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晚年,安祿山變得更加肥胖,體重已經達到了三百多斤。但在唐玄宗麵前跳胡旋舞動作卻快得像旋風一樣。
這般付出也讓安祿山在四十九歲時又被任命為河東節度使,自此掌管了三個地方的唐朝精銳。他的大兒子還娶了皇太子的女兒為妻。
但盡管如此,安祿山的野心還沒有得到滿足。自己掌握著唐朝大量的精銳軍隊,安祿山開始以防禦侵略的名義在範陽郡城北邊築起了雄武城,用來儲藏兵器糧食。
他不僅一身親任平盧、範陽、河東三鎮節度使,派多人潛伏在長安充當情報人員。但凡所請唐玄宗沒有不答應的。
安祿山曾多次對唐玄宗說安祿山一定會叛亂,唐玄宗則派人前去暗中偵查,但卻被安祿山以重金收買。唐玄宗自此更加的信任安祿山。
公元755年,53歲的安祿山從範陽起兵造反,詐稱奉唐玄宗旨意率領部隊討伐逆臣楊國忠。他率領各族騎兵、步兵共計十五萬,半夜行軍,一人吃飯,一天前行六十裏。
由於唐朝百姓太平日子過得太久了,青島安祿山叛亂爆發,朝廷一片動蕩。宮廷警衛部隊都是由市井商販組成的,得打開皇家倉庫,拿出綾羅綢緞招募兵卒。
而安祿山這邊卻是號令嚴厲,有一批以死相拚的將士,沒有誰不是以一當百,很快就占據了東京洛陽城。
見到這雄偉的宮殿,安祿山再也抑製不住自己想當皇帝的野心。他指揮洛陽七老僧道勸進,自稱雄武皇帝,國號大燕,定都洛陽。
可皇帝還沒當幾天,安祿山由於身體肥胖,常年長瘡癤。起兵叛亂之後視力漸漸模糊,已完全失明。他在離開契丹部落時曾有一名叫李豬兒的少年一直跟隨伺候他,安祿山對李豬兒也十分寵幸。
可沒想到卻在自己五十五歲時被李豬兒親手所殺,而安史之亂最終也使得大唐自此由盛轉衰。
【詩聖杜甫為何窮困潦倒一輩子?一口氣看懂杜甫#杜甫#詩聖#唐朝曆史】
他被尊稱為“詩聖”,一生窮困潦倒,為了自己的偶像放棄了夢寐以求的官職。杜甫一生為李白寫過15首詩,所有的主題都可以歸納成一句話:“李白,我想你了。”
而李白卻曾作詩“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那麽這兩位相差11歲的詩壇領袖究竟有著什麽樣的故事?二人的待遇為何會有天壤之別?
本期視頻就讓我們按照時間的順序來看一看,杜甫的詩歌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悲傷。
杜甫出生於鞏縣,他的祖上是漢武帝時期有名的杜周,他的母親是當地十分有名望的世家大族。但在杜甫年幼時,母親崔氏就因病去世了。
杜甫小的時候因為家庭條件很好,因此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有機會受到各種文化藝術的熏陶,這也對他日後的詩歌創作有著很大的影響。
杜甫7歲時便能作詩,雖然和其他同齡人一樣也很頑皮,但杜甫卻總能把生活上的點點滴滴都融入到他的詩歌當中。
19歲時,杜甫到西山臨汾出遊,一年後又來到吳越,這一晃就是好幾年,直到23歲時才回到故鄉參加鄉貢。但不幸的是,杜甫在前往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的時候沒有上榜。
當時杜甫的父親在兗州擔任司馬,杜甫索性就趕赴兗州探親,順道來到齊趙平原進行了第二次漫遊。杜甫在西趙一帶過了四五年裘馬輕狂的快意生活,也留下了現存最早的幾首詩。
《登兗州城樓》、《畫鷹》、《房兵曹胡馬》、《望嶽》都是這一時期的作品。通過杜甫的詩,我們可以看出此時的杜甫還是一個“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熱血青年。
33歲時,杜甫在洛陽與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相遇,這是詩仙和詩聖的第一次碰撞。回想華夏曆史上上一次最具有代表性的相會,還得追溯到春秋時期,老子與孔子的相會。
就這樣,相差21歲的唐代詩壇的領軍人物相約朋友會見了詩人高適之後,杜甫來到了山東濟南,這是他人生中的第三次漫遊,也應該是杜甫一生中最為難忘的一次。
一年後,杜甫和李白在齊魯再次相見,二人除了飲酒賦詩之外,還討論起了煉丹求仙之道。在李白的帶領下,杜甫訪問了兗州城北的隱士範野人,二人在互贈詩篇之後就再也沒有見過麵。
在杜甫36歲這一年,唐玄宗昭告天下通一議者和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這次考試。但由於主考官李林甫編導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導致所有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
科舉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隻好轉走權貴之門,但都無結果。他客居長安10年,奔走獻賦,鬱不得誌,仕途失意,過著貧困的生活。
40歲時,杜甫趁著唐玄宗將要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三大盛典的時機獻上《大禮賦》,得到了唐玄宗的賞識。然而在等候分配的時候,又是因為李林甫擔任主事者,杜甫再次沒有得到官職。在過了4年之後,杜甫才被授予了一個河西縣尉這樣的小官,
但杜甫不願意“忍死一職為折腰”的官職,朝廷才將其改任為兵曹參軍。杜甫為了生計隻好接受了這個無用之職。
但是當44歲的杜甫剛剛回到家裏的時候,他的小兒子已經餓死了。杜甫將自己在長安這10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了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500字》。
安史之亂爆發後,潼關失守,唐玄宗倉皇西逃。此時杜甫已將家搬到了西陝,父親他聽說唐肅宗即位於是隻身北上投奔靈武,途中不幸被叛軍俘虜押送至長安。
杜甫因為關係沒有被盡管他個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無時無刻不在憂國憂民。他時刻注視著時局的發展,在此期間寫了《為華州郭尚又請求殘酷形勢圖狀》和《遣懷》、《乾元中寓居同穀縣作歌七首》,積極地為剿滅安史叛軍獻策。
考慮保律如何減輕人民的負擔?當討伐叛軍的兵馬路過華州時,他還寫了《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來表達自己強烈的愛國熱情。
公元757年,郭子儀大軍來到長安北方,杜甫冒險從城西金光門逃出長安,穿過對峙的兩軍來到西陝雞寶投奔唐肅宗,被唐肅宗授為左拾遺,所以杜甫也被人稱為杜拾遺。
但好景不長,杜甫很快就因為營救房管而觸怒了唐肅宗,被貶到華州,負責祭祀禮樂等一些瑣事。來到華州後,46歲的杜甫心情十分苦悶,依靠出遊溪畔的鄭縣亭子來排憂。
杜甫在《題鄭縣亭子》、《早秋苦熱》、《三吏》、《三別》等詩中都抒發了他對仕途失意、世態炎涼、戰亂頻仍的感歎和憤懣。長安收複後,杜甫回到長安仍任左拾遺,雖然忠於職守,但終因受房管案的牽連,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
一年後,杜甫離開華州到洛陽探親。這一年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之戰爆發,唐軍大敗。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中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並奮筆創作了不朽的史詩《三吏》和《三別》。
48歲時,華州及關中大旱,杜甫寫下《夏日》和《夏夜歎》,詠歎國難民苦。杜甫因對汙濁的時政痛心疾首而放棄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繼續gs省天水一帶,幾經輾轉,最後到了都成。
在尹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也稱浣花草堂。在此之後,杜甫結束了自己的漂泊生涯。
寄人籬下,理想生活依然很苦,他用一些生活細節來表現自己生活的困苦,其中最為著名的詩句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直到嚴武去世後,54歲的杜甫離開了都成,經樂山、宜賓、慶重來到了奉節。由於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顧,杜甫得以在此暫居。
給家代管公田100頃,他自己也租了一些耕田,買了40畝果園,雇了幾個農夫,自己和家人也參加一些勞動,不到兩年作詩430多首,占現存作品的30%。《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成為千古絕唱。
公元768年,57歲的杜甫思鄉心切,乘舟出峽,先到江陵轉安公,冬天的時候漂泊到了南湖嶽陽。在嶽陽樓下,他登上神往已久的嶽陽樓,憑軒遠眺,麵對煙波浩瀚、壯闊無垠的洞庭湖,想到自己晚年漂泊無定,國家多災多難,感慨萬千,於是寫下了《登嶽陽樓》。
由於生活困難,杜甫不但不能北歸,還被迫南行,如嶽陽到沙長,又由沙長到衡陽,最後再次折回長沙。兩年後,由於耒陽漲水,杜甫又逃往衡陽,原本打算投靠自己的舅父,但當杜甫走到耒陽時,遇江水暴漲,隻好停泊方田。
15天沒有吃到東西,杜甫原本一心想要北歸,但最終在由潭州往嶽陽的一條小船上去世,時年五十九歲。如果杜甫知道後來他和李白被後人合稱為“李杜”,想必可以彌補他一生受傷的心靈。
——“杜甫:李白我愛你。李白:不及汪倫送我情”
——“畢竟汪倫是榜一大哥,吃喝玩樂一條龍,走的時候還送盤纏。”
——“詩聖是真慘啊,不過也正是因為坎坷的身世才能寫出千古絕句吧。”
——“本來覺得李白鬱鬱不得誌挺慘的,結果跟老杜一比,他那生活簡直就是神仙日子啊。”
【曆史上的十大罪人之一#楊國忠#唐朝曆史】
他是玩弄權術的行家裏手,靠著裙帶關係飛黃騰達,從一個無賴搖身變為當朝宰相,憑一己之力拖垮了大唐王朝。
如果說後人對楊玉環與唐玄宗的故事有悲傷同情的話,那麽對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就隻有厭惡痛恨了。
如果沒有楊國忠,那麽可能就不會有安史之亂。那麽事實真的是如此嗎?楊國忠要為安史之亂擔上主要責任嗎?
本期視頻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楊國忠的一生。
楊國忠原名楊釗,原是四川一位經常酗酒賭博的無賴,所有的親戚都十分鄙視他。
但楊國忠卻十分善於鑽研,這也讓他在日後成功地抱上了大腿,依附在了手中的一個大戶人家。
除此之外,楊國忠還有一張王牌,就是一個關係很遠,但是地位非常顯赫的遠房堂妹——當朝貴妃楊玉環。
而朝廷的內鬥也給了楊國忠這次和楊家攀上關係的良機。因為當時的宰相李林甫和朝廷官員不和,對待製衡李林甫的官員急需借助炙手可熱的楊貴妃,但是苦於無門。
這時身材高大的楊國忠便出現在了官員的視野之中,能說會道的楊國忠被派去長安進貢,順便和楊家攀上了關係。誰也想不到一個無賴混混竟能從此走上權力的巔峰。
此時楊玉環的兄弟姐妹們都是當朝的新貴,想要送禮巴結的人數不勝數。楊國忠雖然是遠房親戚,但是血緣已經遠到快出五服了。
在這種情況下他要如何結交楊家呢?不得不說楊國忠在這方麵還有些天分,他把節度使進貢給朝廷的東西全都分給了楊玉環的三個姐姐,其中三姐最得唐玄宗的寵幸,楊國忠就竭力討好她,把她哄得開開心心。
就這樣楊國忠便被引薦給了唐玄宗,由此進入了唐朝的權力中心,可以隨意出入禁中。楊國忠知道要在朝中站穩腳跟,隻靠裙帶關係是遠遠不夠的,所以他還極力巴結宰相李林甫,甚至還幫李林甫排擠太子李亨之冤獄。
其實楊國忠也並不是隻會投機鑽營、勾心鬥角之人,他早年混進賭場,十分擅長計算。在幫唐玄宗算賬時,分鍾不差,唐玄宗非常高興,就讓他做起了財務總管。
不到一年的時間,楊國忠身兼15個官職,真正的成為了朝中重臣。楊國忠這個名字也正是此時唐玄宗賜給他的。然而這位楊國忠非但沒有為國盡忠,反而隻想著斂財弄權,最終給唐朝帶來了滔天大禍。
這般付出也讓安祿山在四十九歲時又被任命為河東節度使,自此掌管了三個地方的唐朝精銳。他的大兒子還娶了皇太子的女兒為妻。
但盡管如此,安祿山的野心還沒有得到滿足。自己掌握著唐朝大量的精銳軍隊,安祿山開始以防禦侵略的名義在範陽郡城北邊築起了雄武城,用來儲藏兵器糧食。
他不僅一身親任平盧、範陽、河東三鎮節度使,派多人潛伏在長安充當情報人員。但凡所請唐玄宗沒有不答應的。
安祿山曾多次對唐玄宗說安祿山一定會叛亂,唐玄宗則派人前去暗中偵查,但卻被安祿山以重金收買。唐玄宗自此更加的信任安祿山。
公元755年,53歲的安祿山從範陽起兵造反,詐稱奉唐玄宗旨意率領部隊討伐逆臣楊國忠。他率領各族騎兵、步兵共計十五萬,半夜行軍,一人吃飯,一天前行六十裏。
由於唐朝百姓太平日子過得太久了,青島安祿山叛亂爆發,朝廷一片動蕩。宮廷警衛部隊都是由市井商販組成的,得打開皇家倉庫,拿出綾羅綢緞招募兵卒。
而安祿山這邊卻是號令嚴厲,有一批以死相拚的將士,沒有誰不是以一當百,很快就占據了東京洛陽城。
見到這雄偉的宮殿,安祿山再也抑製不住自己想當皇帝的野心。他指揮洛陽七老僧道勸進,自稱雄武皇帝,國號大燕,定都洛陽。
可皇帝還沒當幾天,安祿山由於身體肥胖,常年長瘡癤。起兵叛亂之後視力漸漸模糊,已完全失明。他在離開契丹部落時曾有一名叫李豬兒的少年一直跟隨伺候他,安祿山對李豬兒也十分寵幸。
可沒想到卻在自己五十五歲時被李豬兒親手所殺,而安史之亂最終也使得大唐自此由盛轉衰。
【詩聖杜甫為何窮困潦倒一輩子?一口氣看懂杜甫#杜甫#詩聖#唐朝曆史】
他被尊稱為“詩聖”,一生窮困潦倒,為了自己的偶像放棄了夢寐以求的官職。杜甫一生為李白寫過15首詩,所有的主題都可以歸納成一句話:“李白,我想你了。”
而李白卻曾作詩“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那麽這兩位相差11歲的詩壇領袖究竟有著什麽樣的故事?二人的待遇為何會有天壤之別?
本期視頻就讓我們按照時間的順序來看一看,杜甫的詩歌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悲傷。
杜甫出生於鞏縣,他的祖上是漢武帝時期有名的杜周,他的母親是當地十分有名望的世家大族。但在杜甫年幼時,母親崔氏就因病去世了。
杜甫小的時候因為家庭條件很好,因此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有機會受到各種文化藝術的熏陶,這也對他日後的詩歌創作有著很大的影響。
杜甫7歲時便能作詩,雖然和其他同齡人一樣也很頑皮,但杜甫卻總能把生活上的點點滴滴都融入到他的詩歌當中。
19歲時,杜甫到西山臨汾出遊,一年後又來到吳越,這一晃就是好幾年,直到23歲時才回到故鄉參加鄉貢。但不幸的是,杜甫在前往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的時候沒有上榜。
當時杜甫的父親在兗州擔任司馬,杜甫索性就趕赴兗州探親,順道來到齊趙平原進行了第二次漫遊。杜甫在西趙一帶過了四五年裘馬輕狂的快意生活,也留下了現存最早的幾首詩。
《登兗州城樓》、《畫鷹》、《房兵曹胡馬》、《望嶽》都是這一時期的作品。通過杜甫的詩,我們可以看出此時的杜甫還是一個“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熱血青年。
33歲時,杜甫在洛陽與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相遇,這是詩仙和詩聖的第一次碰撞。回想華夏曆史上上一次最具有代表性的相會,還得追溯到春秋時期,老子與孔子的相會。
就這樣,相差21歲的唐代詩壇的領軍人物相約朋友會見了詩人高適之後,杜甫來到了山東濟南,這是他人生中的第三次漫遊,也應該是杜甫一生中最為難忘的一次。
一年後,杜甫和李白在齊魯再次相見,二人除了飲酒賦詩之外,還討論起了煉丹求仙之道。在李白的帶領下,杜甫訪問了兗州城北的隱士範野人,二人在互贈詩篇之後就再也沒有見過麵。
在杜甫36歲這一年,唐玄宗昭告天下通一議者和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這次考試。但由於主考官李林甫編導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導致所有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
科舉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隻好轉走權貴之門,但都無結果。他客居長安10年,奔走獻賦,鬱不得誌,仕途失意,過著貧困的生活。
40歲時,杜甫趁著唐玄宗將要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三大盛典的時機獻上《大禮賦》,得到了唐玄宗的賞識。然而在等候分配的時候,又是因為李林甫擔任主事者,杜甫再次沒有得到官職。在過了4年之後,杜甫才被授予了一個河西縣尉這樣的小官,
但杜甫不願意“忍死一職為折腰”的官職,朝廷才將其改任為兵曹參軍。杜甫為了生計隻好接受了這個無用之職。
但是當44歲的杜甫剛剛回到家裏的時候,他的小兒子已經餓死了。杜甫將自己在長安這10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了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500字》。
安史之亂爆發後,潼關失守,唐玄宗倉皇西逃。此時杜甫已將家搬到了西陝,父親他聽說唐肅宗即位於是隻身北上投奔靈武,途中不幸被叛軍俘虜押送至長安。
杜甫因為關係沒有被盡管他個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無時無刻不在憂國憂民。他時刻注視著時局的發展,在此期間寫了《為華州郭尚又請求殘酷形勢圖狀》和《遣懷》、《乾元中寓居同穀縣作歌七首》,積極地為剿滅安史叛軍獻策。
考慮保律如何減輕人民的負擔?當討伐叛軍的兵馬路過華州時,他還寫了《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來表達自己強烈的愛國熱情。
公元757年,郭子儀大軍來到長安北方,杜甫冒險從城西金光門逃出長安,穿過對峙的兩軍來到西陝雞寶投奔唐肅宗,被唐肅宗授為左拾遺,所以杜甫也被人稱為杜拾遺。
但好景不長,杜甫很快就因為營救房管而觸怒了唐肅宗,被貶到華州,負責祭祀禮樂等一些瑣事。來到華州後,46歲的杜甫心情十分苦悶,依靠出遊溪畔的鄭縣亭子來排憂。
杜甫在《題鄭縣亭子》、《早秋苦熱》、《三吏》、《三別》等詩中都抒發了他對仕途失意、世態炎涼、戰亂頻仍的感歎和憤懣。長安收複後,杜甫回到長安仍任左拾遺,雖然忠於職守,但終因受房管案的牽連,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
一年後,杜甫離開華州到洛陽探親。這一年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之戰爆發,唐軍大敗。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中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並奮筆創作了不朽的史詩《三吏》和《三別》。
48歲時,華州及關中大旱,杜甫寫下《夏日》和《夏夜歎》,詠歎國難民苦。杜甫因對汙濁的時政痛心疾首而放棄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繼續gs省天水一帶,幾經輾轉,最後到了都成。
在尹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也稱浣花草堂。在此之後,杜甫結束了自己的漂泊生涯。
寄人籬下,理想生活依然很苦,他用一些生活細節來表現自己生活的困苦,其中最為著名的詩句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直到嚴武去世後,54歲的杜甫離開了都成,經樂山、宜賓、慶重來到了奉節。由於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顧,杜甫得以在此暫居。
給家代管公田100頃,他自己也租了一些耕田,買了40畝果園,雇了幾個農夫,自己和家人也參加一些勞動,不到兩年作詩430多首,占現存作品的30%。《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成為千古絕唱。
公元768年,57歲的杜甫思鄉心切,乘舟出峽,先到江陵轉安公,冬天的時候漂泊到了南湖嶽陽。在嶽陽樓下,他登上神往已久的嶽陽樓,憑軒遠眺,麵對煙波浩瀚、壯闊無垠的洞庭湖,想到自己晚年漂泊無定,國家多災多難,感慨萬千,於是寫下了《登嶽陽樓》。
由於生活困難,杜甫不但不能北歸,還被迫南行,如嶽陽到沙長,又由沙長到衡陽,最後再次折回長沙。兩年後,由於耒陽漲水,杜甫又逃往衡陽,原本打算投靠自己的舅父,但當杜甫走到耒陽時,遇江水暴漲,隻好停泊方田。
15天沒有吃到東西,杜甫原本一心想要北歸,但最終在由潭州往嶽陽的一條小船上去世,時年五十九歲。如果杜甫知道後來他和李白被後人合稱為“李杜”,想必可以彌補他一生受傷的心靈。
——“杜甫:李白我愛你。李白:不及汪倫送我情”
——“畢竟汪倫是榜一大哥,吃喝玩樂一條龍,走的時候還送盤纏。”
——“詩聖是真慘啊,不過也正是因為坎坷的身世才能寫出千古絕句吧。”
——“本來覺得李白鬱鬱不得誌挺慘的,結果跟老杜一比,他那生活簡直就是神仙日子啊。”
【曆史上的十大罪人之一#楊國忠#唐朝曆史】
他是玩弄權術的行家裏手,靠著裙帶關係飛黃騰達,從一個無賴搖身變為當朝宰相,憑一己之力拖垮了大唐王朝。
如果說後人對楊玉環與唐玄宗的故事有悲傷同情的話,那麽對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就隻有厭惡痛恨了。
如果沒有楊國忠,那麽可能就不會有安史之亂。那麽事實真的是如此嗎?楊國忠要為安史之亂擔上主要責任嗎?
本期視頻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楊國忠的一生。
楊國忠原名楊釗,原是四川一位經常酗酒賭博的無賴,所有的親戚都十分鄙視他。
但楊國忠卻十分善於鑽研,這也讓他在日後成功地抱上了大腿,依附在了手中的一個大戶人家。
除此之外,楊國忠還有一張王牌,就是一個關係很遠,但是地位非常顯赫的遠房堂妹——當朝貴妃楊玉環。
而朝廷的內鬥也給了楊國忠這次和楊家攀上關係的良機。因為當時的宰相李林甫和朝廷官員不和,對待製衡李林甫的官員急需借助炙手可熱的楊貴妃,但是苦於無門。
這時身材高大的楊國忠便出現在了官員的視野之中,能說會道的楊國忠被派去長安進貢,順便和楊家攀上了關係。誰也想不到一個無賴混混竟能從此走上權力的巔峰。
此時楊玉環的兄弟姐妹們都是當朝的新貴,想要送禮巴結的人數不勝數。楊國忠雖然是遠房親戚,但是血緣已經遠到快出五服了。
在這種情況下他要如何結交楊家呢?不得不說楊國忠在這方麵還有些天分,他把節度使進貢給朝廷的東西全都分給了楊玉環的三個姐姐,其中三姐最得唐玄宗的寵幸,楊國忠就竭力討好她,把她哄得開開心心。
就這樣楊國忠便被引薦給了唐玄宗,由此進入了唐朝的權力中心,可以隨意出入禁中。楊國忠知道要在朝中站穩腳跟,隻靠裙帶關係是遠遠不夠的,所以他還極力巴結宰相李林甫,甚至還幫李林甫排擠太子李亨之冤獄。
其實楊國忠也並不是隻會投機鑽營、勾心鬥角之人,他早年混進賭場,十分擅長計算。在幫唐玄宗算賬時,分鍾不差,唐玄宗非常高興,就讓他做起了財務總管。
不到一年的時間,楊國忠身兼15個官職,真正的成為了朝中重臣。楊國忠這個名字也正是此時唐玄宗賜給他的。然而這位楊國忠非但沒有為國盡忠,反而隻想著斂財弄權,最終給唐朝帶來了滔天大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