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對於河套戰役過後,匈奴單於庭如此果決的轉移戰略重心,劉榮是頗有些驚訝的。
不是因為這麽做很蠢;
而是因為這麽做,實在是再明智不過!
劉榮原本還想:失去了河套,匈奴單於庭必定會產生一些動蕩——就算不會出現一個‘鳴鏑弑君’的新單於,也起碼要有一次血洗、暴力鎮壓。
而後,匈奴人必定不甘於河套之失,依舊會嚐試著奪回河套。
等過個幾年,損兵折將之後,匈奴人才會認清現實,接受‘河套不再屬於大匈奴’的既定事實,並以此為基礎,重新製定對外戰略。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為了在大體戰略層麵,更好的應對匈奴人可能做出的抉擇,劉榮曾站在匈奴人——站在匈奴單於庭的角度,去思考匈奴帝國未來的走向。
如果朕是匈奴單於,接下來該怎麽辦?
當這個念頭出現在腦海中的瞬間,劉榮便得出了答案。
——放棄所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徹底放棄河套地區,迅速將戰略重心西移!
但這麽做,並不是為了躲避漢家的兵峰,而是為了在西方、在遙遠的中亞地區重新建立自己的威望,並讓匈奴帝國‘重新偉大’。
而後,便是著重深耕西域,徹底達成對西域地區的完全統治,將西域這個輸血包牢牢掌握在手中,做好和漢人長期拉鋸的準備。
在中亞得到補充,並徹底掌控西域這個血袋之後,再回過頭,和漢人拉開架勢,鬥上個三五十年;
等戰況焦灼,漢人百姓疲於久戰,百姓民不聊生,漢人內部自然會出現問題……
這,就是劉榮站在匈奴單於的角度,以匈奴當下所麵臨的情況為準,所能想到的最優解。
但在簡單的思考之後,劉榮便斷定這個最優解,大概率不會被匈奴人采取。
原因很簡單;
——不是什麽人,都能如先孝景皇帝那般、像一個冰冷無情的決策機器一樣,以極致冷靜、不摻雜任何情緒的精神狀態,做出理論上最正確,實際上卻無比憋屈的抉擇。
尤其是匈奴人!
尤其是慕強心理極強,強到宗教信仰都有極為濃烈的‘我打不過的就是神’味道的匈奴人,絕對不會允許自己的至高統治者,做出哪怕一絲一毫有軟弱嫌疑的決策。
就拿眼下,才剛失去河套地區的匈奴單於庭來說;
按照草原遊牧之民最樸素的期望,這個時候的匈奴單於,就該把草原所有能夠作戰的勇士都聚在一起,朝著河套地區發起向死而生的英勇衝鋒!
單於應該以身作則,甚至於衝鋒陷陣,帶著不奪回河套誓不罷休的堅定意誌,讓大匈奴的騎兵重新踏足幕南地!
而在這種殷殷期盼下,單於居然低聲下氣向漢人的皇帝求和,甚至還要遠遠躲去西方,去欺負羸弱的西域各國,又或是那些金發碧眼的西方人?
在這種情況發生的瞬間,匈奴單於就會失去草原大半遊牧之民的效忠!
要不了多長的時間,草原某個犄角旮旯的角落,就會出現一個——甚至是雨後春筍般,冒出成千上萬個‘勇敢者’;
取不取代單於另說,起碼這些人會打起‘揮軍南下,奪回河套祖地’的旗號,並迅速壯大起來。
然後,草原就會出現一個最強蠱王,將所有決心奪回河套的勢力聯合起來。
到了這一步,這個‘反漢聯軍統領’的地位,實際上就已經不比單於低了。
考慮到此間種種,劉榮先前才會斷定:匈奴人,絕不會輕易善罷甘休。
哪怕明知無法奪回河套,匈奴單於軍臣,也必定會象征性的做出一些嚐試。
直到那些熱血沸騰的草原勇士,也被誇張的傷亡數字嚇住,給驚的熱血變涼,軍臣才會找一個契機,完成總體戰略從東向西的轉移。
至於之後的事順不順利——中亞能否順利拿下,劉榮不疑有他。
畢竟上帝之鞭的威名,還是有點東西的;
好歹也是出身東亞怪物房,甚至還一度短暫做過怪物房房主!
西進成功,對於‘帝國’狀態下的匈奴人而言,根本不在話下。
倒是西域,劉榮覺得還有操作空間。
——趕在匈奴人西進完成、掌握中亞之前,漢家搶先拿下河西……
總結而言就是:按照劉榮原本的推斷,河套戰役過後,漢匈雙方還會在河套及周邊地區拉鋸幾年;
等拉鋸結束,雙方都疲憊不堪,匈奴人便會幡然醒悟,跑去中亞欺負大宛、大秦等戰五渣。
漢家則趁著匈奴人戰略重心西移,伺機奪取河西,打通河西走廊,而後開始圖謀西域。
待匈奴人西進取得圓滿成功,成為西方人靈魂深處的恐懼:上帝之鞭——阿提拉後,回過頭要加深對西域的統治時,竟發現漢家在西域也具備了相當程度的影響力;
而後,漢匈雙方——已知世界唯二的大塊頭,便在不屬於任何一方本土的西域,打響那場決定世界霸主歸屬的曠世決戰……
但眼下,情況顯然有些出乎劉榮先前的預料。
匈奴人,居然真的對河套沒有絲毫留戀!
短短一個冬天過後,匈奴人便迅速認清便接受現實,而後迅速做出了最明智的戰略抉擇!
劉榮不知道軍臣,是怎麽做到的。
劉榮想象不到軍臣,究竟是如何讓這般‘軟弱’的總體戰略,為一生慕強的遊牧之民所接受——以至於這麽一支帶著‘求和’之使命而來的匈奴使團,順利出現在了漢都長安。
對於軟弱者、投降者,遊牧之民從來都不會有半點寬恕!
如果不是接受並認同了這個做法,那此刻,站在宣室殿內的匈奴使團,絕對不可能逃脫草原遊牧之民的圍追堵截,全須全尾的踏上漢家之土。
既然他們走出了草原,來到了漢家,那就說明軍臣的這個決策,草原遊牧之民基本都支持,且並不覺得這是單於軟弱。
而這,就是方才使團及殿時,劉榮一言不合就大開殺戒,輕飄飄幾句話就弄死匈奴副使:東胡王子盧榮,並明確表示‘不再放過任何一個出身韓王部、東胡王部的漢奸’的原因所在。
——如此炸裂的消息,漢家居然沒能通過韓王、東胡王(長安侯)這兩條線,收到哪怕一丁半點的消息!
韓王部也就算了——畢竟人家被匈奴人排擠到了幕北,地域上和漢家隔著一整個幕南,以及分割幕南幕北的大沙漠;
但東胡王部,或者說是長安侯盧氏的地盤,可就在幕南!
而且是相當靠近漢家的區域:南池一代!
匈奴單於庭發生的任何事,盧氏都必定會有所耳聞;
且隻要有心傳消息,盧氏就必定能和漢家搭上線!
為確保這個信息渠道暢通無阻,漢家過去這些年,可沒少對長安侯家族做投資。
為了穩住老盧家,先孝景皇帝甚至一度承諾:安心在草原埋伏吧,等大功告成,盧氏徹底回歸漢家,燕王之位依舊屬於老盧家!
且不提先孝景皇帝這個承諾有幾分真、幾分假——至少那些真金白銀,還有尚冠裏那座長安侯府,都是實打實的吧?
如此厚待,老盧家不說鞠躬精粹、死而後已,也起碼得做做樣子,把那些明顯重要的信息盡快傳回來吧?
結果可倒好。
直到河套戰役結束,漢家依舊沒能從老盧家的渠道,收到‘匈奴單於庭兵指馬邑’的消息;
等戰爭都塵埃落定,河套都變成朔方郡、五原郡了,老盧家才磨磨唧唧傳回來一封書信,說之前被單於庭盯住了,沒能送消息回來。
這回更過分!
匈奴單於都已經讓整個草原,都接受了‘戰略重心西移≠軟弱’的觀點;
別說是匈奴國書了——連匈奴人請求止戰,好讓匈奴人安心西進的使團都到長安了!
結果老盧家至今都還沒有傳回消息,告訴劉榮:軍臣究竟是動用了什麽神仙手段,才達成了如此令人匪夷所思的成就!
很顯然:過去這些年,兩頭吃、兩頭騙,雙麵間諜爽歪歪的好日子,讓老盧家有些飄了。
漢家真金白銀的砸錢,老盧家照收不誤,但像樣點的情報,老盧家卻是一個沒有。
細追究起來,老盧家上一次給漢家提供有效情報,還是太宗皇帝後元三年,傳回‘老上單於已經在去年死了,左賢王軍臣繼承了單於之位’的消息。
看看——連單於換屆的消息,老盧家都不能保證時效性,足足過了一年才把消息傳回來……
這一次,悍然處死匈奴副使,看上去是劉榮因怒而為,在擺‘戰勝國’的譜,給作為‘戰敗國’的匈奴人來了個下馬威。
但事實上,這是劉榮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才最終決定對老盧家做出的敲打。
尤其是那句‘無論韓王部、東胡王部,皆斬’,還是‘隻要是漢奸,無論藏在哪裏,我漢家都絕不放過’——劉榮敢保證,隻要這兩句話傳到盧他之耳中,擺在老盧家麵前的,就會隻剩下兩個選擇。
要麽,就此死心塌地給匈奴人做狗,並在失去價值之後,被匈奴人兔死狗烹;
要麽,就是收起那些小心思,老老實實給漢家做情報渠道,等漢家徹底打敗匈奴人,便回歸漢室,做一門閑散徹侯。
至於眼下,匈奴人意外的‘過早覺醒’,過早的將戰略重心西移,對於劉榮而言,這稍有些棘手。
但也僅僅隻是棘手而已。
相比起過去,漢家邊牆苦苦支撐,唯恐哪天匈奴人大軍壓境,就又是方圓數百上千裏糜爛的惡劣處境,僅僅隻是‘棘手’,已經是相當不錯了……
“臨行之前,我主單於特地有交代;”
“隻要皇帝陛下仁慈,願意賜予一生困苦的遊牧之民以和平,我主單於就能將我大匈奴的河南地,完整割讓給皇帝陛下。”
“此外,為了表明我主單於的誠意,我大匈奴還將以大宛良馬一匹、美少女十人的禮物,來作為漢匈兄弟之國世代友好的見證。”
“另外,我大匈奴遼闊的北海之地,也可以割讓給皇帝陛下……”
隨著呼延且當一條條‘誠意’擺上台麵,殿內也逐漸響起一些不大和諧的牢騷聲。
“河南地已然為我漢家所有,更設朔方、五原二郡,何需狄酋所謂‘割讓’?”
“——是極是極!”
“——更別提那良馬,居然隻有一匹,也虧他軍臣送的出手?”
“哼,說是什麽大宛馬,聽都沒聽說過,怕是連駑馬都不如……”
…
“還有那北海之地——幕北之民都還要北上千百裏,才能到那北海冰寒之地!”
“這麽一塊‘飛地’,他軍臣便是割土,我漢家又如何能據之?”
“更何況那北海,傳聞一年有八個月都是大雪紛飛,更終年天寒地凍。”
“便是得了這塊地,我漢家又能作何用?”
“總不能真在那片凍土,種我漢家的宿麥吧……”
隨著嘀咕聲越來越嘈雜,呼延且當的聲線也是漸漸低了下去。
但在禦榻之上,劉榮卻是本能的抬起手,以食指指腹摩擦起唇下,麵呈思慮之色。
第一條:割讓河南地,即河套地區,劉榮明白呼延且當的意思。
雖然方才,劉榮嘴上也嘀咕了一句‘我用他軍臣割讓?’,但這一條對漢家的益處,劉榮卻也是心知肚明。
——既然是明確‘割讓’,那就必定會以匈奴國書的形式,留下書麵證據!
而這份證據到了後世,便是河套地區‘自古以來’最堅實的佐證!
也就是說這一條,對於如今的漢家意義不大,但對後世之華夏,還是有不錯的實際利益的。
至於第二條:一匹大宛馬,十個少女。
對於草原上的‘少女’,劉榮即便沒見過,也實在不敢恭維。
茹毛飲血的匈奴人,難不成還真能養出什麽膚白貌美的美人兒?
頂多也就是不醜,看得過去。
這種外貌條件的女人,劉榮隻要想要,就絕不會缺。
倒是那匹大宛馬,成了劉榮意料之外的驚喜。
——汗血寶馬!
隻是這匹馬,多少帶了些軍臣威脅漢家的意味在其中。
大概就是軍臣在憑借這匹馬,拐彎抹角的對劉榮說:老弟啊~
這樣的馬,我大匈奴可是有很多噠~
若真逼急眼了,老哥我可就要讓勇士們,騎著這樣的高頭大馬去幹你啦~
聽老哥我的,乖乖收手,別打了~
等老哥我把大宛拿下,這樣的馬要多少有多少,多送老弟幾匹,也不是不可以噠……
“汗血寶馬~”
“嘖,中看不中用啊……”
“金貴的不行,恨不能騎著人才能養活。”
“——軍臣是真當朕不懂啊……”
“倒是北海……”
…
“嘿!”
“讓貝加爾湖,乃至周邊的東西伯利亞,都成為我華夏的‘自古以來’……”
“嘖嘖……”
不是因為這麽做很蠢;
而是因為這麽做,實在是再明智不過!
劉榮原本還想:失去了河套,匈奴單於庭必定會產生一些動蕩——就算不會出現一個‘鳴鏑弑君’的新單於,也起碼要有一次血洗、暴力鎮壓。
而後,匈奴人必定不甘於河套之失,依舊會嚐試著奪回河套。
等過個幾年,損兵折將之後,匈奴人才會認清現實,接受‘河套不再屬於大匈奴’的既定事實,並以此為基礎,重新製定對外戰略。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為了在大體戰略層麵,更好的應對匈奴人可能做出的抉擇,劉榮曾站在匈奴人——站在匈奴單於庭的角度,去思考匈奴帝國未來的走向。
如果朕是匈奴單於,接下來該怎麽辦?
當這個念頭出現在腦海中的瞬間,劉榮便得出了答案。
——放棄所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徹底放棄河套地區,迅速將戰略重心西移!
但這麽做,並不是為了躲避漢家的兵峰,而是為了在西方、在遙遠的中亞地區重新建立自己的威望,並讓匈奴帝國‘重新偉大’。
而後,便是著重深耕西域,徹底達成對西域地區的完全統治,將西域這個輸血包牢牢掌握在手中,做好和漢人長期拉鋸的準備。
在中亞得到補充,並徹底掌控西域這個血袋之後,再回過頭,和漢人拉開架勢,鬥上個三五十年;
等戰況焦灼,漢人百姓疲於久戰,百姓民不聊生,漢人內部自然會出現問題……
這,就是劉榮站在匈奴單於的角度,以匈奴當下所麵臨的情況為準,所能想到的最優解。
但在簡單的思考之後,劉榮便斷定這個最優解,大概率不會被匈奴人采取。
原因很簡單;
——不是什麽人,都能如先孝景皇帝那般、像一個冰冷無情的決策機器一樣,以極致冷靜、不摻雜任何情緒的精神狀態,做出理論上最正確,實際上卻無比憋屈的抉擇。
尤其是匈奴人!
尤其是慕強心理極強,強到宗教信仰都有極為濃烈的‘我打不過的就是神’味道的匈奴人,絕對不會允許自己的至高統治者,做出哪怕一絲一毫有軟弱嫌疑的決策。
就拿眼下,才剛失去河套地區的匈奴單於庭來說;
按照草原遊牧之民最樸素的期望,這個時候的匈奴單於,就該把草原所有能夠作戰的勇士都聚在一起,朝著河套地區發起向死而生的英勇衝鋒!
單於應該以身作則,甚至於衝鋒陷陣,帶著不奪回河套誓不罷休的堅定意誌,讓大匈奴的騎兵重新踏足幕南地!
而在這種殷殷期盼下,單於居然低聲下氣向漢人的皇帝求和,甚至還要遠遠躲去西方,去欺負羸弱的西域各國,又或是那些金發碧眼的西方人?
在這種情況發生的瞬間,匈奴單於就會失去草原大半遊牧之民的效忠!
要不了多長的時間,草原某個犄角旮旯的角落,就會出現一個——甚至是雨後春筍般,冒出成千上萬個‘勇敢者’;
取不取代單於另說,起碼這些人會打起‘揮軍南下,奪回河套祖地’的旗號,並迅速壯大起來。
然後,草原就會出現一個最強蠱王,將所有決心奪回河套的勢力聯合起來。
到了這一步,這個‘反漢聯軍統領’的地位,實際上就已經不比單於低了。
考慮到此間種種,劉榮先前才會斷定:匈奴人,絕不會輕易善罷甘休。
哪怕明知無法奪回河套,匈奴單於軍臣,也必定會象征性的做出一些嚐試。
直到那些熱血沸騰的草原勇士,也被誇張的傷亡數字嚇住,給驚的熱血變涼,軍臣才會找一個契機,完成總體戰略從東向西的轉移。
至於之後的事順不順利——中亞能否順利拿下,劉榮不疑有他。
畢竟上帝之鞭的威名,還是有點東西的;
好歹也是出身東亞怪物房,甚至還一度短暫做過怪物房房主!
西進成功,對於‘帝國’狀態下的匈奴人而言,根本不在話下。
倒是西域,劉榮覺得還有操作空間。
——趕在匈奴人西進完成、掌握中亞之前,漢家搶先拿下河西……
總結而言就是:按照劉榮原本的推斷,河套戰役過後,漢匈雙方還會在河套及周邊地區拉鋸幾年;
等拉鋸結束,雙方都疲憊不堪,匈奴人便會幡然醒悟,跑去中亞欺負大宛、大秦等戰五渣。
漢家則趁著匈奴人戰略重心西移,伺機奪取河西,打通河西走廊,而後開始圖謀西域。
待匈奴人西進取得圓滿成功,成為西方人靈魂深處的恐懼:上帝之鞭——阿提拉後,回過頭要加深對西域的統治時,竟發現漢家在西域也具備了相當程度的影響力;
而後,漢匈雙方——已知世界唯二的大塊頭,便在不屬於任何一方本土的西域,打響那場決定世界霸主歸屬的曠世決戰……
但眼下,情況顯然有些出乎劉榮先前的預料。
匈奴人,居然真的對河套沒有絲毫留戀!
短短一個冬天過後,匈奴人便迅速認清便接受現實,而後迅速做出了最明智的戰略抉擇!
劉榮不知道軍臣,是怎麽做到的。
劉榮想象不到軍臣,究竟是如何讓這般‘軟弱’的總體戰略,為一生慕強的遊牧之民所接受——以至於這麽一支帶著‘求和’之使命而來的匈奴使團,順利出現在了漢都長安。
對於軟弱者、投降者,遊牧之民從來都不會有半點寬恕!
如果不是接受並認同了這個做法,那此刻,站在宣室殿內的匈奴使團,絕對不可能逃脫草原遊牧之民的圍追堵截,全須全尾的踏上漢家之土。
既然他們走出了草原,來到了漢家,那就說明軍臣的這個決策,草原遊牧之民基本都支持,且並不覺得這是單於軟弱。
而這,就是方才使團及殿時,劉榮一言不合就大開殺戒,輕飄飄幾句話就弄死匈奴副使:東胡王子盧榮,並明確表示‘不再放過任何一個出身韓王部、東胡王部的漢奸’的原因所在。
——如此炸裂的消息,漢家居然沒能通過韓王、東胡王(長安侯)這兩條線,收到哪怕一丁半點的消息!
韓王部也就算了——畢竟人家被匈奴人排擠到了幕北,地域上和漢家隔著一整個幕南,以及分割幕南幕北的大沙漠;
但東胡王部,或者說是長安侯盧氏的地盤,可就在幕南!
而且是相當靠近漢家的區域:南池一代!
匈奴單於庭發生的任何事,盧氏都必定會有所耳聞;
且隻要有心傳消息,盧氏就必定能和漢家搭上線!
為確保這個信息渠道暢通無阻,漢家過去這些年,可沒少對長安侯家族做投資。
為了穩住老盧家,先孝景皇帝甚至一度承諾:安心在草原埋伏吧,等大功告成,盧氏徹底回歸漢家,燕王之位依舊屬於老盧家!
且不提先孝景皇帝這個承諾有幾分真、幾分假——至少那些真金白銀,還有尚冠裏那座長安侯府,都是實打實的吧?
如此厚待,老盧家不說鞠躬精粹、死而後已,也起碼得做做樣子,把那些明顯重要的信息盡快傳回來吧?
結果可倒好。
直到河套戰役結束,漢家依舊沒能從老盧家的渠道,收到‘匈奴單於庭兵指馬邑’的消息;
等戰爭都塵埃落定,河套都變成朔方郡、五原郡了,老盧家才磨磨唧唧傳回來一封書信,說之前被單於庭盯住了,沒能送消息回來。
這回更過分!
匈奴單於都已經讓整個草原,都接受了‘戰略重心西移≠軟弱’的觀點;
別說是匈奴國書了——連匈奴人請求止戰,好讓匈奴人安心西進的使團都到長安了!
結果老盧家至今都還沒有傳回消息,告訴劉榮:軍臣究竟是動用了什麽神仙手段,才達成了如此令人匪夷所思的成就!
很顯然:過去這些年,兩頭吃、兩頭騙,雙麵間諜爽歪歪的好日子,讓老盧家有些飄了。
漢家真金白銀的砸錢,老盧家照收不誤,但像樣點的情報,老盧家卻是一個沒有。
細追究起來,老盧家上一次給漢家提供有效情報,還是太宗皇帝後元三年,傳回‘老上單於已經在去年死了,左賢王軍臣繼承了單於之位’的消息。
看看——連單於換屆的消息,老盧家都不能保證時效性,足足過了一年才把消息傳回來……
這一次,悍然處死匈奴副使,看上去是劉榮因怒而為,在擺‘戰勝國’的譜,給作為‘戰敗國’的匈奴人來了個下馬威。
但事實上,這是劉榮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才最終決定對老盧家做出的敲打。
尤其是那句‘無論韓王部、東胡王部,皆斬’,還是‘隻要是漢奸,無論藏在哪裏,我漢家都絕不放過’——劉榮敢保證,隻要這兩句話傳到盧他之耳中,擺在老盧家麵前的,就會隻剩下兩個選擇。
要麽,就此死心塌地給匈奴人做狗,並在失去價值之後,被匈奴人兔死狗烹;
要麽,就是收起那些小心思,老老實實給漢家做情報渠道,等漢家徹底打敗匈奴人,便回歸漢室,做一門閑散徹侯。
至於眼下,匈奴人意外的‘過早覺醒’,過早的將戰略重心西移,對於劉榮而言,這稍有些棘手。
但也僅僅隻是棘手而已。
相比起過去,漢家邊牆苦苦支撐,唯恐哪天匈奴人大軍壓境,就又是方圓數百上千裏糜爛的惡劣處境,僅僅隻是‘棘手’,已經是相當不錯了……
“臨行之前,我主單於特地有交代;”
“隻要皇帝陛下仁慈,願意賜予一生困苦的遊牧之民以和平,我主單於就能將我大匈奴的河南地,完整割讓給皇帝陛下。”
“此外,為了表明我主單於的誠意,我大匈奴還將以大宛良馬一匹、美少女十人的禮物,來作為漢匈兄弟之國世代友好的見證。”
“另外,我大匈奴遼闊的北海之地,也可以割讓給皇帝陛下……”
隨著呼延且當一條條‘誠意’擺上台麵,殿內也逐漸響起一些不大和諧的牢騷聲。
“河南地已然為我漢家所有,更設朔方、五原二郡,何需狄酋所謂‘割讓’?”
“——是極是極!”
“——更別提那良馬,居然隻有一匹,也虧他軍臣送的出手?”
“哼,說是什麽大宛馬,聽都沒聽說過,怕是連駑馬都不如……”
…
“還有那北海之地——幕北之民都還要北上千百裏,才能到那北海冰寒之地!”
“這麽一塊‘飛地’,他軍臣便是割土,我漢家又如何能據之?”
“更何況那北海,傳聞一年有八個月都是大雪紛飛,更終年天寒地凍。”
“便是得了這塊地,我漢家又能作何用?”
“總不能真在那片凍土,種我漢家的宿麥吧……”
隨著嘀咕聲越來越嘈雜,呼延且當的聲線也是漸漸低了下去。
但在禦榻之上,劉榮卻是本能的抬起手,以食指指腹摩擦起唇下,麵呈思慮之色。
第一條:割讓河南地,即河套地區,劉榮明白呼延且當的意思。
雖然方才,劉榮嘴上也嘀咕了一句‘我用他軍臣割讓?’,但這一條對漢家的益處,劉榮卻也是心知肚明。
——既然是明確‘割讓’,那就必定會以匈奴國書的形式,留下書麵證據!
而這份證據到了後世,便是河套地區‘自古以來’最堅實的佐證!
也就是說這一條,對於如今的漢家意義不大,但對後世之華夏,還是有不錯的實際利益的。
至於第二條:一匹大宛馬,十個少女。
對於草原上的‘少女’,劉榮即便沒見過,也實在不敢恭維。
茹毛飲血的匈奴人,難不成還真能養出什麽膚白貌美的美人兒?
頂多也就是不醜,看得過去。
這種外貌條件的女人,劉榮隻要想要,就絕不會缺。
倒是那匹大宛馬,成了劉榮意料之外的驚喜。
——汗血寶馬!
隻是這匹馬,多少帶了些軍臣威脅漢家的意味在其中。
大概就是軍臣在憑借這匹馬,拐彎抹角的對劉榮說:老弟啊~
這樣的馬,我大匈奴可是有很多噠~
若真逼急眼了,老哥我可就要讓勇士們,騎著這樣的高頭大馬去幹你啦~
聽老哥我的,乖乖收手,別打了~
等老哥我把大宛拿下,這樣的馬要多少有多少,多送老弟幾匹,也不是不可以噠……
“汗血寶馬~”
“嘖,中看不中用啊……”
“金貴的不行,恨不能騎著人才能養活。”
“——軍臣是真當朕不懂啊……”
“倒是北海……”
…
“嘿!”
“讓貝加爾湖,乃至周邊的東西伯利亞,都成為我華夏的‘自古以來’……”
“嘖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