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立國大唐,建元昭武
封地擁兵八十萬,皇帝逼我交兵權 作者:碼字農民黃三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新朝立後之事,依然是新帝陳懷安即將舉行的登基大典中,最為神秘的一個環節。
除了他本人之外,外界是一點風聲都沒有聽到,即便是當朝太後徐若雲,也拿不準陳懷安的心思,懸念將被保持到最後時刻。
也正因他一直未向外界透露立後的消息,也讓劉書君和月綺羅分別所代表的幽雲十六州利益集團,和西域三十六國利益集團,在新帝陳懷安的登基大典之前,保持著表麵上的克製,金陵城內也是一片祥和。
但,誰都知道這表麵的平靜之下,是波濤洶湧,暗流湧動。
以至於龍城內衛副指揮使羅玉成,也不得不加派人手盯緊各方勢力,以免在新帝的登基大典前後再生事端。
舊曆臘月二十九這天,新帝陳懷安在太和殿宴請了各國使臣;
新曆正月初一,依舊是在太和殿內,陳懷安再次設宴宴請了朝中文武,君臣把酒言歡,共同期待三日後的登基大典。
接連兩日的宴請結束之後,陳懷安便開始了為期三日的齋戒,從正月初二到登基大典當日(正月初四),以示對上天的虔誠和敬畏。
齋戒期間,不僅需要沐浴更衣、齋戒素食,還將在禮部和太常寺的統籌安排下,進行一係列的祈福和祭祀活動。
關於新朝國號,經過滿朝文武的反複論證,最終在新帝陳懷安的拍板之下,國號被確立為唐。
立國大唐,建元昭武!
立國大唐:
之所以沒有選擇晉和明為國號,是因為陳懷安在反複權衡、考量之後,最終還是決定順應他穿越前所在的曆史位麵,將國號確立為唐。
再有就是,在陳懷安的印象中,曆史上的“大唐盛世”是華夏曆史上一個極為輝煌燦爛的時期,其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麵,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無論是政治上的完善科舉製度,推行三省六部製的施政措施;
還是經濟上的絲綢之路貿易繁榮、海外貿易不斷擴大;
亦或者是文化上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昌盛與創新,所湧現出來的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傑出詩人,還有在繪畫、雕塑、陶藝上所展現出來的顯著成就(如唐三彩)等;
再加上大唐盛世時科技與思想的進步,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的不斷提升;
大唐盛世時期這一係列的空前成就,都與作為開國之君登上帝位的陳懷安,在治理國家和施政措施上不謀而合。
所以,最終還是陳懷安站出來一錘定音,確立了新朝的國號。
建元昭武:
昭武,是陳懷安立國大唐後的年號,昭武大帝即陳懷安。
“昭”字意味著光明和美好,表達了一種期望和明亮的意象;
“武”字則代表著勇猛、剛健、威武有力,與“文”相對,體現出力量和勇氣的象征!
時間終於來到新曆正月初四,新帝陳懷安舉行登基大典的日子。
陳懷安的登基大典和祭天儀式,無疑是新朝最為莊重且盛大的儀式,更是番邦屬國萬國來朝的日子。
這一天,注定會在大唐的史書記載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頁。
辰時不到,偌大的金陵城中便沉浸在莊嚴肅穆的氛圍中。
從金陵皇城到紫金山的沿途,早已經有披甲帶刀,全副武裝的京師禦林軍站崗警戒,警戒線之外,則是徹夜等候的文武百官、四方來使和金陵城中數以萬計的百姓。
眾人皆翹首以盼,等待著前往紫金山登基祭天的隊伍。
晨光破曉,天邊泛起的金色晨光灑向金陵城內外,籠罩在紫金山山巔,伴隨著皇城城牆上響起的鼓缽號角之聲,新帝陳懷安所率領的祭天隊伍,沿著既定的祭祀路線,浩浩蕩蕩的開出皇城,直奔紫金山。
值得一提的是,劉書君、月綺羅二位公主,皆穿著大紅色的鳳袍盛裝出席,乘著龍輦分列新帝陳懷安左右。
辰時三刻,吉時已到。
身穿龍袍,頭戴冕旒,手持玉圭的新帝陳懷安,在太常寺祭司的指引下,威嚴而莊重的一步步登上設立在紫金山巔的祭台(天台)之上。
在陳懷安的麵前,一座象征著新朝開元的巨大銅鼎已經被點燃了熊熊烈焰;
在他的身後,是數以萬計身披重鎧手持利器的龍城大軍將士,以及穿著朝服神色莊嚴肅穆的文武百官。
這一刻,所有人的目光都注視著紫金山天台之上,那一道金色的欣長身影。
萬眾矚目,或許就是此刻對陳懷安的處境最貼切的形容。
都說人在走向成功的那一刻,整個人都是眩暈的。
此時的陳懷安,眩不眩暈不知道,但內心的激動和興奮,卻是他即便想要竭力壓製也壓製不住的。
他回想起自己穿越前後的種種經曆,再到而今於紫金山上封禪祭天登基稱帝,成為執掌天下的一代帝王,總覺得這一切有種不真實的夢幻感。
但,這一切卻又是真真切切的正在發生著。
天壇之下,太後徐若雲端坐在椅子上,目光慈祥的望向天壇之上,看著大兒子陳懷安頂天立地的身影,終於還是忍不住熱淚盈眶。
在她身邊,身穿大紅色鳳袍,將三千青絲盤起以發簪固定的兩位公主,也是含情脈脈的看向天壇,溫柔似水的目光跟隨著那一道欣長的金色身影所移動。
自古美女愛英雄,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這二位公主也未能免俗。
此時,看著自己愛慕的那個奇男子,一步步登上象征著九五之尊的天壇台階,在天下人的矚目下登基祭天,兩位公主也是發自內心的為自己愛慕的男人感到開心。
至於,登基大典的最後,是被冊立為新朝皇後還是貴妃,似乎也沒那麽重要了。
距離太後和二位公主稍遠的位置,則是站著三代晉王陳龍象、龍城兵馬的兩路副元帥常遇春和陳慶之,還有以勇武將軍龐先楚為首的一眾龍城破虜軍將領;
這些跟隨新帝陳懷安,以八千破虜軍於封地龍城起兵靖難,並最終見證了當初的晉王世子一步步成長為新朝開國皇帝的破虜軍將領們,俱是熱血湧動,興奮難耐;
不僅是為了自己能成為從龍之臣而感到高興,更為晉王世子能登上帝位開創盛世而高興。
再然後,則是以武寧王劉新武為首的前朝五位異姓王爺,外加承襲廣陵王爵位的蘇幕塵。
值得一提的是,曾在兩粵之地自立為帝的廣信王李宗民,也被特赦前來參加新帝陳懷安的登基大典。
看著這位“賢侄”的登基大典,再想想自己當初在封地羊城自立為帝時的場景,李宗民突然覺得自己活了大半輩子,咋臨了臨了還活成了一個跳梁小醜的呢?
直到此時,他才明白自己當初在封地自立為帝一事,是何等的草率,猶如小孩兒過家家一般,是個笑話!
這一瞬間,李宗民對新帝陳懷安的敬佩,終於是發自內心的五體投地了!
緊接著,才是六部的尚書和兩江、兩湖、兩粵、雲貴川渝、幽雲十六州等等各地的封疆大吏,依次站在天壇下稍遠的距離,遠遠注目著天壇上新帝陳懷安的一舉一動。
這些官員們的臉上神色複雜,表情各異。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太常寺祭司的提醒下,新帝陳懷安深呼吸了幾口氣後,堅定的跪在了那一尊象征著新朝開元的銅鼎麵前,開始叩告天穹、日月、山川,以及曆代先祖的先靈。
“臣陳懷安,叩告天穹、日月、山川,以及曆代皇祖在天之靈——”
“微臣上承天道,下順臣民,於正月四日設稷於紫金山巔,昭告天帝皇之,立國大唐,建元昭武!”
隨即,昭武大帝陳懷安從祭司的手中,接過了早就已經準備好的金碗,在金碗之中盛著烈酒。
陳懷安舉起金碗,將碗中的烈酒潑灑在熊熊燃燒的銅鼎麵前,向上蒼為大唐祈福,祈求大唐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更是借著祭天儀式,告慰跟隨他於龍城起兵,戰死沙場的將士們的在天之靈。
緊接著,早已在天壇之下嚴陣以待的金吾衛統領蕭破,帶著兩名身穿金甲的金吾衛將士,將一把早就準備好的金色龍椅搬運到天壇前麵向南方,並且在金色龍椅前擺下冕服案。
天壇之下,禮部尚書張甫代行新朝宰相之責,率領文武百官啟奏道:“告祭儀式結束,請皇上登基繼位!”
“請皇上登基繼位!”
紫金山天壇之下,滿朝文武齊聲高呼。
“請皇上登基繼位!”
接著,是天壇外圍將士林立的軍陣中,前來參加昭武帝登基大典的破虜軍、玄甲軍、秦銳士、鐵浮屠、關寧鐵騎和水師艦隊官兵方陣,依次齊聲高呼請皇上登基繼位。
一時間,紫金山內外響徹著“請皇上登基繼位”的雷霆之音,排山倒海,連綿不絕。
就連遠在金陵城中的百姓,也能清楚的聽到從紫金山巔傳來的呼喊。
皇城內外,金陵城中,留守城內的軍隊將士和城中百姓,也在那聲勢震天的呼喊聲中,不約而同的跪地叩拜,齊聲高呼:“請皇上登基繼位!”
紫金山巔,祭壇之上。
昭武帝陳懷安在響徹山野雲霄的呼喊聲中,在文武百官的簇擁攙扶之下,終於神色坦然的坐上了那一把金色龍椅,正式登基繼位。
隨著昭武帝陳懷安端坐龍椅,參與登基大典的文武百官也開始在天壇之下,按照官階的高低排好秩序,安靜的等待著接下來的儀式。
隻見,身穿朝服的執事官捧著冕服案和寶案上前,代行宰相職權的禮部尚書張甫從執事官的手上取出袞服披在陳懷安的身上,又莊重的替陳懷安戴上了冠冕。
待到一切結束之後,執事官也重新退下天壇,回到分列在文武百官陣中。
執事官剛剛離去,朝中的禮儀官便捧著裝有傳國玉璽的錦盒走上天壇,將盒子中的傳國玉璽取出來交到禮部尚書張甫的手上。
代行丞相之責的張甫,雙手小心翼翼的捧著傳國玉璽,對端坐在龍椅之上的昭武帝陳懷安說道:“皇帝初登大位,臣子敬獻玉璽!”
陳懷安神情莊重的接過傳國玉璽,隨後又將玉璽遞給身邊的禮儀官,由其重新裝回錦盒之內。
至此,整個登基儀式終於禮成。
禮部尚書張甫和禮儀官,也急忙從天壇之上退下,重新退回到文武百官的陣中。
直到此時,偌大的紫金山天壇之上,隻剩下了那一尊熊熊燃燒的銅鼎和端坐在龍椅之上,神色坦然的等待接受文武百官,和數萬將士朝拜的昭武帝陳懷安。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在禮部侍郎張甫的帶領下,文武百官、虎賁將士齊聲高呼萬歲。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在紫金山巔,金陵皇城內外的一片高呼萬歲聲中,文武百官、虎賁將士齊齊對著天壇之上的昭武帝陳懷安行三跪九拜之禮。
金陵城中的百姓,留守皇宮執勤的禦林軍將士,以及宮內的太監、宮女,也在同一時間朝著紫金山的方向三跪九拜。
這一刻,接受萬眾敬仰叩拜的陳懷安,終於感受到了作為帝王、作為九五之尊那種至高無上,執掌天下於股掌之中的心境。
這種感覺,可比他當初攻入金陵城時,在金鑾殿內接受前朝降將舊臣的跪拜要來得更加強烈。
也正是在這一刻,讓陳懷安體會到了那些隻存在於曆史書上的千古一帝也好,亂世梟雄也罷,對於“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的追求。
試問,有那個男人能抵擋得住這八個字的誘惑?
這大好江山,萬人敬仰的感覺,又有那個男人能不留戀?
至此,大唐昭武元年正月四日,年僅26歲的陳懷安終於登上帝位,即將開啟屬於他昭武帝的盛世。
隨著昭武帝的登基大典和祭天儀式的完成,大唐王朝也即將迎來建國後最重要的一件事——冊封新朝皇後。
除了他本人之外,外界是一點風聲都沒有聽到,即便是當朝太後徐若雲,也拿不準陳懷安的心思,懸念將被保持到最後時刻。
也正因他一直未向外界透露立後的消息,也讓劉書君和月綺羅分別所代表的幽雲十六州利益集團,和西域三十六國利益集團,在新帝陳懷安的登基大典之前,保持著表麵上的克製,金陵城內也是一片祥和。
但,誰都知道這表麵的平靜之下,是波濤洶湧,暗流湧動。
以至於龍城內衛副指揮使羅玉成,也不得不加派人手盯緊各方勢力,以免在新帝的登基大典前後再生事端。
舊曆臘月二十九這天,新帝陳懷安在太和殿宴請了各國使臣;
新曆正月初一,依舊是在太和殿內,陳懷安再次設宴宴請了朝中文武,君臣把酒言歡,共同期待三日後的登基大典。
接連兩日的宴請結束之後,陳懷安便開始了為期三日的齋戒,從正月初二到登基大典當日(正月初四),以示對上天的虔誠和敬畏。
齋戒期間,不僅需要沐浴更衣、齋戒素食,還將在禮部和太常寺的統籌安排下,進行一係列的祈福和祭祀活動。
關於新朝國號,經過滿朝文武的反複論證,最終在新帝陳懷安的拍板之下,國號被確立為唐。
立國大唐,建元昭武!
立國大唐:
之所以沒有選擇晉和明為國號,是因為陳懷安在反複權衡、考量之後,最終還是決定順應他穿越前所在的曆史位麵,將國號確立為唐。
再有就是,在陳懷安的印象中,曆史上的“大唐盛世”是華夏曆史上一個極為輝煌燦爛的時期,其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麵,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無論是政治上的完善科舉製度,推行三省六部製的施政措施;
還是經濟上的絲綢之路貿易繁榮、海外貿易不斷擴大;
亦或者是文化上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昌盛與創新,所湧現出來的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傑出詩人,還有在繪畫、雕塑、陶藝上所展現出來的顯著成就(如唐三彩)等;
再加上大唐盛世時科技與思想的進步,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的不斷提升;
大唐盛世時期這一係列的空前成就,都與作為開國之君登上帝位的陳懷安,在治理國家和施政措施上不謀而合。
所以,最終還是陳懷安站出來一錘定音,確立了新朝的國號。
建元昭武:
昭武,是陳懷安立國大唐後的年號,昭武大帝即陳懷安。
“昭”字意味著光明和美好,表達了一種期望和明亮的意象;
“武”字則代表著勇猛、剛健、威武有力,與“文”相對,體現出力量和勇氣的象征!
時間終於來到新曆正月初四,新帝陳懷安舉行登基大典的日子。
陳懷安的登基大典和祭天儀式,無疑是新朝最為莊重且盛大的儀式,更是番邦屬國萬國來朝的日子。
這一天,注定會在大唐的史書記載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頁。
辰時不到,偌大的金陵城中便沉浸在莊嚴肅穆的氛圍中。
從金陵皇城到紫金山的沿途,早已經有披甲帶刀,全副武裝的京師禦林軍站崗警戒,警戒線之外,則是徹夜等候的文武百官、四方來使和金陵城中數以萬計的百姓。
眾人皆翹首以盼,等待著前往紫金山登基祭天的隊伍。
晨光破曉,天邊泛起的金色晨光灑向金陵城內外,籠罩在紫金山山巔,伴隨著皇城城牆上響起的鼓缽號角之聲,新帝陳懷安所率領的祭天隊伍,沿著既定的祭祀路線,浩浩蕩蕩的開出皇城,直奔紫金山。
值得一提的是,劉書君、月綺羅二位公主,皆穿著大紅色的鳳袍盛裝出席,乘著龍輦分列新帝陳懷安左右。
辰時三刻,吉時已到。
身穿龍袍,頭戴冕旒,手持玉圭的新帝陳懷安,在太常寺祭司的指引下,威嚴而莊重的一步步登上設立在紫金山巔的祭台(天台)之上。
在陳懷安的麵前,一座象征著新朝開元的巨大銅鼎已經被點燃了熊熊烈焰;
在他的身後,是數以萬計身披重鎧手持利器的龍城大軍將士,以及穿著朝服神色莊嚴肅穆的文武百官。
這一刻,所有人的目光都注視著紫金山天台之上,那一道金色的欣長身影。
萬眾矚目,或許就是此刻對陳懷安的處境最貼切的形容。
都說人在走向成功的那一刻,整個人都是眩暈的。
此時的陳懷安,眩不眩暈不知道,但內心的激動和興奮,卻是他即便想要竭力壓製也壓製不住的。
他回想起自己穿越前後的種種經曆,再到而今於紫金山上封禪祭天登基稱帝,成為執掌天下的一代帝王,總覺得這一切有種不真實的夢幻感。
但,這一切卻又是真真切切的正在發生著。
天壇之下,太後徐若雲端坐在椅子上,目光慈祥的望向天壇之上,看著大兒子陳懷安頂天立地的身影,終於還是忍不住熱淚盈眶。
在她身邊,身穿大紅色鳳袍,將三千青絲盤起以發簪固定的兩位公主,也是含情脈脈的看向天壇,溫柔似水的目光跟隨著那一道欣長的金色身影所移動。
自古美女愛英雄,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這二位公主也未能免俗。
此時,看著自己愛慕的那個奇男子,一步步登上象征著九五之尊的天壇台階,在天下人的矚目下登基祭天,兩位公主也是發自內心的為自己愛慕的男人感到開心。
至於,登基大典的最後,是被冊立為新朝皇後還是貴妃,似乎也沒那麽重要了。
距離太後和二位公主稍遠的位置,則是站著三代晉王陳龍象、龍城兵馬的兩路副元帥常遇春和陳慶之,還有以勇武將軍龐先楚為首的一眾龍城破虜軍將領;
這些跟隨新帝陳懷安,以八千破虜軍於封地龍城起兵靖難,並最終見證了當初的晉王世子一步步成長為新朝開國皇帝的破虜軍將領們,俱是熱血湧動,興奮難耐;
不僅是為了自己能成為從龍之臣而感到高興,更為晉王世子能登上帝位開創盛世而高興。
再然後,則是以武寧王劉新武為首的前朝五位異姓王爺,外加承襲廣陵王爵位的蘇幕塵。
值得一提的是,曾在兩粵之地自立為帝的廣信王李宗民,也被特赦前來參加新帝陳懷安的登基大典。
看著這位“賢侄”的登基大典,再想想自己當初在封地羊城自立為帝時的場景,李宗民突然覺得自己活了大半輩子,咋臨了臨了還活成了一個跳梁小醜的呢?
直到此時,他才明白自己當初在封地自立為帝一事,是何等的草率,猶如小孩兒過家家一般,是個笑話!
這一瞬間,李宗民對新帝陳懷安的敬佩,終於是發自內心的五體投地了!
緊接著,才是六部的尚書和兩江、兩湖、兩粵、雲貴川渝、幽雲十六州等等各地的封疆大吏,依次站在天壇下稍遠的距離,遠遠注目著天壇上新帝陳懷安的一舉一動。
這些官員們的臉上神色複雜,表情各異。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太常寺祭司的提醒下,新帝陳懷安深呼吸了幾口氣後,堅定的跪在了那一尊象征著新朝開元的銅鼎麵前,開始叩告天穹、日月、山川,以及曆代先祖的先靈。
“臣陳懷安,叩告天穹、日月、山川,以及曆代皇祖在天之靈——”
“微臣上承天道,下順臣民,於正月四日設稷於紫金山巔,昭告天帝皇之,立國大唐,建元昭武!”
隨即,昭武大帝陳懷安從祭司的手中,接過了早就已經準備好的金碗,在金碗之中盛著烈酒。
陳懷安舉起金碗,將碗中的烈酒潑灑在熊熊燃燒的銅鼎麵前,向上蒼為大唐祈福,祈求大唐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更是借著祭天儀式,告慰跟隨他於龍城起兵,戰死沙場的將士們的在天之靈。
緊接著,早已在天壇之下嚴陣以待的金吾衛統領蕭破,帶著兩名身穿金甲的金吾衛將士,將一把早就準備好的金色龍椅搬運到天壇前麵向南方,並且在金色龍椅前擺下冕服案。
天壇之下,禮部尚書張甫代行新朝宰相之責,率領文武百官啟奏道:“告祭儀式結束,請皇上登基繼位!”
“請皇上登基繼位!”
紫金山天壇之下,滿朝文武齊聲高呼。
“請皇上登基繼位!”
接著,是天壇外圍將士林立的軍陣中,前來參加昭武帝登基大典的破虜軍、玄甲軍、秦銳士、鐵浮屠、關寧鐵騎和水師艦隊官兵方陣,依次齊聲高呼請皇上登基繼位。
一時間,紫金山內外響徹著“請皇上登基繼位”的雷霆之音,排山倒海,連綿不絕。
就連遠在金陵城中的百姓,也能清楚的聽到從紫金山巔傳來的呼喊。
皇城內外,金陵城中,留守城內的軍隊將士和城中百姓,也在那聲勢震天的呼喊聲中,不約而同的跪地叩拜,齊聲高呼:“請皇上登基繼位!”
紫金山巔,祭壇之上。
昭武帝陳懷安在響徹山野雲霄的呼喊聲中,在文武百官的簇擁攙扶之下,終於神色坦然的坐上了那一把金色龍椅,正式登基繼位。
隨著昭武帝陳懷安端坐龍椅,參與登基大典的文武百官也開始在天壇之下,按照官階的高低排好秩序,安靜的等待著接下來的儀式。
隻見,身穿朝服的執事官捧著冕服案和寶案上前,代行宰相職權的禮部尚書張甫從執事官的手上取出袞服披在陳懷安的身上,又莊重的替陳懷安戴上了冠冕。
待到一切結束之後,執事官也重新退下天壇,回到分列在文武百官陣中。
執事官剛剛離去,朝中的禮儀官便捧著裝有傳國玉璽的錦盒走上天壇,將盒子中的傳國玉璽取出來交到禮部尚書張甫的手上。
代行丞相之責的張甫,雙手小心翼翼的捧著傳國玉璽,對端坐在龍椅之上的昭武帝陳懷安說道:“皇帝初登大位,臣子敬獻玉璽!”
陳懷安神情莊重的接過傳國玉璽,隨後又將玉璽遞給身邊的禮儀官,由其重新裝回錦盒之內。
至此,整個登基儀式終於禮成。
禮部尚書張甫和禮儀官,也急忙從天壇之上退下,重新退回到文武百官的陣中。
直到此時,偌大的紫金山天壇之上,隻剩下了那一尊熊熊燃燒的銅鼎和端坐在龍椅之上,神色坦然的等待接受文武百官,和數萬將士朝拜的昭武帝陳懷安。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在禮部侍郎張甫的帶領下,文武百官、虎賁將士齊聲高呼萬歲。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在紫金山巔,金陵皇城內外的一片高呼萬歲聲中,文武百官、虎賁將士齊齊對著天壇之上的昭武帝陳懷安行三跪九拜之禮。
金陵城中的百姓,留守皇宮執勤的禦林軍將士,以及宮內的太監、宮女,也在同一時間朝著紫金山的方向三跪九拜。
這一刻,接受萬眾敬仰叩拜的陳懷安,終於感受到了作為帝王、作為九五之尊那種至高無上,執掌天下於股掌之中的心境。
這種感覺,可比他當初攻入金陵城時,在金鑾殿內接受前朝降將舊臣的跪拜要來得更加強烈。
也正是在這一刻,讓陳懷安體會到了那些隻存在於曆史書上的千古一帝也好,亂世梟雄也罷,對於“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的追求。
試問,有那個男人能抵擋得住這八個字的誘惑?
這大好江山,萬人敬仰的感覺,又有那個男人能不留戀?
至此,大唐昭武元年正月四日,年僅26歲的陳懷安終於登上帝位,即將開啟屬於他昭武帝的盛世。
隨著昭武帝的登基大典和祭天儀式的完成,大唐王朝也即將迎來建國後最重要的一件事——冊封新朝皇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