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義渠人這樣的內附遊牧民族而言,在投身於華夏文明懷抱之後所發現的驚喜,主要有三點。


    其一曰:農耕。


    農耕文明天然具備的高下限,往往隻需要一個照麵,就能將下限無限趨近於零的遊牧文明淘汰。


    其二曰:朝堂。


    農耕文明特有的,遊牧文明並不會有,或者說是‘並不完全有’的中央朝堂,以及朝堂下轄的地方郡縣政府,對於治下事務的處理、對於突發事件的‘托底’,都是草原上沒有的。


    其三,便是軍功。


    ——在草原,軍功是換不來什麽東西的。


    舉個具體一點的例子。


    作為整個已知世界唯二的兩個大塊頭,漢匈雙方幾乎是從方方麵麵,都將對方當成整個世界上,唯一有資格和自己相提並論、同自己掰掰手腕的對手。


    對於戰場上斬獲敵方軍卒首級的軍功,雙方的重視程度也基本一致。


    ——按照漢家過去的軍法,斬首匈奴正卒一級,曲長,即百人長以下可以直接官升一級、爵公乘以下這直接進爵一級。


    與此同時,無論是官麵還是民間——無論是黑道還是白道,都對此等曾斬獲匈奴首級的勇士崇敬有加。


    製度在獎勵,社會風氣在認可,社會普行價值在提倡;


    幾乎整個漢室,都在善待這樣一個‘有功之士’。


    而在草原,情況則稍微有點複雜。


    ——對於戰場上,能陣斬漢軍兵卒的勇士,草原上無論是單於庭這種至高統治層,還是底下的雙頭鷹八柱,乃至更往下的部落頭人,也同樣是提倡並尊重的。


    但這裏的尊重、提倡,僅僅停留在精神層麵,以及偽現實層麵。


    何謂‘偽現實’層麵?


    就好比你作為一名匈奴勇士,在戰場上僥幸殺死了一名漢軍士卒,並英勇作戰直到戰爭結束,活著走下了戰場。


    那麽接下來,便會是你們部族的長輩,對你毫不吝嗇地豎起一根大拇指,然後稱讚一句:不愧是我xx部的勇士!


    等你回到了部族,恰逢部族頭人心情不錯,召見了包括你在內的所有‘有功之士’時,也也有機會從頭人口中得到一句:不錯,真是個勇敢的年輕人,部族的未來有希望了。


    亦或是:我們老啦~


    部族的未來,都要看你們這些年輕的勇士啦~


    等類似種種。


    頂天了去,你運氣爆棚,在某一次蹛林大會被單於掃了一眼!


    碰巧,單於聽說了你在戰場上的英勇事跡,你也有可能極其幸運的得到單於的誇讚。


    類似於一句:年輕人不錯,我看好你。


    然後就~


    沒了。


    除了得到口頭誇讚、精神崇拜之外,你再也無法獲得其他任何實質性的利益。


    原來是個卒子,現在也還是個卒子;


    原本是個牧民,現在也依舊是牧民。


    你殺敵一人、斬首一級的軍功,無論是從部族頭人手裏,還是單於庭那裏,都換不回哪怕一隻羊羔。


    因為按照草原遊牧之民固有的認知,在戰場上殺敵,根本就不是一件需要獎勵的事。


    ——你作為戰士上了戰場,本來就應該殺敵!


    不是為了大匈奴,更不是為了戰爭的勝利,而僅僅隻是為了你自己能活下去、能活著走下戰場而已。


    就像你作為牧民,天生就應該畜牧,並按時向頭人、單於庭上貢一樣。


    草原上的一切,幾乎都是按照這個模式運行。


    作為奴隸,天生就應該為主人勞作,天生就應該舔主人的腳趾,天生就應該對主人賜予的每一點食物,乃至每一個好臉色感恩戴德,並貢獻出一切作為報答;


    作為牧民,天生就應該擁有畜牧群,天生就應該成為一個家庭,也就是一個‘氈帳’的首領,天生就應該磨練戰鬥機巧,保護這個家庭不受外來者侵犯,並且接受部族,以及至高統治者:單於庭的統治;


    作為貴族,天生就應該具備與身份、地位相匹配的強大武力,天生就應該睿智,帶領著部眾走向正確的方向。


    等等等等。


    一切;


    草原上的一切,都是按照‘作為xx,你天生就得如何如何’的認知運轉。


    相較於這樣的落後文明,農耕文明先進的點,就在於激勵製度。


    不同於遊牧文明‘有功不賞,有過重罰’的跛腳製度,農耕文明在封建階段的根基,幾乎是完全圍繞‘賞罰分明’四個字去構建。


    奴隸有功,便有機會恢複平民身份;


    農民種地種的很好,也可以獎勵一筆財物,以及一個官職:力田。


    工匠超預期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可以獎勵財物、資產,乃至於非皇族所能擁有的最高爵位:徹侯之爵!(西漢第一任少府梧侯陽城延,因建造長安城有功獲封為侯)


    至於軍隊,就更是有功必賞的‘重災區’。


    ——過去,是斬首必賞;


    現如今,有了當今劉榮的軍功核算新則,軍功封賞更是詳細到了一種令人發指的程度。


    在戰爭中,你作為民夫,將一車糧食送到了前線,戰後便有機會得到幾車糧食的獎賞;


    在戰爭爆發前,你作為斥候打探到了敵軍的動向,戰後便能得到加官進爵,外加財貨的實物獎勵。


    凡是軍中立下的功勳,大到開疆拓土,小到輸送軍糧,幾乎都能得到包括身份、地位、權力、財物在內的所有層麵的獎勵。


    誠然,你的上官也同樣會誇讚你,卻不是空口無憑,而是一邊把升職任命交給你,一邊跟你說:好小子,真不錯!


    家鄉的父母官大概也會誇你,卻也還是不會隻付出唾沫,而是會從地方財政中撥出一部分,來作為地方給予你英勇作戰,給家鄉爭光的獎賞。


    與此同時,父母官還會帶著你,當著治下百姓的麵宣室:咱們這個地方,出了一個大英雄、大丈夫!


    男人們會尊敬你,女人們會崇拜你,就連孩子們,也會把你當做自己畢生的榜樣。


    父母教育孩子,也不會對孩子說:你要做xxx一樣的大英雄——類似這種虛無縹緲的話;


    而是會說:你看那個誰誰誰,戰場上立功做了英雄,房子車子,票子妹子,啥啥都有了!


    你要是也能做個那樣的大英雄,也能擁有車子房子,票子妹子,還得到十裏八鄉愛戴、傳頌,俺們也就放心了……


    總結來說,就是農耕文明對於任何積極的事務,都會通過獎勵——看得見摸得著,實打實能改變生活的獎勵,來作為最貼合人性、最符合自然規律的提倡方式。


    相傳,早在春秋之時,儒聖孔丘就曾因為一件類似的事,而對自己的一位傑出弟子大發雷霆。


    這個故事更是時隔千百年後,成為了華夏文明‘有功就該賞,而且必須得賞,人家賞了你就必須得拿’的堅實理論依據。


    事情的原委大致為:彼時,魯國羸弱,有許多魯國之民外出闖蕩。


    而在這些人當中,有一部分在他國沒混出頭的人,不得已在異國他鄉賣身為奴,淪為了奴隸。


    為了照顧到這些流落在外,人生無望的子民,魯國專門製定了一項法律;


    該法律規定:若是在其他國家,發現有魯國之民委身為奴,那隻要你出錢贖回這個魯國奴隸,使其恢複自由身並回到魯國,你就可以得到魯國的獎賞。


    說白了,就是隻要你替魯國,將魯國流落在其他國家、並淪為奴隸的子民贖回來,魯國政府就會報銷你贖人的費用,再另外給你一筆勞務報酬。


    便是在這個背景下,孔子三千門徒中,最傑出的七十二賢之一的子貢,做出了那件讓孔夫子大發雷霆的事。


    ——好心的子貢專門跑去了鄰國,竭盡所能的贖回了許多在鄰國淪為奴隸的魯國人。


    將這些贖回的魯國人帶回國,把人帶給官府交差;


    當官府表示要按照法律規定,按人頭獎賞子貢時,子貢卻大義凜然的說:我做這些事,並非為了得到獎賞,而是因為我覺得我應該這麽做;


    你們的賞賜我不能要;


    否則,我就會成一個為了賞賜,而非對錯,去做一件善事的偽君子了。


    子貢如此深明大義,官府自然是樂得省下一筆錢。


    但出於補償子貢的心理,魯國官府做了一個關鍵的決策。


    你子貢不要我的賞錢,不就是怕損害了自己的名聲嘛?


    那簡單。


    ——你不要我給的錢,我直接給你搞一波名聲好啦!


    於是,整個魯國範圍內,都開始大力傳播、傳頌子貢無私奉獻,做好事不圖回報的高風亮節。


    而在孔夫子看來,子貢在這件事上的所作所為,卻是大錯特錯。


    孔夫子對子貢說:你是個君子,願意單純為了心中的理想、自己認為的是非對錯,而不求回報的從他國贖回魯人。


    但其他人,並不都是你子貢這樣的君子啊?


    絕大部分人,都沒有你子貢這麽高的覺悟、沒有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更沒有這種自掏腰包,不求回報的經濟條件。


    如果沒有你這檔子事兒,他們原本或許還會為了得到賞錢,甚至是為了賺錢,而從他國贖回魯人。


    可在你這麽做了之後,他們會想:把人贖回魯國,官府給的賞錢若是收下,那就是‘德行不如子貢’,再也不是旁人口中的君子了;


    倘若不收……


    憑啥不收啊?


    真金白銀把人贖回來,又舟車勞頓送回來,憑啥不讓我收啊?


    我不收這錢,我吃什麽喝什麽?


    以後再遇到魯人在他國為奴,我又哪來的錢贖人?


    真當我有無窮的財富啊?


    什麽?


    收了就不是君子了?


    嗬;


    好,很好。


    這君子,我不做了,愛誰做誰做!


    人我也不贖了,愛誰贖誰贖!


    孔夫子認為,從他國贖回魯人,原本是一件既可以得到稱讚,又可以得到官府獎賞的、名利雙收的好事情。


    但在子貢鬧出這麽一出之後,名利雙收,就變成了名利隻能挑其中一個。


    ——要麽頂著大家‘自私自利的小人’的唾罵灰溜溜拿賞錢;


    要麽打腫臉充胖子,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誇讚中迷失自我,平白損失好大一筆錢。


    後來的一切,也果然不出孔夫子預料。


    在那之後,再也沒有人願意從他國贖回魯人,並前往官府領取賞賜,又或是拒絕接受賞賜了。


    這,便是華夏文明史上,第一個有明確記載,且寓意‘有功必須賞’的故事。


    而過去幾百年,華夏統治者們也始終在貫徹著這一先進邏輯,甚至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了‘功高蓋主,封無可封’這種在草原遊牧之民看來,令人根本無法理解的事。


    ——功高蓋主?


    咋,他是撐犁天神啊?


    若不然,咋還能把撐犁之子給‘蓋’住?


    ——封無可封?


    不是,為啥要封啊?


    他又不姓攣鞮!


    封是情分,不封才是本分!


    但在中原,統治者想的卻是:這麽大功勞,不封賞肯定不行,否則底下的人會喪失積極性;


    可這功也太大了,把朕賠進去也賞不起啊……


    於是,功高蓋主,封無可封,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從這個角度上來看,二者似乎各有利弊。


    ——遊牧民族不用頭疼‘功高蓋主’,農耕文明則不用擔心‘有功而不得賞’,從而積極性下降,更或是直接喪失動力。


    但事實上,二者孰優孰劣卻一目了然。


    華夏上下五千年,能因為‘功高蓋主’而留名史冊的,無不是數百年難出一個的人物!


    反觀那些因為沒有得到恰當的賞賜,而喪失了理想信念,喪失了積極性的人,史書很少會以‘某人’這樣的數量詞描述;


    而是會以‘某某皇帝年間’這樣的時間範圍,來涵蓋整個時代的絕大部分人。


    換而言之:有功而不得賞,是國家層麵的問題,所造成的影響會波及到一整個時代的絕大多數人。


    哪怕隻有小部分,乃至極少數人,沒有得到應有的獎勵,也依舊會讓大多數人喪失動力。


    反觀那所謂的‘功高蓋主’?


    和絕世名將百年難出一人一樣:有資格‘功高蓋主’的人,更是縱觀青史都湊不出十指之數。


    對於封建帝王而言,上下五千年,出十幾二十個刺頭,平均幾百年才出一個?


    嘖嘖;


    真是讓朕好生‘為難’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朕這一生,如履薄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煌未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煌未央並收藏朕這一生,如履薄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