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4章 曇花一現(另一個故事27)
回溯者:讓我來講講一切的開始 作者:有趣的老爛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軼和軼的頂頭上司死亡就像是打開了明的仕途一樣。
在軼死亡的第三年,明就像是坐著穿梭機一般政治階級扶搖而上,直接坐上常任理事會第三把交椅,人類同盟首席官第三把交椅。
盡管執掌人類社會最大權力手腕包括他共有13人,但他已經坐在這個位置,也就意味著計劃可以全麵實施了。
他要在整個人類社會掀起一場改革。
首先是廢除一切階級管理機構和概念,他認為人類社會已經到了學習外星社會結構的階段。
以獨立個體製代替片區集體製,再由為首的個體代替更多片區的集體。
事實的前提當然是主導者必然是富有思維能夠統籌且具有強大精神力的主事。
統一方向依舊不變,還是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
拋開階級,隻剩下集體主義和集體思維。
這個理念和實施方案看起來很美好對嗎?
不論是從哪方麵來講,個體的力量總是有限的,但若是換成集體。
在這個航行時代,擁有一個同樣的整體將會讓人類堅如鐵石。
但。
他提出這個理念時便遭到了其他圓桌會議首席官的建堅決反對。
六區。
作為常任理事最年長的首席官擁有更細致的眼光。
他認為,人類集體的現狀還不能做到這一改變,最大的原因還是覺得這樣會剝奪現今人們的個體自由。
同時,人類經過數十年的思維覺醒,擁有思維力的人們還處在少數,大多數的人們都是沒有思維的,這是一個弊端,更是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
這一點無疑是最大坎,人類還遠遠達不到那一個標準。
同一時間,17區老資曆和六區首席官的老人也表達出了自己的觀點。
他認同明的理念,但不會投同意票。
他也認為人類還未到達那一個階段,要想推翻老舊秩序,還必須在經過幾百年的時間考驗。
17區的老人無疑是最有遠見的首席官。
她提出可以先行試驗,這樣也可以為人類未來的進程提供必要的經驗。
隻是這一個觀點,其餘11人紛紛投了認同票。
明知道這一切還不是時候,作為資曆最小的首席官也表麵認同了他們的觀點。
於是,製定好了實驗計劃。
圓桌會議將實驗區建立在剛剛恢複生機的母星上,原因也是沒有比現今母星更加合適的實驗場地。
大洪水毀掉了人類的社會基地,戰爭、疾病、還有大量的人員死亡也讓母星的社會結構徹底崩壞。
那個時代有句玩笑話:沒有比主星人更能挨餓扛揍。
翌年。
殖民軍派遣各個高層精英重新在母星搭建好了新的社會結構,盡管人們還不適應,但在短時間裏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然而,這樣的結構,僅僅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裏徹底崩毀。
一場饑荒導致部分片區的集體分化獨立,緊接著便是更多的片區分化獨立。
殖民軍開始派軍鎮壓。
可不要命的普通人和曾經參與過異星反抗戰的戰士們拿起了武器一擁而上幹掉了所有殖民軍。
隨即,作為僅存新建的幾個新片區對外宣告獨立,重新製定秩序。
在外界看來,母星上的人們在那一段時間回到了野蠻世紀,即公元前世紀。
什麽君主政權,教廷執政,內閣執政,一切能看到的和沒見過的,就是沒有最理想的階級社會和他們的理想社會建立的政權,讓母星外的人們看起來不可思議。
同年,有殖民星的人類思想學家做出了最合理的分析:
母星常年經受戰亂的人們在社會結構崩毀後,已經釋放了壓抑在黑暗麵的人格,這點簡簡單單就能從當初大洪水初期的混亂時期可以看到。
人吃人的情況非常多見,人殺人的情況更是常有的事。
隻是他們沒想到,母星上的大部分人在戰後還保留了這種野性。
這是試驗失敗的主要原因。
再次召開的圓桌會議上,12個首席官也同時批判的明不講人性的改革,絲毫不提當初是那些人認同了明的建議,又是誰舉了手。
反而是高調的提起6區首席官當時堅決反對的聲音。
事實發生在眼前,明也知道說什麽也不頂用。
這樣大的錯誤和星際聯邦的損失這時才讓他意識到,其實當初有軼和沒有軼存在事情都是這個結果,無非是軼的頂頭上司死亡,他趁機上位讓這一切提前到來了而已。
但他承認錯誤,卻不認為是此前外星文明入侵導致的結果。
那次戰役隻是他起初決策失算沒有預料到手下人不夠對人類忠誠導致的,他並沒有任何錯。
錯的是這裏的人類。
愚昧無知的家夥的確不能用這種放養式的管理,必需更加嚴格的管控。
同年9月,因為執策錯誤,明被人們從首席官的位置拉了下去,首席官的位置被星際聯邦的一名老幹部頂替。
作為任期最短的首席官,明。
他被遣送至聯邦監獄,刑期100年,而他的壽命擁有1400年,對他來說根本不痛不癢,反而能讓他放鬆一段時間。
同年12月,星際聯邦開展了母星複興計劃。
這一次,一直處在其他局外人的那些同胞們也參與了進來。
僅僅不到一年的時間裏,以死亡90萬人的剩下120萬人的代價重新構建好原有的階級製度恢複了正常秩序。
之後。
當他從監獄再一次回到母星時得知了一個消息。
軼其實當時沒死,隻是進入了長時間的深度休克。
之後的第二次外星文明來襲,軼也參與了其中與人類共同迎敵。
耗時3年,人類打得最漂亮的一仗,軼甚至帶領一個艦隊通過空間滑行技術打到了蟲族的老家。
之後返航休養的的第八年,軼的壽命到達盡頭。
蟲族文明在一次刺殺中,軼為了保護欣怡的孩子遇刺身亡。
這一次是真的死了,享年48歲。
得知這個消息,明竟然感到有些惋惜。
但並沒有為軼感到悲哀,也未曾知道他對軼造成了多大的傷痕。
隻因他有預感,軼還會再回來,那是的第二次戰役中,軼的個體戰力已經相當於一個小型戰艦。
得知這個神乎其神的傳言和證據,他根本不敢想信軼有這麽恐怖。
換做是起初軼沒有被他剝奪能力,怕是軼得知真相後,現在他已經在水裏泡著了(即人死後的骨灰會拋進河裏)。
同時他也得知到另一個消息。
在第一次蟲族入侵戰役後的星際元年578年,他當時提出的社會結構設想被星際聯邦重新采用。
可實施的效果遠遠低於他們的期望。
元年582年,星際聯邦四個殖民地宣告徹底獨立,並宣稱新人類,這是他的理念造就出的一幫人。
元年587年,母星宣告獨立,依舊是老階級製度,但是多區宣告獨立分裂,世界不再大同。
元年591年,星際聯邦徹底如同一張白紙,人類命運共同體徹底分裂。
這些事件皆是發生在軼複活後的那十幾年,其中並沒有軼參與的影子,隻是參與了星際戰役。
就此,明才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而且在星際聯邦分裂期間,他命中計劃的配偶死於亂戰之中。
一切都是他導致的,間接直接導致了無數人命消失,也導致了接近500年的大同時代徹底消失,從一開始他就錯了。
在軼死亡的第三年,明就像是坐著穿梭機一般政治階級扶搖而上,直接坐上常任理事會第三把交椅,人類同盟首席官第三把交椅。
盡管執掌人類社會最大權力手腕包括他共有13人,但他已經坐在這個位置,也就意味著計劃可以全麵實施了。
他要在整個人類社會掀起一場改革。
首先是廢除一切階級管理機構和概念,他認為人類社會已經到了學習外星社會結構的階段。
以獨立個體製代替片區集體製,再由為首的個體代替更多片區的集體。
事實的前提當然是主導者必然是富有思維能夠統籌且具有強大精神力的主事。
統一方向依舊不變,還是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
拋開階級,隻剩下集體主義和集體思維。
這個理念和實施方案看起來很美好對嗎?
不論是從哪方麵來講,個體的力量總是有限的,但若是換成集體。
在這個航行時代,擁有一個同樣的整體將會讓人類堅如鐵石。
但。
他提出這個理念時便遭到了其他圓桌會議首席官的建堅決反對。
六區。
作為常任理事最年長的首席官擁有更細致的眼光。
他認為,人類集體的現狀還不能做到這一改變,最大的原因還是覺得這樣會剝奪現今人們的個體自由。
同時,人類經過數十年的思維覺醒,擁有思維力的人們還處在少數,大多數的人們都是沒有思維的,這是一個弊端,更是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
這一點無疑是最大坎,人類還遠遠達不到那一個標準。
同一時間,17區老資曆和六區首席官的老人也表達出了自己的觀點。
他認同明的理念,但不會投同意票。
他也認為人類還未到達那一個階段,要想推翻老舊秩序,還必須在經過幾百年的時間考驗。
17區的老人無疑是最有遠見的首席官。
她提出可以先行試驗,這樣也可以為人類未來的進程提供必要的經驗。
隻是這一個觀點,其餘11人紛紛投了認同票。
明知道這一切還不是時候,作為資曆最小的首席官也表麵認同了他們的觀點。
於是,製定好了實驗計劃。
圓桌會議將實驗區建立在剛剛恢複生機的母星上,原因也是沒有比現今母星更加合適的實驗場地。
大洪水毀掉了人類的社會基地,戰爭、疾病、還有大量的人員死亡也讓母星的社會結構徹底崩壞。
那個時代有句玩笑話:沒有比主星人更能挨餓扛揍。
翌年。
殖民軍派遣各個高層精英重新在母星搭建好了新的社會結構,盡管人們還不適應,但在短時間裏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然而,這樣的結構,僅僅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裏徹底崩毀。
一場饑荒導致部分片區的集體分化獨立,緊接著便是更多的片區分化獨立。
殖民軍開始派軍鎮壓。
可不要命的普通人和曾經參與過異星反抗戰的戰士們拿起了武器一擁而上幹掉了所有殖民軍。
隨即,作為僅存新建的幾個新片區對外宣告獨立,重新製定秩序。
在外界看來,母星上的人們在那一段時間回到了野蠻世紀,即公元前世紀。
什麽君主政權,教廷執政,內閣執政,一切能看到的和沒見過的,就是沒有最理想的階級社會和他們的理想社會建立的政權,讓母星外的人們看起來不可思議。
同年,有殖民星的人類思想學家做出了最合理的分析:
母星常年經受戰亂的人們在社會結構崩毀後,已經釋放了壓抑在黑暗麵的人格,這點簡簡單單就能從當初大洪水初期的混亂時期可以看到。
人吃人的情況非常多見,人殺人的情況更是常有的事。
隻是他們沒想到,母星上的大部分人在戰後還保留了這種野性。
這是試驗失敗的主要原因。
再次召開的圓桌會議上,12個首席官也同時批判的明不講人性的改革,絲毫不提當初是那些人認同了明的建議,又是誰舉了手。
反而是高調的提起6區首席官當時堅決反對的聲音。
事實發生在眼前,明也知道說什麽也不頂用。
這樣大的錯誤和星際聯邦的損失這時才讓他意識到,其實當初有軼和沒有軼存在事情都是這個結果,無非是軼的頂頭上司死亡,他趁機上位讓這一切提前到來了而已。
但他承認錯誤,卻不認為是此前外星文明入侵導致的結果。
那次戰役隻是他起初決策失算沒有預料到手下人不夠對人類忠誠導致的,他並沒有任何錯。
錯的是這裏的人類。
愚昧無知的家夥的確不能用這種放養式的管理,必需更加嚴格的管控。
同年9月,因為執策錯誤,明被人們從首席官的位置拉了下去,首席官的位置被星際聯邦的一名老幹部頂替。
作為任期最短的首席官,明。
他被遣送至聯邦監獄,刑期100年,而他的壽命擁有1400年,對他來說根本不痛不癢,反而能讓他放鬆一段時間。
同年12月,星際聯邦開展了母星複興計劃。
這一次,一直處在其他局外人的那些同胞們也參與了進來。
僅僅不到一年的時間裏,以死亡90萬人的剩下120萬人的代價重新構建好原有的階級製度恢複了正常秩序。
之後。
當他從監獄再一次回到母星時得知了一個消息。
軼其實當時沒死,隻是進入了長時間的深度休克。
之後的第二次外星文明來襲,軼也參與了其中與人類共同迎敵。
耗時3年,人類打得最漂亮的一仗,軼甚至帶領一個艦隊通過空間滑行技術打到了蟲族的老家。
之後返航休養的的第八年,軼的壽命到達盡頭。
蟲族文明在一次刺殺中,軼為了保護欣怡的孩子遇刺身亡。
這一次是真的死了,享年48歲。
得知這個消息,明竟然感到有些惋惜。
但並沒有為軼感到悲哀,也未曾知道他對軼造成了多大的傷痕。
隻因他有預感,軼還會再回來,那是的第二次戰役中,軼的個體戰力已經相當於一個小型戰艦。
得知這個神乎其神的傳言和證據,他根本不敢想信軼有這麽恐怖。
換做是起初軼沒有被他剝奪能力,怕是軼得知真相後,現在他已經在水裏泡著了(即人死後的骨灰會拋進河裏)。
同時他也得知到另一個消息。
在第一次蟲族入侵戰役後的星際元年578年,他當時提出的社會結構設想被星際聯邦重新采用。
可實施的效果遠遠低於他們的期望。
元年582年,星際聯邦四個殖民地宣告徹底獨立,並宣稱新人類,這是他的理念造就出的一幫人。
元年587年,母星宣告獨立,依舊是老階級製度,但是多區宣告獨立分裂,世界不再大同。
元年591年,星際聯邦徹底如同一張白紙,人類命運共同體徹底分裂。
這些事件皆是發生在軼複活後的那十幾年,其中並沒有軼參與的影子,隻是參與了星際戰役。
就此,明才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而且在星際聯邦分裂期間,他命中計劃的配偶死於亂戰之中。
一切都是他導致的,間接直接導致了無數人命消失,也導致了接近500年的大同時代徹底消失,從一開始他就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