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能力,為孩子搭建友誼的橋梁
嘿!我是早教書:全麵解讀哈佛大學智能教育 作者:宋璐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告訴孩子,理解萬歲
理解絕對是養育一切友情之果的土壤。
——伍德羅·威爾遜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交往能力的培養是不可缺少的,而理解他人則是一切交往的基本要求。
哈佛故事
一個小男孩來到了一個出售小狗的店鋪。
小男孩對店主說:“我可以看一下這裏的小狗嗎?”
店主從狗舍裏帶出來五隻毛茸茸的小狗。其中有一隻小狗被遠遠地落在後麵,走路還一瘸一拐的。
“那隻小狗有什麽毛病嗎?”男孩問道。
店主耐心地解釋說:“那隻小狗沒有臀骨臼,因此隻能一瘸一拐地走路。”
小男孩聽完之後,認真地說:“就是那隻小狗,我要買它。”
店主聽後,心知小男孩是同情這隻小狗,於是說道:“你用不著花錢,如果你真的想要它,我可以把它送個你。”
小男孩聽後,不但沒有感謝店主,反而十分氣憤地瞪著店主說:“我不需要你將這隻小狗送給我。這隻小狗的價值應該與其他狗一樣。我會付給你全價。不過我現在隻有這些錢。”說著從兜裏掏出了1美元,“以後每個月我會付給你50美分,直到付全為止。”
店長並沒有太過在意這個男孩的話。直到有一天,男孩付清了所有的錢,這時男孩才彎下腰,將褲腿卷起來,露出了一隻嚴重畸形的腿。
原來他的左腿也是跛的,靠一個大大的金屬支架撐著。他看著店主說道:“我是一個殘疾的孩子,每次看著其他小朋友奔跑的時候都會很羨慕。當我看到那個小狗,就覺得它和我同命相連,而事實證明,那個小狗的確需要一個可以理解它的人。”
後來,這個小男孩成為了美國的一州之長。
愛心課堂
相互理解是與人交往的基本素質。孩子出生之後,對整個世界都是陌生的。對他們來說,父母是最熟悉的人,而與父母相處是孩子進入社會交往的基礎。
家長作為孩子的啟蒙老師,有必要讓孩子認識到理解在交往中的重要性。就像故事中的小男孩一樣,因為殘疾的小狗引起了他的共鳴,讓他能夠由己及“人”,能夠感受到小狗的悲傷、失落,所以才堅持支付與其它小狗同樣的價錢買下它,為的就是尊重、理解與心心相惜的情感。
在生活中,孩子的理解能力首先是從家庭中學習的,隻有家長與孩子互相理解,才能進行更好的親子交流,才能夠使孩子擺脫對父母的依賴,輕鬆地與他人對話、交往。
必要的時候,父母還應該引導孩子學會寬容和理解,調整他們的心態,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和平等,這樣,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會更加明事理、懂事情。
相互理解十分重要,隻有父母先理解孩子,孩子才能在這種耳濡目染中理解他人。
教育小妙招
哈佛大學教授認為父母與孩子站的立場不同,因此很難了解對方的感受。因此,家長要學著教會孩子換位思考,讓孩子用一顆寬容的心去了解和關心他人。
·用換位思考的方式處理矛盾
很多孩子隻是習慣從自己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並沒有想過要從他人的角度看問題,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思維。針對這種情況,家長要注意引導孩子用換位思考的方式來處理矛盾,例如當雙方產生矛盾的時候,要站在對方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思考對方為什麽會這樣做。這樣孩子也會站在父母的角度上考慮,就會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站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角度上考慮,理解祖母的關係和嘮叨;站在老師的角度上思考,理解老師的辛苦等。
·進行角色交換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與孩子可以經常進行角色互換。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孩子與家長之間的交流,還能讓孩子參與到成年人的討論中來。在商量同一件事的時候,家長注意自己的言語和行為,要讓孩子懂得:尊重、理解、信任等這些觀念的重要性。
·互相理解,建立和諧家庭
如果孩子犯了錯誤,家長不要一味地采取嚴厲的批評方式,這樣不僅收不到實質性地效果,還可能會導致孩子越來越不聽大人的話,不能理解家長的良苦用心。所以,家長要營造出一種品德和諧的環境,這樣才不會讓孩子永遠處於被動的地位,隻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才能建立一種平等健康的家庭溝通關係。
·打破自我思考的方式,多元思考
理解是交流的基本原則,所有的交流都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這也是哈佛教育秉承的原則之一。如果孩子一味地以自己為中心,這樣就很難理解別人,也很難發現別人的優點和能力,更無法與別人進行平等的交流和合作。要想要孩子理解別人,就需要打破孩子一貫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方式。家長可以給孩子布置一個作業,讓孩子每天誇誇身邊的人,讓孩子發現別人的優點。這樣孩子就會發現很多美好的事物,從而也開始變得美好。
哈佛語錄
哈佛教育專家認為,家庭成員能不能進行友好地交流,孩子能否處理好人際關係,往往取決於孩子是否能夠做到真正地理解他人。尊重、信賴、關懷、接納、學會理解他人這些因素都是孩子在人際交往中至關重要不可缺少的因素。
引導孩子正確交朋友
友誼是世界上最為神聖的東西,它不僅值得人們去推崇,更值得人們永遠讚揚。
——卜伽丘
孩子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能夠學到很多東西,所以父母應該鼓勵孩子結交正確的朋友,給孩子創造交友的機會。有些父母將自己的擇友意願強加在孩子的身上,這讓孩子在交友過程中有了很大的壓力,甚至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作為父母,有責任給孩子灌輸好的交友思想,提供交友的自由空間。與其強製幹預,倒不如適當引導。
哈佛故事
在一次戰爭中,一家孤兒院的小女孩受了重傷,需要立即輸血救治,可是由於醫療條件有限,根本就沒有多餘的血漿。於是,醫生決定就地取材,他給孤兒院的其他孩子都驗了血,倒是有幾個和女孩血型一樣的。可是,醫生和孩子們的語言不通,根本就無法交流。
於是,女醫生隻能用一大堆的手勢告訴那幾個孩子,“你們的朋友受傷很嚴重,她現在急需要輸血治療,你們可以幫她嗎?”這幾個孩子聽懂之後,都點了點頭。
可是,眼前的這些孩子都沒有一個人表示願意獻血!醫生沒有想到會是這樣的情況,他們為什麽都不願意獻血救助自己的朋友呢?難道他們沒有聽懂自己說的話嗎?
這時,一個看上去隻有五、六歲的小男孩把手舉了起來,剛舉到一半又放下了,過了會兒,又舉起來了,這一次再也沒有放下。
醫生將小男孩帶到手術室,小男孩僵直地躺在手術床上,看著自己的血液被一點點地抽走,他的眼淚也掉了下來。醫生卻想不明白他哭泣的原因。這個時候,孤兒院裏麵的護工趕過來,醫生將這裏的情況告訴給護工,護工低下頭,給小男孩說了一些後,小男孩破涕為笑了。
原來,這些孩子並沒有理解醫生的話,他們認為獻血是用自己的生命去救那個小女孩,獻完血之後自己就會死掉,小男孩也正是想到這一點,才傷心地掉下眼淚!醫生弄明白原因後,心中又有了疑問:“既然知道獻血要死掉的話,那麽這個小男孩為什麽還願意獻血呢?”護工把醫生的話轉給小男孩,男孩的回答很簡單也很短,就幾個字而已,但是這幾個字卻感動了所有人。這個男孩說:“因為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愛心課堂
現在,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除了幼稚園的生活外,和同齡人相處的時間並不多。其實,讓孩子和同齡人之間多多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孩子心裏,他們也希望能夠得到同齡人的接受和認可,並且在這種過程中得到快樂和歡笑。
孩子總是要長大的,總是要走進社會、獨立生活。要想在社會上生存和發展,就避免不了與人交往、與人合作,所以,父母不能剝奪孩子交朋友的權力。小孩子交朋友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父母應該鼓勵他們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學著調整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係。在這種情況下,家長應該給予適時地指導,提高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但萬不可把自己的意誌強加在孩子的身上,那樣會起到相反的效果。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的判斷能力低,並不能正確地辨別出“赤者”和“墨者”的區別,這就需要父母給予適時地引導,幫助孩子分辨朋友的好壞、質量,鼓勵孩子去交一些好朋友,而不是任由其發展,什麽樣的朋友都交。
教育小妙招
現代社會,很多父母好像並不讚成孩子有太多的朋友,因為他們心中也有很多的擔心:一起貪玩,影響學習;交到壞朋友,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等。其實,隻要家長在旁適時地引導,那麽這些擔心也就不足為慮了。
·融入孩子,和孩子的朋友做朋友
如果孩子所交往的朋友並沒有對孩子造成威脅,也沒有把孩子引入歧途,那麽父母就大可不必強行製止孩子和朋友之間的交往。如果父母發現孩子的朋友有一些不好的習慣或性格,害怕孩子會因此而受到影響的話,可以適當地對其進行引導。
比如把孩子的朋友請到家裏來做客,和孩子一起玩遊戲、聊天等,在這種過程中,多多了解孩子的朋友,並且教導他們分辨是非的能力,教給他們處理問題的方法。除此之外,父母也可以帶著孩子們外出參加活動,比如體育活動、郊遊等。在這種活動的過程中,父母應該和孩子坦誠以待,那麽孩子自然也會將父母當作朋友,和他們無話不談,那麽父母所擔心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家長要給予孩子良性的引導
父母在孩子選擇朋友的問題上,應該給予良性的引導,幫助孩子選擇適合孩子成長的朋友。孩子有選擇朋友的權力,不過有時候他們也希望父母的參與,並且能夠給予他們建議。
如果父母強製幹涉的話,隻會引起孩子更加激烈的反抗和痛苦,明智的家長應該將自己的姿態放低,和孩子處於同等的地位上,幫助孩子想出解決的方法,給孩子一個合理的建議。父母可以選擇講故事、列舉事實的方式,對孩子講述其中的利害關係,讓孩子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理解父母的態度和判斷。大多數時候,孩子還是會聽取父母建議的,隻是父母不能操之過急,更不可大聲訓斥孩子。
·根據孩子的性格給予適當的建議
孩子選擇朋友也是對父母的考驗與挑戰。孩子的性格、成長環境、處事方法等這些都是孩子擇友時需要考慮的因素。所以父母應該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采用不同程度的“幹預”方式,或者加以提醒建議等,幫助孩子選擇適合的朋友。
哈佛語錄
哈佛教育專家認為,父母應該讓你的家變成孩子喜歡來玩的地方,這將有利於你更好地了解他們,從而對他們做出正確的判斷。如果父母隻是一味地反感、討厭孩子的朋友,這樣隻會讓孩子感到委屈和難過。
理解絕對是養育一切友情之果的土壤。
——伍德羅·威爾遜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交往能力的培養是不可缺少的,而理解他人則是一切交往的基本要求。
哈佛故事
一個小男孩來到了一個出售小狗的店鋪。
小男孩對店主說:“我可以看一下這裏的小狗嗎?”
店主從狗舍裏帶出來五隻毛茸茸的小狗。其中有一隻小狗被遠遠地落在後麵,走路還一瘸一拐的。
“那隻小狗有什麽毛病嗎?”男孩問道。
店主耐心地解釋說:“那隻小狗沒有臀骨臼,因此隻能一瘸一拐地走路。”
小男孩聽完之後,認真地說:“就是那隻小狗,我要買它。”
店主聽後,心知小男孩是同情這隻小狗,於是說道:“你用不著花錢,如果你真的想要它,我可以把它送個你。”
小男孩聽後,不但沒有感謝店主,反而十分氣憤地瞪著店主說:“我不需要你將這隻小狗送給我。這隻小狗的價值應該與其他狗一樣。我會付給你全價。不過我現在隻有這些錢。”說著從兜裏掏出了1美元,“以後每個月我會付給你50美分,直到付全為止。”
店長並沒有太過在意這個男孩的話。直到有一天,男孩付清了所有的錢,這時男孩才彎下腰,將褲腿卷起來,露出了一隻嚴重畸形的腿。
原來他的左腿也是跛的,靠一個大大的金屬支架撐著。他看著店主說道:“我是一個殘疾的孩子,每次看著其他小朋友奔跑的時候都會很羨慕。當我看到那個小狗,就覺得它和我同命相連,而事實證明,那個小狗的確需要一個可以理解它的人。”
後來,這個小男孩成為了美國的一州之長。
愛心課堂
相互理解是與人交往的基本素質。孩子出生之後,對整個世界都是陌生的。對他們來說,父母是最熟悉的人,而與父母相處是孩子進入社會交往的基礎。
家長作為孩子的啟蒙老師,有必要讓孩子認識到理解在交往中的重要性。就像故事中的小男孩一樣,因為殘疾的小狗引起了他的共鳴,讓他能夠由己及“人”,能夠感受到小狗的悲傷、失落,所以才堅持支付與其它小狗同樣的價錢買下它,為的就是尊重、理解與心心相惜的情感。
在生活中,孩子的理解能力首先是從家庭中學習的,隻有家長與孩子互相理解,才能進行更好的親子交流,才能夠使孩子擺脫對父母的依賴,輕鬆地與他人對話、交往。
必要的時候,父母還應該引導孩子學會寬容和理解,調整他們的心態,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和平等,這樣,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會更加明事理、懂事情。
相互理解十分重要,隻有父母先理解孩子,孩子才能在這種耳濡目染中理解他人。
教育小妙招
哈佛大學教授認為父母與孩子站的立場不同,因此很難了解對方的感受。因此,家長要學著教會孩子換位思考,讓孩子用一顆寬容的心去了解和關心他人。
·用換位思考的方式處理矛盾
很多孩子隻是習慣從自己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並沒有想過要從他人的角度看問題,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思維。針對這種情況,家長要注意引導孩子用換位思考的方式來處理矛盾,例如當雙方產生矛盾的時候,要站在對方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思考對方為什麽會這樣做。這樣孩子也會站在父母的角度上考慮,就會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站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角度上考慮,理解祖母的關係和嘮叨;站在老師的角度上思考,理解老師的辛苦等。
·進行角色交換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與孩子可以經常進行角色互換。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孩子與家長之間的交流,還能讓孩子參與到成年人的討論中來。在商量同一件事的時候,家長注意自己的言語和行為,要讓孩子懂得:尊重、理解、信任等這些觀念的重要性。
·互相理解,建立和諧家庭
如果孩子犯了錯誤,家長不要一味地采取嚴厲的批評方式,這樣不僅收不到實質性地效果,還可能會導致孩子越來越不聽大人的話,不能理解家長的良苦用心。所以,家長要營造出一種品德和諧的環境,這樣才不會讓孩子永遠處於被動的地位,隻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才能建立一種平等健康的家庭溝通關係。
·打破自我思考的方式,多元思考
理解是交流的基本原則,所有的交流都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這也是哈佛教育秉承的原則之一。如果孩子一味地以自己為中心,這樣就很難理解別人,也很難發現別人的優點和能力,更無法與別人進行平等的交流和合作。要想要孩子理解別人,就需要打破孩子一貫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方式。家長可以給孩子布置一個作業,讓孩子每天誇誇身邊的人,讓孩子發現別人的優點。這樣孩子就會發現很多美好的事物,從而也開始變得美好。
哈佛語錄
哈佛教育專家認為,家庭成員能不能進行友好地交流,孩子能否處理好人際關係,往往取決於孩子是否能夠做到真正地理解他人。尊重、信賴、關懷、接納、學會理解他人這些因素都是孩子在人際交往中至關重要不可缺少的因素。
引導孩子正確交朋友
友誼是世界上最為神聖的東西,它不僅值得人們去推崇,更值得人們永遠讚揚。
——卜伽丘
孩子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能夠學到很多東西,所以父母應該鼓勵孩子結交正確的朋友,給孩子創造交友的機會。有些父母將自己的擇友意願強加在孩子的身上,這讓孩子在交友過程中有了很大的壓力,甚至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作為父母,有責任給孩子灌輸好的交友思想,提供交友的自由空間。與其強製幹預,倒不如適當引導。
哈佛故事
在一次戰爭中,一家孤兒院的小女孩受了重傷,需要立即輸血救治,可是由於醫療條件有限,根本就沒有多餘的血漿。於是,醫生決定就地取材,他給孤兒院的其他孩子都驗了血,倒是有幾個和女孩血型一樣的。可是,醫生和孩子們的語言不通,根本就無法交流。
於是,女醫生隻能用一大堆的手勢告訴那幾個孩子,“你們的朋友受傷很嚴重,她現在急需要輸血治療,你們可以幫她嗎?”這幾個孩子聽懂之後,都點了點頭。
可是,眼前的這些孩子都沒有一個人表示願意獻血!醫生沒有想到會是這樣的情況,他們為什麽都不願意獻血救助自己的朋友呢?難道他們沒有聽懂自己說的話嗎?
這時,一個看上去隻有五、六歲的小男孩把手舉了起來,剛舉到一半又放下了,過了會兒,又舉起來了,這一次再也沒有放下。
醫生將小男孩帶到手術室,小男孩僵直地躺在手術床上,看著自己的血液被一點點地抽走,他的眼淚也掉了下來。醫生卻想不明白他哭泣的原因。這個時候,孤兒院裏麵的護工趕過來,醫生將這裏的情況告訴給護工,護工低下頭,給小男孩說了一些後,小男孩破涕為笑了。
原來,這些孩子並沒有理解醫生的話,他們認為獻血是用自己的生命去救那個小女孩,獻完血之後自己就會死掉,小男孩也正是想到這一點,才傷心地掉下眼淚!醫生弄明白原因後,心中又有了疑問:“既然知道獻血要死掉的話,那麽這個小男孩為什麽還願意獻血呢?”護工把醫生的話轉給小男孩,男孩的回答很簡單也很短,就幾個字而已,但是這幾個字卻感動了所有人。這個男孩說:“因為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愛心課堂
現在,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除了幼稚園的生活外,和同齡人相處的時間並不多。其實,讓孩子和同齡人之間多多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孩子心裏,他們也希望能夠得到同齡人的接受和認可,並且在這種過程中得到快樂和歡笑。
孩子總是要長大的,總是要走進社會、獨立生活。要想在社會上生存和發展,就避免不了與人交往、與人合作,所以,父母不能剝奪孩子交朋友的權力。小孩子交朋友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父母應該鼓勵他們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學著調整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係。在這種情況下,家長應該給予適時地指導,提高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但萬不可把自己的意誌強加在孩子的身上,那樣會起到相反的效果。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的判斷能力低,並不能正確地辨別出“赤者”和“墨者”的區別,這就需要父母給予適時地引導,幫助孩子分辨朋友的好壞、質量,鼓勵孩子去交一些好朋友,而不是任由其發展,什麽樣的朋友都交。
教育小妙招
現代社會,很多父母好像並不讚成孩子有太多的朋友,因為他們心中也有很多的擔心:一起貪玩,影響學習;交到壞朋友,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等。其實,隻要家長在旁適時地引導,那麽這些擔心也就不足為慮了。
·融入孩子,和孩子的朋友做朋友
如果孩子所交往的朋友並沒有對孩子造成威脅,也沒有把孩子引入歧途,那麽父母就大可不必強行製止孩子和朋友之間的交往。如果父母發現孩子的朋友有一些不好的習慣或性格,害怕孩子會因此而受到影響的話,可以適當地對其進行引導。
比如把孩子的朋友請到家裏來做客,和孩子一起玩遊戲、聊天等,在這種過程中,多多了解孩子的朋友,並且教導他們分辨是非的能力,教給他們處理問題的方法。除此之外,父母也可以帶著孩子們外出參加活動,比如體育活動、郊遊等。在這種活動的過程中,父母應該和孩子坦誠以待,那麽孩子自然也會將父母當作朋友,和他們無話不談,那麽父母所擔心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家長要給予孩子良性的引導
父母在孩子選擇朋友的問題上,應該給予良性的引導,幫助孩子選擇適合孩子成長的朋友。孩子有選擇朋友的權力,不過有時候他們也希望父母的參與,並且能夠給予他們建議。
如果父母強製幹涉的話,隻會引起孩子更加激烈的反抗和痛苦,明智的家長應該將自己的姿態放低,和孩子處於同等的地位上,幫助孩子想出解決的方法,給孩子一個合理的建議。父母可以選擇講故事、列舉事實的方式,對孩子講述其中的利害關係,讓孩子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理解父母的態度和判斷。大多數時候,孩子還是會聽取父母建議的,隻是父母不能操之過急,更不可大聲訓斥孩子。
·根據孩子的性格給予適當的建議
孩子選擇朋友也是對父母的考驗與挑戰。孩子的性格、成長環境、處事方法等這些都是孩子擇友時需要考慮的因素。所以父母應該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采用不同程度的“幹預”方式,或者加以提醒建議等,幫助孩子選擇適合的朋友。
哈佛語錄
哈佛教育專家認為,父母應該讓你的家變成孩子喜歡來玩的地方,這將有利於你更好地了解他們,從而對他們做出正確的判斷。如果父母隻是一味地反感、討厭孩子的朋友,這樣隻會讓孩子感到委屈和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