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報答當年的引薦之恩,楊國忠向唐玄宗推薦了昔日的恩人坐上了新任的劍南節度使。唐玄宗出於對楊國忠的信任就直接同意了。
不久之後南詔叛亂,劍南節度使奉旨前往平亂,沒想到他根本不會打仗,被叛軍打了個僅以身免,全軍覆沒。楊國忠隱瞞了這場慘敗,反而跟唐玄宗說打了勝仗。
與此同時,他和李林甫的矛盾也日漸加深。雙方明爭暗鬥,互不相讓。楊國忠讓人指證李林甫和外番結交,唐玄宗由此疏遠了李林甫。
楊國忠勢力更加強大,朝廷百官平日都要看楊國忠臉色行事。不過也有個例外,那就是安祿山。
安祿山出身底層,平時在唐玄宗和楊貴妃麵前裝出一副忠臣孝子的模樣,頂著300多斤的身軀為唐玄宗跳胡旋舞,還認了楊貴妃當義母。
按說有楊貴妃這層關係在,安祿山應該和楊家兄妹關係不錯,事實也確實如此。唐玄宗讓安祿山與楊家兄妹結拜。
可是安祿山和楊國忠始終處於相互看不順眼的地步,唐玄宗不以為意,然而他將來會後悔的。
公元752年,宰相李林甫去世,楊國忠接任。他和安祿山的矛盾進入到白熱化階段。此時的安祿山已是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實力強大。楊國忠深以為患,經常在唐玄宗麵前說安祿山要造反。
唐玄宗派人前去調查,沒想到此人反而被安祿山賄賂,在唐玄宗麵前說安祿山是個大忠臣。楊國忠索性讓安祿山進京當麵對質。
沒想到楊貴妃竟提前通風報信,安祿山早有準備,在唐玄宗麵前一哭二鬧,唐玄宗相信了他的表演,想讓他留在朝中為相。
楊國忠哪會讓安祿山當宰相,他連忙勸皇帝放棄這個想法,把安祿山放了回去。這一去就是放虎歸山。
安祿山以討伐楊國忠為名,起兵造反,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唐玄宗連忙找楊國忠詢問對策,楊國忠就得意洋洋地說,安祿山的手下並不想造反,不出10天他們自己就會內亂了。
然而10天後叛軍不僅沒有內亂,反而氣勢洶洶地直奔東都洛陽而去,不到一個月就攻陷了洛陽。次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國號大燕,唐軍一敗再敗,長安岌岌可危。
迫於形勢,唐玄宗帶著宗室貴戚逃離長安,前往四川避難。在途經馬嵬驛時,由於天氣炎熱,士兵又行軍多日,非常勞累,他們見楊國忠還在作威作福,心裏都非常不滿。
太子李亨和陳玄禮索性就鼓動將士殺掉楊國忠,給天下一個交代。眾將士紛紛附和,不僅把楊國忠和他的兒子們亂刀砍死,還逼迫唐玄宗賜死了楊貴妃。
但是楊國忠之死並不能止息叛亂,直到唐玄宗的孫子唐代宗繼位才徹底平息,唐朝也由此從盛轉衰了。
——“主要責任在於唐玄宗,沒有楊國忠還有會李國忠,王國忠,安史之亂是必然的。”
——“誰會對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感到悲傷和同情呢?本來就不是真愛,公公和兒媳婦的身份也值得同情?”
【都說武則天心狠手辣,為何能讓狄仁傑善終?#曆史#狄仁傑#唐朝。】
曆史上的狄仁傑確實是一位非常傑出的政治家、法官和謀士,被後人譽為“東方的福爾摩斯”。
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不僅在司法審判上有著卓越的成就,還在政治鬥爭中展現了高超的智慧。下麵,就讓我們按照時間順序來回顧狄仁傑的傳奇一生。
狄仁傑,字懷英,太原人,生於公元630年。他的一生可謂充滿了跌宕起伏。
早年,狄仁傑通過明經科入仕,但因為被小人誣陷,一度深陷囹圄。幸運的是,名臣閻立本負責審理此案,在發現狄仁傑非常有才能,而且是被小人誣告之後,忍不住感歎“此乃滄海遺珠矣”。
這個成語“滄海遺珠”最早就出自此處,意指被埋沒的人才。狄仁傑的才能並沒有被埋沒,他的名聲已經跨越曆史長河,一個斷案如神的法官形象被後人稱作是東方的福爾摩斯。
曆史上的狄仁傑確實精通律法,而且技能點非常全麵。除了審案以外,在軍事、農業方麵也很有成績,深受百姓的愛戴。
唐高宗儀鳳年間,年近五十歲的狄仁傑從地方官升任大理寺丞。大理寺是唐朝最高的司法機構之一,主要負責案件的複審。
狄仁傑上任後,短時間內就處理完了大量積壓的案件,涉及多人,卻無一人喊冤,留下了斷案如神的名聲。
當時有兩個將軍誤砍了昭陵的柏樹,唐高宗大怒,下詔將這兩人斬首,卻遭到了狄仁傑的直言反對,最終將斬首改為流放。狄仁傑由此揚名京城,還得到了天後武則天的關注。
狄仁傑54歲時,唐高宗李治駕崩,太子李顯繼位。沒過多久,李顯就被武則天廢掉,改立李旦為皇帝,朝政大權自此徹底歸於武則天之手。
在此期間,狄仁傑被外放到地方任職,每到一處都能造福一方,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
5年後,唐朝宗室李貞和李衝起兵造反,想要奪回李唐江山,然而結果卻以失敗告終。武則天派去平叛的宰相張光睿借機欺壓百姓,羅織冤獄。
狄仁傑不忍見百姓哀鴻遍野,上書請求皇帝體恤一下這些被無辜連坐的百姓。雖然這封奏章在名義上是寫給皇帝李旦的,但誰都知道真正能拍板的是武則天。
此時武則天正處於準備改朝換代的最後階段,對任何異議都十分敏感。但是出於對狄仁傑才能的欣賞,武則天還是同意從死刑改為流放。
然而狄仁傑此舉卻引來了張光睿的嫉恨。回去以後就告了狄仁傑一狀,狄仁傑也因此被貶官。狄仁傑61歲這一年,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
次年,便將其提拔為宰相。武周王朝對於官員來說可不僅僅隻是換了一個皇帝那麽簡單,作為中國曆史上唯一一個女皇帝,武則天的上位曆程充滿了血雨腥風。
為了掃除反對勢力,她重用酷吏武力告密,大肆屠殺李唐宗室元老勳貴,滿朝文武無不人人自危。可狄仁傑卻是個例外,武則天非常欣賞他的才幹,所以將他從地方提拔上來委以重任。
而狄仁傑性格剛正,雖然不反對武則天登基,但也不願見酷吏為了討好武則天大肆羅織冤獄。因此遭到了武則天的寵臣來俊臣的記恨。
在拜相兩年後,63歲的狄仁傑就因為一樁子虛烏有的謀反案遭到了來俊臣的誣陷,從宰相變成了階下囚。熟諳律法的狄仁傑知道如果主動承認罪名就能減免死罪,於是狄仁傑一邊認罪,一邊想辦法把申訴的文書偷偷送到武則天手中。
武則天親自召見狄仁傑,問清了事情的原委,最終將其貶到了彭澤當縣令。
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看狄仁傑不順眼武承嗣,經常在武則天麵前說狄仁傑的壞話。然而,武則天作為一位精明的統治者,她對狄仁傑的才能和忠誠有著清晰的認識。
盡管武承嗣試圖挑撥武則天對狄仁傑的信任,但武則天並沒有被這些讒言所動搖。
狄仁傑在彭澤擔任縣令期間,他的治理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直到契丹部族作亂,狄仁傑才得到了重新啟用的機會。
公元696年,契丹首領孫萬榮攻陷冀州,武則天重新啟用了67歲的狄仁傑為魏州刺史。狄仁傑的威名使得契丹人聞風喪膽,匆忙撤軍,從而化解了一場危機。
武則天對此非常高興,不僅對狄仁傑進行了升官賞賜,還親自寫下了12個字的褒獎,以此表彰他的忠誠。第二年,武則天再次召狄仁傑入朝為相。
在立太子的問題上,武則天曾征求狄仁傑的意見,詢問應當立武家的人還是李家的人。狄仁傑建議立李顯為皇太子,這一建議最終被武則天接受,李顯被接回洛陽並立為皇太子。這一決策對於後來的唐朝政治格局有著深遠的影響。
即使在武則天晚年,她奢侈無度,寵信二張兄弟,但她對狄仁傑的信任並未改變。在朝政中,每當狄仁傑與其他朝臣出現爭議,武則天總是站在狄仁傑這一邊。
公元700年,狄仁傑病逝,享年71歲。武則天對此非常傷心,為了表達對狄仁傑的哀悼,她下令廢朝三日。
狄仁傑的去世對於武則天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損失,她失去了一位忠誠且能幹的助手。狄仁傑的一生,是對唐朝法律、政治和社會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一生,他的智謀和忠誠被後人所敬仰。
——“福爾摩斯是西方的狄仁傑才對。”
——“福爾摩斯最多就是探探案子,頂多能影響一個城市,狄仁傑可是左右了大唐啊,他夠跟我狄哥碰瓷嗎?”
——“能在武則天底下得到善終,足以見他的政治智慧。”
【《羅織經》的作者來俊臣,曆史上的酷吏到底有哪些手段?#曆史#酷吏#來俊臣】
他是唐朝有名的酷吏,無賴出身,靠無限告密飛黃騰達。武則天曾攜他手,處理國家之冤獄,每親手一案都要大肆連坐,就連狄仁傑都差點栽在他的手中。
所做的《羅織經》更是將其如何羅織罪名、陷害殺人的過程記錄其中,如“請君入甕”、“鳳凰展翅”、“玉女登天”、“仙人之路”。這些非常手段,讓人看完以後不禁甘願一死。
本期視頻就讓我們按照時間的順序,來看一看酷吏來俊臣的上位之路。
來俊臣原本是一個市井無賴,整天無所事事,在大街上閑逛。街上的商販看見他都像看見了瘟神,紛紛拿出一些瓜果,想要打發他離開。
整日出入賭坊的他囊中羞澀,為了能夠支撐他的不良嗜好,隻好幹起了偷盜的勾當。可有一天卻被人抓了個正著,因為誣告罪而被捕入獄。
在獄中,他整日跟獄友嘮家常,但真正的目的是想掌握更多的信息來打小報告。他最擅長的就是捕風捉影,將一點影子都沒有的事說得活靈活現。
但獄卒查來查去,終究沒有一點收獲,他因此被痛打了一頓,過了一段時日。
然而不久之後,武則天為了鏟除潛在的政敵,鼓勵告密。
痛打他的獄卒也在這場風波中被殺。來俊臣靈機一動,仿佛看見了自己發財的機會。那麽他的目的能得逞嗎?他故技重施,裝作滿腹冤屈的樣子向朝廷告密,聲稱自己是為了揭發李唐宗室謀反的秘密才遭到了毒打。
他的這封告密信直接被送到了武則天的案頭,誤打誤撞地取得了信任,被武則天親自召見。他也由此飛黃騰達,成為了專門負責糾察百官,掌管詔獄的官員。
他穿上嶄新的官服,打量著麵前這個曾經的市井無賴,暗自下定決心要把握好這千載難逢的機會。
他開始用心體察上意,凡是經過自己手上的案子都要大肆株連,他想用這種方式來展現自己的忠心。代價就是1000多戶人家的性命。
他看著如日中天的自己,心裏不禁得意洋洋起來,感覺自己這冤枉人的本事也應該流傳千古。於是他給自己的黨羽寫了一本告密《羅織經》,將他如何刑訊逼供、捏造罪名的手段都寫了進去。
他的老板不但沒有覺得他殘忍,反而覺得他很有能力。他也因此更加受到老板的信任。在他的酷吏之下,一時間滿朝文武都惶惶不可終日,生怕哪天會被抓進牢裏,再也無人敢對他老板的登機說三道四了。
公元691年,他38歲,事業也漸漸地走上了正軌。這一年,他接到密報,有人想要謀反。
他的老板再次將揪出同黨的艱巨任務交給了他。這次任務的不同之處在於,被調查的對象跟他一樣都是曾經的酷吏,隻不過因為失去了利用價值而被安上了謀反的罪名。
他麵對著昔日的同僚沒有直接嚴刑拷打,而是擺了一桌宴席。觥籌交錯之間,他低聲問道:“如果犯人要是不承認罪名應該怎麽辦呢?”
一頭霧水的同僚提議可以找來一個大甕,把犯人扔進去,這樣不就招了。他暗自竊喜,拍了拍手,讓手下如法炮製。同僚頓時就傻了眼,連忙跪下求饒。這就是成語“請君入甕”的來源。
不久之後南詔叛亂,劍南節度使奉旨前往平亂,沒想到他根本不會打仗,被叛軍打了個僅以身免,全軍覆沒。楊國忠隱瞞了這場慘敗,反而跟唐玄宗說打了勝仗。
與此同時,他和李林甫的矛盾也日漸加深。雙方明爭暗鬥,互不相讓。楊國忠讓人指證李林甫和外番結交,唐玄宗由此疏遠了李林甫。
楊國忠勢力更加強大,朝廷百官平日都要看楊國忠臉色行事。不過也有個例外,那就是安祿山。
安祿山出身底層,平時在唐玄宗和楊貴妃麵前裝出一副忠臣孝子的模樣,頂著300多斤的身軀為唐玄宗跳胡旋舞,還認了楊貴妃當義母。
按說有楊貴妃這層關係在,安祿山應該和楊家兄妹關係不錯,事實也確實如此。唐玄宗讓安祿山與楊家兄妹結拜。
可是安祿山和楊國忠始終處於相互看不順眼的地步,唐玄宗不以為意,然而他將來會後悔的。
公元752年,宰相李林甫去世,楊國忠接任。他和安祿山的矛盾進入到白熱化階段。此時的安祿山已是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實力強大。楊國忠深以為患,經常在唐玄宗麵前說安祿山要造反。
唐玄宗派人前去調查,沒想到此人反而被安祿山賄賂,在唐玄宗麵前說安祿山是個大忠臣。楊國忠索性讓安祿山進京當麵對質。
沒想到楊貴妃竟提前通風報信,安祿山早有準備,在唐玄宗麵前一哭二鬧,唐玄宗相信了他的表演,想讓他留在朝中為相。
楊國忠哪會讓安祿山當宰相,他連忙勸皇帝放棄這個想法,把安祿山放了回去。這一去就是放虎歸山。
安祿山以討伐楊國忠為名,起兵造反,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唐玄宗連忙找楊國忠詢問對策,楊國忠就得意洋洋地說,安祿山的手下並不想造反,不出10天他們自己就會內亂了。
然而10天後叛軍不僅沒有內亂,反而氣勢洶洶地直奔東都洛陽而去,不到一個月就攻陷了洛陽。次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國號大燕,唐軍一敗再敗,長安岌岌可危。
迫於形勢,唐玄宗帶著宗室貴戚逃離長安,前往四川避難。在途經馬嵬驛時,由於天氣炎熱,士兵又行軍多日,非常勞累,他們見楊國忠還在作威作福,心裏都非常不滿。
太子李亨和陳玄禮索性就鼓動將士殺掉楊國忠,給天下一個交代。眾將士紛紛附和,不僅把楊國忠和他的兒子們亂刀砍死,還逼迫唐玄宗賜死了楊貴妃。
但是楊國忠之死並不能止息叛亂,直到唐玄宗的孫子唐代宗繼位才徹底平息,唐朝也由此從盛轉衰了。
——“主要責任在於唐玄宗,沒有楊國忠還有會李國忠,王國忠,安史之亂是必然的。”
——“誰會對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感到悲傷和同情呢?本來就不是真愛,公公和兒媳婦的身份也值得同情?”
【都說武則天心狠手辣,為何能讓狄仁傑善終?#曆史#狄仁傑#唐朝。】
曆史上的狄仁傑確實是一位非常傑出的政治家、法官和謀士,被後人譽為“東方的福爾摩斯”。
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不僅在司法審判上有著卓越的成就,還在政治鬥爭中展現了高超的智慧。下麵,就讓我們按照時間順序來回顧狄仁傑的傳奇一生。
狄仁傑,字懷英,太原人,生於公元630年。他的一生可謂充滿了跌宕起伏。
早年,狄仁傑通過明經科入仕,但因為被小人誣陷,一度深陷囹圄。幸運的是,名臣閻立本負責審理此案,在發現狄仁傑非常有才能,而且是被小人誣告之後,忍不住感歎“此乃滄海遺珠矣”。
這個成語“滄海遺珠”最早就出自此處,意指被埋沒的人才。狄仁傑的才能並沒有被埋沒,他的名聲已經跨越曆史長河,一個斷案如神的法官形象被後人稱作是東方的福爾摩斯。
曆史上的狄仁傑確實精通律法,而且技能點非常全麵。除了審案以外,在軍事、農業方麵也很有成績,深受百姓的愛戴。
唐高宗儀鳳年間,年近五十歲的狄仁傑從地方官升任大理寺丞。大理寺是唐朝最高的司法機構之一,主要負責案件的複審。
狄仁傑上任後,短時間內就處理完了大量積壓的案件,涉及多人,卻無一人喊冤,留下了斷案如神的名聲。
當時有兩個將軍誤砍了昭陵的柏樹,唐高宗大怒,下詔將這兩人斬首,卻遭到了狄仁傑的直言反對,最終將斬首改為流放。狄仁傑由此揚名京城,還得到了天後武則天的關注。
狄仁傑54歲時,唐高宗李治駕崩,太子李顯繼位。沒過多久,李顯就被武則天廢掉,改立李旦為皇帝,朝政大權自此徹底歸於武則天之手。
在此期間,狄仁傑被外放到地方任職,每到一處都能造福一方,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
5年後,唐朝宗室李貞和李衝起兵造反,想要奪回李唐江山,然而結果卻以失敗告終。武則天派去平叛的宰相張光睿借機欺壓百姓,羅織冤獄。
狄仁傑不忍見百姓哀鴻遍野,上書請求皇帝體恤一下這些被無辜連坐的百姓。雖然這封奏章在名義上是寫給皇帝李旦的,但誰都知道真正能拍板的是武則天。
此時武則天正處於準備改朝換代的最後階段,對任何異議都十分敏感。但是出於對狄仁傑才能的欣賞,武則天還是同意從死刑改為流放。
然而狄仁傑此舉卻引來了張光睿的嫉恨。回去以後就告了狄仁傑一狀,狄仁傑也因此被貶官。狄仁傑61歲這一年,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
次年,便將其提拔為宰相。武周王朝對於官員來說可不僅僅隻是換了一個皇帝那麽簡單,作為中國曆史上唯一一個女皇帝,武則天的上位曆程充滿了血雨腥風。
為了掃除反對勢力,她重用酷吏武力告密,大肆屠殺李唐宗室元老勳貴,滿朝文武無不人人自危。可狄仁傑卻是個例外,武則天非常欣賞他的才幹,所以將他從地方提拔上來委以重任。
而狄仁傑性格剛正,雖然不反對武則天登基,但也不願見酷吏為了討好武則天大肆羅織冤獄。因此遭到了武則天的寵臣來俊臣的記恨。
在拜相兩年後,63歲的狄仁傑就因為一樁子虛烏有的謀反案遭到了來俊臣的誣陷,從宰相變成了階下囚。熟諳律法的狄仁傑知道如果主動承認罪名就能減免死罪,於是狄仁傑一邊認罪,一邊想辦法把申訴的文書偷偷送到武則天手中。
武則天親自召見狄仁傑,問清了事情的原委,最終將其貶到了彭澤當縣令。
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看狄仁傑不順眼武承嗣,經常在武則天麵前說狄仁傑的壞話。然而,武則天作為一位精明的統治者,她對狄仁傑的才能和忠誠有著清晰的認識。
盡管武承嗣試圖挑撥武則天對狄仁傑的信任,但武則天並沒有被這些讒言所動搖。
狄仁傑在彭澤擔任縣令期間,他的治理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直到契丹部族作亂,狄仁傑才得到了重新啟用的機會。
公元696年,契丹首領孫萬榮攻陷冀州,武則天重新啟用了67歲的狄仁傑為魏州刺史。狄仁傑的威名使得契丹人聞風喪膽,匆忙撤軍,從而化解了一場危機。
武則天對此非常高興,不僅對狄仁傑進行了升官賞賜,還親自寫下了12個字的褒獎,以此表彰他的忠誠。第二年,武則天再次召狄仁傑入朝為相。
在立太子的問題上,武則天曾征求狄仁傑的意見,詢問應當立武家的人還是李家的人。狄仁傑建議立李顯為皇太子,這一建議最終被武則天接受,李顯被接回洛陽並立為皇太子。這一決策對於後來的唐朝政治格局有著深遠的影響。
即使在武則天晚年,她奢侈無度,寵信二張兄弟,但她對狄仁傑的信任並未改變。在朝政中,每當狄仁傑與其他朝臣出現爭議,武則天總是站在狄仁傑這一邊。
公元700年,狄仁傑病逝,享年71歲。武則天對此非常傷心,為了表達對狄仁傑的哀悼,她下令廢朝三日。
狄仁傑的去世對於武則天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損失,她失去了一位忠誠且能幹的助手。狄仁傑的一生,是對唐朝法律、政治和社會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一生,他的智謀和忠誠被後人所敬仰。
——“福爾摩斯是西方的狄仁傑才對。”
——“福爾摩斯最多就是探探案子,頂多能影響一個城市,狄仁傑可是左右了大唐啊,他夠跟我狄哥碰瓷嗎?”
——“能在武則天底下得到善終,足以見他的政治智慧。”
【《羅織經》的作者來俊臣,曆史上的酷吏到底有哪些手段?#曆史#酷吏#來俊臣】
他是唐朝有名的酷吏,無賴出身,靠無限告密飛黃騰達。武則天曾攜他手,處理國家之冤獄,每親手一案都要大肆連坐,就連狄仁傑都差點栽在他的手中。
所做的《羅織經》更是將其如何羅織罪名、陷害殺人的過程記錄其中,如“請君入甕”、“鳳凰展翅”、“玉女登天”、“仙人之路”。這些非常手段,讓人看完以後不禁甘願一死。
本期視頻就讓我們按照時間的順序,來看一看酷吏來俊臣的上位之路。
來俊臣原本是一個市井無賴,整天無所事事,在大街上閑逛。街上的商販看見他都像看見了瘟神,紛紛拿出一些瓜果,想要打發他離開。
整日出入賭坊的他囊中羞澀,為了能夠支撐他的不良嗜好,隻好幹起了偷盜的勾當。可有一天卻被人抓了個正著,因為誣告罪而被捕入獄。
在獄中,他整日跟獄友嘮家常,但真正的目的是想掌握更多的信息來打小報告。他最擅長的就是捕風捉影,將一點影子都沒有的事說得活靈活現。
但獄卒查來查去,終究沒有一點收獲,他因此被痛打了一頓,過了一段時日。
然而不久之後,武則天為了鏟除潛在的政敵,鼓勵告密。
痛打他的獄卒也在這場風波中被殺。來俊臣靈機一動,仿佛看見了自己發財的機會。那麽他的目的能得逞嗎?他故技重施,裝作滿腹冤屈的樣子向朝廷告密,聲稱自己是為了揭發李唐宗室謀反的秘密才遭到了毒打。
他的這封告密信直接被送到了武則天的案頭,誤打誤撞地取得了信任,被武則天親自召見。他也由此飛黃騰達,成為了專門負責糾察百官,掌管詔獄的官員。
他穿上嶄新的官服,打量著麵前這個曾經的市井無賴,暗自下定決心要把握好這千載難逢的機會。
他開始用心體察上意,凡是經過自己手上的案子都要大肆株連,他想用這種方式來展現自己的忠心。代價就是1000多戶人家的性命。
他看著如日中天的自己,心裏不禁得意洋洋起來,感覺自己這冤枉人的本事也應該流傳千古。於是他給自己的黨羽寫了一本告密《羅織經》,將他如何刑訊逼供、捏造罪名的手段都寫了進去。
他的老板不但沒有覺得他殘忍,反而覺得他很有能力。他也因此更加受到老板的信任。在他的酷吏之下,一時間滿朝文武都惶惶不可終日,生怕哪天會被抓進牢裏,再也無人敢對他老板的登機說三道四了。
公元691年,他38歲,事業也漸漸地走上了正軌。這一年,他接到密報,有人想要謀反。
他的老板再次將揪出同黨的艱巨任務交給了他。這次任務的不同之處在於,被調查的對象跟他一樣都是曾經的酷吏,隻不過因為失去了利用價值而被安上了謀反的罪名。
他麵對著昔日的同僚沒有直接嚴刑拷打,而是擺了一桌宴席。觥籌交錯之間,他低聲問道:“如果犯人要是不承認罪名應該怎麽辦呢?”
一頭霧水的同僚提議可以找來一個大甕,把犯人扔進去,這樣不就招了。他暗自竊喜,拍了拍手,讓手下如法炮製。同僚頓時就傻了眼,連忙跪下求饒。這就是成語“請君入甕”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