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夢到自己裸露著身體,在眾目睽睽之下,焦急地四處尋找著。
他想尋找一個安全的、可以遮掩的地方,可是除了那些嘲笑他的人,四周都是一片空曠……
此刻,他感覺衣服就是他的安全和力量所在,失去了衣服的遮掩,仿佛暴露了他多年來一直嚴守的身體秘密;無力而無助;焦慮中帶著絕望。
夢醒後,這種焦慮依舊如此真實。
仿佛他此刻正赤裸著身體在眾人注視之下。
這是一個裸露的夢。
相信也是多數人曾經做過的夢。
如果你是一個細心的人,也許能夠發現:
這個夢和上一個“考試的夢”有異曲同工之意。
但也有細微地不同。
考試的夢是擔心美好的一麵沒有被呈現,所以焦慮;而裸露的夢則是醜陋的一麵被呈現而焦慮。
也許這樣理解還不夠準確。
應該把這兩個夢看成是一個動態的、連貫的夢。
先是在考試夢中,因為費盡心機做好的試卷,沒有被老師帶走,導致他美好的一麵沒有被呈現;然後,在裸露的夢中,他醜陋的一麵卻被呈現出來。
這就是夢的動態性。
換句話說,也是記憶的動態性。
也就是上一卷所說的“自然生長”。
夢幾乎是不可控製的,所以,這是一種最自然的連續和動態,而非人為傳授的。
也由此可見:所謂的“順其自然”,並非源自那些看似富含哲理的話,而是人本能的機製。
把人的心理規律比喻成大自然的規律是一種合理的方法。
但如果僅僅停留在這種類比上,是無法解決心理障礙的。
誠然,那些諸如:宇宙起源與人類進化、兩儀四象、內觀、有生無、無生有、我執、我妄、戒貪怒嗔……
都是一些合乎自然規律的哲理。
但是,就比如一個成語“隔靴搔癢”。
隻是與人的心理保持著一種很近的平行線,無法融合。
對於普通人而言,對這些宇宙人生哲理的信仰,有時可以使他們獲得內心地平靜。
但我幾乎可以肯定地說:這些哲理從未真正進入過他們的內心。
從一定程度上說,隻是把這些哲理當成一個“偶像”,來獲得一種安全感。
又或者是一種表麵的渲泄,或者說是一種無意地流露。
就如弗洛伊德所說的:“被壓抑的往往是滿足的。” (此處的壓抑是術語性的,而非常識中的;等同於真正地遺忘。)
意思就是說:那些真正的無條件快樂,都會因內心完全滿足,而被真正遺忘;而繼續追求一些未知的東西。
所以,如果要一個人回憶幼年時那些無任何憂慮的時光,他是肯定無法想起的。
而某些快樂,比如說他因獲得父母的獎勵而快樂。
這種有條件的快樂,則是記憶猶新的。
為何說有條件?
因為如果父母不獎勵他,他可能就會很失落。
而真正的無條件快樂是不依賴於這些條件的。
所以,人們信仰一些抽象地宇宙人生哲理,並不是說他們已經把這些哲理真正吸收,成為了心靈地一部分。
他們心靈的真正快樂,是那與生俱來的;食人間煙火的;和父母享受家庭之樂的現實快樂。
隻是因為完全滿足而被成功壓抑住,無法呈現給別人看。
換句話說:是不言而喻的,不需要刻意來解釋。
所以,他們滿口宇宙佛理,隻是一種無意地流露而已。
但對於心理疾患者甚至一些心理醫生來說,卻把這些抽象地哲理當成了醫治心靈的方法。
這看起來是和諧美妙的,理想宏大的。
但是,他們似乎忘了:人最大的快樂是兒時那種朦朧和純真地快樂,而非這種超越心靈地大智慧。
如果人脫離了最本真地快樂,而去追求這些抽象地快樂。
他是無法獲得親切感的。
因為父母是不可能像佛一樣傳授他快樂的。
而是用最原始最純潔的那種母愛和父愛來令他快樂。
原始到幾乎剛生下來就俱有的愛,而不依賴過多地感情因素。
說這麽多,也許早已離題太遠。
但也並非不著邊際。
目的隻是讓大家了解“夢的動態性”就是一種自然地、本能地心理機製。
讓大家從自己身上發現這種自然性,而不依賴於外界那些抽象地哲理。
也許這樣說還有點牽強。
也就當我是一種隨意地表露吧。
因為這個夢的解釋實在太過輕易,僅是一個結論地問題。
但前提必須要理解前麵那些章節所述地內容。
具體來說:裸露的夢,就是重現兒時那種無畏地心理。
隻是因現實地教育摻和在裏麵,而在夢中感覺焦慮。
但潛意識地勇氣是不可阻擋地,不管這種教育有多強大。
我們知道:在幼年時,每個小孩都是半裸,甚至有時全部裸露地。
他們並不會因此而覺得羞恥。
但請不要把這簡單地理解為“不懂事”,或者“無知者無畏”。
那些勇敢地成人,就是傳承了這種無畏,所以才會勇敢。
隻是這種無畏成為了他們的潛意識,無法感知而已。
所以,他們在發言、與重要人物交流、表演……時,是很勇敢的,不會過分擔心出醜。
就像小孩裸露在那些嚴肅的大人麵前一樣,無所畏懼。
所以,當一個人在重要場合緊張地時候,回憶一下兒時那種裸露地勇氣,是有好處的。
但是,對一個夢的理解,不隻是看表麵地、形式地含義,還有更深地創傷記憶。
如果一個人做一個裸露地夢,僅是輕微地焦慮和羞恥;那麽,對夢的理解,停留在上述的解釋中已足夠。
但如果這種焦慮感覺更強烈一些,甚至不隻是羞恥,還有一種極大地失落和空洞。
就如一個做過裸露夢的心理疾患者,回憶到:他曾經在學校體檢的時候,醫生要求他與同學們全部脫光了衣服接受檢查。
但當時他極度抗拒,同學們都脫光了,唯獨他不肯脫;仿佛在守護著一樣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
老師嚴厲地說,如果他不脫,就沒有資格參加會考。
他才極不情願地脫掉。
但表情中仍然帶著孩子般地認真與憤怒,與同學們的竊竊偷笑形成鮮明地對比。
這也是一份“童貞”,一份對生活和身體地愛護和責任。
這件事以後,他感覺失去了一份最重要地東西。
傷感而失落。
還導致他以後變得“自暴自棄”、“放浪形骸”;對身體毫不珍惜,甚至渴望付出給任何女人。
這種“無所謂”地心態,導致了他放棄了對生活的認真追求態度,而喪失了許多真實地快樂,變得醉生夢死。
這也與我在上一卷“男女的忠貞”中對男人“花心”地解釋,有一脈相承地含義:
他在極其秘密中,對那些竊竊偷笑的同學妥協了;仿佛要變得和他們一樣,對身體毫不在乎,才能和他們匹配。
至於到底是哪種創傷?而使得他忘記了兒時那份裸露地天真和勇氣,而對裸露如此地傷感和失落?
我想,這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
交給他自我去追溯也許更好。
最重要的是:他那份守護身體地認真態度,或者說是一份“童貞”。
讓他自己獨自恢複兒時“裸露”時的那種天真和勇氣;而不是像那些同學那樣,對待“裸露”的態度,不是那種認真地勇氣;而是一種帶著邪味地竊笑和無所謂。
因此,很多人常常對“天真”抱有一種批判地態度,隻是因為內心已完全接受“天真”,達到飽和;所以在無意中才流露出相反地態度。
所以,也不必太過在意這類言語。(未完待續。)
他想尋找一個安全的、可以遮掩的地方,可是除了那些嘲笑他的人,四周都是一片空曠……
此刻,他感覺衣服就是他的安全和力量所在,失去了衣服的遮掩,仿佛暴露了他多年來一直嚴守的身體秘密;無力而無助;焦慮中帶著絕望。
夢醒後,這種焦慮依舊如此真實。
仿佛他此刻正赤裸著身體在眾人注視之下。
這是一個裸露的夢。
相信也是多數人曾經做過的夢。
如果你是一個細心的人,也許能夠發現:
這個夢和上一個“考試的夢”有異曲同工之意。
但也有細微地不同。
考試的夢是擔心美好的一麵沒有被呈現,所以焦慮;而裸露的夢則是醜陋的一麵被呈現而焦慮。
也許這樣理解還不夠準確。
應該把這兩個夢看成是一個動態的、連貫的夢。
先是在考試夢中,因為費盡心機做好的試卷,沒有被老師帶走,導致他美好的一麵沒有被呈現;然後,在裸露的夢中,他醜陋的一麵卻被呈現出來。
這就是夢的動態性。
換句話說,也是記憶的動態性。
也就是上一卷所說的“自然生長”。
夢幾乎是不可控製的,所以,這是一種最自然的連續和動態,而非人為傳授的。
也由此可見:所謂的“順其自然”,並非源自那些看似富含哲理的話,而是人本能的機製。
把人的心理規律比喻成大自然的規律是一種合理的方法。
但如果僅僅停留在這種類比上,是無法解決心理障礙的。
誠然,那些諸如:宇宙起源與人類進化、兩儀四象、內觀、有生無、無生有、我執、我妄、戒貪怒嗔……
都是一些合乎自然規律的哲理。
但是,就比如一個成語“隔靴搔癢”。
隻是與人的心理保持著一種很近的平行線,無法融合。
對於普通人而言,對這些宇宙人生哲理的信仰,有時可以使他們獲得內心地平靜。
但我幾乎可以肯定地說:這些哲理從未真正進入過他們的內心。
從一定程度上說,隻是把這些哲理當成一個“偶像”,來獲得一種安全感。
又或者是一種表麵的渲泄,或者說是一種無意地流露。
就如弗洛伊德所說的:“被壓抑的往往是滿足的。” (此處的壓抑是術語性的,而非常識中的;等同於真正地遺忘。)
意思就是說:那些真正的無條件快樂,都會因內心完全滿足,而被真正遺忘;而繼續追求一些未知的東西。
所以,如果要一個人回憶幼年時那些無任何憂慮的時光,他是肯定無法想起的。
而某些快樂,比如說他因獲得父母的獎勵而快樂。
這種有條件的快樂,則是記憶猶新的。
為何說有條件?
因為如果父母不獎勵他,他可能就會很失落。
而真正的無條件快樂是不依賴於這些條件的。
所以,人們信仰一些抽象地宇宙人生哲理,並不是說他們已經把這些哲理真正吸收,成為了心靈地一部分。
他們心靈的真正快樂,是那與生俱來的;食人間煙火的;和父母享受家庭之樂的現實快樂。
隻是因為完全滿足而被成功壓抑住,無法呈現給別人看。
換句話說:是不言而喻的,不需要刻意來解釋。
所以,他們滿口宇宙佛理,隻是一種無意地流露而已。
但對於心理疾患者甚至一些心理醫生來說,卻把這些抽象地哲理當成了醫治心靈的方法。
這看起來是和諧美妙的,理想宏大的。
但是,他們似乎忘了:人最大的快樂是兒時那種朦朧和純真地快樂,而非這種超越心靈地大智慧。
如果人脫離了最本真地快樂,而去追求這些抽象地快樂。
他是無法獲得親切感的。
因為父母是不可能像佛一樣傳授他快樂的。
而是用最原始最純潔的那種母愛和父愛來令他快樂。
原始到幾乎剛生下來就俱有的愛,而不依賴過多地感情因素。
說這麽多,也許早已離題太遠。
但也並非不著邊際。
目的隻是讓大家了解“夢的動態性”就是一種自然地、本能地心理機製。
讓大家從自己身上發現這種自然性,而不依賴於外界那些抽象地哲理。
也許這樣說還有點牽強。
也就當我是一種隨意地表露吧。
因為這個夢的解釋實在太過輕易,僅是一個結論地問題。
但前提必須要理解前麵那些章節所述地內容。
具體來說:裸露的夢,就是重現兒時那種無畏地心理。
隻是因現實地教育摻和在裏麵,而在夢中感覺焦慮。
但潛意識地勇氣是不可阻擋地,不管這種教育有多強大。
我們知道:在幼年時,每個小孩都是半裸,甚至有時全部裸露地。
他們並不會因此而覺得羞恥。
但請不要把這簡單地理解為“不懂事”,或者“無知者無畏”。
那些勇敢地成人,就是傳承了這種無畏,所以才會勇敢。
隻是這種無畏成為了他們的潛意識,無法感知而已。
所以,他們在發言、與重要人物交流、表演……時,是很勇敢的,不會過分擔心出醜。
就像小孩裸露在那些嚴肅的大人麵前一樣,無所畏懼。
所以,當一個人在重要場合緊張地時候,回憶一下兒時那種裸露地勇氣,是有好處的。
但是,對一個夢的理解,不隻是看表麵地、形式地含義,還有更深地創傷記憶。
如果一個人做一個裸露地夢,僅是輕微地焦慮和羞恥;那麽,對夢的理解,停留在上述的解釋中已足夠。
但如果這種焦慮感覺更強烈一些,甚至不隻是羞恥,還有一種極大地失落和空洞。
就如一個做過裸露夢的心理疾患者,回憶到:他曾經在學校體檢的時候,醫生要求他與同學們全部脫光了衣服接受檢查。
但當時他極度抗拒,同學們都脫光了,唯獨他不肯脫;仿佛在守護著一樣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
老師嚴厲地說,如果他不脫,就沒有資格參加會考。
他才極不情願地脫掉。
但表情中仍然帶著孩子般地認真與憤怒,與同學們的竊竊偷笑形成鮮明地對比。
這也是一份“童貞”,一份對生活和身體地愛護和責任。
這件事以後,他感覺失去了一份最重要地東西。
傷感而失落。
還導致他以後變得“自暴自棄”、“放浪形骸”;對身體毫不珍惜,甚至渴望付出給任何女人。
這種“無所謂”地心態,導致了他放棄了對生活的認真追求態度,而喪失了許多真實地快樂,變得醉生夢死。
這也與我在上一卷“男女的忠貞”中對男人“花心”地解釋,有一脈相承地含義:
他在極其秘密中,對那些竊竊偷笑的同學妥協了;仿佛要變得和他們一樣,對身體毫不在乎,才能和他們匹配。
至於到底是哪種創傷?而使得他忘記了兒時那份裸露地天真和勇氣,而對裸露如此地傷感和失落?
我想,這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
交給他自我去追溯也許更好。
最重要的是:他那份守護身體地認真態度,或者說是一份“童貞”。
讓他自己獨自恢複兒時“裸露”時的那種天真和勇氣;而不是像那些同學那樣,對待“裸露”的態度,不是那種認真地勇氣;而是一種帶著邪味地竊笑和無所謂。
因此,很多人常常對“天真”抱有一種批判地態度,隻是因為內心已完全接受“天真”,達到飽和;所以在無意中才流露出相反地態度。
所以,也不必太過在意這類言語。(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