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7章 千萬學子,限製複讀
大明暴君,我為大明續運三百年 作者:昆吾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請陛下明示!”
畢自嚴微微躬身,眼中滿是疑惑之色,群臣亦是如此。
剛開始的時候皇帝可是說了,是義務教育,那就是免費的,學生自然是積累的越來越多了。
崇禎提筆蘸墨在木板掛著的宣紙上刷刷了寫下一行行的數字。
“在朕的設想中,無論是三個層級的學校,每個學年都是兩個學期,上學期是每年九月開學,這個時候秋收基本已經完成了,入學也沒有太大影響,
然後到臘月半左右放假,下學期次年二月初開學,七月半放假,七月半放假剛好趕上了秋收。
當然了,為了配合耕種,種水稻的區域在插秧時節可以放三至五天假、種小麥的區域也是類似,不確定具體放假時間,根據當年雨水、天氣等情況進行調整。
年假和暑假,一是為了讓孩子好好休息,二是讓教書先生調整心態陪陪家人,三是大學的學生可以趁著放假出去走走,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
第二,每此放假前都需要考試,上下學期的平均分的前幾名給予一些銀兩、糧食等等的獎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第三,社學第三年的暑假考試分數決定著是否能往上晉升繼續深造。
社學畢業相當於秀才、郡學畢業相當於舉人、國學畢業相當於進士,按照禮部曆次科舉的統計,秀才錄取為四十取一、舉人錄取為五十到八十取一、進士錄取為三十取一左右。
但考慮到富商士紳家的孩子啟蒙比較早、家庭條件比較好能請東席先生,如果按照秀才錄取比例,那麽平明百姓就沒有機會了。
所以,為了給平民百姓一些機會,郡學錄取比例調整為十取一。
上了三年的社學和三年的郡學,六年時間若是刻苦,雖然還無法追平富商士紳家的孩子,但也是差不了太多。
為了照顧一下,錄取比例適當降低,大學錄取比例調整為二十取一。
按照秀才的十取一來算,六十萬社學學生有六萬人可以進入郡學,郡學升大學按照舉人的二十取一,大約有三千人進入國學。
但實際人數肯定會多出幾百人的,現在國子監的貢生人數是大學的數倍了,這是可以接受的吧。”
群臣盯著宣紙上的數字,先是點了點頭,而後齊刷刷的搖頭。
點頭是他們認同皇帝所說的大學三千人的,搖頭是按照皇帝的這個算法,所需銀兩依舊是相當高的。
“陛下,社學一年六十萬,三年就是一百八十萬,提供吃,人均三兩足夠了,也就是五百四十萬兩,郡學和國學的十餘萬人所需五十萬兩也是大差不差了,合計五百萬兩。
這依還沒有算上修建學校、後期維護、教授先生俸祿等等,所需依舊是龐大無比。”
“畢尚書,如果隻是五百來萬,能造福萬千百姓,這筆銀子還是可以投入的吧,多了不敢說,出個三五十個徐院長、宋院長、王院長這樣的人才,那我們就算是賺到了。
如果再除去院試、鄉試、會試等等所耗費的費用,實際上可能隻有三四百萬兩。”
“劉尚書,如果隻是三四百萬兩,以大明如今的情況自然沒有太大壓力!”
畢自嚴輕輕的搖了搖頭,眼中滿是無奈:“但這隻是前三年的,而後每年人數都會多出六十萬人左右,因為社學無法晉升郡學,那就會繼續考。
如果再算上盛世到來後人口迅速增加,每年可能都會多出七八十萬,十年後可能就是千萬學子了,得多少銀子?”
嘶……
呼……
千萬學子四個字一出,群臣皆是呼吸沉重和急促了起來。
這四個字宛如泰山壓頂,在他們心頭墜落,惠及萬千百姓、多出一些人才自然是好的,可千萬學子所需銀子,那會直接壓垮大明的。
一念至此,群臣皆是看向了負手而立的皇帝。
“不要著急,朕有兩個解決方案!”
崇禎心中歎了口氣,群臣還是固定思維,這事兒還得他親自來。
“第一、朕說過了,整個求學過程分為了義務教育、中級教育、高級教育三個層級。
義務教育是朝廷免費提供了,無論貧富貴賤皆可入學,皆是免費。
三年的學習時間和十比一的錄取,若是還考不上郡學,那就隻能說你不適合讀書或者你自己沒有把握好,朕給了你機會,自己把握不好,怪不得誰。
當然了也不是絕對的,考不上郡學,要麽你自己謀出路,要麽再次進入社學,但食宿等等自費。
社學如此,郡學也是如此,諸位愛卿以為如何?”
群臣點了點頭,若是按照皇帝的這種說法,那每年的學子的人數基本就是固定的了。
“陛下,社學和郡學複讀對正常學生不公平,占用教育資源的同時也增加了正常學生的競爭壓力,臣建議在錄取標準之上給複讀生增加一些分數,且逐年遞增。
第一年複讀增加百分之五,第二年複讀增加百分之十,第三年增加百分之十五分,複讀最多不超過三年。
六年都考不上郡學,那就證明不是讀書的料,八歲入學,在複讀三年就是十三四歲了,算是個小大人了,是時候另謀出路,給家裏減輕負擔了。”
我艸……
劉宗周的建議讓崇禎心中直接爆了粗口,眼中滿是詫異之色。
限製考生複讀、複讀生提升錄取分數,這個兩個話題在後世那是吵得沸沸揚揚的,沒想到現在依舊是無法避免了。
但這事兒沒有想象中這麽簡單,絕對不能這麽簡單粗暴。
看著群臣意動的神色,崇禎連忙出聲:“此事需要想個兩全其美的方法,不能一刀切,先將製度定下來,然後再商討具體細節。
朕再說說第二個解決方法,諸位愛卿,府縣兩級的官府官員的俸祿是由朝廷撥給了耕地,由耕地產出糧食的物價進行發放的。
目前看,整個措施效果很明顯,官員們領到俸祿的同時還有一些分紅。
官府這麽做了,那為社學也是可以效仿,可以給各個社學劃按一些耕地,人均一畝半,讓入學孩子的父母去耕種一下,問題不大吧,如此最大頭的耗費就幾乎沒有了。”
畢自嚴微微躬身,眼中滿是疑惑之色,群臣亦是如此。
剛開始的時候皇帝可是說了,是義務教育,那就是免費的,學生自然是積累的越來越多了。
崇禎提筆蘸墨在木板掛著的宣紙上刷刷了寫下一行行的數字。
“在朕的設想中,無論是三個層級的學校,每個學年都是兩個學期,上學期是每年九月開學,這個時候秋收基本已經完成了,入學也沒有太大影響,
然後到臘月半左右放假,下學期次年二月初開學,七月半放假,七月半放假剛好趕上了秋收。
當然了,為了配合耕種,種水稻的區域在插秧時節可以放三至五天假、種小麥的區域也是類似,不確定具體放假時間,根據當年雨水、天氣等情況進行調整。
年假和暑假,一是為了讓孩子好好休息,二是讓教書先生調整心態陪陪家人,三是大學的學生可以趁著放假出去走走,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
第二,每此放假前都需要考試,上下學期的平均分的前幾名給予一些銀兩、糧食等等的獎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第三,社學第三年的暑假考試分數決定著是否能往上晉升繼續深造。
社學畢業相當於秀才、郡學畢業相當於舉人、國學畢業相當於進士,按照禮部曆次科舉的統計,秀才錄取為四十取一、舉人錄取為五十到八十取一、進士錄取為三十取一左右。
但考慮到富商士紳家的孩子啟蒙比較早、家庭條件比較好能請東席先生,如果按照秀才錄取比例,那麽平明百姓就沒有機會了。
所以,為了給平民百姓一些機會,郡學錄取比例調整為十取一。
上了三年的社學和三年的郡學,六年時間若是刻苦,雖然還無法追平富商士紳家的孩子,但也是差不了太多。
為了照顧一下,錄取比例適當降低,大學錄取比例調整為二十取一。
按照秀才的十取一來算,六十萬社學學生有六萬人可以進入郡學,郡學升大學按照舉人的二十取一,大約有三千人進入國學。
但實際人數肯定會多出幾百人的,現在國子監的貢生人數是大學的數倍了,這是可以接受的吧。”
群臣盯著宣紙上的數字,先是點了點頭,而後齊刷刷的搖頭。
點頭是他們認同皇帝所說的大學三千人的,搖頭是按照皇帝的這個算法,所需銀兩依舊是相當高的。
“陛下,社學一年六十萬,三年就是一百八十萬,提供吃,人均三兩足夠了,也就是五百四十萬兩,郡學和國學的十餘萬人所需五十萬兩也是大差不差了,合計五百萬兩。
這依還沒有算上修建學校、後期維護、教授先生俸祿等等,所需依舊是龐大無比。”
“畢尚書,如果隻是五百來萬,能造福萬千百姓,這筆銀子還是可以投入的吧,多了不敢說,出個三五十個徐院長、宋院長、王院長這樣的人才,那我們就算是賺到了。
如果再除去院試、鄉試、會試等等所耗費的費用,實際上可能隻有三四百萬兩。”
“劉尚書,如果隻是三四百萬兩,以大明如今的情況自然沒有太大壓力!”
畢自嚴輕輕的搖了搖頭,眼中滿是無奈:“但這隻是前三年的,而後每年人數都會多出六十萬人左右,因為社學無法晉升郡學,那就會繼續考。
如果再算上盛世到來後人口迅速增加,每年可能都會多出七八十萬,十年後可能就是千萬學子了,得多少銀子?”
嘶……
呼……
千萬學子四個字一出,群臣皆是呼吸沉重和急促了起來。
這四個字宛如泰山壓頂,在他們心頭墜落,惠及萬千百姓、多出一些人才自然是好的,可千萬學子所需銀子,那會直接壓垮大明的。
一念至此,群臣皆是看向了負手而立的皇帝。
“不要著急,朕有兩個解決方案!”
崇禎心中歎了口氣,群臣還是固定思維,這事兒還得他親自來。
“第一、朕說過了,整個求學過程分為了義務教育、中級教育、高級教育三個層級。
義務教育是朝廷免費提供了,無論貧富貴賤皆可入學,皆是免費。
三年的學習時間和十比一的錄取,若是還考不上郡學,那就隻能說你不適合讀書或者你自己沒有把握好,朕給了你機會,自己把握不好,怪不得誰。
當然了也不是絕對的,考不上郡學,要麽你自己謀出路,要麽再次進入社學,但食宿等等自費。
社學如此,郡學也是如此,諸位愛卿以為如何?”
群臣點了點頭,若是按照皇帝的這種說法,那每年的學子的人數基本就是固定的了。
“陛下,社學和郡學複讀對正常學生不公平,占用教育資源的同時也增加了正常學生的競爭壓力,臣建議在錄取標準之上給複讀生增加一些分數,且逐年遞增。
第一年複讀增加百分之五,第二年複讀增加百分之十,第三年增加百分之十五分,複讀最多不超過三年。
六年都考不上郡學,那就證明不是讀書的料,八歲入學,在複讀三年就是十三四歲了,算是個小大人了,是時候另謀出路,給家裏減輕負擔了。”
我艸……
劉宗周的建議讓崇禎心中直接爆了粗口,眼中滿是詫異之色。
限製考生複讀、複讀生提升錄取分數,這個兩個話題在後世那是吵得沸沸揚揚的,沒想到現在依舊是無法避免了。
但這事兒沒有想象中這麽簡單,絕對不能這麽簡單粗暴。
看著群臣意動的神色,崇禎連忙出聲:“此事需要想個兩全其美的方法,不能一刀切,先將製度定下來,然後再商討具體細節。
朕再說說第二個解決方法,諸位愛卿,府縣兩級的官府官員的俸祿是由朝廷撥給了耕地,由耕地產出糧食的物價進行發放的。
目前看,整個措施效果很明顯,官員們領到俸祿的同時還有一些分紅。
官府這麽做了,那為社學也是可以效仿,可以給各個社學劃按一些耕地,人均一畝半,讓入學孩子的父母去耕種一下,問題不大吧,如此最大頭的耗費就幾乎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