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白了,在‘賞功罰過’這一點上,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最根本的區別在於:遊牧文明把義務——尤其是天然義務看的太重;
同時又將權利——尤其是後天努力所應換來的權利看的太輕。
奴隸天生就該勞苦一生,且終生無望;
牧民天生就該自負盈虧,並供養統治者;
戰士天生就該英勇殺敵,同時又要解決自己的生存。
等等。
反觀農耕文明,則摒棄了許多‘什麽人天生就該如何如何’的義務,同時又充分承認了各個階級、群體,通過後天努力爭取權益的正確性。
——貴族或許生來就是貴族;
但若是不知收斂,他也可能有不再是貴族的那一天。
——農民或許生來就是農民;
但隻要足夠勤奮,並把握住機遇,他也可能發家致富,甚至封侯拜相。
事實上,農耕文明相對於遊牧文明的先進性,其實並非不同文明之間的先進性對比,而是不同文明階段的相對先進性。
說得再精確一點就是:落後的並不是遊牧文明,而是遊牧文明發展到現階段,所抵達的文明進程——奴隸製度。
沒錯;
如今的匈奴人,乃至於後世千百年後的諸多遊牧文明政權,事實上,文明進程都仍處於落後的奴隸製社會。
反觀華夏文明,幾乎是自有史書記載開始,就已經開始了從奴隸製社會向封建社會發展的進程。
到了如今漢室,更是已經徹底進入了封建社會。
誠然,無論是過去千百年,還是如今漢室,以至於未來千百年,華夏文明也依舊留有不同程度的奴隸社會殘餘。
但不可否認的是:無論這些‘殘餘’或多或少,都始終是殘餘,而非主體。
這樣一看,一切就都很好理解了。
——華夏農耕文明,也曾經曆過奴隸製社會。
當時,處於奴隸製社會階段的華夏文明,並不比如今的匈奴人,又或是後世其他遊牧文明先進到哪裏去。
對於底層,當時的華夏統治者們,也同樣是過分強調天然義務,並堅決否定後天爭取權利的正確性。
什麽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打洞之類的說法,也恰恰是從那個時代開始出現。
但在經過一整個奴隸製社會進程後,華夏文明通過總結歸納,發現這樣的社會體製,是有很大的問題的。
奴隸天生就是奴隸,且永遠都是奴隸;
所以他們沒有追求、沒有對未來的憧憬。
故而,在社會生產活動中,他們無欲無求,甚至連最基本的生存欲,都時刻徘徊在有和沒有之間。
一個明明小到不能再小的挫折,就很可能讓他們生出‘算了,不活了吧’這樣的消極想法。
究其原因,便在於這既不能前進一步,也無法後退一步的人生,根本沒有值得他們留戀的地方。
但從奴隸往上一級,情況就好了很多。
——農民。
作為同樣困苦,卻具備基本人權,並占據文明重要組成部分、占據文明成員絕大多數的階級群體,農民相較於奴隸,無疑更有積極性。
雖然和奴隸一樣,農民生來就是農民,且永遠都無法更進一步,以躋身貴族行列,但他們和最底層的奴隸,卻有著一項至關重要的不同。
——奴隸,已經觸底了。
再怎麽擺爛,也不過是個死字;
根本沒有一個更低的階級、更糟糕的處境,威脅奴隸們‘努力生活,不然情況就要更糟糕’了。
但農民卻不同。
作為具備人權的個體,農民需要通過辛勤勞作,來換取足夠生存的食物。
同時,作為社會階級金字塔倒數第二的階級,還有一個墊底的奴隸階級,時刻‘威脅’著農民。
——好好種地!
——不然你就要變成奴隸了!
這種緊迫感,以及‘情況可能變得更糟’的威脅,讓農民不得不更加積極的生活,並投身於社會生產活動當中。
用後世人常用的一句話,來形容當時的農民,就是:努力肯定無法讓處境變得更好,但不努力肯定會讓處境便的更糟!
於是,農民辛勤勞作,勞苦終生,為保住自己‘農民’的身份,為確保自己不會淪落到最低一級的奴隸,奉獻出了自己能奉獻出的一切。
發現了這一點之後,統治者們開始思考了。
——既然奴隸沒有積極性,那社會的主體構成,就不能是以奴隸為主;
若不然,整個社會都是毫無積極性、毫無緊迫感的行屍走肉,那且不提進步與否——單就是文明的傳承、維持,都將會變成一個大問題。
所以,必須把社會主體,從無欲無求的奴隸,改為有壓力、有動力的農民。
於是,持續上千年的奴隸製社會宣告結束,封建農耕社會正式到來。
這一階段大概出現在宗周初期,且尚處於封建文明初級階段。
一直到宗周暗弱,華夏文明經曆春秋戰國,才出現了一個從封建文明初期,到封建文明中期的進展契機。
這個契機,源自於秦國的變法。
——在秦變法之前,不單是秦,天下列國所認同的,依舊是‘隻講義務,不講權利’的禦民之道。
雖然社會主體已經從曾經的奴隸,換成了同樣卑賤、窮困,卻稍有人權的農民,但統治思想核心,依舊是奴隸製社會的那一套。
你就該種地!
你種出來的糧食,我出多少錢,你都得賣給我!
打起仗了,我讓你上戰場你就得上戰場!
仗打完了,你若是死了,那就是你運氣不好;
僥幸活下來了,傷殘也都是你活該,健全也隻算你幸運。
無論如何,仗打完了,滾回去種你的地,繼續供養貴族老爺們吧……
從這套思路就不難發現:其實什麽都沒變。
說是封建文明初期,說是社會主體從奴隸換成了農民,但其實什麽都沒變。
社會最底層的階級,雖然有了自己的土地,但依舊要向統治階級,繳納高昂的賦稅;
雖然擁有了一定程度的人權、自主權,卻依舊無法完全具備對自己的生命、身體的支配權。
——幾百年前,貴族們讓奴隸耕地;
現在,貴族們讓農民種地。
——幾百年前,貴族們讓奴隸上戰場;
現在,貴族們讓農民上戰場。
過去的奴隸吃不飽、穿不暖,如今的農民亦然。
過去的奴隸動不動暴死戰場,被貴族時刻掌握著生死,如今的農民亦然。
就好像整個華夏,僅僅隻是把‘奴隸製’這個名稱,換成了‘封建製’這個稍微好聽一點,本質卻根本沒有任何不同的說法;
而社會最底層的‘奴隸’,也隻是換了個更好聽一點的名字:農民。
直到商鞅入秦變法,華夏文明才再次開始了思考,並意識到了這一點。
——是啊!
——這所謂的封建製,不過就是扯了塊遮羞布的奴隸製啊!
——換湯不換藥啊!
還有農民,分明就是換了個叫法的奴隸啊!
這……
不會出問題吧?
絕大多數人都認為,不會出問題。
在他們看來,曾經卑賤的奴隸,如今成為了能擁有自己的土地、能自主婚娶並繁衍子嗣的農民,這已經是再大不過的‘恩賜’。
得了如此恩賜,農民們根本不敢有更大的貪念,就應該老老實實種地。
吃得飽,就把糧食分一些出來,給貴族老爺們奢靡享受;
吃不飽,那該上貢也照樣得上貢。
至於上貢之後就要餓死了?
好的,我知道了,乖乖在家裏餓死就行,可別死在我門口給我添堵……
也就是在這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問題,或者說是即便意識到了問題,也根本不遠解決問題的情況下,商鞅的出現,再次驗證了那句名言的含金量。
——真理,往往隻掌握在極少數人手中。
通過對過往經驗,尤其是華夏文明從奴隸製社會,到封建社會初期的發展進程當中,華夏文明所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商鞅最終發現:奴隸製社會,問題在奴隸擁有無限的義務,卻沒有絲毫的權利。
而自宗周以來的封建文明初期,之所以會讓人感覺農民,隻是換了個名字的奴隸,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農民在封建社會的義務,並沒有比奴隸製社會的奴隸少多少。
與此同時,農民在封建社會所能擁有的權利,也沒有比奴隸製社會下的奴隸多到哪裏去。
土地擁有權?
有屁用!
說不定哪天,我就要被王上連人帶土地,敕封給某個貴族當‘食邑’了!
這和過去,奴隸被主人贈送給另一個貴族,又有什麽區別?
婚配權、繁衍權?
好吧,這個確實有那麽一點點用。
但問題在於:我自己都是個寫做農民,讀作奴隸的苦命人;
我繁衍子嗣生出來的,不還是你們這些貴族老爺的奴隸?
所以,在這個製度體係下,唯一支撐農民努力生活,而不是像奴隸那般,徹底淪為行屍走肉的,僅僅隻是個‘不努力就會淪為奴隸’的緊迫感。
為了加強這個緊迫感,統治者們甚至構建了一整套理論體係,來迫使農民極力避免淪為奴隸。
什麽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啊~
什麽做了奴隸,到了地底下就無顏麵對列祖列宗啊~
等等諸多層麵的價值灌輸,就是為了讓農民,積極地投入到生產活動當中。
而在這個過程中,農民就變成了稍微有點尊嚴的奴隸;
至於殘存的奴隸階級,則成了貴族‘殺雞儆猴’,告誡農民的那個雞。
——看看!
——不努力生活,淪為奴隸,這就是你的下場!
從某種角度上來看,華夏封建社會的奴隸製殘餘,或許也正是因為這個需求而存在著。
統治者需要通過奴隸的存在,來時刻告誡農民:沉淪,是怎樣一個可怕的下場。
在思考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商鞅注意到:人類最基本的人性,使得每一個人,都有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並非無窮盡的欲望,而隻是最簡單的:更好一點的生活的向往。
比如奴隸,你給他一個成為農民的機會,他能在戰場上揮舞著鋤頭、木矛,和甲胄齊備的敵軍貴族拚命!
一個農民,但凡給他點吃飽飯、穿暖衣的可能性,他就敢打敵國君主的主意!
而且這並不需要你做出‘所有奴隸都成為農民’‘所有農民都成為貴族’的承諾,或將其付諸行動。
僅僅隻需要留一個口子,讓奴隸、農民,能有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的機會達成階級提升,就足以調動整個群體的積極性。
奴隸們不會說:一百個奴隸裏隻有幹活最勤奮的那個才能成為農民,機會太小了,我不幹;
而是會說:隻要我夠努力,那一個名額一定是我的!
農民們不會說:俺們一百個老農上去,才能殺死敵人一個貴族,這得死多少人啊?
而是會說:那個貴族人頭一定是我的!
軍功一定是我的,出人頭地的也一定是我!
於是,商鞅在秦變法二十年,曾經的窮秦、弱秦,在隻占據春秋戰國二十分之一的時間裏,便徹底具備了一統天下的潛力!
曾經私鬥成風,卻又聞戰而愁的秦人,成了令整個關東聞風喪膽的虎狼秦軍!
曾經渾渾噩噩,八棍子打不出一個響屁的秦農,都成了銳意進取,時刻準備殺敵立功,階級躍升的激進分子。
到了這個時候,華夏文明才終於意識到:封建社會和奴隸製社會,是有區別的。
農民需要的,不止是‘不努力就要淪為奴隸’的懲罰,同時也有‘努力就能成為貴族’的獎勵。
自此,獎罰分明的思想開始成為主流,並稱為華夏文明統治機器最核心的一塊零部件。
賞善罰惡,賞功罰過,也成為了農耕文明封建社會最為先進的一個思想理念。
而遊牧文明真正落後的地方,一方麵來講,是現階段的遊牧文明,依舊處於奴隸製社會時期,是文明進程,而非文明本身的落後。
另一方麵,遊牧文明的短暫性、動蕩性,以及隨之衍生出的不可延續性,又使得遊牧文明很難通過數百上千年的積累、發展,從而踏入更高級、更先進的封建文明。
——好比曾經的霸主東胡,還沒體會到奴隸製社會的弊端,就被如今的匈奴人所取代;
按照原本的曆史進程,已經強盛了五十多年的匈奴人,將在未來三十年內走向衰落,並隨之丟失遊牧文明統一政權的地位。
後來者如鮮卑、韃靼、蒙古、女真,基本也都是在重複這個循環。
——統一政權建立,強盛,衰敗,覆滅。
在這個過程中,遊牧民族從來都不曾——從來都不曾出現類似華夏農耕文明這般,反思前朝得失、保留前朝成果,推動社會進步的認知。
於是,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饒是有三百年王朝周期律,讓文明反複經曆改朝換代的動蕩,但整個文明進程,也仍舊在螺旋式上升、推進;
反觀遊牧文明,則是螺旋式螺旋,始終在原地轉圈。
每一個遊牧文明統一政權,幾乎都把前輩們的路完完整整重走了一邊——沒有從前朝的覆滅汲取絲毫教訓,且最終又成了下一個政權不屑於學習、反思的前朝。
直到後世近現代,工業革命徹底解放生產力,遊牧文明也徹底宣告退出曆史舞台。
同時又將權利——尤其是後天努力所應換來的權利看的太輕。
奴隸天生就該勞苦一生,且終生無望;
牧民天生就該自負盈虧,並供養統治者;
戰士天生就該英勇殺敵,同時又要解決自己的生存。
等等。
反觀農耕文明,則摒棄了許多‘什麽人天生就該如何如何’的義務,同時又充分承認了各個階級、群體,通過後天努力爭取權益的正確性。
——貴族或許生來就是貴族;
但若是不知收斂,他也可能有不再是貴族的那一天。
——農民或許生來就是農民;
但隻要足夠勤奮,並把握住機遇,他也可能發家致富,甚至封侯拜相。
事實上,農耕文明相對於遊牧文明的先進性,其實並非不同文明之間的先進性對比,而是不同文明階段的相對先進性。
說得再精確一點就是:落後的並不是遊牧文明,而是遊牧文明發展到現階段,所抵達的文明進程——奴隸製度。
沒錯;
如今的匈奴人,乃至於後世千百年後的諸多遊牧文明政權,事實上,文明進程都仍處於落後的奴隸製社會。
反觀華夏文明,幾乎是自有史書記載開始,就已經開始了從奴隸製社會向封建社會發展的進程。
到了如今漢室,更是已經徹底進入了封建社會。
誠然,無論是過去千百年,還是如今漢室,以至於未來千百年,華夏文明也依舊留有不同程度的奴隸社會殘餘。
但不可否認的是:無論這些‘殘餘’或多或少,都始終是殘餘,而非主體。
這樣一看,一切就都很好理解了。
——華夏農耕文明,也曾經曆過奴隸製社會。
當時,處於奴隸製社會階段的華夏文明,並不比如今的匈奴人,又或是後世其他遊牧文明先進到哪裏去。
對於底層,當時的華夏統治者們,也同樣是過分強調天然義務,並堅決否定後天爭取權利的正確性。
什麽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打洞之類的說法,也恰恰是從那個時代開始出現。
但在經過一整個奴隸製社會進程後,華夏文明通過總結歸納,發現這樣的社會體製,是有很大的問題的。
奴隸天生就是奴隸,且永遠都是奴隸;
所以他們沒有追求、沒有對未來的憧憬。
故而,在社會生產活動中,他們無欲無求,甚至連最基本的生存欲,都時刻徘徊在有和沒有之間。
一個明明小到不能再小的挫折,就很可能讓他們生出‘算了,不活了吧’這樣的消極想法。
究其原因,便在於這既不能前進一步,也無法後退一步的人生,根本沒有值得他們留戀的地方。
但從奴隸往上一級,情況就好了很多。
——農民。
作為同樣困苦,卻具備基本人權,並占據文明重要組成部分、占據文明成員絕大多數的階級群體,農民相較於奴隸,無疑更有積極性。
雖然和奴隸一樣,農民生來就是農民,且永遠都無法更進一步,以躋身貴族行列,但他們和最底層的奴隸,卻有著一項至關重要的不同。
——奴隸,已經觸底了。
再怎麽擺爛,也不過是個死字;
根本沒有一個更低的階級、更糟糕的處境,威脅奴隸們‘努力生活,不然情況就要更糟糕’了。
但農民卻不同。
作為具備人權的個體,農民需要通過辛勤勞作,來換取足夠生存的食物。
同時,作為社會階級金字塔倒數第二的階級,還有一個墊底的奴隸階級,時刻‘威脅’著農民。
——好好種地!
——不然你就要變成奴隸了!
這種緊迫感,以及‘情況可能變得更糟’的威脅,讓農民不得不更加積極的生活,並投身於社會生產活動當中。
用後世人常用的一句話,來形容當時的農民,就是:努力肯定無法讓處境變得更好,但不努力肯定會讓處境便的更糟!
於是,農民辛勤勞作,勞苦終生,為保住自己‘農民’的身份,為確保自己不會淪落到最低一級的奴隸,奉獻出了自己能奉獻出的一切。
發現了這一點之後,統治者們開始思考了。
——既然奴隸沒有積極性,那社會的主體構成,就不能是以奴隸為主;
若不然,整個社會都是毫無積極性、毫無緊迫感的行屍走肉,那且不提進步與否——單就是文明的傳承、維持,都將會變成一個大問題。
所以,必須把社會主體,從無欲無求的奴隸,改為有壓力、有動力的農民。
於是,持續上千年的奴隸製社會宣告結束,封建農耕社會正式到來。
這一階段大概出現在宗周初期,且尚處於封建文明初級階段。
一直到宗周暗弱,華夏文明經曆春秋戰國,才出現了一個從封建文明初期,到封建文明中期的進展契機。
這個契機,源自於秦國的變法。
——在秦變法之前,不單是秦,天下列國所認同的,依舊是‘隻講義務,不講權利’的禦民之道。
雖然社會主體已經從曾經的奴隸,換成了同樣卑賤、窮困,卻稍有人權的農民,但統治思想核心,依舊是奴隸製社會的那一套。
你就該種地!
你種出來的糧食,我出多少錢,你都得賣給我!
打起仗了,我讓你上戰場你就得上戰場!
仗打完了,你若是死了,那就是你運氣不好;
僥幸活下來了,傷殘也都是你活該,健全也隻算你幸運。
無論如何,仗打完了,滾回去種你的地,繼續供養貴族老爺們吧……
從這套思路就不難發現:其實什麽都沒變。
說是封建文明初期,說是社會主體從奴隸換成了農民,但其實什麽都沒變。
社會最底層的階級,雖然有了自己的土地,但依舊要向統治階級,繳納高昂的賦稅;
雖然擁有了一定程度的人權、自主權,卻依舊無法完全具備對自己的生命、身體的支配權。
——幾百年前,貴族們讓奴隸耕地;
現在,貴族們讓農民種地。
——幾百年前,貴族們讓奴隸上戰場;
現在,貴族們讓農民上戰場。
過去的奴隸吃不飽、穿不暖,如今的農民亦然。
過去的奴隸動不動暴死戰場,被貴族時刻掌握著生死,如今的農民亦然。
就好像整個華夏,僅僅隻是把‘奴隸製’這個名稱,換成了‘封建製’這個稍微好聽一點,本質卻根本沒有任何不同的說法;
而社會最底層的‘奴隸’,也隻是換了個更好聽一點的名字:農民。
直到商鞅入秦變法,華夏文明才再次開始了思考,並意識到了這一點。
——是啊!
——這所謂的封建製,不過就是扯了塊遮羞布的奴隸製啊!
——換湯不換藥啊!
還有農民,分明就是換了個叫法的奴隸啊!
這……
不會出問題吧?
絕大多數人都認為,不會出問題。
在他們看來,曾經卑賤的奴隸,如今成為了能擁有自己的土地、能自主婚娶並繁衍子嗣的農民,這已經是再大不過的‘恩賜’。
得了如此恩賜,農民們根本不敢有更大的貪念,就應該老老實實種地。
吃得飽,就把糧食分一些出來,給貴族老爺們奢靡享受;
吃不飽,那該上貢也照樣得上貢。
至於上貢之後就要餓死了?
好的,我知道了,乖乖在家裏餓死就行,可別死在我門口給我添堵……
也就是在這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問題,或者說是即便意識到了問題,也根本不遠解決問題的情況下,商鞅的出現,再次驗證了那句名言的含金量。
——真理,往往隻掌握在極少數人手中。
通過對過往經驗,尤其是華夏文明從奴隸製社會,到封建社會初期的發展進程當中,華夏文明所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商鞅最終發現:奴隸製社會,問題在奴隸擁有無限的義務,卻沒有絲毫的權利。
而自宗周以來的封建文明初期,之所以會讓人感覺農民,隻是換了個名字的奴隸,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農民在封建社會的義務,並沒有比奴隸製社會的奴隸少多少。
與此同時,農民在封建社會所能擁有的權利,也沒有比奴隸製社會下的奴隸多到哪裏去。
土地擁有權?
有屁用!
說不定哪天,我就要被王上連人帶土地,敕封給某個貴族當‘食邑’了!
這和過去,奴隸被主人贈送給另一個貴族,又有什麽區別?
婚配權、繁衍權?
好吧,這個確實有那麽一點點用。
但問題在於:我自己都是個寫做農民,讀作奴隸的苦命人;
我繁衍子嗣生出來的,不還是你們這些貴族老爺的奴隸?
所以,在這個製度體係下,唯一支撐農民努力生活,而不是像奴隸那般,徹底淪為行屍走肉的,僅僅隻是個‘不努力就會淪為奴隸’的緊迫感。
為了加強這個緊迫感,統治者們甚至構建了一整套理論體係,來迫使農民極力避免淪為奴隸。
什麽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啊~
什麽做了奴隸,到了地底下就無顏麵對列祖列宗啊~
等等諸多層麵的價值灌輸,就是為了讓農民,積極地投入到生產活動當中。
而在這個過程中,農民就變成了稍微有點尊嚴的奴隸;
至於殘存的奴隸階級,則成了貴族‘殺雞儆猴’,告誡農民的那個雞。
——看看!
——不努力生活,淪為奴隸,這就是你的下場!
從某種角度上來看,華夏封建社會的奴隸製殘餘,或許也正是因為這個需求而存在著。
統治者需要通過奴隸的存在,來時刻告誡農民:沉淪,是怎樣一個可怕的下場。
在思考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商鞅注意到:人類最基本的人性,使得每一個人,都有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並非無窮盡的欲望,而隻是最簡單的:更好一點的生活的向往。
比如奴隸,你給他一個成為農民的機會,他能在戰場上揮舞著鋤頭、木矛,和甲胄齊備的敵軍貴族拚命!
一個農民,但凡給他點吃飽飯、穿暖衣的可能性,他就敢打敵國君主的主意!
而且這並不需要你做出‘所有奴隸都成為農民’‘所有農民都成為貴族’的承諾,或將其付諸行動。
僅僅隻需要留一個口子,讓奴隸、農民,能有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的機會達成階級提升,就足以調動整個群體的積極性。
奴隸們不會說:一百個奴隸裏隻有幹活最勤奮的那個才能成為農民,機會太小了,我不幹;
而是會說:隻要我夠努力,那一個名額一定是我的!
農民們不會說:俺們一百個老農上去,才能殺死敵人一個貴族,這得死多少人啊?
而是會說:那個貴族人頭一定是我的!
軍功一定是我的,出人頭地的也一定是我!
於是,商鞅在秦變法二十年,曾經的窮秦、弱秦,在隻占據春秋戰國二十分之一的時間裏,便徹底具備了一統天下的潛力!
曾經私鬥成風,卻又聞戰而愁的秦人,成了令整個關東聞風喪膽的虎狼秦軍!
曾經渾渾噩噩,八棍子打不出一個響屁的秦農,都成了銳意進取,時刻準備殺敵立功,階級躍升的激進分子。
到了這個時候,華夏文明才終於意識到:封建社會和奴隸製社會,是有區別的。
農民需要的,不止是‘不努力就要淪為奴隸’的懲罰,同時也有‘努力就能成為貴族’的獎勵。
自此,獎罰分明的思想開始成為主流,並稱為華夏文明統治機器最核心的一塊零部件。
賞善罰惡,賞功罰過,也成為了農耕文明封建社會最為先進的一個思想理念。
而遊牧文明真正落後的地方,一方麵來講,是現階段的遊牧文明,依舊處於奴隸製社會時期,是文明進程,而非文明本身的落後。
另一方麵,遊牧文明的短暫性、動蕩性,以及隨之衍生出的不可延續性,又使得遊牧文明很難通過數百上千年的積累、發展,從而踏入更高級、更先進的封建文明。
——好比曾經的霸主東胡,還沒體會到奴隸製社會的弊端,就被如今的匈奴人所取代;
按照原本的曆史進程,已經強盛了五十多年的匈奴人,將在未來三十年內走向衰落,並隨之丟失遊牧文明統一政權的地位。
後來者如鮮卑、韃靼、蒙古、女真,基本也都是在重複這個循環。
——統一政權建立,強盛,衰敗,覆滅。
在這個過程中,遊牧民族從來都不曾——從來都不曾出現類似華夏農耕文明這般,反思前朝得失、保留前朝成果,推動社會進步的認知。
於是,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饒是有三百年王朝周期律,讓文明反複經曆改朝換代的動蕩,但整個文明進程,也仍舊在螺旋式上升、推進;
反觀遊牧文明,則是螺旋式螺旋,始終在原地轉圈。
每一個遊牧文明統一政權,幾乎都把前輩們的路完完整整重走了一邊——沒有從前朝的覆滅汲取絲毫教訓,且最終又成了下一個政權不屑於學習、反思的前朝。
直到後世近現代,工業革命徹底解放生產力,遊牧文明也徹底宣告退出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