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買活軍那裏去了!?”
山陽道海州,登萊巡撫衙門內,一名七旬老者有些詫異地放下了手中的小竹筒,“他是怎麽又作興出這個念頭來的?難道登萊的地方,還不夠他造的?到買活軍那裏去——買活軍那裏,也是可以輕易去得的?”
“老爺,先放下那個痘筒子罷。”向他來稟報的管家也是提心吊膽,一雙眼睛隻望著那竹筒不放,看到老者將那裝滿了痘苗的竹筒慢慢放回桌上,方才鬆了一口氣,道,“十三郎的意思是,孫承祖業,咱們家一向是以醫術聞名,如今天下的醫家,有哪個不去買活軍那裏學習仙界的醫術呢?泉州的雷家,原本也隻是本地有名而已,現在天下何處沒有流傳他們的香火?便是百姓們拜謝六姐為痘娘娘,那不也捎帶著雷郎中在一旁做個捧藥瓶的童子麽?”
“如今這痘苗粉,已是十分效驗了,不知道那種要靠注射的疫苗,又是如何神效,且何為注射,十三郎說也想親眼看看……”
其實,這些緣由,在武家十三郎離家出走以前,也都寫成信件,請親友轉呈給了祖父登萊巡撫武叔卿,信中更寫了他自個兒的一些推測:自從攀附上買活軍以來,東江島的態度便日益跋扈,和武叔卿的關係達到了‘行跡已分,精神不合’的地步,那麽祖父被調離幾乎已是定局了。
既如此,自家的出走,也就談不上讓祖父身處嫌疑之地。因祖父若被調離,一家回京麵聖,到時候要去買活軍那裏,遠不如登萊方便,正好他有個朋友在回福建的船上,十三郎便覺得機會難得,錯過了實在可惜,因此幹脆先斬後奏,直接上船,隻留下一封信請祖父寬宥。並說自己一到了雲縣,便會托人給祖父寫信,請祖父寬心雲雲。
少年輕狂,一至於此,也是讓人無奈,武家人自從發現少爺失蹤,在府內城裏翻天覆地大搜了幾日,方才從出行歸來的親友那裏收到十三郎的信。武叔卿氣也氣過了,擔心也擔心過了,將信仔細看完,閉目思忖良久,長歎了一口氣,道,“這該死的孽障,也隻能由得他去了!便是死在外頭,那也是他的命!”
管家唯唯連聲,過了一會,武叔卿又問道,“他平日裏,身上帶了多少銀子?屋內的醫書,可還在原處?”
得知十三郎臨走以前,還從母親那裏騙了十兩銀子帶在身上,武叔卿近年來所著的《濟陰綱目》幾卷草稿,也將其抄本帶走了兩份,果如信中所言,到了雲縣那裏,要設法將此書用新法合金活字印了出來,行發天下,並和雲縣那裏的名醫互相論證,為祖父揚名雲雲。武叔卿點頭不語,良久方道,“如此倒也罷了,還不算是一絲盤算也無,到底比他那幾個兄弟叔伯要多些膽魄。”
會這樣說,便已是消氣了,管家也知曉分寸,賠了些好話便叩首退出,去老夫人那裏複命,隻說老爺子已經不生氣了,隻擔憂孫少爺出門在外,花銷太大雲雲。
老夫人一聽,頓時做主,讓管家再去尋老太爺,說是自己的意思,要五十兩銀子使費,果然武叔卿並未盤問,過了不久,管家便出門開了一張銀票回來,道,“都打聽清楚了,這銀票寫了買活軍在海州的櫃台名字,他們這裏會寫一張匯票過去,少爺收到之後,憑信物便可收銀子,止收二兩半的所謂手續費,可實得四十七兩半,倒是不貴。”
此時的錢莊,往裏存銀子也要保管費,寫銀票、兌票,都有相應的費用,遠程匯兌更是所費不貲,買活軍的錢莊收費較為廉宜,二兩半以兩地的距離來說,的確不算是貴的了。老夫人聽了方才稍微放心,又叫了媳婦來,婆媳兩人忙亂著給十三郎收拾日用衣物,打算打發個機靈的管事,登船送去雲縣不提。
隻說武叔卿這裏,本正和好友品茗閑聊,卻又被家事打擾,便向好友致歉道,“小兒家事,倒把一衷你牽扯進來了,讓你看了笑話!”
他這好友宋一衷,原也是京中禦史,隻去年因攻訐閹黨專營青頭俵物一事,惹怒了九千歲,被削官去職,回鄉閑住了一段時日,靜極思動,恰好武叔卿家眷返鄉探親後,又要到登萊這裏居住,便順路一道來登萊遊曆,大約也是在物色起複的機會。他和武叔卿本是同鄉,仕途起步時頗為得到照拂,因此一向視武叔卿為長輩,聞言忙笑道,“這是如何說來?倒是小侄愚鈍,當時沒看出十三郎的心思,竟做了個西天門守將,一時不查,把那孫行者放出了天宮去了!”
二人相與一笑,宋一衷又道,“究竟如今各官宦家子弟少女,去買活軍那裏遊曆,也非罕事,伯父又何須擔憂?別的不說,便說今年剛卸任的袁氏,聽說家中也遣了人去買活軍那裏,又沈士宏竟親身前去治病,他們都不懼怕了,伯父又何必憂心?”
宋一衷來到登萊之後,也曾回京訪友,這次就是在回登萊的碼頭上和十三郎相遇,十三郎才托他帶信。京裏的消息,總要比登萊更豐富,武叔卿忙道,“可有是事?沈將軍一生戎馬,身體素來康健,怎會忽然重病?我先收到消息,說是連路都幾乎不能走了。京中名醫不少,可有說是什麽症候?”
“說是心氣鬱結,患了頭風,要好生將養,原本吏部還另有委任,也隻能再尋他人了。”
這裏說的沈士宏將軍,並今年卸任的袁氏,都是武叔卿到任以前,在登萊駐防的將官。巡撫袁禮卿那也是響當當的人物,可說是本朝第二有名的大清官了,沈士宏便是他在登萊駐守時十分倚重的武將,而兩人的去職其實也都和買活軍有脫不開的關係,在如今的天下,尤其是如今的登萊,若是不精於買務,這個官是很不好當的。袁、沈二人便可見一斑了。
究其原因,其實就是東江島如今搖擺曖昧的態度,東江島本就孤懸域外,是朝廷鞭長莫及之地,甚至東江島嚴格來說,也是敏朝和高麗接壤之地,不算是敏朝原本的地方。毛振南和遼東兵將搭上買活軍之後,在此地大做生意,多次前往遼東本土解救漢人,騷擾建賊,又把獅子口經營得如同鐵桶一般,還在高麗散播高產稻種——倒是比敏朝這裏用得還快。
如此不過是一年多工夫,其勢已經今非昔比,高麗人早習慣了仰人鼻息,他們也困於物產低下多年,哪怕種了高產稻種,是把自己的命脈送給外人的舉動,但隻要有一年的豐產,那也是一年的收成。
因此,本來和毛總兵因為遼東漢人入高麗一事,時有摩擦齟齬,如今倒是彼此友好,猶如親兄弟一般。彼此貿易頻繁,更是大量收容漢人,把如今的東江島、獅子口一帶,建築得繁華無比,讓建賊望之興歎,戰略上轉為全麵收縮,絲毫不敢觸碰東江軍的地盤。自去年起,童奴兒再不敢濫殺漢人,而他麾下的漢人大將還有反正之勢,這實在是幾年前難以料想得到的局麵。
隻是如此一來,毛總兵的恩主袁禮卿處境就較為尷尬了,毛振南在東江島立足,是他一力保舉起來的,隻毛氏站穩腳跟之後,越見張狂,頗有以為袁禮卿威望太重,對其限製過多的意思,現在攀上了買活軍,雙方不合之勢越顯,以袁禮卿剛直的性子,毛振南和買活軍眉來眼去,這是其無法容忍的背主之舉,朝廷無法,隻得先將其調任,一並把和毛振南不合的沈士宏一起調開。
武叔卿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從永州調到海州,來填登萊巡撫這個坑的,這個位置的確是十分不好坐,因為東江島的補給現在完全由買活軍運來,而且買活軍有能力走外海航線,登萊也沒有本事攔截——更沒有本事給東江島提供更豐厚的補給,因此隻能坐視東江島和買活軍走得越來越近。
武叔
卿在任上,三不五時便能聽到東江島那裏傳來的消息:毛振南現在對朝廷的使者,已經完全是可有可無的態度了,在使者麵前狂放霸道,動輒隨意冷待數月,但對買活軍的兵丁,哪怕是小兵也客客氣氣,不敢有絲毫怠慢。有時買活軍兵丁請出傳音法螺,傳遞謝六姐仙音時,毛振南都是恭恭敬敬跪在地上,叩頭聆聽,比接聖旨還要畢恭畢敬。
此事,的確令人不滿,但登萊此刻能拿出來的實在不多。朝廷送來的錢糧雖然和往年一樣,但東江軍現在好吃好喝,已經不稀罕這點了——卻又還和從前一樣向登萊方麵勤快索要。去年袁禮卿和毛振南因為這件事便發生不快,袁禮卿認為東江軍處既然不缺補給,便把部分糧草挪用了賑濟山陽道災民:去年山陽道旱災長達半年,又鬧大疫,民不聊生,若不是有這糧草支著,隻怕登萊的後院就要亂起來了!
而毛振南則以為,袁禮卿一向對他恭敬謝六姐頗有微詞,但朝廷一毛不拔,一點好處沒有見到,買活軍給錢給炮,他可有不親近買活軍的道理?現在連原本不多的糧草都被挪用,袁禮卿‘待下未免太苛’,二人便鬧得很不愉快。隨後便是袁禮卿調任,調任以前,他還給毛振南寫了最後一封信,勸告他‘切莫自誤,遼餉乃買活軍承運而已,自有朝廷會賬關鈔,恩出於上,立心不可有絲毫外泄,否則恐怕將來難有善終’。
武叔卿上任之後,也立刻感到毛振南的氣焰令人難以忍受,而山陽道的局勢也非常棘手:山陽道已經接連旱了三年了,若不是靠海,還能有些海獲,而且登萊這裏和東瀛、高麗一向有商貿往來,山陽道這裏早就起義兵了。其實現在之所以沒有鬧出太大的亂子,還因為一個更壞的消息,那便是山陽道瘟疫流行,去年和今年遼東也一樣有瘟疫,也是因此,一向有醫道聖手之稱的武叔卿才被委任以巡撫之位,下令提拔他的田任丘,在信中也直言不諱地談起,便是要借重他的經驗,希望能平息瘟疫。
跋扈的將軍、連年的幹旱、流行的疫病、活躍的敵人、頻繁往來的域外船隻……麵對如此複雜的局麵,一般的官員隻怕都是想著告老還鄉了,實在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而武叔卿本來也覺得局麵實在艱難,但一看到邸報中的《雲縣和議》,心便定下了許多。
按照和議所說,買活軍要向敏朝供應高產糧種,還有疾病疫苗,武叔卿一看到和議便立刻給朝廷上了急奏,要求將疫苗優先供應山陽道,還有請朝廷和買活軍商議,運來耐旱作物種子——譬如傳說中的土豆,武叔卿是關隴人,已經從同鄉那裏收到了風聲,據說這東西是非常耐旱的,現在已經在關陝風靡,取代了糜子和麥子,成為農戶最愛的作物。因為關陝和山陽道這一條線幾年來都幹旱,麥子都種不活,日子實在的確是很難過了。
唉!雖說嘴上不提,但這幾年,大旱、大澇、瘟疫、地動,儼然便是末法時代降臨,難道這就是王朝氣數已盡?武叔卿對於《買活周報》上許多消息都斥為歪理邪說,但他倒是很願意相信小冰河時期的說法,不願把天象和氣運聯係在一起,但這也是他的極限了,對於《迷信、恐懼、統治》這樣的文章,他是不以為然的,因為就他所知,買活軍的兵丁在外就沒少散播謝六姐的迷信,而且他們自個兒一個個都信得相當的狂熱。
總之,武叔卿的思路是頗為實在的:袁禮卿因為反感毛振南投向買活軍,在通信中痛斥買活軍,把大話說在前頭的緣故,反而立場變得僵硬,不好轉圜了,這也是他被撤換的原因。那麽武叔卿便要盡量地利用買活軍帶來的優勢,他上任以後,便主動在海州劃了一個海灣,給買活軍用做新碼頭,並撥出民夫協助他們修建水泥房——雖然買活軍也是給錢的,但巡撫大人畢竟也拿出了態度來,這對海州的士紳百姓來說,便讓他們能夠放心大膽地和買活軍打交道了。
買活軍的賬一向是算得很清楚的,既然巡撫示好,他們的回應也很爽快,三天前到港的船隻,便帶來了三千斤土豆種子,還有十個年輕的‘田師傅’,由一個叫於太平的水兵小隊長領著,準備在海州一帶育種催芽,用這三千斤土豆良種專門的育苗,再種出數萬斤的種子來——買活軍所說的供應良種,不可能是指運來可以直接投入農戶田地數量的種子,而是運來良種,再種一季、兩季,如此方才能繁衍出全省農戶分的數量。
而且如果是新作物,還需要全省地方選拔機靈後生、能幹老農前來學習,這樣才能在一年間把高產的種子推廣下去,這裏唯有高產稻並非如此,那是真的要種多少畝便要撥出多少斤過來,不過實際上現在需要高產稻的省份多在南方,武叔卿也就不太關心高產稻的種子要如何能夠供應得上。
土豆這裏,其實已經有農戶嚐試自留種了,產量也並沒有太大的差異,這東西實在是高產得怕人,武叔卿聽說產量的時候,簡直驚得都說不上話——畝產五六千斤!而且吃了很當飽,這是個什麽數字?雖說土豆吃了燒心,但眼下這是什麽日子?能吃得上飯就不錯了!
什麽高產小麥、高產稻,都無法和土豆相比,武叔卿認定了山陽道就該都種土豆!他而且因此對謝六姐更看不透了——朝廷的虛弱,其實一大部分原因,便是因為北方接連不斷的天災,導致收成減產,根本沒有同時和兩方開戰的實力,這才有了《雲縣和議》,難道,謝六姐就不怕土豆流傳開來之後,北方的百姓又能吃飽,朝廷有了三年之積,收拾了建賊之後,再淩迫南方?
神仙行事,實在是天馬行空,令人難以揣測,便猶如這牛痘,武叔卿設身處地,若他是謝六姐,就絕不會把牛痘交付到買活軍領地之外,這要流傳開了,北方大疫平息,百姓們固然對謝六姐頂禮膜拜,但不也就不會投奔買活軍,而是在原地安居樂業了嗎?
難道真是血脈同胞,醫者仁心?
這……或許還真是如此,唉,那郝君書放足手術記,實在看得人心潮起伏,所謂麻醉手段,若非神仙,哪能辦到?按他設法搜羅到的一冊《赤腳醫生手冊》來說,所謂的麻醉,不但可以讓人熟睡過去,而且還要配套的佐以所謂‘輔助呼吸’,又有‘生命體征監測’等等,實在不是傳說中服下麻沸散則酣然入睡,開膛剖腹也無知無覺一般簡單,手術更要講究無菌環境,所謂的無菌環境,又是什麽?真讓人心向往之……
十三去了買活軍那裏,或許也不是什麽壞事,這孩子一向對醫道極有興趣,既然連袁禮卿家中都有子侄過去,且聽說近日在報紙上極為活躍的天一君子,也是朝中高官家的子侄,那麽在此事上也就不必過多忌諱……
和宋一衷又談了談京中局勢,得知和議談成之後,合金字模還沒到,民間已經出現了好幾份活字報紙,有辯經義的,有公然刊發朝廷、買活軍新聞,自名為《新聞匯編》的,還有專門刊登文章駁斥買活軍政治課本中,關於地主社會剝削論的,這些文章其中還有不乏被《買活周報》采編過去的,隻每每刊登之時,都附上了反駁的雄文,也算是論戰的一種——武叔卿上任不久,之前忙於四處巡視,消息不太靈通,還是先看到這些文章,等宋一衷回了登萊,才知道原來是對京中新報紙的反應。
這些雄文寫得或氣勢磅礴,或鞭辟入裏,不乏文采斐然之輩,其中天一君子的名字,給武叔卿留下了印象。其人實在是雄辯滔滔,而且將謝六姐所說的《邏輯二十四謬誤》,簡直運用得純熟至極,凡是被挑選出來的文章,鮮有不被挑出謬誤來的,譬如讓他一戰成名的,便是前三期中反駁由本朝大儒劉起東撰寫的《論青賊失意非正》所寫就的一文,此文便連武叔卿看了,也不由歎道,“此子可謂是六姐大弟子也,六姐的思想,他倒是比本人說得還要更明白!”
山陽道海州,登萊巡撫衙門內,一名七旬老者有些詫異地放下了手中的小竹筒,“他是怎麽又作興出這個念頭來的?難道登萊的地方,還不夠他造的?到買活軍那裏去——買活軍那裏,也是可以輕易去得的?”
“老爺,先放下那個痘筒子罷。”向他來稟報的管家也是提心吊膽,一雙眼睛隻望著那竹筒不放,看到老者將那裝滿了痘苗的竹筒慢慢放回桌上,方才鬆了一口氣,道,“十三郎的意思是,孫承祖業,咱們家一向是以醫術聞名,如今天下的醫家,有哪個不去買活軍那裏學習仙界的醫術呢?泉州的雷家,原本也隻是本地有名而已,現在天下何處沒有流傳他們的香火?便是百姓們拜謝六姐為痘娘娘,那不也捎帶著雷郎中在一旁做個捧藥瓶的童子麽?”
“如今這痘苗粉,已是十分效驗了,不知道那種要靠注射的疫苗,又是如何神效,且何為注射,十三郎說也想親眼看看……”
其實,這些緣由,在武家十三郎離家出走以前,也都寫成信件,請親友轉呈給了祖父登萊巡撫武叔卿,信中更寫了他自個兒的一些推測:自從攀附上買活軍以來,東江島的態度便日益跋扈,和武叔卿的關係達到了‘行跡已分,精神不合’的地步,那麽祖父被調離幾乎已是定局了。
既如此,自家的出走,也就談不上讓祖父身處嫌疑之地。因祖父若被調離,一家回京麵聖,到時候要去買活軍那裏,遠不如登萊方便,正好他有個朋友在回福建的船上,十三郎便覺得機會難得,錯過了實在可惜,因此幹脆先斬後奏,直接上船,隻留下一封信請祖父寬宥。並說自己一到了雲縣,便會托人給祖父寫信,請祖父寬心雲雲。
少年輕狂,一至於此,也是讓人無奈,武家人自從發現少爺失蹤,在府內城裏翻天覆地大搜了幾日,方才從出行歸來的親友那裏收到十三郎的信。武叔卿氣也氣過了,擔心也擔心過了,將信仔細看完,閉目思忖良久,長歎了一口氣,道,“這該死的孽障,也隻能由得他去了!便是死在外頭,那也是他的命!”
管家唯唯連聲,過了一會,武叔卿又問道,“他平日裏,身上帶了多少銀子?屋內的醫書,可還在原處?”
得知十三郎臨走以前,還從母親那裏騙了十兩銀子帶在身上,武叔卿近年來所著的《濟陰綱目》幾卷草稿,也將其抄本帶走了兩份,果如信中所言,到了雲縣那裏,要設法將此書用新法合金活字印了出來,行發天下,並和雲縣那裏的名醫互相論證,為祖父揚名雲雲。武叔卿點頭不語,良久方道,“如此倒也罷了,還不算是一絲盤算也無,到底比他那幾個兄弟叔伯要多些膽魄。”
會這樣說,便已是消氣了,管家也知曉分寸,賠了些好話便叩首退出,去老夫人那裏複命,隻說老爺子已經不生氣了,隻擔憂孫少爺出門在外,花銷太大雲雲。
老夫人一聽,頓時做主,讓管家再去尋老太爺,說是自己的意思,要五十兩銀子使費,果然武叔卿並未盤問,過了不久,管家便出門開了一張銀票回來,道,“都打聽清楚了,這銀票寫了買活軍在海州的櫃台名字,他們這裏會寫一張匯票過去,少爺收到之後,憑信物便可收銀子,止收二兩半的所謂手續費,可實得四十七兩半,倒是不貴。”
此時的錢莊,往裏存銀子也要保管費,寫銀票、兌票,都有相應的費用,遠程匯兌更是所費不貲,買活軍的錢莊收費較為廉宜,二兩半以兩地的距離來說,的確不算是貴的了。老夫人聽了方才稍微放心,又叫了媳婦來,婆媳兩人忙亂著給十三郎收拾日用衣物,打算打發個機靈的管事,登船送去雲縣不提。
隻說武叔卿這裏,本正和好友品茗閑聊,卻又被家事打擾,便向好友致歉道,“小兒家事,倒把一衷你牽扯進來了,讓你看了笑話!”
他這好友宋一衷,原也是京中禦史,隻去年因攻訐閹黨專營青頭俵物一事,惹怒了九千歲,被削官去職,回鄉閑住了一段時日,靜極思動,恰好武叔卿家眷返鄉探親後,又要到登萊這裏居住,便順路一道來登萊遊曆,大約也是在物色起複的機會。他和武叔卿本是同鄉,仕途起步時頗為得到照拂,因此一向視武叔卿為長輩,聞言忙笑道,“這是如何說來?倒是小侄愚鈍,當時沒看出十三郎的心思,竟做了個西天門守將,一時不查,把那孫行者放出了天宮去了!”
二人相與一笑,宋一衷又道,“究竟如今各官宦家子弟少女,去買活軍那裏遊曆,也非罕事,伯父又何須擔憂?別的不說,便說今年剛卸任的袁氏,聽說家中也遣了人去買活軍那裏,又沈士宏竟親身前去治病,他們都不懼怕了,伯父又何必憂心?”
宋一衷來到登萊之後,也曾回京訪友,這次就是在回登萊的碼頭上和十三郎相遇,十三郎才托他帶信。京裏的消息,總要比登萊更豐富,武叔卿忙道,“可有是事?沈將軍一生戎馬,身體素來康健,怎會忽然重病?我先收到消息,說是連路都幾乎不能走了。京中名醫不少,可有說是什麽症候?”
“說是心氣鬱結,患了頭風,要好生將養,原本吏部還另有委任,也隻能再尋他人了。”
這裏說的沈士宏將軍,並今年卸任的袁氏,都是武叔卿到任以前,在登萊駐防的將官。巡撫袁禮卿那也是響當當的人物,可說是本朝第二有名的大清官了,沈士宏便是他在登萊駐守時十分倚重的武將,而兩人的去職其實也都和買活軍有脫不開的關係,在如今的天下,尤其是如今的登萊,若是不精於買務,這個官是很不好當的。袁、沈二人便可見一斑了。
究其原因,其實就是東江島如今搖擺曖昧的態度,東江島本就孤懸域外,是朝廷鞭長莫及之地,甚至東江島嚴格來說,也是敏朝和高麗接壤之地,不算是敏朝原本的地方。毛振南和遼東兵將搭上買活軍之後,在此地大做生意,多次前往遼東本土解救漢人,騷擾建賊,又把獅子口經營得如同鐵桶一般,還在高麗散播高產稻種——倒是比敏朝這裏用得還快。
如此不過是一年多工夫,其勢已經今非昔比,高麗人早習慣了仰人鼻息,他們也困於物產低下多年,哪怕種了高產稻種,是把自己的命脈送給外人的舉動,但隻要有一年的豐產,那也是一年的收成。
因此,本來和毛總兵因為遼東漢人入高麗一事,時有摩擦齟齬,如今倒是彼此友好,猶如親兄弟一般。彼此貿易頻繁,更是大量收容漢人,把如今的東江島、獅子口一帶,建築得繁華無比,讓建賊望之興歎,戰略上轉為全麵收縮,絲毫不敢觸碰東江軍的地盤。自去年起,童奴兒再不敢濫殺漢人,而他麾下的漢人大將還有反正之勢,這實在是幾年前難以料想得到的局麵。
隻是如此一來,毛總兵的恩主袁禮卿處境就較為尷尬了,毛振南在東江島立足,是他一力保舉起來的,隻毛氏站穩腳跟之後,越見張狂,頗有以為袁禮卿威望太重,對其限製過多的意思,現在攀上了買活軍,雙方不合之勢越顯,以袁禮卿剛直的性子,毛振南和買活軍眉來眼去,這是其無法容忍的背主之舉,朝廷無法,隻得先將其調任,一並把和毛振南不合的沈士宏一起調開。
武叔卿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從永州調到海州,來填登萊巡撫這個坑的,這個位置的確是十分不好坐,因為東江島的補給現在完全由買活軍運來,而且買活軍有能力走外海航線,登萊也沒有本事攔截——更沒有本事給東江島提供更豐厚的補給,因此隻能坐視東江島和買活軍走得越來越近。
武叔
卿在任上,三不五時便能聽到東江島那裏傳來的消息:毛振南現在對朝廷的使者,已經完全是可有可無的態度了,在使者麵前狂放霸道,動輒隨意冷待數月,但對買活軍的兵丁,哪怕是小兵也客客氣氣,不敢有絲毫怠慢。有時買活軍兵丁請出傳音法螺,傳遞謝六姐仙音時,毛振南都是恭恭敬敬跪在地上,叩頭聆聽,比接聖旨還要畢恭畢敬。
此事,的確令人不滿,但登萊此刻能拿出來的實在不多。朝廷送來的錢糧雖然和往年一樣,但東江軍現在好吃好喝,已經不稀罕這點了——卻又還和從前一樣向登萊方麵勤快索要。去年袁禮卿和毛振南因為這件事便發生不快,袁禮卿認為東江軍處既然不缺補給,便把部分糧草挪用了賑濟山陽道災民:去年山陽道旱災長達半年,又鬧大疫,民不聊生,若不是有這糧草支著,隻怕登萊的後院就要亂起來了!
而毛振南則以為,袁禮卿一向對他恭敬謝六姐頗有微詞,但朝廷一毛不拔,一點好處沒有見到,買活軍給錢給炮,他可有不親近買活軍的道理?現在連原本不多的糧草都被挪用,袁禮卿‘待下未免太苛’,二人便鬧得很不愉快。隨後便是袁禮卿調任,調任以前,他還給毛振南寫了最後一封信,勸告他‘切莫自誤,遼餉乃買活軍承運而已,自有朝廷會賬關鈔,恩出於上,立心不可有絲毫外泄,否則恐怕將來難有善終’。
武叔卿上任之後,也立刻感到毛振南的氣焰令人難以忍受,而山陽道的局勢也非常棘手:山陽道已經接連旱了三年了,若不是靠海,還能有些海獲,而且登萊這裏和東瀛、高麗一向有商貿往來,山陽道這裏早就起義兵了。其實現在之所以沒有鬧出太大的亂子,還因為一個更壞的消息,那便是山陽道瘟疫流行,去年和今年遼東也一樣有瘟疫,也是因此,一向有醫道聖手之稱的武叔卿才被委任以巡撫之位,下令提拔他的田任丘,在信中也直言不諱地談起,便是要借重他的經驗,希望能平息瘟疫。
跋扈的將軍、連年的幹旱、流行的疫病、活躍的敵人、頻繁往來的域外船隻……麵對如此複雜的局麵,一般的官員隻怕都是想著告老還鄉了,實在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而武叔卿本來也覺得局麵實在艱難,但一看到邸報中的《雲縣和議》,心便定下了許多。
按照和議所說,買活軍要向敏朝供應高產糧種,還有疾病疫苗,武叔卿一看到和議便立刻給朝廷上了急奏,要求將疫苗優先供應山陽道,還有請朝廷和買活軍商議,運來耐旱作物種子——譬如傳說中的土豆,武叔卿是關隴人,已經從同鄉那裏收到了風聲,據說這東西是非常耐旱的,現在已經在關陝風靡,取代了糜子和麥子,成為農戶最愛的作物。因為關陝和山陽道這一條線幾年來都幹旱,麥子都種不活,日子實在的確是很難過了。
唉!雖說嘴上不提,但這幾年,大旱、大澇、瘟疫、地動,儼然便是末法時代降臨,難道這就是王朝氣數已盡?武叔卿對於《買活周報》上許多消息都斥為歪理邪說,但他倒是很願意相信小冰河時期的說法,不願把天象和氣運聯係在一起,但這也是他的極限了,對於《迷信、恐懼、統治》這樣的文章,他是不以為然的,因為就他所知,買活軍的兵丁在外就沒少散播謝六姐的迷信,而且他們自個兒一個個都信得相當的狂熱。
總之,武叔卿的思路是頗為實在的:袁禮卿因為反感毛振南投向買活軍,在通信中痛斥買活軍,把大話說在前頭的緣故,反而立場變得僵硬,不好轉圜了,這也是他被撤換的原因。那麽武叔卿便要盡量地利用買活軍帶來的優勢,他上任以後,便主動在海州劃了一個海灣,給買活軍用做新碼頭,並撥出民夫協助他們修建水泥房——雖然買活軍也是給錢的,但巡撫大人畢竟也拿出了態度來,這對海州的士紳百姓來說,便讓他們能夠放心大膽地和買活軍打交道了。
買活軍的賬一向是算得很清楚的,既然巡撫示好,他們的回應也很爽快,三天前到港的船隻,便帶來了三千斤土豆種子,還有十個年輕的‘田師傅’,由一個叫於太平的水兵小隊長領著,準備在海州一帶育種催芽,用這三千斤土豆良種專門的育苗,再種出數萬斤的種子來——買活軍所說的供應良種,不可能是指運來可以直接投入農戶田地數量的種子,而是運來良種,再種一季、兩季,如此方才能繁衍出全省農戶分的數量。
而且如果是新作物,還需要全省地方選拔機靈後生、能幹老農前來學習,這樣才能在一年間把高產的種子推廣下去,這裏唯有高產稻並非如此,那是真的要種多少畝便要撥出多少斤過來,不過實際上現在需要高產稻的省份多在南方,武叔卿也就不太關心高產稻的種子要如何能夠供應得上。
土豆這裏,其實已經有農戶嚐試自留種了,產量也並沒有太大的差異,這東西實在是高產得怕人,武叔卿聽說產量的時候,簡直驚得都說不上話——畝產五六千斤!而且吃了很當飽,這是個什麽數字?雖說土豆吃了燒心,但眼下這是什麽日子?能吃得上飯就不錯了!
什麽高產小麥、高產稻,都無法和土豆相比,武叔卿認定了山陽道就該都種土豆!他而且因此對謝六姐更看不透了——朝廷的虛弱,其實一大部分原因,便是因為北方接連不斷的天災,導致收成減產,根本沒有同時和兩方開戰的實力,這才有了《雲縣和議》,難道,謝六姐就不怕土豆流傳開來之後,北方的百姓又能吃飽,朝廷有了三年之積,收拾了建賊之後,再淩迫南方?
神仙行事,實在是天馬行空,令人難以揣測,便猶如這牛痘,武叔卿設身處地,若他是謝六姐,就絕不會把牛痘交付到買活軍領地之外,這要流傳開了,北方大疫平息,百姓們固然對謝六姐頂禮膜拜,但不也就不會投奔買活軍,而是在原地安居樂業了嗎?
難道真是血脈同胞,醫者仁心?
這……或許還真是如此,唉,那郝君書放足手術記,實在看得人心潮起伏,所謂麻醉手段,若非神仙,哪能辦到?按他設法搜羅到的一冊《赤腳醫生手冊》來說,所謂的麻醉,不但可以讓人熟睡過去,而且還要配套的佐以所謂‘輔助呼吸’,又有‘生命體征監測’等等,實在不是傳說中服下麻沸散則酣然入睡,開膛剖腹也無知無覺一般簡單,手術更要講究無菌環境,所謂的無菌環境,又是什麽?真讓人心向往之……
十三去了買活軍那裏,或許也不是什麽壞事,這孩子一向對醫道極有興趣,既然連袁禮卿家中都有子侄過去,且聽說近日在報紙上極為活躍的天一君子,也是朝中高官家的子侄,那麽在此事上也就不必過多忌諱……
和宋一衷又談了談京中局勢,得知和議談成之後,合金字模還沒到,民間已經出現了好幾份活字報紙,有辯經義的,有公然刊發朝廷、買活軍新聞,自名為《新聞匯編》的,還有專門刊登文章駁斥買活軍政治課本中,關於地主社會剝削論的,這些文章其中還有不乏被《買活周報》采編過去的,隻每每刊登之時,都附上了反駁的雄文,也算是論戰的一種——武叔卿上任不久,之前忙於四處巡視,消息不太靈通,還是先看到這些文章,等宋一衷回了登萊,才知道原來是對京中新報紙的反應。
這些雄文寫得或氣勢磅礴,或鞭辟入裏,不乏文采斐然之輩,其中天一君子的名字,給武叔卿留下了印象。其人實在是雄辯滔滔,而且將謝六姐所說的《邏輯二十四謬誤》,簡直運用得純熟至極,凡是被挑選出來的文章,鮮有不被挑出謬誤來的,譬如讓他一戰成名的,便是前三期中反駁由本朝大儒劉起東撰寫的《論青賊失意非正》所寫就的一文,此文便連武叔卿看了,也不由歎道,“此子可謂是六姐大弟子也,六姐的思想,他倒是比本人說得還要更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