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吏核對完畢,勾對姓名,衝徐恭點了點頭,示意完全沒有問題。
徐恭抬了抬手,對葉秋嗯了一聲,「那就讓他們下去吧。」
可葉秋突然笑了,「徐大人,您說過,這回的兵役是可以拿錢贖的吧?那我們仙人村,就贖回這二十五個兵役。」
一語落地,徐恭震驚了,魏正英震驚了,在場的所有士兵,站在一旁裝鵪鶉的鄭亭長,躲在後堂的陶宗名,還有百姓們,全都震驚了。
半晌。徐恭才閉上不知何時張開的嘴,目光淩厲,「葉姑娘。你可要搞清楚,這是二十五個人的兵役,本官可不接受賒欠,借條什麽的。」
「那是當然。」葉秋目光篤定的微笑著,從荷包裏取出一張薄薄的紙,小心的展開,雙手遞到徐恭麵前。「潞州昌信錢莊的銀票,一千五百兩。百年老字號。見票即付。大人可以驗驗真假。」
徐恭瞳仁猛地一縮,竟是不敢伸手去接。
因為他知道,葉秋不可能拿一張假銀票來騙他。可要是接了這筆錢,讓葉秋贖了這回的兵役。他在陶家麵前,哪有臉麵可言?
這打的不是陶家的臉,是他徐恭的臉!
如果這點事都辦不好,讓陶家往後還怎麽甘心拿大筆的銀子孝敬他?
一瞬間,徐恭腦子裏轉過無數個念頭,但沒有哪一個,是能讓他去接了這張銀票的。眼睛眯了眯,他再度望著葉秋淡淡卻自信的笑顏,隻覺無比的刺眼。
然後。他頓了頓才說,「有這事嗎?這回的兵役,不許贖!」
他努力想要說出淩厲無比的氣勢。但那勉強拔高的聲音,卻顯得無比的幹澀。
「憑什麽?」最先衝上來打抱不平的是吳長生,「什麽時候朝廷不許贖兵役了?」
徐恭眼神一冷,陰鷙的麵容更顯陰鬱,「你是什麽人?居然敢來質問本官?不怕死了麽?」
「大人。」葉秋把吳長生拉住,望著徐恭。依然是那麽恭順和客氣,「之前。可是您的士兵說好了可以贖的,還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六十兩。仙人村的鄉親,都是聽到了的。如果大人不信,你們把人指出來。」
「對!我們都聽到了的。」
仙人村的漢子們是真的怒了,這一刻,大家無比的心齊。齊齊指向當初來仙人村傳令時,答葉秋話的那個士兵。
葉秋借來的一千五百兩,買下的僅是他們的兵役嗎?不,那還有可能救他們一命。甚至,全家老小的溫飽與安寧。
生死麵前,沒人能不在乎。如今錢籌到了,當官的卻不想認賬,這讓百姓們怎麽忍?
可徐恭看著那個被指認的士兵,卻是走上前去,啪地就是一個重重耳光,打得那士兵頓時嘴角滲出血來。
「誰叫你胡說八道?根本就沒這回事!」
然後,他轉身看著葉秋,帶了幾分笑意,「看,不過是個誤會,這樣說清楚了,就沒事了。錢你拿回去,人,我是要統統帶走的。」
這也實在欺人太甚了!
別說朱長富和幾個老人家想上前講理,就連魏正英都看不下去了。如果朝廷的法令,能這樣隨隨便便改來改去,那他們老百姓還有什麽日子好過?
葉秋忍著氣,攔著幾位老人家,說,「徐大人,你既然口口聲聲說是朝廷的法令,那能不能請出法令給我們看一眼?如果上麵真的寫了不能拿錢贖回,那我們也不多說什麽了。」
徐恭忽地笑了,手一揚,當真從桌上拿起公文,扔向葉秋,「聽說你是個識字的,那你就看仔細了。」
他很有自信,因為這道法令上,絕對沒有提及可以拿錢贖回的字樣。
隻是葉秋,在認真看過這張法令原件時,臉色變了。再度揚起公文時,目光中帶了一絲懷疑,「請問大人,既然是朝廷征兵,為什麽這張公文上,沒有奉天承運四字?」
這是皇權時代最基本的常識。沒有奉天承運,便不是奉旨。既不是皇上下旨,那又怎麽能說,是朝廷在征兵?
此言一出,不說鄭亭長,就連徐恭的臉,都白了一白。
葉秋腦中電光火石般的一閃,她突然發現,自己似乎無意中觸碰到了某個疑團,這次的征兵,當真有問題!
而此時,一個蒼老的聲音驀地在門口響起,「因為這根本不是朝廷下的令!」
朝廷征兵,曆來分軍戶和農戶兩種。
但不管是哪一戶來的,但凡由朝廷統一下旨征召的,都是正規軍。
這些士兵會編入軍隊名冊,有軍糧軍餉等物資發放。如果在戰場上立下功勞,還有軍功在冊,可以提拔。
但除此之外,戰場上還有一種兵源,叫做輔兵。
輔兵的征召一般不會由朝廷下旨,而是各地軍隊自行解決。這些輔兵顧名思義,一般用來協助正規軍作戰,挖築溝壕,運送糧草,幹的是最苦最累的活,但能得到的待遇,卻比農戶當兵還不如。
輔兵沒有軍餉,也入不了朝廷軍隊名冊,立功沒有獎賞,連刀槍都要靠自己籌備。他們隻能靠在戰場上掠奪敵軍物資,賺幾個小錢。一旦傷亡,連最起碼的補助和撫恤金都沒有。
是以,這種輔兵曆來不會強行征召,都憑自願。也隻有那些實在窮得活不下去的漢子,才會走上這條路。
但八角鎮這回征召的兵,明顯不是這樣。
當風塵仆仆趕回來的朱方氏,在亭舍門口公然揭露這一消息時,全鎮的百姓嘩然了。
他們可以忍受與親人的離別之痛,那是因為這是他們沒法子反抗的事情。而一旦知曉,這樣的離別,完全是個騙局,大家的心情可想而知。
此時,群情激憤已經不能表達大家的心情了,那樣滔天的烈焰。就算是徐恭這樣的悍將也頭皮發麻。
可他清楚的知道,自己不能退。
因為就算是征召輔兵,也是軍令。還是他自己領來的軍令。
近兩三年來,潞州一帶沒有大的戰事。安逸下來的將領們不能在戰場上發財,就都把心思動到了旁的地方。
象徐恭,算是腦子靈光,動作比較快的,早早的攏住了陶家,搭上了他家的棗酒生意。可還有很多將領。沒有找到發財的門路,那麽這樣一來。矛盾不可避免的發生了。
有一位跟徐恭情況類似的低級將領,因怕長官搶奪自己的生意,便提出了個建議。
建議從潞州到不遠的安澤縣之間,挖一條渠。然後引河水通渠,匯入浩蕩壯闊的牧馬河。這樣,就能跟西秦經濟重鎮,定襄城聯接在一起。把原先需要一個月的路程,縮短到五到七天。
這樣一來,勢必可以極大的帶動潞州的經濟,也能讓那些沒生意可做的將領們有更為廣闊的空間,自然也就不必再盯著旁人的仨瓜倆棗眼紅了。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提議。不管是軍事。還是民事用途上來說,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所以,這個提議很快就在潞州軍部得到了一致通過。
但接著問題就來了。
誰來修渠?
士兵當然可以。但現有人手絕對不夠。如果要修個三年五載,估計沒有將領會同意。但沒有聖旨,軍方也不能隨意征召民夫。
想盡快的把事情辦成,那就隻有一個辦法——征兵。
徐恭抬了抬手,對葉秋嗯了一聲,「那就讓他們下去吧。」
可葉秋突然笑了,「徐大人,您說過,這回的兵役是可以拿錢贖的吧?那我們仙人村,就贖回這二十五個兵役。」
一語落地,徐恭震驚了,魏正英震驚了,在場的所有士兵,站在一旁裝鵪鶉的鄭亭長,躲在後堂的陶宗名,還有百姓們,全都震驚了。
半晌。徐恭才閉上不知何時張開的嘴,目光淩厲,「葉姑娘。你可要搞清楚,這是二十五個人的兵役,本官可不接受賒欠,借條什麽的。」
「那是當然。」葉秋目光篤定的微笑著,從荷包裏取出一張薄薄的紙,小心的展開,雙手遞到徐恭麵前。「潞州昌信錢莊的銀票,一千五百兩。百年老字號。見票即付。大人可以驗驗真假。」
徐恭瞳仁猛地一縮,竟是不敢伸手去接。
因為他知道,葉秋不可能拿一張假銀票來騙他。可要是接了這筆錢,讓葉秋贖了這回的兵役。他在陶家麵前,哪有臉麵可言?
這打的不是陶家的臉,是他徐恭的臉!
如果這點事都辦不好,讓陶家往後還怎麽甘心拿大筆的銀子孝敬他?
一瞬間,徐恭腦子裏轉過無數個念頭,但沒有哪一個,是能讓他去接了這張銀票的。眼睛眯了眯,他再度望著葉秋淡淡卻自信的笑顏,隻覺無比的刺眼。
然後。他頓了頓才說,「有這事嗎?這回的兵役,不許贖!」
他努力想要說出淩厲無比的氣勢。但那勉強拔高的聲音,卻顯得無比的幹澀。
「憑什麽?」最先衝上來打抱不平的是吳長生,「什麽時候朝廷不許贖兵役了?」
徐恭眼神一冷,陰鷙的麵容更顯陰鬱,「你是什麽人?居然敢來質問本官?不怕死了麽?」
「大人。」葉秋把吳長生拉住,望著徐恭。依然是那麽恭順和客氣,「之前。可是您的士兵說好了可以贖的,還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六十兩。仙人村的鄉親,都是聽到了的。如果大人不信,你們把人指出來。」
「對!我們都聽到了的。」
仙人村的漢子們是真的怒了,這一刻,大家無比的心齊。齊齊指向當初來仙人村傳令時,答葉秋話的那個士兵。
葉秋借來的一千五百兩,買下的僅是他們的兵役嗎?不,那還有可能救他們一命。甚至,全家老小的溫飽與安寧。
生死麵前,沒人能不在乎。如今錢籌到了,當官的卻不想認賬,這讓百姓們怎麽忍?
可徐恭看著那個被指認的士兵,卻是走上前去,啪地就是一個重重耳光,打得那士兵頓時嘴角滲出血來。
「誰叫你胡說八道?根本就沒這回事!」
然後,他轉身看著葉秋,帶了幾分笑意,「看,不過是個誤會,這樣說清楚了,就沒事了。錢你拿回去,人,我是要統統帶走的。」
這也實在欺人太甚了!
別說朱長富和幾個老人家想上前講理,就連魏正英都看不下去了。如果朝廷的法令,能這樣隨隨便便改來改去,那他們老百姓還有什麽日子好過?
葉秋忍著氣,攔著幾位老人家,說,「徐大人,你既然口口聲聲說是朝廷的法令,那能不能請出法令給我們看一眼?如果上麵真的寫了不能拿錢贖回,那我們也不多說什麽了。」
徐恭忽地笑了,手一揚,當真從桌上拿起公文,扔向葉秋,「聽說你是個識字的,那你就看仔細了。」
他很有自信,因為這道法令上,絕對沒有提及可以拿錢贖回的字樣。
隻是葉秋,在認真看過這張法令原件時,臉色變了。再度揚起公文時,目光中帶了一絲懷疑,「請問大人,既然是朝廷征兵,為什麽這張公文上,沒有奉天承運四字?」
這是皇權時代最基本的常識。沒有奉天承運,便不是奉旨。既不是皇上下旨,那又怎麽能說,是朝廷在征兵?
此言一出,不說鄭亭長,就連徐恭的臉,都白了一白。
葉秋腦中電光火石般的一閃,她突然發現,自己似乎無意中觸碰到了某個疑團,這次的征兵,當真有問題!
而此時,一個蒼老的聲音驀地在門口響起,「因為這根本不是朝廷下的令!」
朝廷征兵,曆來分軍戶和農戶兩種。
但不管是哪一戶來的,但凡由朝廷統一下旨征召的,都是正規軍。
這些士兵會編入軍隊名冊,有軍糧軍餉等物資發放。如果在戰場上立下功勞,還有軍功在冊,可以提拔。
但除此之外,戰場上還有一種兵源,叫做輔兵。
輔兵的征召一般不會由朝廷下旨,而是各地軍隊自行解決。這些輔兵顧名思義,一般用來協助正規軍作戰,挖築溝壕,運送糧草,幹的是最苦最累的活,但能得到的待遇,卻比農戶當兵還不如。
輔兵沒有軍餉,也入不了朝廷軍隊名冊,立功沒有獎賞,連刀槍都要靠自己籌備。他們隻能靠在戰場上掠奪敵軍物資,賺幾個小錢。一旦傷亡,連最起碼的補助和撫恤金都沒有。
是以,這種輔兵曆來不會強行征召,都憑自願。也隻有那些實在窮得活不下去的漢子,才會走上這條路。
但八角鎮這回征召的兵,明顯不是這樣。
當風塵仆仆趕回來的朱方氏,在亭舍門口公然揭露這一消息時,全鎮的百姓嘩然了。
他們可以忍受與親人的離別之痛,那是因為這是他們沒法子反抗的事情。而一旦知曉,這樣的離別,完全是個騙局,大家的心情可想而知。
此時,群情激憤已經不能表達大家的心情了,那樣滔天的烈焰。就算是徐恭這樣的悍將也頭皮發麻。
可他清楚的知道,自己不能退。
因為就算是征召輔兵,也是軍令。還是他自己領來的軍令。
近兩三年來,潞州一帶沒有大的戰事。安逸下來的將領們不能在戰場上發財,就都把心思動到了旁的地方。
象徐恭,算是腦子靈光,動作比較快的,早早的攏住了陶家,搭上了他家的棗酒生意。可還有很多將領。沒有找到發財的門路,那麽這樣一來。矛盾不可避免的發生了。
有一位跟徐恭情況類似的低級將領,因怕長官搶奪自己的生意,便提出了個建議。
建議從潞州到不遠的安澤縣之間,挖一條渠。然後引河水通渠,匯入浩蕩壯闊的牧馬河。這樣,就能跟西秦經濟重鎮,定襄城聯接在一起。把原先需要一個月的路程,縮短到五到七天。
這樣一來,勢必可以極大的帶動潞州的經濟,也能讓那些沒生意可做的將領們有更為廣闊的空間,自然也就不必再盯著旁人的仨瓜倆棗眼紅了。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提議。不管是軍事。還是民事用途上來說,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所以,這個提議很快就在潞州軍部得到了一致通過。
但接著問題就來了。
誰來修渠?
士兵當然可以。但現有人手絕對不夠。如果要修個三年五載,估計沒有將領會同意。但沒有聖旨,軍方也不能隨意征召民夫。
想盡快的把事情辦成,那就隻有一個辦法——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