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屠嘉被晁錯活活氣死了。


    實事求是講,老申是突發心梗“嗝屁”的!晁錯是誘因,實在難辭其咎。


    老申死了,丞相之位就由禦史大夫陶青擔任。


    西漢的禦史大夫相當於副丞相。陶青的禦史大夫之位,就由晁錯擔任。


    這叫“一個趕著一個走。”


    介紹一下陶青:陶青,濟陰人,即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人。


    開封侯陶舍之子。


    他爹陶舍是劉邦的開國功臣。


    爹死後,他就承襲了開封侯爵位。


    哈哈!陶青妥妥的官二代。


    晁錯被皇上提拔重用做了禦史大夫,這更助長了他大幹一場的決心。


    晁錯心想,“削藩這招果然有效,看來劉啟當太子時就想收拾這些諸侯王!


    你看所有的人都反對,唯有皇上支持我。


    隻要我幫著劉啟從諸侯王手中奪回土地和權力,丞相之位就是我的了!”


    想到此,晁錯不由哈哈大笑起來。


    晁錯想表現一番,想再升一步固然沒錯。


    錯就錯在他急功近利,忽視了國家安全。


    包括景帝劉啟在內,也想展現一下新皇上任三把火的氣勢。


    如此,劉啟正需要晁錯這樣的人。


    君臣二人各取所需,“削藩”大幕被迅速拉開。


    ……


    晁錯和景帝削藩的主要目標,對準的是吳王劉濞。


    因為吳國太強大了,常年不鳥朝廷,不收拾他收拾誰呢?


    但是,人家吳王劉濞大錯不犯,暫時沒下手的理由。


    這時楚王劉戊撞到槍口上了。


    這正應了那句話:“不打勤的,不打懶的,專打那些不長眼的!”


    此時有人舉報劉戊在為薄太後服喪期間,偷偷喝酒淫亂,晁錯請求誅殺他。


    楚王劉戊是高祖劉邦四弟楚元王劉交之孫,楚夷王劉郢客之子,諸侯國楚國第三任王爺。


    劉戊的爺爺劉交是一個知書達理之人,精通經學,品德完美。


    但是,他的孫子劉戊卻是一個脾氣暴躁,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


    按輩分來說,景帝和劉戊是堂兄弟。


    景帝考慮到手足之情,沒有聽從晁錯的建議殺劉戊,而是削減了他的東海郡作為懲罰。


    此時大臣們看到皇上力主削藩,晁錯就是榜樣,火箭升遷,位高權重,


    一些投機大臣,開始揭發舉報諸侯王的一些不法行為。


    兩年前,趙王劉遂曾強搶民女之事被人揭了出來,景帝收其河間郡歸朝廷。


    介紹一下:趙王劉遂是高祖劉邦的孫子,其父劉友是劉邦的小兒子。


    緊接著有人揭發膠西王劉卬賣官鬻爵,收取賄賂數額巨大,景帝削減其六個縣歸朝廷。


    介紹一下:膠西王劉卬是劉邦的孫子,齊王劉肥的第十一子。


    當時情況是,隻要有人揭發,景帝就削減其封地,君臣好像達成了某種默契。


    這就應了那句話:“上好之,下必好甚焉!”


    ……


    “臥靠!有完沒完?早晚會對我下手!”


    一直觀察時局的吳王劉濞大罵劉啟。


    對於景帝和晁錯一連串的騷操作,有人擁護有人反對。


    除了諸侯王反對,丞相陶青和廷尉張歐提出不同的看法。


    “皇上,微臣不是反對削藩,即便處理藩王,也不應該打擊一大片,為何不能分而治之?”


    丞相陶青和廷尉張歐,怕逼急了諸侯王造反~~~


    遠在河南禹州晁錯的父親,聽百姓們都罵他的兒子多管閑事,還說是晁錯讓皇上和宗親們反目成仇……


    晁錯的父親在家坐不住了,從河南動身,前往長安勸兒子放手~~~


    “兒啊,外麵老百姓指著咱家後脊梁罵,說你多管閑事。


    人家劉家天下,你一個外人瞎摻和啥?”


    晁錯的老父親苦苦相勸。


    看著風塵仆仆,一臉倦色的父親,晁錯心中不忍。


    但他毫無退意。


    “父親,國家興旺匹夫有責,豈有危險就退讓的道理!”


    晁錯不接受父親的規勸。


    “兒啊!我一個老百姓不懂那麽多,我隻想保住咱的家族,聽爹的話,放棄吧!”


    “爹,孩兒恕難遵命,國家需要我,哪怕前麵是刀山火海,我也要走下去!”


    晁錯一臉正氣,試圖說服父親。


    “我、我求你了,我給你跪下了!”


    晁錯的老父親“撲通”給兒子跪下,聲淚俱下求他放棄削藩。


    “兒啊!誰願意削藩讓他們去,走!跟爹回家,咱不趟這渾水。”


    晁錯執迷不悟,扶起父親扭頭走了,隻留下風中淩亂的老父親。


    “作孽啊!老天爺,我咋生下這麽一個強種?家族亡矣!”


    在返家的路上,晁錯的父親選了一棵歪脖樹,懸繩上吊而死。


    ……


    漢景帝前元三年,在晁錯主導下,朝廷商議要削減吳王劉濞的封地,還要收回他的鑄幣權。


    劉濞得到了消息,開始暗中活動。


    他找到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共七國預謀造反。


    “哥幾個,劉啟對諸侯王舉起了屠刀,我們不能坐以待斃,


    不反死路一條,反,也許有一條生路!”


    “對,反他奶奶滴!有什麽了不起的!”


    西漢“七國之亂”就此爆發了~~~


    為這次造反,吳王劉濞預謀了多半年。


    他首先聯係了楚王劉戊和趙王劉遂,這兩個諸侯國封地大,國富兵強,


    另外,此二人的封地都受到了削減,對劉啟恨之入骨。


    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


    以上四人都是高祖劉邦的孫子,齊王劉肥的兒子。


    這四個諸侯王對分封很不滿意。


    文帝活著時,把齊國拆分為六,這四個兄弟的封地,實則是分割的大哥齊王的地盤。


    看聽上去很亂,說白了七國叛亂,是劉邦孫子之間的爭鬥。


    吳王劉濞還鼓動其他諸侯國加入,卻被拒絕。


    吳王劉濞造反,是舊怨新仇疊加的結果。


    景帝劉啟曾經用棋盤砸死了吳王劉濞的長子劉賢,此仇一直沒報。


    如今削藩削到他頭上了,憤怒之火迅速被點燃,自然而然,吳王劉濞成了謀反帶頭人。


    ……


    即便是造反,也要找一個合理的借口。


    這七個諸侯國打起了“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


    意思是把所有的責任推給了晁錯,說是晁錯挑撥皇室宗親之間的關係,造成兄弟間反目成仇。


    麵對這種形勢,晁錯理應一馬當先為皇上擋槍。


    不知晁錯腦袋裏那根弦搭錯了,居然鼓動景帝禦駕親征,他自己則留守京都。


    景帝一聽心中暗罵:“奶奶滴!還沒咋地,晁錯往後躲,把老子推到前線去。


    晁錯是不是想讓我去死,他當皇帝?真沒想到他是個貪生怕死之人!”


    景帝本來心眼就小,如今晁錯又提出這樣的建議,瞬間對晁錯充滿了怨恨。


    也許晁錯沒想那麽多,隻是讓景帝親臨前線鼓舞士氣。


    晁錯力主削藩,對於後果他肯定考慮過。從他拒絕父親的勸說,說明他做好了最壞的打算,


    所以不存在晁錯貪生怕死的問題。


    就在這時,丞相陶青,廷尉張歐,中尉陳嘉請求上書滿門抄斬晁錯。


    景帝猶豫不決。


    就在景帝猶豫不決時,袁盎上書要麵見皇上,說有要事相告。


    景帝一皺眉,心說袁盎一介平民,他能有什麽要事相告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朝興衰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馬踏飛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馬踏飛花並收藏漢朝興衰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