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蘇澤巡視完畢,返回敦煌城的時候,涼州刺史元彧的使者已經等在敦煌城門前了。
這位使者名叫賈援,是姑臧賈氏的子弟,見到蘇澤後立刻迎上來說道:“蘇將軍,元刺史邀請您去姑臧城商議關中平叛的事情。”
這也不是元彧第一次派遣使者來請蘇澤了,但是都被蘇澤用各種理由拖著不去,這次派來的賈援是涼州刺史府別駕,如果再不去姑臧,那下次來敦煌的就是元彧本人了。
平心而論,元彧是個相當不錯的上司。
蘇澤占了敦煌和玉門,元彧也沒有多說什麽,反而是追認了蘇澤的地盤。
元彧不算貪財,也不好色,在姑臧城也不折騰,和涼州豪強們相處融洽。
用高徽的說法,這位元刺史的目標就是完成涼州刺史的任期,然後調回洛陽,為政的主要目標就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但是這一次元彧是真的急了。
以往也有造反的,但是和秦州以及南秦州那樣,刺史被殺的造反還是很少的,而秦州反軍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就徹底控製了秦州,這都讓元彧感到恐懼。
他已經認識到,朝堂的權威正在飛快的下降,僅僅靠著朝廷的任命,已經無法控製蠢蠢欲動的地方豪強了。
涼州本地豪強勢力也是相當強悍,就比如蘇澤眼前這個涼州別駕賈援,他出自姑臧賈氏,祖先就是曹操的著名謀士賈詡。
賈詡後人也都在曹魏集團取得了高位。
不過賈家的輝煌也就到這裏了。
西晉陷入八王之亂,然後就是五胡亂華,賈家的又退回到了姑臧城,成為地方性的豪強。
這之後孝文皇帝分別姓氏,賈家連乙等姓氏都沒能擠進去,隻能縮在涼州。
和賈家一樣的家族還有很多,涼州豪強當中既有賈家這種,本來就起家在涼州的世家。
也有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為戰亂避禍到涼州的中原世家。
姑臧城作為五涼時期的首都,如今涼州的治所,其中家族勢力盤根錯節。
所以比起去姑臧城,蘇澤更願意留在敦煌種田。
等種田爆兵,直接推過去不好嗎?
這可惜得了人家元刺史的好處,也要為他分憂,好歹要去一趟姑臧,讓元彧安心才行。
“賈別駕,三日後本將軍就啟程前往姑臧。”
聽說蘇澤同意前往姑臧,賈援這才放鬆下來,他也說起了涼州局勢。
“蘇將軍,如今隴右各州都出現了‘真王使者’,他們在各地串聯,響應秦州的叛亂,最近隴西郡的烽煙四起,元刺史想要請蘇將軍去隴西郡平叛。”
“隴西郡?”
蘇澤疑惑的說道:“別的地方有叛亂都正常,隴西為何不安?隴西有隴山天險,隴西李氏不能鎮壓地方嗎?”
隴西李氏,是關西地區唯一躋身於甲姓高門的漢人門閥世家,李氏的共同祖先就是西涼的君主涼武昭王李暠。
李氏一族位列五姓七望,而後世隋唐的皇室,也和隴西李氏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聯係。
一般來說,有這種大家族坐鎮的郡縣,很少會卷入到侯剛這類地方性叛亂中,而他們家族在本地根深蒂固,也有大量私兵和聽命於他們的塢堡主和豪帥們,至少能守住城池不投降叛軍。
賈援說道:“隴西李氏早已經衰落,雖然位列五姓,卻朝中卻無一重臣出自隴西李,朝廷中隴西李官位最高的,就是定州刺史李韶了。”
蘇澤思考了一下,似乎真的和賈援說的一樣,隴西李空有甲姓高門的空架子,子弟的官途似乎都不顯赫。
賈援說道:“其實隴西李氏能位列五姓,都是因為孝文皇帝對於李衝的喜愛。”
李衝,蘇澤恍然大悟,原來如此。
李衝,是孝文帝時期協助孝文帝進行漢化改革的重要人物。
這個李衝重要到什麽地步,孝文帝漢化改革的幾個主要措施,包括“三長製”、“均田製”、“實行漢化”這些改革舉措,都是李衝提出來的,並且是在他主政的時候推進的。
除此之外,遷都洛陽這件事,李衝也是孝文帝的主要參謀,重建洛陽的工作都是李衝主持的。
而北魏的法律《魏律》,也是李衝編修的,李衝還是當時孝文帝太子元恂的老師。
可是這樣一個人物,卻在孝文帝執政末期突然暴斃,從此之後隴西李氏也陷入到了長期衰退中,甚至混的不如乙姓門閥。
而穿越後,蘇澤也越想越覺得奇怪。
李衝之於孝文帝,就是張賓之於石勒,王猛之於苻堅,崔浩之於拓跋燾,他是孝文帝改革運動的主要謀主,而以中華文明尤其鍾愛改革家的傳統,李衝應該被大書特書才對。
而實際上,李衝在史書中的事跡非常簡略,甚至可以說是被刻意掩蓋忽略,從而讓人忽視他在孝文帝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這其中必定有什麽不為人知的秘辛。
賈援說道:“隴西郡雖然有隴西李氏,但是隴西也是執行均田和三長製度最完善的州郡,隴西李氏也是五姓中占地最少的甲姓高門。”
原來如此啊,這下子蘇澤明白了。
李衝所提出的諸多改革中,最掘門閥政治根基的,就是這個三長製度。
三長製規定:五家為鄰,設一鄰長,五鄰為裏,設一裏長;五裏為黨,設一黨長。三長製與均田製相輔而行,三長的職責是檢查戶口,征收租調,征發兵役與徭役。
三長製度,是國家將手伸入到鄉野中,以三長為毛細血管,管理到鄉村這個這層級上,這是真正的斷了門閥政治的莊園經濟製度基礎。
三長製度在提出來的時候,就在遭到了朝堂上下的激烈反對,就連一向支持李衝改革措施的孝文帝,在麵對群臣進攻下,也隻能同意在部分地區試行三長製。
隻是蘇澤沒有想到,李衝竟然有這麽崇高的改革精神,帶頭在自家的地盤改革三長製,還改的這麽徹底,讓隴西郡隻剩下三長村。
這樣的好處自然是,在朝廷強勢的時候,三長製的地區能夠收上來更多的賦稅,也能提供更多優質的良家子兵源,這也是蘇澤在河湟和敦煌地區推行的。
壞處是,三長製的村落沒有領頭的豪強,而三長往往也隻是村裏稍富一些的小農,他們還是未經訓練的農民,一旦陷入到戰亂中,這些三長村就很難有人帶頭抵抗,如同一盤散沙一樣被迅速擊破。
另外一個壞處,就是這些鬆散的三長村,也缺乏對抗官府的能力,一旦官府開始迅速腐敗,這些三長村就會被攤派到更多的徭役和賦稅,也不像是地方豪強還有和官府博弈的機會,更容易被官府魚肉。
聽說了隴西郡都是三長村,蘇澤就像是看到了一塊肥肉,嘴裏忍不住流出口水。
而且隴西郡是什麽地方!?那可是關中最重要的地區!
所謂關中鎖鑰,天下之塞!
漢光武帝在這裏鏖戰四年,諸葛亮出岐山,所爭的都是隴西!
風起之隴西也!
現在隴西又完成了府兵製前置條件,三長村魚貫其中。
難怪在蘇澤穿越前的曆史上時間線上,占據關中的宇文泰最終推行了府兵製和授田製,完成了土地的再分配,最後在和北齊的對抗中占據上風。
原來是關隴地區的底子好,本身就有府兵的基礎。
而唐代設立管理府兵的折衝校尉府,關中就有全國三分之一還多。
既然這麽大的一塊肥肉放在自己麵前,隴西郡那就不得不救了。
蘇澤安排好敦煌事務,就帶領親信向姑臧城而去。
——
破六拔孔雀領了“真王”的命令後,從沃野鎮南下,首先來到了高平郡。
等破六拔孔雀抵達高平郡的時候,正好聽到了侯剛造反的消息。
破六拔孔雀立刻激動起來,如果關中亂了,那北魏朝堂一定會派遣大軍入關中平叛,那“真王”在六鎮起事就更方便了。
於是破六拔孔雀在抵達高平後,立刻開始聯係高平郡本地豪帥胡琛。
本來破六拔孔雀要約定胡琛一起起事的,但是破六拔孔雀在高平城內一打聽,卻聽說胡琛被高平郡守於謹囚禁了!
聽到這個消息,破六拔孔雀驚駭不已,他連忙又試圖聯絡胡琛的兩個手下,匈奴豪帥萬俟醜奴和羌人豪帥宿勤明達,可他打聽到這兩人也都被於謹囚禁,破六拔孔雀立刻意識到不妙,他正準備離開高平城的時候,被發現整個高平城已經戒嚴,他已經沒辦法出城了。
破六拔孔雀隻能在高平城內潛伏下來,尋找出城的機會。
年輕的於謹坐在公堂上,自從秦州掀起叛亂後,高平鎮的局勢也在飛快的惡化。
如果不是蘇澤提醒於謹,他果斷的將本地豪帥首領胡琛下獄,控製住胡琛在高平城中的親信,此時於謹怕是和李彥一樣,腦袋被掛在高平城上了。
在胡琛府上搜查中,於謹發現了他和本地豪帥們勾結的證據,胡琛和在秦州造反的莫折大堤也有往來,更讓於謹感到背後發寒的,是一個名為“真王”幕後黑手,已經滲透到了整個關中。
於謹感覺到了一張看不見的網,正在關中地區迅速蔓延,這張網內包含了在秦州叛亂的莫折一家,也包含了高平城內的胡琛等豪帥,甚至和整個關中的地方豪強都有關聯。
於謹更是感覺到整個高平的地方豪強都不可信,他下令親信封鎖高平城,然後派出兩撥人出城,一撥人向朝堂請求支援,報告真王的情況,一撥人則向涼州而去,於謹記著蘇澤的話,向蘇澤討要救兵!
也不知道為什麽,在於謹心中隱約覺得,向蘇澤求助比向朝堂求助更靠譜,也許是因為蘇澤從沒有讓他失望過。
——
岐州城外。
在控製了秦州後,莫折大堤“推舉”侯剛為秦王,莫折大提為大將軍兼國相。
而莫折大堤的幾個兒子,也都被封為將軍,他的長子莫折天生被封為衛將軍,領兵出秦州攻打岐州。
莫折天生自幼在父親的身邊學習兵法,這次攻打岐州莫折天生帶出來的是莫折家這些年來積攢的精銳部曲,目標是一舉奪下岐州。
隻要攻下岐州,長安就無險可守,隻要占領長安就可以出兵潼關,那就真的有了割據一方的基礎了。
原本莫折天生覺得小小的岐州,自己可以輕鬆拿下。
事實上在起兵前期,岐州本地豪強也紛紛響應“侯剛”的檄文,殺官占領郡縣,起兵響應“秦王軍”。
但是這岐州刺史崔延伯,卻不是一個好對付的人,在岐州郡縣都叛亂後,崔延伯依然控製著岐州治所雍城。
如果崔延伯隻是控製岐州治所雍城這座孤城也就罷了。
這崔延伯在穩定了雍城局勢後,還身先士卒帶兵出雍城,攻打周圍的郡縣,將雍城附近幾個豪強大族全家屠戮幹淨,家產也都被崔延伯帶領的士兵劫掠一空。
而靠著這個方法,崔延伯麾下的士卒越打越來勁,而崔延伯也一改之前貪鄙的樣子,將搶來的財物全部分給雍城的士兵,這也讓士兵更加用命,幾次出擊都收獲頗豐,嚇得雍城附近的叛軍都跑的遠遠的。
莫折天生實在想不通,這崔延伯可是和楊大眼一樣,是孝文帝時期的老將了,怎麽每次打仗還都能帶頭衝鋒?
“秦王軍”要攻打長安,那雍城就不能繞過,莫折天生就是被父親派來控製岐州的。
見到崔延伯這個硬骨頭,莫折天生以秦王的名義,召集岐州的叛軍在雍城下會盟,共同圍攻雍城。
有了領頭的之後,岐州本地豪強紛紛帶兵前往雍城,怪就怪崔延伯上任岐州之後,對岐州上下盤剝得太狠了,岐州的豪強都恨不得將他食肉寢皮,仇恨爆發出驚人的凝聚力。
一時之間整個雍城附近營寨相連,雍城內的守軍士氣低落。
但是崔延伯卻臉色不變,他親自登上城牆,觀看敵人的營寨後,對左右說道:“你們看賊軍營寨毫無章法,各自結營,這是叛軍人心不齊的表現。”
“如此叛賊不足為慮,今夜隨我出城劫營!”
過渡章節,實在寫不出來了,下一章5k
這位使者名叫賈援,是姑臧賈氏的子弟,見到蘇澤後立刻迎上來說道:“蘇將軍,元刺史邀請您去姑臧城商議關中平叛的事情。”
這也不是元彧第一次派遣使者來請蘇澤了,但是都被蘇澤用各種理由拖著不去,這次派來的賈援是涼州刺史府別駕,如果再不去姑臧,那下次來敦煌的就是元彧本人了。
平心而論,元彧是個相當不錯的上司。
蘇澤占了敦煌和玉門,元彧也沒有多說什麽,反而是追認了蘇澤的地盤。
元彧不算貪財,也不好色,在姑臧城也不折騰,和涼州豪強們相處融洽。
用高徽的說法,這位元刺史的目標就是完成涼州刺史的任期,然後調回洛陽,為政的主要目標就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但是這一次元彧是真的急了。
以往也有造反的,但是和秦州以及南秦州那樣,刺史被殺的造反還是很少的,而秦州反軍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就徹底控製了秦州,這都讓元彧感到恐懼。
他已經認識到,朝堂的權威正在飛快的下降,僅僅靠著朝廷的任命,已經無法控製蠢蠢欲動的地方豪強了。
涼州本地豪強勢力也是相當強悍,就比如蘇澤眼前這個涼州別駕賈援,他出自姑臧賈氏,祖先就是曹操的著名謀士賈詡。
賈詡後人也都在曹魏集團取得了高位。
不過賈家的輝煌也就到這裏了。
西晉陷入八王之亂,然後就是五胡亂華,賈家的又退回到了姑臧城,成為地方性的豪強。
這之後孝文皇帝分別姓氏,賈家連乙等姓氏都沒能擠進去,隻能縮在涼州。
和賈家一樣的家族還有很多,涼州豪強當中既有賈家這種,本來就起家在涼州的世家。
也有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為戰亂避禍到涼州的中原世家。
姑臧城作為五涼時期的首都,如今涼州的治所,其中家族勢力盤根錯節。
所以比起去姑臧城,蘇澤更願意留在敦煌種田。
等種田爆兵,直接推過去不好嗎?
這可惜得了人家元刺史的好處,也要為他分憂,好歹要去一趟姑臧,讓元彧安心才行。
“賈別駕,三日後本將軍就啟程前往姑臧。”
聽說蘇澤同意前往姑臧,賈援這才放鬆下來,他也說起了涼州局勢。
“蘇將軍,如今隴右各州都出現了‘真王使者’,他們在各地串聯,響應秦州的叛亂,最近隴西郡的烽煙四起,元刺史想要請蘇將軍去隴西郡平叛。”
“隴西郡?”
蘇澤疑惑的說道:“別的地方有叛亂都正常,隴西為何不安?隴西有隴山天險,隴西李氏不能鎮壓地方嗎?”
隴西李氏,是關西地區唯一躋身於甲姓高門的漢人門閥世家,李氏的共同祖先就是西涼的君主涼武昭王李暠。
李氏一族位列五姓七望,而後世隋唐的皇室,也和隴西李氏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聯係。
一般來說,有這種大家族坐鎮的郡縣,很少會卷入到侯剛這類地方性叛亂中,而他們家族在本地根深蒂固,也有大量私兵和聽命於他們的塢堡主和豪帥們,至少能守住城池不投降叛軍。
賈援說道:“隴西李氏早已經衰落,雖然位列五姓,卻朝中卻無一重臣出自隴西李,朝廷中隴西李官位最高的,就是定州刺史李韶了。”
蘇澤思考了一下,似乎真的和賈援說的一樣,隴西李空有甲姓高門的空架子,子弟的官途似乎都不顯赫。
賈援說道:“其實隴西李氏能位列五姓,都是因為孝文皇帝對於李衝的喜愛。”
李衝,蘇澤恍然大悟,原來如此。
李衝,是孝文帝時期協助孝文帝進行漢化改革的重要人物。
這個李衝重要到什麽地步,孝文帝漢化改革的幾個主要措施,包括“三長製”、“均田製”、“實行漢化”這些改革舉措,都是李衝提出來的,並且是在他主政的時候推進的。
除此之外,遷都洛陽這件事,李衝也是孝文帝的主要參謀,重建洛陽的工作都是李衝主持的。
而北魏的法律《魏律》,也是李衝編修的,李衝還是當時孝文帝太子元恂的老師。
可是這樣一個人物,卻在孝文帝執政末期突然暴斃,從此之後隴西李氏也陷入到了長期衰退中,甚至混的不如乙姓門閥。
而穿越後,蘇澤也越想越覺得奇怪。
李衝之於孝文帝,就是張賓之於石勒,王猛之於苻堅,崔浩之於拓跋燾,他是孝文帝改革運動的主要謀主,而以中華文明尤其鍾愛改革家的傳統,李衝應該被大書特書才對。
而實際上,李衝在史書中的事跡非常簡略,甚至可以說是被刻意掩蓋忽略,從而讓人忽視他在孝文帝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這其中必定有什麽不為人知的秘辛。
賈援說道:“隴西郡雖然有隴西李氏,但是隴西也是執行均田和三長製度最完善的州郡,隴西李氏也是五姓中占地最少的甲姓高門。”
原來如此啊,這下子蘇澤明白了。
李衝所提出的諸多改革中,最掘門閥政治根基的,就是這個三長製度。
三長製規定:五家為鄰,設一鄰長,五鄰為裏,設一裏長;五裏為黨,設一黨長。三長製與均田製相輔而行,三長的職責是檢查戶口,征收租調,征發兵役與徭役。
三長製度,是國家將手伸入到鄉野中,以三長為毛細血管,管理到鄉村這個這層級上,這是真正的斷了門閥政治的莊園經濟製度基礎。
三長製度在提出來的時候,就在遭到了朝堂上下的激烈反對,就連一向支持李衝改革措施的孝文帝,在麵對群臣進攻下,也隻能同意在部分地區試行三長製。
隻是蘇澤沒有想到,李衝竟然有這麽崇高的改革精神,帶頭在自家的地盤改革三長製,還改的這麽徹底,讓隴西郡隻剩下三長村。
這樣的好處自然是,在朝廷強勢的時候,三長製的地區能夠收上來更多的賦稅,也能提供更多優質的良家子兵源,這也是蘇澤在河湟和敦煌地區推行的。
壞處是,三長製的村落沒有領頭的豪強,而三長往往也隻是村裏稍富一些的小農,他們還是未經訓練的農民,一旦陷入到戰亂中,這些三長村就很難有人帶頭抵抗,如同一盤散沙一樣被迅速擊破。
另外一個壞處,就是這些鬆散的三長村,也缺乏對抗官府的能力,一旦官府開始迅速腐敗,這些三長村就會被攤派到更多的徭役和賦稅,也不像是地方豪強還有和官府博弈的機會,更容易被官府魚肉。
聽說了隴西郡都是三長村,蘇澤就像是看到了一塊肥肉,嘴裏忍不住流出口水。
而且隴西郡是什麽地方!?那可是關中最重要的地區!
所謂關中鎖鑰,天下之塞!
漢光武帝在這裏鏖戰四年,諸葛亮出岐山,所爭的都是隴西!
風起之隴西也!
現在隴西又完成了府兵製前置條件,三長村魚貫其中。
難怪在蘇澤穿越前的曆史上時間線上,占據關中的宇文泰最終推行了府兵製和授田製,完成了土地的再分配,最後在和北齊的對抗中占據上風。
原來是關隴地區的底子好,本身就有府兵的基礎。
而唐代設立管理府兵的折衝校尉府,關中就有全國三分之一還多。
既然這麽大的一塊肥肉放在自己麵前,隴西郡那就不得不救了。
蘇澤安排好敦煌事務,就帶領親信向姑臧城而去。
——
破六拔孔雀領了“真王”的命令後,從沃野鎮南下,首先來到了高平郡。
等破六拔孔雀抵達高平郡的時候,正好聽到了侯剛造反的消息。
破六拔孔雀立刻激動起來,如果關中亂了,那北魏朝堂一定會派遣大軍入關中平叛,那“真王”在六鎮起事就更方便了。
於是破六拔孔雀在抵達高平後,立刻開始聯係高平郡本地豪帥胡琛。
本來破六拔孔雀要約定胡琛一起起事的,但是破六拔孔雀在高平城內一打聽,卻聽說胡琛被高平郡守於謹囚禁了!
聽到這個消息,破六拔孔雀驚駭不已,他連忙又試圖聯絡胡琛的兩個手下,匈奴豪帥萬俟醜奴和羌人豪帥宿勤明達,可他打聽到這兩人也都被於謹囚禁,破六拔孔雀立刻意識到不妙,他正準備離開高平城的時候,被發現整個高平城已經戒嚴,他已經沒辦法出城了。
破六拔孔雀隻能在高平城內潛伏下來,尋找出城的機會。
年輕的於謹坐在公堂上,自從秦州掀起叛亂後,高平鎮的局勢也在飛快的惡化。
如果不是蘇澤提醒於謹,他果斷的將本地豪帥首領胡琛下獄,控製住胡琛在高平城中的親信,此時於謹怕是和李彥一樣,腦袋被掛在高平城上了。
在胡琛府上搜查中,於謹發現了他和本地豪帥們勾結的證據,胡琛和在秦州造反的莫折大堤也有往來,更讓於謹感到背後發寒的,是一個名為“真王”幕後黑手,已經滲透到了整個關中。
於謹感覺到了一張看不見的網,正在關中地區迅速蔓延,這張網內包含了在秦州叛亂的莫折一家,也包含了高平城內的胡琛等豪帥,甚至和整個關中的地方豪強都有關聯。
於謹更是感覺到整個高平的地方豪強都不可信,他下令親信封鎖高平城,然後派出兩撥人出城,一撥人向朝堂請求支援,報告真王的情況,一撥人則向涼州而去,於謹記著蘇澤的話,向蘇澤討要救兵!
也不知道為什麽,在於謹心中隱約覺得,向蘇澤求助比向朝堂求助更靠譜,也許是因為蘇澤從沒有讓他失望過。
——
岐州城外。
在控製了秦州後,莫折大堤“推舉”侯剛為秦王,莫折大提為大將軍兼國相。
而莫折大堤的幾個兒子,也都被封為將軍,他的長子莫折天生被封為衛將軍,領兵出秦州攻打岐州。
莫折天生自幼在父親的身邊學習兵法,這次攻打岐州莫折天生帶出來的是莫折家這些年來積攢的精銳部曲,目標是一舉奪下岐州。
隻要攻下岐州,長安就無險可守,隻要占領長安就可以出兵潼關,那就真的有了割據一方的基礎了。
原本莫折天生覺得小小的岐州,自己可以輕鬆拿下。
事實上在起兵前期,岐州本地豪強也紛紛響應“侯剛”的檄文,殺官占領郡縣,起兵響應“秦王軍”。
但是這岐州刺史崔延伯,卻不是一個好對付的人,在岐州郡縣都叛亂後,崔延伯依然控製著岐州治所雍城。
如果崔延伯隻是控製岐州治所雍城這座孤城也就罷了。
這崔延伯在穩定了雍城局勢後,還身先士卒帶兵出雍城,攻打周圍的郡縣,將雍城附近幾個豪強大族全家屠戮幹淨,家產也都被崔延伯帶領的士兵劫掠一空。
而靠著這個方法,崔延伯麾下的士卒越打越來勁,而崔延伯也一改之前貪鄙的樣子,將搶來的財物全部分給雍城的士兵,這也讓士兵更加用命,幾次出擊都收獲頗豐,嚇得雍城附近的叛軍都跑的遠遠的。
莫折天生實在想不通,這崔延伯可是和楊大眼一樣,是孝文帝時期的老將了,怎麽每次打仗還都能帶頭衝鋒?
“秦王軍”要攻打長安,那雍城就不能繞過,莫折天生就是被父親派來控製岐州的。
見到崔延伯這個硬骨頭,莫折天生以秦王的名義,召集岐州的叛軍在雍城下會盟,共同圍攻雍城。
有了領頭的之後,岐州本地豪強紛紛帶兵前往雍城,怪就怪崔延伯上任岐州之後,對岐州上下盤剝得太狠了,岐州的豪強都恨不得將他食肉寢皮,仇恨爆發出驚人的凝聚力。
一時之間整個雍城附近營寨相連,雍城內的守軍士氣低落。
但是崔延伯卻臉色不變,他親自登上城牆,觀看敵人的營寨後,對左右說道:“你們看賊軍營寨毫無章法,各自結營,這是叛軍人心不齊的表現。”
“如此叛賊不足為慮,今夜隨我出城劫營!”
過渡章節,實在寫不出來了,下一章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