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湯難逃一劫,被逮捕關進了監獄。至此他也嚐到了被人冤枉的滋味。


    張湯是刑偵專家,沒人敢審理,劉徹派趙禹任主審官。


    趙禹和張湯都是數一數二的酷吏,並且二人是鐵哥們。


    他沒有為難張湯,知道張湯不好對付,來硬的張湯不買賬。


    趙禹靈機一動,從兄弟情上瓦解張湯的抵觸情緒。


    趙禹這時已領會了皇上的意思。


    不就是張湯樹敵太多,尤其諸侯王對他恨之入骨。皇上想殺張湯,以平諸侯王憤怒,不就這麽點事嗎?


    酷吏們都善於揣摩皇上的心意。


    按老百姓的話說就是,劉徹要找個替罪羊,隻要諸侯王們能消氣,殺一個張湯又何妨?


    趙禹再次提審張湯時說:“張哥,你審理了那麽多的案子,要說沒有錯案沒人相信,皇上的意思是讓你認罪。”


    張湯一聽憤怒異常:“老弟,你說這話什麽意思?莫非冤死我皇上就滿意了?”


    趙禹不耐煩道:“張哥,這回你是逃不脫的,早點認罪大家都有麵子,否則……”


    趙禹故意打住了話,讓張湯自己掂量掂量,然後起身告辭離去。


    到了夜裏,張湯反複琢磨趙禹的每句話,他感到一陣陣不寒而栗。


    “莫非皇上殺我以泄眾諸侯們的憤怒。如果真是這樣,我沒有活路可走。”


    張湯突然想起了前朝大臣晁錯之死。


    “老天爺,與其遭腰斬,何不如自我了斷留個全屍!”


    想到此,張湯偷偷給皇上寫了一封信,申訴自己冤枉,


    隻見上麵寫著:“皇上,臣是被丞相府三位長史捏造罪名逼死的,臣死不瞑目啊!”


    寫好信,折疊好,偷偷交給一個看守。


    這個看守曾是張湯的仆人,當上看守還是張湯給他一手操辦的。


    “張爺,您放心吧,我一定把信轉交給皇上。”


    夜深人靜的時候,張湯又給老母親寫了一封訣別信,然後把信壓在了草席下。


    想想再無牽掛,張湯抽出腰帶,一頭拴在監獄門框上,麵向未央宮方向磕了三個頭,


    又向東邊老家方向磕了三個頭,流著眼淚,伸頭入套自縊而亡。


    丞相府裏,丞相公孫弘和他的三位助手舉杯同慶,祝賀張湯死了。


    趙禹還算夠朋友,為張湯收屍運回了他的老家杜陵。


    武帝派趙禹帶人去張湯家搜查,趙禹不敢違命,從張湯家裏隻搜出了500金,


    當時趙禹很吃驚,作為三公的張湯隻有這麽點家財,不可思議!


    趙禹據實上報,說把張湯貪汙的500金帶來了。


    劉徹查驗這些金子大怒道:“混賬邏輯,這500金都是朕賞賜他的,馬上奉還給張湯的母親。”


    劉徹這才感覺到張湯是清白的,根本沒有貪汙受賄這檔子事!


    趙禹有氣無處發泄,命手下在張湯家中挖地三尺,想找出張湯貪汙的錢財,


    他不相信張湯幹了一輩子老公安,斷了那麽多案子,就這麽點錢。


    結果讓趙禹很失望,張湯沒有多餘的一分錢。


    劉徹滿懷歉疚來到了張湯的家,隻見他家沒有奢華的擺設,說家徒四壁一點不為過,根本不像朝中重臣的家。


    張母幾乎沒有錢下葬兒子,是張湯的弟弟拉著板車下葬的哥哥。


    劉徹眼睛有點濕潤,掏出錢給張母,張母一把推開道:


    “朝中重臣被人冤死,我無臉接皇上的賞錢!”


    劉徹心中暗道:“有其母必有其兒,果然剛直不阿!”


    此時那個看守小哥,為張湯轉交的那封信轉到了劉徹手上。


    劉徹打開一看,不禁勃然大怒,原來陷害張湯的是三位丞相長史。


    朱買臣、王朝,邊通全被斬首,丞相公孫弘畏罪自殺,商人田信無罪釋放。


    屬於公孫弘和張湯的年代過去了。~~~


    劉徹為彌補過失,起用張湯的兒子張世安為官,虎父無犬子,


    張世安成了輔佐劉徹、及其兒孫的一代名臣,後麵還會聊到他,就此止筆。


    ……,


    公孫弘死了,樂安侯李蔡接替了丞相之位。


    李蔡,隴西成紀人,也就是今甘肅省秦安縣人,他是飛將軍李廣的堂弟。


    李蔡和李廣一樣,都是武將,他倆都曾侍奉過劉徹的爺爺和他爹。


    所不同的是李蔡運氣很好,雖然他的名聲不如堂哥李廣名氣大,但是他跟著衛青打了幾次勝仗,


    衛青被封為了大將軍,劉徹還想封衛青的三個繈褓中的孩子衛伉、衛不疑和衛登為侯。


    衛青堅決不同意,他說我的孩子還小,如果封侯,跟著我的將領會怎樣想呢?


    皇上這樣做不能激勵將領奮勇殺敵,甚至起反作用。


    衛青為他手下的將領請封。


    劉徹於是封了一批將領,其中李蔡被封為了樂安侯,


    可惜那次行動李廣差點被匈奴人活捉,錯過了封侯機會,


    從此以後,李廣再也沒有機會封侯了,所以有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句話。


    張湯死了,倪寬接替了禦史大夫的職位。


    倪寬,西漢千乘郡人,也就是今山東廣饒縣倪家村人。


    倪寬是一個儒生,他從小家貧,有道是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


    父母沒錢供他讀書,他就自學,每次下地勞動,他都把《五經》掛在鋤鉤上,利用休息時間研讀這些書。


    《五經》是儒家經典著作,包括《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這5本書。


    劉徹是儒家崇拜者,為此他設立了五經博士,也就是說,每一學科設一個博士,故名五經博士。


    倪寬曾拜今文《尚書》《歐陽學》的開創者歐陽生為師學習儒學。


    後又拜西漢經學博士,孔子的後裔孔安國為師。


    倪寬求學時,由於交不起學費,他就為學同學們洗衣服做飯掙點小費。


    因此同學們都瞧不起他。


    後來劉徹廣招天下儒學之士,倪寬通過地方推薦,就進入朝廷做了一名負責禮樂的小官。


    後來張湯為了拉攏文人,就把倪寬招為了秘書。


    但是倪寬為人寬厚,和張湯冷酷無情的作風格格不入,


    半年後,張湯幹脆讓他到北地管理畜牧業去了。


    到了年底,倪寬回朝匯報工作,正好碰上張湯上奏折子,多次被劉徹打回來重寫這檔子事。


    張湯的幕僚絞盡腦汁寫的折子都不合武帝的心意,氣得武帝直發脾氣。


    “你們廷尉府上有沒有會寫文章的?寫不好文章都給我回家抱孩子去!”


    倪寬說“讓我來試試寫一篇奏章,看看能通過不?”


    張湯一想,也是啊,讓他試試吧。


    於是拿來紙筆,張湯親自研墨,倪寬“沙沙點點”,片刻功夫就寫了一篇奏章。


    到了第2天,張湯就把倪寬這篇文奏章呈給了劉徹。


    劉徹看完龍顏大悅道:這肯定不是原先那些人寫的,這是誰寫的?


    張湯不敢隱瞞,說這是倪寬寫的。


    劉徹高興道,“早就聽說過這個人,張廷尉,你要好好重用此人。”


    張湯於是就任命倪寬負責起草奏章等工作,類似於辦公室主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朝興衰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馬踏飛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馬踏飛花並收藏漢朝興衰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