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樂王宮,明真帝看著入宮覲見的女官景瑜,他一把推掉跟前的奏折,瞪大雙目質問道:“你說啥子?!王兒沒帶回來,你倒要上山修行了?!”
“非是奴婢一人,而是殿外五百餘眾一同山上修行。”
“殿下還讓奴婢攜信一封稟告陛下王後。”
景瑜從袖口取出一方蠶絲織就的絲絹呈遞明真帝跟前。
明真帝看著跟前呈遞的絲絹,隻是扶額歎氣,也不知在想些什麽,一旁垂簾聽政的善勝王後見狀,隻得自己著手攤開供明真帝觀閱。
『父王母後,孩兒忘秋三拜頓首。久不通函,至以為念。食品衣料已然帶到,王兒不甚欣喜。近日一切安好。』
『太和山中,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水皆縹碧,千丈見底。遊魚細石,直視無礙。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穀忘返。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念及此間樂逍遙,平日雖有師尊、小妹作伴身側,卻仍心感寂寥,想是無有誌同道合者。於此還望父王允王兒唐突無狀,還五百壯士自由身且隨王兒修行,山間別無長物,唯獨山果眾多,好叫父王周知,未免做多無謂之事。』
『山間無事,獨好與獸坐論道言。日久天長,野獸通靈。嚐聞前年國中大旱,縱是而今旱情稍解,民地亦多有荒耕棄廢,想是秋收之前,民生不興。』
『子民躬耕不易,往年賑災,國庫亦無多少陳糧,若是外求,穩定糧價,怕隻怕楚人聞訊起價,距離秋收還有段時日,王兒已遣黑蟻下山幫耕,更兼新培稻種,還望父王告知底下生民早日複耕,秋收之前就可豐收,國內農桑自食其力也好過看旁人臉色。』
『孩兒忘秋,再三頓首以拜。紙短情長,伏惟珍攝。』
字跡遒勁,筆勢巍峨峻聳,字裏行間頗有大家之風,看的明真帝眉梢微挑,心底直呼吾兒有大帝之姿。
“倒不愧是吾兒,一手家書卻有倉聖遺風。”
善勝王後得書如獲至寶般不吝誇讚,然後她就這麽當著明真帝的麵打算用手把絲絹卷起收進長袖之中。
“生子如此,吾亦榮焉,別那麽小家子氣。”
“正好今日百官在此,不若彼此間各自傳閱一二,日後百官起草的竹奏也寫的好看些。”
明真帝大手一揮,死活也不讓自家婆娘獨自收藏王兒家書。
他都決定好了,這封家書以後就擺在案頭,有事沒事自己看幾眼,就當賞心悅目陶冶情操了。
也就在百官傳閱太子家書,各自讚歎發表觀後感時。
心情甚好的明真帝不由問起道:“先前王兒所言新培稻種所在何處?”
景瑜微微躬身,不卑不亢回答道:“回稟陛下,將士歸來盡皆身負數袋稻種,隨行輜重所裝稻種足夠國中用度。”
“嚐聞山頂仙人施展教化之能,教化無量眾生,不知這太和黑蟻可是啟智通靈之物?”
對於所謂山頂仙人存在些許敬畏的明真帝不由好奇的打聽一手。
“奴婢入山,隻見黑蟻飛天遁地抱蛹而出,更有蛛婦抽絲結衣,林間猛獸無不煉化喉中橫骨口吐人言。其間對於殿下多有感激之色,莫有不敬者,它們想是已然啟智通靈。”
景瑜小心回答道。
“既如此,我也好起草奏折告知國中生民童稚之子勿傷黑蟻性命。”
“今日晚些下朝,稍後百官閱畢王兒家書,我與司寇量刑立法,百官在旁諍議,你一一記下,回頭折身太和也好叫王兒知曉此事。若是王兒無甚意見也不必寫信差遣,切莫懈怠修行事。”
明真帝語氣很是和緩。
“吾兒有扶國之心便可,你在位一天自當幫其看護一天,所謂一事不煩二主,何須讓其知曉國中大事,日後吾兒繼位再教便是,你還怕王兒跑了不成?”
顯然,向來愛護子嗣的善勝王後根本沒考慮過讓忘秋接觸這些煩心事,起手就是一記信息屏蔽。
“也是,倒是我先急上了,王兒有心國統便是極好。”
“先前忘問,那孽障如何了,可曾給王兒修行招致麻煩?”
許是想到了自己的次女,明真帝話語提及之時熱情直接降至零點了。
“王女近來一切安好,殿下有意攜其踏足仙道,而今正在殿下身側塑體。”
知道王女在國中沒啥好名聲的景瑜隻是簡單提了一嘴。
“若不知好歹,就將她帶回。孤也不指望她以後相夫教子闔家歡樂,回來後就守陵去吧,以後墳前盡孝倒也方便。”
明真帝思考著,對於次女的安排倒是草率。
善勝王後有些沉默,卻未反駁。
百官對此卻頗有微詞,更有官員殿中直言王女不祥,看守王陵有礙風水。
景瑜似是想為王女辯解什麽,但一想起人心成見如大山一般,隻是躬身輕歎。
等景瑜帶著詔書出宮與前方戍守而立的五百士卒宣讀之時。
五百士卒在聽完詔書內容後在景清的帶領下出了內城。
“自此而別,各回家中告與家人,七日後,神行符碎,外城集結。”
景清掃視著身前五百士卒,鄭重說道。
“諾!”
士卒拱手辭別,有條不紊的沿著大道各自返鄉。
“走吧。”
見部下皆離,景清看著待在一旁的胞妹,招呼道。
“嗯。”
景瑜抽出了袖口符籙,隨著神行符籙無風自燃,那股腳下清風伴生的感覺再度繚繞心頭。
短暫適應後,眼見沿途風景化為過往流光,片刻鍾頭後。
景瑜與景清已然來到景家村外。
看著稻田皸裂,稻苗蔫黃,沿途官吏開倉放糧,路中老叟梓童於粥棚底下捧碗要粥,久未歸家的景清景瑜見此也是默然無言。
“別看了,又不是沒見過。”
景清拍了下景瑜的肩頭,讓她回神。
“是啊,至少他們還有粥喝,一想起當年逃荒至此,恍然如夢。”
景瑜從袖口取出一個錦袋,並從中抖落出一枚拇指大的細小圓球,圓球似乎感覺自己落地了,急忙散開,化作數百飛蟻。
“知道如何指揮它們嗎?”
景清看著麵前派方陣的飛蟻群們,不由看向景瑜。
“不知道,它們隻聽殿下的話,它們一直以為殿下是它們的王,而它們是殿下派往邊疆戍邊的士兵。”
立於枯樹樹幹邊側,景瑜用壓裙刀在樹心刨了一個小坑,並從腰裙處取出一個酒葫蘆至於其中。
隻見一隻金頭黑腹的細蜂頂著葫蘆蓋子飛了出來,隨著蜂翼鼓蕩,葫蘆嘴裏飄離出一陣荔枝蜜香。
“大軍與糧草並行,有它們和睦相處,隻要陛下旨意下達,相信不久後鄉裏又會飄滿稻香了吧。”
景瑜笑吟吟的看著腳下兩隻飛蟻翻動地上土粒,對於景家村的未來多了一絲期許。
“非是奴婢一人,而是殿外五百餘眾一同山上修行。”
“殿下還讓奴婢攜信一封稟告陛下王後。”
景瑜從袖口取出一方蠶絲織就的絲絹呈遞明真帝跟前。
明真帝看著跟前呈遞的絲絹,隻是扶額歎氣,也不知在想些什麽,一旁垂簾聽政的善勝王後見狀,隻得自己著手攤開供明真帝觀閱。
『父王母後,孩兒忘秋三拜頓首。久不通函,至以為念。食品衣料已然帶到,王兒不甚欣喜。近日一切安好。』
『太和山中,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水皆縹碧,千丈見底。遊魚細石,直視無礙。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穀忘返。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念及此間樂逍遙,平日雖有師尊、小妹作伴身側,卻仍心感寂寥,想是無有誌同道合者。於此還望父王允王兒唐突無狀,還五百壯士自由身且隨王兒修行,山間別無長物,唯獨山果眾多,好叫父王周知,未免做多無謂之事。』
『山間無事,獨好與獸坐論道言。日久天長,野獸通靈。嚐聞前年國中大旱,縱是而今旱情稍解,民地亦多有荒耕棄廢,想是秋收之前,民生不興。』
『子民躬耕不易,往年賑災,國庫亦無多少陳糧,若是外求,穩定糧價,怕隻怕楚人聞訊起價,距離秋收還有段時日,王兒已遣黑蟻下山幫耕,更兼新培稻種,還望父王告知底下生民早日複耕,秋收之前就可豐收,國內農桑自食其力也好過看旁人臉色。』
『孩兒忘秋,再三頓首以拜。紙短情長,伏惟珍攝。』
字跡遒勁,筆勢巍峨峻聳,字裏行間頗有大家之風,看的明真帝眉梢微挑,心底直呼吾兒有大帝之姿。
“倒不愧是吾兒,一手家書卻有倉聖遺風。”
善勝王後得書如獲至寶般不吝誇讚,然後她就這麽當著明真帝的麵打算用手把絲絹卷起收進長袖之中。
“生子如此,吾亦榮焉,別那麽小家子氣。”
“正好今日百官在此,不若彼此間各自傳閱一二,日後百官起草的竹奏也寫的好看些。”
明真帝大手一揮,死活也不讓自家婆娘獨自收藏王兒家書。
他都決定好了,這封家書以後就擺在案頭,有事沒事自己看幾眼,就當賞心悅目陶冶情操了。
也就在百官傳閱太子家書,各自讚歎發表觀後感時。
心情甚好的明真帝不由問起道:“先前王兒所言新培稻種所在何處?”
景瑜微微躬身,不卑不亢回答道:“回稟陛下,將士歸來盡皆身負數袋稻種,隨行輜重所裝稻種足夠國中用度。”
“嚐聞山頂仙人施展教化之能,教化無量眾生,不知這太和黑蟻可是啟智通靈之物?”
對於所謂山頂仙人存在些許敬畏的明真帝不由好奇的打聽一手。
“奴婢入山,隻見黑蟻飛天遁地抱蛹而出,更有蛛婦抽絲結衣,林間猛獸無不煉化喉中橫骨口吐人言。其間對於殿下多有感激之色,莫有不敬者,它們想是已然啟智通靈。”
景瑜小心回答道。
“既如此,我也好起草奏折告知國中生民童稚之子勿傷黑蟻性命。”
“今日晚些下朝,稍後百官閱畢王兒家書,我與司寇量刑立法,百官在旁諍議,你一一記下,回頭折身太和也好叫王兒知曉此事。若是王兒無甚意見也不必寫信差遣,切莫懈怠修行事。”
明真帝語氣很是和緩。
“吾兒有扶國之心便可,你在位一天自當幫其看護一天,所謂一事不煩二主,何須讓其知曉國中大事,日後吾兒繼位再教便是,你還怕王兒跑了不成?”
顯然,向來愛護子嗣的善勝王後根本沒考慮過讓忘秋接觸這些煩心事,起手就是一記信息屏蔽。
“也是,倒是我先急上了,王兒有心國統便是極好。”
“先前忘問,那孽障如何了,可曾給王兒修行招致麻煩?”
許是想到了自己的次女,明真帝話語提及之時熱情直接降至零點了。
“王女近來一切安好,殿下有意攜其踏足仙道,而今正在殿下身側塑體。”
知道王女在國中沒啥好名聲的景瑜隻是簡單提了一嘴。
“若不知好歹,就將她帶回。孤也不指望她以後相夫教子闔家歡樂,回來後就守陵去吧,以後墳前盡孝倒也方便。”
明真帝思考著,對於次女的安排倒是草率。
善勝王後有些沉默,卻未反駁。
百官對此卻頗有微詞,更有官員殿中直言王女不祥,看守王陵有礙風水。
景瑜似是想為王女辯解什麽,但一想起人心成見如大山一般,隻是躬身輕歎。
等景瑜帶著詔書出宮與前方戍守而立的五百士卒宣讀之時。
五百士卒在聽完詔書內容後在景清的帶領下出了內城。
“自此而別,各回家中告與家人,七日後,神行符碎,外城集結。”
景清掃視著身前五百士卒,鄭重說道。
“諾!”
士卒拱手辭別,有條不紊的沿著大道各自返鄉。
“走吧。”
見部下皆離,景清看著待在一旁的胞妹,招呼道。
“嗯。”
景瑜抽出了袖口符籙,隨著神行符籙無風自燃,那股腳下清風伴生的感覺再度繚繞心頭。
短暫適應後,眼見沿途風景化為過往流光,片刻鍾頭後。
景瑜與景清已然來到景家村外。
看著稻田皸裂,稻苗蔫黃,沿途官吏開倉放糧,路中老叟梓童於粥棚底下捧碗要粥,久未歸家的景清景瑜見此也是默然無言。
“別看了,又不是沒見過。”
景清拍了下景瑜的肩頭,讓她回神。
“是啊,至少他們還有粥喝,一想起當年逃荒至此,恍然如夢。”
景瑜從袖口取出一個錦袋,並從中抖落出一枚拇指大的細小圓球,圓球似乎感覺自己落地了,急忙散開,化作數百飛蟻。
“知道如何指揮它們嗎?”
景清看著麵前派方陣的飛蟻群們,不由看向景瑜。
“不知道,它們隻聽殿下的話,它們一直以為殿下是它們的王,而它們是殿下派往邊疆戍邊的士兵。”
立於枯樹樹幹邊側,景瑜用壓裙刀在樹心刨了一個小坑,並從腰裙處取出一個酒葫蘆至於其中。
隻見一隻金頭黑腹的細蜂頂著葫蘆蓋子飛了出來,隨著蜂翼鼓蕩,葫蘆嘴裏飄離出一陣荔枝蜜香。
“大軍與糧草並行,有它們和睦相處,隻要陛下旨意下達,相信不久後鄉裏又會飄滿稻香了吧。”
景瑜笑吟吟的看著腳下兩隻飛蟻翻動地上土粒,對於景家村的未來多了一絲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