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盎按照王生的辦法,主動與景帝劉啟溝通:


    “皇上,過去我有所得罪,還望大人不計小人過!當我是一個屁,您就放了吧?”


    袁盎像一個犯錯的小學生,向老師檢討那樣說道。


    “張大法官,說哪裏話了?


    你也是為了工作,認真負責有什麽錯?別有思想包袱,過去就讓它過去吧!”


    袁盎沒想到景帝如此寬宏大量,暗道是自己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此後,袁盎不再提心吊膽。


    在官場混過的人都知道,越是領導打哈哈說沒事的,以後肯定有事!


    劉啟嘴上說過去就讓他過去吧,實際上他已經找好代替張釋之人選了,此人就是張歐。


    在曆史上,劉啟以寡恩薄情而著稱。


    另外他還小心眼,大家想想看,為下棋劉啟用棋盤砸死了吳王劉濞的兒子。


    下棋都能出人命,劉啟豈是大度之人。


    大約過了半年,劉啟露出了真麵目,把張釋之外放到了楚國任相。


    ——哈哈!劉啟最終還是把釋之踢出了權力中心。


    隨後拜張歐為廷尉,張歐成了西漢最高法院院長~~


    張歐,漢初陽陵人,今陝西高陵西南人 ,漢初安丘侯張說的小兒子。


    想當初,安丘侯張說很牛叉,他是劉邦的勳臣,和周勃、灌嬰等人是戰友。


    因此張歐是百分之百的官二代。


    不過張歐這個官二代不是紈絝子弟,他從小喜歡研究刑法。


    大約20歲左右,被文帝選拔進宮,陪著當時還是太子的劉啟學習法律。


    這叫“太子伴讀”。


    原來文帝看中了張歐老實厚道心腸軟。


    過往精通刑法的人都冷酷無情,不食人間煙火六親不認。


    文帝本人寬厚,他想把劉啟培養成仁君,所以選擇了一個懂法律,心腸軟的人當太子伴讀。


    各位想一想,張歐是太子的手下,法律知識又不遜色張釋之,還心腸軟。


    乖乖!這是一個完美的人,


    即便張釋之和劉啟沒有嫌隙,劉啟也一定會選擇張歐為廷尉。


    這樣想來,張釋之被踢出局也不冤。


    張歐不負景帝重托,辦案認真負責。


    判案時,張歐常常為受害者落淚。


    由於秉公判案,一時間全國無冤獄,百姓稱其為“張青天”。


    ……


    景帝一腳把張釋之踢出了局,說實話,釋之應該感到幸運。


    因為有一個得罪景帝的人,他必須去死。


    此人就是文帝的“小白臉”鄧通。


    想當年鄧通為了得寵,用嘴巴為文帝嘬膿水,原來文帝腿上長了一個毒瘡。


    當時文帝就問鄧通,“這世上誰與我最親近?”


    鄧通答:“太子劉啟與皇上最親近,他是您的兒子。”


    於是文帝第二天,讓劉啟也嘬一口膿水……


    “很顯然的事,鄧通能給我嘬膿水,做為最親的兒子更應該嘬。”


    文帝當時是這麽想的。


    為了試探劉啟的態度,文帝這才讓劉啟嘬了一口膿水。


    臥靠!這三人都特麽變態,有禦醫卻讓人用嘴嘬膿水,咋想的?


    劉啟恨死了鄧通,心想如果不是你想出嘬膿水的辦法,老爺子也不會讓我嘬。


    沒錯,根源就在鄧通。


    “我讓你惡心人,非把你弄死不可!”


    景帝要報複鄧通。


    “來人!傳我旨意,把鄧通削職為民,誰也不許賣給他吃的,更不許施舍東西給他吃!”


    鄧通當時還是中大夫,又有鑄錢的權力,有權有勢富可敵國。


    景帝就是要活活餓死鄧通,來個貓玩耗子慢慢折磨,享受報複的過程。


    鄧通吃完家中的糧食再無可吃的了。


    家中銅錢滿屋,卻買不來吃的。


    皇上有令,誰賣給鄧通吃的誰死!


    一年後,鄧通被活活餓死了。


    這也應了當初女相師許負的預測,她說鄧通嘴角有道紋,將來會被餓死,


    當時文帝在場,不服氣,說我讓鄧通有錢,於是賜給鄧通銅山,文帝想用金錢破解許負的預言。


    後來的情況大家也看到了,文帝最終沒能改變鄧通被餓死的命運。


    文帝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景帝說了算!鄧通必死無疑!


    ……


    漢景帝前元二年,景帝的奶奶,薄太皇太後一病不起。


    景帝去探望病情:“奶奶,你好些了嗎?孫兒讓宮中最好的醫生來看你。”


    薄老太後緩緩說道:“傻孫兒,奶奶壽數到了,醫生治不好的。”


    “——咳~~”


    緩了緩氣,薄太皇太後繼續說道:“孫兒,你說怪不怪?昨晚夢到了你爺爺了,你爺爺說,


    老婆子,快來這裏和我作伴吧!我好孤獨。”


    “——咳~~”


    老太後一陣劇烈咳嗽。


    緩了緩勁繼續道:“孫兒,你爺爺說歸說,我死後千萬不能和你爺爺葬在一起,這不合禮儀。


    你爺爺有呂皇後陪伴,那裏沒我的穴位,咱不能破規矩。”


    “——咳~~”


    又是一陣咳嗽。


    景帝安慰道:“奶奶,你好好養病,別操心這些事了!”


    “傻孩子,你還小,我多嘮叨兩句你就煩了。”


    老太後微閉上了雙眼。


    “奶奶,不是孫兒煩了,說這些事還早,奶奶肯定會逢凶化吉的。”


    文帝努力岔開話題。


    “啊!對了,奶奶最放心下去的是,你當上了皇帝,可不能虧待了皇後啊!”


    原來景帝的太子妃,是薄太皇太後的侄孫女,也稱薄姬。


    劉啟娶薄姬過門後,並不喜歡她。


    這門親事,都是景帝的奶奶薄太皇太後和父親文帝一手操辦的。


    雖然薄姬溫柔美麗知書達理,不知怎麽了,就是得不到劉啟的愛。


    這大概就叫有緣無份吧!


    另外,薄姬多年也沒生育,這無疑是雪上加霜!


    劉啟最喜歡的是妾室栗妃。


    栗妃生的膚白貌美,櫻桃口,芙蓉麵,不說話不笑,一說話倆酒窩。


    栗妃有鶯鶯燕燕的聲音,有迷死劉啟的媚笑……


    另外她的吹拉彈唱樣樣精通,床上玩得花。


    最最關鍵的是,栗妃的肚子很給力,一口氣為劉啟生了三個兒子:


    長子劉榮,次子劉德,三子劉閼於。


    臥靠!皇後無子,栗妃的長子相當於太子,那栗妃以後不就是皇後了嗎?


    以後的事以後再說。


    目前薄姬等同是有名無實的妻子。


    基於此,薄老太後擔心自己死後,劉啟不封自己的侄孫女為皇後,故此囑咐劉啟別虧待了薄姬。


    老人都有自己牽掛的事,臨終前都要一一交代,等交代清楚,大限也就到了。


    一個禮拜後,這天突然風雨交加,薄太皇太後蹬腿咽氣了,享年62歲。


    劉啟遵照奶奶的遺囑,將其下葬在了南陵,即現在的白鹿原江村附近。


    由於薄姬陵呈“簸箕型”,因此又稱“簸箕陵”。


    後來考古發現,薄太皇太後的南陵,距離文帝下葬的霸陵隻有2000來米。


    這說明薄太皇太後死前,曾囑咐孫子把自己葬在他爹劉恒身邊。


    嗚呼哀哉!老太後生前把畢生精力養育了劉恒,死後還陪伴在兒子身邊。


    這正應“老有慈心,少有孝心”那句話。


    文帝劉恒能成為“二十四孝”中的一孝,不是沒有原因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朝興衰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馬踏飛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馬踏飛花並收藏漢朝興衰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