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3章 義務教育,太祖辦學史
大明暴君,我為大明續運三百年 作者:昆吾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怎麽可能?”
這是群臣內心的聲音,整齊無比。
他們皆是震驚的看著龍椅上風輕雲淡的皇帝,但沒有人敢出聲質疑。
不是礙於皇帝的龍威,而是皇帝登基之後的種種所為已經打了他們數次的臉。
皇帝用事實證明,他們想不到的東西不代表皇帝想不到、做不到。
同時也是震驚皇帝的說法,華夏選拔人才的方式從有文字記載以來零零總總數十種之多,曆朝曆代都是在前朝的基礎之上進行修改、完善,以至於重新製定一套。
每一種都有自己的優勢,但也有自己的弊端,一直到了隋唐時期的科舉製的出現,以及完善,才被公認為有史以來最為公平、公正的方式,但弊端也極其的明顯。
不是沒人想改,但屬實是沒有更好的,千餘年能人無數依舊未能改變,現在皇帝說有比這更好的方法,怎麽能不讓他們吃驚?
“朕的方法就是義務教育,具體就是層級教育、多科並立、因材施教、百花齊放。”
聽著皇帝的話,群臣眉頭緊皺了起來,教育他們聽懂了,但義務二字他們有些懵的。
何為義?有利於公眾的利益謂之義,引申為責任。
何為務?本意是專力從事、致力追求,引申為事業、公務等意思。
義務二字連在一起就是從事有利於公眾利益的事情,和教育搭在一起,那就是做有利於公眾利益的教育。
誰做?既然是皇帝提出,那自然是朝廷來做。
誰是公眾?結合今天的朝議內容和科舉的事兒,公眾自然是百姓了。
義務教育四個字就是說朝廷有責任或者必須要做有利於百姓的教育。
這個想法自然是好的,但根本就不現實。
見群臣皺著眉頭,崇禎輕笑了一下,淡淡道:“有哪位愛卿知曉太祖辦學的經曆,給朕講講?”
此話一出,皺著眉頭的群臣中有幾人豁然抬起了頭,眼中精光閃爍,臉上有了一絲絲的明悟之色。
諸如袁可立、房壯麗、劉宗周等人眼中閃過了道道震驚之色。
幾人相互看了看後,禮部尚書房壯麗出班了:“陛下,太祖辦學之事兒臣知曉一些。”
“那就講講,順便讓諸位愛卿也聽聽!”
“臣遵旨!”
房壯麗回應後微微沉頓了,似乎在整理思路,幾息之後再次開口:“洪武二年,天下初定,太祖召中書省官員議事,當天的朝議的主要內容就是大力興辦教育。
此次朝議之後,整個大明迅速的動了起來,從中央到地方分別為國學、郡學和社學三個層級。
國學就是現在的國子監的前身,為了體現對教育的重視,當時的國學從選址到規劃都是太祖一人親自完成的,國學內包含了上課的學堂、藏書閣、食堂、校場、校舍等多項設施。
想進入國學的必須是皇帝親點和地方布政司以及的郡學推薦,除此之外再無別的進入方式。
其次是郡學,由布政司在首府設立,內部設施和國學是一樣,招收的則是社學考試合格的學子。
最後是社學,由各縣設立,招手對象則是縣城及下屬的村鎮的孩童;
無論是社學還是郡學,又或者是國學,統一稱之為‘廩膳生’,就是由學校供應夥食,且免除學費。
除此之外,為了重視教育,三級學校的學生均享有食米六和免費供給定量的魚肉等。
而郡學的學生還享有免役特權,至於國學的學生除上述外免費發放換洗衣物、成婚後可帶家眷入學、未婚的發放定量銀兩用作未來婚聘金,
外地學子若回家探親還給予盤纏補貼、重大節日諸如端午中秋等等還給予些許的補助。
太祖規定‘八歲以上、十五歲以下,皆入社學’,不就學者,罰其父兄’以敦促百姓送孩子入學的積極性。”
嘶……
皇極殿中有一大半對這段曆史不算了解的大臣皆是倒吸了口涼氣,他們都不知道太祖竟然會幹了這麽偉大的一件事兒。
別說是大臣了,查閱了這段曆史記載的崇禎當時也是大為震動,這特麽的妥妥的後世義務教育呀,而且比義務教育做的還要到位。
後世雖然是義務教育,但還是有雜七雜八的費用,而且飯菜也不免費,更不用說給路費補貼等等。
“劉尚書,如此好的方法,怎麽、怎麽沒有持續下來?”
“問的好!”
劉宗周看了一眼出聲的大臣,繼續道:“第一財政無以為繼,太祖開國時大明有兩京十三省,州府一百四十二座府、三十六座直隸州和屬州、一千一百七十一座縣,
每座縣都得有社學、每個布政司都得有郡學,且有些縣和州府都不止一座,這麽算下來整個大明至少有一千五百座以上的學校。
按照記載,這三個層級的學校,每年在校學子定員三萬六千人。”
呼……
群臣呼吸沉重了起來,眼中也滿是凝重。
三萬六千人,免費提供吃喝、發放衣服、補貼等等,一個人一年至少得五兩銀子,折算就是十八萬兩。
如此龐大的學子需要多少先生來教授?學校蓋好了又不能一直用,總得維修等等吧,零零總總算下來,光是學校一項,一年都得五十萬兩以上的銀子。
現在看來是不多,可你要知道大明初年,整個朝廷一年的賦稅也就兩千五百萬兩左右,五十分之一拿來辦學,這是不可想象的。
“第二,太祖的本意是為普通百姓謀福利,但實際上此舉已經徹底的侵犯了富商士紳的利益,真正能和太祖一條心的沒有多少,說句大不敬的話這就是太祖一廂情願。
當時能在大明推動,也是太祖強硬鐵血的手段鎮住了下麵的人,但隻要沒有關注問題就百出。
諸如挪用貪墨學校的專用銀兩、往裏麵塞富商士紳子弟排擠普通百姓家孩子、區別對待等等。
尤其是接受傳統教育的那些大儒、世家等等更是不停的給太祖上奏疏,各種不好的言論。”
咦……
群臣輕咦了一聲,臉色各異。
這是群臣內心的聲音,整齊無比。
他們皆是震驚的看著龍椅上風輕雲淡的皇帝,但沒有人敢出聲質疑。
不是礙於皇帝的龍威,而是皇帝登基之後的種種所為已經打了他們數次的臉。
皇帝用事實證明,他們想不到的東西不代表皇帝想不到、做不到。
同時也是震驚皇帝的說法,華夏選拔人才的方式從有文字記載以來零零總總數十種之多,曆朝曆代都是在前朝的基礎之上進行修改、完善,以至於重新製定一套。
每一種都有自己的優勢,但也有自己的弊端,一直到了隋唐時期的科舉製的出現,以及完善,才被公認為有史以來最為公平、公正的方式,但弊端也極其的明顯。
不是沒人想改,但屬實是沒有更好的,千餘年能人無數依舊未能改變,現在皇帝說有比這更好的方法,怎麽能不讓他們吃驚?
“朕的方法就是義務教育,具體就是層級教育、多科並立、因材施教、百花齊放。”
聽著皇帝的話,群臣眉頭緊皺了起來,教育他們聽懂了,但義務二字他們有些懵的。
何為義?有利於公眾的利益謂之義,引申為責任。
何為務?本意是專力從事、致力追求,引申為事業、公務等意思。
義務二字連在一起就是從事有利於公眾利益的事情,和教育搭在一起,那就是做有利於公眾利益的教育。
誰做?既然是皇帝提出,那自然是朝廷來做。
誰是公眾?結合今天的朝議內容和科舉的事兒,公眾自然是百姓了。
義務教育四個字就是說朝廷有責任或者必須要做有利於百姓的教育。
這個想法自然是好的,但根本就不現實。
見群臣皺著眉頭,崇禎輕笑了一下,淡淡道:“有哪位愛卿知曉太祖辦學的經曆,給朕講講?”
此話一出,皺著眉頭的群臣中有幾人豁然抬起了頭,眼中精光閃爍,臉上有了一絲絲的明悟之色。
諸如袁可立、房壯麗、劉宗周等人眼中閃過了道道震驚之色。
幾人相互看了看後,禮部尚書房壯麗出班了:“陛下,太祖辦學之事兒臣知曉一些。”
“那就講講,順便讓諸位愛卿也聽聽!”
“臣遵旨!”
房壯麗回應後微微沉頓了,似乎在整理思路,幾息之後再次開口:“洪武二年,天下初定,太祖召中書省官員議事,當天的朝議的主要內容就是大力興辦教育。
此次朝議之後,整個大明迅速的動了起來,從中央到地方分別為國學、郡學和社學三個層級。
國學就是現在的國子監的前身,為了體現對教育的重視,當時的國學從選址到規劃都是太祖一人親自完成的,國學內包含了上課的學堂、藏書閣、食堂、校場、校舍等多項設施。
想進入國學的必須是皇帝親點和地方布政司以及的郡學推薦,除此之外再無別的進入方式。
其次是郡學,由布政司在首府設立,內部設施和國學是一樣,招收的則是社學考試合格的學子。
最後是社學,由各縣設立,招手對象則是縣城及下屬的村鎮的孩童;
無論是社學還是郡學,又或者是國學,統一稱之為‘廩膳生’,就是由學校供應夥食,且免除學費。
除此之外,為了重視教育,三級學校的學生均享有食米六和免費供給定量的魚肉等。
而郡學的學生還享有免役特權,至於國學的學生除上述外免費發放換洗衣物、成婚後可帶家眷入學、未婚的發放定量銀兩用作未來婚聘金,
外地學子若回家探親還給予盤纏補貼、重大節日諸如端午中秋等等還給予些許的補助。
太祖規定‘八歲以上、十五歲以下,皆入社學’,不就學者,罰其父兄’以敦促百姓送孩子入學的積極性。”
嘶……
皇極殿中有一大半對這段曆史不算了解的大臣皆是倒吸了口涼氣,他們都不知道太祖竟然會幹了這麽偉大的一件事兒。
別說是大臣了,查閱了這段曆史記載的崇禎當時也是大為震動,這特麽的妥妥的後世義務教育呀,而且比義務教育做的還要到位。
後世雖然是義務教育,但還是有雜七雜八的費用,而且飯菜也不免費,更不用說給路費補貼等等。
“劉尚書,如此好的方法,怎麽、怎麽沒有持續下來?”
“問的好!”
劉宗周看了一眼出聲的大臣,繼續道:“第一財政無以為繼,太祖開國時大明有兩京十三省,州府一百四十二座府、三十六座直隸州和屬州、一千一百七十一座縣,
每座縣都得有社學、每個布政司都得有郡學,且有些縣和州府都不止一座,這麽算下來整個大明至少有一千五百座以上的學校。
按照記載,這三個層級的學校,每年在校學子定員三萬六千人。”
呼……
群臣呼吸沉重了起來,眼中也滿是凝重。
三萬六千人,免費提供吃喝、發放衣服、補貼等等,一個人一年至少得五兩銀子,折算就是十八萬兩。
如此龐大的學子需要多少先生來教授?學校蓋好了又不能一直用,總得維修等等吧,零零總總算下來,光是學校一項,一年都得五十萬兩以上的銀子。
現在看來是不多,可你要知道大明初年,整個朝廷一年的賦稅也就兩千五百萬兩左右,五十分之一拿來辦學,這是不可想象的。
“第二,太祖的本意是為普通百姓謀福利,但實際上此舉已經徹底的侵犯了富商士紳的利益,真正能和太祖一條心的沒有多少,說句大不敬的話這就是太祖一廂情願。
當時能在大明推動,也是太祖強硬鐵血的手段鎮住了下麵的人,但隻要沒有關注問題就百出。
諸如挪用貪墨學校的專用銀兩、往裏麵塞富商士紳子弟排擠普通百姓家孩子、區別對待等等。
尤其是接受傳統教育的那些大儒、世家等等更是不停的給太祖上奏疏,各種不好的言論。”
咦……
群臣輕咦了一聲,臉色各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