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事能力,遇到問題不緊張
嘿!我是早教書:全麵解讀哈佛大學智能教育 作者:宋璐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安全,解決問題的前提
幸運並非沒有許多的恐懼與煩惱;厄運也並非沒有許多的安慰與希望。
——弗蘭西斯·培根
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想要讓其順利安全地長大,離不開自我保護能力的培育。自我保護是孩子必備的基本能力之一。隻有具備了自我保護能力,孩子才能在遇到困難與挫折的時候,能夠冷靜地進行思考應對的策略,最終順利解決問題。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應該加強培養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
哈佛故事
麥迪的爸爸腿受傷了,所以每次洗澡都需要媽媽的幫忙。
這天,6歲小麥迪寫完了自己的家庭作業後,想要征得媽媽的同意玩一會兒電腦。他走進浴室,發現爸爸媽媽都躺在了地上,而房間裏到處都充斥著瓦斯的味道。他跑了過去搖了搖地上的爸爸媽媽,發現他們都失去了意識。
隨後小麥迪並沒有像其他的孩子一樣不知所措,他冷靜地關上了熱水器的瓦斯閥門,然後把屋子裏的窗戶都打開了,隨後又拿著爸爸的手機跑到屋外撥通了醫院的急救電話。掛了電話之後,小麥迪意識到自己的身上沒有錢,所以又撥通了爺爺的電話。
幾乎是在同一時間,爺爺和救護車都趕到了麥迪家樓下,他們一起把爸爸媽媽送到了醫院。經過搶救,爸爸媽媽脫離了生命危險。
如果小麥迪沒有冷靜且及時地撥通電話的話,誰也不能保證他的爸爸媽媽是否還能夠再醒來。
為什麽小小的麥迪能夠有條不紊地處理這次的突發事故呢?原來,小麥迪在幼稚園裏接受了安全教育,而且回到家裏的時候,爸爸媽媽也會告訴孩子一些安全常識。所以知道了這些知識的小麥迪在遇到這次事故的時候才能熟練地處理這次事故。
愛心課堂
小麥迪掌握了安全知識,成功地挽救了父母的生命,防止了一次家庭悲劇的發生。由此可見安全教育不僅可以讓孩子自己免於危險,還可能幫助大人免於危險。
開展安全教育是迫切而又必需的教育要求。安全是人類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需求,安全就是生命。安全是孩子生存的基本保障,也是孩子的基本權利。采用安全措施,防止各種事故的發生已經成為了家長以及學校刻不容緩的使命。
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而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總是存在著各種各樣不安全的因素。作為家長,不僅要教會孩子相關的安全知識,還要告訴他們應對危險的方法,這樣他們在遇到危險的時候才能保護自己。
培養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不可急於求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也不是定時定點的教育課程。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學會用智慧的眼睛發現危險,並提醒孩子,教會孩子如何辨別危險,如何避免和處理各種危險狀況。
教育小妙招
安全教育不僅可以教室中集體學習,而且還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隨機教導。家長應該注意讓安全教育滲透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其具體做法不妨參考哈佛教育專家所給出的幾點建議:
·廚房裏的安全教育
很多家長認為廚房應該是孩子的禁地,因為廚房裏很容易發生意外,如煤氣泄漏、打碎碗等。因此很多家長禁止孩子出入廚房。其實,家長可以借助這些機會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他的自我保護意識。這時家長需要告訴孩子這種意外為什麽容易發生,應該如何應對這些意外。
·馬路上的安全教育
馬路是最重要的“自我保護教室”,當家長帶領孩子過馬路的時候,家長可以趁機告訴各種交通標誌以及它們的用途,並告訴他們如果看到這種標誌應該怎麽做。家長還要讓孩子懂得一些簡單實用的交通規則,如過馬路要走人行橫道、紅燈停綠燈行、斑馬線的作用等,這些都是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的前提。
·遇到陌生人的安全教育
家長要教育孩子,不要隨便跟著陌生人離開;陌生人送東西,不要接受;發現有陌生人尾隨,可以機智地進行躲閃。如果沒有躲過,陌生人仍然追隨,或者強行帶自己走,這個時候,自己可以大聲喊叫,並且跑向附近有人群的地方求助;自己一個人在家的時候,絕對不可以給陌生人開門,哪怕這個人宣稱自己是警察也不能開門;當走丟了的時候,告訴他要應該立即撥打110求助,不能跟任何陌生人走。當遇到有人勒索錢財,可以暫時妥協,盡可能地避免受到傷害,一定要記住安全第一。與此同時,可以記住犯罪嫌疑人的樣子,事後及時報警。
·遇到自然災害的安全教育
當孩子遭遇失火、地震等自然災害的時候,要大聲喊叫,提醒其他家庭成員迅速撤離危險地點,沿著安全通道迅速離開房間,到達戶外預先觀察好的安全地帶。如果孩子在意外中受傷,流血不止,應該馬上用幹淨的布,例如毛巾等,把傷口包紮好。然後,給家長或者120打電話求助。
以上這些看似簡單的安全措施,應該讓孩子牢記在新,這樣孩子才能在遇到危險的時候處變不驚,隨機應變。如果父母能把對孩子的愛轉化為對他們生存能力的培養,對他們健康人格的鍛造,這樣孩子才能健康順利地長大。
哈佛語錄
哈佛教育專家認為,培養自我保護能力是孩子能夠快樂健康成長的必備能力。隻有學會自我保護,避免危險的發生,孩子才能幸福、快樂地享受生活。為了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家長和老師應該盡早教會孩子一些必要的安全常識以及處理突發事件的方法,培養孩子自我保護能力及良好的應急心態,讓孩子成為自己的天使守護自己的安全。
自己解決,收獲更多
你不能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
——埃爾德裏奇·克裏佛
當孩子不知道怎麽解決問題的時候,總是會向父母尋求幫助,而很多父母都認為孩子不具備處理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孩子亂了手腳的時候,總是會代替孩子解決問題。其實,這樣的教育不僅不能幫助孩子成長,反而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阻礙,最明智的方法就是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問題,讓孩子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哈佛故事
凱瑞今年已經5歲了,她在一家幼稚園裏上中班。
有一天,凱瑞突然想起老師讓她帶紅色的東西去幼兒園,但是時間已經來不及了,因為她已經走在了去幼稚園的路上。
這該怎麽辦呢?
凱瑞著急地向媽媽求助,媽媽提醒凱瑞:“你的身上有沒有什麽東西是紅色的呢?”
凱瑞聽到媽媽的話,看了一下,發現自己的帽子是紅色的。
於是高高興興地去幼稚園了。
過了幾天,幼稚園的老師要求大家每個人都去看一本童話故事,然後拿到課堂上和大家一起分享。聽媽媽將童話故事可是凱瑞每天晚上都要做的事,所以她歡天喜地地回家告訴了媽媽,沒想到媽媽卻這樣說:“親愛的,你不覺得老師的作業是留給你而不是留給媽媽的嗎?老師說的是讓你們自己去看一本童話故事,而不是媽媽給你講。”
“可是媽媽,我不認識那麽多字啊!”凱瑞委屈地說。
“媽媽就在身邊啊,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隨時可以來問我。”媽媽說。
於是從那天開始,小凱瑞每天吃完晚飯都會拿著童話故事書看,甚至還在空白處用各種各樣的條紋、簡單的單詞做了筆記,隻要遇到不會的,馬上就會去找媽媽。
就這樣,一個月過去了。當老師讓大家分享自己學會的童話故事。班上隻有兩三個小朋友能夠講出完整的故事,而小凱瑞則滔滔不絕地講出了五六個,甚至還自己動手用彩紙做了公主帽子搭配演講,真是有趣極了!
愛心課堂
自己做和家長幫忙做,效果大不相同。凱瑞的父母正是把學故事這件事完全“下放”給了凱瑞,才讓孩子收獲良多。
在幫助孩子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之前,家長要先傾聽孩子的心聲。隻有真正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才能從孩子的立場上來看待問題,引導他們找到問題的症結所在,繼而製定出合理的解決方案。所以,父母應該學會與孩子做朋友,讓孩子相信父母。當他們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時,才願意主動向父母求救。
解決問題方法有很多,但是很多問題通常不能一下解決,需要循序漸進,不能急於求成。當孩子遇到問題或者與父母之間產生分歧的時候,父母要靜下心來與孩子一起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當孩子不認同自己的觀點時,自己直接向孩子發出指令:“你必須……”“你這樣做……”。當家長在與孩子經過了前期的商討得出一套解決方案之後,應該再與孩子一起商討這個解決辦法的可行性,有沒有其他的解決方案等。
在此過程中,家長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與孩子探討的過程中,對於孩子提出來的方法,家長一定要慎重對待。即使孩子提出的方法不可行,也要不直接給予否定,而要耐心地向孩子解釋,並且引導孩子朝著可行的方向思考。
當挑選出雙方都認可的方案時,父母還要帶著孩子進行一些嚐試,確定這個方案是否真的有效。如果無效,家長要與孩子一起分析問題到底出在什麽地方,應該怎麽做更加合理,然後再次製定解決方案。
在與孩子進行交流的時候,家長一定要注意方法。當家長講話得不到孩子的反應時,家長不要用“不”“不要”這樣的否定言辭,也不要用命令的語句嗬斥孩子,而要像對待成年人一樣尊重孩子。例如家長企圖讓孩子去睡覺,不要問:“你要睡覺了嗎?”而是應該說:“已經很晚了,去睡覺吧。”
同時家長讓孩子做一些事情的時候,要讓孩子有一定的心理準備,給孩子一些準備時間。例如在出門之前對孩子說:“5分鍾後我們就得走。”同時也要給孩子一些選擇的餘地:你要求孩子做家務的時候,可以對孩子說“你要洗碗還是掃地?”
教育小妙招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在做事情的時候經常會遇到一些問題,哈佛教育專家主張,家長要給予孩子適度的挫敗感,讓孩子在挫折中學成自己解決問題。
·讓孩子學會自己使用餐具吃東西
孩子在剛開始拿著勺子學習吃飯的時候,經常會把飯粒、零食弄掉或者把湯汁灑在桌子上,這時家長不要太過責怪孩子,或者因為擔心孩子而不讓孩子動手,這樣就剝奪孩子學習的機會。家長應該讓孩子在不斷拿取和正確放置過程中,慢慢學習進步。
·讓孩子學會自己學穿、脫衣服、穿鞋
可以讓孩子先學習脫衣服,在學習穿衣服、穿鞋的時候,可能會出現扣子扣錯,鞋子左右腳不分的情況。這時千萬不要給孩子太多斥責或者幹脆替孩子代勞,而應該拿起衣服或鞋子給孩子講解示範,然後再鼓勵孩子自己試一遍。
·讓孩子玩拚圖、堆積木的遊戲
玩拚圖、堆積木等遊戲,對開發孩子的腦力十分有利。不過因為孩子年齡的不同,在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表現。有時候孩子會因為對不好或者方法不對而生氣,這時父母不要太過著急,隻要靜靜地在一旁觀察,讓孩子自己摸索即可。
·讓孩子愛上塗鴉
給孩子幾支彩筆、一張紙,你將會收獲很多意外驚喜。孩子會憑借自己的想象力而任意發揮,雖然有時會畫到紙張外麵,父母不必生氣,也不要抓著寶寶的手,叫他怎麽才能畫好,隻要讓他自己練習就可以了。
哈佛語錄
哈佛教育專家認為,解決問題的關鍵就是要找到對應的方法,每一個問題都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解決。家長要做的就是引導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不是直接代替孩子解決問題。
小手動一動,腦瓜更聰明
要想得到一種見解,就需要你動手做一做,隻有動手做了,你才能夠真正了解實踐的意義,你才能有自己的首創精神。
——陀思妥耶夫斯基
靈巧的手是一個人大腦發育良好的表現之一,在大腦中有20萬個神經細胞負責支配手部動作,有5萬個神經細胞負責軀幹的動作,所以大腦發育對手的靈活性有著很重要的影響,而手部動作敏感度又可以反過來促進大腦各個區域的發育。
哈佛故事
玩是孩子的天性,琳達從孩子愛玩的特點出發,給孩子買了很多積木,大的、小的、木頭的、塑料的,簡單數一數,家裏的積木最少有五套。每當孩子拿著家裏的空瓶子、杯子玩耍的時候,琳達也並不阻止。而且,琳達還經常帶著孩子去各地遊玩,在孩子玩的過程中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當孩子稍大一點的時候,琳達給孩子買了很多拚圖,一點點,孩子能拚的圖案越來越多。
因為對孩子動手能力的培養,琳達的孩子從小就表現出了區別與普通孩子的動手才能。在做遊戲的時候,他搭的積木比別的孩子更有創造力;在講故事的時候,別的孩子講的都是現成的故事,而琳達的孩子總是自己編故事;在參加拚圖比賽的時候,高年級的孩子都拚不出來的圖案,他輕輕鬆鬆就搞定了。
到了小學二年級,琳達的孩子已經輕鬆自如地拆裝家裏的電風扇了。每到換季的時候家裏的電風扇需要拆裝都由這個小家夥搞定。有一次他的眼鏡壞了,家長都勸他去眼鏡店修理,沒想到這個小家夥沒幾分鍾就把自己的眼睛修好了。現在如果家裏有什麽電器壞了,小家夥一般都能自己修好,成為了家裏的“電器維修工”。
愛心課堂
家長應該避免對孩子包辦一切的愛護行為,學會放開孩子的小手,讓他們自己去創造。
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家長不僅不要限製孩子的發展還要給孩子創造的機會,給予孩子相對獨立的空間和自由,培養孩子自主選擇和處理問題的能力。讓孩子在嚐試的過程中品味失敗,這樣孩子才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快樂成長。
進行一些勞動技能的培養,不僅可以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讓孩子通過自我動手實踐,了解生活的不易,學會珍惜,還能讓孩子的手臂肌肉得到了鍛煉,促進身體發育,增強身體協調能力與身體素質,進而促進孩子腦部發育。
家長要鼓勵孩子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例如收拾自己的玩具、擺放好自己的書本和筆,自己穿衣服、係鞋帶、自己吃飯。如果孩子自己可以完成這項事情,家長千萬不要去幫忙。當然,讓孩子做自己能夠做到的事情並不是需要家長完全放手,放任孩子“自生自滅”,而是要站在一旁鼓勵孩子,給孩子加油打氣,讓他們有充分的信心,能夠找到堅持的動力,在孩子遇到困難而沮喪的時候,及時地化解孩子的不良情緒,讓孩子繼續前進。
一些日常整理工作雖然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在實際上卻給孩子創造了很好的鍛煉機會,鍛煉了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當然,這時家長對孩子的讚賞也十分重要,當孩子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給予一些獎勵可以讓孩子增強信心,讓他們親身體會到自己動手的快樂。
很多家長都對自己孩子的動手能力表示懷疑,為了避免危險不讓孩子去做任何事情,而且對於孩子的好奇的提問總是敷衍了事,也從不主動找孩子談心。這些都是造成孩子日後懶惰的重要原因。
人隻要一產生惰性,就不願意自己思考問題,更不要說動手做一些事情了。慢慢地,孩子就沒有獨立性,事事都依賴別人了。
教育小妙招
關於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哈佛教育專家建議,家長可以在日常的活動中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讓孩子變成一個“心靈手巧”的寶貝。
·做手工,小手更靈活
2歲半的孩子可以開始學習一些簡單的折紙,從3歲開始孩子可以學著拿剪刀,先學剪紙條,然後學著建一些比較普通的圖形,可以用紙條貼成鏈條或者用方紙貼成花籃等。4~5歲的孩子可以學著剪更複雜的剪貼和圖案。如果男孩子更喜歡車、船、飛機、大炮等,家長可以教孩子做一些這樣的模型。
·自己動手,快樂多
平時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培養讓孩子幫助父母倒水喝;吃飯的時候,讓孩子自己拿著筷子吃;讓孩子學習擦桌子掃地,自己整理玩具,洗手絹等。以此來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玩具相助,樂趣多
玩具是孩子最好的朋友,家長可以給孩子提供玩具,比如:積木、插塑、沙石、冰雪、拚裝玩具、橡皮泥等,讓孩子自己發揮創造。
聰明的家長應該順應孩子喜歡動手的規律,拿來一些廢紙來讓孩子撕,給他一些木頭和棍子讓他敲打,買來一些彩筆來教孩子學畫畫,找一些不用的小瓶小盒讓他玩耍,也可以,為他準備一些積木以及自製拚圖、橡皮泥、七巧板等玩具,讓孩子在動手的同時也動腦。
哈佛語錄
哈佛教育專家認為,不要小看孩子的動手能力,家長應該有意識地讓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從小就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獨立解決事情的能力。
幸運並非沒有許多的恐懼與煩惱;厄運也並非沒有許多的安慰與希望。
——弗蘭西斯·培根
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想要讓其順利安全地長大,離不開自我保護能力的培育。自我保護是孩子必備的基本能力之一。隻有具備了自我保護能力,孩子才能在遇到困難與挫折的時候,能夠冷靜地進行思考應對的策略,最終順利解決問題。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應該加強培養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
哈佛故事
麥迪的爸爸腿受傷了,所以每次洗澡都需要媽媽的幫忙。
這天,6歲小麥迪寫完了自己的家庭作業後,想要征得媽媽的同意玩一會兒電腦。他走進浴室,發現爸爸媽媽都躺在了地上,而房間裏到處都充斥著瓦斯的味道。他跑了過去搖了搖地上的爸爸媽媽,發現他們都失去了意識。
隨後小麥迪並沒有像其他的孩子一樣不知所措,他冷靜地關上了熱水器的瓦斯閥門,然後把屋子裏的窗戶都打開了,隨後又拿著爸爸的手機跑到屋外撥通了醫院的急救電話。掛了電話之後,小麥迪意識到自己的身上沒有錢,所以又撥通了爺爺的電話。
幾乎是在同一時間,爺爺和救護車都趕到了麥迪家樓下,他們一起把爸爸媽媽送到了醫院。經過搶救,爸爸媽媽脫離了生命危險。
如果小麥迪沒有冷靜且及時地撥通電話的話,誰也不能保證他的爸爸媽媽是否還能夠再醒來。
為什麽小小的麥迪能夠有條不紊地處理這次的突發事故呢?原來,小麥迪在幼稚園裏接受了安全教育,而且回到家裏的時候,爸爸媽媽也會告訴孩子一些安全常識。所以知道了這些知識的小麥迪在遇到這次事故的時候才能熟練地處理這次事故。
愛心課堂
小麥迪掌握了安全知識,成功地挽救了父母的生命,防止了一次家庭悲劇的發生。由此可見安全教育不僅可以讓孩子自己免於危險,還可能幫助大人免於危險。
開展安全教育是迫切而又必需的教育要求。安全是人類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需求,安全就是生命。安全是孩子生存的基本保障,也是孩子的基本權利。采用安全措施,防止各種事故的發生已經成為了家長以及學校刻不容緩的使命。
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而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總是存在著各種各樣不安全的因素。作為家長,不僅要教會孩子相關的安全知識,還要告訴他們應對危險的方法,這樣他們在遇到危險的時候才能保護自己。
培養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不可急於求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也不是定時定點的教育課程。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學會用智慧的眼睛發現危險,並提醒孩子,教會孩子如何辨別危險,如何避免和處理各種危險狀況。
教育小妙招
安全教育不僅可以教室中集體學習,而且還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隨機教導。家長應該注意讓安全教育滲透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其具體做法不妨參考哈佛教育專家所給出的幾點建議:
·廚房裏的安全教育
很多家長認為廚房應該是孩子的禁地,因為廚房裏很容易發生意外,如煤氣泄漏、打碎碗等。因此很多家長禁止孩子出入廚房。其實,家長可以借助這些機會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他的自我保護意識。這時家長需要告訴孩子這種意外為什麽容易發生,應該如何應對這些意外。
·馬路上的安全教育
馬路是最重要的“自我保護教室”,當家長帶領孩子過馬路的時候,家長可以趁機告訴各種交通標誌以及它們的用途,並告訴他們如果看到這種標誌應該怎麽做。家長還要讓孩子懂得一些簡單實用的交通規則,如過馬路要走人行橫道、紅燈停綠燈行、斑馬線的作用等,這些都是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的前提。
·遇到陌生人的安全教育
家長要教育孩子,不要隨便跟著陌生人離開;陌生人送東西,不要接受;發現有陌生人尾隨,可以機智地進行躲閃。如果沒有躲過,陌生人仍然追隨,或者強行帶自己走,這個時候,自己可以大聲喊叫,並且跑向附近有人群的地方求助;自己一個人在家的時候,絕對不可以給陌生人開門,哪怕這個人宣稱自己是警察也不能開門;當走丟了的時候,告訴他要應該立即撥打110求助,不能跟任何陌生人走。當遇到有人勒索錢財,可以暫時妥協,盡可能地避免受到傷害,一定要記住安全第一。與此同時,可以記住犯罪嫌疑人的樣子,事後及時報警。
·遇到自然災害的安全教育
當孩子遭遇失火、地震等自然災害的時候,要大聲喊叫,提醒其他家庭成員迅速撤離危險地點,沿著安全通道迅速離開房間,到達戶外預先觀察好的安全地帶。如果孩子在意外中受傷,流血不止,應該馬上用幹淨的布,例如毛巾等,把傷口包紮好。然後,給家長或者120打電話求助。
以上這些看似簡單的安全措施,應該讓孩子牢記在新,這樣孩子才能在遇到危險的時候處變不驚,隨機應變。如果父母能把對孩子的愛轉化為對他們生存能力的培養,對他們健康人格的鍛造,這樣孩子才能健康順利地長大。
哈佛語錄
哈佛教育專家認為,培養自我保護能力是孩子能夠快樂健康成長的必備能力。隻有學會自我保護,避免危險的發生,孩子才能幸福、快樂地享受生活。為了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家長和老師應該盡早教會孩子一些必要的安全常識以及處理突發事件的方法,培養孩子自我保護能力及良好的應急心態,讓孩子成為自己的天使守護自己的安全。
自己解決,收獲更多
你不能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
——埃爾德裏奇·克裏佛
當孩子不知道怎麽解決問題的時候,總是會向父母尋求幫助,而很多父母都認為孩子不具備處理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孩子亂了手腳的時候,總是會代替孩子解決問題。其實,這樣的教育不僅不能幫助孩子成長,反而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阻礙,最明智的方法就是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問題,讓孩子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哈佛故事
凱瑞今年已經5歲了,她在一家幼稚園裏上中班。
有一天,凱瑞突然想起老師讓她帶紅色的東西去幼兒園,但是時間已經來不及了,因為她已經走在了去幼稚園的路上。
這該怎麽辦呢?
凱瑞著急地向媽媽求助,媽媽提醒凱瑞:“你的身上有沒有什麽東西是紅色的呢?”
凱瑞聽到媽媽的話,看了一下,發現自己的帽子是紅色的。
於是高高興興地去幼稚園了。
過了幾天,幼稚園的老師要求大家每個人都去看一本童話故事,然後拿到課堂上和大家一起分享。聽媽媽將童話故事可是凱瑞每天晚上都要做的事,所以她歡天喜地地回家告訴了媽媽,沒想到媽媽卻這樣說:“親愛的,你不覺得老師的作業是留給你而不是留給媽媽的嗎?老師說的是讓你們自己去看一本童話故事,而不是媽媽給你講。”
“可是媽媽,我不認識那麽多字啊!”凱瑞委屈地說。
“媽媽就在身邊啊,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隨時可以來問我。”媽媽說。
於是從那天開始,小凱瑞每天吃完晚飯都會拿著童話故事書看,甚至還在空白處用各種各樣的條紋、簡單的單詞做了筆記,隻要遇到不會的,馬上就會去找媽媽。
就這樣,一個月過去了。當老師讓大家分享自己學會的童話故事。班上隻有兩三個小朋友能夠講出完整的故事,而小凱瑞則滔滔不絕地講出了五六個,甚至還自己動手用彩紙做了公主帽子搭配演講,真是有趣極了!
愛心課堂
自己做和家長幫忙做,效果大不相同。凱瑞的父母正是把學故事這件事完全“下放”給了凱瑞,才讓孩子收獲良多。
在幫助孩子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之前,家長要先傾聽孩子的心聲。隻有真正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才能從孩子的立場上來看待問題,引導他們找到問題的症結所在,繼而製定出合理的解決方案。所以,父母應該學會與孩子做朋友,讓孩子相信父母。當他們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時,才願意主動向父母求救。
解決問題方法有很多,但是很多問題通常不能一下解決,需要循序漸進,不能急於求成。當孩子遇到問題或者與父母之間產生分歧的時候,父母要靜下心來與孩子一起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當孩子不認同自己的觀點時,自己直接向孩子發出指令:“你必須……”“你這樣做……”。當家長在與孩子經過了前期的商討得出一套解決方案之後,應該再與孩子一起商討這個解決辦法的可行性,有沒有其他的解決方案等。
在此過程中,家長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與孩子探討的過程中,對於孩子提出來的方法,家長一定要慎重對待。即使孩子提出的方法不可行,也要不直接給予否定,而要耐心地向孩子解釋,並且引導孩子朝著可行的方向思考。
當挑選出雙方都認可的方案時,父母還要帶著孩子進行一些嚐試,確定這個方案是否真的有效。如果無效,家長要與孩子一起分析問題到底出在什麽地方,應該怎麽做更加合理,然後再次製定解決方案。
在與孩子進行交流的時候,家長一定要注意方法。當家長講話得不到孩子的反應時,家長不要用“不”“不要”這樣的否定言辭,也不要用命令的語句嗬斥孩子,而要像對待成年人一樣尊重孩子。例如家長企圖讓孩子去睡覺,不要問:“你要睡覺了嗎?”而是應該說:“已經很晚了,去睡覺吧。”
同時家長讓孩子做一些事情的時候,要讓孩子有一定的心理準備,給孩子一些準備時間。例如在出門之前對孩子說:“5分鍾後我們就得走。”同時也要給孩子一些選擇的餘地:你要求孩子做家務的時候,可以對孩子說“你要洗碗還是掃地?”
教育小妙招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在做事情的時候經常會遇到一些問題,哈佛教育專家主張,家長要給予孩子適度的挫敗感,讓孩子在挫折中學成自己解決問題。
·讓孩子學會自己使用餐具吃東西
孩子在剛開始拿著勺子學習吃飯的時候,經常會把飯粒、零食弄掉或者把湯汁灑在桌子上,這時家長不要太過責怪孩子,或者因為擔心孩子而不讓孩子動手,這樣就剝奪孩子學習的機會。家長應該讓孩子在不斷拿取和正確放置過程中,慢慢學習進步。
·讓孩子學會自己學穿、脫衣服、穿鞋
可以讓孩子先學習脫衣服,在學習穿衣服、穿鞋的時候,可能會出現扣子扣錯,鞋子左右腳不分的情況。這時千萬不要給孩子太多斥責或者幹脆替孩子代勞,而應該拿起衣服或鞋子給孩子講解示範,然後再鼓勵孩子自己試一遍。
·讓孩子玩拚圖、堆積木的遊戲
玩拚圖、堆積木等遊戲,對開發孩子的腦力十分有利。不過因為孩子年齡的不同,在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表現。有時候孩子會因為對不好或者方法不對而生氣,這時父母不要太過著急,隻要靜靜地在一旁觀察,讓孩子自己摸索即可。
·讓孩子愛上塗鴉
給孩子幾支彩筆、一張紙,你將會收獲很多意外驚喜。孩子會憑借自己的想象力而任意發揮,雖然有時會畫到紙張外麵,父母不必生氣,也不要抓著寶寶的手,叫他怎麽才能畫好,隻要讓他自己練習就可以了。
哈佛語錄
哈佛教育專家認為,解決問題的關鍵就是要找到對應的方法,每一個問題都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解決。家長要做的就是引導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不是直接代替孩子解決問題。
小手動一動,腦瓜更聰明
要想得到一種見解,就需要你動手做一做,隻有動手做了,你才能夠真正了解實踐的意義,你才能有自己的首創精神。
——陀思妥耶夫斯基
靈巧的手是一個人大腦發育良好的表現之一,在大腦中有20萬個神經細胞負責支配手部動作,有5萬個神經細胞負責軀幹的動作,所以大腦發育對手的靈活性有著很重要的影響,而手部動作敏感度又可以反過來促進大腦各個區域的發育。
哈佛故事
玩是孩子的天性,琳達從孩子愛玩的特點出發,給孩子買了很多積木,大的、小的、木頭的、塑料的,簡單數一數,家裏的積木最少有五套。每當孩子拿著家裏的空瓶子、杯子玩耍的時候,琳達也並不阻止。而且,琳達還經常帶著孩子去各地遊玩,在孩子玩的過程中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當孩子稍大一點的時候,琳達給孩子買了很多拚圖,一點點,孩子能拚的圖案越來越多。
因為對孩子動手能力的培養,琳達的孩子從小就表現出了區別與普通孩子的動手才能。在做遊戲的時候,他搭的積木比別的孩子更有創造力;在講故事的時候,別的孩子講的都是現成的故事,而琳達的孩子總是自己編故事;在參加拚圖比賽的時候,高年級的孩子都拚不出來的圖案,他輕輕鬆鬆就搞定了。
到了小學二年級,琳達的孩子已經輕鬆自如地拆裝家裏的電風扇了。每到換季的時候家裏的電風扇需要拆裝都由這個小家夥搞定。有一次他的眼鏡壞了,家長都勸他去眼鏡店修理,沒想到這個小家夥沒幾分鍾就把自己的眼睛修好了。現在如果家裏有什麽電器壞了,小家夥一般都能自己修好,成為了家裏的“電器維修工”。
愛心課堂
家長應該避免對孩子包辦一切的愛護行為,學會放開孩子的小手,讓他們自己去創造。
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家長不僅不要限製孩子的發展還要給孩子創造的機會,給予孩子相對獨立的空間和自由,培養孩子自主選擇和處理問題的能力。讓孩子在嚐試的過程中品味失敗,這樣孩子才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快樂成長。
進行一些勞動技能的培養,不僅可以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讓孩子通過自我動手實踐,了解生活的不易,學會珍惜,還能讓孩子的手臂肌肉得到了鍛煉,促進身體發育,增強身體協調能力與身體素質,進而促進孩子腦部發育。
家長要鼓勵孩子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例如收拾自己的玩具、擺放好自己的書本和筆,自己穿衣服、係鞋帶、自己吃飯。如果孩子自己可以完成這項事情,家長千萬不要去幫忙。當然,讓孩子做自己能夠做到的事情並不是需要家長完全放手,放任孩子“自生自滅”,而是要站在一旁鼓勵孩子,給孩子加油打氣,讓他們有充分的信心,能夠找到堅持的動力,在孩子遇到困難而沮喪的時候,及時地化解孩子的不良情緒,讓孩子繼續前進。
一些日常整理工作雖然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在實際上卻給孩子創造了很好的鍛煉機會,鍛煉了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當然,這時家長對孩子的讚賞也十分重要,當孩子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給予一些獎勵可以讓孩子增強信心,讓他們親身體會到自己動手的快樂。
很多家長都對自己孩子的動手能力表示懷疑,為了避免危險不讓孩子去做任何事情,而且對於孩子的好奇的提問總是敷衍了事,也從不主動找孩子談心。這些都是造成孩子日後懶惰的重要原因。
人隻要一產生惰性,就不願意自己思考問題,更不要說動手做一些事情了。慢慢地,孩子就沒有獨立性,事事都依賴別人了。
教育小妙招
關於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哈佛教育專家建議,家長可以在日常的活動中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讓孩子變成一個“心靈手巧”的寶貝。
·做手工,小手更靈活
2歲半的孩子可以開始學習一些簡單的折紙,從3歲開始孩子可以學著拿剪刀,先學剪紙條,然後學著建一些比較普通的圖形,可以用紙條貼成鏈條或者用方紙貼成花籃等。4~5歲的孩子可以學著剪更複雜的剪貼和圖案。如果男孩子更喜歡車、船、飛機、大炮等,家長可以教孩子做一些這樣的模型。
·自己動手,快樂多
平時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培養讓孩子幫助父母倒水喝;吃飯的時候,讓孩子自己拿著筷子吃;讓孩子學習擦桌子掃地,自己整理玩具,洗手絹等。以此來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玩具相助,樂趣多
玩具是孩子最好的朋友,家長可以給孩子提供玩具,比如:積木、插塑、沙石、冰雪、拚裝玩具、橡皮泥等,讓孩子自己發揮創造。
聰明的家長應該順應孩子喜歡動手的規律,拿來一些廢紙來讓孩子撕,給他一些木頭和棍子讓他敲打,買來一些彩筆來教孩子學畫畫,找一些不用的小瓶小盒讓他玩耍,也可以,為他準備一些積木以及自製拚圖、橡皮泥、七巧板等玩具,讓孩子在動手的同時也動腦。
哈佛語錄
哈佛教育專家認為,不要小看孩子的動手能力,家長應該有意識地讓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從小就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獨立解決事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