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皇子聽說聖上給他和三皇子委派了差事,卻沒有通知他本人,一臉猜疑的看著前來找他的三皇子,半晌才道:“既是父皇有事差遣,理應當麵領教聖意。不如皇兄少待,待我前去麵見父皇,回來後再一同行事。”
“哦,不必了。”三皇子魯直,哪裏能知道四皇子的心思,更沒在意四皇子竟破天荒的叫他皇兄,隻是說道,“父皇近日著實勞苦,賑災之事已交代清楚,不必再去相煩。”
四皇子一聽,心裏愈發的妒恨交加。嘴上沒說什麽,可趁著臨行前一日下午的閑暇,還是去了上書房麵見聖上。
聖上還是在伏案處理奏折,不時的左手握成半拳掩在嘴邊,空空的咳嗽著。四皇子一向怕見聖上,雖然有備而來,但仍是慌裏慌張的,一進門不敢抬頭,就先噗通一聲跪倒在地,嘴裏道:“孩兒應治給父皇請安!祝父皇萬福金安,吉祥如意!”
聖上身弱,被著猛不防的聲音驚的一哆嗦,禦筆在奏折上劃了長長一道。惱怒的一抬頭,看見是應治,臉上更加不悅。嘴上道:“不年不節的,什麽萬福金安!”
應治見聖上不高興,心裏更加的發怵。有的人就是這樣,他越想討好就越是適得其反。也不知道是怎麽回事。應治從小到大就想討他這個親爹的好,他倒不是為了爭寵奪嫡,隻是生在宮中,本能的一種求生手段。聖上是天下人的天子,可在這宮裏,他就是天。他喜歡誰,誰的一生就是陽光明媚,眾星捧月。他不喜歡誰,那誰便是籠罩在陰雲之下,一輩子暗無天日。——都要在他手底下討生活,誰敢不討他的好呢?可大概隻有四皇子,越努力想討好,就越被嫌棄。這句請安的話,是他反複想了一夜才確定的,他想要聖上看到他的一片孝心和誠心,他是真心實意的想要祝福他。可沒想到換來的卻依舊是聖上的一臉嫌棄。
見四皇子跪在那裏不敢起身,聖上又道:“朕不是讓你跟應弘前去賑災嗎?今來可有何事?”
“哦,”四皇子正不知該如何是好,聞聽聖上問話,如釋重負的站起身來說道,“孩兒就是知道前去賑災,故而親來聆聽父皇教誨。”
“哦?應弘可有何事沒講明白?”聖上眯眼看著四皇子,早將他的心思看的一清二楚。故意問道。
“稟父皇。”應治往前走了一步,說道,“應弘一向魯莽,孩兒怕他糊裏糊塗曲解了聖意,故此親來領命。”
“哦?應弘原來如此不堪重用?”聖上的一雙眼睛眯的更緊了,卻不是虛弱失神,而是陰森森的透著冷酷的寒光。
“這個,”四皇子以為自己的中傷奏效了,卻又玩起欲擒故縱來,轉而說道,“應弘為人還算尚可,隻是行事魯莽,意氣用事……,不過孩兒相信,父皇如此重托,他應該不負所望。孩兒也會從旁敦促,請父皇放心。”
魯莽,是聖上一次急怒之下斥責三皇子的話。聖上一輩子活在先皇所斥刻薄寡恩的陰影之下,深知聖上的一句話對皇子們的影響,因此從不輕易給他這幾個兒子下定論。那次也是因三皇子草率行事,造成了不好的後果,故而怒斥了一句。他其實話說出來就有些後悔了,怕有心之人借此生事。如今四皇子左一個魯莽右一個魯莽,顯然是以為這樣能投他所好。聖上心裏那個氣呀。可卻沒有發作,隻是冷冷的說了一聲:“朕知道了。你去吧。”
看著四皇子出去,聖上略作思忖,對榮喜說道:“傳戶部楊樹棟,再傳應弘。”
榮喜跟隨在聖上身邊,早把聖上的語氣習慣揣摩的一清二楚,知道輕重緩急。看看天不早了,忙緊走幾步出來,也不叫人,自己快馬加鞭去傳楊大人。把楊大人送入上書房,這才派人去傳三皇子。
三皇子還在收拾行李,他是一個粗中有細的人,此是第一次代聖上辦差,更是不敢大意,提前去戶部借來曆年賑濟的卷宗,隨身帶著,想多方借鑒,以作參考。聞聽聖上傳召,忙放下行李,來到上書房。
守在上書房門口的榮喜約摸著裏麵的談話進行的差不多了,便朗聲通傳道:“三皇子到!”
稍過片刻,才聽到裏麵傳出話來。便一側身,讓三皇子進去。
戶部尚書楊國棟正要離開,看見三皇子進來,施禮過後,這才離去。
三皇子不知聖上叫他前來有什麽事情,又不便詢問,請過安後隻等著聖上開口。聖上處理完手裏的事情,這才抬起頭來問道:“此去賑災,可有何想法?”
“孩兒乃是……頭一回外出辦差,尚不知門道,隻能是邊看邊學。”三皇子真是用時方知本事少,有些羞愧的看了一眼聖上回道,“此時尚……說不出什麽想法。”
“應治呢?”聖上麵無表情的又問。
“應治雖跟孩兒一樣,也是頭一回辦差,可卻頭腦活絡,善於應變。有他同去,遇事可以商量,定能不負父皇所托。”三皇子生怕聖上覺得他不堪重用,不讓他去,所以竭力的誇讚四皇子,想讓聖上放心。
“所謂家有千口主事一人。便是你二人前也需有主有輔。你可想好你和應治誰為主誰為輔?”聖上問。
“這……”這個問題三皇子還從未想過,一時有些遲疑。他偷偷瞥了一眼聖上,想看看他是什麽意思。一眼卻見聖上正盯著他,忙縮回眼神,想著說道:“按說孩兒為長……,應該是孩兒做主,可父皇若是想要應治做主,孩兒也一定會聽命。”
“你可覺得不服?”聖上問。
“父皇運籌帷幄,既是讓應治做主必是有其道理。”三皇子說話間已經想通了,隻要是把差事辦好了,便是誰做主誰做輔又有什麽關係?反正他也沒有別的心思,隻是想盡一個兒子的責任,幫父皇做點事情而已。因此便坦然回視著著聖上說道。
“嗯。”聖上未置可否的應了一聲,又道,“聽說你跟戶部借了些卷宗?”
三皇子這才想起剛才來的是戶部尚書楊國棟。這麽說楊國棟必定是來告狀的。便忙解釋道:“孩兒隻是想參閱一下以往賑災的案例。並沒有想到此舉合不合規矩。還請父皇恕罪!”
“嗯。”聖上依舊是未置可否。半晌才道,“此番前去,定要聽從戶部安排,不可擅作主張。”
“孩兒遵旨。”三皇子忙應道。出了上書房,還心中竊喜,覺得是有四皇子,自己才保住了這份差事,心裏暗下決心,一定要聽從四皇子的吩咐。
戶部的官員因著這兩位皇子同行,一路感到十分不便。往日外出辦差,那就等於是公費旅遊,一路上遊山玩水,不慌不忙。更別說好吃好喝,走到哪裏吃到哪裏。吃飽喝足,困了便就地歇息,什麽時候歇好了再上路。那叫一個優哉遊哉。可如今,有兩位皇子跟在身邊,他們再怎麽也不敢太過放肆。可這些官油子最擅長的就是識人術,看出三皇子四皇子不過是兩隻菜鳥,便花言巧語奉承著,想要哄得他們高興,然後為己所用。三皇子秉性剛直,不吃這一套。可四皇子幾時被朝臣正眼瞧過?如今受此禮遇那真是受寵若驚,還以為這是當皇差的緣故。所以更擺出欽差的架子來。對於官員們所提的吃喝玩樂一概應允,以示大度。三皇子勸阻不住,隻得獨善其身,不跟著他們摻和。
卻說吃吃喝喝那是要花錢的,戶部給的出差津貼早就各人到了各人的腰包,誰還肯再拿出來?那這一幹人花費什麽?隻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了。朝廷各的賑濟糧食是八十萬石,除了一路上的吃喝花費,中飽私囊,還有地方官的各種克扣,實際到了災區的不足三十萬石。往年不管多少,發放下去了也就了事了。反正百姓逆來順受慣了,能給一點就是天大的恩德了,不給他們也隻能是逃荒的逃荒,餓死的餓死。所以上瞞下哄,無人知曉。可這一回來了個三莽子,眼裏最揉不得沙子。他一路已經做好了功課,知道這回受災的有將近二十萬人,要按八十萬石賑災糧食算,那就是每個人能分得四石。可現如今,每戶人家才能分得一石糧食。便如此,那些負責分發糧食的小吏還不肯給足。三皇子哪裏忍得,便去跟戶部的人要個說法。戶部的人沒以為這個看起來像愣頭青似的三莽子還有如此心計,幾個人計議過後便推說實際受災人數遠超於上報之數。又說長途顛簸,糧食也有損耗。三皇子哪裏肯信,非要讓公布領取賑濟糧食的災民名單,他要一一核對。戶部的人早已將四皇子拖下了水,又仗著這一路上所經的大小官員盡皆有份,眾口鑠金,反倒打一耙,上報奏折。說三皇子行事草率,剛戾自用,致使沿途所經之地,官員嘖有煩言,百姓怨聲載道。然後又盛讚四皇子為人謙和,識大體顧大局,在關鍵時候力挽狂瀾,這才使得賑災糧食如期順利發放到災民手上,沒有釀成大亂。
聖上看著這份奏折,嗬嗬冷笑不止。也是他不放心三皇子四皇子兩個初出茅廬,所以安排了一個得力的人攜帶聖旨扮作隨從跟隨在三四皇子左右,以防他們兩個犯錯。否則看著這份聯名奏折,真還敢信以為真。
聖上“咚!”一拳砸在奏折上,咬牙道:“這幫蠹蟲!竟敢如此信口雌黃!真以為朕老邁昏庸至此嗎!”
站在旁邊的李維民見聖上兩頰赤紅,胸口劇烈的起伏著,忙出聲勸道:“聖上息怒,龍體要緊!”
聖上張了張嘴,卻氣促聲噎一時說不出話來。半晌才道:“死生有命。法師說朕還有兩年的壽命,可朕卻自知,時日不多矣。”聖上緩緩的搖頭。“死,不足畏也,可朕怎能忍心,將這樣一副重擔壓在皇兒小小的肩上!”
說到這裏,聖上怒目圓睜,雙拳緊握,似乎要和什麽人去決一雌雄。
“聖上如此動氣不利於將養,還請息怒!”李維民忙道。
聖上頹然放鬆下來。“貓老不逼鼠,也隻能由著他們去了。”
“聖上如此寬懷便對了。”李維民道,“再英明的聖主也無法滌除吏治腐敗,是之謂水清則無魚。聖上又何必為之自苦呢?”
“你這個理三分哪!”聖上指著李維民苦笑,“也是看朕人之將死,故而你其言也善?終於肯跟朕多說幾句了。”
沒等聖上說完,李維民早已“噗通”一聲跪倒在地,口說不敢。
“罷!罷!快平身罷。朕隻是隨口一說而已。”聖上頗感無趣的一甩手,讓李維民起來,又道,“雖說君無戲言,可朕也是一個人呐!這麽多年,朕要做一個好天子,好君主,要給萬民做表率,不敢有絲毫鬆懈……,朕,也著實有些累了。”
聖上說到最後幾乎聲不可聞,嘴唇微張,目光呆滯,陷入了失神的狀態。李維民看在眼裏,不覺紅了眼眶,可也不敢說話,隻靜靜立在一邊,等著聖上回過神來。
聖上最近經常出現這樣的狀態,說話間,就像是陷入了某種回憶似的,好半天一動不動。
這也是一種休息吧。李維民但願聖上這種狀態能保持得久一點,聖上太需要休息了。
一會兒,聖上回過神來,一邊低頭拿起奏折,一邊對李維民說道:“傳應治。”
“哦,微臣這就前去。”李維民本能的想要回避。卻聽聖上說道:“讓榮喜前去即可。”
——一般情況下,傳召這等小事是用不著榮喜親自出麵的。除非事情緊急或者機密行事。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威懾。讓你知道叫你前來那肯定是有事情的。可惜,四皇子誌得意滿,並沒有留意到這個信號。
“哦,不必了。”三皇子魯直,哪裏能知道四皇子的心思,更沒在意四皇子竟破天荒的叫他皇兄,隻是說道,“父皇近日著實勞苦,賑災之事已交代清楚,不必再去相煩。”
四皇子一聽,心裏愈發的妒恨交加。嘴上沒說什麽,可趁著臨行前一日下午的閑暇,還是去了上書房麵見聖上。
聖上還是在伏案處理奏折,不時的左手握成半拳掩在嘴邊,空空的咳嗽著。四皇子一向怕見聖上,雖然有備而來,但仍是慌裏慌張的,一進門不敢抬頭,就先噗通一聲跪倒在地,嘴裏道:“孩兒應治給父皇請安!祝父皇萬福金安,吉祥如意!”
聖上身弱,被著猛不防的聲音驚的一哆嗦,禦筆在奏折上劃了長長一道。惱怒的一抬頭,看見是應治,臉上更加不悅。嘴上道:“不年不節的,什麽萬福金安!”
應治見聖上不高興,心裏更加的發怵。有的人就是這樣,他越想討好就越是適得其反。也不知道是怎麽回事。應治從小到大就想討他這個親爹的好,他倒不是為了爭寵奪嫡,隻是生在宮中,本能的一種求生手段。聖上是天下人的天子,可在這宮裏,他就是天。他喜歡誰,誰的一生就是陽光明媚,眾星捧月。他不喜歡誰,那誰便是籠罩在陰雲之下,一輩子暗無天日。——都要在他手底下討生活,誰敢不討他的好呢?可大概隻有四皇子,越努力想討好,就越被嫌棄。這句請安的話,是他反複想了一夜才確定的,他想要聖上看到他的一片孝心和誠心,他是真心實意的想要祝福他。可沒想到換來的卻依舊是聖上的一臉嫌棄。
見四皇子跪在那裏不敢起身,聖上又道:“朕不是讓你跟應弘前去賑災嗎?今來可有何事?”
“哦,”四皇子正不知該如何是好,聞聽聖上問話,如釋重負的站起身來說道,“孩兒就是知道前去賑災,故而親來聆聽父皇教誨。”
“哦?應弘可有何事沒講明白?”聖上眯眼看著四皇子,早將他的心思看的一清二楚。故意問道。
“稟父皇。”應治往前走了一步,說道,“應弘一向魯莽,孩兒怕他糊裏糊塗曲解了聖意,故此親來領命。”
“哦?應弘原來如此不堪重用?”聖上的一雙眼睛眯的更緊了,卻不是虛弱失神,而是陰森森的透著冷酷的寒光。
“這個,”四皇子以為自己的中傷奏效了,卻又玩起欲擒故縱來,轉而說道,“應弘為人還算尚可,隻是行事魯莽,意氣用事……,不過孩兒相信,父皇如此重托,他應該不負所望。孩兒也會從旁敦促,請父皇放心。”
魯莽,是聖上一次急怒之下斥責三皇子的話。聖上一輩子活在先皇所斥刻薄寡恩的陰影之下,深知聖上的一句話對皇子們的影響,因此從不輕易給他這幾個兒子下定論。那次也是因三皇子草率行事,造成了不好的後果,故而怒斥了一句。他其實話說出來就有些後悔了,怕有心之人借此生事。如今四皇子左一個魯莽右一個魯莽,顯然是以為這樣能投他所好。聖上心裏那個氣呀。可卻沒有發作,隻是冷冷的說了一聲:“朕知道了。你去吧。”
看著四皇子出去,聖上略作思忖,對榮喜說道:“傳戶部楊樹棟,再傳應弘。”
榮喜跟隨在聖上身邊,早把聖上的語氣習慣揣摩的一清二楚,知道輕重緩急。看看天不早了,忙緊走幾步出來,也不叫人,自己快馬加鞭去傳楊大人。把楊大人送入上書房,這才派人去傳三皇子。
三皇子還在收拾行李,他是一個粗中有細的人,此是第一次代聖上辦差,更是不敢大意,提前去戶部借來曆年賑濟的卷宗,隨身帶著,想多方借鑒,以作參考。聞聽聖上傳召,忙放下行李,來到上書房。
守在上書房門口的榮喜約摸著裏麵的談話進行的差不多了,便朗聲通傳道:“三皇子到!”
稍過片刻,才聽到裏麵傳出話來。便一側身,讓三皇子進去。
戶部尚書楊國棟正要離開,看見三皇子進來,施禮過後,這才離去。
三皇子不知聖上叫他前來有什麽事情,又不便詢問,請過安後隻等著聖上開口。聖上處理完手裏的事情,這才抬起頭來問道:“此去賑災,可有何想法?”
“孩兒乃是……頭一回外出辦差,尚不知門道,隻能是邊看邊學。”三皇子真是用時方知本事少,有些羞愧的看了一眼聖上回道,“此時尚……說不出什麽想法。”
“應治呢?”聖上麵無表情的又問。
“應治雖跟孩兒一樣,也是頭一回辦差,可卻頭腦活絡,善於應變。有他同去,遇事可以商量,定能不負父皇所托。”三皇子生怕聖上覺得他不堪重用,不讓他去,所以竭力的誇讚四皇子,想讓聖上放心。
“所謂家有千口主事一人。便是你二人前也需有主有輔。你可想好你和應治誰為主誰為輔?”聖上問。
“這……”這個問題三皇子還從未想過,一時有些遲疑。他偷偷瞥了一眼聖上,想看看他是什麽意思。一眼卻見聖上正盯著他,忙縮回眼神,想著說道:“按說孩兒為長……,應該是孩兒做主,可父皇若是想要應治做主,孩兒也一定會聽命。”
“你可覺得不服?”聖上問。
“父皇運籌帷幄,既是讓應治做主必是有其道理。”三皇子說話間已經想通了,隻要是把差事辦好了,便是誰做主誰做輔又有什麽關係?反正他也沒有別的心思,隻是想盡一個兒子的責任,幫父皇做點事情而已。因此便坦然回視著著聖上說道。
“嗯。”聖上未置可否的應了一聲,又道,“聽說你跟戶部借了些卷宗?”
三皇子這才想起剛才來的是戶部尚書楊國棟。這麽說楊國棟必定是來告狀的。便忙解釋道:“孩兒隻是想參閱一下以往賑災的案例。並沒有想到此舉合不合規矩。還請父皇恕罪!”
“嗯。”聖上依舊是未置可否。半晌才道,“此番前去,定要聽從戶部安排,不可擅作主張。”
“孩兒遵旨。”三皇子忙應道。出了上書房,還心中竊喜,覺得是有四皇子,自己才保住了這份差事,心裏暗下決心,一定要聽從四皇子的吩咐。
戶部的官員因著這兩位皇子同行,一路感到十分不便。往日外出辦差,那就等於是公費旅遊,一路上遊山玩水,不慌不忙。更別說好吃好喝,走到哪裏吃到哪裏。吃飽喝足,困了便就地歇息,什麽時候歇好了再上路。那叫一個優哉遊哉。可如今,有兩位皇子跟在身邊,他們再怎麽也不敢太過放肆。可這些官油子最擅長的就是識人術,看出三皇子四皇子不過是兩隻菜鳥,便花言巧語奉承著,想要哄得他們高興,然後為己所用。三皇子秉性剛直,不吃這一套。可四皇子幾時被朝臣正眼瞧過?如今受此禮遇那真是受寵若驚,還以為這是當皇差的緣故。所以更擺出欽差的架子來。對於官員們所提的吃喝玩樂一概應允,以示大度。三皇子勸阻不住,隻得獨善其身,不跟著他們摻和。
卻說吃吃喝喝那是要花錢的,戶部給的出差津貼早就各人到了各人的腰包,誰還肯再拿出來?那這一幹人花費什麽?隻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了。朝廷各的賑濟糧食是八十萬石,除了一路上的吃喝花費,中飽私囊,還有地方官的各種克扣,實際到了災區的不足三十萬石。往年不管多少,發放下去了也就了事了。反正百姓逆來順受慣了,能給一點就是天大的恩德了,不給他們也隻能是逃荒的逃荒,餓死的餓死。所以上瞞下哄,無人知曉。可這一回來了個三莽子,眼裏最揉不得沙子。他一路已經做好了功課,知道這回受災的有將近二十萬人,要按八十萬石賑災糧食算,那就是每個人能分得四石。可現如今,每戶人家才能分得一石糧食。便如此,那些負責分發糧食的小吏還不肯給足。三皇子哪裏忍得,便去跟戶部的人要個說法。戶部的人沒以為這個看起來像愣頭青似的三莽子還有如此心計,幾個人計議過後便推說實際受災人數遠超於上報之數。又說長途顛簸,糧食也有損耗。三皇子哪裏肯信,非要讓公布領取賑濟糧食的災民名單,他要一一核對。戶部的人早已將四皇子拖下了水,又仗著這一路上所經的大小官員盡皆有份,眾口鑠金,反倒打一耙,上報奏折。說三皇子行事草率,剛戾自用,致使沿途所經之地,官員嘖有煩言,百姓怨聲載道。然後又盛讚四皇子為人謙和,識大體顧大局,在關鍵時候力挽狂瀾,這才使得賑災糧食如期順利發放到災民手上,沒有釀成大亂。
聖上看著這份奏折,嗬嗬冷笑不止。也是他不放心三皇子四皇子兩個初出茅廬,所以安排了一個得力的人攜帶聖旨扮作隨從跟隨在三四皇子左右,以防他們兩個犯錯。否則看著這份聯名奏折,真還敢信以為真。
聖上“咚!”一拳砸在奏折上,咬牙道:“這幫蠹蟲!竟敢如此信口雌黃!真以為朕老邁昏庸至此嗎!”
站在旁邊的李維民見聖上兩頰赤紅,胸口劇烈的起伏著,忙出聲勸道:“聖上息怒,龍體要緊!”
聖上張了張嘴,卻氣促聲噎一時說不出話來。半晌才道:“死生有命。法師說朕還有兩年的壽命,可朕卻自知,時日不多矣。”聖上緩緩的搖頭。“死,不足畏也,可朕怎能忍心,將這樣一副重擔壓在皇兒小小的肩上!”
說到這裏,聖上怒目圓睜,雙拳緊握,似乎要和什麽人去決一雌雄。
“聖上如此動氣不利於將養,還請息怒!”李維民忙道。
聖上頹然放鬆下來。“貓老不逼鼠,也隻能由著他們去了。”
“聖上如此寬懷便對了。”李維民道,“再英明的聖主也無法滌除吏治腐敗,是之謂水清則無魚。聖上又何必為之自苦呢?”
“你這個理三分哪!”聖上指著李維民苦笑,“也是看朕人之將死,故而你其言也善?終於肯跟朕多說幾句了。”
沒等聖上說完,李維民早已“噗通”一聲跪倒在地,口說不敢。
“罷!罷!快平身罷。朕隻是隨口一說而已。”聖上頗感無趣的一甩手,讓李維民起來,又道,“雖說君無戲言,可朕也是一個人呐!這麽多年,朕要做一個好天子,好君主,要給萬民做表率,不敢有絲毫鬆懈……,朕,也著實有些累了。”
聖上說到最後幾乎聲不可聞,嘴唇微張,目光呆滯,陷入了失神的狀態。李維民看在眼裏,不覺紅了眼眶,可也不敢說話,隻靜靜立在一邊,等著聖上回過神來。
聖上最近經常出現這樣的狀態,說話間,就像是陷入了某種回憶似的,好半天一動不動。
這也是一種休息吧。李維民但願聖上這種狀態能保持得久一點,聖上太需要休息了。
一會兒,聖上回過神來,一邊低頭拿起奏折,一邊對李維民說道:“傳應治。”
“哦,微臣這就前去。”李維民本能的想要回避。卻聽聖上說道:“讓榮喜前去即可。”
——一般情況下,傳召這等小事是用不著榮喜親自出麵的。除非事情緊急或者機密行事。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威懾。讓你知道叫你前來那肯定是有事情的。可惜,四皇子誌得意滿,並沒有留意到這個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