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初名王悅,字世昌,大名府浚縣人,明朝中期名將、詩人。登進士第,授禦史,累官右副都禦史、巡撫大同。憲宗時官至兵部尚書,總製大同及延綏甘寧軍務,以功封威寧伯,成為明代因軍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世稱“王威寧”,亦為首任三邊總製。汪直被貶後,王越遭奪爵除名,謫居安陸,孝宗即位後,王越獲赦回鄉,後以左都禦史銜致仕。於賀蘭山擊破韃靼,以功進少保兼太子太傅,旋受命經略哈密。
王越,為明代成化、弘治時期西北著名的軍事統帥,曾三次出塞,收取河套地區,兩次遠襲韃靼,他身經十餘戰,出奇取勝,動有成算。又提攜後進,籠絡豪俊,深得眾心,唯獨因交結宦官而受士人詬病。王越亦頗具詩才,其詩性情流露,不須雕飾。悲歌感慨,有河朔激壯之音,有《王襄敏集》等傳世,今人輯有《王越集》。
王越,少年時有感於兩宋之亡、外族入侵之恨,時常憤懣於胸,所以苦讀兵書,希望有所作為。他身材修長,力大而善射,涉獵書史,頗有謀略,參加順天府鄉試,中第三名,參加會試,登進士第,為第三十三名,與馬文升、餘子俊、秦紘、徐廷章等同科,授浙江道監察禦史。
王越的父親王頤去世,王越未待他人接任即回鄉守孝,被都禦史彈劾,代宗朱祁鈺特地原諒了他。守喪期滿,被起複為山東道監察禦史,左都禦史寇深頗為欣賞王越,將諸道章奏都交給他處理。大同巡撫、都禦史韓雍召還,英宗感歎難有合適的繼任人選,內閣學士李賢於是舉薦王越,英宗召見王越,見其穿著寬衣短袖,舉止敏捷,頗為喜愛,便晉升他為都察院右副都禦史,不久受命巡撫大同。母喪回鄉守孝,被朝廷奪情視事,王越赴任後,繕修器甲,精簡兵卒,減課勸商,頗立功績。
韃靼入侵大同大鹽房等地,搶掠人畜,王越調集官軍抵禦,將其斬首二十七級,生擒帖留帖木兒等十二人。都指揮李愷等分軍抵禦入境的韃靼,王越與鎮守大同左少監覃璣率軍策應,擊敗韃靼軍,生擒十二人,斬首二十七級。韃靼侵犯河套地區,延綏巡撫王銳求援,王越率軍趕赴,在榆林,派遣遊擊將軍許寧出西路龍州、鎮靖諸堡,範瑾出東路神木、鎮羌諸堡,而自己與中官秦剛守榆林城為聲援,明軍各部均獲勝,韃靼軍撤退。
回師途中抵達偏頭關,延綏又告警,兵部彈劾其擅自離職,憲宗下詔赦免王越,命其趕赴延綏為援,敵軍一萬多人分五路入侵,王越命將軍許寧等率軍將其擊退,晉升為右副都禦史。朝廷因阿羅出等擾邊不已,命王越與朱永率軍討伐,破敵於開荒川,諸將追擊逃敵到牛家寨,阿羅出被亂箭射中逃走,王越論功升至右都禦史。
因將要西征,辭去大同巡撫之職,憲宗同意,加總督軍務,負責西方戰事。當時韃靼軍有數萬之眾,而明軍能作戰的隻有一萬人,又分散防守,無法有效禦敵。王越與朱永便上奏攻、守二策,兵部尚書白圭也以此為難,請求憲宗敕令諸將防守。韃靼軍再次入寇懷遠等諸堡,王越等將其擊退,白圭又請求大舉“搜套”。朝廷派侍郎葉盛至軍商議,當時朱永已被召回,王越以明軍疲勞為由,請求休兵,與葉盛歸還。廷臣認為河套地區不平,三邊終無寧日,當時雖然派遣八萬部隊,但將權不一,迄無成功,宜專遣大將調度。於是拜武靖侯趙輔為平虜將軍,敕陝西、寧夏、延綏三鎮兵皆受節製,王越總督軍務。戰事不利,王越、趙輔紛紛上書韃靼勢力強大,必須調遣至少精兵十五萬,否則應退到內地。當時科道紛紛彈劾兩人欺謾,恰逢趙輔得病召還,命寧晉伯劉聚代任。
王越與劉聚在溫天嶺擊敗韃靼軍,晉升為左都禦史。當時明朝三次調換大將,但都以王越總督軍務,經過數次戰鬥,韃靼軍決定大舉進攻。滿都魯汗及孛羅忽、癿加思蘭留妻子老弱於紅鹽池,大舉深入,直抵秦州、安定。王越則繞道率延綏總兵官許寧、遊擊將軍周玉各將四千六百騎為左右哨,從榆林紅兒山出境,晝夜兼行一百八十裏,涉白鹽灘,又行進一百五十裏,探知韃靼軍老弱俱在紅鹽池,連營五十餘裏。王越用計將弱馬分布陣後,以張聲勢,精壯騎兵布於陣前,許寧率左隊,周玉率右隊,張開兩翼。又分一千餘精騎埋伏於營側。
明軍進至韃靼部營地外二十裏許,韃靼集眾來拒。明軍伏兵忽起,前後夾擊,擊敗對方,斬首三百五十五級,獲駝馬牛羊器械無數,並焚其帳篷、廬舍,然後撤軍。滿都魯等回營後,見營帳被毀,舉眾大哭,率軍追擊明軍。王越結陣緩行,又設伏將追軍擊敗。滿都魯等因喪失妻子畜產,自此不敢再居河套地區,率部遠去,西陲從此數年安定,延綏巡撫餘子俊得以全力修建連綿一千七百七十裏的“橐駝城”,韃靼才再次舉眾進入河套住牧。
朝廷商議設總製府於固原,舉定西侯蔣琬為總兵官,王越提督軍務,控製延綏、寧夏、甘肅三邊,總兵、巡撫均聽從其節製。後下詔罷免蔣琬,以王越代任,至此三邊設總製,朝廷後論功,加封王越為太子少保。當時紀功郎中張謹、兵科給事中郭鏜等彈劾其濫殺冒功,王越正認為功大賞薄,聽聞此言後更加怏怏不樂,於是稱病還朝。
越與左都禦史李賓同掌都察院事,兼督十二團營。太監汪直掌管西廠用事,與王越結交。王越在朝廷上遇到反對汪直的大學士劉吉、劉珝,稱:“汪直行事也頗為公正。像黃賜專權受賄,不是汪直不能將他除去。商輅、萬安居官已久,對事理對錯多有忌憚。劉吉、劉珝入閣才幾日,怎麽也做這種事?”劉吉則答道:“我們這些人所說的,不是為了自身謀利。假使汪直行事都很公正,那朝廷設置公卿大夫又有什麽用?”王越不作回答。
兵部尚書項忠被罷免,王越應當升遷,但朝廷卻將此職授予陝西巡撫餘子俊,王越感到不平,請解營務,憲宗優詔不許。他又通過禦史自陳屢次的戰功,被原兵部尚書白圭壓下。餘子俊亦稱王越賞不酬功,“紅鹽池之戰,從前所無”,憲宗於是進王越為兵部尚書,仍掌都察院事,加太子太保。
據延綏鎮守太監張選報,韃靼亦思馬因將犯邊,憲宗命朱永為平虜將軍、總兵官,由汪直監軍,王越提督軍務,前往討亦思馬因。明軍出大同,王越說服汪直奏請朱永率大軍從南路走,自己與汪直沿邊境往榆林,後偵知韃靼已西遷至威寧海子,盡調京營及大同、宣府兩鎮精兵兩萬一千人出孤店關,晝伏夜行二十七日至貓兒莊。時天降大風雪,王越、汪直率精騎連夜奔襲至威寧海,至次日黎明時韃靼猶未發覺,明軍縱兵掩殺,獲大勝。達延汗巴圖蒙克小王子僅以身逃,其妻滿都海或於此時戰死。此役,明軍生擒幼男婦女一百七十餘一人,斬首四百三十七級,獲旗纛十二麵,馬、駝、牛、羊共六千餘隻,盔甲、弓箭、皮襖等一萬餘件。
憲宗論功行賞,升王越之子、百戶王時為正千戶,下詔封王越為威寧伯。王越受封伯爵後,本不該再兼領都察院職務,但王越不願就列西班。禦史許進等人稱頌王越的功勞,援引王驥、楊善的例子,請求憲宗仍讓王越領都察院事,並提督團營,憲宗同意。
韃靼從海東山等地入明境剽掠,王越再次與汪直、朱永出大同,於黑石崖追敗韃靼,生擒十人,斬首一百十三級人,獲馬七百二十九匹,器械六千二百餘件,憲宗以此功升王越之子王時為都指揮僉事。後更進拜太子太傅,增歲祿四百石。按明製,文臣不得封公侯,王越以勳臣之例比照,改掌前軍都督府,總五軍營兵,仍提督團營,並蔭封其年僅八歲的兒子王昕為錦衣衛百戶,予世襲。
宣府告警,憲宗命汪直總督軍務,王越佩平胡將軍印、充總兵官,統京軍精銳三千征剿韃靼。因韃靼軍退,王越等請班師,憲宗不允,不久後,大同總兵官孫鉞去世,憲宗命王越接替其任職,而命汪直總鎮大同、宣府,召回京營將士。韃靼入寇延綏等處,王越與汪直調兵援助。因兵部尚書餘子俊在延綏修築邊牆,韃靼入境後被明軍衝散,為城牆濠溝所困,遭遇大敗。史稱:“是役也,斬獲最多。……然自是無敢複輕犯邊者,延綏軍民頗得息肩雲。”但憲宗僅增王越歲祿五十石。
內閣大學士萬安等人商議,唯恐汪直為王越所誘使,以求再獲任用,於是向憲宗進言,調王越鎮守延綏,而令原來的延綏守將許寧鎮守大同。臨行時,王越對前來送行的巡撫郭鏜說:“許寧雖然屢經戰陣,安分守己,撫慰下屬,但並不是統軍之才。朝廷重用許寧,一定要壞事,您要謹慎啊。”後許寧與處處汪直爭權,每事必違,且剛愎自用。至次年,汪直被調往南京,許寧在大同大敗於韃靼。朝臣都知道敗在不該調走汪直、王越,害怕憲宗責怪,隻推說是因為調兵未集,與滿朝科道官一起瞞下敗績。直到一年後,終究人心不平,才有人將實情報給憲宗,憲宗聞訊後大怒,命錦衣衛執許寧、郭鏜與鎮守太監蔡新於午門前門。後免其死罪,改為各降官六級,永不起用,郭鏜被貶謫後,才將許寧當初的行事詳細說出,並佩服王越的先見之明。
汪直得罪,王越亦被下詔奪爵除名,謫居安陸,三子以功蔭得官者,皆削籍。王越在聽說使者抵達後,曾想自殺,後來發現敕令中有從輕處分的話時,才稍感自安。王越自負豪傑,高傲自如,為禮法之士所忌恨,他的飲食供奉模擬王者,射獵聲樂恣意享受,即使被謫遷也未減損。在王越獲罪時,朝臣中有不少人認為對他的處分過重,但終究無人為他陳情。
孝宗朱佑樘剛剛即位,王越再次上疏訴冤,得以獲赦回鄉,因王越多次訟冤,孝宗詔恢複王越都察院左都禦史之銜,命其致仕,並複授其子王春、王時分別為正千戶、百戶。因吏科都給事中季源等反對,孝宗不得不收回成命,土魯番攻哈密,韃靼達延汗攻掠大同、宣府,邊境告急,監察禦史楊遜、戶部辦事進士馬文盛等均上疏舉薦王越。
小王子屢次擾邊,陝西三邊大擾,廷議複設總製官,先後會舉七人,均未合孝宗心意。吏部尚書屠滽想要舉薦王越,對馬文升說:“此重任必須要用這類人來擔當。”遂將王越列名上書,孝宗準允,便複王越原職,加封太子太保,總製甘、涼邊務,兼巡撫。王越稱甘肅鎮兵弱,不用延綏、寧夏兩鎮兵難以克敵,後請兼製延綏、寧夏兩鎮,並解此前所兼巡撫職。
孝宗敕諭王越,命其速攻賀蘭山,以防止韃靼長期占據此地,侵擾邊關,招引其餘部族寇邊。王越分三路進兵,直搗賀蘭山:命延綏副總兵、都指揮同知朱瑾領兵二千出南路;寧夏鎮守太監張僴及總兵官、都督同知李俊領兵二千出中路;副總兵、都指揮使張安及監槍右監丞郝善領兵二千出北路。王越居中總製,另命張安、郝善部分為二哨。北、南二哨分別於花果園、蒲草溝擊敗韃靼軍,斬首二十級。
二哨合兵追擊至大把都,韃靼軍分為三部突擊,試圖衝散明軍。明軍下馬以槍銃回擊,韃靼軍稍稍退卻,明軍乘勢急擊,斬首十級。日晡時分,張安收兵返回,並在路旁設伏,韃靼軍來襲,遭遇伏兵,被迫撤退。郝善率軍攔截韃靼軍退路,又追斬首級八級。其後再追至柳溝,斬首三級,韃靼軍向西敗逃,明軍才回到寧夏城,此役,明軍共斬首四十二級,俘獲馬、駱駝兩百四十一隻、牛羊及器仗數千。孝宗獲悉捷報後,進王越為少保兼太子太傅,其餘兼任如舊。
因土魯番速檀馬哈木上書謝罪並歸還先前被擄的哈密忠順王陝巴,孝宗乃以王越總製甘、涼等處邊務,負責經略哈密。王越針對土魯番擊破哈密的形勢,奏議道:“哈密不可放棄,陝巴也不能放棄,應該恢複其舊封,讓他先返回哈密,斟酌賜予哈密一些修城建房的費用,賞賜三種番人及赤斤、罕東、小禿列、乜克力諸部財物,以嘉賞他們之前的功績,並觀察其日後的表現。”孝宗允準,遂複封陝巴為忠順王。
就在王越得勝的同時,受孝宗寵愛的宦官李廣得罪自殺,諫官連續上章彈劾,指責王越為李廣同黨,孝宗雖對此事不加過問,但王越聞言後,內心卻憂恨交加,最終於甘州逝世,享年七十三歲,孝宗聞訊後,為他輟朝一日,追贈太傅,諡號“襄敏”,並諭令以九壇告祭,蔭補王越之孫王烜為國子生。
王越,為明代成化、弘治時期西北著名的軍事統帥,曾三次出塞,收取河套地區,兩次遠襲韃靼,他身經十餘戰,出奇取勝,動有成算。又提攜後進,籠絡豪俊,深得眾心,唯獨因交結宦官而受士人詬病。王越亦頗具詩才,其詩性情流露,不須雕飾。悲歌感慨,有河朔激壯之音,有《王襄敏集》等傳世,今人輯有《王越集》。
王越,少年時有感於兩宋之亡、外族入侵之恨,時常憤懣於胸,所以苦讀兵書,希望有所作為。他身材修長,力大而善射,涉獵書史,頗有謀略,參加順天府鄉試,中第三名,參加會試,登進士第,為第三十三名,與馬文升、餘子俊、秦紘、徐廷章等同科,授浙江道監察禦史。
王越的父親王頤去世,王越未待他人接任即回鄉守孝,被都禦史彈劾,代宗朱祁鈺特地原諒了他。守喪期滿,被起複為山東道監察禦史,左都禦史寇深頗為欣賞王越,將諸道章奏都交給他處理。大同巡撫、都禦史韓雍召還,英宗感歎難有合適的繼任人選,內閣學士李賢於是舉薦王越,英宗召見王越,見其穿著寬衣短袖,舉止敏捷,頗為喜愛,便晉升他為都察院右副都禦史,不久受命巡撫大同。母喪回鄉守孝,被朝廷奪情視事,王越赴任後,繕修器甲,精簡兵卒,減課勸商,頗立功績。
韃靼入侵大同大鹽房等地,搶掠人畜,王越調集官軍抵禦,將其斬首二十七級,生擒帖留帖木兒等十二人。都指揮李愷等分軍抵禦入境的韃靼,王越與鎮守大同左少監覃璣率軍策應,擊敗韃靼軍,生擒十二人,斬首二十七級。韃靼侵犯河套地區,延綏巡撫王銳求援,王越率軍趕赴,在榆林,派遣遊擊將軍許寧出西路龍州、鎮靖諸堡,範瑾出東路神木、鎮羌諸堡,而自己與中官秦剛守榆林城為聲援,明軍各部均獲勝,韃靼軍撤退。
回師途中抵達偏頭關,延綏又告警,兵部彈劾其擅自離職,憲宗下詔赦免王越,命其趕赴延綏為援,敵軍一萬多人分五路入侵,王越命將軍許寧等率軍將其擊退,晉升為右副都禦史。朝廷因阿羅出等擾邊不已,命王越與朱永率軍討伐,破敵於開荒川,諸將追擊逃敵到牛家寨,阿羅出被亂箭射中逃走,王越論功升至右都禦史。
因將要西征,辭去大同巡撫之職,憲宗同意,加總督軍務,負責西方戰事。當時韃靼軍有數萬之眾,而明軍能作戰的隻有一萬人,又分散防守,無法有效禦敵。王越與朱永便上奏攻、守二策,兵部尚書白圭也以此為難,請求憲宗敕令諸將防守。韃靼軍再次入寇懷遠等諸堡,王越等將其擊退,白圭又請求大舉“搜套”。朝廷派侍郎葉盛至軍商議,當時朱永已被召回,王越以明軍疲勞為由,請求休兵,與葉盛歸還。廷臣認為河套地區不平,三邊終無寧日,當時雖然派遣八萬部隊,但將權不一,迄無成功,宜專遣大將調度。於是拜武靖侯趙輔為平虜將軍,敕陝西、寧夏、延綏三鎮兵皆受節製,王越總督軍務。戰事不利,王越、趙輔紛紛上書韃靼勢力強大,必須調遣至少精兵十五萬,否則應退到內地。當時科道紛紛彈劾兩人欺謾,恰逢趙輔得病召還,命寧晉伯劉聚代任。
王越與劉聚在溫天嶺擊敗韃靼軍,晉升為左都禦史。當時明朝三次調換大將,但都以王越總督軍務,經過數次戰鬥,韃靼軍決定大舉進攻。滿都魯汗及孛羅忽、癿加思蘭留妻子老弱於紅鹽池,大舉深入,直抵秦州、安定。王越則繞道率延綏總兵官許寧、遊擊將軍周玉各將四千六百騎為左右哨,從榆林紅兒山出境,晝夜兼行一百八十裏,涉白鹽灘,又行進一百五十裏,探知韃靼軍老弱俱在紅鹽池,連營五十餘裏。王越用計將弱馬分布陣後,以張聲勢,精壯騎兵布於陣前,許寧率左隊,周玉率右隊,張開兩翼。又分一千餘精騎埋伏於營側。
明軍進至韃靼部營地外二十裏許,韃靼集眾來拒。明軍伏兵忽起,前後夾擊,擊敗對方,斬首三百五十五級,獲駝馬牛羊器械無數,並焚其帳篷、廬舍,然後撤軍。滿都魯等回營後,見營帳被毀,舉眾大哭,率軍追擊明軍。王越結陣緩行,又設伏將追軍擊敗。滿都魯等因喪失妻子畜產,自此不敢再居河套地區,率部遠去,西陲從此數年安定,延綏巡撫餘子俊得以全力修建連綿一千七百七十裏的“橐駝城”,韃靼才再次舉眾進入河套住牧。
朝廷商議設總製府於固原,舉定西侯蔣琬為總兵官,王越提督軍務,控製延綏、寧夏、甘肅三邊,總兵、巡撫均聽從其節製。後下詔罷免蔣琬,以王越代任,至此三邊設總製,朝廷後論功,加封王越為太子少保。當時紀功郎中張謹、兵科給事中郭鏜等彈劾其濫殺冒功,王越正認為功大賞薄,聽聞此言後更加怏怏不樂,於是稱病還朝。
越與左都禦史李賓同掌都察院事,兼督十二團營。太監汪直掌管西廠用事,與王越結交。王越在朝廷上遇到反對汪直的大學士劉吉、劉珝,稱:“汪直行事也頗為公正。像黃賜專權受賄,不是汪直不能將他除去。商輅、萬安居官已久,對事理對錯多有忌憚。劉吉、劉珝入閣才幾日,怎麽也做這種事?”劉吉則答道:“我們這些人所說的,不是為了自身謀利。假使汪直行事都很公正,那朝廷設置公卿大夫又有什麽用?”王越不作回答。
兵部尚書項忠被罷免,王越應當升遷,但朝廷卻將此職授予陝西巡撫餘子俊,王越感到不平,請解營務,憲宗優詔不許。他又通過禦史自陳屢次的戰功,被原兵部尚書白圭壓下。餘子俊亦稱王越賞不酬功,“紅鹽池之戰,從前所無”,憲宗於是進王越為兵部尚書,仍掌都察院事,加太子太保。
據延綏鎮守太監張選報,韃靼亦思馬因將犯邊,憲宗命朱永為平虜將軍、總兵官,由汪直監軍,王越提督軍務,前往討亦思馬因。明軍出大同,王越說服汪直奏請朱永率大軍從南路走,自己與汪直沿邊境往榆林,後偵知韃靼已西遷至威寧海子,盡調京營及大同、宣府兩鎮精兵兩萬一千人出孤店關,晝伏夜行二十七日至貓兒莊。時天降大風雪,王越、汪直率精騎連夜奔襲至威寧海,至次日黎明時韃靼猶未發覺,明軍縱兵掩殺,獲大勝。達延汗巴圖蒙克小王子僅以身逃,其妻滿都海或於此時戰死。此役,明軍生擒幼男婦女一百七十餘一人,斬首四百三十七級,獲旗纛十二麵,馬、駝、牛、羊共六千餘隻,盔甲、弓箭、皮襖等一萬餘件。
憲宗論功行賞,升王越之子、百戶王時為正千戶,下詔封王越為威寧伯。王越受封伯爵後,本不該再兼領都察院職務,但王越不願就列西班。禦史許進等人稱頌王越的功勞,援引王驥、楊善的例子,請求憲宗仍讓王越領都察院事,並提督團營,憲宗同意。
韃靼從海東山等地入明境剽掠,王越再次與汪直、朱永出大同,於黑石崖追敗韃靼,生擒十人,斬首一百十三級人,獲馬七百二十九匹,器械六千二百餘件,憲宗以此功升王越之子王時為都指揮僉事。後更進拜太子太傅,增歲祿四百石。按明製,文臣不得封公侯,王越以勳臣之例比照,改掌前軍都督府,總五軍營兵,仍提督團營,並蔭封其年僅八歲的兒子王昕為錦衣衛百戶,予世襲。
宣府告警,憲宗命汪直總督軍務,王越佩平胡將軍印、充總兵官,統京軍精銳三千征剿韃靼。因韃靼軍退,王越等請班師,憲宗不允,不久後,大同總兵官孫鉞去世,憲宗命王越接替其任職,而命汪直總鎮大同、宣府,召回京營將士。韃靼入寇延綏等處,王越與汪直調兵援助。因兵部尚書餘子俊在延綏修築邊牆,韃靼入境後被明軍衝散,為城牆濠溝所困,遭遇大敗。史稱:“是役也,斬獲最多。……然自是無敢複輕犯邊者,延綏軍民頗得息肩雲。”但憲宗僅增王越歲祿五十石。
內閣大學士萬安等人商議,唯恐汪直為王越所誘使,以求再獲任用,於是向憲宗進言,調王越鎮守延綏,而令原來的延綏守將許寧鎮守大同。臨行時,王越對前來送行的巡撫郭鏜說:“許寧雖然屢經戰陣,安分守己,撫慰下屬,但並不是統軍之才。朝廷重用許寧,一定要壞事,您要謹慎啊。”後許寧與處處汪直爭權,每事必違,且剛愎自用。至次年,汪直被調往南京,許寧在大同大敗於韃靼。朝臣都知道敗在不該調走汪直、王越,害怕憲宗責怪,隻推說是因為調兵未集,與滿朝科道官一起瞞下敗績。直到一年後,終究人心不平,才有人將實情報給憲宗,憲宗聞訊後大怒,命錦衣衛執許寧、郭鏜與鎮守太監蔡新於午門前門。後免其死罪,改為各降官六級,永不起用,郭鏜被貶謫後,才將許寧當初的行事詳細說出,並佩服王越的先見之明。
汪直得罪,王越亦被下詔奪爵除名,謫居安陸,三子以功蔭得官者,皆削籍。王越在聽說使者抵達後,曾想自殺,後來發現敕令中有從輕處分的話時,才稍感自安。王越自負豪傑,高傲自如,為禮法之士所忌恨,他的飲食供奉模擬王者,射獵聲樂恣意享受,即使被謫遷也未減損。在王越獲罪時,朝臣中有不少人認為對他的處分過重,但終究無人為他陳情。
孝宗朱佑樘剛剛即位,王越再次上疏訴冤,得以獲赦回鄉,因王越多次訟冤,孝宗詔恢複王越都察院左都禦史之銜,命其致仕,並複授其子王春、王時分別為正千戶、百戶。因吏科都給事中季源等反對,孝宗不得不收回成命,土魯番攻哈密,韃靼達延汗攻掠大同、宣府,邊境告急,監察禦史楊遜、戶部辦事進士馬文盛等均上疏舉薦王越。
小王子屢次擾邊,陝西三邊大擾,廷議複設總製官,先後會舉七人,均未合孝宗心意。吏部尚書屠滽想要舉薦王越,對馬文升說:“此重任必須要用這類人來擔當。”遂將王越列名上書,孝宗準允,便複王越原職,加封太子太保,總製甘、涼邊務,兼巡撫。王越稱甘肅鎮兵弱,不用延綏、寧夏兩鎮兵難以克敵,後請兼製延綏、寧夏兩鎮,並解此前所兼巡撫職。
孝宗敕諭王越,命其速攻賀蘭山,以防止韃靼長期占據此地,侵擾邊關,招引其餘部族寇邊。王越分三路進兵,直搗賀蘭山:命延綏副總兵、都指揮同知朱瑾領兵二千出南路;寧夏鎮守太監張僴及總兵官、都督同知李俊領兵二千出中路;副總兵、都指揮使張安及監槍右監丞郝善領兵二千出北路。王越居中總製,另命張安、郝善部分為二哨。北、南二哨分別於花果園、蒲草溝擊敗韃靼軍,斬首二十級。
二哨合兵追擊至大把都,韃靼軍分為三部突擊,試圖衝散明軍。明軍下馬以槍銃回擊,韃靼軍稍稍退卻,明軍乘勢急擊,斬首十級。日晡時分,張安收兵返回,並在路旁設伏,韃靼軍來襲,遭遇伏兵,被迫撤退。郝善率軍攔截韃靼軍退路,又追斬首級八級。其後再追至柳溝,斬首三級,韃靼軍向西敗逃,明軍才回到寧夏城,此役,明軍共斬首四十二級,俘獲馬、駱駝兩百四十一隻、牛羊及器仗數千。孝宗獲悉捷報後,進王越為少保兼太子太傅,其餘兼任如舊。
因土魯番速檀馬哈木上書謝罪並歸還先前被擄的哈密忠順王陝巴,孝宗乃以王越總製甘、涼等處邊務,負責經略哈密。王越針對土魯番擊破哈密的形勢,奏議道:“哈密不可放棄,陝巴也不能放棄,應該恢複其舊封,讓他先返回哈密,斟酌賜予哈密一些修城建房的費用,賞賜三種番人及赤斤、罕東、小禿列、乜克力諸部財物,以嘉賞他們之前的功績,並觀察其日後的表現。”孝宗允準,遂複封陝巴為忠順王。
就在王越得勝的同時,受孝宗寵愛的宦官李廣得罪自殺,諫官連續上章彈劾,指責王越為李廣同黨,孝宗雖對此事不加過問,但王越聞言後,內心卻憂恨交加,最終於甘州逝世,享年七十三歲,孝宗聞訊後,為他輟朝一日,追贈太傅,諡號“襄敏”,並諭令以九壇告祭,蔭補王越之孫王烜為國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