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神鬼的傳說,相信大家最早是兒時從大人們講的故事中聽到過.
在心理學上,有種學說認為心理疾患者有時產生的一些恐怖幻想,來源於原始祖先對神鬼的敬畏和想像.
姑且不要追溯到如此久遠.
但神鬼的傳說對於心理疾病的形成來說,確實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因為一些心理疾患者最初是被所謂的“鬼”所驚嚇而誘發疾病。
但不要認為這又是一種新的見解,這也不是在漫無邊際的探尋那些形式多變的表麵誘因。
事實上這並不是深層心理學的初衷,甚至是背道而馳的。
深層心理僅是把所有多樣的疾病形式還原為最簡單的一些普遍本能。
熱衷於形式多樣的探討,隻能讓人分散心理精力。
但如果隻追求籠統也是不合理的,會讓人失去真實感和具體性。
之所以把“鬼神”單獨列出來闡述,隻是心理分析自然生長的結果。
一種更接近本源的記憶。
所以,即使突然從心理學跳到鬼神的話題上來,這二者也是緊密相關的.
並非不著邊際.
隻是這種關聯性太過隱秘,不深入細致,根本無從發現.
具體來說:鬼神與前麵多次強調的妥協機製存在著微妙的聯係.
初一聽來,實在是雲山霧罩、不可理喻.
把鬼神和妥協放在一起,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牽強.
就像在前麵最開始把髒肮和恐懼放在一起時,總是讓人覺得生硬的.
隻有到後來用“呼吸”這個關鍵含義,才把二者緊密聯係起來。
同樣的,鬼神和妥協也存在著一個關鍵點,令二者凝聚起來。
這個關鍵點並非顯而易見,但卻又是不難找到的。
大家是否還記得在前麵心理分析中所舉的“閉眼躲髒水”的例子?
這個例子說的就是:當一個人麵對髒水的時候,會在最關鍵的時刻閉眼逃避。
這有點像成語典故中的“掩耳盜鈴”。
等他睜開眼睛後,潛意識的逃避機製會認為自己並沒有弄髒。
實際是麻木在“肮髒”中。
隻有等到一種幹淨的東西激發了他曾經幹淨的記憶,“幹淨”和“肮髒”才會激發成為一對自我衝突;形成“強迫”。
同樣的,後麵的心理分析所描述的妥協機製,也類似於此,如下例:
外界人群突然闖入s家中,危脅到他母親,並被某種意外阻止了他本能的反抗能力,會極其隱秘地分散他對母親的愛與安全感.無形中轉移到那些‘入侵者‘身上.造成他以後分散的愛與安全感,必須不斷被人證明和認同,他才能得到.這個機製其實不難理解。就好比一個本來很勇敢的人,卻因某個意外,天生的勇氣受到阻礙。於是對侵犯他母親的人產生了妥協。好像在求饒說:“請你們不要傷害我母親了,我們這麽可憐……”這種妥協在日常生活中,弱者遇到強者時,似乎再正常不過。但患者的妥協程度遠超常人,而且這次妥協對他來說是最初最原始的妥協。所以,本來是懷著對母親深深的愛,和保護她的勇氣。突然之間變成了妥協。人格在無形中偏向了“侵犯者”,而不是對抗“侵犯者”。所以,他的愛與勇氣,也會從母親轉向‘侵犯者‘.從無意轉向有意.以後要不斷被人證明和認同,才能夠得到愛與安全感.如果在以後要他去對抗強者,那是異常緊張和恐懼的.因為他的一部分人格早已經妥協粘附到對方身上.
(形象點說:就是前麵那個“閉眼躲髒水”的例子。)對抗強者,首先就是在對抗自己.正印證一句俗語: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他會過多地考慮對方的強大,吸收成為自我的一部分.結果就是:對方幾乎是宿命般的不可戰勝;自己的抵抗力太過渺小;幾乎注定會失敗;對抗別人已經沒有意義.所以,一個人如果要想有力量對抗強者,最好就是要完全讓自己靜下來,恢複到最初和母親相識的那一刻,不受任何的外界暗示,不管是憐憫、讚歎還是恐嚇的暗示.
因為這些外界聲音,與我在前麵多次強調的“偶然事件”中阻礙s本能反抗的神秘因素,有一定的隱晦聯係。如此詳盡的描述。
大家是否會聯想到,人們常說的的“鬼上身”,難道不就和這妥協機製如出一轍嗎?
“鬼”不過就是他曾經本能反抗意外被壓製,而抵抗失敗的“侵犯者”,而導致妥協到他們的人格中,使他和“侵犯者”的人格成為了一種膠著或粘附狀態。
隻是因為人們的“鬼故事”而為這種膠著狀態蒙上了一層更加神秘的色彩。
由此可見,被害妄想症者害怕的到底是什麽。
他們自我監督的功能異常強大,以至於一句“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都足可以令他們嚴格禁錮自己的行為和思想。
對於強迫症者而言。鬼神故事的暗示作用往往可以直接誘發他們的強迫症狀。
比如有一位患者的強迫攻擊意念,僅是看了一篇鬼故事而誘發。
故事中的鬼就是一個複仇鬼。
隻是兒時從大人口中聽到的類似於“鬼上身”的故事,誘發了他曾經人格粘附於“侵犯者”的潛意識記憶。
對於抑鬱症者而言,鬼神的影響並不像強迫症者如此直觀形象。
但他們卻有一種真實的最初記憶:在兒時,他曾想過,如果鬼神真的存在,他的所有信仰都會被顛覆,而使自己形成一種完全陌生、絕望的觀念。
而抑鬱最開始發生的時候,恰恰就是這種信仰完全崩塌的感覺。
說來說去,還是回到了“妥協”機製上。
因為妥協,人格才會類似於一種膠狀物,“粘附”到別人的人格上。
因為“粘附”,才會極端對“鬼上身”敏感。
最後一個結論就是:曾經的意外妥協,就是健康與病態的最初臨界點。
換句話說:對鬼神傳說的敏感也就是最初臨界點。s男曾經麵對家中突如其來的“入侵者”,僅有朦朧的記憶,分不清是人是鬼。
雖然從心理學上、客觀上可以肯定是人,但當時他就是這種模糊不分的記憶。
因為這種最初臨界點,他有時曾有過這樣奇特的想法:當他害怕麵對社會上的人的時候,想到鬼神的存在,就能衝淡這種社交恐懼。
相對的,當他害怕鬼神的時候,隻要感受到人群的熱鬧氣息,就會淡化這種恐懼。——這也是最常見的。
但一般人不會用鬼神來衝淡對人的恐懼心理。
在‘鬼故事’的背後,就是他僅是專注於媽媽的愛和信念。
隻有那時,他才不會輕易聽信他人的“鬼話”,而形成恐懼。
之所以用鬼神之說來重新描述“妥協”機製。
隻是一種由內而外的工作。
就像經過無數努力,終於震碎了一塊壓著美玉的“頑石”,還有一個工作就是輕輕掃掉這些粉塵。
在此,有一個有關“鬼怪”的夢,或許更能直觀地描述這種恐懼心理。
在一個異常混亂的夢中,做夢者(特指s男)夢到他背叛了忠實的女友,與另一個女孩糾纏在一起。
而這種背叛似乎與一個鬼怪的作祟有關。
剛開始,他對這個鬼怪異常恐懼。
但是,當他看到女友為他愛情的背叛而萬分傷痛、無奈與隱忍時,他的內心突然變得十分勇敢,並產生一股強大的陽剛之力,把那個“鬼怪”擊成粉碎;恐懼之感頓時煙消雲散。
夢醒後,他感覺自己不再有恐懼“鬼怪”的陰影。
而在此之前,他對安靜的環境都會有一種莫名地恐懼。
這個夢與前麵所說的“夢中的心跳聲”有異曲同工之處。
都是因為女友的愛,或者引申為“母愛”,再次受到外界威脅,而喚醒他曾經因偶然意外事件,未能正常發揮的保護母親的本能力量。——這在這個“鬼怪”夢中也能找到相關佐證。
在這個“鬼怪”夢中,還有一個極其晦澀難懂的片斷:他夢到和父親坐在一個類似晚會的觀眾席上。
主持人在上麵抽獎,抽到了他。
當他正要上台時,父親塞給他幾張獎券,似乎是要他“魚目混珠”,把沒中到獎的獎券也拿去領獎。
他憤慨地拒絕了。
因為他覺得這樣是在占別人的便宜,他根本不需要。
他迫於父親的權威,不得不這樣做。
然後他上台領獎,環顧台下女觀眾時,他又產生了一種隱秘地虛榮心,似乎在向她們展示自己的帥氣。
之後,他才夢到“鬼怪”之類的……
無論怎麽看,夢中的這兩個片斷根本是荒誕不經、毫無關聯。
隻有仔細了解了前麵s男那個例子才能明白:s因為在學校受到驚嚇,抗拒進校;因為父親權威的壓迫,才不得不進校;本能抗拒受到壓製,就會走向與之相反的病態——向老師過度妥協,連要排便都不敢提要求。
演化到成年後,他對別人也太過迎合和妥協,總覺得欠他們的。
所以在夢中,他的本能抗拒再度重現——不願聽從父親的權威,“魚目混珠”;因為他根本不想欠別人的,也不想向別人妥協。
而在學校驚嚇之後,他又經曆了家中“變故”。外人對“母親”的突然侵犯,他的本能反抗意外受阻,讓他產生一種模糊地恐懼幻覺——那些人就像是一些“鬼怪”。
本能受阻,導致他不得不向“侵犯者”妥協,妥協的結果就是模仿他們,如果他們是花心的,他也會變得那樣。
本來僅是懷著樸素的“愛”,因為妥協而被破壞、分散,變得要不斷向女人證明自己愛的能力和優勢。
所以,在夢中他會向女觀眾炫耀自己的外貌。
“鬼怪”就是那些“侵犯者”。
因為“女友”,可引申為“母親”的再度被“侵犯者”間接傷害,而喚起他曾經樸素的情感,而非“見異思遷”的“花心”;本能反抗再度重現,擊破“鬼怪”陰影。——這是一個記憶的倒溯過程。
這也是為何人們在看恐怖電影時,最恐懼的就是——令人恐懼的對象竟然是身邊最親近的人。
就是要如此!
因為在遙遠過去,親人與“恐懼事件”相關聯的那一刻,被外界的“過度同情心”、“過分誇大恐懼”之類,意外地轉移了出去,獲得一種妥協的慶幸。
使自己在那一刻遺忘了“反抗恐懼”的本能,導致以後退縮的人格,嚴重依賴外界條件,甚至導致心理疾病。
“令人恐懼的對象竟然是身邊最親近的人”,就是潛意識喚起親人與“恐懼事件”,激發他當時的反抗本能,不要再轉移到外界。
此夢的含義大致就如此了。
大家如果足夠細致,還會明白:人們的倦怠、無聊、空虛、渙散……往往發生在白天;恐懼往往發生在“黑夜”(引申為“神鬼”)。就是因為對黑夜的過度排斥和逃避,渴望天明。導致白天對強光線的過度“吸收”,失去了“朦朧感”(亦可稱安全感),也就失去了對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心,壓抑自己,造成各種疲倦和不適。
請原諒如此繁瑣、細微、複雜的分析過程,或許會讓您第一感覺雲山霧罩。
但相對於動轍就絕望地認為心理疾病無法根治、無法了解的人來說,非要如此深入才能與他們的絕望對等。(未完待續。)
在心理學上,有種學說認為心理疾患者有時產生的一些恐怖幻想,來源於原始祖先對神鬼的敬畏和想像.
姑且不要追溯到如此久遠.
但神鬼的傳說對於心理疾病的形成來說,確實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因為一些心理疾患者最初是被所謂的“鬼”所驚嚇而誘發疾病。
但不要認為這又是一種新的見解,這也不是在漫無邊際的探尋那些形式多變的表麵誘因。
事實上這並不是深層心理學的初衷,甚至是背道而馳的。
深層心理僅是把所有多樣的疾病形式還原為最簡單的一些普遍本能。
熱衷於形式多樣的探討,隻能讓人分散心理精力。
但如果隻追求籠統也是不合理的,會讓人失去真實感和具體性。
之所以把“鬼神”單獨列出來闡述,隻是心理分析自然生長的結果。
一種更接近本源的記憶。
所以,即使突然從心理學跳到鬼神的話題上來,這二者也是緊密相關的.
並非不著邊際.
隻是這種關聯性太過隱秘,不深入細致,根本無從發現.
具體來說:鬼神與前麵多次強調的妥協機製存在著微妙的聯係.
初一聽來,實在是雲山霧罩、不可理喻.
把鬼神和妥協放在一起,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牽強.
就像在前麵最開始把髒肮和恐懼放在一起時,總是讓人覺得生硬的.
隻有到後來用“呼吸”這個關鍵含義,才把二者緊密聯係起來。
同樣的,鬼神和妥協也存在著一個關鍵點,令二者凝聚起來。
這個關鍵點並非顯而易見,但卻又是不難找到的。
大家是否還記得在前麵心理分析中所舉的“閉眼躲髒水”的例子?
這個例子說的就是:當一個人麵對髒水的時候,會在最關鍵的時刻閉眼逃避。
這有點像成語典故中的“掩耳盜鈴”。
等他睜開眼睛後,潛意識的逃避機製會認為自己並沒有弄髒。
實際是麻木在“肮髒”中。
隻有等到一種幹淨的東西激發了他曾經幹淨的記憶,“幹淨”和“肮髒”才會激發成為一對自我衝突;形成“強迫”。
同樣的,後麵的心理分析所描述的妥協機製,也類似於此,如下例:
外界人群突然闖入s家中,危脅到他母親,並被某種意外阻止了他本能的反抗能力,會極其隱秘地分散他對母親的愛與安全感.無形中轉移到那些‘入侵者‘身上.造成他以後分散的愛與安全感,必須不斷被人證明和認同,他才能得到.這個機製其實不難理解。就好比一個本來很勇敢的人,卻因某個意外,天生的勇氣受到阻礙。於是對侵犯他母親的人產生了妥協。好像在求饒說:“請你們不要傷害我母親了,我們這麽可憐……”這種妥協在日常生活中,弱者遇到強者時,似乎再正常不過。但患者的妥協程度遠超常人,而且這次妥協對他來說是最初最原始的妥協。所以,本來是懷著對母親深深的愛,和保護她的勇氣。突然之間變成了妥協。人格在無形中偏向了“侵犯者”,而不是對抗“侵犯者”。所以,他的愛與勇氣,也會從母親轉向‘侵犯者‘.從無意轉向有意.以後要不斷被人證明和認同,才能夠得到愛與安全感.如果在以後要他去對抗強者,那是異常緊張和恐懼的.因為他的一部分人格早已經妥協粘附到對方身上.
(形象點說:就是前麵那個“閉眼躲髒水”的例子。)對抗強者,首先就是在對抗自己.正印證一句俗語: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他會過多地考慮對方的強大,吸收成為自我的一部分.結果就是:對方幾乎是宿命般的不可戰勝;自己的抵抗力太過渺小;幾乎注定會失敗;對抗別人已經沒有意義.所以,一個人如果要想有力量對抗強者,最好就是要完全讓自己靜下來,恢複到最初和母親相識的那一刻,不受任何的外界暗示,不管是憐憫、讚歎還是恐嚇的暗示.
因為這些外界聲音,與我在前麵多次強調的“偶然事件”中阻礙s本能反抗的神秘因素,有一定的隱晦聯係。如此詳盡的描述。
大家是否會聯想到,人們常說的的“鬼上身”,難道不就和這妥協機製如出一轍嗎?
“鬼”不過就是他曾經本能反抗意外被壓製,而抵抗失敗的“侵犯者”,而導致妥協到他們的人格中,使他和“侵犯者”的人格成為了一種膠著或粘附狀態。
隻是因為人們的“鬼故事”而為這種膠著狀態蒙上了一層更加神秘的色彩。
由此可見,被害妄想症者害怕的到底是什麽。
他們自我監督的功能異常強大,以至於一句“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都足可以令他們嚴格禁錮自己的行為和思想。
對於強迫症者而言。鬼神故事的暗示作用往往可以直接誘發他們的強迫症狀。
比如有一位患者的強迫攻擊意念,僅是看了一篇鬼故事而誘發。
故事中的鬼就是一個複仇鬼。
隻是兒時從大人口中聽到的類似於“鬼上身”的故事,誘發了他曾經人格粘附於“侵犯者”的潛意識記憶。
對於抑鬱症者而言,鬼神的影響並不像強迫症者如此直觀形象。
但他們卻有一種真實的最初記憶:在兒時,他曾想過,如果鬼神真的存在,他的所有信仰都會被顛覆,而使自己形成一種完全陌生、絕望的觀念。
而抑鬱最開始發生的時候,恰恰就是這種信仰完全崩塌的感覺。
說來說去,還是回到了“妥協”機製上。
因為妥協,人格才會類似於一種膠狀物,“粘附”到別人的人格上。
因為“粘附”,才會極端對“鬼上身”敏感。
最後一個結論就是:曾經的意外妥協,就是健康與病態的最初臨界點。
換句話說:對鬼神傳說的敏感也就是最初臨界點。s男曾經麵對家中突如其來的“入侵者”,僅有朦朧的記憶,分不清是人是鬼。
雖然從心理學上、客觀上可以肯定是人,但當時他就是這種模糊不分的記憶。
因為這種最初臨界點,他有時曾有過這樣奇特的想法:當他害怕麵對社會上的人的時候,想到鬼神的存在,就能衝淡這種社交恐懼。
相對的,當他害怕鬼神的時候,隻要感受到人群的熱鬧氣息,就會淡化這種恐懼。——這也是最常見的。
但一般人不會用鬼神來衝淡對人的恐懼心理。
在‘鬼故事’的背後,就是他僅是專注於媽媽的愛和信念。
隻有那時,他才不會輕易聽信他人的“鬼話”,而形成恐懼。
之所以用鬼神之說來重新描述“妥協”機製。
隻是一種由內而外的工作。
就像經過無數努力,終於震碎了一塊壓著美玉的“頑石”,還有一個工作就是輕輕掃掉這些粉塵。
在此,有一個有關“鬼怪”的夢,或許更能直觀地描述這種恐懼心理。
在一個異常混亂的夢中,做夢者(特指s男)夢到他背叛了忠實的女友,與另一個女孩糾纏在一起。
而這種背叛似乎與一個鬼怪的作祟有關。
剛開始,他對這個鬼怪異常恐懼。
但是,當他看到女友為他愛情的背叛而萬分傷痛、無奈與隱忍時,他的內心突然變得十分勇敢,並產生一股強大的陽剛之力,把那個“鬼怪”擊成粉碎;恐懼之感頓時煙消雲散。
夢醒後,他感覺自己不再有恐懼“鬼怪”的陰影。
而在此之前,他對安靜的環境都會有一種莫名地恐懼。
這個夢與前麵所說的“夢中的心跳聲”有異曲同工之處。
都是因為女友的愛,或者引申為“母愛”,再次受到外界威脅,而喚醒他曾經因偶然意外事件,未能正常發揮的保護母親的本能力量。——這在這個“鬼怪”夢中也能找到相關佐證。
在這個“鬼怪”夢中,還有一個極其晦澀難懂的片斷:他夢到和父親坐在一個類似晚會的觀眾席上。
主持人在上麵抽獎,抽到了他。
當他正要上台時,父親塞給他幾張獎券,似乎是要他“魚目混珠”,把沒中到獎的獎券也拿去領獎。
他憤慨地拒絕了。
因為他覺得這樣是在占別人的便宜,他根本不需要。
他迫於父親的權威,不得不這樣做。
然後他上台領獎,環顧台下女觀眾時,他又產生了一種隱秘地虛榮心,似乎在向她們展示自己的帥氣。
之後,他才夢到“鬼怪”之類的……
無論怎麽看,夢中的這兩個片斷根本是荒誕不經、毫無關聯。
隻有仔細了解了前麵s男那個例子才能明白:s因為在學校受到驚嚇,抗拒進校;因為父親權威的壓迫,才不得不進校;本能抗拒受到壓製,就會走向與之相反的病態——向老師過度妥協,連要排便都不敢提要求。
演化到成年後,他對別人也太過迎合和妥協,總覺得欠他們的。
所以在夢中,他的本能抗拒再度重現——不願聽從父親的權威,“魚目混珠”;因為他根本不想欠別人的,也不想向別人妥協。
而在學校驚嚇之後,他又經曆了家中“變故”。外人對“母親”的突然侵犯,他的本能反抗意外受阻,讓他產生一種模糊地恐懼幻覺——那些人就像是一些“鬼怪”。
本能受阻,導致他不得不向“侵犯者”妥協,妥協的結果就是模仿他們,如果他們是花心的,他也會變得那樣。
本來僅是懷著樸素的“愛”,因為妥協而被破壞、分散,變得要不斷向女人證明自己愛的能力和優勢。
所以,在夢中他會向女觀眾炫耀自己的外貌。
“鬼怪”就是那些“侵犯者”。
因為“女友”,可引申為“母親”的再度被“侵犯者”間接傷害,而喚起他曾經樸素的情感,而非“見異思遷”的“花心”;本能反抗再度重現,擊破“鬼怪”陰影。——這是一個記憶的倒溯過程。
這也是為何人們在看恐怖電影時,最恐懼的就是——令人恐懼的對象竟然是身邊最親近的人。
就是要如此!
因為在遙遠過去,親人與“恐懼事件”相關聯的那一刻,被外界的“過度同情心”、“過分誇大恐懼”之類,意外地轉移了出去,獲得一種妥協的慶幸。
使自己在那一刻遺忘了“反抗恐懼”的本能,導致以後退縮的人格,嚴重依賴外界條件,甚至導致心理疾病。
“令人恐懼的對象竟然是身邊最親近的人”,就是潛意識喚起親人與“恐懼事件”,激發他當時的反抗本能,不要再轉移到外界。
此夢的含義大致就如此了。
大家如果足夠細致,還會明白:人們的倦怠、無聊、空虛、渙散……往往發生在白天;恐懼往往發生在“黑夜”(引申為“神鬼”)。就是因為對黑夜的過度排斥和逃避,渴望天明。導致白天對強光線的過度“吸收”,失去了“朦朧感”(亦可稱安全感),也就失去了對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心,壓抑自己,造成各種疲倦和不適。
請原諒如此繁瑣、細微、複雜的分析過程,或許會讓您第一感覺雲山霧罩。
但相對於動轍就絕望地認為心理疾病無法根治、無法了解的人來說,非要如此深入才能與他們的絕望對等。(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