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這件事,不能鬧大了!
大明:我,朱由校,溺水未死! 作者:冰冰橙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而那些像河底淤泥一樣辛苦勞作的漕工,還有肩扛糧食安全重擔的護航士兵,卻仿佛是無足輕重的塵埃,他們的存在與需求似乎根本不值一提。
平民百姓,哪裏有資格談利益,又怎能進入總督大人的眼裏呢?
到了李總督離職的時候,各種傳言四起,有的說他在任期內搜刮了幾百萬兩白銀,更有甚者談論到了上千萬的巨額數目,。
筆錢多得就算是李三才複生,也難以精確計算清楚。
金錢堆積如山,要一枚枚銀元去清點,確實是難上加難。
如今,李大人已經去世多年,墳頭青草叢生,但他的傳奇故事仍然在鄉村間口口相傳。
按道理講,李家應該能憑借著李總督留下的財富和人脈,維持尊貴榮耀,直到明朝滅亡,世界翻天覆地。
沒想到,突然冒出一群討銀子的人,第一個就瞄準了李府。
因為李家在暴富之後,不懂得低調收斂,行事高調,自然就成了眾矢之的。
如果宗族間想要首戰告捷,就必須找一個名聲響亮、財力雄厚且沒有強硬後台的對象。
李家正好符合所有這些條件,不拿你開頭刀,又等何時?
此時,幾股勢力聚集在通州,近水樓台,正是動手的絕佳機會。
清晨破曉,李家糧鋪的門剛一打開,幾個自稱是官府派來的大漢就闖了進來。
說是要征收拖欠的銀兩,沒等店小二多解釋,就把掌櫃強行拖了出來,大聲質問為何遲遲不交稅銀,是不是想逃稅?
掌櫃驚訝不已,大明朝立國已久,誰有這麽大膽子在官宦人家門前征稅?
雖然李總督已經去世,但在朝廷裏李家還有人脈,遺留下來的關係網也沒斷,敢於挑釁李府,肯定要遭到嚴懲。
作為李家分支的掌櫃沒想到這些人是真的來要銀子的,還以為是哪個仇家請來的,所以沒多想就要用武力解決。
糧鋪裏的夥計們一起上陣,不出所料,那幾個平日裏連飯都吃不飽的朱姓族人,一下就被打敗了。
一頓好打之後,把他們扔在街上,這場教訓還沒完,緊接著叫來了巡街的差役,打算把他們抓進監獄。
李掌櫃怒火中燒,決定要讓他們付出慘痛代價。
至於後續如何收拾殘局,自然有人在幕後操持。
差役收了李掌櫃的好處,辦起事來更加賣力,給那些人套上鐵鏈,一路帶回了衙門。
通州知州李大人早上醒來,眼皮跳個不停,作為一個迷信的人,心裏不由得七上八下,感覺要有禍事臨頭。
果然,憂慮的事情還是來了,李大人雖然謹慎異常,也終究沒能避開這命運的糾纏。
你不惹是非,是非卻偏偏找上門,李大人哪怕再怎麽小心翼翼,也逃不過命運的捉弄。
如果有人膽敢對著李大人的鼻子破口大罵,結局會怎麽樣呢?
早年間,李大人還沒踏上仕途,自然不會以眼還眼,以免玷汙了讀書人的斯文。
但一旦做了官,要是還有刁民敢這樣放肆,他必定會讓對方嚐嚐棍棒加囚籠的厲害,享受一次完整的教育。
可惜的是,就算老百姓再機靈,也不敢在李大人跟前胡鬧。
但是今天,李大人被人唾沫星子橫飛,臉麵丟盡,卻隻能怒視而站,默默忍耐。
全因為眼前這些人的來頭非同小可。
李大人做夢都想不到,皇上聖駕還在通州附近,手下的差役就捅了這麽大的婁子——抓回來幾個地痞流氓。
按說,這種小事本來不用李大人親自出麵,把那些人扔進監獄,稍微教訓一下,看看能不能榨出點油水來就行。
接下來就看受害者願不願意掏錢了:舍不得銀子,就關幾天,榨不出東西來就打一頓趕走。
要是願意花錢消災,就根據他們的誠意決定那幫混混受苦的程度。
誠意夠足的話,混混們甚至可能意外連連。
不過,這次抓回來的地痞,卻像變戲法一樣,變成了皇親貴族。
李大人頓時手腳冰涼,皇上的親戚,剛到通州就落自己手裏了,這不是往龍身上撒鹽嘛?
這種醜聞要是傳到皇上耳朵裏,後果可不堪設想。
李大人並不是那種硬骨頭的人,也不想做那種頑固不化的角色,他清楚那條路太危險了。
現在隻求能平息這場風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可是,朱載春可不是這麽想的。
以前的話,有官員登門道歉,再給點銀子,哪怕挨頓打他都覺得開心。
雖然掛著個輔國將軍的空名頭,但在龐大的朱家,這個爵位根本不值一提,還不如幾塊碎銀來得實惠。
可自從和皇上一塊吃飯,又被信王招待之後,朱載春的心氣已經不一樣了。
對於李大人想要息事寧人的想法,他斷然搖頭:“你這當官的,一看就不是好人,竟然和刁民一起欺負皇族。”
“我們是奉皇命的使者,都被這樣串通欺負,其他人來到這兒,還能有活路嗎?”
朱載春說完,一句話就把大帽子扣在了李大人頭上,李大人眼神一緊,心裏升起不好的預感。
朱載春自己卻毫無察覺,繼續指責:“皇上見了我們都親熱地稱皇族,設宴款待,信王也跟我們舉杯共飲。”
“你們動不動就打罵,隨便抓人,有本事就幹脆殺了我們,看最後誰來跟你算賬!”
“不然,我們就直接去找皇上,問問信王,看看這大明江山,到底還是不是咱們老朱家的!”
李大人心裏那點僥幸立馬煙消雲散。
雖然他對那混混說的什麽禦宴和信王喝酒半信半疑,但萬一……李大人不敢冒險。
另一邊,得罪李家也是後果嚴重。
事情一旦鬧大,李大人自己也不一定能全身而退。
通州知州李大人,這時是進退兩難。
師爺到底是師爺,陳師爺一看這情況,二話沒說,給領頭的差役就是一記響亮的耳光,對李大人說:
“大人,看來是這些害群之馬私下受賄,擅自作主。這種人不能寬容,必須嚴懲。”
李大人恍然大悟,擺出官威:“師爺說得對,來人啊,把這些害群之馬打入大牢,嚴刑審問,看他收了多少好處,竟敢犯下這等大錯!”
平民百姓,哪裏有資格談利益,又怎能進入總督大人的眼裏呢?
到了李總督離職的時候,各種傳言四起,有的說他在任期內搜刮了幾百萬兩白銀,更有甚者談論到了上千萬的巨額數目,。
筆錢多得就算是李三才複生,也難以精確計算清楚。
金錢堆積如山,要一枚枚銀元去清點,確實是難上加難。
如今,李大人已經去世多年,墳頭青草叢生,但他的傳奇故事仍然在鄉村間口口相傳。
按道理講,李家應該能憑借著李總督留下的財富和人脈,維持尊貴榮耀,直到明朝滅亡,世界翻天覆地。
沒想到,突然冒出一群討銀子的人,第一個就瞄準了李府。
因為李家在暴富之後,不懂得低調收斂,行事高調,自然就成了眾矢之的。
如果宗族間想要首戰告捷,就必須找一個名聲響亮、財力雄厚且沒有強硬後台的對象。
李家正好符合所有這些條件,不拿你開頭刀,又等何時?
此時,幾股勢力聚集在通州,近水樓台,正是動手的絕佳機會。
清晨破曉,李家糧鋪的門剛一打開,幾個自稱是官府派來的大漢就闖了進來。
說是要征收拖欠的銀兩,沒等店小二多解釋,就把掌櫃強行拖了出來,大聲質問為何遲遲不交稅銀,是不是想逃稅?
掌櫃驚訝不已,大明朝立國已久,誰有這麽大膽子在官宦人家門前征稅?
雖然李總督已經去世,但在朝廷裏李家還有人脈,遺留下來的關係網也沒斷,敢於挑釁李府,肯定要遭到嚴懲。
作為李家分支的掌櫃沒想到這些人是真的來要銀子的,還以為是哪個仇家請來的,所以沒多想就要用武力解決。
糧鋪裏的夥計們一起上陣,不出所料,那幾個平日裏連飯都吃不飽的朱姓族人,一下就被打敗了。
一頓好打之後,把他們扔在街上,這場教訓還沒完,緊接著叫來了巡街的差役,打算把他們抓進監獄。
李掌櫃怒火中燒,決定要讓他們付出慘痛代價。
至於後續如何收拾殘局,自然有人在幕後操持。
差役收了李掌櫃的好處,辦起事來更加賣力,給那些人套上鐵鏈,一路帶回了衙門。
通州知州李大人早上醒來,眼皮跳個不停,作為一個迷信的人,心裏不由得七上八下,感覺要有禍事臨頭。
果然,憂慮的事情還是來了,李大人雖然謹慎異常,也終究沒能避開這命運的糾纏。
你不惹是非,是非卻偏偏找上門,李大人哪怕再怎麽小心翼翼,也逃不過命運的捉弄。
如果有人膽敢對著李大人的鼻子破口大罵,結局會怎麽樣呢?
早年間,李大人還沒踏上仕途,自然不會以眼還眼,以免玷汙了讀書人的斯文。
但一旦做了官,要是還有刁民敢這樣放肆,他必定會讓對方嚐嚐棍棒加囚籠的厲害,享受一次完整的教育。
可惜的是,就算老百姓再機靈,也不敢在李大人跟前胡鬧。
但是今天,李大人被人唾沫星子橫飛,臉麵丟盡,卻隻能怒視而站,默默忍耐。
全因為眼前這些人的來頭非同小可。
李大人做夢都想不到,皇上聖駕還在通州附近,手下的差役就捅了這麽大的婁子——抓回來幾個地痞流氓。
按說,這種小事本來不用李大人親自出麵,把那些人扔進監獄,稍微教訓一下,看看能不能榨出點油水來就行。
接下來就看受害者願不願意掏錢了:舍不得銀子,就關幾天,榨不出東西來就打一頓趕走。
要是願意花錢消災,就根據他們的誠意決定那幫混混受苦的程度。
誠意夠足的話,混混們甚至可能意外連連。
不過,這次抓回來的地痞,卻像變戲法一樣,變成了皇親貴族。
李大人頓時手腳冰涼,皇上的親戚,剛到通州就落自己手裏了,這不是往龍身上撒鹽嘛?
這種醜聞要是傳到皇上耳朵裏,後果可不堪設想。
李大人並不是那種硬骨頭的人,也不想做那種頑固不化的角色,他清楚那條路太危險了。
現在隻求能平息這場風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可是,朱載春可不是這麽想的。
以前的話,有官員登門道歉,再給點銀子,哪怕挨頓打他都覺得開心。
雖然掛著個輔國將軍的空名頭,但在龐大的朱家,這個爵位根本不值一提,還不如幾塊碎銀來得實惠。
可自從和皇上一塊吃飯,又被信王招待之後,朱載春的心氣已經不一樣了。
對於李大人想要息事寧人的想法,他斷然搖頭:“你這當官的,一看就不是好人,竟然和刁民一起欺負皇族。”
“我們是奉皇命的使者,都被這樣串通欺負,其他人來到這兒,還能有活路嗎?”
朱載春說完,一句話就把大帽子扣在了李大人頭上,李大人眼神一緊,心裏升起不好的預感。
朱載春自己卻毫無察覺,繼續指責:“皇上見了我們都親熱地稱皇族,設宴款待,信王也跟我們舉杯共飲。”
“你們動不動就打罵,隨便抓人,有本事就幹脆殺了我們,看最後誰來跟你算賬!”
“不然,我們就直接去找皇上,問問信王,看看這大明江山,到底還是不是咱們老朱家的!”
李大人心裏那點僥幸立馬煙消雲散。
雖然他對那混混說的什麽禦宴和信王喝酒半信半疑,但萬一……李大人不敢冒險。
另一邊,得罪李家也是後果嚴重。
事情一旦鬧大,李大人自己也不一定能全身而退。
通州知州李大人,這時是進退兩難。
師爺到底是師爺,陳師爺一看這情況,二話沒說,給領頭的差役就是一記響亮的耳光,對李大人說:
“大人,看來是這些害群之馬私下受賄,擅自作主。這種人不能寬容,必須嚴懲。”
李大人恍然大悟,擺出官威:“師爺說得對,來人啊,把這些害群之馬打入大牢,嚴刑審問,看他收了多少好處,竟敢犯下這等大錯!”