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來到春耕之後。
於河套——準確的說,是出高闕而渡大河,以‘叩關請朝’的匈奴使團,也總算是順利抵達長安城。
隻是與匈奴使團,乃至於匈奴單於庭預料中的狀況有所不同。
——在長安,匈奴使團並沒有遭受太多的可以刁難。
雖然走在大街上,還是有漢人投來不善的目光,甚至‘口出狂言’,但漢家在接待方麵,卻並沒有擺‘戰勝方’的譜。
與過往每一次,都一般無二的驛館,以及算不上美味,卻也足夠精細的吃食;
還是無法自由出入驛館、到外麵的街道上活動,但相應的,也還是有一隊禁軍包圍了驛館。
——限製匈奴使團的活動範圍,隻是順帶;
真正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匈奴使團的人身安全。
如此對待,讓原本還憂心忡忡的匈奴使團眾人心中,也不由生出些許不切實際的幻想。
但令匈奴使團絕望的是:漢人皇帝第一次召見匈奴使團,便給匈奴使團,乃至整個匈奴單於庭,都給出了一個好大的下馬威……
“盧氏?”
“唔,拖下去砍了。”
未央宮,宣室正殿。
匈奴使團才剛被引入殿內,都還沒來得及躬身行禮,禦榻之上,便傳來天子榮淡漠的一聲嘀咕。
待眾人驚疑不定的抬起頭,卻見劉榮正低著頭,看著手中,那卷記錄著匈奴使團成員的名單。
不等使團眾人反應過來,匈奴副使——匈奴東胡王、漢長安侯盧他之幼子:盧榮,便被殿外的武士們架了下去。
在盧榮被拖下去的同時,禦榻之上,也響起劉榮一聲明顯不曾壓低音量的嘀咕。
“什麽檔次,和朕起一樣名字?”
而後,劉榮又興致闌珊的抬起頭,將手中名單隨意遞到了身旁。
“按照名錄,凡出身韓王部、東胡王部的漢人,皆斬。”
如是一番話,驚得正使呼延且當瞪大雙眼,根本不敢相信使團受到接見的第一麵,漢人皇帝便如此痛下殺手!
雖然知道自己接下來的話,很大概率無法改變漢人皇帝的決心,呼延且當也還是硬著頭皮,上前一步。
“我使團,是奉我主——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於的派遣,為了和平、友誼而來朝見皇帝陛下。”
“皇帝陛下,難道就這般不懂禮數嗎?”
“就算不把我大匈奴當做朋友,皇帝陛下也應該遵守漢人的老話:兩國交戰,不斬來使……”
如是一番話,卻引得殿內,漢家上下君臣一陣哄笑不止。
看向呼延且當的眼神,更像是一群來到動物園的遊客,聽到一隻黑猩猩口吐人言——而且還是朗誦出一段文言文般,寫滿了獵奇。
禦榻之上,劉榮麵掛淡淡微笑,嘴上,也沒忘給出自己的解答。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朕亦以為然。”
“對於貴主單於派來長安,以商籌‘和平’‘友誼’的使者,朕縱是再怎般不喜,卻也總還願盡一些地主之誼。”
“但貴使需要知道,朕下令斬殺的這些人,並不能算作是匈奴使者。”
“——這些人,出生於我漢家,身上流淌著我漢人的血脈。”
“而且還是王族血脈!”
···
“這樣的人,不珍惜自己高貴的王族血脈,不惜放棄我漢家所恩賜的高官顯爵,也要為外族效命。”
“——這樣的人,被我漢家之民稱為:漢奸。”
“既然是我漢家的奸賊,那無論他是藏身於貴使團,還是逃亡到草原上的某個角落苟延殘喘,我漢家,都是絕不可能放過的。”
語調平和,卻也堅定無比的一番話,為自己‘露頭就秒’的舉動做出解釋之後,劉榮終於坐直了身,擺出一副華夏帝王接見外邦使者的姿態。
隻是嘴上,劉榮依舊沒忘補上一句:“回去之後,還請貴使轉告貴主單於;”
“——這些韓王部、東胡王部的奸賊,就別再派到我漢家出使了。”
“近些年,朕年歲稍長了些,脾氣不怎麽好。”
“萬一惹怒了朕,再讓朕盯上貴主大~單於的幕南地……”
“嗬;”
“嗬嗬……”
此言一出,殿內當即又是一陣吭哧吭哧的憋笑聲。
——近幾日,匈奴使團在長安過的‘好日子’,可把朝堂內外給氣壞了!
憑什麽給匈奴人這麽好的待遇?!
沒錯;
對於朝堂內外的公卿貴戚而言,作為戰敗國的匈奴人,派來長安的使團居然沒受到責難,簡直是令人難以想象的‘善待’。
直到今日,劉榮擺出這樣一幅稍顯隨性,卻又霸氣十足的架勢,漢家眾臣麵上,才總算是湧現出由衷的笑容。
——看到陛下這麽流氓,我們總算放心了!
與漢家眾臣的‘老懷大慰’所不同的,是匈奴使團眾人——準確的說,是‘其餘眾人’臉上,都不免掛上了一抹複雜。
有屈辱,有憤怒!
自然,也有恐懼,和擔憂。
不過劉榮卻沒有再過多為難,隻點到為止的擺明了姿態,便將那塊寫有匈奴國書的木牘拿了起來。
低頭大致掃了一眼,劉榮的嘴角之上,便再次翹起一抹耐人尋味的弧度。
——國書上的內容,早在匈奴使團‘請見’的消息從河套傳來時,便一同送來了長安,送到了劉榮的禦案之上。
之所以還要象征性的掃一眼,不過是劉榮要確定一下有沒有出入。
至於劉榮那耐人尋味的一笑,則是因為方才,劉榮發現了一個極為有趣的變化。
——這塊木牘,確實有些許‘出入’。
卻不是內容上,而是這塊木牘的大小。
早在太祖高皇帝之時,漢匈雙方往來國書便有定製:以長寬各一尺一寸的木牘作為載體,並以‘匈奴單於’‘漢皇帝’作為雙方對彼此的官方書麵稱呼。
但後來,隨著漢家‘休養生息’‘委曲求全’的國策愈發深刻,漢匈雙方之間的戰略天平,也愈發朝著匈奴人傾斜,情況就發生了些許微妙的變化。
比如,原定長寬各一尺一寸的國書木牘,在青史第一漢奸:閹人中行說的慫恿下,被匈奴單於庭改為了長寬各一尺二寸。
大致寓意:我匈奴比你漢家強,連國書都比你漢家的大之類。
而後,便是雙方原定的官方書麵稱呼——漢家的‘漢皇帝’,被匈奴人去掉了‘漢’字,簡化為:皇帝。
聽上去沒什麽區別,但實際上,卻是降格了不止三五個檔次。
就好比一位王侯,你叫他燕王、楚王之類,這就很有逼格。
但如果你叫他大王?
雖然還是‘王’,但聽上去卻根本不像是一方天地的主宰,更像是落草為寇,打家劫舍的匪寇、山賊之類。
同樣的道理——漢皇帝、皇帝,聽上去一樣,卻隻是因為在漢家內部,皇帝二字本身就是‘漢皇帝’的意思,沒人會覺得有什麽不對。
但在外部,如北方草原、南方嶺南百越之地,去掉個‘漢’字,單稱皇帝,卻是有大問題的。
旁的不說——嶺南的南越王趙佗,可至今都還保留著那頂黃屋左纛呢!
雖然明麵上,趙佗在漢家麵前承諾去帝號,複王號,但在南越國內,趙佗依舊是那位英明神武的南越武帝!
趙佗既然是南越武‘帝’,那作為惡鄰的閩越、東越,自然也都不甘於人後。
故而在嶺南,皇帝二字代表的,可能是南越皇帝趙佗,可能是閩越皇帝騶郢(zouying),也可能是東越皇帝鄒無厲;
但唯獨不可能是漢天子劉榮。
在草原,情況也差不多。
匈奴單於這‘單於’二字,在匈奴語中原為‘廣大之貌’之意。
自冒頓單於鳴鏑弑父,殺死頭曼單於,並先後打敗東胡、月氏,史無前例的統一草原之後,單於二字,又成了比‘王’高一級,且專指草原遊牧之民最高領主、最高統治者的稱謂詞。
從身份地位上來看,匈奴現在的‘單於’,對標的是華夏的天子、皇帝。
——就連遊牧之民對單於的尊稱:撐犁孤塗,字麵意思都是‘天神之子’,基本等同於匈奴語版的天子!
而‘皇帝’二字,在匈奴語中,本沒有近似的同義詞代指;
匈奴人薄弱的文化底蘊,又無法支撐匈奴人像後世的西洋人那般,隨意的‘造新詞’。
所以,漢皇帝三字翻譯成匈奴語,在匈奴人耳中,其實就是簡單直接的:漢人單於。
隻是這裏的漢人單於,是直言不諱的‘漢人單於’,而非稱呼匈奴單於時那般,避諱的稱呼‘撐犁孤塗’之類。
明白了這些,再來看‘漢皇帝’三字被去掉個‘漢’字,就不難發現問題所在了。
——漢皇帝,在匈奴語中等於:漢人單於;
去掉個‘漢’字,那可就隻剩單於了!
草原上的單於,是什麽意思?
雖然冒頓、老上,以及如今的軍臣,本質上都是匈奴單於,但草原上,除非是敵人、反動分子,否則沒人會稱呼他們為‘單於’;
而是恭敬的稱之為:撐犁孤塗,或帶上前綴,尊稱已逝者為:冒頓單於、老上單於。
唯一會被不帶前綴直接稱呼為‘單於’的,是被冒頓單於鳴鏑弑殺的菜雞:攣鞮頭曼……
再有,便是‘匈奴單於’的官方稱謂,也被匈奴人擅自升格為: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於。
這就再簡單直接不過了——和後世的大清皇帝,動輒取個幾十個字的諡號一樣,屬於最簡單粗暴的‘狂炫酷拽吊炸天’。
對此,漢家曆代先皇都是咬牙切齒,卻又不得不委曲求全。
——呂太後對匈奴人如此狂妄的姿態,對冒頓單於‘來快活快活’的邀請,隻是卑微的表示:我老了,無法取悅大單於,還是給您送年輕的美人去享用吧;
太宗皇帝看到那句‘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於’,也隻是一怒之下怒了一下;
決戰還沒打起來就打道回府,去關東平定諸侯叛亂,並再度和親。
先孝景皇帝——那麽陰損、小氣的一個人,對於匈奴人的狂妄,也隻是暗地裏咬牙切齒,再拿劉榮出出氣;
明麵上,卻依舊是一副‘隨你怎般激怒,我漢家就是不主動開啟戰端’的架勢,穩如老狗。
而方才,劉榮便從手中的木牘國書上,發現了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變化。
——匈奴國書的大小,從過去幾十年始終保持不變的一尺二寸,直接縮小到了一尺整!
剛好就是劉榮用力張開手掌,以大拇指和小拇指尖端,量取一拃的長度!
比雙方——太祖高皇帝和冒頓單於原本約定的‘一尺一寸’,都還更小了一寸!
好吧,劉榮的手確實有些大,一拃能有23厘米。
但劉榮很清楚:自己的手再大,也絕不可能達到一尺一寸或一尺二寸,也就是26厘米或29厘米多。
如果說,匈奴人把國書從傲慢的一尺二寸,縮小為原定的一尺一寸,保持和漢家國書大小一致,那或許可以理解為:匈奴人放下了傲慢,把漢家放在了和自己一樣的高度,平等對待、交流;
但在原定的一尺一寸上再小了一寸,而且是直接從一尺二寸,一次性縮小到了一尺整!
這就隻能理解為:匈奴人,真的是擺足了低姿態,迫切需要漢匈雙方止戰!
更搞笑的是:雖然縮小了國書尺寸,但匈奴人依舊保留了那句‘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於’的自大稱謂;
就好像是在說:別覺得我尊重你,就是我怕了你!
我依舊狂炫哭拽吊炸天,強的一批!
但與此同時,匈奴人又好似是怕惹怒了劉榮般,將‘皇帝’二字恢複為了幾十年前,雙方約定的‘漢皇帝’……
隻能說,遊牧之民當真是耿直。
就連玩兒花花腸子,都是如此簡單、可愛。
早就明白了匈奴人的意圖,也早就知道這份國書上的內容,劉榮便也沒再裝模作樣的說些‘貴使此來,所為何故’之類的客套話。
拿著那塊長寬各隻有一寸的匈奴國書,裝出一副細細閱覽的架勢,暗下卻是思慮一陣;
良久,劉榮才放下手中木牘,含笑發出一聲歎息。
“唉~”
“也是難為貴主單於。”
“——好歹也做了這麽些年的‘兄長’,突然要對弟弟這般低聲下氣,想必也是多有憋悶。”
“隻是過往這些年,在教會我漢家的同時,當也教會了貴主單於一個道理。”
“和平,從來都不是空口白話,就能換來的……”
此言一出,便是劉榮圖窮匕見。
——過去,漢家祈求和平,雖然還不至於到割地賠款的地步,卻也好歹是遣女和親,再搭上一筆不菲的陪嫁。
現在,換做你們匈奴人要乞和了;
為了和平,你大匈奴——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於,又能付出什麽代價?
時間來到春耕之後。
於河套——準確的說,是出高闕而渡大河,以‘叩關請朝’的匈奴使團,也總算是順利抵達長安城。
隻是與匈奴使團,乃至於匈奴單於庭預料中的狀況有所不同。
——在長安,匈奴使團並沒有遭受太多的可以刁難。
雖然走在大街上,還是有漢人投來不善的目光,甚至‘口出狂言’,但漢家在接待方麵,卻並沒有擺‘戰勝方’的譜。
與過往每一次,都一般無二的驛館,以及算不上美味,卻也足夠精細的吃食;
還是無法自由出入驛館、到外麵的街道上活動,但相應的,也還是有一隊禁軍包圍了驛館。
——限製匈奴使團的活動範圍,隻是順帶;
真正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匈奴使團的人身安全。
如此對待,讓原本還憂心忡忡的匈奴使團眾人心中,也不由生出些許不切實際的幻想。
但令匈奴使團絕望的是:漢人皇帝第一次召見匈奴使團,便給匈奴使團,乃至整個匈奴單於庭,都給出了一個好大的下馬威……
“盧氏?”
“唔,拖下去砍了。”
未央宮,宣室正殿。
匈奴使團才剛被引入殿內,都還沒來得及躬身行禮,禦榻之上,便傳來天子榮淡漠的一聲嘀咕。
待眾人驚疑不定的抬起頭,卻見劉榮正低著頭,看著手中,那卷記錄著匈奴使團成員的名單。
不等使團眾人反應過來,匈奴副使——匈奴東胡王、漢長安侯盧他之幼子:盧榮,便被殿外的武士們架了下去。
在盧榮被拖下去的同時,禦榻之上,也響起劉榮一聲明顯不曾壓低音量的嘀咕。
“什麽檔次,和朕起一樣名字?”
而後,劉榮又興致闌珊的抬起頭,將手中名單隨意遞到了身旁。
“按照名錄,凡出身韓王部、東胡王部的漢人,皆斬。”
如是一番話,驚得正使呼延且當瞪大雙眼,根本不敢相信使團受到接見的第一麵,漢人皇帝便如此痛下殺手!
雖然知道自己接下來的話,很大概率無法改變漢人皇帝的決心,呼延且當也還是硬著頭皮,上前一步。
“我使團,是奉我主——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於的派遣,為了和平、友誼而來朝見皇帝陛下。”
“皇帝陛下,難道就這般不懂禮數嗎?”
“就算不把我大匈奴當做朋友,皇帝陛下也應該遵守漢人的老話:兩國交戰,不斬來使……”
如是一番話,卻引得殿內,漢家上下君臣一陣哄笑不止。
看向呼延且當的眼神,更像是一群來到動物園的遊客,聽到一隻黑猩猩口吐人言——而且還是朗誦出一段文言文般,寫滿了獵奇。
禦榻之上,劉榮麵掛淡淡微笑,嘴上,也沒忘給出自己的解答。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朕亦以為然。”
“對於貴主單於派來長安,以商籌‘和平’‘友誼’的使者,朕縱是再怎般不喜,卻也總還願盡一些地主之誼。”
“但貴使需要知道,朕下令斬殺的這些人,並不能算作是匈奴使者。”
“——這些人,出生於我漢家,身上流淌著我漢人的血脈。”
“而且還是王族血脈!”
···
“這樣的人,不珍惜自己高貴的王族血脈,不惜放棄我漢家所恩賜的高官顯爵,也要為外族效命。”
“——這樣的人,被我漢家之民稱為:漢奸。”
“既然是我漢家的奸賊,那無論他是藏身於貴使團,還是逃亡到草原上的某個角落苟延殘喘,我漢家,都是絕不可能放過的。”
語調平和,卻也堅定無比的一番話,為自己‘露頭就秒’的舉動做出解釋之後,劉榮終於坐直了身,擺出一副華夏帝王接見外邦使者的姿態。
隻是嘴上,劉榮依舊沒忘補上一句:“回去之後,還請貴使轉告貴主單於;”
“——這些韓王部、東胡王部的奸賊,就別再派到我漢家出使了。”
“近些年,朕年歲稍長了些,脾氣不怎麽好。”
“萬一惹怒了朕,再讓朕盯上貴主大~單於的幕南地……”
“嗬;”
“嗬嗬……”
此言一出,殿內當即又是一陣吭哧吭哧的憋笑聲。
——近幾日,匈奴使團在長安過的‘好日子’,可把朝堂內外給氣壞了!
憑什麽給匈奴人這麽好的待遇?!
沒錯;
對於朝堂內外的公卿貴戚而言,作為戰敗國的匈奴人,派來長安的使團居然沒受到責難,簡直是令人難以想象的‘善待’。
直到今日,劉榮擺出這樣一幅稍顯隨性,卻又霸氣十足的架勢,漢家眾臣麵上,才總算是湧現出由衷的笑容。
——看到陛下這麽流氓,我們總算放心了!
與漢家眾臣的‘老懷大慰’所不同的,是匈奴使團眾人——準確的說,是‘其餘眾人’臉上,都不免掛上了一抹複雜。
有屈辱,有憤怒!
自然,也有恐懼,和擔憂。
不過劉榮卻沒有再過多為難,隻點到為止的擺明了姿態,便將那塊寫有匈奴國書的木牘拿了起來。
低頭大致掃了一眼,劉榮的嘴角之上,便再次翹起一抹耐人尋味的弧度。
——國書上的內容,早在匈奴使團‘請見’的消息從河套傳來時,便一同送來了長安,送到了劉榮的禦案之上。
之所以還要象征性的掃一眼,不過是劉榮要確定一下有沒有出入。
至於劉榮那耐人尋味的一笑,則是因為方才,劉榮發現了一個極為有趣的變化。
——這塊木牘,確實有些許‘出入’。
卻不是內容上,而是這塊木牘的大小。
早在太祖高皇帝之時,漢匈雙方往來國書便有定製:以長寬各一尺一寸的木牘作為載體,並以‘匈奴單於’‘漢皇帝’作為雙方對彼此的官方書麵稱呼。
但後來,隨著漢家‘休養生息’‘委曲求全’的國策愈發深刻,漢匈雙方之間的戰略天平,也愈發朝著匈奴人傾斜,情況就發生了些許微妙的變化。
比如,原定長寬各一尺一寸的國書木牘,在青史第一漢奸:閹人中行說的慫恿下,被匈奴單於庭改為了長寬各一尺二寸。
大致寓意:我匈奴比你漢家強,連國書都比你漢家的大之類。
而後,便是雙方原定的官方書麵稱呼——漢家的‘漢皇帝’,被匈奴人去掉了‘漢’字,簡化為:皇帝。
聽上去沒什麽區別,但實際上,卻是降格了不止三五個檔次。
就好比一位王侯,你叫他燕王、楚王之類,這就很有逼格。
但如果你叫他大王?
雖然還是‘王’,但聽上去卻根本不像是一方天地的主宰,更像是落草為寇,打家劫舍的匪寇、山賊之類。
同樣的道理——漢皇帝、皇帝,聽上去一樣,卻隻是因為在漢家內部,皇帝二字本身就是‘漢皇帝’的意思,沒人會覺得有什麽不對。
但在外部,如北方草原、南方嶺南百越之地,去掉個‘漢’字,單稱皇帝,卻是有大問題的。
旁的不說——嶺南的南越王趙佗,可至今都還保留著那頂黃屋左纛呢!
雖然明麵上,趙佗在漢家麵前承諾去帝號,複王號,但在南越國內,趙佗依舊是那位英明神武的南越武帝!
趙佗既然是南越武‘帝’,那作為惡鄰的閩越、東越,自然也都不甘於人後。
故而在嶺南,皇帝二字代表的,可能是南越皇帝趙佗,可能是閩越皇帝騶郢(zouying),也可能是東越皇帝鄒無厲;
但唯獨不可能是漢天子劉榮。
在草原,情況也差不多。
匈奴單於這‘單於’二字,在匈奴語中原為‘廣大之貌’之意。
自冒頓單於鳴鏑弑父,殺死頭曼單於,並先後打敗東胡、月氏,史無前例的統一草原之後,單於二字,又成了比‘王’高一級,且專指草原遊牧之民最高領主、最高統治者的稱謂詞。
從身份地位上來看,匈奴現在的‘單於’,對標的是華夏的天子、皇帝。
——就連遊牧之民對單於的尊稱:撐犁孤塗,字麵意思都是‘天神之子’,基本等同於匈奴語版的天子!
而‘皇帝’二字,在匈奴語中,本沒有近似的同義詞代指;
匈奴人薄弱的文化底蘊,又無法支撐匈奴人像後世的西洋人那般,隨意的‘造新詞’。
所以,漢皇帝三字翻譯成匈奴語,在匈奴人耳中,其實就是簡單直接的:漢人單於。
隻是這裏的漢人單於,是直言不諱的‘漢人單於’,而非稱呼匈奴單於時那般,避諱的稱呼‘撐犁孤塗’之類。
明白了這些,再來看‘漢皇帝’三字被去掉個‘漢’字,就不難發現問題所在了。
——漢皇帝,在匈奴語中等於:漢人單於;
去掉個‘漢’字,那可就隻剩單於了!
草原上的單於,是什麽意思?
雖然冒頓、老上,以及如今的軍臣,本質上都是匈奴單於,但草原上,除非是敵人、反動分子,否則沒人會稱呼他們為‘單於’;
而是恭敬的稱之為:撐犁孤塗,或帶上前綴,尊稱已逝者為:冒頓單於、老上單於。
唯一會被不帶前綴直接稱呼為‘單於’的,是被冒頓單於鳴鏑弑殺的菜雞:攣鞮頭曼……
再有,便是‘匈奴單於’的官方稱謂,也被匈奴人擅自升格為: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於。
這就再簡單直接不過了——和後世的大清皇帝,動輒取個幾十個字的諡號一樣,屬於最簡單粗暴的‘狂炫酷拽吊炸天’。
對此,漢家曆代先皇都是咬牙切齒,卻又不得不委曲求全。
——呂太後對匈奴人如此狂妄的姿態,對冒頓單於‘來快活快活’的邀請,隻是卑微的表示:我老了,無法取悅大單於,還是給您送年輕的美人去享用吧;
太宗皇帝看到那句‘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於’,也隻是一怒之下怒了一下;
決戰還沒打起來就打道回府,去關東平定諸侯叛亂,並再度和親。
先孝景皇帝——那麽陰損、小氣的一個人,對於匈奴人的狂妄,也隻是暗地裏咬牙切齒,再拿劉榮出出氣;
明麵上,卻依舊是一副‘隨你怎般激怒,我漢家就是不主動開啟戰端’的架勢,穩如老狗。
而方才,劉榮便從手中的木牘國書上,發現了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變化。
——匈奴國書的大小,從過去幾十年始終保持不變的一尺二寸,直接縮小到了一尺整!
剛好就是劉榮用力張開手掌,以大拇指和小拇指尖端,量取一拃的長度!
比雙方——太祖高皇帝和冒頓單於原本約定的‘一尺一寸’,都還更小了一寸!
好吧,劉榮的手確實有些大,一拃能有23厘米。
但劉榮很清楚:自己的手再大,也絕不可能達到一尺一寸或一尺二寸,也就是26厘米或29厘米多。
如果說,匈奴人把國書從傲慢的一尺二寸,縮小為原定的一尺一寸,保持和漢家國書大小一致,那或許可以理解為:匈奴人放下了傲慢,把漢家放在了和自己一樣的高度,平等對待、交流;
但在原定的一尺一寸上再小了一寸,而且是直接從一尺二寸,一次性縮小到了一尺整!
這就隻能理解為:匈奴人,真的是擺足了低姿態,迫切需要漢匈雙方止戰!
更搞笑的是:雖然縮小了國書尺寸,但匈奴人依舊保留了那句‘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於’的自大稱謂;
就好像是在說:別覺得我尊重你,就是我怕了你!
我依舊狂炫哭拽吊炸天,強的一批!
但與此同時,匈奴人又好似是怕惹怒了劉榮般,將‘皇帝’二字恢複為了幾十年前,雙方約定的‘漢皇帝’……
隻能說,遊牧之民當真是耿直。
就連玩兒花花腸子,都是如此簡單、可愛。
早就明白了匈奴人的意圖,也早就知道這份國書上的內容,劉榮便也沒再裝模作樣的說些‘貴使此來,所為何故’之類的客套話。
拿著那塊長寬各隻有一寸的匈奴國書,裝出一副細細閱覽的架勢,暗下卻是思慮一陣;
良久,劉榮才放下手中木牘,含笑發出一聲歎息。
“唉~”
“也是難為貴主單於。”
“——好歹也做了這麽些年的‘兄長’,突然要對弟弟這般低聲下氣,想必也是多有憋悶。”
“隻是過往這些年,在教會我漢家的同時,當也教會了貴主單於一個道理。”
“和平,從來都不是空口白話,就能換來的……”
此言一出,便是劉榮圖窮匕見。
——過去,漢家祈求和平,雖然還不至於到割地賠款的地步,卻也好歹是遣女和親,再搭上一筆不菲的陪嫁。
現在,換做你們匈奴人要乞和了;
為了和平,你大匈奴——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於,又能付出什麽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