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上述幾例的分析,我想大概可能了解了疾病的初步成因——退行滿足。


    下麵就要進入第二階段:退行滿足的成因——人格偏離。


    為便於展開這個論點,必須引出另一種心理病症——抑鬱。


    前麵說過,幾乎沒有單獨存在的抑鬱,也沒有單獨的強迫。


    強迫和抑鬱往往是共存的。


    還是上麵那個案例中的男子l。


    除了強迫,但還有一種嚴重的抑鬱情緒。


    強迫症狀:一、總是莫名地想推翻自我,讓自己瘋掉。


    二、幻想攻擊別人,尤其是最愛最親近的人。


    這兩種強迫並無嚴格區別。


    抑鬱症狀:厭世,感覺生活沒有意義。當他生活在熟悉的環境中時,抑鬱會有所好轉。一旦離開,抑鬱就會加重。感覺將他連根拔起,失魂落魄。


    歸根到底,這種心理問題來源於他特殊的家庭關係:


    他的母親多愁善感,父親暴燥而神經質。偶爾會迸發出一種歇斯底裏的怒吼。他憐惜媽媽的憂愁,討厭爸爸的神經質。


    他的童年多是在父母關係不和中度過。他的快樂來自於一種退縮的滿足——一種落差快感:父母冷戰讓他陰鬱,父母和好讓他快樂。


    男孩的潛意識都是無條件戀母的。


    所以,他認為隻要爸爸不在家,親情不和就不存在,他一樣也可以獲得快樂。實質卻是一種逃避的、病態的快樂。


    漸漸的,這種落差快感已經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不可撼動。也並沒有讓他產生疾病。


    當有一天,當他發現母親出軌時,這種快樂才出現危機。


    關鍵就在這裏!你們可以看出各種矛盾和痛苦是如何演變並膠著在一起。


    如果他對那個第三者發怒,事情鬧大了,父親勢必會知道。那麽父母可能離婚,他所依賴的家庭快樂就會蕩然無存。


    所以,他隻能壓抑憤怒,顧影自憐。


    非但如此,他還必須永遠保持緘默,時刻用強大的理性在內心提醒自己守住這個秘密。


    否則,憑借媽媽多愁善感的個性,她也許會羞愧自殺。


    憑借爸爸的個性,他也許會發瘋傷人。


    關鍵又出現了!


    如果要守住這個秘密,他必須犧牲一部分自我,壓抑內心真實的憤怒,體諒媽媽的痛苦,製止爸爸發作的後果。


    這樣一來,他迷失的那部分自我就有跡可循了:一部分與媽媽羞愧自殺的想象後果膠著在一起;


    一部分與爸爸發瘋傷人的想象後果粘在一起。


    形象來說:如果自我是一麵牆,那他就是他分離一部分自我,從自我中拆一些磚去阻擋這兩種後果。這樣一來就不可避免與這兩種想象的後果膠著在一起。


    雖然迷失,但事實上還是屬於自我的一部分,所以能感知這兩種痛苦。


    上述情況還隻是導致他多愁善感和糾結、對抗、易緊張的個性,並未導致疾病程度上的抑鬱與強迫的產生。


    後來,他連續多次戀愛失敗,才導致了他的抑鬱症。


    可以分析得出,他把對媽媽的感情轉移到了所愛的女孩身上。女孩離開她,就等於母親離開他。


    我不想對這種“母親的愛轉移到別的女孩身上”的轉移機製一筆帶過,因為這是如此的重要,不容籠統。


    這看起來再正常不過,也是必經之路。


    但心理患者不同,他對女孩的愛的重視遠遠超乎常人,他們甚至渴望所有女孩都喜歡他,而難以容忍哪怕少數女孩對他的漠視。


    他對數量的追求遠超質量。


    一旦有女孩拒絕他,不管他是否被人愛過,不管拒絕她的女孩是不是他真心所愛,他都會異常低落、甚至抑鬱。


    這種異常心理的成因是極其隱秘的。我想先在此大致解釋一下,不至於在後麵詳細闡述的時候,使大家顧此失彼,首尾不能相連。


    大致來說,就是:最原始的、一切愛的根源——對母親的愛。在某一次意外事件下,由於一些外界因素(主要是人)的幹擾下,把這種集中的戀母之愛驟然分散了;分散到那些幹擾他母愛的人身上。


    而這些人如果是男人,他的愛就會分散、融合到他們身上。


    一個男人愛一個女人,十個男人愛十個女人……就演化為:患者愛女人的數量就急劇增長了。


    相對的,他誇張地要求同樣多的女人來愛他。


    與這種推理相互印證的是:男子每要求一個女孩愛他,欣賞他.內心深處其實是在想證明母親的價值.


    因為孩子的外貌是遺傳自母親的.


    如果女孩貶低他的外貌,就等於在貶低他母親.


    這種愛的分散,大家也許還可以從後麵的篇幅中看出映象。


    現在,不妨先回到主題上來:


    母親離開他的前提,必定是秘密揭穿。


    所以,他的抑鬱厭世,其實就是對媽媽羞愧自殺的想象。


    女孩離開他,他的愛欲無處發泄,由愛生恨,對女孩產生了怒氣。


    但是,對女孩發怒,就等於對母親發怒。


    他不喜歡像父親那樣神經質,不希望父母不和導致離婚,所以強行壓抑了怒氣,導致以後的強迫。


    但在此時,強迫還沒有完全成型,還需要一定的誘因來激發。


    因為即使母親在他心中的形象破滅,他還可以通過轉移來維護。


    就像他能把對母親的形象維護轉移到別的女孩身上一樣;


    他也能把維護母親形象轉移為認真學習。換句話說,他能以“認真學習”來維護母親的形象。


    此話從何說起?


    還要看他的第一種強迫源自何時。


    原來,他的發瘋強迫是緣自一次重大考試的失利。


    可以說在他看來,這次考試能夠決定他的前途和命運。


    一旦考試失利,最後一個轉移維護母親形象的屏障就破滅了。


    換句話說,母親的不雅事件暴露,父親勢必會為之瘋狂。


    所以,他的發瘋、攻擊強迫,就是對爸爸發瘋傷人的想象。


    以“認真學習”來轉移維護母親形象,並非牽強附會的說辭,而是患者曾經真實的記憶。


    原來,在當時母親形象破裂地那一時,他說他內心想要“認真學習”的想法激烈劇增,並信誓旦旦向父親承諾一定要認真學習。大家或許認為:對母親的愛轉移到外界女孩身上,這跟外界侵犯母親的男人有關。但這和父親有什麽關係呢?在這裏有必要解釋一下:那些男人就等同於“第三者”。還是回到了——“母親、父親、第三者”三者關係。


    這種複雜的粘附性還可以從他患病前的一段幻想看出,轉述如下:


    他幻想母親因為兒子不被人愛,憂鬱成疾永遠離開了他。他非常傷心、可憐。這樣,所有人都會來關注他、憐憫他。女孩都會來反思為什麽不去愛他。


    他還幻想他攻擊了曾經所愛的女孩,警察來抓他。這樣,一個善良的大學生會變成這樣,必定會引起社會關注,並讓女孩反思為何不選擇愛他。甚至在幻想中,他想像自己沒被警察抓到,是母親出現來喚起他的良知,放棄憤怒和攻擊。


    抑鬱的時候,一般不會強迫。


    因為如果媽媽羞愧自殺,爸爸一定不會憤怒傷人,而是悲傷。


    強迫的時候,一般也不會抑鬱。


    因為如果媽媽不羞愧,爸爸一定更加憤怒,發瘋傷人的衝動更強烈。


    強迫和抑鬱的感覺不同。


    強迫的時候極力抗拒;抑鬱的時候幾乎無從抗拒,似乎完全失去了抵抗,陷入無盡的低落。


    之所以有這種區別。


    那是因為男子天生的“戀母仇父”情結。即使害怕母親多愁善感、憂鬱,也無法抗拒,也隻能臣服於這種憂鬱。


    而害怕父親的暴燥,則是強烈對抗的。


    一言概之,他的病隻有一個單純的目的-----維護媽媽的形象和地位。


    正如弗洛伊德曾經提到的一個病例:一位女人總是在臨睡前,強迫在餐桌前停留一會,若有所思;然後去端一杯水,送到臥室,卻又不喝。


    原來,她之所以這樣做,隻是因為曾經有個傭人,因為端水的問題,犯下不可饒恕的錯誤。


    這個錯誤就是:那個傭人在女主人新婚之夜,端水進她臥室的時候,看到床單是潔白的,根據當地習慣自然認為她的丈夫在某方麵無能,並宣揚了出去。


    為了維護丈夫的尊嚴,女主人隻有在潛意識中再次重現當時的場景,代替傭人來端水。把傭人的錯完全歸責於自己的大意。


    由此可見,”退行滿足“的背後,都是為了過度維護心中所愛之人。


    這個維護的對象往往是父母;丈夫也隻是父親的一種象征。


    並且,所要維護的人,往往是弱勢的。


    l所維護的媽媽,是多愁善感的,隱忍的。


    女主人維護的丈夫,也是怯弱自卑的。


    正因為如此,他們才會感染上維護對象的陰暗麵。


    就像前述幾例所說的那樣:維護所愛之人的缺點和陰暗,就會吸納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使自己也變得自卑怯弱,不敢進取,隻能“退行滿足”。


    這就是導致“退行滿足”的----人格偏離。


    對於男孩來說,偏離向陰柔的母性這麵。


    當然,這種陰柔是指女性天生普遍具有的,幾近生理性的,與某些女性強悍的個例並不衝突。


    這個因過度維護心中所依賴的人而導致心理疾病的過程,還可以通過“移情”來更真實清晰地展現。


    這種展現就是依靠心理醫生與患者的關係。


    當心理醫生為患者抽絲剝繭,排憂解難時,患者頓感心中春風化雨。


    但是,不要以為問題至此結束。


    患者的好心情隻是因為心理醫生這個依賴的存在。


    一旦心理醫生受到外界的挑戰和質疑,正如他母親受到外人的侮辱.(這是一種移情)


    患者便會“如臨大敵”,出現所謂的“理論強迫”----尋找一切支持心理醫生的因素。


    為此可以放棄生活中的本源快樂,不斷糾纏在心理醫生傳授給他的理論與外界的質疑中。


    如若一時找不到支持心理醫生的因素,便會陷入絕望與抑鬱中。


    大家應不難看出:問題不在於心理醫生的理論是否正確,而在於他過度維護心理醫生這個依賴。而導致自己強迫和抑鬱。


    如果更深入一點,便能得出一個結論:心理醫生隻是患者母親的象征;外界挑戰是父親的象征。


    過度維護母親,抵製父親,就會導致強迫的產生。


    當過度維護破裂,便會導致抑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深層心理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蓮花九天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蓮花九天落並收藏深層心理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