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籠島新泉
“於先生,那這個社會契約,又是什麽意思呢,社會契約論裏說的,官府和百姓之間的契約,在咱們官府和活死人之間,是不是也一樣好使——話說回來了,咱們現在的衙門算是官府嗎?按照教材上的說法,官府是貴族用來統治平民的工具,但咱們這好像沒有貴族,也沒有平民,大家都是六姐的活死人——”
這是一座正在擴張的城鎮,隨處可以見到在建的水泥房,路是早已經修建好了的,橫平豎直的水泥路,在剛被砍伐不久的綠色荒野上向遠處蔓延,而水泥路組成的格子之中,一座座屋舍正在逐漸成型。專業的建築隊正在工地四周,如同工蟻一樣辛勤而又快速地移動著。
這裏的地基往往是堆起的高高土坡,大約離地有一米多,在這樣的高坡上用石頭做地基,運料、拌料、碼磚、抹麵……紅磚壘牆,水泥抹麵,幹透後再塗一層白漆,這是在雞籠島這樣的亞熱帶島嶼特有的一種建築——吊腳樓是不能建水泥屋的,無法承重,但完全接地的建築又過於潮濕,這些去年從泉州移居來的百姓們,便把在泉州、鷺島兩地建房的經驗搬了過來,建起了這種高台基的坡房作為衙門的建築物,“這也算是我們新泉縣的體麵!”
至於他們自己,理所當然是就地取材,住吊腳樓了,要說是人人都住水泥房,連本土都沒有這樣的好事,更別說一切都還在草創的雞籠島了。
開拓一個全新的島嶼,需要的是漫長的時間和豐盛的人力,當然也需要給麵子的氣候,新泉縣顧名思義,大部分居民都是泉州的老鄉,他們一直住在人口繁茂的福建道,受到生計的壓力,不得不把耕地往山中一再地擴展,大部分農戶在泉州也有墾荒的經驗,即便是背靠泉州這樣的大埠,開荒依然是很不容易的,更不必說雞籠島距離鷺島,怎麽也有個一日的航程,物資上絕不會像本土那麽方便了。
大部分人都做好了吃苦的準備,甚至是那些從北方被招攬過來的遼東漢民,也沒有把這裏想得太好,吃苦受累,不多說了,工具上的匱乏也是可以想得到的,什麽都得自己做,鐵器沒有,木器也要自己慢慢地雕琢,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打造工具上——至於飯,那是不可能吃飽的,忍饑挨餓個一兩年,出產能夠養的活自己,便算是運氣好的了。年之後,才算是站穩腳跟,能從窩棚往吊腳樓這樣的茅草屋過渡,真的要形成城鎮,哪怕不是要個五年八年的?
但這大半年下來,人們逐漸發覺,買活軍這裏的開荒,似乎……和他們想得也不太一樣,大概什麽三年五年站穩腳跟,五年十年形成城鎮,對於買活軍來說實在是有些慢,按照眼下這個速度,三年內若是有個五六個縣城出來,那……大概也不是什麽讓人驚奇的事情。
若說是有什麽仙法在內呢,除了高產的糧食種子,還有一些耕田的小工具之外,似乎也沒有什麽特別的,但偏偏就是這幾樣東西,把開荒的過程完全地改變了,這就讓許多十八芝的老海狼打從心底不解了起來——若是按他們本來的盤算,二三十年內,能把島上經營起來便很不錯了,如何買活軍一來,速度便快了這許多?
難道仙人處處就都比常人要強嗎?
就以農事來說,自古以來,開荒最難的就是除草、翻地,這是最耗人力的事情,雞籠島這裏的糧食一直是無法完全自給的,一個百姓每年要是能多開辟一畝荒地,他們還給點獎勵,但即便如此,開辟荒地的速度也很慢。
——而買活軍一來,一切就不一樣了,首先,他們一開始就運了兩百多人過來,先不種地,而是修建宿營地——也就是如今新泉縣的前身。買活軍運來了他們在礦山用的蒸汽機,蒸汽機下頭配的是一種很奇怪的東西,叫做履帶,把煤鏟進鍋爐裏,這個大東西就帶著履帶到處地壓平了地,被這樣平整過的土地,雜草根本就長不起來,地都被壓實了,成了實土,輕易踢不起多少灰塵來。這樣便可以在上頭搭帳篷,修食堂,修茅廁、修堆肥場,一切都是在他們的圖紙上畫著,都在買活軍的計劃之中。
隨後,兩千多人便被帶到了這裏,開始了買活軍的墾荒計劃,買活軍把眾人分成了四個大隊,每個大隊裏又有十幾個小隊,幾個小隊搭夥做事,每個人要做的事都是固定的:砍樹、運樹、燒炭、平地、翻耕。砍樹、運樹的這些壯漢個個都有一把子力氣,收入也很豐厚,他們吃的極好,幾乎每頓都能保證有油、有魚、有蛋,飯不必說,是管飽的。
這樣一隊砍樹的壯漢,一天能幹一般農戶四五天的活,而且很多力氣活非得他們幹不可,譬如翻地,有些大石頭半埋在地裏,壯漢幾下子就把它頂翻了運走,若是力氣不夠,那就隻能火燒水澆,慢慢地炸。這批人今天在這裏做,明天就去了別處,三個多月將這一帶適合開墾的土地都砍伐出來,砍下來的樹木,又有一批人料理,適合造船的便去木材廠炮製,還有一些燒成木炭,運到木炭場去。
就連樹葉也不會浪費,和小枝條一起,曬幹了送到食堂去,做飯當柴火燒,燒剩的草木灰還能拿來肥田、洗碗、洗衣,甚至有人用草木灰洗頭、刷牙,這是一種用處很廣泛的東西,總之是不會隨意地丟棄的。
伐木隊的人走了以後,就是平地、翻耕的人來了,他們把蒸汽機下頭配的履帶換成了很大的犁鏵,這個燒煤的東西,簡直是龐然大物,有四五個人大小,隻有在這樣廣袤的田地上才有用武之地,石頭先被運走,機器在土地裏來回地開著,把土地刨出一道道溝壑——時常會趴窩,一修就要半天,但即使如此,它一天還是能做上百個人的活,人力也隻能算是補充。這個是新造出來的機器,按照司機的說法(這個司機是工資最高的人),“不能把動力全跑滿了,密封性不是特別好,可能會泄露,那就是嚴重事故了。”
新泉縣這裏,因為有蒸汽機的關係,平地的速度比別的縣府要快得多了,很快就平出了幾百頃良田,這時候翻耕的人還是繼續去翻耕,他們雖然是農戶,但便猶如被買活軍雇傭的工人一般,每天其實隻管做一件事,在陌生的地方,這樣做是很好的,因為地性不同,在新的地方種田,很多東西需要重新學習,在爭分奪秒的時候,可以省去學習的工夫和必然會出現的錯誤,隻專心地做著越來越熟練的一件事,‘效率’會更高。
種田的人,是從哪裏來呢?是從買活軍的農業學校中出來的,這些田師傅們,一個人帶了一班農戶,田地一開墾出來,就灑草木灰肥田,種下豆子,第一年荒地都要種豆子肥田——這也是買活軍的知識,在這之前很多農民壓根都不知道。
撒種培土之後,還有人專管除草、灌溉,噴藥除蟲,這裏播種隊又往前去了,這樣每個人隻做一件事,周而複始,多勞多得,田師傅每日要檢驗徒弟們的工作成果,給他們記‘績效’。
績效多的,一天可以多拿個文,而且還有加政審分的機會,而這些農民們,每日早起晚間,見縫插針上的掃盲課中,一大部分內容都是在強調著這分數有多有用,他們也就不其然地重視了起來。
這樣大集體式的開荒,是十八芝從來沒有見識過的,當然他們也會有很多的猜疑,譬如說這樣會不會有人偷懶,反而不如大家各管各來得盡心。不過雞籠島這裏,一年可以三熟,這裏開荒,那裏就肥田種豆,一些低窪水田,便種上水稻,三個月下來,這邊還在開荒,那邊已經收成,又有人來專管收成,按照之前撒種的順序,這裏有條不紊的收割、脫粒、翻曬……
精細統治,居然連農事也可以精細的嗎?這是十八芝的海盜們想不到的,就連鄭地虎也沒想到,買活軍會在雞籠島實行這樣的策略,而效果卻還如此顯著——不管是不是高產種,產量總是讓人驚喜的,一塊地從林地變成新田,再到有了收成,不過是四個多月的光景,大豆就已經收成了,一畝地小二百斤,按大豆來說實在不算是低的。
而且,第二季立刻就可以下種,種了一季的大豆,田已經肥了不少,這一回來種地的又是另一撥農戶了,買活軍到現在才開始分田,而這些來種田的農戶,是要給買活軍交租子的。
之前開荒的那些,固然做事是辛苦,但每日裏他們足額拿工錢不說,第一季的收成買活軍分文不取,全都是按官價收購了,個人分錢。算下來一個月按活計輕重來分,活計最重的能拿到近三千元。
官府的開支大嗎?是大的,但這些錢拿到手中,漢子們都拿來做什麽呢?不也是要吃要穿,也要存在手裏準備買房?這批開荒隊中大多數人最後也是要在島上安家,隻有條件最好的,或許能被選到軍中去。
他們這樣玩命幹玩命吃,辛苦上一年半載,便足以攢下一筆大錢,買牛、買房、買騾、買車這幾樣最基本的需求,總是至少可以滿足個幾項,若是覺得錢掙夠了,可以隨時挑選城鎮安家,保證能分到上等的地,不論在哪裏,都是殷實富戶,這個條件要娶妻也比別的農戶容易得多。
若是還願意幹,那就繼續幹,雞籠島算什麽?將來買活軍是要去呂宋、去安南的,那裏的土地更為富庶,產量更高,甚至於到那時候,有了經驗的他們也能做開荒隊長了——有體力,能幹活,知道這些農活的訣竅,算學又好,懂得統籌規劃的隊長,在開荒時,一個月六千塊或許都不是問題,而且,隊長便算是買活軍的吏目了,種田若能種出個官身來,那還有什麽好求的呢?
大半年的時間,新泉縣周圍已是良田千頃,城鎮中心也來了一幫人蓋房子,說是新榕縣的磚廠已經開起來了——那個地方有許多粘土,經過勘測,是適合燒磚、造蜂窩煤的,於是鄭天龍、鄭地虎幾兄弟,就這樣目瞪口呆地看著買活軍在一年內拉起了十幾個縣府的盤子,從本土搬遷來了幾十萬人,從福建道內招募百姓,走著水泥路來鷺島坐擺渡船,這擺渡船幾萬年也沒這麽繁忙過,永遠都在對開,就沒個停。
一路上便教導他們學拚音,學算學,學買活軍的規矩,到了地頭,分隊、開荒、分田,還有開礦建廠,銀錢水一樣地花進去,但後果卻是極為喜人的——今年這一熟過後,買活軍便不必再運糧食過來了,預期雞籠島能達到糧食自給,甚至還有餘量往別處銷售。
而官府的支出,雖然從數字來說也能嚇百姓們一跳,但和十八芝原本的預估比,卻不知是節省了多少,從結果來說,買活軍大約隻付出了數百萬噸的糧食和一些工具,便開發出了這樣一座糧食產量穩定,且沒有任何地緣壓力的糧倉,他們從第二季稻穀開始,甚至就已經有糧稅收入,來填補前期的投入了。
如果說天舟降世,是一種突破了眼界的震撼,那麽鄭地虎親眼見證的雞籠島開發,便是另一種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迷惑了,他完全不曉得為何動員了這麽大的人力,完成了這麽多事情,但卻隻花了如此之少的代價——甚至連銀兩都沒有動用,全靠買活軍自己印發的鈔票來流通,而又為什麽沒有人在這樣拉大隊式的開發中偷懶,百姓們為何能做到如此聰明聽話……
這樣的迷惑,促使著鄭地虎再一次主動拿起了《政治與社會》,並且向陸大紅提出了私人的請求:買活軍把鄭天龍手裏的仙人手機收回去了,從那以後,十八芝就非常熱衷編造借口,向買活軍討要仙人手機,盡管陸大紅告訴過他們很多次,主要是充電有問題,但他們還是樂此不疲。
不過鄭地虎現在不想要手機了,他想要一本能解釋雞籠島現象的教材,又或者是一個能說明白其中道理的老師——如果這些都辦不到的話,那麽給他一支能遠洋航行的船隊也可以,鄭地虎本人不挑的。
船隊當然是沒有的,買活軍現在很缺船,更不可能把寶貴的船隻派去進行這種冒險,短期內,船隊的開拓目標頂多是按照買活軍的大羅天星盤來繪畫華夏近海遠海的洋流風向圖,和謝六姐手裏的資料進行驗證對應,更多情況下他們還是要運輸,運人、運貨,運各式各樣的戰略物資。
不過,買活軍一向是鼓勵治下的活死人學習的,於是鄭地虎便得到了他想要的教師,一個叫做於康健的老師,因為《政治與社會》學得很好,業務也很出眾,便被派到了雞籠島來,統籌島內的學校建設,順便抽空做鄭地虎的政治老師,為他講解雞籠島現象背後的道理。
“如果完全按書中的道理來的話,那麽,買活軍境內現在的確沒有官府。”
於老師便這樣回答鄭地虎,“也沒有百姓——大王說得對,現在我們都不算是平民,當然也不是貴族,法理上來說,我們都是六姐的奴隸,都是她的活死人。”
鄭地虎便頓時納悶了,“為何呢?——我倒不是說六姐為何要奴役我們。”因為這一點的邏輯在鄭地虎看來是沒有疑問的,謝六姐既然有這樣的身份,收一些奴隸有什麽大不了的呢?再說,謝六姐當然是全天下最好的奴隸主啦。
他隻是不解,既然謝六姐給活死人們安排了奴隸的身份,為何又要讓他們學習《政治與社會》,告訴所有人,奴隸社會是比封建社會還要落後的一種社會形式,這不是鼓勵大家來推翻她的統治嗎?
他便把自己的疑問表達了出來,“難道這裏也藏著什麽我不明白的道理嗎?”:,,
“於先生,那這個社會契約,又是什麽意思呢,社會契約論裏說的,官府和百姓之間的契約,在咱們官府和活死人之間,是不是也一樣好使——話說回來了,咱們現在的衙門算是官府嗎?按照教材上的說法,官府是貴族用來統治平民的工具,但咱們這好像沒有貴族,也沒有平民,大家都是六姐的活死人——”
這是一座正在擴張的城鎮,隨處可以見到在建的水泥房,路是早已經修建好了的,橫平豎直的水泥路,在剛被砍伐不久的綠色荒野上向遠處蔓延,而水泥路組成的格子之中,一座座屋舍正在逐漸成型。專業的建築隊正在工地四周,如同工蟻一樣辛勤而又快速地移動著。
這裏的地基往往是堆起的高高土坡,大約離地有一米多,在這樣的高坡上用石頭做地基,運料、拌料、碼磚、抹麵……紅磚壘牆,水泥抹麵,幹透後再塗一層白漆,這是在雞籠島這樣的亞熱帶島嶼特有的一種建築——吊腳樓是不能建水泥屋的,無法承重,但完全接地的建築又過於潮濕,這些去年從泉州移居來的百姓們,便把在泉州、鷺島兩地建房的經驗搬了過來,建起了這種高台基的坡房作為衙門的建築物,“這也算是我們新泉縣的體麵!”
至於他們自己,理所當然是就地取材,住吊腳樓了,要說是人人都住水泥房,連本土都沒有這樣的好事,更別說一切都還在草創的雞籠島了。
開拓一個全新的島嶼,需要的是漫長的時間和豐盛的人力,當然也需要給麵子的氣候,新泉縣顧名思義,大部分居民都是泉州的老鄉,他們一直住在人口繁茂的福建道,受到生計的壓力,不得不把耕地往山中一再地擴展,大部分農戶在泉州也有墾荒的經驗,即便是背靠泉州這樣的大埠,開荒依然是很不容易的,更不必說雞籠島距離鷺島,怎麽也有個一日的航程,物資上絕不會像本土那麽方便了。
大部分人都做好了吃苦的準備,甚至是那些從北方被招攬過來的遼東漢民,也沒有把這裏想得太好,吃苦受累,不多說了,工具上的匱乏也是可以想得到的,什麽都得自己做,鐵器沒有,木器也要自己慢慢地雕琢,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打造工具上——至於飯,那是不可能吃飽的,忍饑挨餓個一兩年,出產能夠養的活自己,便算是運氣好的了。年之後,才算是站穩腳跟,能從窩棚往吊腳樓這樣的茅草屋過渡,真的要形成城鎮,哪怕不是要個五年八年的?
但這大半年下來,人們逐漸發覺,買活軍這裏的開荒,似乎……和他們想得也不太一樣,大概什麽三年五年站穩腳跟,五年十年形成城鎮,對於買活軍來說實在是有些慢,按照眼下這個速度,三年內若是有個五六個縣城出來,那……大概也不是什麽讓人驚奇的事情。
若說是有什麽仙法在內呢,除了高產的糧食種子,還有一些耕田的小工具之外,似乎也沒有什麽特別的,但偏偏就是這幾樣東西,把開荒的過程完全地改變了,這就讓許多十八芝的老海狼打從心底不解了起來——若是按他們本來的盤算,二三十年內,能把島上經營起來便很不錯了,如何買活軍一來,速度便快了這許多?
難道仙人處處就都比常人要強嗎?
就以農事來說,自古以來,開荒最難的就是除草、翻地,這是最耗人力的事情,雞籠島這裏的糧食一直是無法完全自給的,一個百姓每年要是能多開辟一畝荒地,他們還給點獎勵,但即便如此,開辟荒地的速度也很慢。
——而買活軍一來,一切就不一樣了,首先,他們一開始就運了兩百多人過來,先不種地,而是修建宿營地——也就是如今新泉縣的前身。買活軍運來了他們在礦山用的蒸汽機,蒸汽機下頭配的是一種很奇怪的東西,叫做履帶,把煤鏟進鍋爐裏,這個大東西就帶著履帶到處地壓平了地,被這樣平整過的土地,雜草根本就長不起來,地都被壓實了,成了實土,輕易踢不起多少灰塵來。這樣便可以在上頭搭帳篷,修食堂,修茅廁、修堆肥場,一切都是在他們的圖紙上畫著,都在買活軍的計劃之中。
隨後,兩千多人便被帶到了這裏,開始了買活軍的墾荒計劃,買活軍把眾人分成了四個大隊,每個大隊裏又有十幾個小隊,幾個小隊搭夥做事,每個人要做的事都是固定的:砍樹、運樹、燒炭、平地、翻耕。砍樹、運樹的這些壯漢個個都有一把子力氣,收入也很豐厚,他們吃的極好,幾乎每頓都能保證有油、有魚、有蛋,飯不必說,是管飽的。
這樣一隊砍樹的壯漢,一天能幹一般農戶四五天的活,而且很多力氣活非得他們幹不可,譬如翻地,有些大石頭半埋在地裏,壯漢幾下子就把它頂翻了運走,若是力氣不夠,那就隻能火燒水澆,慢慢地炸。這批人今天在這裏做,明天就去了別處,三個多月將這一帶適合開墾的土地都砍伐出來,砍下來的樹木,又有一批人料理,適合造船的便去木材廠炮製,還有一些燒成木炭,運到木炭場去。
就連樹葉也不會浪費,和小枝條一起,曬幹了送到食堂去,做飯當柴火燒,燒剩的草木灰還能拿來肥田、洗碗、洗衣,甚至有人用草木灰洗頭、刷牙,這是一種用處很廣泛的東西,總之是不會隨意地丟棄的。
伐木隊的人走了以後,就是平地、翻耕的人來了,他們把蒸汽機下頭配的履帶換成了很大的犁鏵,這個燒煤的東西,簡直是龐然大物,有四五個人大小,隻有在這樣廣袤的田地上才有用武之地,石頭先被運走,機器在土地裏來回地開著,把土地刨出一道道溝壑——時常會趴窩,一修就要半天,但即使如此,它一天還是能做上百個人的活,人力也隻能算是補充。這個是新造出來的機器,按照司機的說法(這個司機是工資最高的人),“不能把動力全跑滿了,密封性不是特別好,可能會泄露,那就是嚴重事故了。”
新泉縣這裏,因為有蒸汽機的關係,平地的速度比別的縣府要快得多了,很快就平出了幾百頃良田,這時候翻耕的人還是繼續去翻耕,他們雖然是農戶,但便猶如被買活軍雇傭的工人一般,每天其實隻管做一件事,在陌生的地方,這樣做是很好的,因為地性不同,在新的地方種田,很多東西需要重新學習,在爭分奪秒的時候,可以省去學習的工夫和必然會出現的錯誤,隻專心地做著越來越熟練的一件事,‘效率’會更高。
種田的人,是從哪裏來呢?是從買活軍的農業學校中出來的,這些田師傅們,一個人帶了一班農戶,田地一開墾出來,就灑草木灰肥田,種下豆子,第一年荒地都要種豆子肥田——這也是買活軍的知識,在這之前很多農民壓根都不知道。
撒種培土之後,還有人專管除草、灌溉,噴藥除蟲,這裏播種隊又往前去了,這樣每個人隻做一件事,周而複始,多勞多得,田師傅每日要檢驗徒弟們的工作成果,給他們記‘績效’。
績效多的,一天可以多拿個文,而且還有加政審分的機會,而這些農民們,每日早起晚間,見縫插針上的掃盲課中,一大部分內容都是在強調著這分數有多有用,他們也就不其然地重視了起來。
這樣大集體式的開荒,是十八芝從來沒有見識過的,當然他們也會有很多的猜疑,譬如說這樣會不會有人偷懶,反而不如大家各管各來得盡心。不過雞籠島這裏,一年可以三熟,這裏開荒,那裏就肥田種豆,一些低窪水田,便種上水稻,三個月下來,這邊還在開荒,那邊已經收成,又有人來專管收成,按照之前撒種的順序,這裏有條不紊的收割、脫粒、翻曬……
精細統治,居然連農事也可以精細的嗎?這是十八芝的海盜們想不到的,就連鄭地虎也沒想到,買活軍會在雞籠島實行這樣的策略,而效果卻還如此顯著——不管是不是高產種,產量總是讓人驚喜的,一塊地從林地變成新田,再到有了收成,不過是四個多月的光景,大豆就已經收成了,一畝地小二百斤,按大豆來說實在不算是低的。
而且,第二季立刻就可以下種,種了一季的大豆,田已經肥了不少,這一回來種地的又是另一撥農戶了,買活軍到現在才開始分田,而這些來種田的農戶,是要給買活軍交租子的。
之前開荒的那些,固然做事是辛苦,但每日裏他們足額拿工錢不說,第一季的收成買活軍分文不取,全都是按官價收購了,個人分錢。算下來一個月按活計輕重來分,活計最重的能拿到近三千元。
官府的開支大嗎?是大的,但這些錢拿到手中,漢子們都拿來做什麽呢?不也是要吃要穿,也要存在手裏準備買房?這批開荒隊中大多數人最後也是要在島上安家,隻有條件最好的,或許能被選到軍中去。
他們這樣玩命幹玩命吃,辛苦上一年半載,便足以攢下一筆大錢,買牛、買房、買騾、買車這幾樣最基本的需求,總是至少可以滿足個幾項,若是覺得錢掙夠了,可以隨時挑選城鎮安家,保證能分到上等的地,不論在哪裏,都是殷實富戶,這個條件要娶妻也比別的農戶容易得多。
若是還願意幹,那就繼續幹,雞籠島算什麽?將來買活軍是要去呂宋、去安南的,那裏的土地更為富庶,產量更高,甚至於到那時候,有了經驗的他們也能做開荒隊長了——有體力,能幹活,知道這些農活的訣竅,算學又好,懂得統籌規劃的隊長,在開荒時,一個月六千塊或許都不是問題,而且,隊長便算是買活軍的吏目了,種田若能種出個官身來,那還有什麽好求的呢?
大半年的時間,新泉縣周圍已是良田千頃,城鎮中心也來了一幫人蓋房子,說是新榕縣的磚廠已經開起來了——那個地方有許多粘土,經過勘測,是適合燒磚、造蜂窩煤的,於是鄭天龍、鄭地虎幾兄弟,就這樣目瞪口呆地看著買活軍在一年內拉起了十幾個縣府的盤子,從本土搬遷來了幾十萬人,從福建道內招募百姓,走著水泥路來鷺島坐擺渡船,這擺渡船幾萬年也沒這麽繁忙過,永遠都在對開,就沒個停。
一路上便教導他們學拚音,學算學,學買活軍的規矩,到了地頭,分隊、開荒、分田,還有開礦建廠,銀錢水一樣地花進去,但後果卻是極為喜人的——今年這一熟過後,買活軍便不必再運糧食過來了,預期雞籠島能達到糧食自給,甚至還有餘量往別處銷售。
而官府的支出,雖然從數字來說也能嚇百姓們一跳,但和十八芝原本的預估比,卻不知是節省了多少,從結果來說,買活軍大約隻付出了數百萬噸的糧食和一些工具,便開發出了這樣一座糧食產量穩定,且沒有任何地緣壓力的糧倉,他們從第二季稻穀開始,甚至就已經有糧稅收入,來填補前期的投入了。
如果說天舟降世,是一種突破了眼界的震撼,那麽鄭地虎親眼見證的雞籠島開發,便是另一種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迷惑了,他完全不曉得為何動員了這麽大的人力,完成了這麽多事情,但卻隻花了如此之少的代價——甚至連銀兩都沒有動用,全靠買活軍自己印發的鈔票來流通,而又為什麽沒有人在這樣拉大隊式的開發中偷懶,百姓們為何能做到如此聰明聽話……
這樣的迷惑,促使著鄭地虎再一次主動拿起了《政治與社會》,並且向陸大紅提出了私人的請求:買活軍把鄭天龍手裏的仙人手機收回去了,從那以後,十八芝就非常熱衷編造借口,向買活軍討要仙人手機,盡管陸大紅告訴過他們很多次,主要是充電有問題,但他們還是樂此不疲。
不過鄭地虎現在不想要手機了,他想要一本能解釋雞籠島現象的教材,又或者是一個能說明白其中道理的老師——如果這些都辦不到的話,那麽給他一支能遠洋航行的船隊也可以,鄭地虎本人不挑的。
船隊當然是沒有的,買活軍現在很缺船,更不可能把寶貴的船隻派去進行這種冒險,短期內,船隊的開拓目標頂多是按照買活軍的大羅天星盤來繪畫華夏近海遠海的洋流風向圖,和謝六姐手裏的資料進行驗證對應,更多情況下他們還是要運輸,運人、運貨,運各式各樣的戰略物資。
不過,買活軍一向是鼓勵治下的活死人學習的,於是鄭地虎便得到了他想要的教師,一個叫做於康健的老師,因為《政治與社會》學得很好,業務也很出眾,便被派到了雞籠島來,統籌島內的學校建設,順便抽空做鄭地虎的政治老師,為他講解雞籠島現象背後的道理。
“如果完全按書中的道理來的話,那麽,買活軍境內現在的確沒有官府。”
於老師便這樣回答鄭地虎,“也沒有百姓——大王說得對,現在我們都不算是平民,當然也不是貴族,法理上來說,我們都是六姐的奴隸,都是她的活死人。”
鄭地虎便頓時納悶了,“為何呢?——我倒不是說六姐為何要奴役我們。”因為這一點的邏輯在鄭地虎看來是沒有疑問的,謝六姐既然有這樣的身份,收一些奴隸有什麽大不了的呢?再說,謝六姐當然是全天下最好的奴隸主啦。
他隻是不解,既然謝六姐給活死人們安排了奴隸的身份,為何又要讓他們學習《政治與社會》,告訴所有人,奴隸社會是比封建社會還要落後的一種社會形式,這不是鼓勵大家來推翻她的統治嗎?
他便把自己的疑問表達了出來,“難道這裏也藏著什麽我不明白的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