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一開口就是暴論
不是,我怎麽成文豪了 作者:花啊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五十年代末,汪增其被批判,下放到武城的農場去刨糞,他隻能苦中作樂。
回家探親的時候,他跟妻子笑著說冬天刨糞根本聞不到臭,崩到身上的也都是冰渣子,一抖就落地上了。
卻不談在零下一二十度的戶外,他鏟著這樣又臭又硬的冰碴,做著與自己身體和精神完全不匹配的工作,到底是怎樣的磨礪與辛酸。
後來那個年代,他在京劇團醉心創作,寫就了《沙家浜》等好幾個經典戲劇,傳唱一時,可是結果等到事情平複,他反而又因為參與這些工作被調查。
當年寫得有多好、有多受歡迎,此刻受到的反噬就有多強烈。
就這樣,汪增其謹小慎微的生活到了1980年,若不是好友們的支持和人民文學、燕京文學這些編輯們反複的鼓勵、做工作,也許他早就已經徹底放下他寫作的筆。
結果當他拿出一部《受戒》,把人世間的美好與純真寫得淋漓盡致,卻被人質疑為“寫的挺好,但這有什麽意義?”
直至今時今日,在劉培文的座談會上,汪增其依然要躺槍,依舊要咬牙忍受別人的嘲諷。
是可忍,孰不可忍?
劉培文心中越想越氣,等到該他發言的時候,這股抑製不住的怒意已經成為了一柄利劍。
於是他開口的第一句話,就是暴論。
“剛才聽了諸位同仁的點評和分析,我來說說我的感受吧。”劉培文淡淡地說。
“我認為,今時今日,如果有人堅持認為文學必須要有所批判,有所揭露,而不可以歌頌美好,不可以表達人世間的美,不能單純隻為講好一個故事而努力,那他就是文學的罪人!甚至是文學的掘墓人!”
“劉培文,你這話什麽意思?給誰扣帽子呢?”有人立刻就坐不住了,站起來斥道。
“我沒有給任何人扣帽子,我說的是有人,也不一定是在座的各位,請不要急著對號入座。”劉培文也沒起身,就坐在那裏繼續平淡的說著話。
剛剛站起來的人立馬尷尬了起來。什麽意思,對號入座的是我對吧?
“咱們國家的文藝發展的標準,一直是雙百方針,”劉培文繼續說,“其核心精神就是文學藝術應當可以自由的發展與討論。文學應不應該響應社會發展需要?應不應該有批判的作用?當然應該、太應該了。”
“但是如果因為有需要,就認為文學隻能用來批判、揭露,不能歌頌美好,那這樣的文學,還能叫做文學嗎?”劉培文質問道。
“這樣的文學,根本不是文學!它隻是一份判決書、是公審大會上的發言稿!”
“如今咱們國家在不斷進行改革探索,在這樣的時代,我們更不能夠隻看到錯誤的、不對的,應該站在更廣闊的的視野上,看到那些屬於人性中的美好,屬於社會變革的積極意義。這也是目前很多記錄時代發展的文學作品興起、受到大家認可的原因。
“博馬舍說,若批評不自由,則讚美無意義。而我要說,若讚美不自由,則批評同樣是無根之水。
“如果文學失去了對美好的認可,失去了對發展的正麵評價,文學同樣會被普羅大眾、被每一位讀者所拋棄。到時候再堅持的所謂的批判性、揭露醜惡,沒有人看,又有什麽意義呢?
“不說我的作品,我承認我的作品確有其局限性,畢竟我也是新人作者。
“就拿剛才有人批評的《受戒》來說,我不明白為什麽總有人說這部作品格局不足,情呀愛呀的沒意思。
“要我說,這些流淌在我們每個人生活中的美好,才是人民群眾對於生活充滿希望的原因。《受戒》這樣一部鼓舞人心,給人以希望和美的作品,是屬於人民的作品,是能夠青史留名的好作品!”
“好!”話說到這裏,有人率先帶頭叫好。
劉培文一看,正是王濛。
隨即在座的大多數人也鼓起掌來,其中有幾人麵色尷尬,抬起的手懸在空中,鼓也不是,不鼓也不是。
主持會議的楊墨很是讚歎的看了劉培文一眼,看到如今氣氛有點偏離,就準備開口宣布座談會到此結束。
誰知鼓掌剛結束,劉培文卻站起身來,對著王濛說道:“王濛老師,今天雖然是我的小說的座談會,但是難得大家來得齊整,不如我們探討探討意識流寫作,怎麽樣?”
劉培文之所以站起來說這個,一方麵是他確實有心嚐試,卻覺得自己缺乏指導,另一方麵也有轉變座談會內容,讓大家轉移注意力的想法。
畢竟人家燕京文藝邀請這麽多人來開座談會,最後鬧得不歡而散,說出去反而不美。
楊墨看他越俎代庖,隻是笑了笑,扭頭看著一旁的王濛,“怎麽樣,講講你的心得吧!”
王濛沒想到自己來一趟還當起了講師,不過他倒也不抗拒。
自從1980年以來,他一直推動嚐試中文語境的意識流寫作的努力,寫了《夜的眼》《春之聲》《海的夢》《風箏飄帶》等一係列作品,褒貶不一,但確實也影響了一大批人。
“既然這樣,我簡單分享一下我的心得。意識流的寫作還要從現代派的概念說起……”
王濛足足花了四十分鍾,把自己針對現代派的一些思考和對意識流寫作的探索統統端了出來。劉培文則是不停地記著筆記,這對他來說,是難得的與大師見麵、學習經驗的機會。
這要是擱在後世,這一堂課,說多麽珍貴都不為過。而對於很多在座的作家、編輯來說,這樣的探索學習的機會同樣不多。
於是座談會的後半段,幹脆變成了文學發展和寫作手法的大討論,不少人都受益匪淺。
最終,座談會的結束時間比預想的還要晚了半個多小時。
王濛走的時候,還專門跑過來跟劉培文交換了住址,叮囑他以後有創作上的想法,可以隨時跟他交流。劉培文對此當然是求之不得。
等人走得差不多了,張德寧才湊到跟前。
“你這小子,今天的發言也太大膽了!”她拿胳膊肘拐了拐劉培文,言語裏有些促狹。
“我怕什麽?”劉培文哂笑,“這些人可是你們請來的,真讓我罵了,你們也落不下好。”
“你放心吧,社裏還不至於沒有這點擔當。”張德寧言語裏還是非常讚賞,“你替老汪反駁他們的時候,我都覺得老汪要哭了,當時我……”
“行了,說正事”劉培文打斷。
“哦哦,說正事,”張德寧這時才看到還在門外不遠處的汪增其的身影,“還真是有正事。”
回家探親的時候,他跟妻子笑著說冬天刨糞根本聞不到臭,崩到身上的也都是冰渣子,一抖就落地上了。
卻不談在零下一二十度的戶外,他鏟著這樣又臭又硬的冰碴,做著與自己身體和精神完全不匹配的工作,到底是怎樣的磨礪與辛酸。
後來那個年代,他在京劇團醉心創作,寫就了《沙家浜》等好幾個經典戲劇,傳唱一時,可是結果等到事情平複,他反而又因為參與這些工作被調查。
當年寫得有多好、有多受歡迎,此刻受到的反噬就有多強烈。
就這樣,汪增其謹小慎微的生活到了1980年,若不是好友們的支持和人民文學、燕京文學這些編輯們反複的鼓勵、做工作,也許他早就已經徹底放下他寫作的筆。
結果當他拿出一部《受戒》,把人世間的美好與純真寫得淋漓盡致,卻被人質疑為“寫的挺好,但這有什麽意義?”
直至今時今日,在劉培文的座談會上,汪增其依然要躺槍,依舊要咬牙忍受別人的嘲諷。
是可忍,孰不可忍?
劉培文心中越想越氣,等到該他發言的時候,這股抑製不住的怒意已經成為了一柄利劍。
於是他開口的第一句話,就是暴論。
“剛才聽了諸位同仁的點評和分析,我來說說我的感受吧。”劉培文淡淡地說。
“我認為,今時今日,如果有人堅持認為文學必須要有所批判,有所揭露,而不可以歌頌美好,不可以表達人世間的美,不能單純隻為講好一個故事而努力,那他就是文學的罪人!甚至是文學的掘墓人!”
“劉培文,你這話什麽意思?給誰扣帽子呢?”有人立刻就坐不住了,站起來斥道。
“我沒有給任何人扣帽子,我說的是有人,也不一定是在座的各位,請不要急著對號入座。”劉培文也沒起身,就坐在那裏繼續平淡的說著話。
剛剛站起來的人立馬尷尬了起來。什麽意思,對號入座的是我對吧?
“咱們國家的文藝發展的標準,一直是雙百方針,”劉培文繼續說,“其核心精神就是文學藝術應當可以自由的發展與討論。文學應不應該響應社會發展需要?應不應該有批判的作用?當然應該、太應該了。”
“但是如果因為有需要,就認為文學隻能用來批判、揭露,不能歌頌美好,那這樣的文學,還能叫做文學嗎?”劉培文質問道。
“這樣的文學,根本不是文學!它隻是一份判決書、是公審大會上的發言稿!”
“如今咱們國家在不斷進行改革探索,在這樣的時代,我們更不能夠隻看到錯誤的、不對的,應該站在更廣闊的的視野上,看到那些屬於人性中的美好,屬於社會變革的積極意義。這也是目前很多記錄時代發展的文學作品興起、受到大家認可的原因。
“博馬舍說,若批評不自由,則讚美無意義。而我要說,若讚美不自由,則批評同樣是無根之水。
“如果文學失去了對美好的認可,失去了對發展的正麵評價,文學同樣會被普羅大眾、被每一位讀者所拋棄。到時候再堅持的所謂的批判性、揭露醜惡,沒有人看,又有什麽意義呢?
“不說我的作品,我承認我的作品確有其局限性,畢竟我也是新人作者。
“就拿剛才有人批評的《受戒》來說,我不明白為什麽總有人說這部作品格局不足,情呀愛呀的沒意思。
“要我說,這些流淌在我們每個人生活中的美好,才是人民群眾對於生活充滿希望的原因。《受戒》這樣一部鼓舞人心,給人以希望和美的作品,是屬於人民的作品,是能夠青史留名的好作品!”
“好!”話說到這裏,有人率先帶頭叫好。
劉培文一看,正是王濛。
隨即在座的大多數人也鼓起掌來,其中有幾人麵色尷尬,抬起的手懸在空中,鼓也不是,不鼓也不是。
主持會議的楊墨很是讚歎的看了劉培文一眼,看到如今氣氛有點偏離,就準備開口宣布座談會到此結束。
誰知鼓掌剛結束,劉培文卻站起身來,對著王濛說道:“王濛老師,今天雖然是我的小說的座談會,但是難得大家來得齊整,不如我們探討探討意識流寫作,怎麽樣?”
劉培文之所以站起來說這個,一方麵是他確實有心嚐試,卻覺得自己缺乏指導,另一方麵也有轉變座談會內容,讓大家轉移注意力的想法。
畢竟人家燕京文藝邀請這麽多人來開座談會,最後鬧得不歡而散,說出去反而不美。
楊墨看他越俎代庖,隻是笑了笑,扭頭看著一旁的王濛,“怎麽樣,講講你的心得吧!”
王濛沒想到自己來一趟還當起了講師,不過他倒也不抗拒。
自從1980年以來,他一直推動嚐試中文語境的意識流寫作的努力,寫了《夜的眼》《春之聲》《海的夢》《風箏飄帶》等一係列作品,褒貶不一,但確實也影響了一大批人。
“既然這樣,我簡單分享一下我的心得。意識流的寫作還要從現代派的概念說起……”
王濛足足花了四十分鍾,把自己針對現代派的一些思考和對意識流寫作的探索統統端了出來。劉培文則是不停地記著筆記,這對他來說,是難得的與大師見麵、學習經驗的機會。
這要是擱在後世,這一堂課,說多麽珍貴都不為過。而對於很多在座的作家、編輯來說,這樣的探索學習的機會同樣不多。
於是座談會的後半段,幹脆變成了文學發展和寫作手法的大討論,不少人都受益匪淺。
最終,座談會的結束時間比預想的還要晚了半個多小時。
王濛走的時候,還專門跑過來跟劉培文交換了住址,叮囑他以後有創作上的想法,可以隨時跟他交流。劉培文對此當然是求之不得。
等人走得差不多了,張德寧才湊到跟前。
“你這小子,今天的發言也太大膽了!”她拿胳膊肘拐了拐劉培文,言語裏有些促狹。
“我怕什麽?”劉培文哂笑,“這些人可是你們請來的,真讓我罵了,你們也落不下好。”
“你放心吧,社裏還不至於沒有這點擔當。”張德寧言語裏還是非常讚賞,“你替老汪反駁他們的時候,我都覺得老汪要哭了,當時我……”
“行了,說正事”劉培文打斷。
“哦哦,說正事,”張德寧這時才看到還在門外不遠處的汪增其的身影,“還真是有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