失地。昏庸懦怯的懷王,為小人所包圍,終於走親秦道路,采取了對秦妥協投降政策。放逐了屈原,而懷王被迫入秦而不得回國,後死於秦。頃襄王繼位,以弟子蘭為令尹,完全采取了對秦妥協投降政策。屈原痛恨子蘭而斥責,襄王反而將屈原長期流放於江南,在此間詩人寫下了大量不朽的作品,抒發了憂憤的感情,並斥責揭露了群小雍君誤國之罪行。而後乃投汩羅江而死!(此江為湘江支流,在湖南省東北部,汩羅縣建有屈子祠,屈原墓等)
顧名思義此賦篇幅較長,謂《九愁賦》乃愁思之多,因而分作上下兩篇介紹,每篇分為三段,上篇內容於下:
第一段:“嗟離思之難忘,心慘毒而含哀。踐南畿之末境,越引領之徘徊。眷浮雲以太息,顧攀登而無階。匪徇榮而愉樂,信舊都之可懷。”
開宗明義,第一段即寫屈原流亡南疆,思念都城,心懷怨憤。“南畿”指楚國南部地區,頃襄王時屈原被放逐江南,流亡於浣湘一帶山林澤畔。在那裏徘徊,眼望浮雲,翹首以望“舊都”即楚國京城郢城(今湖北的江陵)。
第二段內容:“恨時王之謬聽,受奸枉之虛詞。揚天威以臨下,忽放臣而不疑。登高陵而反顧,心懷愁而荒悴。念先寵之既隆,哀後施之不遂。雖危亡之不豫,亮無遠君之心。刈桂蘭而秣馬,舍餘車於西林。願接冀於歸鴻,嗟高飛而莫攀。因流景而寄言,響一絕而不還。”
該段是寫屈原被小人誣訴,而“時王”指頃襄王卻繆聽。(襄王熊氏,名橫乃楚懷王之子)“受奸枉”,指楚令尹子蘭誣告中傷屈原,使其受到不白的冤枉。此兩處所謂“時王“,亦隱指魏文帝曹丕、“奸枉”亦隱指監國誣奏曹植“醉酒悖慢,劫挾使者”之事。“天威”指君王的勢力、權威,“放臣”是說頃襄王將屈原放逐江南。此處以隱指曹丕貶曹植為安鄉侯之事。“高陵”即高山遠望,心中萬分惆悵。“念先寵”,當指楚懷王對屈原的恩寵;此處亦隱指父王曹操對他的恩德。“遠君”是說今日君王對我不再恩愛了。“秣馬”割來蘭草喂馬,讓車子在“西林”等待,願北歸的鴻雁給我捎個信,那知秋鳴叫著高飛而過再不回來。屈原《思美人》中有:“因歸鳥而致辭兮,羌迅高而難當”之句。
第三段內容曰:“傷時俗之趨險,獨悵望而長愁。感龍鸞而匿跡。如吾身之不留。竄江介之曠野,獨渺渺而泛舟。思旅客之可悲,湣予身之翩翔。豈天監之孔明,將時運之無常!謂內思而自策,
乃昔之愆殃。以忠言而見黜,信毋負於時王。俗參差而不齊,豈毀譽之可同。競昏愚以營私,害予身之奉公。共朋黨而妒賢,俾予濟乎長江。嗟大化之移易,悲性命之攸遭。愁慊慊而繼懷,唯慘慘而情挽。曠年載而不回,長去君兮悠遠。”
此段主要是寫時風的險惡,屈原流放江南的痛苦和對頃襄王的失察,逐走忠良的憤慨。“時俗”是說世風的險惡,給人以極度的哀愁。吾就象被扔在“曠野”,猶如水上之單舟。“湣予”哀憐,上天的監視,“孔明”十分明晰。我時常內思己過,因為我“忠言”直諫而被貶放。屈原《哀郢》說:“去故鄉而猶遠風,遵江夏以流亡。”愁思綿而不斷,“慘慘”悲傷將我的心左右,連年而回不了國都,屈原曾有“至今九年而不複”句,離開君王也太久“悠遠”了。遭遇已到此地步,借屈原抒發自己離皇帝也太久了。
下篇亦是三段即四五六段
第四段內容曰:“禦飛龍之婉蜒,揚翠霓之華旌。絕紫霄而高鶩,飄弭節於天庭。披輕雲而下觀,覽九土之殊形。顧南郢之邦壤,鹹蕪穢而倚傾。驂盤桓而思服,仰禦驤以悲鳴。紆予抉而長涕,仆夫感以失聲。”
該段主要是些屈原為了排胸中的鬱悶,借用神話乃駕飛龍遨遊太空,在虛幻的境況中超越苦難。“禦飛龍”乘飛龍駕車升天而行,“揚翠霓”高舉著彩虹的“華旌”(旗子),觀覽九州土地,看見楚都“南郢”,雜草叢生,一片狼藉,馬兒徘徊不前,對著“禦驤”駕馬車的人昂首悲鳴……這一切使我落淚。我和車夫痛苦失聲。仆夫的情感更加襯托出屈原內心的痛苦,讀之頗具感染的力量。
第五段內容曰:“履先王之正路,豈淫徑之可遵!知犯君之招咎,恥幹媚而求親。顧旋複之無軌,長自棄於遐濱。與麋鹿以為群,宿林藪之威蓁。野蕭條而極望,曠千裏而無人。民生期於必死,何自苦以終身!寧作清水之沉泥,不為濁路之飛塵。踐蹊隧之危阻,登岧嶢之高岑。見失群之離獸,覿偏棲之孤禽。懷憤激以切痛,若回忍之在心。”
該段主要是寫屈原流放江南時物質生活和內心世界的雙重痛苦,但仍申述他忠於朝廷的堅定信念。“履先王”沿著楚襄王的正道,不能“淫徑”走邪路。但想回都城卻“無軌”沒有路,隻好長期棲身於“遐濱”偏僻之境。這裏其實是曹植對自己僻居封地的生存狀態的寫照。《陳思王植傳》中說:“桑田無業,左右貧窮,食才糊口,形有裸露”,又說:“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無歡……”而影射魏文帝對待自己的迫害。接著說屈原隻好與“麋鹿”相伴“宿林”於荒蕪的野地,千裏曠闊無人煙。人生早晚必有一死,何必自我痛苦以終身,寧可做“沉泥”,不做濁路上“飛塵”。“岧”乃高山指登上高岑,看見了失群的野獸,偏棲的孤禽,更促使無比的痛苦,好似利刃插入心田一般。
第六段結束語:“愁戚戚其無為,遊綠林而逍遙。臨白水以悲嘯,猿驚聽而失條。亮無怨而棄逐,乃餘行之所招。”是說心中煩憂,無所事事,而在樹林中消磨時間,走在山水邊悲哀長嘯,驚得猿猴墜枝條,自怨自艾把痛苦歸罪於自己。
這首詩寫得情意深摯,纏綿悱惻,淒楚動人,為無路可走的屈原,最後以投汩羅江自殺而做了鋪墊。(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