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朕能有什麽不滿的?
大明:我,朱由校,溺水未死! 作者:冰冰橙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栽贓嫁禍是你們常用的手段,國公這樣的顯赫地位,應當慎重處理,不如交給三法司審理,這樣更公平。”
雨化田反駁道:“孫閣老,我們都尊您為帝王之師,但也不能亂說話,冤枉好人。”
“西廠做事從來都是正大光明,怎麽到您嘴裏就成了陰謀陷害?”
“東廠、西廠、錦衣衛的名聲,世人哪個不知道,有幾個是幹淨的。”
孫承宗針鋒相對,讓雨化田暴跳如雷,質問他是不是想拆西廠的台。
“老夫一身正氣,有什麽不能說的?”孫承宗傲然道。
“好了,雨化田,孫閣老是朕的帝師,你給他幾分薄麵。”
朱由校話裏有刺,表麵上是在責備雨化田,實際上是在敲打孫承宗。
“皇上!”
孫閣老臉色漲紅,在同僚麵前受到這種反駁,臉麵丟盡了。
“孫閣老,如果西廠真的有錯,你盡管指出來,我會嚴懲。”
“但如果沒有證據,就不要隨隨便便跟風。”
“作為大明的重臣,不能隨便亂講話。”
朱由校語氣嚴厲。
“要是聽見風聲就是雨,法律還有什麽用?”
“沒有根據就攻擊東廠、西廠、錦衣衛,是什麽意思?”
“是對朕不滿,還是覺得朕親近小人,遠離君子?”
這話讓孫承宗老臉都掛不住了,慢慢地跪了下來:“微臣惶恐……”
朱由校的嗓音深沉而堅決,似乎每一句話都在拷問著朝堂上每個人的靈魂:
“孫閣老,孫先生,按理說,朕應當尊您為師,但是,您這次的行為,又怎能讓朕心甘情願地叫您一聲‘先生’呢?”
孫閣老心裏翻騰起憤怒的波濤!
他自省一生勤奮,從小寒窗苦讀,直到四十歲才中了進士。
曆經風霜,從幕後謀士做到邊疆,修築堡壘、監管軍事,怎麽就比不過一個不識字、不懂學問的皇帝?
在孫承宗的眼裏,朱由校就是那個沒沾過書卷氣的小孩,認識不了幾個大字,卻坐擁整個國家。
“稍不如意,就拿退隱來威脅,你們把大明朝的官位當作什麽了?”
“誠信兩個字,在你們眼裏,難道隻是隨風飄的雲嗎?”
“動不動就說要辭職,這像是有擔當的先生所為嗎?”
朱由校的話像刀一樣鋒利,直接指向各位大臣,讓全場震驚,孫閣老更是左右為難,臉上難掩尷尬。
被自己的學生當麵責備,臉麵何在?
朱由校話題一轉,直接戳到痛處:“朱純臣私下勾結敵人,因為他地位高、權勢大,就要特別小心處理。”
“如果他隻是一個普通百姓,閣老您還會管嗎?”
孫承宗沉默不語,沉默就是默認。
一個高高在上的閣老,怎麽會去管老百姓的事?
“在你們看來,朱純臣身為國公,做事要小心翼翼;在朕看來,不管是挑擔子的小販還是高貴的皇親國戚,都是朕的子民。”
朱由校的語氣更加莊嚴,“國公也不例外,如果真的和敵人勾結,得給朕、給大明一個說法。”
“要不然,朕自己會給他個結果,讓他走向斷頭台。”
張維賢想開口又被朱由校攔下:“英國公,希望您不要糊塗,別仗著祖上的榮耀,別拿爵位當擋箭牌。”
“祖先的功勞,大明供養了幾百年,怎能永遠是保護傘?”
“爵位,朕削除它有什麽不可以?”
張維賢聽了這話,倒吸了一口涼氣,心裏暗暗吃驚:皇上的打算,可不小啊!
“國公朱純臣,私下結交敵人,因私欲破壞大明的圍困計劃,應當嚴懲。”
朱由校語氣堅定,“先讓他在監獄裏反省,等打敗敵人之後——”
張維賢等人見國公暫時沒事,心裏開始盤算,還有時間可以活動,等到時局穩定,也許能保住朱純臣的命和他家的爵位。
但懲罰是逃不掉的,誰讓他貪得無厭,買賣無度呢?
“給敵人送物資,實際上是資助敵人,罪不可恕。”
朱由校說話毫不留情,大臣們還沒完全明白,提了好幾次大明法律。
卻不知道在這些貴族眼裏,法律是用來約束普通人的,他們自認為超脫於法律之外。
他們不知道,錯過了這個機會,以後再想挽回就更難了。
首相大人看到提出的三件事中已經解決了一件,心裏稍微安慰了些,這可能是他任上第一次真正做成什麽事。
至於災民,朱由校宣布:“朕打算從皇家金庫裏拿出一百萬兩銀子來救災,不夠的話再想辦法籌集。”
“方式采用以工代賑,減少勞役,直接發放錢糧,讓他們能夠親手勞動,為自己,為家人爭取生活。”
“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歡呼聲一片。
有錢拿,誰能不高興?
就連臉色蒼白的孫承宗也為災民有了活路而感到寬慰。
此刻,朝堂之中,一場風波悄然平息,而新的規則,正在悄然形成。
朱由校深沉地說:
“孫閣老,這次救災的重任,除了您沒人能挑得起,隻有您來負責,朕才安心。”
“皇上放寬心,老臣我一定盡心盡力,鞠躬盡瘁。”
以往的憂慮,一下就煙消雲散了,皇上這份信任,讓人暖心,重任在肩,正說明我必不可少。
顧首相看那三條計策一個個被解決,心裏痛快極了。
至於清理清奴的事,他心裏早有打算,慢慢來,不急在一時。
再說,他一個文官之首,不懂帶兵打仗,清理清奴那些紛爭,本就不該他管。
這時候,一個小太監悄悄過來,貼著雨公公的耳朵,低聲說了幾句。
“皇上,清奴那兒好像有動靜!”
-……
北方的草原上,自從天聰可汗皇太極登基以來,就算別的貝勒偶爾鬧點小插曲,讓他心裏有點煩惱。
但大局還是向著好的方向發展,心態總體還是樂觀的。
他的計謀一環接一環,先是巧妙地讓莽古爾泰掉進迷霧裏,臣服於自己。
並且將其收攏己用。
隨後皇太極傷勢恢複,然後重擊了李氏朝鮮和東江鎮,打敗了林丹汗,等到時機成熟,再對大明下手。
雨化田反駁道:“孫閣老,我們都尊您為帝王之師,但也不能亂說話,冤枉好人。”
“西廠做事從來都是正大光明,怎麽到您嘴裏就成了陰謀陷害?”
“東廠、西廠、錦衣衛的名聲,世人哪個不知道,有幾個是幹淨的。”
孫承宗針鋒相對,讓雨化田暴跳如雷,質問他是不是想拆西廠的台。
“老夫一身正氣,有什麽不能說的?”孫承宗傲然道。
“好了,雨化田,孫閣老是朕的帝師,你給他幾分薄麵。”
朱由校話裏有刺,表麵上是在責備雨化田,實際上是在敲打孫承宗。
“皇上!”
孫閣老臉色漲紅,在同僚麵前受到這種反駁,臉麵丟盡了。
“孫閣老,如果西廠真的有錯,你盡管指出來,我會嚴懲。”
“但如果沒有證據,就不要隨隨便便跟風。”
“作為大明的重臣,不能隨便亂講話。”
朱由校語氣嚴厲。
“要是聽見風聲就是雨,法律還有什麽用?”
“沒有根據就攻擊東廠、西廠、錦衣衛,是什麽意思?”
“是對朕不滿,還是覺得朕親近小人,遠離君子?”
這話讓孫承宗老臉都掛不住了,慢慢地跪了下來:“微臣惶恐……”
朱由校的嗓音深沉而堅決,似乎每一句話都在拷問著朝堂上每個人的靈魂:
“孫閣老,孫先生,按理說,朕應當尊您為師,但是,您這次的行為,又怎能讓朕心甘情願地叫您一聲‘先生’呢?”
孫閣老心裏翻騰起憤怒的波濤!
他自省一生勤奮,從小寒窗苦讀,直到四十歲才中了進士。
曆經風霜,從幕後謀士做到邊疆,修築堡壘、監管軍事,怎麽就比不過一個不識字、不懂學問的皇帝?
在孫承宗的眼裏,朱由校就是那個沒沾過書卷氣的小孩,認識不了幾個大字,卻坐擁整個國家。
“稍不如意,就拿退隱來威脅,你們把大明朝的官位當作什麽了?”
“誠信兩個字,在你們眼裏,難道隻是隨風飄的雲嗎?”
“動不動就說要辭職,這像是有擔當的先生所為嗎?”
朱由校的話像刀一樣鋒利,直接指向各位大臣,讓全場震驚,孫閣老更是左右為難,臉上難掩尷尬。
被自己的學生當麵責備,臉麵何在?
朱由校話題一轉,直接戳到痛處:“朱純臣私下勾結敵人,因為他地位高、權勢大,就要特別小心處理。”
“如果他隻是一個普通百姓,閣老您還會管嗎?”
孫承宗沉默不語,沉默就是默認。
一個高高在上的閣老,怎麽會去管老百姓的事?
“在你們看來,朱純臣身為國公,做事要小心翼翼;在朕看來,不管是挑擔子的小販還是高貴的皇親國戚,都是朕的子民。”
朱由校的語氣更加莊嚴,“國公也不例外,如果真的和敵人勾結,得給朕、給大明一個說法。”
“要不然,朕自己會給他個結果,讓他走向斷頭台。”
張維賢想開口又被朱由校攔下:“英國公,希望您不要糊塗,別仗著祖上的榮耀,別拿爵位當擋箭牌。”
“祖先的功勞,大明供養了幾百年,怎能永遠是保護傘?”
“爵位,朕削除它有什麽不可以?”
張維賢聽了這話,倒吸了一口涼氣,心裏暗暗吃驚:皇上的打算,可不小啊!
“國公朱純臣,私下結交敵人,因私欲破壞大明的圍困計劃,應當嚴懲。”
朱由校語氣堅定,“先讓他在監獄裏反省,等打敗敵人之後——”
張維賢等人見國公暫時沒事,心裏開始盤算,還有時間可以活動,等到時局穩定,也許能保住朱純臣的命和他家的爵位。
但懲罰是逃不掉的,誰讓他貪得無厭,買賣無度呢?
“給敵人送物資,實際上是資助敵人,罪不可恕。”
朱由校說話毫不留情,大臣們還沒完全明白,提了好幾次大明法律。
卻不知道在這些貴族眼裏,法律是用來約束普通人的,他們自認為超脫於法律之外。
他們不知道,錯過了這個機會,以後再想挽回就更難了。
首相大人看到提出的三件事中已經解決了一件,心裏稍微安慰了些,這可能是他任上第一次真正做成什麽事。
至於災民,朱由校宣布:“朕打算從皇家金庫裏拿出一百萬兩銀子來救災,不夠的話再想辦法籌集。”
“方式采用以工代賑,減少勞役,直接發放錢糧,讓他們能夠親手勞動,為自己,為家人爭取生活。”
“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歡呼聲一片。
有錢拿,誰能不高興?
就連臉色蒼白的孫承宗也為災民有了活路而感到寬慰。
此刻,朝堂之中,一場風波悄然平息,而新的規則,正在悄然形成。
朱由校深沉地說:
“孫閣老,這次救災的重任,除了您沒人能挑得起,隻有您來負責,朕才安心。”
“皇上放寬心,老臣我一定盡心盡力,鞠躬盡瘁。”
以往的憂慮,一下就煙消雲散了,皇上這份信任,讓人暖心,重任在肩,正說明我必不可少。
顧首相看那三條計策一個個被解決,心裏痛快極了。
至於清理清奴的事,他心裏早有打算,慢慢來,不急在一時。
再說,他一個文官之首,不懂帶兵打仗,清理清奴那些紛爭,本就不該他管。
這時候,一個小太監悄悄過來,貼著雨公公的耳朵,低聲說了幾句。
“皇上,清奴那兒好像有動靜!”
-……
北方的草原上,自從天聰可汗皇太極登基以來,就算別的貝勒偶爾鬧點小插曲,讓他心裏有點煩惱。
但大局還是向著好的方向發展,心態總體還是樂觀的。
他的計謀一環接一環,先是巧妙地讓莽古爾泰掉進迷霧裏,臣服於自己。
並且將其收攏己用。
隨後皇太極傷勢恢複,然後重擊了李氏朝鮮和東江鎮,打敗了林丹汗,等到時機成熟,再對大明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