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三年,即1640年,張居正的子孫才複官複蔭。
盡管崇禎給張居正的子孫複官複蔭,但因張居正被抄家所造成的悲劇卻無法彌補。
據曆史記載:
張居正的長子張敬修被捕,獄中不堪嚴刑拷打,憤憤不平留下遺書自盡。一直至崇禎年間才被平冤,追為禮部主事,孫子張同敞被崇禎任為中書舍人。
次子張嗣修被流放充軍邊遠苦寒之地,下落不明。
三子張懋修,狀元出身,欲自盡未遂。和二哥張嗣修一起發配邊疆近四十年,天啟二年68歲高齡,因父親平反放還,恢複官職。12年後,病逝家中。
四子張簡修,武職出身,娶三邊總督、尚書王之誥女,生子張重潤。剝奪錦衣衛指揮使職位,淪為平民。
五子張允修,襲父蔭為正五品官員尚寶司司丞,逃難至老家江陵。崇禎年間恢複世蔭和誥命,張獻忠義軍招降,不從自盡。
六子張靜修,抄家時僅15歲,在工部尚書李幼滋幫助下送往應城避難,並與其女婚育一子張士彥,開了家米店。
一個女兒,長相秀麗,許配劉戡之,鬱鬱而終。
次年,1641年,崇禎皇帝才給發配雲南充軍的張居謙全家平反,但此時張居謙和張滋修,實際上是張嗣修已經死去多年。
張嗣修的兒子張士昌因在肖家營的軍營積勞成疾,臥病在床。
崇禎皇帝考慮到張士昌的病情無法奉詔回南京任職,就重頒聖旨讓張同亮代替父職,不必返回南京,就在烏蒙府擔任肖家營的衛千總,屬從七品。
張同亮在出任肖家營的衛千總後,就把肖家營周邊的土地用崇禎皇帝賞賜的銀子從土著的手中買了下來,給自己的家人重建家園,並取名為新田尚,意為重新建設田園過上美好生活。
張同亮在買下肖家營周邊的土地後,由於肖家營被這些土地所包圍,人們就習慣性地把肖家營稱之為新田尚肖家營。
沒過多久,張同亮的父親張士昌病逝。張同亮看中了北閘東北部的一塊風水寶地就買了下來,以此作為張士昌的墓地,並把這個地方取名叫塘房。
張同亮在塘房買下墓地後,就把曾祖父張居謙,以及祖父張嗣修的墳墓從肖家營北邊的頭道溝遷到了塘房。
在完成曾祖父及祖父的遷墳事宜後,他才把張士昌入土為安。從那時起,埋葬張居謙、張嗣修、張士昌的墓地就成為了張氏族人的祖墳。
在整理好張氏族人的祖墳後,張同亮考慮到祖父張嗣修實為張居正的第二個兒子,就把張居謙剛發配來雲南充軍時埋在肖家營附近的張居正的一個衣冠塚也遷到了塘房。
在完成這一切事宜後,張同亮又購買了大量的木料,在新田尚建造了張氏祠堂。
張氏祠堂建成後,張同亮經過與家人的商議,就把張居正的靈位放在了祠堂的第一位,依次是張居謙、張嗣修,張士昌,這等於承認了張居正是新田尚張氏族人的先祖。
光陰荏苒,日月如梭,轉眼間明朝已經由清朝代替了數十年。但新田尚張氏族人所統領的肖家營遠離京城,在康熙年間並沒有受到地方官的重視。
直到雍正九年,即1731年,雲貴總督鄂爾泰認為“烏蒙者不昭不通之至也”“舉前之烏暗者易而昭明;後之蒙蔽者易而宣通”改“烏蒙府”為“昭通府”。並對昭通實行了改土歸流。
雲貴總督鄂爾泰為了標榜其功績,企圖“青史留名”,摧垮當地土著的心理防線,他上報朝廷,把肖家營的最高軍隊長官從從七品的衛千總晉升到正七品的土把總,軍隊的主要職責是預防當地土著的反叛。當時朝廷的指令是:如有不遵守朝廷管製者,肖家營的土把總均可采用雷霆霹靂之手段,勿需上報朝廷,即可剿滅。
清朝廷為何給肖家營的最高統帥如此行事的軍事權力,這是出於肖家營土把總的武力值來考慮的。
當年張居謙受張居正抄家被牽連發配到雲南充軍之前,他是駐守南京的錦衣衛副指揮使,而駐守bj的錦衣衛指揮使則是他的侄子,也就是張居正的第四個兒子張簡修。
在明朝的時候,南京當時是作為明朝首都bj的陪都而存在,與bj有著同樣的機構,但擔任重要職務和掌握實權的人,必須是皇帝信得過的人。
張居謙由於是張居正的二弟,張居正在沒被抄家之時又是萬曆皇帝的紅人,皇帝就讓張居謙以錦衣衛副指揮使的身份駐守南京,特令其掌管南京刑獄,賦予巡察緝捕之權,從事偵察、逮捕、審問等活動。由此可以看出,身為錦衣衛副指揮使的張居謙武力值到底有多高,從電視劇《錦衣衛》就可以看出了。
正是這個原因,張居謙帶領張嗣修等人到達雲南烏蒙府的肖家營做苦役的時候,麵對惡劣的生存環境,他為了使自己以及身邊的親人能夠在惡劣的兵營生存下去,他就要求從張嗣修開始,必須把習武當成一項日常事務來對待,武功由他親自傳授,平常的操練則由張嗣修監督。
就這樣,肖家營的張氏族人,數百年來,均按照家族的世襲製度從小就開始練武,使得張氏族人在當地土著橫行霸道的環境中延續了下來。
張氏族人生活在這種弱肉強食,並以“土著為王”的環境中,麵對當地土著的不斷襲擾,後來就把文武兼修作為了張氏族人必備的功課來認真對待。
光緒年間,昭通土著再次造反,張居謙的第八代孫張學元帶領肖家營的部隊及張氏族人平息了多地的土著叛亂。
由於張學元平叛土著的造反有功,雲南總督就把張學元的功績上報朝廷,最後被光緒皇帝親封為武公將軍,其子孫也得到了相應的爵位。
這個武公將軍就是張學元,他就是張其金的曾祖父。
張學元有四個兒子,分別是張紹堂、張紹陽、張紹忠和張紹毅。
張其金的祖父就是排行第二的張紹陽。
張紹陽從小就冰雪聰明,可以說是聰明絕頂、智慧過人,他不僅武力值很高,還熟讀各種兵書,熟悉各種軍事戰略。後來為順應曆史潮流,投身革命運動。
張紹陽以堅定不移、臨危不懼的勇氣參加了蔡鍔將軍的護國起義。在抗日戰爭中,他作為昭通抗日將士中的一員參加了徐州會戰、武漢會戰、滇西保衛戰等重大戰役。他經常對子孫們說“宜懸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裏,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這句話出自於東漢班固的《漢書》卷七十,意思是:對冒犯我強大漢朝的行為的人,即使再遙遠也要誅殺。
這段話在延續了兩千多年的曆史後,後來通過電影《戰狼》的改編,成為了“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非常流行的話。
事實上,張紹陽也作過改編,那就是他常說的,“犯我華夏者,雖遠必誅!”
可惜,張紹陽的這句“犯我華夏者,雖遠必誅!”因為沒有像現在擁有網絡這種強大的宣傳媒介,知道的人隻是他身邊的人,沒有產生強大的轟動效應。
正是張紹陽有了如此強大的精神支柱,他在戰爭中英勇頑強、能征善戰,表現出了他為國為民戰鬥到底的英雄氣概,在自己的人生曆程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建國後,張紹陽在一次抗洪救災中,因不顧自身安危,跳入洪水中搶險堵塞的涵洞,因長時間受洪水浸泡而身染重疾,後醫治無效壯烈犧牲,享年66歲。
張紹陽有四個兒子,大兒子張傳堯,二兒子張興堯,三兒子張思堯,小兒子張世堯。
在張紹陽的四個兒子中,除了張傳堯因受出生年齡和家庭的需要,他作為家中的老大,其父又奔赴抗日戰場和投身解放戰爭中,父母和弟弟等也需要人來照顧,他就沒有參軍,而他的三個兄弟在解放後均有從軍的經曆,並在不同的部隊立下了赫赫戰功。
現在張其金聽鄒若雅講到張氏祖墳被盜的事,他又聯想到自己家族的來源,他也去想看看他們老祖宗的墳墓裏到底陪葬了什麽寶貝,會引起盜墓賊的關注,就回答道:“行,首展是八點開始,待我換身衣服,咱們就出發。”
“你是怎麽知道是八點開始的?”鄒若雅有些驚奇地問道。
“我天天看昭通新聞呀!電視台昨天晚上播報的。”張其金回答道。
等張其金換完衣服出來後,鄒若雅就讓他開上她的梅賽德斯奔馳車直接就去了位於昭通古文化遺址的昭通智人研究院。
昭通古文化遺址和張氏祖墳一樣,都在塘房,兩者的距離隻有三公裏的路程,可能是政府為了文物的運輸安全考慮,就把從張氏祖墳裏挖掘出來的古董全都運去放在昭通古文化遺址的昭通智人進化館裏。
盡管崇禎給張居正的子孫複官複蔭,但因張居正被抄家所造成的悲劇卻無法彌補。
據曆史記載:
張居正的長子張敬修被捕,獄中不堪嚴刑拷打,憤憤不平留下遺書自盡。一直至崇禎年間才被平冤,追為禮部主事,孫子張同敞被崇禎任為中書舍人。
次子張嗣修被流放充軍邊遠苦寒之地,下落不明。
三子張懋修,狀元出身,欲自盡未遂。和二哥張嗣修一起發配邊疆近四十年,天啟二年68歲高齡,因父親平反放還,恢複官職。12年後,病逝家中。
四子張簡修,武職出身,娶三邊總督、尚書王之誥女,生子張重潤。剝奪錦衣衛指揮使職位,淪為平民。
五子張允修,襲父蔭為正五品官員尚寶司司丞,逃難至老家江陵。崇禎年間恢複世蔭和誥命,張獻忠義軍招降,不從自盡。
六子張靜修,抄家時僅15歲,在工部尚書李幼滋幫助下送往應城避難,並與其女婚育一子張士彥,開了家米店。
一個女兒,長相秀麗,許配劉戡之,鬱鬱而終。
次年,1641年,崇禎皇帝才給發配雲南充軍的張居謙全家平反,但此時張居謙和張滋修,實際上是張嗣修已經死去多年。
張嗣修的兒子張士昌因在肖家營的軍營積勞成疾,臥病在床。
崇禎皇帝考慮到張士昌的病情無法奉詔回南京任職,就重頒聖旨讓張同亮代替父職,不必返回南京,就在烏蒙府擔任肖家營的衛千總,屬從七品。
張同亮在出任肖家營的衛千總後,就把肖家營周邊的土地用崇禎皇帝賞賜的銀子從土著的手中買了下來,給自己的家人重建家園,並取名為新田尚,意為重新建設田園過上美好生活。
張同亮在買下肖家營周邊的土地後,由於肖家營被這些土地所包圍,人們就習慣性地把肖家營稱之為新田尚肖家營。
沒過多久,張同亮的父親張士昌病逝。張同亮看中了北閘東北部的一塊風水寶地就買了下來,以此作為張士昌的墓地,並把這個地方取名叫塘房。
張同亮在塘房買下墓地後,就把曾祖父張居謙,以及祖父張嗣修的墳墓從肖家營北邊的頭道溝遷到了塘房。
在完成曾祖父及祖父的遷墳事宜後,他才把張士昌入土為安。從那時起,埋葬張居謙、張嗣修、張士昌的墓地就成為了張氏族人的祖墳。
在整理好張氏族人的祖墳後,張同亮考慮到祖父張嗣修實為張居正的第二個兒子,就把張居謙剛發配來雲南充軍時埋在肖家營附近的張居正的一個衣冠塚也遷到了塘房。
在完成這一切事宜後,張同亮又購買了大量的木料,在新田尚建造了張氏祠堂。
張氏祠堂建成後,張同亮經過與家人的商議,就把張居正的靈位放在了祠堂的第一位,依次是張居謙、張嗣修,張士昌,這等於承認了張居正是新田尚張氏族人的先祖。
光陰荏苒,日月如梭,轉眼間明朝已經由清朝代替了數十年。但新田尚張氏族人所統領的肖家營遠離京城,在康熙年間並沒有受到地方官的重視。
直到雍正九年,即1731年,雲貴總督鄂爾泰認為“烏蒙者不昭不通之至也”“舉前之烏暗者易而昭明;後之蒙蔽者易而宣通”改“烏蒙府”為“昭通府”。並對昭通實行了改土歸流。
雲貴總督鄂爾泰為了標榜其功績,企圖“青史留名”,摧垮當地土著的心理防線,他上報朝廷,把肖家營的最高軍隊長官從從七品的衛千總晉升到正七品的土把總,軍隊的主要職責是預防當地土著的反叛。當時朝廷的指令是:如有不遵守朝廷管製者,肖家營的土把總均可采用雷霆霹靂之手段,勿需上報朝廷,即可剿滅。
清朝廷為何給肖家營的最高統帥如此行事的軍事權力,這是出於肖家營土把總的武力值來考慮的。
當年張居謙受張居正抄家被牽連發配到雲南充軍之前,他是駐守南京的錦衣衛副指揮使,而駐守bj的錦衣衛指揮使則是他的侄子,也就是張居正的第四個兒子張簡修。
在明朝的時候,南京當時是作為明朝首都bj的陪都而存在,與bj有著同樣的機構,但擔任重要職務和掌握實權的人,必須是皇帝信得過的人。
張居謙由於是張居正的二弟,張居正在沒被抄家之時又是萬曆皇帝的紅人,皇帝就讓張居謙以錦衣衛副指揮使的身份駐守南京,特令其掌管南京刑獄,賦予巡察緝捕之權,從事偵察、逮捕、審問等活動。由此可以看出,身為錦衣衛副指揮使的張居謙武力值到底有多高,從電視劇《錦衣衛》就可以看出了。
正是這個原因,張居謙帶領張嗣修等人到達雲南烏蒙府的肖家營做苦役的時候,麵對惡劣的生存環境,他為了使自己以及身邊的親人能夠在惡劣的兵營生存下去,他就要求從張嗣修開始,必須把習武當成一項日常事務來對待,武功由他親自傳授,平常的操練則由張嗣修監督。
就這樣,肖家營的張氏族人,數百年來,均按照家族的世襲製度從小就開始練武,使得張氏族人在當地土著橫行霸道的環境中延續了下來。
張氏族人生活在這種弱肉強食,並以“土著為王”的環境中,麵對當地土著的不斷襲擾,後來就把文武兼修作為了張氏族人必備的功課來認真對待。
光緒年間,昭通土著再次造反,張居謙的第八代孫張學元帶領肖家營的部隊及張氏族人平息了多地的土著叛亂。
由於張學元平叛土著的造反有功,雲南總督就把張學元的功績上報朝廷,最後被光緒皇帝親封為武公將軍,其子孫也得到了相應的爵位。
這個武公將軍就是張學元,他就是張其金的曾祖父。
張學元有四個兒子,分別是張紹堂、張紹陽、張紹忠和張紹毅。
張其金的祖父就是排行第二的張紹陽。
張紹陽從小就冰雪聰明,可以說是聰明絕頂、智慧過人,他不僅武力值很高,還熟讀各種兵書,熟悉各種軍事戰略。後來為順應曆史潮流,投身革命運動。
張紹陽以堅定不移、臨危不懼的勇氣參加了蔡鍔將軍的護國起義。在抗日戰爭中,他作為昭通抗日將士中的一員參加了徐州會戰、武漢會戰、滇西保衛戰等重大戰役。他經常對子孫們說“宜懸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裏,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這句話出自於東漢班固的《漢書》卷七十,意思是:對冒犯我強大漢朝的行為的人,即使再遙遠也要誅殺。
這段話在延續了兩千多年的曆史後,後來通過電影《戰狼》的改編,成為了“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非常流行的話。
事實上,張紹陽也作過改編,那就是他常說的,“犯我華夏者,雖遠必誅!”
可惜,張紹陽的這句“犯我華夏者,雖遠必誅!”因為沒有像現在擁有網絡這種強大的宣傳媒介,知道的人隻是他身邊的人,沒有產生強大的轟動效應。
正是張紹陽有了如此強大的精神支柱,他在戰爭中英勇頑強、能征善戰,表現出了他為國為民戰鬥到底的英雄氣概,在自己的人生曆程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建國後,張紹陽在一次抗洪救災中,因不顧自身安危,跳入洪水中搶險堵塞的涵洞,因長時間受洪水浸泡而身染重疾,後醫治無效壯烈犧牲,享年66歲。
張紹陽有四個兒子,大兒子張傳堯,二兒子張興堯,三兒子張思堯,小兒子張世堯。
在張紹陽的四個兒子中,除了張傳堯因受出生年齡和家庭的需要,他作為家中的老大,其父又奔赴抗日戰場和投身解放戰爭中,父母和弟弟等也需要人來照顧,他就沒有參軍,而他的三個兄弟在解放後均有從軍的經曆,並在不同的部隊立下了赫赫戰功。
現在張其金聽鄒若雅講到張氏祖墳被盜的事,他又聯想到自己家族的來源,他也去想看看他們老祖宗的墳墓裏到底陪葬了什麽寶貝,會引起盜墓賊的關注,就回答道:“行,首展是八點開始,待我換身衣服,咱們就出發。”
“你是怎麽知道是八點開始的?”鄒若雅有些驚奇地問道。
“我天天看昭通新聞呀!電視台昨天晚上播報的。”張其金回答道。
等張其金換完衣服出來後,鄒若雅就讓他開上她的梅賽德斯奔馳車直接就去了位於昭通古文化遺址的昭通智人研究院。
昭通古文化遺址和張氏祖墳一樣,都在塘房,兩者的距離隻有三公裏的路程,可能是政府為了文物的運輸安全考慮,就把從張氏祖墳裏挖掘出來的古董全都運去放在昭通古文化遺址的昭通智人進化館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