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人總是要死的,這是一句永恒不變的真理。
相信不會有人反對。
但是,曆史上許多帝王將相、學道之人、平民百姓……
都曾探尋過“長生不死”的方法。
這從現代科學來看,實在是一種有背於科學的迷信。
但即便如此,仍有一部分科學家試圖開發出“長生不老”的藥物。
可見,人們對長生是如此的執著。
在這裏,探討人是否能夠長生不老,是無關緊要的。
重要的是這種想法到底因何而起。
以及這種想法在心理學上起著何種重要作用。
如果要探尋“不死”信念的起因,相信並非難事。
隻需稍微回憶一下便知:人在幼時的時候,對死的概念是模糊不清的。
即使有人去世的場景擺在他眼前,他也可能渾然不知是何意味。
所以就可以得出這個結論:不死信念的起源來自年幼時的心境。
這種信念在絕大多數人看來,隻存在於幼年時。
到成年時就不複存在了。
但是,事實卻並非如此。
成年人都有這種不死信念,隻是已成為潛意識,而使他無法感知。
人們之所以對“不死”的想法不屑一顧,是因為他們接近的意識教育比幼兒大大增強;但是潛意識的本能信念是不會消失的。
正因為如此,在現實生活中即使把車禍的慘烈場景播放一千遍,也無法阻擋人們大膽甚至放縱地駕駛。
在戰場上,戰士們英勇無畏的精神常被人稱讚。
而膽小怕死者則被人嗤之以鼻。
但也不要太過貶低膽小者,他們並非天生膽小。
而是他們的不死信仰被某種意外事件帶到意識中,明朗化了。
失去了潛意識那份無畏。
英勇無畏並非完全不怕死,隻是他們的不死信仰比較強大而已。
就像弗洛伊德曾說過:“人不是不相信死,就是在潛意識中認為自己不死。”
那些感覺悲觀厭世、痛不欲生、度日如年的心理疾患者,並非真的不怕死;恰恰相反,而是恐懼死亡。
就像一位抑鬱強迫症者,表麵上是生無可戀,但他的真實病因卻是對死亡的恐懼。
這個分析過程在前麵已詳細描述過。
用相對簡單的邏輯再次呈現一次就是:
因為人的人格是由父母的人格組成。
所以,首先要把他的悲觀和強迫一分為二。
悲觀代表他母親的憂傷;強迫攻擊代表他父親的暴燥。
因為他的母親曾有過陰暗事件,如果這件事曝光,母親並不憂傷,父親就會暴燥和攻擊。
導致他產生強迫症狀。
如果母親悲觀和憂傷,甚至陷入絕望,父親就會同情他,而放棄攻擊。
所以,這個時候,他會呈現抑鬱狀態而非強迫狀態。
這兩種人格的衝突,是隱藏的、普遍的。
隻要不被激發,就不會有抑鬱和強迫。
隻是因為後來某個外人的“偶然提醒”,轉移了他本來要“我行我素”的本能;非常偶然地轉移到父母的爭吵上;讓他意識到父母的感情危機;心理精力大多轉移到父母的感情上;才誘發他的抑鬱和強迫症狀。
而這種“偶然提醒”還有更早更原始的原型。
就是在幼年時,母親突然遇到外界的死亡危脅,恰在那時,他的本能反抗突然被一種“偶然提醒”所轉移或壓製;而不得不向侵犯者妥協,向他們的死亡破壞行為屈服;而過多地吸收了死亡的概念;形成自我破壞。
所以說,他在最初的本能是勇敢無畏的,隻是被意外壓製,而變得向死亡破壞行為妥協。
而妥協的結果倒溯上去就誘發了悲觀抑鬱的情緒。
而“妥協死亡”就可以理解為一種“害怕死亡”。
那些死亡強迫症者,腦海中經常出現的恐怖畫麵,也隻是對死亡的妥協和恐懼。
他們在平常往往對那些天災人禍很關注和感興趣,看到別人痛苦,會慶幸自己的安全。
其實也是曾經的本能反抗意外被壓製,而把本來是自己要反抗的死亡危脅,投射到別人身上。
轉移對死亡的恐懼。
當然這種對死亡的恐懼並非天生,而是因本能反抗的意外壓製所導致。
但有些學者卻把人類對死亡的恐懼當成普遍現象和終極病因。
那樣的話,心理疾患者和常人的經曆就根本無差別;也就根本無法解釋心理疾患者為何致病。
這樣分析或許還有點複雜。那麽,就舉一些日常的例子,來看看“不死信念”到底有何重要吧。
在前麵說過,心理疾患往往僅是因身體上的一些小毛病,比如感冒,就聯想到了死亡。
或者在劇烈運動後的喘氣,也會聯係到死亡。
如果這種運動是屈服於外界下進行的,他寧願把生命交給他們,也無法承受呼吸的困難。
他甚至會覺得這種生命地妥協比呼吸困難更有安全感。
在這裏,又回到了“呼吸”的問題上。
“呼吸”和“妥協”中蘊藏著微秒地人格粘附。
這是最初的常態與病態的臨界點。
在前麵已詳細闡述過,在此不再贅述。
心理疾患者對鬼神的極度恐懼和敏感,實際也是對死亡的妥協和恐懼。
因為鬼神總是和死亡聯係起來的。
因此,“心理與軀體”與“神鬼之說”這二卷的內容,都共同指向一個目標——不死信念。
並不是這二者從表麵上看的毫不相幹。
甚至於絕症患者的身體狀況,都是“不死信念”相關。
因為“不死信念”最接近人的本能,而本能幾乎又等同於人體的“免疫力”。
二者都是與生俱來的。
所以,有些絕症患者在放棄治療後,莫名其妙地好轉,甚至康複;或許與這種“不死信念”有一種隱秘的聯係。
但是,話又說回來,要恢複一定水平的“不死信念”,談何容易。
如今的知識和教育如此發達,無不在暗示人“不可能不死”。
所以,隻能追溯到最遙遠的記憶,恢複到和母親聯係最為緊密,對外界暗示最為薄弱的時期。
當然,這些觀點並不是在討論人到底死不死,這是無關緊要的;重要的僅是這種與生俱來的信念而已。(未完待續。)
相信不會有人反對。
但是,曆史上許多帝王將相、學道之人、平民百姓……
都曾探尋過“長生不死”的方法。
這從現代科學來看,實在是一種有背於科學的迷信。
但即便如此,仍有一部分科學家試圖開發出“長生不老”的藥物。
可見,人們對長生是如此的執著。
在這裏,探討人是否能夠長生不老,是無關緊要的。
重要的是這種想法到底因何而起。
以及這種想法在心理學上起著何種重要作用。
如果要探尋“不死”信念的起因,相信並非難事。
隻需稍微回憶一下便知:人在幼時的時候,對死的概念是模糊不清的。
即使有人去世的場景擺在他眼前,他也可能渾然不知是何意味。
所以就可以得出這個結論:不死信念的起源來自年幼時的心境。
這種信念在絕大多數人看來,隻存在於幼年時。
到成年時就不複存在了。
但是,事實卻並非如此。
成年人都有這種不死信念,隻是已成為潛意識,而使他無法感知。
人們之所以對“不死”的想法不屑一顧,是因為他們接近的意識教育比幼兒大大增強;但是潛意識的本能信念是不會消失的。
正因為如此,在現實生活中即使把車禍的慘烈場景播放一千遍,也無法阻擋人們大膽甚至放縱地駕駛。
在戰場上,戰士們英勇無畏的精神常被人稱讚。
而膽小怕死者則被人嗤之以鼻。
但也不要太過貶低膽小者,他們並非天生膽小。
而是他們的不死信仰被某種意外事件帶到意識中,明朗化了。
失去了潛意識那份無畏。
英勇無畏並非完全不怕死,隻是他們的不死信仰比較強大而已。
就像弗洛伊德曾說過:“人不是不相信死,就是在潛意識中認為自己不死。”
那些感覺悲觀厭世、痛不欲生、度日如年的心理疾患者,並非真的不怕死;恰恰相反,而是恐懼死亡。
就像一位抑鬱強迫症者,表麵上是生無可戀,但他的真實病因卻是對死亡的恐懼。
這個分析過程在前麵已詳細描述過。
用相對簡單的邏輯再次呈現一次就是:
因為人的人格是由父母的人格組成。
所以,首先要把他的悲觀和強迫一分為二。
悲觀代表他母親的憂傷;強迫攻擊代表他父親的暴燥。
因為他的母親曾有過陰暗事件,如果這件事曝光,母親並不憂傷,父親就會暴燥和攻擊。
導致他產生強迫症狀。
如果母親悲觀和憂傷,甚至陷入絕望,父親就會同情他,而放棄攻擊。
所以,這個時候,他會呈現抑鬱狀態而非強迫狀態。
這兩種人格的衝突,是隱藏的、普遍的。
隻要不被激發,就不會有抑鬱和強迫。
隻是因為後來某個外人的“偶然提醒”,轉移了他本來要“我行我素”的本能;非常偶然地轉移到父母的爭吵上;讓他意識到父母的感情危機;心理精力大多轉移到父母的感情上;才誘發他的抑鬱和強迫症狀。
而這種“偶然提醒”還有更早更原始的原型。
就是在幼年時,母親突然遇到外界的死亡危脅,恰在那時,他的本能反抗突然被一種“偶然提醒”所轉移或壓製;而不得不向侵犯者妥協,向他們的死亡破壞行為屈服;而過多地吸收了死亡的概念;形成自我破壞。
所以說,他在最初的本能是勇敢無畏的,隻是被意外壓製,而變得向死亡破壞行為妥協。
而妥協的結果倒溯上去就誘發了悲觀抑鬱的情緒。
而“妥協死亡”就可以理解為一種“害怕死亡”。
那些死亡強迫症者,腦海中經常出現的恐怖畫麵,也隻是對死亡的妥協和恐懼。
他們在平常往往對那些天災人禍很關注和感興趣,看到別人痛苦,會慶幸自己的安全。
其實也是曾經的本能反抗意外被壓製,而把本來是自己要反抗的死亡危脅,投射到別人身上。
轉移對死亡的恐懼。
當然這種對死亡的恐懼並非天生,而是因本能反抗的意外壓製所導致。
但有些學者卻把人類對死亡的恐懼當成普遍現象和終極病因。
那樣的話,心理疾患者和常人的經曆就根本無差別;也就根本無法解釋心理疾患者為何致病。
這樣分析或許還有點複雜。那麽,就舉一些日常的例子,來看看“不死信念”到底有何重要吧。
在前麵說過,心理疾患往往僅是因身體上的一些小毛病,比如感冒,就聯想到了死亡。
或者在劇烈運動後的喘氣,也會聯係到死亡。
如果這種運動是屈服於外界下進行的,他寧願把生命交給他們,也無法承受呼吸的困難。
他甚至會覺得這種生命地妥協比呼吸困難更有安全感。
在這裏,又回到了“呼吸”的問題上。
“呼吸”和“妥協”中蘊藏著微秒地人格粘附。
這是最初的常態與病態的臨界點。
在前麵已詳細闡述過,在此不再贅述。
心理疾患者對鬼神的極度恐懼和敏感,實際也是對死亡的妥協和恐懼。
因為鬼神總是和死亡聯係起來的。
因此,“心理與軀體”與“神鬼之說”這二卷的內容,都共同指向一個目標——不死信念。
並不是這二者從表麵上看的毫不相幹。
甚至於絕症患者的身體狀況,都是“不死信念”相關。
因為“不死信念”最接近人的本能,而本能幾乎又等同於人體的“免疫力”。
二者都是與生俱來的。
所以,有些絕症患者在放棄治療後,莫名其妙地好轉,甚至康複;或許與這種“不死信念”有一種隱秘的聯係。
但是,話又說回來,要恢複一定水平的“不死信念”,談何容易。
如今的知識和教育如此發達,無不在暗示人“不可能不死”。
所以,隻能追溯到最遙遠的記憶,恢複到和母親聯係最為緊密,對外界暗示最為薄弱的時期。
當然,這些觀點並不是在討論人到底死不死,這是無關緊要的;重要的僅是這種與生俱來的信念而已。(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